中日電影發展史 1897-1945 下
| 作者 | 沈西城 |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中日電影發展史 1897-1945 下:本書深入剖析1937-1945年中日戰爭時期上海電影的黑暗與黎明。以製片巨頭張善琨和日本代表川喜多長政的複雜周旋為主線,揭露了《木蘭從軍》、 |
| 作者 | 沈西城 |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中日電影發展史 1897-1945 下:本書深入剖析1937-1945年中日戰爭時期上海電影的黑暗與黎明。以製片巨頭張善琨和日本代表川喜多長政的複雜周旋為主線,揭露了《木蘭從軍》、 |
內容簡介 【中、日戰時的電影人事】張善琨、川喜多長政、陳雲裳、李香蘭《木蘭從軍》、《萬世流芳》、《春江遺恨》下冊講述日本電影部分,時限定在一九三七年為止。一來,日本強推新的電影法,日本電影變得乏善可陳。二來,不少日本電影界人才,諸如川喜多長政、李香蘭、稻垣浩、阪東妻三郎等,都曾因軍方要求,來華拍攝電影。因此,在闡述戰前山中貞雄與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貢獻之後,視點集中在中國。從「上海孤島」開始,以張善琨與川喜多長政為主要綫索,敘述戰時從黑暗到黎明,諸多電影工作者折衝周旋於敵我雙方,在這樣錯綜複雜的環境,對中國電影事業,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川喜多長政:「我接受了那任務後,心情很不開心,因為我知道軍方的方針和我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不過,另一方面,我所擔心的是,我不去,會有誰去?」張善琨:「他(張善琨)本來就與英美法人比較親近,從未與日本人交往,是有着排日情緒的主兒。盧溝橋事變後他在法租界的攝影棚拍攝了《木蘭從軍》,給中國民眾帶去了歡樂。但我知道,謳歌抗日精神無疑是他真正的用意所在。」
各界推薦 撰文推薦:「本書資料豐富,對喜愛研究早期中、日電影的讀者自是難得的機會。西城兄早年遊學日本,涉獵甚廣,對日本之人情世故及風俗愛好認識甚深,故行文流暢易讀。我知今日喜愛日本電影的年青人仍多,本書用輕鬆筆法有系統地介紹早期中、日電影的發展史,饒有趣味,特此向大家推薦。」——吳思遠
作者介紹 沈西城原名葉關琦,上海人,四歲來港,接受英式教育。七十年代初,遠赴日本,研習日語,遍讀名著,尤崇谷崎潤一郎和永井荷風。回港後,從事文字工作,編過經典電視劇《京華春夢》,寫過電影《龍虎風雲》等。及耳順,專事掌故文化創作,倡議雅俗共賞,近年結集成書有《懷舊錄》、《西城紀事》、《西城憶往》、《江湖再聚——武俠世界六十年》、《陳惠敏傳奇》、《星球頑童:倪匡傳奇》、《西城文選:舊夢依稀》《夢迴香江》、《梅櫻二集》、《球王張子岱傳奇》、《鴻雁光影》、《舊夢迷濛》、《上海尋夢》、《梅櫻三集》、《舊夢浮生》等。
產品目錄 第十八節:「牧野」與「帝電」合作夢碎豈料地震興旺電影業「牧野」擅拍時代劇「牧野」與「帝電」擬合作第十九節:有聲電影在日本與「日活」的艱難嘗試「日活」籌拍有聲片險釀危機山中貞雄的出現第二十節:「松竹蒲田調」的興盛期怪人城戶四郎與「松竹蒲田調」巨匠小津安二郎附錄:東寶電影公司的前世今生第二十一節:二十年代上海電影公司十家小型電影公司十家影片的成本與發行第二十二節:聯華影業羅明佑創辦「聯華」《故都春夢》與《野草閒花》三大公司鼎足而立第二十三節:有聲電影到上海有聲電影的初起與討論開始製作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震動全國《雨過天青》賣座平平「天一」與《歌場春色》「明星」購置攝影器材國人自製有聲器材附錄:無聲片時代永遠的明星阮玲玉第二十四節:日軍侵華與時事紀錄片日軍侵華與中國電影界迎合潮流的時事片改變拍攝影片傾向左翼電影興起「聯華」的《三個摩登女性》「電通影片公司」的左翼經典第二十五節:「明星」在一九三〇明星公司的大轉變「明星」的内部波動《女兒經》的拍攝經過《到西北去》題材新穎「明星」左翼編委會撤消第二十六節:張善琨創辦新華公司影壇怪傑張善琨新華公司的創立開拍了《壯志凌雲》恐怖片《夜半歌聲》《青年進行曲》第二十七節:川喜多其人其事二戰時期的日本電影界到中國去的新任務複雜的上海國際關係川喜多初識張善琨日本軍方不滿川喜多「中電」支持猶太人拍片第二十八節:黑暗與黎明張善琨上書挽留川喜多上海淪陷時期的電影界日本電影闖入租界李香蘭與《萬世流芳》川喜多長政被遣送回國前後後記
| 書名 / | 中日電影發展史 1897-1945 下 |
|---|---|
| 作者 / | 沈西城 |
| 簡介 / | 中日電影發展史 1897-1945 下:本書深入剖析1937-1945年中日戰爭時期上海電影的黑暗與黎明。以製片巨頭張善琨和日本代表川喜多長政的複雜周旋為主線,揭露了《木蘭從軍》、 |
| 出版社 /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9887109877 |
| ISBN10 / | |
| EAN / | 9789887109877 |
| 誠品26碼 / | 2683018299000 |
| 頁數 / | 192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3.8X16.8X1.4CM,開數: 18開 |
| 級別 / | N:無 |
| 重量(g) / | 321 |
| 適用年齡 / | 一般社會大眾 |
自序 : 後記
校畢全書,悲喜交集。若非黎君漢傑費盡苦心,四出求索四十多年前之《大成》舊稿,書當無緣見天日。撰此書時, 我在年少,精力充沛;如今,白髮蒼蒼,扶杖蹣跚而行,顛顛巍巍,有如風吹楊柳,豈是同一人哉!全書都廿萬字,乃我寫得最長者,希望讀者能有耐性,讀完全書,實乃我生平之幸事,脫帽感謝諸君!
西城
乙巳年七月三日黃昏於 隨緣軒
內文 : 《木蘭從軍》描寫的雖然是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卻是一部借古諷今的電影,以日本人的眼光看來,自然也含有「抗日」的意味在內。
川喜多選擇《木蘭從軍》作為「中電」發行電影的第一炮,目的是爭取淪陷區中國民眾的好感,但是,作品到了電影檢查處便發生問題。辻久一審查整部電影後,表示可以上映,可是憲兵隊卻認為這是「抗日電影」,反對公開放映。
辻久一著《中華電影史話》第三集中,有記其事云——
結果,報道部宣傳班長伊地知進表示……拍攝中國歷史上的女性,在國家危急存之秋,捨身救國事蹟的電影,竟然被目為抗日,這豈不是矛盾嗎?
正由於伊地知進這一句話,《木蘭從軍》最後得以通過。
《木蘭從軍》經過「中電」在華北、東北上映,得到當地人民的極大歡迎,更瞬間捧紅了飾演主角花木蘭,香港出身的陳雲裳。這部電影的成功,固然和木蘭從軍背後隱含抗敵救國的意識有關,但當時上海都市文化的興盛與「新女性」的提倡,也有很大關係。近年,美國學者傅葆石在研究論著《上海與香港之間:中國電影的政治》曾經提出,陳雲裳在當時影壇剛剛冒起,正受電影公司力捧,經過大眾媒體的悉心經營,將她一變而為走在時代最尖端的摩登女郎,由她飾演古代「新女性」花木蘭一角,正好是傳統與現代的糅合體,因此大為觀眾所受落。
最佳賣點 : 本書揭露了抗戰時期中國電影界的複雜掙扎。以張善琨、川喜多長政等電影人為線索,敘述他們在「上海孤島」敵我夾縫中,如何透過《木蘭從軍》、《萬世流芳》等作品,為中國電影事業艱難奮鬥,資料豐富,極具研究與閱讀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