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 | 誠品線上

金剛經講義

作者 江味農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金剛經講義:《金剛經講義》作者以白話文逐句詳解深奧經文,語言平實易懂,適合各層次讀者。他結合佛教歷史、制度與理論,從「信解行證」四個方面,全面闡述《金剛經》的真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金剛經講義》是民國時期著名佛教居士江味農(1872-1938)所著的一部關於《金剛經》的深入解讀和注釋作品。江味農自幼學習儒學,後轉向佛教,並在1918年開始信仰佛教,曾赴日本學習東密,歸國後致力於佛學的傳播與研究。這部講義以白話文撰寫,語言平實易懂,適合不同層次的讀者。江味農在講義中逐字逐句地講解《金剛經》,並結合佛教的歷史、制度和基本理論,從「信解行證」四個方面全面闡述了《金剛經》的深奧義理。他的講解不僅注重理論的闡釋,還強調實修的方法,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佛法。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江味農(1872年—1938年)譜名忠業,名杜,字味農,以字行。號定翁,法名妙熙、勝觀。江蘇金陵人。民初知名佛教居士,出入禪宗、蓮宗、密宗。幼時讀儒家經典,曾中孝廉。1918年開始研習佛法,聽諦閑法師講經。曾赴日本學東密,歸國後隨白普仁喇嘛在滬、杭、湘、鄂等地弘揚藏密。1931年任上海省心蓮社社長,常在社中講經,一生學般若法門,志在往生淨土,著有:論文《金剛經》校勘記、《金剛經講義》印行。

商品規格

書名 / 金剛經講義
作者 / 江味農
簡介 / 金剛經講義:《金剛經講義》作者以白話文逐句詳解深奧經文,語言平實易懂,適合各層次讀者。他結合佛教歷史、制度與理論,從「信解行證」四個方面,全面闡述《金剛經》的真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519592
ISBN10 /
EAN / 9786267519592
誠品26碼 / 2683015201006
頁數 / 51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2.7CM,開數: 18開
級別 / N:無
適用年齡 / 佛教徒 一般社會大眾

試閱文字

自序 : 蔣敘

《金剛經講義》,為江味農居士之遺著。此著在居士生前,既因病魔時擾,未克寫定。歿後,又因種種障礙,幾至佚失。是豈無上甚深之祕機,未可輕易宣露,抑眾生福薄,未能仰契大法耶。否則何以魔障重重,若是之甚也。余與居士締交二十餘年,知其一生持誦《金剛經》,獨具心得。甲戌之夏,向之啟請,講述大意。余就記憶所及者,歸而錄之。居士喟然曰:竹本虛心是我師。君字以竹,而虛心若此,可謂名副其實。與其略講,不如為君詳談。而省心蓮社同人,聞知此事,要求公開。遂移座社中正式宣講,規定每週二次。晚間升座,聽者恆數十人。余亦即席筆記,翌日,繕呈居士改正。數月後,居士以改正費力,不若自寫。遂於每講前一日,撰數千字,畀余抄錄。余雖仍有筆記,乃無暇整理矣。此法會始於甲戌七月,至乙亥九月圓滿。積稿盈尺,居士以為尚須潤色,並將初分所缺者補足,方可成書。同人因居士在家,問道者多,因謀另闢靜室供養之,俾專心撰述。李君稺蓮,聞有是舉,發願獨任經費,遂於滬西,租屋三間,右為臥室,中為佛堂,左為講室,以處居士。期以一年將此講義補撰完成。然居士每歲遇黃梅時節必病,病輒數月。病癒,則又憫念南北死難眾生,啟建大悲道場,虔心超度。因此遷延,卒未脫稿。余與晤時,偶問及此,居士似不願人之督促者。余知其意,遂不復問。戊寅首夏,居士復示疾,胃納不舒。余每隔二三日,往省之,見其病勢,較往歲為重,深為憂慮。是年五月,寂然往生。家人來治喪,紛亂之中,幾失此遺稿所在。余急使人徧覓得之,攜回檢視,皆為散片,前後間有錯亂。同人以余有筆記,多促余補撰成之。但余以事繁,從居士自撰講義以後,所記之稿,即未暇繕正,當時之速寫,日久視之,字跡強半不能認。且在居士生前,余之筆記,尚須俟其改正後,方無錯誤。今貿然取以續貂,亦有未安。古德遺著,缺略不全,用以付印者,亦多有之,何況此書已成十之六七耶。惟付印必須編會,余日無暇晷,擱置又數月。幸居士之弟子周君清圓,發心任此,因以全稿畀之。逐葉搜討,隨時將經文會入。而清圓亦因在佛前發誓代眾生受罪,時時抱恙,不免作輟。錄寫及半,又因意外波折,幾至功虧一簣。至己卯之冬,始將全書錄成。魔障如是,終得成書,亦云幸矣。一日,余偶遇李君稺蓮於途,知其自香港來滬,不久即去。因述此稿,已可付印。李君欣然,謂余云:印費由渠任之,倘有人隨喜,渠亦不願獨佔此功德,留資於省心蓮社而去。適范古農居士,避難來滬,寓於社中,商得其同意,任校訂之責。遂得於今年六月印成。至書之內容,精深微妙,發前人所未發,隨時指示學人切實用功處,皆過來人語。讀者展卷自知,毋庸多贅,但述此書始末經過之曲折如此,是為敘。

民國二十九年六月 蔣維喬法名顯覺 寫於因是齋。

試閱文字

內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欲說此經,先當科判。大科分二。(甲)初,總釋名題。次,別解文義。(甲)初,又二:(乙)初,釋經題;次,釋人題。(乙)初,又三:(丙)初,說般若綱要。
般若綱要,含有三義。(一)謂般若為大乘佛法之綱要也。此義,諸大乘經論及古德著述中,隨處可見。若博引之,累牘難盡。茲且捨繁就約以明之。取其易了也。夫大乘教義,深廣如海。然壹是以自度度他為本。自度度他,法門無量。然壹是以六波羅蜜為本。而施、戒、忍、進、定、五度,若離般若,非波羅蜜。是所謂六波羅蜜者,壹是以般若波羅蜜為本。然則般若為大乘佛法之綱要也,彰彰明矣。故《大智度論》曰:「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大般若經》曰:「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可見所謂大乘最上乘者,唯一般若而已。除般若外,便無佛法。當知大小乘一切教義,皆自般若出。一切教義,間有與外道如儒家、道家中最高之理論相近者。獨有般若,惟佛能證。惟佛能說。外道最高之理論,一遇般若,冰銷火滅矣。故華嚴會上,諸大菩薩讚曰: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也。知此,則三教同源之說,其荒謬何待言哉。知此,則學佛者苟不了徹般若,雖盡知種種教義,盡學種種法門,皆是捨本逐末,在枝葉上尋覓耳。豈能到彼岸乎。夫般若非他,理體本具之正智是也。理體者,實相般若也。正智者,觀照般若也。皆名般若者,顯其理外無智,智外無理,理智一如也。既曰學佛,首當開佛知見。云何為佛知見,般若是也。乃從來罕有學此者。或望而生怖,或無知妄談。此所以學佛者雖多,而證道者甚少也。豈但辜負佛恩,抑且辜負己靈。何以言之,如我世尊成道時,詫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覺性。但因妄想,(【校】『想』下舊版有『執著』二字,原稿無。)不能證得。若無妄想執著,則無師智,自然智即時現前。」如來智慧覺性,即實相般若。妄想即分別心,第六識。執著,即我見,第七識。而觀照般若,即轉此二識者也。此二識轉,藏識及前五識皆轉矣。故曰:若無妄想執著,無師智,自然智,即時現前。此二智,即謂如來智慧覺性。因非外來,亦不可授人,故曰無師。因法爾本具,必須自覺自證,故曰自然。亦可配根本智後得智,或道種智一切智說。總之,凡夫所以為凡夫者,由於無始無明。無明猶言無智。故今欲超凡入聖,惟在開其正智耳。佛門中人有恆言曰:求開智慧。此語,正謂當開般若正智。亦即開佛知見。我世尊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何謂大事因緣,即是為一切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俾得悟佛知見,入佛知見耳。乃眾生雖知求開智慧,而不明其所以然。教者,學者,一味尋枝覓葉。絕不知向般若門中問津。甚至相戒勿言。可悲之事,孰逾於此。違背佛旨,孰逾於此。誤法誤人,孰逾於此。自今而往,深願與諸善知識,昌明正義,極力弘揚也。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江味農居士這部《金剛經講義》以白話文逐句講解《金剛經》深奧義理,並結合佛教歷史與理論,從「信解行證」四面向,闡述如何實修應用佛法。內容深入淺出,助您透徹領悟經義,是學佛必備的經典讀物。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