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電影發展史 1897-1945 上
作者 | 沈西城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日電影發展史 1897-1945 上:本書以獨特的時間經緯和地域緯度,將中、日兩國電影史巧妙地並陳對比。書中深入聚焦張石川、溝口健二等兩地核心電影人物,引領讀者穿梭於19 |
作者 | 沈西城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日電影發展史 1897-1945 上:本書以獨特的時間經緯和地域緯度,將中、日兩國電影史巧妙地並陳對比。書中深入聚焦張石川、溝口健二等兩地核心電影人物,引領讀者穿梭於19 |
內容簡介 以時間為經,中日兩地為緯聚焦兩國核心電影人物【中】張石川、鄭正秋、黎民偉、洪深、侯曜、邵醉翁、胡蝶【日】尾上松之助、牧野省三、野村芳亭、田中榮三、鈴木謙作、溝口健二「分兩部:中國電影史、日本電影史,似乎太刻板呆滯。想來想去,想不通,求諸煙斗,青煙縷縷,天賜靈感:何不相互對比?即是說,二十年代,日本電影開始了,同一時候,中國電影又怎麼了?隨後如此類推,不是趣味更濃嗎?於是攤紙寫,半日,就成了五千字。文章七五年起,一連在《大成》刊登了兩年,內容由一九〇〇年前後到四五年止。嗣後,束諸高閣,不見天日。一路到今年上半年,方由黎漢傑君撿出,予以出版。橫亙四十餘年,當年參與其事者,早已物化。昔日同窗共事忙,笑聲猶在耳邊揚。人歸黃土情猶在,一縷思懷入夢長。時間真快不等人!」——沈西城
各界推薦 好評推薦:「本書資料豐富,對喜愛研究早期中、日電影的讀者自是難得的機會。西城兄早年遊學日本,涉獵甚廣,對日本之人情世故及風俗愛好認識甚深,故行文流暢易讀。我知今日喜愛日本電影的年青人仍多,本書用輕鬆筆法有系統地介紹早期中、日電影的發展史,饒有趣味,特此向大家推薦。」——吳思遠
作者介紹 沈西城原名葉關琦,上海人,四歲來港,接受英式教育。七十年代初,遠赴日本,研習日語,遍讀名著,尤崇谷崎潤一郎和永井荷風。回港後,從事文字工作,編過經典電視劇《京華春夢》,寫過電影《龍虎風雲》等。及耳順,專事掌故文化創作,倡議雅俗共賞,近年結集成書有《懷舊錄》、《西城紀事》、《西城憶往》、《江湖再聚——武俠世界六十年》、《陳惠敏傳奇》、《星球頑童:倪匡傳奇》、《西城文選:舊夢依稀》《夢迴香江》、《梅櫻二集》、《球王張子岱傳奇》、《鴻雁光影》、《舊夢迷濛》、《上海尋夢》、《梅櫻三集》、《舊夢浮生》等。
產品目錄 序-吳思遠代序-沈西城卷頭語-沈西城第一節:傳統影響下的初期日本電影原初日本電影紀錄街道實景與藝妓舞蹈特別的解畫方式日活公司成立日本早期的銀幕偶像第二節:日本電影起用女角「映畫藝術協會」的宣言承接餘韻的大正活映第三節:從京劇轉化的中國電影電影東傳中國人拍攝第一部電影電影市場蓬勃亞細亞影戲公司的真偽第四節:文明戲與中國第一批電影製作《難夫難妻》與張石川、鄭正秋《難夫難妻》之謎其一《難夫難妻》之謎其二文明新戲的始末幻仙公司與《黑籍鬼魂》兩部革命新聞片《莊子試妻》第五節:商務印書館的意外之舉商務印書館開始拍電影梅蘭芳初拍電影新劇電影意識陳舊商務拍戲由盛至衰《閻瑞生》、《海誓》與《紅粉骷髏》商務的最後掙扎中國影片公司之興亡第六節:日本純電影崛起純電影崛起松竹電影公司創立蒲田電影棚啟用創業作《島之女》小本製作興起松竹經營戲院新舊對立的惡果《虞美人草》第七節:松竹蒲田滄桑錄松竹股份有限公司眼高手低蒲田影棚的青春時代松竹的導演制度第八節:明星公司和鄭正秋明星影片公司創立孤兒救祖記的攝製鄭正秋與社會電影洪深與明星公司第九節:面對傳統與應對歐化歐化的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史東山的惟美電影宣揚舊道德的天一公司一窩風改編古典小說第十節:關東大地震前後的松竹映畫《母親》受到廣大歡迎震災前後的松竹第十一節:愛國自強與移風易俗「長城派」的興起拍攝問題影片「長城派」的沒落「神州公司」的崛起代表作《不堪回首》「神州」三年夭折第十二節:日活的故事「日活」內部有爭論「日活」人事變動「日活」力圖振作日活松竹再度交鋒日活向島銳意改革日活幾部精采電影鈴木與溝口再見!向島影棚第十三節:民新公司遷徙記民新公司遷往廣州民新遷滬另謀發展《玉潔冰清》與《天涯歌女》民新拍攝北伐影片第十四節:牧野省三傳奇牧野省三的革新精神教育電影聲勢大熾牧野電影製作所日本大眾文學興起第十五節:名妓與帝電帝國電影公司成立「帝電」開始革新第十六節:合縱與連橫外資侵入中國電影市場電影同業開始自覺「六合」與「天一」之爭第十七節:武俠片一枝獨秀(1928~1930)武俠小說與電影國產武俠片泛濫
書名 / | 中日電影發展史 1897-1945 上 |
---|---|
作者 / | 沈西城 |
簡介 / | 中日電影發展史 1897-1945 上:本書以獨特的時間經緯和地域緯度,將中、日兩國電影史巧妙地並陳對比。書中深入聚焦張石川、溝口健二等兩地核心電影人物,引領讀者穿梭於19 |
出版社 /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87109860 |
ISBN10 / | |
EAN / | 9789887109860 |
誠品26碼 / | 2683009208004 |
頁數 / | 256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8X16.8X1.8CM,開數: 18開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415 |
適用年齡 / | 一般社會大眾 |
自序 : 《中日電影史》的由來——代序
上世紀七四年下半年,我打東京歸,翌年某日,二、三月間吧,乍雨乍晴,涼意猶存,翁靈文伯伯捎來電話,召我中午去尖沙咀樂宮樓吃填鴨。在座有王冲、佟林、詹森,皆邵氏明星。原來翁伯伯本約了鍾情造像,天陰有雨,小野貓不外出取消。偷得浮生半日閑,主催了電影老友消閒中午茶聚。翁伯伯是中國電影前輩,跟田、夏衍、茅盾等都相熟,談到中國電影,滔滔不絕。王冲插口道:「老翁,你對中國電影那樣熟悉、何妨寫一些文章來說說呢!」翁伯伯拱手謙稱:「我哪有如此能耐,何況也沒有這個精力!」「老翁呀,你不寫誰寫呀!」詹森忙着叫,佟林也來幫腔:「對對對,非老翁莫屬!」八人大轎抬老翁。好個翁伯伯,翁家太極推手出,目光望向我:「有人選呀,關琦來寫!他年輕,有力氣,文筆不賴!」嚇得我入了口的肥鴨幾乎吐出來。那年,我才廿來歲,初出茅廬,哪擔當得起如此重任!王冲說:「對對對,關琦你年輕,好好幫老翁忙!」
四個老頭兒,壓死一個小夥子,乖乖聽命。下了樓,翁伯伯拉我去隔壁地庫東寶咖啡館,咖啡嗽了口,道:「我的朋友程季華寫過一本《中國電影史》,你可以參考,還有,我的老夥伴龔稼農、關文清,也寫過一些,我會拿來給你看!」有了翁伯伯的關顧,我的心定了一半:「好,我寫,可在哪裏發表呢?」立即想到《南北極》。翁伯伯有些猶豫:「南北王脾氣怪,不易搞——」頓了一下,拍腿說:「啊,有了!找沈大成!」沈大成者,《大成》月刊社長沈葦窗是也,香港上海文化界名流,其兄沈吉誠(老吉)乃杜月笙的門生。翁伯伯牽線,搭上沈社長。一聽,喜道:「嘎主意,邪氣好,堪比陳存仁博士的《銀元時代生活史》!」於是一月一篇,每篇五千字,千字五十元正。一聽,大喜過望,一篇稿子、就有二百五十元,足夠襁褓中的女兒奶粉錢。
隔了兩天,翁伯伯又約我出去:「關琦,我想了一想,覺得有點不對頭,中國電影部分,雖有程季華、老龔、關文清,說穿了,都是我們拾人牙慧,對不?」我一聽,有道理呀!那怎麼辦?翁伯伯遲疑地想了一想,沒作聲。我知道他有計較了,連忙奉上他最喜愛的公司三文治。果然奏效,翁伯伯樂孜孜地說:「你不是在日本讀書嗎?應該對日本電影有興趣吧!」咬一口三文治,往下說:「那就不妨寫一些關於日本電影的事跡吧!譬如:日本電影何時發展開來?經過又是啥樣子的?這樣好不好?」仙人指路,大喜過望。那年代,日本電影在香港很為觀眾所喜,三船敏郎、寶田明、石原裕次郎、小林旭、勝新太郎、綠魔子都成為了我的偶像,寢食難忘。翁伯伯見我眉飛色舞,接住說:「關琦,那麼你就來寫日本電影史,好不?」一聽,嚇得靈魂幾乎脫體,我非日本研究家,只是一個讀書不成、進不了大學的渾小子,有啥本事寫日本電影史?「這個還不容易嗎?你在日本找一些資料湊合起來便不是成了?我們既然答應了沈社長,絕不能失信於他啊!」翁伯伯好整以暇。真是看人挑擔不吃力,嘿!
忐忑不安,回到家裏,看着女兒躺在搖籃上哇哇叫,我有責任照顧她,養育她,只好豁出去!可資料哪兒尋?坐在寫字枱前,抽了根煙,靈機一閃:啊,有啦!我在日本遊學時,常去逛神保町,在矢口舊書店曾淘得三冊文庫本的《日本影畫史》,正好拿來一用。搜出一看,足有三四十萬字,正是日本電影史的最佳材料,廢話少說,動手要緊。思索了一下子,決定譯述,採取的並不是魯迅先生那樣的硬譯,也非知堂老人的雅譯,只求文字暢通,不害原意。最後來到編排,如何佈置?分兩部:中國電影史、日本電影史,似乎太刻板呆滯。想來想去,想不通,求諸煙斗,青煙縷縷,天賜靈感:何不相互對比?即是說,二十年代,日本電影開始了,同一時候,中國電影又怎麼了?隨後如此類推,不是趣味更濃嗎?於是攤紙寫,半日,就成了五千字。文章七五年起,一連在《大成》刊登了兩年,內容由一九〇〇年前後到四五年止。嗣後,束諸高閣,不見天日。一路到今年上半年,方由黎漢傑君撿出,予以出版。橫亙四十餘年,當年參與其事者,早已物化。昔日同窗共事忙,笑聲猶在耳邊揚。人歸黃土情猶在,一縷思懷入夢長。時間真快不等人!
沈西城
內文 : 新劇電影意識陳舊
新劇大量製作,實是商務活動影戲部步上衰落之途的先兆。商務自成立影戲部以來,雖然拍了不少質量頗高的影片,到了後期,不知怎樣又鑽回文明戲的窠臼裏去。由陳春生(1890~1980)編劇、任彭年(1894~1968)導演的所謂新劇,演員盡是文明戲班的演員,而內容亦不離胡鬧滑稽、警世說教與虛無縹渺。這種電影除了一般知識貧乏的觀眾愛看外,在那個動亂時代,得不到任何好評。不過,在這一連串的新劇,《清虛夢》卻是較為值得注意的一部電影。
《清虛夢》,片長三本,是根據《聊齋誌異》中的〈勞山道士〉改編。由於寫術士施法,片中開始運用了基本的特技攝影,如破缸重合,人入土牆,物件自行等,都能吸引一般觀眾的注意。《清虛夢》可說是中國第一部特技電影。
商務拍戲由盛至衰
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的拍片工作,起初只能在白天靠太陽光來拍攝,頗感不便。一九一九年底,美國環球公司東來拍片,因得商務之助,順利竣工,臨離滬時,遂以帶來的大小數十盞炭精燈及其他攝影器材轉讓給商務。由此,商務旋即擴充,改活動影戲部曰「商務印書館影片部」,此後拍攝工作再也不用擔心天公不作美矣。一九二○年,商務派郁厚培赴美添置攝影器材,同年又復在編輯所空地上修建一所玻璃影棚,利用日光與炭精燈光,日夜趕戲。一九二○年七月十五日,影片部訂出簡章,規定製片程序、組織機構、徵購劇本、審核批閱、經費來源、成本計算、演員制度、運輸發行、選購圖書資料等事項,另外又訂出「自製影片租售辦法」及「自製活動影片價目表」。除此,商務同時又兼營外國短片出租業務。後因自家製作影片數量不多,於是又訂出代人攝製影片的辦法,出租所有設備,代拍、代洗、代印,按膠片長度收費,這種「包拍」制度,當時甚受一般小規模公司的歡迎,中國影戲研究社的《閻瑞生》和新亞影片公司的《紅粉骷髏》,就是由商務代拍的。
商務經辦電影事業,從它所訂的章程及設備來看,是有一定計劃的,尤其是所訂的「自製自銷」辦法,頗類現時企業方式,目的是在「抵制外來有傷風化之品,冀為通俗教育之助,一面運售外國,表彰吾國文化,稍減外人輕視之心,兼勸華僑內向之情」(見一九一九年五月號《商務印書館通訊錄》)。但是,商務這種宗旨,到了後期,因與其他小規模的電影公司合作而逐漸變質,主要還是商務所拍的教育片、時事片與風景片,並未能得到預期的反應。館方長期虧蝕,自然不很划算,於是便開始拍攝長篇故事片,以冀吸引觀眾,藉此謀利,彌補以前的虧蝕,平衡經濟的開支。
《閻瑞生》、《海誓》與《紅粉骷髏》
一九二○至二一年間,上海開始拍攝一批故事長片,這就是中國影戲研究社的《閻瑞生》、上海影戲公司的《海誓》和新亞影片公司的《紅粉骷髏》。其中,如前述,《閻瑞生》和《紅粉骷髏》,都是由商務代拍。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是洋行賣辦陳壽芝、施彬元、邵鵬、徐欣夫等組織的中國影戲研究社攝製。一九二○年,上海發生一樁閻瑞生謀害妓女王蓮英的案子。這件謀殺案轟動整個黃浦灘頭,上海新舞台靈機一觸,把它改編成文明戲上演,演出半年有多,賣座始終不衰。徐欣夫、陳壽芝等見獵心喜,拉攏其他友好,在上海南京路西藏路口的一條弄堂裏,掛起「中國影戲研究社」招牌,聘請楊小仲編劇,由徐欣夫(1899~1971)、任彭年等分任導演。演員方面則多是中國影戲研究社的社員。楊小仲在〈憶商務印書館電影部〉(刊於《中國電影》一九五七年一月號)說:
主角閻瑞生由陳壽芝扮演,閻原來也是一個洋行賣辦,和陳是至友,據說面貌也非常相像。陳的一些動作,也很能摹擬閻的神情;王蓮英也是由一個妓女出身但已經從良的小姊妹所扮演,她的丈夫朱某亦在戲裏扮演了閻的朋友朱葆三的兒子朱老五;邵鵬是當時的足球名將,也在洋行供職,他扮演了幫兇吳春芳。
《閻瑞生》共長十本,乃是租用商務印書館攝影棚代拍代洗印的。拍竣後,由研究社出面,租賃西班牙人雷瑪斯的夏令配克影戲院(Olympic Theatre),於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作首次公映。徐恥痕在《中國影戲之溯源》中云——「一日所售(指《閻瑞生》),竟達一千三百餘元,連映一星期,共贏洋四千餘元」,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最佳賣點 : 本書將中、日電影史對比敘述,深入探討從19世紀末到1945年間,兩國電影的發展脈絡。作者以獨特視角與豐富資料,勾勒出張石川、溝口健二等電影人物的時代風華,行文流暢、饒富趣味,是了解早期中日電影史的絕佳入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