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外流: 陳炳藻短篇小說選 | 誠品線上

裏外流: 陳炳藻短篇小說選

作者 陳炳藻/ 黎漢傑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裏外流: 陳炳藻短篇小說選:《裏外流》是香港作家陳炳藻的短篇小說集,以其獨特的現代主義筆法,深刻洞察人心的曲折幽微。小說文字洗鍊,透過精準的心理獨白與景物描寫,細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以心理小說洞察人心的曲折幽微,唯心而抒情的現代主義敘事本書作者在六十年代以短篇小說知名於香港,作品篇幅短小,文字洗煉,以心理獨白為經,以景語情為緯,呈現如母子、父子、父女、兄弟、男女,種種人倫關係,在面臨挫折、轉變之際,引發的各種情感跌宕、拉扯、掙扎。小說以情的形式,抒寫内容的情,正正是以感情結構作為小說的核心,通過抒情,讓讀者領略一種悲天憫人的人文精神,那份生命的份量。本書收錄眾多香港小說選本:《新人小說選》(1967)、《短篇小說選》(1968)、《香港短篇小說選(50-60年代)》(1985)、《香港短篇小說選(六十年代)》(1998)、《香港小說選1948-1969》(1998)。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陳炳藻一九六八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學士(優異)。就讀期間,參加香港《中國學生周報》短篇小說徵文比賽兩度獲獎,俟後繼續在《周報》穗華版、《大學生活》、《新亞學生》、《芷蘭》、《中聲》等發表短篇小說;得蒙黃維樑教授建議,由山邊出版社何紫先生結集,出版小說集《投影》。六八年秋季,赴美深造後,曾在香港《明報月刊》、《中報月刊》、《盤古》;台灣《聯合文學》、國内《上海文學》、《作品》;美國紐約《華僑日報》等刊物,發表翻譯和創作短篇小說,後來蒙美國呂嘉行、譚嘉夫婦轉介,由台灣新地文學出版社結集成書,題名《就那麽一點黯紅》。學術研究:英文本《電腦紅學:論紅樓夢作者》,三聯出版社;《西方文論視野下的中國小說研究》,香港教育學院出版;《對外漢語教學:視覺刺激反應法的實施及外語教學法簡介》,西北大學出版社。其餘學術論文分別發表在《明報月刊》、《中報月刊》、台灣《聯合文學》、台灣《幼獅學誌》等刊物。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流動的閃爍——《裏外流》代序裏外流 潮的旋律 籬邊的音樂 狗種 拒 絃動的時候 門後 面譜以外 膿 哆嗦 投影

商品規格

書名 / 裏外流: 陳炳藻短篇小說選
作者 / 陳炳藻 黎漢傑
簡介 / 裏外流: 陳炳藻短篇小說選:《裏外流》是香港作家陳炳藻的短篇小說集,以其獨特的現代主義筆法,深刻洞察人心的曲折幽微。小說文字洗鍊,透過精準的心理獨白與景物描寫,細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87109785
ISBN10 /
EAN / 9789887109785
誠品26碼 / 2683009195007
頁數 / 17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2CM,開數: 25開
級別 / N:無
重量(g) / 243
適用年齡 / 一般社會大眾

試閱文字

自序 : 流動的閃爍——《裏外流》代序
黎漢傑

從選本看被遺忘了的名字
二〇二四年我幫忙編輯出版了陳炳藻老師的小說集《儒林鹿渡》,年輕一代如我知道陳老師的人不會很多,即使認識,也大多是知道他研究《紅樓夢》而已。
本來,我都應該是這樣的。
近十年,一直編輯出版許定銘老師的書話集系列,或多或少對本地文學史有了一些認識。最記得,許生提到六十年代香港冒起的小說家,除了西西,必然會提到他數十年前的文社好友,陳炳藻。原因?先看一下史料:
一九六五年五月,《中國學生周報》第十四屆「獎學金徵文比賽」青年組,頭三名分別依次為張愛倫(即西西)的〈瑪莉亞〉,朱韻成的〈在盲門外〉,第三名則是陳炳藻的〈潮的旋律〉。
劉紹銘編,今日已成香港經典的友聯文庫叢書:《新人小說選》(一九六七年初版,一九七一年再版),收錄十七篇小說,正正包括上述得獎的三篇作品。其他作者還有江詩呂、林琵琶、崑南、亦舒、綠騎士等,現在都是香港小說史上赫赫有名的作家。
一九六八年香港中國筆會出版,由李輝英和黃思騁合編的《短篇小說選》收錄當時活躍的作者,共五十二人的作品,其中就有陳炳藻的〈狗種〉。
一九八五年出版,鄭慧明、鄧志成、馮偉才合編的《香港短篇小說選(50-60年代)》,收錄陳炳藻的〈籬邊的音樂〉。
一九九八年,也斯編的《香港短篇小說選(六十年代)》與黃繼持、小思、鄭樹森合編的《香港小說選1948-1969》,不約而同都收錄了陳炳藻的〈膿〉。
歷年來的選本,陳老師都是常客,而且選收的作品大部分都並不相同,換言之,對文學評論家來說,陳老師早年的作品,各篇的水準都不低,或者說篇篇佳構。只是,作者移居海外多年,與香港文壇的聯絡日漸疏落,新一代的讀者才會遺忘了他。

為「人」的小說
陳老師早年的小說,内容當然各有不同,但重點都是放在人與人的關係。〈狗種〉講少年「我」原本幫助母親經營賣雲吞麵的小販攤檔,卻因新來的小販管理隊職員惡意敲詐勒索,甚至搗亂:「他拿起盛湯的瓢子,把雲吞一瓢一瓢的倒向渠邊,筷子和碗兒逐一掉入湯裏。」「我」氣憤至極而錯手將人打到出血:「我跳下來,朝他肩上擠一把,……這樣我的火也來了,順手拿起大醬油瓶,」因而坐牢:「他沒有死,我以二十一個月的牢獄生涯換取他一攤冷血。」他的生氣、他的傷人罪,當然都情有可原,要不然原告的妻子王太也不會走進監獄代母親來探望;然而,法律面前,罪責難逃。整個故事的場景都是在監獄發生,直接在現場出現的只有「我」、獄友阿桂、看守監獄的懲教人員,以及王太。所有關於主角母親的事,包括昔日經營雲吞麵攤檔的經過、案件發生的因由,事後當下因心力交瘁生病而委託王太來探監,除了一小部分是從王太的對話鋪陳出來,大部分則是通過「我」的回憶來呈現。這種回憶,有重構場景的:「但是王立強坐在原告席上,翻開着那對陰黠眼,用手擦着鷹嘴鼻,冷冷的笑,他的頭雖然纏着綳帶,又有什麼相干?他不是笑得很快樂嗎?只留下我在後悔。」而更重要的還有内心獨白:「然而,我能遠離小人麼?連爸懂得麻衣相法也不能」、「我已經二十歲了,還怕一隻狗?」、「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爸爸啊,我只是後悔沒聽你的話,管他們那些為什麼?」這種内心獨白呈現的是主角的心理狀態,由感嘆到掙扎,最終到情緒的頂點而發洩,一切都是因「人」而引起的種種感情瓜葛。

試閱文字

內文 : 裏外流

四年光陰消逝,像咀嚼一籮苦澀的黃蓮,又好像昨天。呼吸是急促的。呼吸是緩慢的;有時呼吸也會沉重,有時呼吸也會舒徐;無論怎樣,這是生命的脈搏、生命的旋律,生命仍神妙的延續。
看腕錶,十一時十分多一些,屋主人在二十分鐘後便會回來。外面一定很黑,今夜沒有月,只有冷冷清清的路燈,幸而還不算死寂,最低限度還有草蟲的鳴叫。
發出這種鳴叫的生命,都躲在這小窄的麻路兩旁的花叢亂草裏,只要把那些野生的花草亂抹幾下,牠們便噤聲不響了;她是試過的,她曾經抹開一叢小植物,一隻蟋蟀噤伏在那裏,手電筒的光嚇呆了牠。她想用手去捉,但是忽然畏縮了,她不是怕牠的外形,而是猶豫於一種無形的東西、一種無形的力量,她沒有權利去破壞這小昆蟲的寧靜,去擾攘這小生命能把握的一切。
小囡又在房間說夢話了,小囡的夢話很簡單,簡單得像嬰兒初學說話時那兩個最易發音的單字:爸爸、媽媽。
她走進房間,輕輕地撫拍幾下這個三歲的小女孩,她喜歡這蘋果般的小臉,這是一張長得像母親的臉,但是她不喜歡小囡的母親,小囡的母親使她想起影像迷濛的生母,也使她想着潔姨。潔姨是水,她自己是火,她輸了,但是也炙傷了父親;可憐的、懦弱的、至愛的父親。
她開始收拾翻閱過的書冊,放下百葉窗,把壁爐上的枱鐘上了發條,把登記來電話的日記本子放在廳角的辦公桌上,關掉電視機,留下那深夜才開始的輕音樂,然後捺亮壁燈,弄熄那支落地的企燈。
心形的壁燈下的小几上有一座石膏像,一座斷臂的維納斯。
她喜歡睜着眼,靜靜地坐在地氈上,仰望着維納斯,祈求着她的夢。
她有一個很遠很遠的夢,靠着白箋藍字維繫着。
她住在東半球,但是夢着西半球。那個令她夢着西半球的人,以前是她的鄰居、是她的同學,他們已不相見五年了。
門鈴響了,響得像蜻蜓點水。
小囡的爸爸就是這隻蜻蜓,蜻蜓喜歡在空間漫遊,追追逐逐,小囡的爸爸也一樣;不過,小囡的媽媽不是,她是一隻蛤蟆,蛤蟆喜歡在夜裏活動,小囡的媽媽也是;不同的地方是蛤蟆的皮癩,她是皮光肉滑。
打開門,她嗅到一陣微微的酒氣,感到有點噁心。她聽見他說:
「對不起,孟小姐,耽誤了你幾分鐘。」然後他放低聲音說:
「太太輸了牌,我一路吃着『貓麵』。」
她客氣地回了兩句話,看着門外影樹下那隻遲歸的蛤蟆說:
「布太太,剛才徐太太來電話,請你到家後立刻撥個回話,說是要緊的事。」
「謝謝你,」那胖女人說:「小囡睡得好吧?」
她從沙發上拿了自己的小提包,然後說:
「我要走了,先生的電話都在辦公桌上;修理水喉的費用都付過了。」
「謝謝你。」那胖女人一邊說,一邊走進房間。
布先生把孟嘉麗送到門邊,開門的時候,他在弄得特別響時說:
「沒有別的電話?」
「有。一個姓朱的女人,明天十二時正在上次那地方等你。」
「晚安,孟小姐。」他大聲說。
「晚安。」
但是她知道這隻蜻蜓不會有一個安寧的夜晚。
一個輸了牌的妻子,一個擾人心思的電話,怎可平靜一顆浮游的心。
她開始踏着這條用石磚鋪成的小路,路燈伴着她,星光伴着她,蟲聲伴着她;還有,還有路兩旁那些西式小平房窗中透出的燈光。這是教授或講師們夜讀的時候,也是她每夜返學校宿舍的時候。這些燈光鼓勵着她,使她不多不少地憑着這種力量,堅持地完成了四年大學。
學問真的沒有止境,愈讀得多,愈明白知道的少。人生歲月,也真不可恃;教授們的學識,不知比自己高出多少倍,鏡中白髮,只不過催促他們加倍追尋奧秘的學問,從而更深入地體驗人生。
她數着左面的房子,第十一間,最令她依戀的一間。這些房子差不多都是她學院裏的教授住的,她認識一些,不認識一些,她最熟悉住在第十一間那個,他姓喬。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裏外流》是香港作家陳炳藻的短篇小說集,以洗煉的筆觸深入刻畫人倫關係中的愛恨掙扎。故事藉由心理獨白與景物描寫,細膩呈現母子、父女等情感的曲折起伏,以情為核心,引導讀者體會人性的幽微與生命的厚重,是香港六十年代文學的經典。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