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東美中國哲學平議
作者 | 杜保瑞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方東美中國哲學平議:杜保瑞教授的《方東美中國哲學平議》是對其啟蒙恩師方東美先生學術思想的深度致敬與超越。本書不僅繼承了方先生對中國哲學特質的精準定位與崇高讚譽, |
作者 | 杜保瑞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方東美中國哲學平議:杜保瑞教授的《方東美中國哲學平議》是對其啟蒙恩師方東美先生學術思想的深度致敬與超越。本書不僅繼承了方先生對中國哲學特質的精準定位與崇高讚譽, |
內容簡介 方東美先生的中國哲學研究成果,對於筆者是有高度重要意義的,可以說筆者在校求學期間的所有中西哲學的老師都是方先生的學生弟子,特別是指導教授張永儁先生,筆者的中國哲學認識視角就來自張永儁教授深化發展的方先生思想。對於方先生的研究,坊間已有多本著作為其探究,本書之作,特別從方法論進路,肯定方先生對於中國哲學特質的準確定位,感念他對於中國哲學優異性的高度盛贊立場,但也要從最新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的角度,剖析探究,適度反思,甚至批評,以期有所發展。
作者介紹 杜保瑞男,1961年出生於臺灣省新北市瑞芳鎮,祖籍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大束鎮土旺村。求學成長於臺灣臺北市,獲臺灣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93)),指導教授為方東美弟子張永儁教授。曾任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1995-2005),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2005-2017)。現職: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2017-),並擔任人文學院國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抱樸講堂主講教授。吉林師範大學學報兩岸國學專欄主編。
產品目錄 緒論第一章 對方東美論中國形上學的方法論反省 第二章 論方東美對西方哲學二元分立的評定 第三章 對方東美朱熹詮釋的方法論反思 第四章 論方東美對陸王心學的詮釋 第五章 論方東美的道家詮釋 第六章 對方東美論中國大乘佛教亦宗教亦哲學立場的反思 第七章 對方東美論大乘佛學中國化的詮釋意見反思 第八章 對方東美論三論、唯識及《起信論》的方法論反思第九章 對方東美論印度哲學及《大般涅槃經》的方法論反思 第十章 對方東美華嚴宗詮釋的方法論反省 結語
書名 / | 方東美中國哲學平議 |
---|---|
作者 / | 杜保瑞 |
簡介 / | 方東美中國哲學平議:杜保瑞教授的《方東美中國哲學平議》是對其啟蒙恩師方東美先生學術思想的深度致敬與超越。本書不僅繼承了方先生對中國哲學特質的精準定位與崇高讚譽, |
出版社 /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723135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723135 |
誠品26碼 / | 2683005968001 |
頁數 / | 320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1.7CM,開數: 18開 |
級別 / | N:無 |
適用年齡 / | 一般社會大眾 |
自序 : 緒論
二十世紀中國哲學家群體在文明碰撞與價值重構的激蕩中,開創了傳統思想現代轉型的獨特路徑。馮友蘭、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勞思光等學人,雖學術路徑各異,卻形成共同的基本認識:其一,對中國哲學有別於西方哲學之特質有深刻認識;其二,對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提出創造性意見;其三,對儒釋道三家的知識內涵及理論建構提出創新性詮釋意見。
方東美先生的學術人生恰是這一代知識份子的縮影,方先生出身桐城方氏,家學優良,幼承經學傳統。青年時期負笈美國,歸國後,執教於中央大學,主授西方哲學。抗戰期間潛心佛典,後輾轉任教臺灣大學。晚年受邀赴美講學,卻因痛心國內傳統學術之凋敝,毅然返臺投身中國哲學教育,直至終老。期間,方先生在中國哲學講授中重點思考的問題,即中國哲學的特色、優點及其有別於西方哲學的核心差異。
本書之作,針對方東美先生對中國哲學詮釋意見的反思而展開。圍繞方先生兩大理論建構的重點,予以討論:其一,以形上學為中心的研究方法;其二,對儒釋道三家理論的詮釋。首先,方先生以形上學為第一哲學,以中國哲學有形上學,並且有極具特色之形上學而探討中國哲學。其次,方先生對儒釋道三家的詮釋觀點呈現出以體系化重構傳統的努力,既成就了其學術特色,亦暴露方法論上的局限。本書關於方東美哲學創作的研究,通過反思其對中國哲學的詮釋意見,以期對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建構有所貢獻。
第一章論述「對方東美論中國形上學的方法論反省」。聚焦方東美先生對中國形上學理論型態的研究,通過方法論反思其理論的貢獻與局限。方東美在《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華嚴宗哲學》等幾部著作中,集中地討論中國儒釋道三家的義理系統,明確提出中國形上學是以「價值理想實現」為核心的觀點,對於這個理想的世界的描述即是中國形上學的建構。本章首先透過方先生對中國形上學的義理約定而指出他的方
法論觀念,其次討論方先生的詮釋觀點中值得商榷的部份。簡言之,方先生雖明確中國形上學的境界哲學型態,卻未深入建構其知識體系,缺乏理論證真與體系成立的哲學分析,導致儒釋道三家的差異辨析不夠清晰。進而,筆者提出以「工夫理論與境界哲學為中心的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進行補充,強調通過「本體、宇宙、工夫、境界」四方架構厘清中國形上學的理論邊界。而方先生對於佛教形上學系統的討論也因方法論上的不足,未能深入,此問題置於後章節詳細討論。
第二章論述「方東美對西方哲學二元分立的評定」。方東美先生基於提振民族精神的立場,主張中國哲學尤其是中國大乘佛學,能超越西方哲學的二元分立困境。他認為,西方哲學在形上學與知識論的建構上均存在割裂性缺陷,而中國哲學通過超本體論、價值中心的宇宙本體論及上下迴向的理論特質,能夠整合西方哲學的二元分立問題。筆者對此提出反思,其一,從理論建構的功用來說,西方二元分立的方法論多屬分析工具,而非價值立場,與中國哲學理論建構的定位不同。其二,從問題意識的確立來說,西方哲學為多元理論系統,各家基於不同問題意識構建學說,不存在必須統一的「二元缺陷」。因此,中西比較應聚焦問題意識差異,著重建構中國哲學系統性的解釋框架,呈現中國哲學特質,而非重複二元對立的批判範式。
內文 : 一、 前言
方東美先生對中國哲學的整體都作了許多的討論,表現在他的諸多著作及上課錄音稿整理的作品中,但是在中國哲學研究上最有特出的地方,還是他對中國形上學體系型態的觀點,本文即將針對方東美先生對中國形上學理論型態的觀點進行方法論的反省,指出方先生對中國形上學觀點的優異之處,以及若干值得商榷及改進之處。
方東美先生在許多作品中都集中地討論到了「中國形上學」及「中國宇宙論」的觀點,而在《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華嚴宗哲學》等幾部著作中,則是集中地討論中國儒釋道三家的義理系統,並且是明確地表達了他對這三家哲學學派的形上學系統的觀點。方先生在這個議題上的觀點表述是很多的,參見其言:
在許多可能的研究途徑裏,我選擇形上學途徑,由於這種選擇,便有了著重點:像法家、陰陽家,乃至刑名家、墨家之類,因為他們的形上學氣息比較薄弱些,所以以後不花什麼時間去討論,而把重點放在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各派大乘佛學以及宋明新儒學上面。
本文之進行,即將首先探討方東美先生對於中國哲學的形上學、宇宙論等基本哲學問題的概念定義,亦即透過方先生對中國形上學的義理約定而指出他的方法論觀念,這是筆者對方先生的哲學立場全表贊同的部份,並將適度地與筆者所提的「以工夫理論與境界哲學為中心的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進行比較與修正﹔其次將就方先生在儒釋道三家形上學體系研究中所發表的若干觀念進行討論,這是筆者認為方先生的詮釋觀點中值得改進的部份,筆者亦將以方法論反省的工作方式對方先生的觀點進行檢討。
二、 方東美論中國形上學的方法論檢討
形上學一詞在當代中國哲學研究中是一個充滿了挑戰性的哲學詞彙,先不論當代西方哲學對於形上學這個哲學詞彙的諸多爭議,即便在當代中國哲學工作者中,對於中國哲學的形上學概念使用,及形上學的理論建構,就已經充滿了歧義3。牟宗三先生一生的努力工作,可謂即是為捍衛中國哲學的形上學而奮戰,他所建立的是一個「道德的形上學」的儒學中心的詮釋體系,勞思光先生的《新編中國哲學史》一書亦可謂為建立中國哲學的詮釋體系而作,但是他卻否定中國哲學的形上學建構之路,而以「心性論中心」的詮釋架構作為中國哲學體系優劣的方法論判準。這些都是針對中國哲學的形上學問題的當代觀點。
(一)解決中國有無形上學的問題在於明確化中國形上學的義理型態然而,更重要的是,「究竟中國哲學有沒有形上學」這個問題本身,卻又是一個更重要的哲學基本問題。包括方東美、牟宗三、勞思光諸位當代中國哲學家,基本上對這個問題是沒有否定的,差異只在對於中國哲學的形上學理論性格的方法論觀點的不同,以及對於中國哲學的形上學體系優劣的擇取及詮釋的觀點上。就筆者的立場言,對於中國哲學有沒有形上學以及中國哲學的形上學可不可以是一套哲學理論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亦最終必須訴諸於對中國哲學的形上學的義理性格作出決定後方可解決。亦即藉由明確指出中國哲學的形上學思維的義理型態,準確定位中國哲學的形上思維的知識性格,從而使得這一種型態的哲學建構取得作為哲學知識的合法性定位。然後再在這樣的脈絡下討論、理解、詮釋中國哲學各家學派的形上學系統的知識性內涵。
(二)方東美所論之中國形上學實為一套境界哲學
筆者以「方東美所論之中國形上學實為一套境界哲學」這個立場,來檢視方東美先生對於中國哲學的形上學的義理性格定位時,則對於方先生在中國哲學的形上學義理性格的基本觀點即是全幅地同意並接受的。
方東美先生為中國形上學的義理型態所作的定位,基本上即是將一套為人處事的人生觀普遍化為一套論及整體存在界的知識體系,並直接以形上學詞彙稱之。參見方先生言:
以上我已鉤玄提要地點出中國玄想心靈及慧觀如何陶醉於宇宙與個人,然兩者俱自戲劇化(即理想化)之觀點而立論,而非僅就自然面之觀點著眼。就自然層面而觀之,宇宙及個人無非呈現為種種相關連之事實,有固定之內容,差別之性向,特殊之條件,明晰之法式,充實之內涵等,凡此一切,皆為科學解釋之特色,於瞭解人類與宇宙,自屬相當重要。然中國哲學家之玄想妙悟方式卻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從中國哲學家之眼光看來,現實世界之發展致乎究極本體境界,必須超越一切相對性相差別,其全體大用始充分彰顯。從嚴格義之哲學眼光看來,現實世界應當點化之,成為理想型態,納於至善完美之最高價值統會。中國人恆嚮往此價值化、理想化之世界。任何生活領域,其境界造詣不及於此者,即淪於痛苦憂戚之域,令人黯然神喪,生趣索然。此儒家之所以嚮往天道生生不已,創進不息之乾元精神,以締造一廣大和諧之道德宇宙秩序者也。此道家之所以宗尚重玄,一心懷抱「無」之理想以超脫「有」界萬物之相對性者也。此中國佛家之所以悲智雙運,勇猛精進,鍥而不捨,內參佛性,修菩提道,證一乘果者也。
方先生對傳統西方哲學在中文形上學詞彙意義下的定位,是一套與人生活動無關的「超自然形上學」或「超絕形上學」,而中國哲學的形上學,則是一套人生活動的理想境界,故而以「超越形上學」稱之,指的是人生的價值理想可以超越到理想的境界,而就這個追求的活動是人生的活動而言,這又是一套「內在形上學」,指在人生的活動中由人來實現的理想。所以超越者是指超越現實達到理想,內在者是指內在於人而由人彰顯的。
最佳賣點 : 本書深入剖析方東美先生的中國哲學研究。本書從方法論出發,肯定方先生對中國哲學的獨到見解與高度讚揚,同時也透過最新的研究視角,對方先生的思想進行反思與批判,旨在繼承與發展其學術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