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講錄 (附佛學淺釋)
作者 | 蘇行三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四十二章經講錄 (附佛學淺釋):本書是前基督徒、生物學家蘇行三居士所著的佛法經典講錄。蘇居士融合其深厚的科學背景,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釋佛教初傳中國的經典《四十二章 |
作者 | 蘇行三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四十二章經講錄 (附佛學淺釋):本書是前基督徒、生物學家蘇行三居士所著的佛法經典講錄。蘇居士融合其深厚的科學背景,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釋佛教初傳中國的經典《四十二章 |
內容簡介 《四十二章經》相傳是佛教傳至中國第一部譯出的佛典,內容是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一共選錄四十二段話,編集而成。此經來歷,據說是因為漢明帝夜夢金人,大臣告知金人是西方名為佛的神,於是明帝遣使求訪西域,使者於大月支遇沙門攝摩騰得佛經四十二章,譯寫此經後返還洛陽。此經說明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其內容說明出家、在家應精進離欲,由佈施、持戒、禪定、般若,得證四沙門果。
產品目錄 導讀第一章 出家證果第二章 斷欲絕證第三章 割愛去貪第四章 善惡並明第五章 轉重令輕第六章 忍惡無瞋第七章 惡還本身第八章 塵唾自汙第九章 返本會道第十章 喜施獲福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第十三章 問道宿命第十四章 請問善大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第十六章 捨愛得道第十七章 明來暗謝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第二十一章 名聲喪本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獄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第二十五章 欲火燒身第二十六章 天魔嬈佛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第二十九章 正觀敵色第三十章 欲火遠離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滅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第三十四章 處中得道第三十五章 垢淨明存第三十六章 展轉獲勝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滅第三十九章 教誨無差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第四十二章 達事知幻
書名 / | 四十二章經講錄 (附佛學淺釋) |
---|---|
作者 / | 蘇行三 |
簡介 / | 四十二章經講錄 (附佛學淺釋):本書是前基督徒、生物學家蘇行三居士所著的佛法經典講錄。蘇居士融合其深厚的科學背景,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釋佛教初傳中國的經典《四十二章 |
出版社 /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519554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519554 |
誠品26碼 / | 2682952725002 |
頁數 / | 120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0.8CM,開數: 25開 |
級別 / | N:無 |
適用年齡 / | 佛教徒 一般社會大眾 |
內文 : 諸位善友:今天我要開始講的是《佛說四十二章經》。這部經雖然不是很長,但也不能在短時間裏把它講釋完;所以只好將它分作多次來講。希望諸位善友,能將它當作精神的糧食一樣,把它食完。
我們在未正釋經文以前,需要像一個科學家探究物理的來源一樣;先要知道這部經的來歷,以及有關這部經的一切,現在解釋經題。
《佛說四十二章經》可分兩段講:(一)佛說四十二章,(二)經字。這部經是最古佛典的一部。經的開頭是「佛」字。這「佛」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現在就簡略的把他講講。
「佛」字為梵文(Buddha),佛陀二字,譯音的簡稱,意是覺悟者,指能徹底瞭解宇宙間真理的人。古往今來雖有著很多的成佛者,但在這裏的佛,是專指釋迦牟尼而言的。因為他是這娑婆世界的教主,而這部《四十二章經》,不但是釋迦佛為解答外道比丘的疑問,也是為欲拯救群迷而說的。
釋迦佛誕生於印度的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那時是我國周昭王二十六年。當太子生時,四方五色光煥發,遍照全世界。昭王感到未曾有的異相,所以問太史蘇由。蘇由依易卦卜得「乾之九五,龍飛在天」。主西方有一位大聖人誕生之兆。昭王就將此事刻石碑記之。佛誕生為一王子。父親淨飯王名輸頭陀那(Suddfodana)。母親摩耶夫人(Maya)。太子誕生後七天,他的母親就逝世了;乃由其姨母摩訶波蘭波提(Mahabosubuddki),以親生的兒子一樣的疼愛他;把他撫養長大。當時父王見太子生有瑞相,心裏非常歡喜;特地請婆羅門教的相師(婆羅門教為當時印度之最高宗教)為之占相。據相師說:太子身有三十二瑞相;若在家享世樂,則可做統治全世界的轉輪聖王;但若捨棄王位,離家學道,得成一切無上智者。淨飯王聞後甚喜,就替他起名悉達多(Siddhata),意是一切義成就;並延聘婆羅門教大學者為教師,以教練太子。因太子宿根深厚,聰敏過人,所以在幾年間,對於學術、兵法、武藝,莫不博通精練。
淨飯王甚懼太子出家,所以特為太子挑選佳麗宮女,以侍候他。當太子約十七歲時,就讓他結婚,娶他的表妹、鄰國的公主名耶輸陀羅(Yahodkana)為妃。
悉達多太子因有超人的思想、過人的智慧,所以雖是整天過著安樂的生活,但心裏仍然感覺不安。
有一次,太子侍父王外出遊覽,見農人上身沒有穿衣服,在猛烈的太陽光下耕種,大汗直流。耕牛的頸上勒著繩子,氣喘吁吁的拖犁,還要受農人的鞭韃。犁過的泥土翻出許多小蟲,鴉、雀多飛來啄食。太子因具有深厚的佛性,看到這種現象,內心感到無限的悲憫。其後幾次出遊,又觀察到老、病、死亡的種種現象,使他再不能偷安於宮庭裏享受著尊榮與富樂。他要使人民普遍都能度著安樂的日子,就下了最大的決心,抛棄王位,偷偷的出家。到四方的深山、曠野參訪明師去;追求痛苦的解脫與人生的真理。父王雖派遣大臣去追他回來,但太子已剃下頭髮,脫下俗人的衣服而披上袈裟,現比丘相;追來者一方面無奈他何,另一方面又不敢回報,因此也隨從太子出家,求學。
太子自幼博通一切學問,尤其是對於婆羅門教的學說,莫不心領神會,所以出家後,奔波了六年,但所參訪的大師,能夠給他進益的是很少。他不滿足那些不了義的學說,所以就停止他的浪迹求學的生活,而入雪山(即喜馬拉雅山)的苦行林,去清修他參究所得的學理。他在修苦行的過程中,日食一麻、一麥,生活極其刻苦;目的在窮究人生的真諦。後世如吾國明代大思想家、政治家王陽明先生,一生教人以良知良能,根究心性。但他的這種思想卻是因為未能瞭解業力互為因果之理。但是他在謫居龍場時,插竹於瓶,欲格物以致知,其刻苦的精神,彷彿近之。太子因體悟到過分的刻苦修持,只羸(羸lei:瘦弱)得瘦骨一把,並不能獲得真理,乃放棄苦行,到尼蓮禪河沐浴,再受牧羊女善住的乳糜供養。於是身體就慢慢的恢復健康。隨行的五個人,以為太子退轉道心,不能耐苦,就離開他,再到鹿野苑修苦行去。
最佳賣點 : 本書是前基督徒、生物學家蘇行三居士,以科學視角講解佛法經典《四十二章經講錄》。他深入淺出地闡釋佛理,印證佛法常新,尤其適合追求智慧的現代青年,讓您輕鬆領悟佛法精髓,開啟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