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氏國學概論
作者 | 章太炎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章氏國學概論:想深入探索國學,卻常感無從下手?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以獨到的見解,將國學分為「國學之本體」與「治國學之方法」兩大部分。這本書不僅點撥讀書的正確門徑, |
作者 | 章太炎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章氏國學概論:想深入探索國學,卻常感無從下手?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以獨到的見解,將國學分為「國學之本體」與「治國學之方法」兩大部分。這本書不僅點撥讀書的正確門徑, |
內容簡介 這本書的內容涵蓋廣泛,以經典為基礎,涉及哲學、歷史、文學等各個學科。作者運用深刻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為讀者呈現了一幅中國學術思想發展的豐富圖景。該書對於想要瞭解中國學術思想史的讀者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作者從經典、哲學、文學等方面去探索其中的奧秘與發展,並運用自己深刻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來闡釋,為讀者呈現了一幅豐富而有深度的圖景。
作者介紹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原名學乘,字枚叔,一作梅叔。後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學大師、民族主義革命者、注音符號設計者、中國醫學院首任院長。章太炎的學術成就非常豐富,他的研究範圍涵蓋了經學、文字音韻學、諸子學、西學、醫學等多個領域。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國學略說》、《國故論衡》、《訄書》等。《國學略說》是根據他於1935年9月在章氏國學講習會上的講學記錄整理而成的,是他晚年總結其一生研治國學的治學心得的結晶。
產品目錄 第一章 概論 一 國學之本體 a.經史非神話 b.經典諸子妃宗教 c.歷史非小說傳奇 二 治國學之方法 a.辨書籍真偽 b.通小學 c.明地理 d.知古今人情變遷 e.辨文學應用第二章 經學之派別 一 今古文家之分 a.西漢之今文學 b.東漢之古文學 二 南北學之分 a.南北朝學者之治經 b.唐代之經學家 三 漢宋學之分 a.宋明理學者之治經 b.清代經學家之治經 c.清末今古文學之再起第三章 哲學之派別 一 先秦諸子之哲理 a.儒家 b.道家 二 魏晉隋唐間之玄學與佛法 三 兩宋理學 四 明代王學 第四章 文學之派別 一 散文之體制 二 散文之流變 三 有韻文(詩)之體制 四 詩之體制第五章 國學之進步 一 經學以比類知原求進步 二 哲學以直觀自得求進步 三 文學以發情止義求進步附錄一 一 白話與文言之關係 二 論經史實錄不應無故懷疑 三 論讀經有利而無弊 四 再釋讀經之異議附錄二 一 餘杭章氏學別記(錢穆) 二 章氏之學(曹仁)
書名 / | 章氏國學概論 |
---|---|
作者 / | 章太炎 |
簡介 / | 章氏國學概論:想深入探索國學,卻常感無從下手?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以獨到的見解,將國學分為「國學之本體」與「治國學之方法」兩大部分。這本書不僅點撥讀書的正確門徑, |
出版社 /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519561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519561 |
誠品26碼 / | 2682952717007 |
頁數 / | 212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2CM,開數: 25開 |
級別 / | N:無 |
適用年齡 / | 一般社會大眾 |
內文 : 一、國學之本體
(一)經史非神話
在古代書籍中,原有些記載是神話;如《山海經》、《淮南子》中所載的,我們看了,覺得是怪誕極了。但此類神話,在王充《論衡》裡,已有不少被他看破,沒有存在的餘地了。而且正經正史中本沒有那些話,如「盤古開天闢地」,天皇、地皇、人皇等,正史都不載。又如「女媧煉石補天」,「後羿射日」那種神話,正史裡也沒有。經史所載,雖在極小部分中還含神祕的意味,大體並沒神怪離奇的論調。並且,這極小部分神祕記載,也許使我們能作合理的解釋:
《詩經》記後稷的誕生,頗似可怪。因據《爾雅》所釋「履帝武敏」,說是他的母親,足蹈了上帝的足跡得孕的。但經毛公注釋,訓「帝」為皇帝,就等於平常的事實了。
國學之進步
中國學術,除文學不能有絕對的完成外,其餘的到了清代,已漸漸告成,告一結束。清末諸儒,若曾國藩、張之洞輩都以為一切學問已被前人說盡,到了清代,可說是登峰造極,後人只好追隨其後,絕不再能超過了。我以為後人僅欲得國學中的普通學識,則能夠研究前人所已發明的,可算已足,假使要求真正學問,怕還不足吧!即以「考據」而論,清代成就雖多,我們依著他們的成規,引而伸之,也還可以求得許多的知識。在他們的成規以外,未始沒有別的途徑可尋;那蘊蓄著未開闢的精金正多呢!總之,我們若不故步自封,欲自成一家言,非但守著古人所發明的於我未足,即依律引伸,也非我願,必須別創新律,高出古人才滿足心願—這便是進步之機。我對於國學求進步之點有三:
1.經學,以比類知原求進步;2.哲學,以直觀自得求進步;3.文學,以發情止義求進步。畢竟講來,文學要求進步,恐怕難能呢?
清代治經學較歷代為尤精,我在講經學之派別時已經講過;我們就舊有成規再加講討,原也是個方法。不過「溫故知新」僅「足以為師」,不足語于進步。我們治經必須比類知原,才有進步。因前人治經,若宋、明的講大體,未免流於臆測妄斷;若清代的訂訓詁,又僅求一字的妥當,一句的講明,一制的考明,「襞績補苴」,不甚得大體。我們生在清後,那經典上的疑難,已由前人剖析明白,可讓我們融會貫通再講大體了。
從根本上講,經史是絕不可以分的。經是古代的歷史,也可以說是斷代史。我們治史,當然要先看通史,再治斷代的史,才有效果,若專治斷代史,效果是很微細的。治經,不先治通史,治經不和通史融通,其弊與專治斷代史等,如何能得利益?前人正犯此病。所以我主張比類求原,以求經史的融會,以謀經學的進步。如何是比類求原?待我說來!經典中的《尚書》、《春秋》,是後代「編年」、「紀傳」兩體之先源。劉知幾曾說「紀傳」是源于《尚書》,「編年」是源於《春秋》,章學誠也曾說後代諸史皆本於《春秋》。這二人主張雖不同,我們考諸事實,諸史也不盡同于《尚書》、《春秋》,而諸史濫觴於彼,是毫無疑義的。所以治經:對於制度,下則求諸《六典》、《會典》諸書,上以歸之于《周禮》、《儀禮》;對於地理,下則考諸史及地輿志,上以歸之于《禹貢》及《周禮•職方志》;即風俗道德,亦從後代記載上求源於經典。總之,把經看作古代的歷史,用以參考後世種種的變遷,於其中看明古今變遷的中心。那麼,經學家最忌的武斷、瑣屑二病,都可免除了。未來所新見的,也非今日所可限量呢!
最佳賣點 : 想深入探索國學,卻常感無從下手?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以獨到的見解,將國學分為「國學之本體」與「治國學之方法」兩大部分。這本書不僅點撥讀書的正確門徑,更能有效矯正近人學習國學的常見誤區。跟隨大師的智慧,您將學會如何系統性地研讀古籍,不再被浩瀚的典籍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