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風成形: 明儒的學思與實踐 (精裝) | 誠品線上

鑄風成形: 明儒的學思與實踐 (精裝)

作者 吳振漢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鑄風成形: 明儒的學思與實踐 (精裝):書中深度剖析羅洪先、胡直、鄒元標、李邦華一脈相承的王學實踐,展現他們磨礪心性、篤行用世的堅毅風骨,與空談心性的末流形成鮮明對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鑄風成形:明儒的學思與實踐》首論羅洪先、胡直、鄒元標、李邦華四位學者,師徒授受,一脈相承。從羅洪先私淑陽明之學,迄李邦華明亡殉國,他們體現「王學」磨勵心性、踐履篤行的一面,與學行放逸、清談孔孟的「王學末流」成鮮明對比。「王學」中修心用世的淵源實可上溯至王守仁在贛的赫赫事功,這也是他吸引江右士紳歸信的原因。高攀龍素與顧憲成齊名,被視為明末「王學」過渡到清初實學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實攀龍驟然殉節,其著作之選錄均假晚輩之手,不免夾雜清初學界的後見之明,刪節部分形上論述,將他形塑成主張經世致用的時代先知。若參合《高子未刻稿》鈔本齊觀,攀龍對理學近乎宗教般的虔誠壑然呈露,方能貼切詮釋他潔身殉節的行為。收入本書末篇的山人何白與前六位文官儒者截然有別。受惠於晚明開放自由的學風和士風,在那些身處廟堂,心寄山林的官員資助下,何白得以開創另類的文藝品味和學思格調,因而也拓展了本輯對明代思潮的覆蓋率和解析度。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吳振漢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從事教研工作三十餘年,除專書著作外,積累學術論文數十篇。由於長期引領歷史專業初學者之需求,研究方向相應廣博,涉及學術思想、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等各領域,務求觸類旁通、科際整合。為免零散失焦之弊,預計將諸論文分類編排,條目析分,盡量友善閱讀,做為史學初階讀物。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羅洪先學行考實/8明儒胡直學行述評/46明儒鄒元標的為學與用世/88明儒李邦華的治世與殉國/132王守仁撫贛時期的文人領軍/168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204【附錄】高攀龍與王國維之死比較分析/246明末山人之社交網絡和遊歷活動——以何白為個例之研究/258

商品規格

書名 / 鑄風成形: 明儒的學思與實踐 (精裝)
作者 / 吳振漢
簡介 / 鑄風成形: 明儒的學思與實踐 (精裝):書中深度剖析羅洪先、胡直、鄒元標、李邦華一脈相承的王學實踐,展現他們磨礪心性、篤行用世的堅毅風骨,與空談心性的末流形成鮮明對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913916
ISBN10 /
EAN / 9786269913916
誠品26碼 / 2682938061001
頁數 / 304
裝訂 / S:軟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5X15X1.5CM,開數: 25開
級別 / N:無
重量(g) / 412
適用年齡 / 一般社會大眾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廣義而言,史學目標是全面檢視過往經驗,進而建構、改善今日,規劃未來之藍圖。然人類社會錯綜複雜又密切連結,牽一髮而動全身,任何人物、事件都與整個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單獨析出探討,必將無法充分彰顯其歷史意義。

本人基於教學需求,提供初學者完整的史學內容,故研究視角較寬廣,尤其重視各領域間的聯動,多年來累積學術論文達數十篇。雖云拙文大都已公開發表,但與講台文化公司陳錦昌先生再三商酌,覺仍有集結成書之價值,其因如下:
首先,各篇散見於不同期刊或會議論文集,有些已亡佚或不易蒐羅。
其次,囿於各刊物書寫規格要求差異,體例參差不齊在所難免,有賴錦昌發揮編輯專業技能,刪修整理,以期綱舉目張,首尾條貫,更友善讀者查閱。
最後,寫作歷程中,陸續涉獵知各領域文章,並無清楚順序銜接,有必要細加分類排組,使相關主題群聚,整合研究成果,構成理論體系。
我們商議決定,先擇七位明儒為主題的論文輯一書,奠下明代思想脈絡架構,畢竟思想是一切行為的源頭。「王學」乃明代理學創新的表徵,影響深鉅,後世評價不一。

本書《鑄風成形:明儒的學思與實踐》首論羅洪先、胡直、鄒元標、李邦華四位學者,師徒授受,一脈相承。從羅洪先私淑陽明之學,迄李邦華明亡殉國,他們體現「王學」磨勵心性、踐履篤行的一面,與學行放逸、清談孔孟的「王學末流」成鮮明對比。四人嚴謹刻苦的治學、處世行徑固然可能減損晚明思想開放、普及的活力,但面臨環境酷烈考驗之際,卻能爆發出理學深蘊的精神動能,值得追索究明。「王學」中修心用世的淵源實可上溯至王守仁在贛的赫赫事功,這也是他吸引江右士紳歸信的原因。不過,守仁在江西一面宣講聖人仁義,一面誘降、屠戮「賊酋」,並無良心違和,隱約吐露儒學偏狹、幽暗的面向,可資探微。高攀龍素與顧憲成齊名,被視為明末「王學」過渡到清初實學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實攀龍驟然殉節,其著作之選錄均假晚輩之手,不免夾雜清初學界的後見之明,刪節部分形上論述,將他形塑成主張經世致用的時代先知。若參合《高子未刻稿》鈔本齊觀,攀龍對理學近乎宗教般的虔誠壑然呈露,方能貼切詮釋他潔身殉節的行為。收入本書末篇的山人何白並非無足輕重,而是因他代表的思想層次和文化現象,與前六位文官儒者截然有別。受惠於晚明開放自由的學風和士風,在那些身處廟堂,心寄山林的官員資助下,何白得以開創另類的文藝品味和學思格調,因而也拓展了本輯對明代思潮的覆蓋率和解析度。

適值出版市場低迷之際,本輯得以刊出問世,實屬不易。若能達成預期效益,我們將陸續分類整編其他論文,展示研究成果,就學界先進,否則便毋須災棗禍梨,徒勞費心。

試閱文字

內文 : 「世間那有現成良知」

在注重禮儀而略顯浮華的嘉靖時期,學界亦不免沾染虛榮、空疏之習氣,著名學者四出講學,勞動官府,聳動人心;另有一批山人、術士之流游走公卿巨室門下,憑藉謀略、法術博取利祿、聲名。謹守學者本分的羅洪先無異是這種時尚風潮下的一股清流,他年輕時「聞有為性命之學者,則累饑犯險,遭逆旅捽詈,往從之不悔」。至晚年學有所成,「扁其室曰『止止所』」,寓畢志林壑、不復出仕意。「又於止止所後闢有斐亭」,日與門生、故舊講學其間,雖偶參與地方興革事務,然不復過問國家大事。羅因而能在嚴嵩亂政的嘉靖末期保全清白、晚節,赢得後人欽敬。

據黃宗羲的分析,王守仁治學凡歷數變,初「泛濫於詞章」,「繼而偏讀考亭之書,循序格物」,「三變而始得其門,自此之後,盡去枝葉,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為學的」。王學也是到第三變才脫離朱學,自立門戶。因盡去枝節、直溯本源,使王學較朱學顯得更簡易、直捷,故動能劇增,吸引許多原礙於循序格物之繁瑣而自外於理學門牆的知識份子。羅洪先求學過程中也大致經歷了陽明的前三變,先是致力於舉業,後從李中(一四七九至一五四二)習濂洛之學,晚年靜坐悟道,與陽明龍場一悟相應證、契合。惟陽明「江右以後,專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習不慮,出之自有天則」。王學至此更為簡捷,動力越大,人人皆有良知,個個可為聖賢,依良知指引而行,文盲小民亦可行聖人之道。然這第四變始終不能為羅洪先所接受,在他的實證體驗中並無此一境界。所以他強調「世間那有現成良知,良知非萬死工夫斷不能生也」,這種主張固然對王學末流理慾不分的放蕩行徑有遏阻作用,但也同時扼殺了王學向社會底層散布的活力。

明末國勢日非,在東林諸儒倡導下,士大夫治學漸轉趨經世致用,學風為之一變,羅洪先特立獨行的治學風格開始廣受重視。清初身受國破家亡之痛的黃宗羲更將羅奉為王學正宗。及至現代學者,因欲連接元至明初和明末清初二時段的朱學傳承,遂將羅洪先學術引向程朱學脈,以填補這段空白。綜而言之,羅洪先生後評價亦「凡三變」,學界對其學思菁華為何之認定莫衷一是,惟各家學者均公認羅是一位言行如一、全心追求真理的學者。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書中深度剖析羅洪先、胡直、鄒元標、李邦華一脈相承的王學實踐,展現他們磨礪心性、篤行用世的堅毅風骨,與空談心性的末流形成鮮明對比。本書不僅探討明儒的學思歷程,更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文化思想史,引領讀者深入了解王學的真義與明代士人的精神世界,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