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傷何懼? 哀傷輔導的理論與實踐 | 誠品線上

Between Grief and Joy: Grief Counsel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

作者 李清珠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憂傷何懼? 哀傷輔導的理論與實踐:生命低谷不再孤單!《憂傷何懼?》融合聖經智慧與心理學,透析哀傷,陪伴你走過失落、創傷。真實個案故事引導,提供專業且富同理心的輔導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憂傷,不再是孤獨的旅程在生命的低谷,誰能真正理解你內心的痛?當失去、創傷、悲傷如巨浪襲來,你是否感到無助與迷惘?《憂傷何懼?哀傷輔導的理論與實踐》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盞明燈,照亮你穿越黑暗的心靈之路。本書兼具理論深度與實務操作的專業指南,帶領讀者深入理解哀傷的本質,從信仰角度探討哀傷輔導的神學基礎,並結合臨床經驗,提供具體可行的陪伴策略。書中收錄七大主題,從失落與哀傷的情緒歷程,到憂鬱、自殺、創傷等延伸議題,幫助讀者全面掌握哀傷輔導的核心要領。更透過聖經人物的生命故事,如夏甲的孤單、米甲的苦澀、大衛的失落、彼得的懊悔,讓古人的哀傷經歷成為我們的鏡子,看見痛苦中的盼望之光。此外,書中更以**真實個案「田嬌的生命故事」**為例,剖析從失落、崩潰到重建的心路歷程,讓輔導者學會如何用愛與理解,陪伴哀傷者一步步走出困境。這不僅是一本哀傷輔導專書,更是教會與信徒不可或缺的實用工具。從關懷同工、牧者到一般信徒,無論你是否具備專業背景,都能從本書找到合適的輔導技巧與靈性視角,成為傷痛中的同行者,帶來安慰與醫治的力量。生命有苦難,但哀傷無須孤單面對。《憂傷何懼?》邀請你一起學習愛的陪伴,讓每段傷痛都成為恩典的記號。書中獨特亮點:• 系統性解析哀傷的心理機制• 聖經智慧與現代心理學的完美融合• 深入剖析憂鬱、創傷等敏感議題• 真實感人的個案故事• 專業及充滿同理心的輔導指南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李清珠‧1997-2001哲學博士,美國路德神學院,主修教牧關顧與輔導 (Luther Seminary, Ph.D. in Pastoral Care and Counseling, USA.)‧1989-1992道學碩士(MDiv.),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75-1979外文系學士(BA),台中靜宜大學‧1979-1989曾任:英文商業秘書、美國路德會宣教士秘書、嘉義協同中學英文教師‧1992-2020服事:台灣信義會教師‧新竹中華信義神學院學務長、教務長、專任老師‧台北台灣神學院特約老師‧高雄聖光神學院專任老師、教牧博士班主任‧台中中台神學院兼任老師、馬來西亞沙巴神學院客座講師、海外培訓‧中華福音神學院高雄分校主任、副教授‧2020.8.1 退休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各方推薦戴序致謝自序第一章 認識失落與離痛哀傷一、產生哀傷的原因二、認識失落與離痛哀傷的類型三、影響離痛哀傷的因素四、痛失親人的哀傷反應及其影響第二章 哀傷輔導的基本神學理論與實踐一、哀傷輔導的基本神學基礎二、教會是離痛哀傷者的家三、儀式(Rite)與哀傷輔導四、喪禮╱追思禮拜╱告別式的處境化第三章 聖經人物的哀傷探究:以夏甲,米甲、大衛;血漏的婦人、馬利亞、彼得為例一、遭受始亂終棄的夏甲二、愛恨情仇交織的米甲三、遭遇喪子之痛的大衛 四、悲情難言的血漏婦人五、難掩哀傷痛哭的彼得六、柔腸寸斷的馬利亞–主耶穌的母親第四章 哀傷輔導的相關議題:憂鬱症與自殺、共依存症、創傷、夢的解析一、憂鬱症與自殺二、認識共依存症與哀傷輔導三、創傷與哀傷輔導四、夢與哀傷輔導第五章 哀傷輔導的個案解析:田嬌的生命故事一、田嬌的生命歷程 二、田嬌的個案分析與輔導三、關顧輔導的過程摘要四、相關的神學議題五、本個案的限制與挑戰第六章 哀傷輔導者須知一、輔導哀傷者須知二、正確的神學觀三、輔導哀傷者的基本特質與技巧四、尋找資源網絡第七章 教會中的哀傷輔導事工一、教會的屬靈資源二、關顧哀傷者須知三、確定走出哀傷四、善用撫慰哀傷者的儀式附錄一 與癌共舞一、哀歌與凱歌二、凡事謝恩三、我們都是乞丐四、母親的身影五、終極的醫治附錄二 參考書目跋

商品規格

書名 / 憂傷何懼? 哀傷輔導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 / 李清珠
簡介 / 憂傷何懼? 哀傷輔導的理論與實踐:生命低谷不再孤單!《憂傷何懼?》融合聖經智慧與心理學,透析哀傷,陪伴你走過失落、創傷。真實個案故事引導,提供專業且富同理心的輔導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943425
ISBN10 /
EAN / 9786269943425
誠品26碼 / 2682901829003
頁數 / 23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6.5X1.4CM,開數: 18開
級別 / N:無
重量(g) / 400
適用年齡 / 基督徒 一般社會大眾

試閱文字

自序 : 【戴序】

能受邀為李清珠老師的著作《憂傷何懼?:哀傷輔導的理論與實踐》撰寫推薦文,對我來說,這是一份莫大的榮幸。儘管我們在中華福音神學院一起服事重疊的時間不長,但李老師那顆牧者與輔導者的心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李老師對她所帶領的學生展現出來的細膩關懷與耐心輔導,幫助學生們在面對個人、婚姻、家庭及事奉中的各種挑戰與困難時,找到了支持與方向。
在《憂傷何懼?:哀傷輔導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李老師使用了她所受的專業訓練和豐富經驗,探討如何陪伴個人及其家人走過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曾有人說,人生有三個重要的問題: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往何而去。我們對「從何而來」的回答賦予了生命的價值;我們對「為何而來」的回答賦予了生命的意義;而我們對「往何而去」的回答則賦予了超越今生的盼望。雖然前兩個問題的答案重要,但如何面對人生的最後旅程,特別是最終階段,往往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看見生命中真正重要且有價值的事物。
不久前,聽到華理克牧師(加州馬鞍峰教會創會牧師、《標竿人生》作者)分享他多年牧會的經歷。面對人生的終點,他發現,真正重要的不是擁有多少房子、多少豪華車輛,甚至也不是銀行帳戶裡有多少錢。相反地,最重要的是「關係」,以及人如何面對人生的最後旅程,並確信未來的盼望。針對這第三個重要問題,李老師從基督信仰的視角出發,提供了一條明確的道路,幫助我們無論從個人角度還是作為輔導者,都能有效地走過人生的最後旅程。
李老師的這本書出版後,我相信它為哀傷輔導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處境化視角。我雖然欣賞西方國家許多專業人士在這個領域的著作,但他們的寫作和觀點往往會受到自身文化、傳統和環境的影響與限制。相對而言,李老師的這本書從華人的角度出發,為讀者提供了有關有效哀傷輔導的寶貴觀點,對中文輔導書籍,尤其是由華人作者撰寫的書籍,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與補充。
願更多人能從李清珠老師的書中獲得幫助,特別是那些正背負哀傷重擔的人。願他們在耶穌基督裡找到真正的平安、盼望與安慰。祂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十一25)

戴繼宗 院長
中華福音神學院


【自序】

本書「憂傷何懼?:哀傷輔導的理論與實踐」(Between Grief and Joy: Grief Counsel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的完稿,離筆者首部拙作「良牧勝於良醫:教牧關顧與輔導的理論與實踐」,已相隔七年。能順利完成這本有關哀傷輔導的寫作,再次見證主對筆者的憐憫和奇妙的恩典。早在2020年於神學院屆齡退休前,即計畫本書的寫作,但上帝有其時間表;筆者退休後半年即生一場重病,以為一年的療養就可恢復健康。豈料一病就到如今快滿三年,因連續發現身上有二種癌。趁著病情復發後的第二年,身體的情況較穩定、已較能適應抗癌藥物的副作用時,心中不斷地向天上的父神禱告,即使還在與癌共舞,也該把握所剩不多的餘生,完成多年來想寫本書的心願。

在寫作的過程,眼前出現許多哀傷的面孔,包括還在與病魔糾纏的親友、周遭正在受苦的人,筆者腦海中甚至浮現出自己的愁容……。思想上帝何以在此時才讓筆者奮筆疾書?只因筆者罹患重病,2022年五月母親安息主懷,2024年九月痛失手足中最小的弟弟,莫非這些都是主為筆者預備寫本書的養分?著手寫這本書時,讓自己再度來回走幾趟哀傷之旅,作為自我的療癒。綜觀人生的春夏秋冬、生離死別,哀傷處處,似乎去日苦多,如同摩西在詩篇九十篇9-10節的慨歎: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但感謝主,摩西在最後的禱告卻充滿喜樂和盼望: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求你照著你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詩九十14-17)
凱歌與哀歌此起彼落,因此,在為本書命名時,決定採用「憂傷何懼?:哀傷輔導的理論與實踐」。因須兼顧理論與實踐,如何深入淺出,適合神學生、傳道同工、一般信徒,甚至是慕道友閱讀,實為莫大的挑戰,願主施恩。

哀傷輔導的理論是本書的底稿。筆者寫作的路徑(approach)建基於教牧關顧與輔導,因它是一把大傘,哀傷輔導是其中一支架。本書與一般哀傷輔導至少有三方面不同:首先,以教牧神學為底蘊,並適度採用合乎聖經原則的心理學諮商理論,及社會學研究的實況報導,罪和恩典是重要議題。其次,一般的哀傷輔導不含關顧牧養的層面,以心理學治療為取向,各派心理學輔導有其不同論點,傾向人本的輔導。但基督徒的心理諮商者,在輔導過程或許會帶進信仰,但須小心翼翼。最後,本書既是教牧性的哀傷輔導,強調恩典的服事;但一般心理諮商的哀傷輔導通常需要付費。若讀者想進一步了解兩者的差異,請參閱筆者的拙作「良牧勝於良醫:教牧關顧輔導的理論與實踐」第三章:神學和心理學在教牧關顧輔導中的角色。

本書共分七章,集結了筆者過去三十多年來在教會、神學院、海外培訓等服事經驗與講義,及個人生命中離痛哀傷的真實歷練而成。第一章,認識失落與離痛哀傷;主要的內容有四:產生哀傷的原因、認識失落與離痛哀傷的類型、影響離痛哀傷的因素、痛失親人的哀傷反應及影響。第二章,哀傷輔導的基本神學理論;含括哀傷輔導的神學基礎、教會是離痛哀傷者的家、儀式與哀傷輔導、喪禮╱追思禮拜╱告別式的處境化。第三章,聖經人物的哀傷探究:以夏甲,米甲、大衛;血漏的婦人、馬利亞、彼得共六位舊約及新約人物為例。第四章,哀傷輔導的相關議題:探討憂鬱症與自殺、認識共依存症、創傷、夢的解析在哀傷輔導的應用。第五章,哀傷輔導的個案分析:田嬌的生命故事,從田嬌的生命遭遇探討哀傷過程、如何輔導、涉及的神學議題,及本個案的限制與挑戰。第六章,哀傷輔導者須知;從關顧與輔導的優先次序、過程必需留意的相關細節及轉介、正確的神學觀、輔導哀傷者的基本技巧,到尋找資源網絡的善用等。第七章,教會中的哀傷輔導事工;包括教會的屬靈資源、陪伴哀傷者須知、確定走出哀傷、善用撫慰哀傷者的儀式。

最後,筆者深知哀傷輔導的領域相當的廣闊、多元,需要更精湛的學術鑽研,回應現今破碎疏離、充滿哀傷的社會需要;因此,尚待讀者及有心之士,繼續在哀傷輔導的領域建構更多有深度的事工,以豐富上帝國度在牧養受苦者有更多元及合祂心意的資源,為服事後現代許多傷痕累累百姓。透過哀傷輔導的服事,接近哀傷者的心,使人認識唯有在基督裡才能得著完全的醫治和屬天的安慰,因祂是最偉大的醫生和安慰者。倚靠祂,憂傷何懼?生命可以不斷的從低吟哀歌化為高唱凱歌、步履可以較輕快的向前邁進,並以盼望的心等候主的再來。這是筆者的禱告,願主的旨意成就!

李清珠 於高雄左營
2024 歲末

試閱文字

內文 : 失落與離痛哀傷是個普世性議題,古今中外、全球各地沒有一人可免於失
落和傷痛。有失落就會產生哀傷;失落因情感被迫割捨或分離而產生傷痛,包括人與人、事和物,因為情感的依附關係的斷絕而導致離痛哀傷,其中以人與人之間的生離死別為甚。本單元先簡介哀傷的原因、依附關係、失落與哀傷、之後帶入認識離痛哀傷的類型、影響離痛哀傷的因素,及失去親人的離痛哀傷反應。我們常因個人親身的經歷、每天生活的接觸、社會媒體的報導,心中常被許多悲傷事件觸動;因此,一般人對於失落與離痛哀傷,不會感到陌生,甚至習以為常,誠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生老病死、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這也應證了主耶穌在離世前的教導:在世上,你們有苦難……(約十六33b);然而,對於失落與離痛哀傷的類型及其所帶來的影響,恐怕我們所知的都極其有限。
日常中不難看到四周充滿失落與離痛哀傷的面孔,甚至見到流不盡的眼淚及無止息的傷痛,特別到醫院走一遭,在急診室的病人或加護病房外等候探望病人的親人家屬,或坐在公園裡的孤獨老人,只要留意其眼神和表情,都可讀出他∕她們心中的辛酸……。有專家指出地球是個流淚谷 ,一點也不誇張。筆者大半生的服事離不開哀傷輔導的事工,從年輕擔任宣教士祕書、英文老師、教會服事、神學教育所服事的對象,親朋好友所經歷的,及個人遭遇至親的患難和離世的傷痛。芸芸眾生中,各自擁有自己的失落與離痛哀傷不計其數。更不可思議的是筆者在退休後第一年,卻罹患世人視為必死的雙癌症、遭遇母喪和失去最小的弟弟,真實經歷了晴天霹靂的多重失落與離痛哀傷,若非上帝的恩典,受過哀傷輔導的訓練,為自己打了預防針、自我關顧輔導,否則恐怕更難走出失落與離痛哀傷的低谷。
哀傷不是疾病,乃是人對重大失落的情感自然反應。自古至今,哀傷與喜樂並存,是上帝賦予人情感的能力(羅十二15);因此,人會哀傷是正常的。換言之,哀傷不是因疾病產生,乃是心理的創痛,是對失落的情感反應,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但卻是必經之路;因為「生老病死」如同大自然的春夏秋冬,是生命的自然週期,「生離死別」則是人生無可避免的事實(傳三1-8)。對基督徒而言,苦難雖是生命的本質,但主也應許:…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這是祂來到世上的目的,帶來平安和盼望的福音,為了安慰世人、幫助世人,並倚靠祂的恩典勝過今生的苦難,進入永生。

一、產生哀傷的原因
因與個人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物分離,而失去依附關係所產生的情感、認知、心理、行為上離痛和哀傷的反應。即依附→ 分離→ 失落→ 哀傷。有教牧學者認為依附關係的失落會產生靈魂生病(soul-sickness) ,帶來身心靈的破壞。誠如箴言十八章14節: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再一次說明身心靈一體,相互影響。

(一)依附與分離(Attachment & Separation)
人與人的關係是上帝所創造的,伊甸園裡的亞當獨居不好,上帝為他創造了配偶;祂設立婚姻,要人生養眾多、管理全地,人與人間的關係擴大了,關係也複雜了。但依附的關係一直存在且是需要的,因人可以從依附中的舒適和接觸,找到了安全感,特別是嬰兒期,若無所依附,就無法生存。因此,人與人間的「依附聯結」(bonds of attachment)從一出生即逐漸形成,不斷發展,直至成人。 早年與父母和其他家人及相關的人,長大後則與朋友、伴侶、自己的兒女發展依附聯結的關係;這些依附關係是生活中喜樂、愉快,和意義的來源,一旦關係分離(Separation)或破裂,則引發失落的痛苦,帶來生命的離痛哀傷。不只人對人的依附,人對事物也會有依附的情結,從嬰孩的反應而言,大人不慎把他∕她所熟悉的奶嘴遺失或換新,仍會導致幼兒的哀傷,無法適應新的奶嘴;諸如此類,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依附關係越深,一旦關係切斷或被切割(amputation),所造成失落和離痛哀傷的程度也越深。雖然離痛哀傷是人對失落的自然反應,但若不處理或未妥善處理、走不出哀傷,則會引發身心疾病,影響靈命健康和成長。正如上述所謂靈魂生病(soul-sickness),無法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情感、認知、心理和行為,影響人際關係,也阻礙了與上帝的關係。彼得前書二章1-2節說:所以,你們既除去一切的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意思是心中若被太多邪惡,苦毒的事物充塞,不會渴慕上帝。同樣,若基督徒心中充滿憂傷沒有處理,不會渴慕上帝的道(靈奶)。綜觀教會中許多會眾無法體會主恩的美善,有不少人內心累積不少哀傷,不只食慾不振,也沒有屬靈的胃口。筆者陪伴過憂鬱症姊妹,她們共同的經驗是內心憂傷、黑暗、沒有動力,情緒不穩,精神恍惚、時高時低,沒胃口不想進食;一旦有飢餓感,則暴飲暴食,只想吃喜歡吃的東西,甚至是垃圾食物。
(二)失落與哀傷(Loss & Grief)
關係的失落,由許多複雜的因素造成,無論是天災、人禍、有意無意、有形無形的失落,都會帶來情感的失落,甚至受傷。情感的切斷或切割,失落造成的哀傷難以想像。Amputation(切割)不是指一般的切掉或切斷而已,這一詞用在醫學上是個相當嚴重的手術,是指截肢、切掉某器官或肢體, 造成身體功能的失衡,甚至是失能(dysfunction)。試想原本情感深厚的雙方,一旦失去一方,內心的傷痛不是外人所能體會或了解的。因為每一個失落和離痛哀傷的個案都是獨特(unique)的,下列將逐項作進一步的探討。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生命低谷不再孤單!《憂傷何懼?》融合聖經智慧與心理學,透析哀傷,陪伴你走過失落、創傷。真實個案故事引導,提供專業且富同理心的輔導技巧,助你成為傷痛中的同行者,帶來安慰與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