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八十一章注釋
作者 | 王文隆 |
---|---|
出版社 | 正港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道德經八十一章注釋:本書根據馬王堆版本的《道德經》論述,提出「新典範的道」對《道德經》有明確邏輯的解讀,消除傳統道家的模糊邏輯,為近兩千年來重要的發現。這本書是 |
作者 | 王文隆 |
---|---|
出版社 | 正港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道德經八十一章注釋:本書根據馬王堆版本的《道德經》論述,提出「新典範的道」對《道德經》有明確邏輯的解讀,消除傳統道家的模糊邏輯,為近兩千年來重要的發現。這本書是 |
內容簡介 本書根據馬王堆版本的《道德經》論述,提出「新典範的道」對《道德經》有明確邏輯的解讀,消除傳統道家的模糊邏輯,為近兩千年來重要的發現。這本書是用《老子原論》 的邏輯結構來分析《道德經》八十一章的內容。首先,老子的邏輯是正確的,但是傳統道家的邏輯因為「避諱」,把「恆」改成「常」,並且經過無數的論述弄得複雜,雖然是錯誤的,卻又普遍得到合理的解釋。因此,我們根據馬王堆版本,要恢復老子原來的邏輯,把老子的邏輯說清楚。
作者介紹 1944年生於台灣宜蘭市。1964年台北工專機械科畢業。 197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核子工程博士。曾任職於卡內基美濃(Carnegie-Mellon)大學、勞倫斯柏克萊(Lawrence Berkeley)國家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Post-Doctor)。1975年到阿崗(Argonne)國家實驗室核子安全工程師,1980年到貝爾實驗室 (Bell Labs),成為傑出研究員,直到退休。 2000年開始獨立業餘研究道家哲學。分析東西方哲學後發現傳統道家所討論的並非《道德經》的邏輯,但是傳統道家已經被接受並且非常普遍,必需更正。發現老子的真正基本邏輯和古希臘哲學、西方哲學及佛家哲學並無兩樣。老子的邏輯是自然,是非二元論,它超越「有」與「無」的分別。 《道德經》方面的作品,除了《老子原論》,主要是中英對照書寫,可以在亞馬遜網路書店網站(Amazon)搜尋天然、獨立思考叢書(Nature, Independence Thinking Series)。
產品目錄 .自序001傳統道家的迷失003老子原來的邏輯結構004「有、無」的定義005老子寫《道德經》的目的006沒有中外之分008台灣長期處在傳統道家文化的影響009題外話010老子邏輯是「非二元論」011本書的結構013《老子原論》簡介013 .《道德經》八十一章注釋老子的中心思想016導論016 .第一部份 老子哲學的邏輯017《道德經》第一章的邏輯結構020「道」到底是什麼?022老子的對立統一023「多元民主社會」的基礎024現象主義和理念主義的「二元論」025傳統道家的「有、無」二元論026「恆」是整體027互動力是「氣」033「道」與「德」的關係034為什麼傳統的《道德經》那麼難?036第一章的術語分析037老子邏輯結構的總結041老子《道德經》特殊重要的結論042與其他哲學的關係043第一部份的結論052 .第二部份 《道德經》八十一章的分析053第一章 恆道054第二章 知美為美056第三章 不尚賢059第四章 道沖061第五章 天地不仁063第六章 谷神不死065第七章 天長地久067第八章 上善若水069第九章 功遂身退071第十章 玄德073第十一章 無有之用075第十二章 為腹為目077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079第十四章 道紀081第十五章 善為道者084第十六章 復歸其根086第十七章 謂我自然088第十八章 大道廢 090第十九章 絕智棄辯092第二十章 食母094第二十一章 孔德097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099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101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103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105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107第二十七章 無轍跡109第二十八章 大制無割112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115第三十章 果而已117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119第三十二章 始制有名121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123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呵125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127第三十六章 微明129第三十七章 道恆無名131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133第三十九章 得一以清136第四十章 反也者139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141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144第四十三章 至柔至堅146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148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150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152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154第四十八章 聞道日損156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心158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160第五十一章 玄德162第五十二章 襲常164第五十三章 非道也166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168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171第五十六章 玄同174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177第五十八章 正復為奇180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183第六十章 若烹小鮮185第六十一章 大者為下187第六十二章 萬物之奧190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192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195第六十五章 大順198第六十六章 百谷王200第六十七章 三寶202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205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207第七十章 吾言易知209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211第七十二章 大威將至213第七十三章 天網恢恢215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217第七十五章 賢貴生219第七十六章 生之徒221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223第七十八章 無以易之225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227第八十章 小邦寡民229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231 .附錄 《道德經》特選章節233第二章 恆的意義234第三章 無知、無欲235第十一章 「無、有」不能分開235第二十五章 王亦大236第三十八章 前識者,而愚之首236第三十九章 「得一」的意義237第四十章 「道」是「反」和「弱」237第四十二章 「一、二、三」的意義238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238第六十七章 「不敢為天下先」238第七十章 吾言易知239第七十二章 民之不畏威239嬰兒和孩子239總結239 參考資料240本書作者簡介241
書名 / | 道德經八十一章注釋 |
---|---|
作者 / | 王文隆 |
簡介 / | 道德經八十一章注釋:本書根據馬王堆版本的《道德經》論述,提出「新典範的道」對《道德經》有明確邏輯的解讀,消除傳統道家的模糊邏輯,為近兩千年來重要的發現。這本書是 |
出版社 / | 正港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3072669 |
ISBN10 / | |
EAN / | 9789863072669 |
誠品26碼 / | 2682936264008 |
頁數 / | 256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15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節錄自〈自序〉
建立理性思考
發展現代社會生活文化
這本書是用《老子原論》 的邏輯結構來分析《道德經》八十一章的內容。首先,老子的邏輯是正確的,但是傳統道家的邏輯因為「避諱」,把「恆」改成「常」,並且經過無數的論述弄得複雜,雖然是錯誤的,卻又普遍得到合理的解釋。因此,我們根據馬王堆版本,要恢復老子原來的邏輯,把老子的邏輯說清楚。
這也是個人二十多年來要脫離傳統《道德經》的錯誤,才寫《老子原論》和這本分析《道德經》八十一章的書,開始和大家分享。首先,老子的邏輯對「道」有特殊的觀念,老子認為「道法自然」(第25章),「道」是自然,它超越「有、無」的認知,是同時含有「有、無」的對立。我們不能只談「有」或「無」,而應談融合後的整體「恆有、恆無」,才是對的,這才是自然。這邏輯是新的發現,也是「道生一」(第42章)的觀念。
自序 : 節錄自〈自序:㜮馬也有一踢〉
毋係早䟘就係暗睡,在生活个日常當中,取大環境个比較恬靜,想愛來認真寫兜欸篇文,記錄等自家个思考想法、人生態度、人生觀,這兜生命過程中,盡微不足道个人生記事。涯這過去个歲月也盡毋曉得(賺錢)、涯乜毋會(阿諛奉承),這種人,堪該庸碌一生、平平凡凡過日仔就好。就算係恁樣過生活,風平浪靜無該大起大落,並無麼个毋好。凡人無大志,志在牽一個家,然後有餘力,就來為社區、為社會做一息仔,有意義个事情來回報。不在乎你想過幾多講過幾多,重點係你真正實行過幾多?全心全力奉獻、盡一己之所能,不求利毋望報,公益利他定定。
回想當年,身在公職小小公務員,人講「公門好修行﹂這件事,涯並無做來盡好、盡順序,早有退休返鄉里个念頭。無論係生涯規劃也好、自身健康因素也好、家庭因素也好,萬般理由由你擇,一切个過程都不難,難在離開職場後,你想愛做麼个?你還能得做麼个?一時節个受氣 ,並毋係理智个決定,人生道路項个下半截路,還係愛規劃設計,萬萬不可礱礱舂舂 ,退下來正來搭腳髀 ,後悔這痛惜該,轉毋倒轉去哩。
落紙有聲會講話,再次脫帽深深鞠躬致謝。
內文 : 節錄自〈為什麼傳統的《道德經》那麼難?〉
雖然,幾千年來,中國都對《道德經》有不同的解釋方法,大部份都歸到王弼(公元22-249年)貴無論的假設,認為「無」是本體,「有」是萬物。對《道德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瞭解,可得到瞭解某一法則的共鳴。但是,說不出來一個完整的邏輯系統。
有生於無
王弼的假設「無」是整體,包括萬物的起源,萬物是「有生於無」,傳統道家常用第四十章的後半句「有生於無」為支持。但是,「有生於無」與「有無相生」的衝突是長久已知的問題,無法解決。「有」生於「無」是把自然分成「有」跟「無」兩個東西,這跟「有無相生」同時包含「有、無」在邏輯上是完全相反。
我們是支持「有無相生」,並且指出傳統道家的「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可能是「頂針」修詞,是把前一句的字尾,在後半句重覆一次。西元前300年的郭店版本沒有用「頂針」,此句為「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這就合符「有無相生」。
以無為道
王弼發展了「以無為道」的思想,他假設「無」本質上當做「道」,超越一切具體形態和概念。他的「無」與「有」也是相互依存的,但「無」是本體,「有」的具體存在,是依賴於「無」,這樣把「有、無」成為另一套邏輯。
傳統道家並未有「恆」的整體定義,而認為「無」本身是整體。當時有「貴無論」及「崇有論」等,但這些都是把「有、無」當做「二元論」的爭辯,是魏晉時代「有無之爭」的結果。
其實,我們依馬王堆版本,回到《道德經》的第一章,引入「恆」的整體定義。我們就可以看出邏輯結構,整體是同時包括「有、無」兩個東西。傳統道家的「有生於無,以無為道」是不合道家的邏輯。傳統道家變成沒有邏輯的論述,使道家的論述變成很難。
最佳賣點 : 擺脫一千八百年來傳統道家的迷思
根據《老子原論》的邏輯
完全脫離傳統道家的矛盾,建立一個普世的思考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