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不能毀滅我的, 必使我強大: 脆弱心理學 | 誠品線上

凡不能毀滅我的, 必使我強大: 脆弱心理學

作者 顏麗媛
出版社 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凡不能毀滅我的, 必使我強大: 脆弱心理學:每個人的生命中都至少有一次機會能正視自己的弱點。要去克服它們,與自己軟弱的天性相抗爭脆弱心理讓你負能量纏身,總是哀怨玻璃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至少有一次機會能正視自己的弱點。要去克服它們,與自己軟弱的天性相抗爭脆弱心理讓你負能量纏身,總是哀怨玻璃心?找出脆弱根源,反轉弱勢,將脆弱玻璃心變為強硬金剛鑽!改變弱者思維,別把一次負面經歷變成宿命!本書提供九種有效療法,為你療癒脆弱,重塑堅強人格!大膽說出恐懼,正視與面對問題,勇敢擁抱內心的感受,覺察當下!用正念抗擊抑鬱,減少內心的焦躁,透過內觀發現新的自我!讓忌妒使您不斷成長;讓悲傷使你深沉思考讓自卑使你超越自我;讓適度焦慮使你進入最佳狀態永遠要相信,真正的強大是敢於脆弱凡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強大!「自卑並不是天生的性格特徵,它是在後來的成長中慢慢積累起來的一種壓力、恐懼,而超越自卑的方式就是讓他們直面現實,在挫折與打擊中找到努力的勇氣。」──心理學家阿德勒每一個心理脆弱的人,都會在自己的心裡築起一道圍牆。圍牆使你強化內心的自我否定,使你變得更加悲觀。當生命的陽光被刻意遮掩,改變的契機,就存乎於一心!內心脆弱的人總是存有一種矛盾心理,一方面渴望改變,另一方面卻又懼怕改變。而一個人因內心脆弱而出現自卑、沮喪等消極情緒,恰恰是由於對心中真實自我的抗拒。其實,世界並不是充滿黑暗,只不過我們未察覺光明罷了!當一個人長期將自己置於「被害者」的立場,就會堅信自己是無辜的,從而產生怨恨和不滿的情緒,需要對方做出補償。然而,一旦他們洞察到自身的錯誤認知,就會認識到事實並非如此,從而消除內心的負面情緒。當你見識到自己內在真正的力量,就能揮去滿天烏雲,堅強面對你的脆弱!「凡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強大!」本書深度剖析脆弱的心理層面,焦慮不安、患得患失、恐懼、自卑、高自尊等等,細察脆弱的心理根源所在,理解真正的強大者其實是容許自己脆弱的,進而改變弱者思維,看穿心理防御機制,並體會脆弱也能轉化為優勢。本書並介紹九種實用心靈療法,教你擁抱內心的感受,療癒脆弱,重塑堅強人格。※【書中金句名言】★哲學家叔本華所說:「人生是在痛苦與無聊、欲望與失望之間搖晃的鐘擺,永遠沒有真正滿足、真正幸福的一天。」★村上春樹在《1Q84》中所說:「慢性的無力感是會腐蝕人的。」★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說:「樂觀的人傾向於把麻煩解釋為短暫的、可控的,並且是針對某一特定情況的;悲觀的人正好相反,他們相信眼前的麻煩會持續永遠,破壞他們所做的所有事,並且是不可控的。」★悲觀者會說:「我只有看見了才會相信。」樂觀者會說:「只要我相信,我就能看見。」★對習慣依賴他人的人來說,人生中的困境和絕境是十分珍貴的歷練機會。只有當你身處這些充滿挑戰的情境,發現身邊沒有人能夠向你伸出援手的時候,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才是自己最堅強的依靠。★比爾•蓋茨:「這個世界,從來不在意你的自尊,而只看你取得的成就。在你未取得成就之前,切勿過於強調你的自尊。因為越強調,對你越不利。」★《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承受不了,躲一下沒什麼大不了。雖然社會很殘酷,但誰也沒要求你要一直堅強。」★生命的歷程實際上是一段覺醒的旅程,旨在釋放我們身上的某種東西,讓它表達出來,展露於外,與我們的存在相一致。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顏麗媛,著名心理諮詢師、整體形象設計師、天之驕子家庭教育親子導師。具有多年豐富的從業經驗,接受其諮詢和培訓者達上萬人,幫助找回心靈健康。其代表作有《乘風破浪,不負韶華》等作品。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脆弱的陰暗面‧焦慮不安 ‧患得患失 ‧無力感 ‧恐懼 ‧消極 ‧易怒 ‧自卑 ‧自責 ‧依賴 ‧脆弱的高自尊 ‧抱怨和計較 ◎第二章 包裹脆弱的堅強外衣‧被迫堅強:笑著難過的人 ‧假性獨立:一個人硬扛 ‧總是搶著自嘲,無非是害怕被傷害 ‧「因為偏見,我不得不把抑鬱藏起來」 ‧你的逞強其實是自卑 ‧不敢求助,僅僅是因為害怕被拒絕嗎 ‧報喜不報憂真的是成熟嗎 ◎第三章 脆弱的根源:心靈創傷‧沒有安全感的背後是被拋棄的創傷 ‧「過度補償心理」所帶來的傷害 ‧討好型人格的根源:從小被忽視 ‧遭遇校園霸淩後的脆弱和自卑 ‧被性侵後一直活在陰影裡 ‧失去至親,心理一度崩潰 ‧被分手的最大傷害是不敢去愛 ‧重複失敗造成的習得性無助 ◎第四章 真正的強大是敢於脆弱‧鴕鳥心理:越逃避越受傷 ‧內心強大的敵人是「假自我」 ‧美麗困境效應 ‧犯錯誤效應 ‧允許自己喪氣一下 ‧放不下和不甘心 ‧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 ‧接納無常,是對自己的慈悲 ‧承認別人比自己厲害 ‧哭泣是如何治癒我們的 ◎第五章 改變弱者思維模式‧受害者人設:為什麼是我? ‧瓦倫達效應:越在意成功越容易失敗 ‧應該式思維: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讓你心生怨恨 ‧過度概化:別把一次負面經歷變成宿命 ‧完美主義思維:苛求帶來的挫敗和沮喪 ‧非黑即白:讓你看不到更多可能性 ‧過度反芻:停止反復咀嚼痛苦 ‧情緒化推理:僅憑感覺做判斷讓你消極拖拉 ‧災難化思維:避免無限誇大不良後果 ‧負性注意偏向:別只關注壞的一面 ◎第六章 脆弱背後的心理防禦機制‧否認:當作沒發生,來獲取心理上的暫時安慰 ‧移情:轉移情感,把傷害降低到最小 ‧文飾:減輕痛苦的精神勝利法 ‧退行:保護自己的反成熟幼稚行為 ‧淡化:弱化心理體驗強度,順其自然 ‧昇華: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學 ‧補償:通過新的滿足來彌補原有欲望的挫折 ◎第七章 發現脆弱的優勢‧生氣讓你鼓起勇氣去行動 ‧孤獨讓你更深刻地認識自己 ‧悲傷是促進深沉思考的反應 ‧忌妒促使你不斷成長 ‧自卑讓你努力超越自我 ‧恐懼讓你迅速做出反應避開危險 ‧憤怒促使你保護自己 ‧適度焦慮助你進入最佳狀態 ‧愧疚感讓你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第八章 反脆弱:提高自我效能感‧成功的體驗越多,自我效能感越高 ‧正確歸因,失敗的原因不只是能力不足造成的 ‧巴納姆效應:找到認識自己的魔鏡 ‧適當降低自我要求,從而緩解焦慮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原諒自己不合群 ‧期待:激發潛能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有的時候,我們真的需要自戀一點 ◎第九章 療癒脆弱,重塑堅強人格‧森田療法:任由哀傷順暢地流過內心 ‧暴露療法:直接正視和面對問題 ‧傾訴療法:把你的恐懼說出來 ‧冥想療法:用正念抗擊抑鬱 ‧OH卡療愈:擁抱內心的感受 ‧行動療法:恢復活力的身體將你帶離痛苦 ‧正念療法:覺察當下,勇敢面對 ‧感恩療法:減少內心的焦躁 ‧內觀療法:發現新的自我

商品規格

書名 / 凡不能毀滅我的, 必使我強大: 脆弱心理學
作者 / 顏麗媛
簡介 / 凡不能毀滅我的, 必使我強大: 脆弱心理學:每個人的生命中都至少有一次機會能正視自己的弱點。要去克服它們,與自己軟弱的天性相抗爭脆弱心理讓你負能量纏身,總是哀怨玻璃
出版社 / 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369593
ISBN10 /
EAN / 9786267369593
誠品26碼 / 2682495577007
頁數 / 320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7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490

試閱文字

導讀 : ※【前 言】
如果將熔化的玻璃滴入冰水之中,就會形成蝌蚪狀的「玻璃淚滴」,被稱為「魯珀特之淚」。這種玻璃有一種奇妙的屬性,「淚珠」能夠承受巨大的壓力,而稍微對尾巴施加一點壓力,整顆玻璃淚就會瞬間粉碎。對我們來說,每個人都是一顆「魯珀特之淚」,即使再強大的人,內心都存在著脆弱的一面。
脆弱的心理會使人們變得異常敏感,在外界各種資訊的刺激下,眾多負面情緒洶湧而至,以至於他們無力應對。於是,他們開始變得焦慮不安、患得患失,因過度的想像而感到恐懼,因封閉自己而變得消極,因無法滿足自身的需求而變得易怒……這一切,都是脆弱衍生出的消極情緒。就像電影《華爾街之狼》所演繹的一樣,他們只是一群捕獵者,完全喪失了一個人原本的感性與認知,憑藉著藥劑、毒品度過人生的難關。他們粗鄙、暴躁、不知廉恥。然而,對於這一切,他們一無所知。
我們總是認為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是一種怯懦的表現。在面對他人時,為了掩飾內心的脆弱,我們都會習慣性地戴上一副完美的面具。其實,一個人的笑容背後往往是不為人知的酸楚,堅強的外衣下藏著脆弱的心靈。只不過,大多數人早已將悲傷情感的表達設置成了靜音模式。被他人照顧在我們眼中是一件羞恥的事情,每個人都在盡力展示「所有問題自己扛」的獨立,卻只敢在深夜裡獨自體會內心的脆弱和悲傷。我們認為「報喜不報憂」是一種成長,殊不知真正地接受和包容自我才是我們該有的成熟。
一個人的內心為什麼會感到脆弱?其根源在於遭受的苦難所留下的心理創傷。心理學上將心理創傷分為兩種:一種是天災人禍導致的急性創傷;另一種是長期的不堪經歷導致的隱形創傷。前者指的是親人離世、性侵、霸淩等,令人難以接受的場景;後者指的是過往的經歷不知不覺中留下的陰影,就像被拋棄的經歷導致的缺乏安全感、被忽視的經歷形成的取悅症、因不斷失敗而出現的習得性無助等。而這些心理創傷已經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時刻影響我們的生活。
如果我們想要變得真正強大起來,就要敢於面對脆弱,不再逃避,不再偽裝,不再為自己構建一個虛假的自我。一個人偶爾的脆弱,能夠讓別人從心理上感受到他真實的一面,從而令他人降低壓迫感,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能夠贏得更多人的喜愛。所以,我們要告訴所有人:我們會犯錯,會沮喪,會有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也需要用眼淚治癒心理的創傷。有時候,當我們卸下自己的面具,敢於展示自己的脆弱時,他人也會因我們的脆弱而感覺我們的真實,也非常願意與我們交往。
你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你的行為。素黑曾說:「受害者最大的傷口不是被傷害,而是不肯放下受害者的角色,寧願浸淫在痛苦和自憐的心理惰性中,被負面思想侵佔理智和心胸。」而這就是「受害者思維」,也是一種典型的「弱者思維」。當我們出現這種思維模式時,會自覺地將自己看成一個受害者,通過肯定自己的無辜,推卸責任。但是,這些弱者思維只會讓你沉浸在現實的痛苦之中,而這個世界並不會為你的脆弱、你難以控制的情緒埋單。所以,只有改變你的弱者思維,你才能坦然地面對你的人生。
當一個人遭受挫折時,在心理層面就會形成自己的應對策略,這就是心理防禦機制。它的目的在於説明人們在面對失敗和挫折時減輕壓力,恢復心理平衡。然而,脆弱背後的心理防禦機制,會將我們引入一個誤區:通過各種方式緩解因內心脆弱而產生的壓力,不僅對現實毫無裨益,還會讓我們一葉障目,任由事端繼續惡性發展。當我們因這些心理防禦機制而感到自足時,就很容易出現退縮、恐懼等心理疾病。
對待脆弱,我們習慣遮遮掩掩,殊不知正面積極的脆弱,不僅能對相互慰藉、加深彼此之間關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還能夠通過內心的脆弱而提升自己的行動力。當你生氣的時候,你可以化生氣為動力,增強我們面對任何事情的勇氣;當你孤獨的時候,你可以享受孤獨,和自己的心靈對話,讀懂自己的內心從而認清自己,在孤獨中成就最好的自己;當你產生忌妒時,是因為你察覺到了自己與對方在能力或其他方面存在著差距,從而激勵自己不斷地努力和完善……
也許,沮喪、絕望、無助等體驗都會在某個時刻與自己不期而遇。只有接納內心的脆弱,才能真正變得強大,承認自己的脆弱,不是認輸,更不是妥協,而是讓自己喘一口氣,積蓄力量去實現更大的目標。

試閱文字

內文 : 我們無論處於哪一個年齡階段,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焦慮情緒。臨近畢業時,為擇業和生存而焦慮;參加工作後,為自己的職業發展而焦慮;單身時,為以後的情感生活而焦慮……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總會在無形中加重人們的焦慮感,使他們內心煩躁,無法專注於工作和生活。
溫雅是一名高中學生,家境殷實。她的家人很關心她,經常到學校去看望她,給她帶一大堆營養品,叮囑她好好學習,一定要考上大學,為家族爭光。
家人的期望給她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導致她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經常擔心如果自己考不上大學,丟盡家人的臉。於是,為了順利考上大學,她整天都在為如何學習才能考出好成績而焦慮不安。她每天除了爭分奪秒地學習,晚上還要躲在被子裡看書。但是,這種學習方式嚴重影響了她的休息,導致白天昏昏沉沉,課堂效率極低。而她捨不得休息,因為,在她看來,休息會耽誤自己的時間而使自己的成績不如別人。
這種焦慮不安的情緒在考試的時候尤為明顯,她總是擔心自己會比別人考得差。正因為這種焦慮,她在考試中的緊張感不斷增加,導致每次考試的成績都不理想,而這使得她更加焦慮不安。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產生焦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太過在意外界的評價、內心的完美主義、對不確定的未來的恐懼等。然而,從深層次考慮,其實焦慮源於一個因素:內心的脆弱。
當一個人太過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時,就會讓這些評價成為無形的枷鎖,而無法傾聽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比如,一個女孩特別喜歡物理,考試成績也經常名列前茅,可當她聽到老師說「男孩子的邏輯思維一般要優於女孩子,等以後女孩子學到更為複雜的知識後,就會落後於男孩子」時,這句話就像魔咒一樣每天縈繞在耳邊,以至於她在繼續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會時常擔心自己的成績下降,從而焦慮不安。她不敢真正地審視自己,反而渴望通過他人的認可與讚美來證明自己的強大,這正是內心的脆弱所導致的結果。
完美主義導致的焦慮也是如此。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所有方面盡善盡美。當你無法駕馭完美主義的思想時,它就會反過來駕馭你。社會心理學家謝洛姆•施瓦茨曾以價值觀為標準,將人分為最佳選擇者和知足者。最佳選擇者會拚盡全力,以獲得一個最好的結果;知足者只要選擇一個能夠達到標準的結果,就會覺得滿足。最佳選擇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獲得的結果要遠遠優於知足者,然而,他們時常對自己獲得的結果感到不滿意,從而焦慮不安。與在意他人評價的人不同的是,外界的資訊刺激雖然不能對完美主義者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是他們需要通過近乎完美的成就或人格才能認可自己,而這種心態往往更容易導致焦慮,甚至是抑鬱。
考試、面試等事情經常會令人產生焦慮情緒,這是因為,對於那些不確定的事情,我們往往會在腦海中不斷猜想可能發生的後果,擔心自己不能取得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我們擔心明天,又會在明天擔心後天,以至於不斷焦慮下去。然而,明天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了,你根本就不知道明天究竟會發生什麼。計畫趕不上變化,我們與其一直因為未發生的事情焦慮,讓自己活得如此之累,不如就好好地活在今天。
如果我們不能正視內心的脆弱,焦慮不安的情緒就很容易使神經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會引起身體不適等生理病症,走向極端的自殘、自殺行為等。一位焦慮的家長,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將自身的焦慮情緒宣洩在孩子身上,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一旦孩子表現得不盡如人意,就會遭到家長的指責和批評,長此以往,會導致孩子越來越不自信;一位焦慮的員工,會深陷「焦慮—自責—失敗—焦慮」的惡性循環中,在焦慮情緒的影響下,員工很容易被打亂正常的工作節奏,增加挫敗感;一位焦慮的戀人,在一定程度上會將這種負面情緒傳染給另一半,導致彼此之間的關係在忽冷忽熱中變得脆弱不堪。
所以,當我們出現焦慮情緒後,不要讓自己深陷在與焦慮的糾結與對抗中,要學會正確看待焦慮,直面內心的脆弱。如果不敢直面問題,又何談去解決問題呢?在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焦慮情緒時,我們應該放鬆自己的身心,坦然面對生活的不如意,讓脆弱的心靈不至於被突如其來的壓力打倒。堅強一點,你才不會被生活擊敗。只有內心堅強和篤定,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患得患失

現實生活中存在這樣一類人,他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反覆分析利弊,將方方面面都計畫周全。但在完成之後,他們又會變得憂心忡忡,擔心出現某種意外,而且極其看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計較個人的得失,心中不得片刻安寧。這種心態就是典型的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從字面上講,是指害怕得不到,得到了又害怕失去的狀態。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患得患失的心理,是由於內心無法接納現實與理想所存在的差距而導致的。我們的內心渴望呈現一個具有強大能力的形象,但是在現實中,我們無法達到這種自身期望。這時,當我們在面對某件事情時,我們的主觀意識會認為自己應該去行動,而潛意識會因擔心付出了行動卻無法得到回報,從而終止我們的行動。當主觀意識與潛意識不統一時,我們就會出現這種在進退之間猶豫不決的狀態,也就是患得患失。
心理學上有一個「布里丹毛驢效應」。法國哲學家布里丹買了一頭小毛驢,他每天都要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餵養毛驢。有一天,向布里丹出售草料的農民出於對他的敬仰,額外多送了一堆草料。當毛驢站在兩堆相同的草料之間,它始終無法辨別哪一堆比較好,於是,它就一直站在原地,一會兒考慮數量,一會兒考慮顏色,猶豫不決,最終活活餓死了。這就是患得患失帶來的結果,因糾結於取捨而什麼也無法得到。患得患失的心理會使人在精神上憂慮過度,導致神經衰弱,出現焦慮、煩躁、失眠等症狀。
患得患失的心理是一個人成長路上的精神枷鎖,是籠罩在人的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讓人們在本該功成名就時錯失良機,在本該及時止損時深陷泥潭。當我們總是擔心自己會失去什麼時,我們就什麼也無法得到,因為不想放棄任何舊的事物,所以無法收穫新的事物。正如哲學家叔本華所說:「人生是在痛苦與無聊、欲望與失望之間搖晃的鐘擺,永遠沒有真正滿足、真正幸福的一天。」
一個人考慮得越多,就越容易出現患得患失的心理。就像創業一樣,在創業之初,我們的處境雖然十分艱難,但不會糾結於得與失,因為我們本來就一無所有。然而,當我們取得一些成績、獲得一定的資本之後,就很容易變得猶豫不決,出現患得患失的心態。我們會擔心失敗,擔心以往的一切努力都付之東流,被已經攥在手中的資本束縛。而且,在擔憂的同時,我們又會期望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下,不斷糾結、不斷權衡,直到錯失良機。
很多決定會對我們的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但無論成功還是失敗,我們都是在不斷地進步。當然,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做出最佳的選擇,但是如果在做出決定之前,反覆權衡利益而猶豫不決,最終的結果並不是收穫,反而會讓你失去更多。
奧納西斯是世界上著名的希臘船王,他的成功主要得益於果斷的決策能力。有一次,世界爆發了經濟危機,百業蕭條,海上運輸業也未能倖免。奧納西斯和朋友聽說加拿大的國營鐵路公司為了度過危機,打算拍賣家當,其中有幾艘曾經價值200多萬美元的貨船,僅僅以2萬美元的價格進行拍賣。
奧納西斯的朋友對這幾艘貨船的態度不是很明朗,他認為這是一個發展的契機,卻又擔心蕭條的經濟狀況會使這些貨船毫無用武之地,白白消耗自己的資金。的確,當時的海上運輸業異常慘澹,一些老牌的海運企業都紛紛選擇了轉行,然而奧納西斯沒有猶豫,果斷決定,前往加拿大買下被拍賣的貨船。
在很多人眼中,奧納西斯無疑是一個瘋子,白白地將大把的鈔票撒向大海,而一些朋友則勸告他不要做這一樁生意,但奧納西斯並沒有因為他人的勸告而動搖。事實證明,他是對的,經濟危機之後海運業迅速回暖,奧納西斯的身價驟然增加,成了希臘海運業的一大巨頭。
喬夫曾說:「不急功近利,不患得患失,堅定不移地奠定基礎、創造條件,自會有妙手偶得的樂趣。」所以,我們要明白對某些事情來說,過程遠比結果更為重要,只要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無愧於心即可。
其實,無論什麼樣的生活,都會存在得與失、成與敗,人生就是因為這種無常才變得精彩。我們在面對得與失時,要懂得正視它們,世間萬物本就來去無常,得到的時候我們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時候也不需要無所適從。正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一個人失去的多,收穫的也就越多。如果總是沉浸在患得患失的狀態中,猶豫不決,只會白白耗費自己的人生。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自卑並不是天生的性格特徵,它是在後來的成長中慢慢積累起來的一種壓力、恐懼,而超越自卑的方式就是讓他們直面現實,在挫折與打擊中找到努力的勇氣。」──心理學家阿德勒
本書提供九種有效療法,為你療癒脆弱,重塑堅強人格!
用正念抗擊抑鬱,減少內心的焦躁,透過內觀發現新的自我!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