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家的創作美學與敘事風景
作者 | 蔡知臻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現代小說家的創作美學與敘事風景:現代小說家總是能在不同時代撰寫出不同標的與意義的小說作品,可謂其創作美學的關懷生發,因此,小說家的創作不僅諭示了個人的意志,也反 |
作者 | 蔡知臻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現代小說家的創作美學與敘事風景:現代小說家總是能在不同時代撰寫出不同標的與意義的小說作品,可謂其創作美學的關懷生發,因此,小說家的創作不僅諭示了個人的意志,也反 |
內容簡介 現代小說家總是能在不同時代撰寫出不同標的與意義的小說作品,可謂其創作美學的關懷生發,因此,小說家的創作不僅諭示了個人的意志,也反射現實社會的脈絡。本書《現代小說家的創作美學與敘事風景》梳理七位臺灣、香港,以及中國大陸的現代小說家之小說作品,從不同主題的書寫脈絡與代表著作思考其人以及其作品中的創作美學與時代意識下的歷史背景。
作者介紹 蔡知臻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士 現職 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 經歷 臺灣文學館駐館研究員、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佛光大學語文教育中心兼任講師、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全人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著作 學術專書 《「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研究:詩人群體、網路傳播與企劃編輯》(2023)、《記憶與認同:灣生鈴木怜子及《南風如歌》研究》(2020) 現代詩集 《憂傷對話》(2022)、《品‧味》(2017) 主編 《青春練習:AI詩圖共創習寫》(2025) 研究專長 現代詩學、臺灣現當代文學、國文教學、文學傳播
產品目錄 [目 次] 推薦序1╱陳康芬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暨全球客家與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推薦序2╱陳木青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自序:現代小說家的創作風景:從日治到現當代、從臺灣到世界 第一章 重探日治時期小說家翁鬧:聚焦於底層書寫與現代主義 一、前言:底層、身心障礙研究與翁鬧小說 二、翁鬧小說中底層書寫與現代主義之互動 三、翁鬧小說中身心障礙的敘事策略 四、結語 第二章 白先勇〈一把青〉小說與電視劇的懷舊書寫與文本轉譯 一、前言:從臺北人、電視劇與文化研究談起 二、〈一把青〉之現代主義敘事與懷舊書寫 三、從小說到電視劇:《一把青》文本轉譯的敘事策略 四、結語 第三章 白先勇《孽子》文獻回顧再探討:兼論文本轉譯與電影敘事 一、前言:電視劇與《孽子》 二、論述豐厚仍需突破:《孽子》研究回顧與展望 三、「翻譯」與「改編」:文本轉譯的敘事策略與觀眾想像 四、電影《孽子》的回家之路 五、結語 第四章 魔幻的災難,然後救贖:宋澤萊《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之創傷敘事 一、前言 二、個人創傷:救贖的可能 三、法戰創傷:正邪的對戰敘事 四、歷史創傷:血色蝙蝠的出現 五、結語 第五章 罪中之最:再探黃碧雲小說《七宗罪》 一、前言 二、基督教教義對黃碧雲《七宗罪》的影響 三、罪中之最:饕餮最輕易、驕傲最為大 四、結語 第六章 〈文革記憶的眾聲喧嘩:論戴厚英《人啊!人》之論述表現〉 一、前言 二、知識份子的文革記憶:眾聲喧嘩的論述表現 三、「小說家」的敘事功能 四、結語 第七章 健全作家與殘疾作家筆下的中國當代殘疾文學研究──以王祥夫與史鐵生為探討對象 一、前言:中國社會與中國當代殘疾文學 二、從《史記》談起:文獻回顧與探討 三、半截兒、蜘蛛與瞎子:小說析論及其敘事策略 四、結語 結 論 參考書目
書名 / | 現代小說家的創作美學與敘事風景 |
---|---|
作者 / | 蔡知臻 |
簡介 / | 現代小說家的創作美學與敘事風景:現代小說家總是能在不同時代撰寫出不同標的與意義的小說作品,可謂其創作美學的關懷生發,因此,小說家的創作不僅諭示了個人的意志,也反 |
出版社 /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7114549 |
ISBN10 / | |
EAN / | 9789577114549 |
誠品26碼 / | 2682956775003 |
頁數 / | 200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X23X1.2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自 序】
現代小說家的創作總是能在作品當中展現不同的美學觀以及創作的敘事策略,無論身處何時、年代為何,在文學場域當中,小說作為大眾接受度較高的創作文類,總是能帶給讀者許多不同體驗與感動。本書梳理七位臺灣、香港,以及中國大陸的現代小說家之小說作品,依照章節順序依序為翁鬧(1910-1940)、白先勇(1937-)、宋澤萊(1952-)、黃碧雲(1961-)、戴厚英(1938-1996)、王祥夫(1958-)、史鐵生(1951-2010)。其中翁鬧、白先勇與宋澤萊為臺灣小說家,黃碧雲為香港小說家,而戴厚英、王祥夫與史鐵生為中國大陸小說家。除了翁鬧的小說原本為日文書寫,後來翻譯成華文出版之外,其他六位作家的書寫皆以華文創作並出版。本書的撰寫期間長達十年左右,第一篇誕生的初稿為黃碧雲的文章,是筆者在就讀大學期間就已寫出的研究,但因當時仍為大學生,所以寫作的內容與討論仍相當不成熟,回頭檢視還真是需大幅度修改,才能於專書出版。
綜覽這七位筆者所研究的小說家,有些名字在臺灣學界當中仍不是特別有名,有的赫赫有名,前者如戴厚英、王祥夫等,後者如翁鬧、白先勇,為何在研究的時候會有作家選擇落差較為懸殊的狀況?可能會有其他學者或是閱讀者會有這樣的疑問。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對於這本書來說是不存在的,就小說研究而言,研究過的文本仍然可再深究探討,而沒有研究過的作家或文本,則可作為研究的先行者,以初探的方式進行討論,自身的研究成果可供後人參考,或引用,也是相當好的現象。且本書所收入的小說家,時代跨足甚遠,從日治時期到現當代時期,地域也是,從臺灣到香港,再到中國大陸,身為一位以臺灣文學研究自居的研究者,此書的出版對於筆者而言是一個挑戰,除了挑戰自己的研究跨度之外,也希望不同領域的學者也能對這本現代小說論述給予一起指導與啟示,尤其是香港小說研究以及中國當代小說研究的專家。
本書探究多位現代小說家的小說作品,從不同主題的書寫脈絡與代表作品思考其人以及其作品中的創作美學與時代意識下的歷史背景。筆者從碩士班期間開始接觸臺灣文學與現當代文學的文本並撰寫相關研究,雖然筆者的碩士以及博士論文未用「現代小說」為題探究,但對小說研究仍有其執著,並且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也多使用現代小說為課程教材,反而散文與新詩較少。對現代小說的觀察,從臺灣放眼香港,以及中國大陸,小說家帶給我們的總是一次又一次的驚喜與驚訝,也因於求學階段修習許多課程,經過許多師長的指點與啟發,完成相關的小說研究論述,這也是本書撰寫的起點。例如於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讀碩一時,修習許俊雅教授的「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專題」課程,閱讀到翁鬧的小說作品,並於課上做了專題導讀與報告,於是對翁鬧的小說想進一步探究與思考,筆者便另闢蹊徑,從「現代」與「底層」兩個看似完全不相關的角度與脈絡,重讀翁鬧小說運用現代主義筆法再現底層書寫主題,無論是情節或是人物,於是撰寫出〈重探臺灣日治時期小說家翁鬧:聚焦於底層書寫與現代主義〉一章。以此為引,本書之研究動機與目的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思考現代小說的比較議題與視野
從比較視野思考現代小說的主題與創作美學,是本書積極展現的探究方向,也希望藉此深化現代小說研究的多樣開展與創作圖景。例如翁鬧小說研究的「現代」與「底層」的比較脈絡,現代主義的寫作手法,與底層主題、人物的書寫走向,如何對觀?如何呈顯?是翁鬧小說研究的一條新路徑。又如王祥夫與史鐵生的小說比較,他們都寫「殘疾人士」的小說故事,但就身分而言,兩位小說家相當不同,王祥夫為完人,而史鐵生為殘疾人士,他們書寫共同殘疾主題的小說,有何差異?又會在寫作技巧上有什麼不同?這是相當值得思考的比較議題。
(二)探討現代小說的轉譯現象
現代小說轉譯成電視劇、電影等現象,是目前影視產業,或是創作界一項不可抵擋的新趨勢,筆者關懷轉譯主題的探討,以白先勇的小說為例,〈一把青〉於2015年被翻拍成電視劇,大受好評,本來〈一把青〉收入於《臺北人》小說集當中,並不是最有名的篇章,但因電視劇的翻拍相當成果,也引起許多話題與風潮,讓〈一把青〉爆紅起來。另外,白先勇的長篇小說《孽子》則是更早就被拍成電影、電視劇,甚至近期還有舞臺劇的表演,在在顯示《孽子》作品的獨特性與重要性,這也是現代小說重要的主題現象,本書也多有探討。
(三)深入小說文本肌理之敘事策略與歷史關懷
文學研究者的基本功,在於文本肌理的梳理與小說家敘事策略之探究。筆者重視文本分析的功力,也希望藉由歷史語境,以及文本時代與內容之情節展現並分析小說家的書寫策略。
全書的架構與安排
第一章 〈重探臺灣日治時期小說家翁鬧:聚焦於底層書寫與現代主義〉
本章探討臺灣日治時期作家翁鬧,他以底層、小人物書寫為主題的小說包括〈戇伯仔〉以及〈羅漢腳〉,其深受日本新感覺派的影響,導致他的小說作品有著濃厚的現代主義敘述,然而底層書寫與現代主義兩個異質的元素如何接壤、混合在其小說當中,且本章以「身心障礙」為要找到二篇小說皆有此類人物,翁鬧的敘事策略與現代主義有何關係?身心障礙的人物如何展演?身心障礙與底層書寫、現代主義的互動造就怎樣的翁鬧小說?本章認為,底層(現實)與現代兩者所交混出的小說更具內心描寫,思考也較跳躍,但不因為這樣而失去寫實的情節,兩者填補、補充,使小說更完備。身心障礙的人物實在讓底層人物看起來更卑下、弱小,是翁鬧在諷諭日本殖民統治下的人民困境、以及敗壞的政策。
第二章 〈白先勇〈一把青〉小說與電視劇的懷舊書寫與文本轉譯〉
白先勇的小說因臺灣市場需求常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從文字轉化成影像,電視劇(電影)文本與文學文本之間的互動與對照,視為文本轉譯的現象。臺灣六○年代現代主義文學承受了社會、歷史等諸多條件,試圖在文學上想像或創造戰後臺灣之現代性的話語形式,白先勇即當時代之現代主義文學實踐者。本章所要處理的問題,在於白先勇1966年於《現代文學》第29期發表之現代主義小說〈一把青〉的懷舊書寫與2015年由黃世鳴改編、曹瑞原導演電視劇之間的文本轉譯及二者之敘事策略差異。本章透過比較與析論小說文本及影像文本。首先探討小說〈一把青〉中的現代主義敘事與懷舊書寫,本章認為由於戰時情況與主角、敘事者對飛行員與家鄉之感念,小說呈現許多「懷舊」敘事,並使用意識流的書寫策略,幾近現代主義書寫。再來,筆者從小說及電視劇之人物設定、敘事方式、故事結構為主題探討與比較,認為〈一把青〉原創小說與改編電視劇,有許多的更動、改編與文本轉譯。最後綜合以上論述主題探討兩種文本的關係與問題,點出〈一把青〉因以小說文本或是影像文本呈現而不同,更體現其探討價值與空間。
第三章 〈白先勇《孽子》文獻回顧再探討:兼論文本轉譯與電影敘事〉
白先勇《孽子》的既有討論已經相當豐碩,本章首先要處理的問題為重新思考與閱讀《孽子》的前行研究,並系統性爬梳之相關成果。再者,探究白先勇1983年出版之同志小說《孽子》與2003年由曹瑞原所導之同名電視劇之文獻回顧與媒介轉譯、改編異同之問題。最後,分析《孽子》電影的人物行動與「家」的敘述。本章認為小說與電視劇的文本轉譯體現了同一主題、不同風貌的《孽子》,電影亦然,而其改編實是為了迎合觀眾與閱聽人的接收與反應,更連結到情節、人物的更動,比文字呈現更真實、貼近生活。
第四章 〈魔幻的災難,然後救贖:宋澤萊《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之創傷敘事〉
宋澤萊的文學創作以小說為要,兼及臺語詩與文學批評,為臺灣文學史上「變化多端」的作家。為何用「變化多端」來形容宋澤萊?是鑒於其小說創作的歷程與變化而印象深刻。根據陳建忠之研究指出,宋澤萊文學大致可分為四期:現代主義、鄉土寫實、政治、以及魔幻寫實,而本章所討論的文本,為第四期魔幻寫實之重要小說《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前行研究多從宗教意涵、通俗文學、後殖民、敘事學等方向進行討論,但卻缺少關於多角度「創傷」的分析。小說中提及許多人物之成長創傷以及臺灣歷史災難所造成的傷害,且融合宗教的義理與魔幻寫實的技法進行包裝與展演,凸顯個人創傷與歷史傷痕的不滅或如幽靈般的存在於人們的心中,更有神聖與魔鬼的辯證與異常的敘事策略,皆值得與「創傷」進行連結,重探小說《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本章指出,創傷是這本小說重要的核心元素,並引領魔幻敘事、非人類、宗教意涵等進行敘事與書寫,並提出另一種重新詮釋宋澤萊小說的另一途徑。
第五章 〈罪中之最:再探黃碧雲小說《七宗罪》〉
本章探究黃碧雲的小說創作,是本書唯一一篇探討的香港作家小說。本章試圖從「基督教教義」的方向引導切入黃碧雲小說作品《七宗罪》,分析比較《聖經》中對「原罪」的定義、看法,以及黃碧雲利用七個全新的故事再次詮釋的七宗死罪;再來,本章思考黃碧雲小說中所提及之最輕之罪「饕餮」與最大之罪「驕傲」,進行文本的論述於分析,並與基督教義互相呼應並探討其敘事策略。
第六章 〈文革記憶的眾聲喧嘩:論戴厚英《人啊!人》之論述表現〉
戴厚英的小說《人啊!人》是中國新時期文學書寫文革議題的重要著作,且以「人道主義」為主要的關懷主題。許多先行研究都以人道主義問題、小說語言風格、創傷或是知識分子人物來觀察這本小說,但本章將回歸小說的寫作與敘事方法,探究《人啊!人》的論述表現如何再現文化大革命中的歷史與集體記憶。本章指出:戴厚英《人啊!人》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們各有不同且多元的文革記憶,無論是文革世代或是後文革世代的角色,且戴厚英使用「眾聲喧嘩」的表現手法呈現多音聲響的現象;然「小說家」在小說中的敘事功能也讓小說的節奏、情節、人物定位更加多元且呈顯不同的論述表現。
第七章 健全作家與殘疾作家筆下的中國當代殘疾文學研究──以王祥夫與史鐵生為探討對象
本章以中國當代殘疾文學為研究基底,分析與比較健全作家所創作的殘疾主題文學以及殘疾作家所創作的殘疾作家文學,並且重新定義殘疾文學這樣一個較新的文學分類。透過分析與比較,本章指出,王祥夫與史鐵生筆下的〈半截兒〉與〈命若琴弦〉可以看出其書寫特色,殘疾文學除了反映底層人民與殘疾人生活之外,從兩篇小說中亦反映了當代社會對殘疾人的想像與描摹。以身體差異與心理欲望點出健全作家的殘疾文學著重在外觀描摹、社會困境,而殘疾作家的殘疾文學重情慾、社會與現實困境等等。
致謝
本書得以順利完成,感謝元華文創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李欣芳主編與陳欣欣編輯的辛勞,以及陳康芬老師、陳木青老師推薦序文的加持。在本書寫作過程當中,剛好完整重疊了我的求學歷程,從大學、碩士班至博士班,感謝所有閱讀過初稿的老師們給予的指正與建議,促使我在這本書之精進與鑽研。再來,感謝所有審查人對部分篇章的肯定與提點,讓我在寫作過程中達到許多小小的里程碑。最後,感謝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給予一個穩定教學與研究的環境,讓我能持續努力,以及持續陪伴的家人,他們豐富了我人生,也使我的生活多了股湧泉。期許自己能夠成為更好的人,也期待這本著作在我的學術生涯中能留下一道精彩的刻痕。
內文 : 第一章 重探日治時期小說家翁鬧:聚焦於底層書寫與現代主義
一、前言:底層、身心障礙研究與翁鬧小說
「底層」一詞來自於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的《獄中書簡》,強調的是無產階級,起先開始研究的對象不外乎是農夫、女性勞工或是原住民部落中的人,因為這群人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並沒有在歷史當中被真正的紀錄,而我們所要檢視的則是因這些人民沒有受到知識分子菁英啟蒙與汙染下,保留了真正屬於當時的記憶。在現今當代臺灣,底層聲音也越來越被聽見,個人歷史與文獻的部分亦然,鄉土文學、移民文學、日記研究等都是。翁鬧,一九一○出生於臺灣彰化,一九四○年卒於日本東京,年紀只有三十歲,雖然翁鬧的創作時間較短,但其作品卻是在日治時期臺灣新感覺派作家中是不可遺漏的一號重要人物。翁鬧的小說作品為數不多,但其中有兩篇小說以底層人物為主角,並且反映當時社會農民及底層人民無法接受現代化等等問題,分別為刊載於《臺灣文藝》第二卷第七號的〈戇伯仔〉(1934.12作、1935.05改寫)以及刊載於《臺灣新文學》第一卷第一號的〈羅漢腳〉(1935.12)。
翁鬧作品的前行研究相當豐富。朱惠足〈「現代」與「原初」之異質交混:翁鬧小說中的現代主義演繹〉 以翁鬧的小說作品為例,討論性慾、臺灣鄉土的「原初」主題,與都市文明、新心理主義等「現代」文化與書寫形式,在小說中產生何種異質交混。黃毓婷〈東京郊外浪人街─翁鬧與一九三○年代的高圓寺界隈〉 從翁鬧之所以成為一則傳說的經過,探究當時殖民地青年共通的心性,並自翁鬧的散文〈東京郊外浪人街─高圓寺界隈〉追尋作家個人史的細節。杉森藍《翁鬧生平及新出土作品研究》蒐集日本相關資料,來釐清翁鬧生平與其新出土作品,以及當時日本、臺灣文壇的新感覺派之關係。中國大陸部分,張羽〈試論日據時期臺灣文壇的「幻影之人」翁鬧─與郁達夫比較〉 通過比較視野,揭示翁鬧與大陸作家郁達夫與日本文化皆有密切關係,從其作品中觀看日本形象,另一面揭示翁鬧作為被殖民作家之創作心理,更影響他創作敘事。李娜〈2005年大陸的臺灣文學研究綜述〉一文亦提及張羽之論文。
本章所要處理的問題,圍繞在兩篇小說:〈戇伯仔〉以及〈羅漢腳〉中,首先翁鬧的底層書寫,何以用現代主義(新感覺派)的手法去呈現?這兩篇小說皆有討論到主人翁的身心障礙,如砂眼、出車禍後的腿殘等等,這樣的書寫策略有何意義?如何從身心障礙取徑去切入翁鬧的文本研究?其中是否也是受到現代主義(新感覺派)的影響所出現的文本產物?還是為了讓底層人物從閱讀者角度看來更加卑微、困苦呢?筆者試圖從身心障礙與底層書寫、現代主義之互動去討論翁鬧小說,有別於前行研究觀看翁鬧生平、新感覺派、現代性或日語語法等等議題,期望將翁鬧研究放在一個新的研究視野當中,不再受到前行研究的束縛與侷限。
在國內外的學術界裡,「身心障礙」相關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這樣的研究取徑不只在文學研究中萌發,還有醫學、心理學、社會科學等等相關學門都有其研究與論述,所以筆者在此不禁感嘆,目前零星以「身心障礙」為研究的作家作品可以找到這樣的人物或是主角,最為人知的臺灣身心障礙作家鄭豐喜(1944-1975)、杏林子(1942-2003),皆以「自傳式」的散文作品為主,而以小說形式出現的作品則有鄭清文〈校園裡的椰子樹〉:女主角右手那隻完全像小孩子的手,五指不能彎曲自如(1967)、〈孿生姊妹〉:孿生女之一因為小兒麻痺而殘廢(1969)等作品,以及七等生《沙河悲歌》:半殘廢的左手臂、《離城記》:坐輪椅等小說作品。以上舉例並不是臺灣身心障礙書寫的代表,而是目前前行研究所談論過的作品舉例。
關於身心障礙研究,有部分臺灣小說的前行研究是以「廢人敘事」或是「畸零人」這些具有貶抑的語詞來研究小說文本中的身心障礙者。在許慎的《說文解字》當中,解釋「廢」一字為「屋頓也」,段玉裁注:「頓之言鈍,謂屋鈍置無居之者也。」此意可以清楚看到廢字在《說文解字》中代表的無用、有貶抑之意。「畸」一字之意思為「不規則的,不正常的」,「零」則有凋零之意,皆屬負面的用詞法。洪碩鴻碩士論文《論臺灣小說的廢人敘事》(2014)中所談論的是宋澤萊、舞鶴、阮慶岳的廢人敘事及其小說中展現的「廢人」敘事策略,更進一步定義了「廢人」一詞。而鄭千慈碩士論文《崩解的自我─現代主義、畸零人與戰後臺灣鄉土小說》(2004)便由黃春明、王禎和、七等生、宋澤萊等人的小說作品為探討核心,鄭千慈認為這些作家筆下的畸零人角色存在著認同形式,他們除了以和現代性否定的互動上展現了現代主義精神外,或許也尋求著象徵秩序認同。緣此脈絡,筆者發現翁鬧小說〈戇伯仔〉、〈羅漢腳〉中有身心障礙的主角,主要以身的障礙為主,在其為數不多的創作作品中就能有這樣的發現,這對臺灣身心障礙文本研究是一大突破。
二、翁鬧小說中底層書寫與現代主義之互動
進入現代主義與底層的互動前,筆者需先爬梳寫實主義與底層書寫,寫實主義這個概念是在於它的「真實」(reality),從真實的實在與純粹的表現出現,所以寫實主義作為一項在造型藝術及文學上的歷史性運動,是不可忽略的一個部分。在日治時期的反映社會現實、底層書寫的小說作品,許多作家都採取寫實主義的寫法,例如呂赫若〈牛車〉中的恐懼與日本兵的剝削等等。但是翁鬧卻是以新感覺派的寫作手法去呈現底層的小說人物及情節,實為特點之一。
關於現代性與現代主義,文明生活上對應的是所謂的「現代性」,而在文藝表現上對應的則所謂的「現代主義」。此種辨析日益清晰,我們或許不會立即的將兩者劃上等號,畢竟一個是影響到文明與非文明的生活,一個是對文學作品書寫與解析的一種風格辨析。現代主義起源於十七世紀工業革命後的西方國家,然後才傳到非西方國家,根據劉禾提出的「跨語際實踐」筆者從中了解,凡非西方國家的現代主義文化,均為西方現代主義的模仿或是亞流,無法跳脫非原創性的宿命,文化翻譯的過程會將西方的現代主義在進入非西方國家後產生變質,變得不純、甚至有差異。而邱貴芬的論文〈「在地性」的生成:從臺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提到現代性時間的落後並不是問題,因其「在地性」的特色會使臺灣的現代主義變得獨特且臺灣獨有。翁鬧的小說因受到日本新感覺派影響,導致其小說有許多的內心書寫,轉而用一種他們認為感情上更真實的方式,來表現出作者真正的感受與想法。許素蘭曾在〈「幻影之人」翁鬧及其小說〉中談論到:翁鬧用他的心靈關照小人物,以新感覺主義重視心理分析的筆法寫戇伯仔,而不是用他的眼睛捕捉小說人物的外在形貌,因此,戇伯仔形象不是很突出、但個性很明顯的小說人物,而小說的內容,也在於雕鏤某種生活情境,而不是情節取勝。這樣的內心書寫、心理分析筆法通常是抽象的、幻想的,跟底層書寫講求真實這件事情相互違背,更何況是以鄉土色彩所展演的小說人物。所以,筆者要試圖解決的是在受到日本新感覺派強烈影響的翁鬧,其小說〈戇伯仔〉以及〈羅漢腳〉皆以臺灣底層人物為主角,但在小說內在則還是繼續使用現代主義的展演與方式陳述小說故事,其中的矛盾性在何處?如果沒有矛盾的地方為何這兩種異質的素材可以交混得如此神祕甚至無縫接軌?底層書寫與現代主義的互動又造就了怎樣獨特的小說主人翁與情節發展?
(一)〈戇伯仔〉中的底層╱現代互動展演
戇伯仔為本篇小說的主人翁,六十五歲單身農民,雖然與母親、弟弟夫婦同住,但很貧窮、住在破小屋內。戇伯仔哀求鎮上的魚干店老闆雇用他以填飽肚子並餬口飯吃,與其他年輕雇員寄宿店舖二樓。過年後,戇伯仔被辭退,只能依靠上山批筍子到平地販賣這樣的工作撐日子,而在某日下山途中,看到上山買豬糞的鄰居牛母倒在路邊已經死亡,戇伯仔看到之後馬上通知其家屬。隔天清晨,戇伯仔再次經過這邊,屍體已經不見了,只留下扛糞的扁擔,還有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就是戇伯仔的砂眼(快要失明的眼),許多前行研究都忽略了這個部分,除了底層之外,身心障礙也是一個需要關注的部分。本篇小說以臺灣貧苦農民、身心障礙人民求生存的過程為主題,真實描寫。於羊子喬的〈翁鬧作品解說〉中提到,〈戇伯仔〉刻化一個貧苦老人的微妙心理,反映當時農村的窮苦,寫路有凍死骨的悲慘命運。微妙心理展現為現代主義所提倡的,而反映貧苦為底層書寫的部分,我將從此小說討論兩者的異質互動。
本篇小說的最前面一部分,翁鬧用了詩句的方式作為開頭:
唐山的算命仙
說我活到六十五
就要草葉底下埋
今年我六十五
差不多要走了
可是如果你騙我
給你的五塊錢
可要還給我
(中間省略)
直到埋在草葉下
還是娶無老婆喔
唐山的算命仙又說
再付兩塊錢的話
我教你一個辦法
說得正經八百
我可不敢想
從那以後又過了十年
今年我六十五
差不多要走了
從序詩部分可以清楚看到戇伯的獨白以及他的想法。起先他說著自己去找算命仙算命,怕算命仙算不準而怕被騙五元,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戇伯的家境相當不好,連五元都會斤斤計較;接著是六十五歲就要走這件事情,他也提到他不敢想這件事情,已經六十五歲了不知何時會離開,顯現出戇伯的消極、悲觀的性格;「直到埋在草葉下╱還是娶無老婆喔」從詩句得知他還沒有娶妻,羅漢腳一位。這樣客觀的生活、性格以及現實,翁鬧用了需要大量情感、內心描寫以及意象鋪陳的「詩」當成書寫媒材,筆者大膽斷論,這已是一個相當明顯的「底層書寫與現代主義之互動」,為什麼筆者這樣說呢?因為詩句所要傳達的意涵相當貼近戇伯生活、底層,但是翁鬧則是以戇伯的想法、內心這樣心理主義的方式呈現在其中。
小說主人翁戇伯和其弟弟與弟媳住在一起,弟媳叫做金媼,文中一段提到戇伯擔著百餘斤的柴薪回家,整理成草堆,這些草堆常常成為老鼠、蛤蟆和蚯蚓最好的藏身之處,有時雞窩的蛋會不知原因的突然消失,金媼就窩在雞窩旁守著,終於發現牆角有好大的蛇頭正伸出紅色的蛇信往外窺伺著。金媼驚嚇得跳了起來,而有下段話:
金媼坐立難安。她嘆著氣對人說她做了一個夢,夢中走到哪裡都有滿滿的蛇在地上爬,她只好發了瘋似地在夢裡的世界跳來跳去,累死她了。
從上段可以看到翁鬧將本段主人金媼在現實所碰到的驚嚇事件用作夢的方式再一次強調金媼多麼害怕蛇,並加強金媼的內心書寫、心裡表述,也用「滿滿的蛇在地上爬」這樣不合現實的想像等等,不禁讓人直接聯想這樣真實的事件用這樣的小說筆法及敘事策略,在在呈現現代主義之感。
朱惠足在〈「現代」與「原初」之異質交混:翁鬧小說中的現代主義演繹〉一文中提到,〈戇伯仔〉雖以臺灣貧苦農民求生存的過程為主題,卻在小說當中穿插極富現代主義風格的場景。在某日深夜,戇伯忙完魚干店的工作後,獨自到鎮上剛興建好的土地公廟拜拜:
——戇伯走出了土地公廟,準備回家。舉目是大遍的田圃,大埤圳的土堤貫穿其間,朦朧的遠山從竹叢中露出頭來。這是個星光明亮的夜晚,白雲覆蓋著天空,使地上之物彷彿都沉浸在夢中。來到埤圳的橋邊,戇伯聽見激流轟轟然越過堤堰直瀉而下的聲音,又感覺有一道銀光從他的頭上往左方一直線地墜落,當它就要消失在地表的那一瞬間,戇伯清清楚楚的看見了它的真面目,是月亮。抬頭一看,月亮已經不見,天地忽然間變得漆黑一片。就在下一個瞬間,天上的星星一個個都動起來了;再接著,竟然連戇伯腳踏著的地面也搖晃不已,隨即又以令人恐懼的速度急遽下沉。戇伯忍不住用兩手摀著臉,但他的心思十分沉穩,神色有著篤定。同時,不可思議的智慧掠過了老伯的腦海。他的腳開始飄離地球的時候,戇伯抓了抓自己的腳。他的生命開始遊離,戇伯醒了。他想看看四周景物卻睜不開眼,使勁睜眼只覺得疲乏又疼痛,最後在刀割似的疼痛中睜開了眼睛。支起上半身一看,才明明白白地看見自己是在魚干店的二樓,隔鄰的床上傳來了同僚的鼾聲,受不了睜眼的痛楚,閉上了眼睛背靠在橫木上,不覺陷進了各種心事裡。
本段敘述開頭是與戇伯到土地公廟拜拜的一個情節的銜接,翁鬧用了很特殊的筆法將現實與戇伯內心情感無縫接軌,從寫實外在的風物描寫突然轉變到天在搖、地在動的詭譎現象,然後在本段最後,翁鬧才給大家解答:「戇伯醒了。他想看看四周景物卻睜不開眼,使勁睜眼只覺得疲乏又疼痛,最後在刀割似的疼痛中睜開了眼睛。支起上半身一看,才明明白白地看見自己是在魚干店的二樓,」原來是一場夢阿。作者透過想像的夢境,塑造比起現實痛苦更加痛苦的異想世界,強而有力地表現鄉土人物在絕境中求生存的生命韌性。這段豐富的現代主義展演,更在在表達翁鬧的小說創作是如此的幻覺、內心,但題材卻以最樸實的底層人物為底,此互動筆者很難找到其不合理之處,反而接合的完美、並且不會偏重寫實或現代主義。
最佳賣點 : 從臺灣出發,連結香港以及中國大陸現當代的小說創作及美學展示,是本書的終極關懷。以更新穎之角度探究不同小說家自身的寫作脈絡,重新建立小說家的創作系譜,展示其代表性與在文壇上的歷史意義與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