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下: 鍾肇政中短篇小說研究
作者 | 錢鴻鈞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大河之下: 鍾肇政中短篇小說研究:鍾肇政一般被定位為臺灣大河小說創始者。事實上鍾肇政中短篇小說數量甚多,然一向被學術界忽略。有鑑於此,特將這一塊補足。本書專對其中 |
作者 | 錢鴻鈞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大河之下: 鍾肇政中短篇小說研究:鍾肇政一般被定位為臺灣大河小說創始者。事實上鍾肇政中短篇小說數量甚多,然一向被學術界忽略。有鑑於此,特將這一塊補足。本書專對其中 |
內容簡介 鍾肇政一般被定位為臺灣大河小說創始者。事實上鍾肇政中短篇小說數量甚多,然一向被學術界忽略。有鑑於此,特將這一塊補足。本書專對其中、短篇小說的再研究。首先將鍾肇政中短篇小說分成五期,包括創作模仿期、少兒小說期、心景式心理期、現代主義時期、後期藝術小說期。然後利用小說的基本元素,如主題、人物、情節、心理分析、象徵、結構、敘事觀點等,逐篇評述,指出各期創作特色,評價優劣之處,完整建構鍾肇政作家論。
作者介紹 錢鴻鈞 道卡斯族竹塹社人,父親說的是竹東海陸腔客家話、母親說苗栗四縣腔客家話。盼望以書寫回歸祖先的故鄉,與原住民族人的臺灣魂在一起,為故鄉留下見證。預備出版《從客家人回轉竹塹社(上)、(下)》,並希望能再度與錢寶騎腳踏車環島。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學系博士 私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 國立清華大學核子工程學系學士 經歷 現任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 曾任虎尾科技大學普通物理教師、工研院電子所黃光工程師、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主任四任八年、臺灣文學資料館館長四年 著作 錢鴻鈞三部曲:第一部《鍾肇政大河小說論》(第一冊、第二冊)、第二部《戰後臺灣文學的建構者:鍾肇政研究》、第三部《大河之下:鍾肇政中短篇小說研究》。創作《錢鴻鈞激情書》、《天堂與地獄:武陵高中成長記》、《追尋少年時:量子求生記》,編有《臺灣文學兩鍾書》、《吳濁流致鍾肇政書簡》,並與莊紫蓉合力編纂《鍾肇政全集》三十八冊。
產品目錄 【目 次】 目 次 推薦序一 補足鍾肇政文學研究拼圖 歐宗智╱連清傳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推薦序二 給鴻鈞的一封信 陳祈伍╱歷史學家、退休教授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前人研究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 全書結構 第二章 從鍾肇政短篇創作歷程:看鍾肇政少兒小說之藝術性與客家味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鍾肇政短篇小說的創作歷程 第三節 鍾肇政少兒小說之特性、藝術性 第四節 大人與小孩觀點的侷限與突破 第五節 結論 參考資料 第三章 〈大巖鎮〉及我所認識的李榮春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大巖鎮〉中的李榮春塑像 第三節 以比較鍾肇政來認識李榮春 第四節 結論 參考資料 第四章 心景式心理小說:以1959-1963年為範疇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鍾肇政信件研究 第三節 短篇心景式 第四節 中篇小說《殘照》 第五節 結論 參考文獻 第五章 鍾肇政的現代主義實驗與小說觀:從〈大機里潭畔〉談起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鍾肇政現代主義小說的創作歷程 第三節 〈大機里潭畔〉的前人研究與鍾肇政小說觀 第四節 受外國小說影響與取材個人經歷 第五節 結論 參考資料 第六章 意識流實驗小說研究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多元的敘事者與時空的交叉 第三節 家人的死 第四節 性、死與永恆的女性 第五節 「我」生病 第六節 結論 第七章 後期藝術與家族小說研究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特殊敘事角度 第三節 家族小說 第四節 結論 第八章 鍾肇政與鄭清文短篇小說創作之比較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為人風範 第三節 語言的探討 第四節 技巧的探討:小說的觀點問題 第五節 短篇作品探討與比較 第六節 結論 參考文獻 第九章 「高山四部」短篇小說研究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鍾肇政早期原住民短篇小說 第三節 故鄉呼喚 第四節 雄壯威武 第五節 結論 參考資料 第十章 戒嚴下的青春浪漫小說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創作時代背景 第三節 青春與政治 第四節 浪漫小說 第五節 結論 第十一章 結論 第一節 中短篇小說的分期 第二節 特殊議題與長篇的相關 第三節 特別題材的短篇小說 全書參考文獻 附錄A 《魯冰花》與《法蘭達斯的靈犬》的比較:談鍾肇政的創作歷程 附錄B 論鍾肇政的隱喻風格─從《八角塔下》談起:日本精神與感傷的對話 本書各章出處 後記 我只會這一個
書名 / | 大河之下: 鍾肇政中短篇小說研究 |
---|---|
作者 / | 錢鴻鈞 |
簡介 / | 大河之下: 鍾肇政中短篇小說研究:鍾肇政一般被定位為臺灣大河小說創始者。事實上鍾肇政中短篇小說數量甚多,然一向被學術界忽略。有鑑於此,特將這一塊補足。本書專對其中 |
出版社 /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7114518 |
ISBN10 / | |
EAN / | 9789577114518 |
誠品26碼 / | 2682956774006 |
頁數 / | 368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X23X1.48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補足鍾肇政文學研究拼圖
歐宗智╱連清傳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眾所皆知,「臺灣文學之母」鍾肇政發揚《臺灣文藝》吳濁流精神,大力提拔新人,苦心栽培新秀,諸多文壇後進得以成長茁壯,促使臺灣文學園地開花結果,展現出欣欣向榮的新貌。
由於深刻感受到早期臺籍作家內心的苦悶,鍾肇政長期以來,一直為建立臺灣文學的尊嚴而奮力不懈,黃娟譽之為「臺灣文學的旗手」。鍾肇政更進一步,積極為臺籍作家們開拓發表園地,提供大家發揮的據點,不斷地鼓吹創作,例如他激勵較自己年長十歲的鍾理和,克服困難,再度提筆寫作。鍾肇政完成《濁流三部曲》後,即著手撰寫以臺灣歷史為軸心的《臺灣人三部曲》。在此之前,臺灣從來沒有過洶湧河流般流貫臺灣大地的大河小說。是以李喬說,鍾肇政是臺灣文學中,寫大河小說的開山鼻祖。1970年代以後,李喬寫《寒夜三部曲》、東方白寫《浪淘沙》,都是在鍾肇政不斷鼓勵、提供發表園地之下催生完成的、以臺灣歷史為素材的大著作,自此「大河小說」儼然成為臺灣小說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此外,鍾肇政也鼓吹張良澤整理臺灣鄉土文學及日本時代作家作品,奠定了早期臺灣文學研究的基石,的確功不可沒。綜觀鍾肇政一生,為建構臺灣文學而努力不懈,成就斐然,世人有目共睹,咸認其於臺灣文學的貢獻與崇高地位無可取代。
研究鍾肇政,必然想到錢鴻鈞。錢鴻鈞自清大物理博士轉行,有別於文學科班的視角,另有一雙慧眼。由整理繕打書信開始,實際深入接觸,瞭解鍾老內心深處的文學魂、日本精神、客家硬頸風骨,能夠看到別人沒注意到的細節以及隱喻,終而成為眾所公認的鍾肇政文學研究專家。繼《鍾肇政大河小說論》、《戰後臺灣文學的建構者:鍾肇政研究》之解讀鍾肇政大河小說,與全面探析鍾肇政建構臺灣文學的苦心孤詣,及每一個歷史的腳印,並爬梳其所代表的深刻意義,錢鴻鈞再接再厲,奮力完成《大河之下:鍾肇政中短篇小說研究》,將鍾肇政中短篇小說分成五期,包括創作模仿期、少兒小說期、心景式心理期、現代主義時期、後期藝術小說期,利用小說的基本元素,如主題、人物、情節、心理分析、象徵、結構、敘事觀點等,逐篇評述,指出各期創作特色,評價優劣之處,完整建構鍾肇政作家論,可謂深具臺灣文學研究價值,讀者藉此對於鍾肇政文學亦當有更全面性的理解。
鍾肇政一般被定位為臺灣大河小說創始者,事實上,長篇小說之外,鍾肇政中短篇小說數量甚多,超過一百五十篇,約一百六十萬字,然一向被學術界忽略。有鑑於此,錢鴻鈞特將這一塊補足,著手研究鍾肇政中短篇小說,用心研讀前人論述,進行文本創作技巧與題材分析,呈現鍾肇政小說思想以及藝術之演變,其所歸納的研究所得,彌足珍貴,茲臚列如下:
一、鍾肇政的風格乃是揉合日本精神與感傷這兩種風格,成為新的、鍾肇政式的、溫和的抗議式精神。這種新風格本身,還帶有強烈的隱喻性,產生鍾肇政與時代對話的詮釋空間。在藝術上則是兩種節奏的對話語言,形成作品的張力。鍾肇政在日本精神的表現與文化認同上,加以詮釋,這就是一種時代的隱喻,也就是臺灣精神。
二、感傷做為一種藝術手法,可以當成創作的基礎,但是在人性上尚有光明、積極的一面。這是鍾肇政所嚮往的文體,更進一步提升、琢磨傷感,加入一種前進的、上進的精神,也就是日本精神與客家精神。
三、鍾肇政將現代技巧與土俗、鄉土、泥土融為一體,成為有臺灣文學特色的現代主義,而非脫離現實的現代主義,或者避免淪為只是玩弄技巧沒有內涵的小說。
四、鍾肇政的小說,充滿人道思考。不管是誰,任何人都有他生存的權利與尊嚴。這是鍾肇政的文學創作觀。其結構、人物、布局,在文字特色與個性下種種的安排,所呈現的是帶有一種社會性格與人類理想中的美。人性的美,才足以被文學所刻劃。並且希望就算是醜陋的,或者違背了社會道德,還是能夠挖掘出人性的尊嚴;擴大、挖深與探索廣大的世界與社會,以及深峻富有靈性的人心。
五、客家味與傳統的表現,在現代技巧之下,融為一爐。能夠保持客家味或者臺灣味,而又有現代性的情感,如生、死與性,創造出文體的新風格,是鍾肇政的嘗試與突破。
六、形塑一個聖潔、崇高的女性,一直是鍾肇政小說的主題。鍾肇政在小說創作中,相當投射了個人戀愛失敗的經驗與對女性愛情的渴望。在小說中經常安排斯文愛讀書的主角,受到女性的青睞;一方面也刻劃、虛構出理想的女性,作為成長小說中,主人翁勵志向上的動力,並且賦予女性相當的身分意識。
七、鍾肇政在面對死亡這類思考上的挑戰,儘管認為文學、藝術永恆與偉大,可是在死亡面前,一切還是如泡影一般的渺小。
八、經過心理小說的鍛鍊,鍾肇政擺脫了特定的心理病症作為劇情發展的要素。但是鍾肇政仍堅持臺灣本土的要素,如時代、歷史、社會文化,也有些微的批判的觀點。
九、鍾肇政文學在世界文學的現代主義脈絡中,代表著後進國家對於世界文學的再學習,極思追趕前衛技巧的模仿。鍾肇政想要創作出一種根植於臺灣的現代主義,或是說土俗與現代技巧結合,亦即有泥土味的現代主義。思想上,仍是以臺灣人的立場、角度與歷史現實出發,來尋求現代主義思想或技巧上的磨合。
十、講究平實的文風而非清淡、冰山理論的鍾肇政,有他的個性,也有他所追求的生活境界與文學世界。雖然吸收現代主義技巧,處理瘋狂、性與死亡的主題,可是這些主題並非人的全部。所謂人性的幽微之處的探索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追求純美的境界。藉由愛獲得活力,持續向上的人生,一個純美的境地,是鍾肇政所追求的人生,這樣的人生是鍾肇政小說所要呈現的世界。
十一、臺灣特殊的歷史與戰爭經驗,融入鍾肇政的西方技巧當中。這種內在與外在的特殊因素,都形成鍾肇政文學的特殊性。短篇中,鍾肇政的表現取向雖然更重視技巧,但是溫情的、唯美的永恆世界,毋疑更是他所追求的境界。
十二、佩服作為現代知識分子又是基督徒的鍾肇政,能夠將臺灣民俗觀察的那麼細微,把大士爺頭上的小小的觀音都注意到,或者學習到民間的作法,將之轉換為永恆女性的象徵。
十三、後期的藝術小說,回歸到更深沉的心理探索,不用比較刺激性的文辭來表現,而希望能夠是沉渾壯大、堅硬陽光的風格。
十四、接近寫實的作法,更能夠表現出鍾肇政所要追求的泥土味。特別是長篇小說中,鍾肇政不必刻意進行所謂的土俗與前衛技巧的結合,來做藝術上的創新。這對於塑造臺灣人歷史的時代精神,應該是更為有力量的作法。
十五、鍾肇政在1950年代所認識的原住民文化與精神,當然與1980年代是有差距的。但是熱愛原住民、想要為原住民洗刷遭受歧視、誤解的想法,則是一致的。對於詞彙在文化意涵上的使用,鍾肇政僅限於客語上的方言,並未能以具原住民特色的詞彙來表現。
十六、鍾肇政文學呈現原住民本身的獵人、番刀與出草的文化,更有原住民剽悍血液的強調與定位。原民四部體例一致,構成整個1980年代原住民面臨新時代的困境,以及鍾肇政所賦予的人道溫情之關懷,真誠歌頌原住民精神。
十七、鍾肇政初戀失敗,似乎是他一輩子都耿耿於懷的,也因此在小說中不斷的數說,並且責怪自己的懦弱與自卑。而因為自己是相親結婚,多少對於自由戀愛,或者戀愛本身的美妙是充滿憧憬的。特別是對一個藝術創作者而言,會充滿著幻想,一如歌德,更是會受到女性的刺激而有了新的、更為美麗的創作。
十八、鍾肇政的浪漫本質,讓他對於性的探討以及男人對於性的執著,有相當深刻的表達。且無論男女,常常是在死亡邊緣,把性的議題帶進來,或者露骨的提到性,而把性描述跟死的感受,兩者融合在一塊。
以上是本書的部分珠玉,可以看出鍾肇政文學研究專家錢鴻鈞見解獨到之處。
藉由錢鴻鈞《大河之下:鍾肇政中短篇小說研究》的問世,關於鍾肇政文學研究的拼圖更為完整了。身為關心臺灣文學發展的一分子,謹向長期於鍾肇政文學領域深耕的錢鴻鈞祝賀研究有成之外,也期待更多有心人追隨錢鴻鈞的腳步,繼續投入鍾肇政文學研究,開拓出更多面向,在臺灣文學園圃創造更豐碩的成果。
推薦序二 給鴻鈞的一封信
陳祈伍╱歷史學家、退休教授
認識鴻鈞已是上世紀的事,當年我勤讀鍾理和的作品,到了廢寢忘食地步,日記、短篇、長篇,也知道他和鍾肇政書信往來,以及發表於文友刊物《文友通訊》等資料。但並無法瞭解全面資料訊息,不知什麼機緣,知道他正編著兩鍾書信及《文友通訊》,當年冒昧Email給他,建立長久以來的友朋關係。
廿一世紀臺灣文學進入體制化建構,臺灣各地都有文學活動,看鴻鈞載著鍾老南北來往,如影隨行,當時頗羨慕有這樣的機遇。他倒也低調沉默,坐在後面不言語,勤打電腦做記錄。後來換了車,聽說張良澤教授要他留下載鍾老車子的前座椅,可惜他並沒有留下這寶貴實物。
之後,鴻鈞也進入文學領域及學術體制,逐漸努力向上,右手寫學術論文,左手書寫小說作品,準備來個二刀流。學術研究方向以日本模式,以一人之力窮盡作家作品研究,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勤找資料,寫成論文成一家之言。他也努力勤勉朝此方向前進,多本厚重研究成果一一而出,也讓人對這物理博士另眼刮目相看。
可是不久,也傳出他和鍾老不相融洽,幾乎有被逐出師門的憾事,這老少分手,外人難以言之,只是最近我聽聞曾有焚書之事,讓我難過無比,鍾老及其家屬為何做此決定,不可言之!從後來發展,新版鍾老全集,兩鍾書重新出版,會比鴻鈞所編之書來得更加豐富、更為重要嗎?還是家屬對於文化資本的重新掌管,文化詮釋權的牢牢再掌握呢?
之後更因真理大學臺灣文學資料館之事,因立於體制之內而飽受批評,我曾建議他辭掉行政職務,遠離是非,這方面他似乎沒有接受,當然事件之後,得罪大老也更讓他有如萬箭穿心,頗受文壇學界的排擠!只有不多的人願意陪伴接受他。這或許也是他的性格所致之,但至少他不斷努力奮發,又寫出三本鍾肇政的研究成果。
他拿出努力成果告訴世人,表達他努力發揚鍾老文學之功,也有他對臺灣文學的熱愛,或許短暫挫折,他仍可轉化更大研究動力,拿出成果來。在學術研究成果鴻鈞可說最深入研究者之一,著作替他講話,別人可無視,可以批評,但他呈現成果啊!得罪大老,總要踽踽獨行,如陳明成一般,但我相信鴻鈞的努力對自己、對鍾老都已盡了最大力氣,成敗在己,評說由人。我相信他往後仍會持續研究下去,更不要忘記左手文學繆斯,繼續小說創作,雙腳還可踏查田野,甚而遊山玩水。
我最近眼睛一直腫脹不好,容易疲累,加上社會紛亂,心境難以平復,加上文本分析本不是我所擅長,文債拖欠至今,只能以一封短文表示對鴻鈞的歉意和尊敬。
對於本著作,內文論述完整,文本分析也字字深入,在此我僅對該書第九章「高山四部」短篇小說聊表意見:此篇從早期〈石門花〉、〈石門之狼〉討論高山族男女情感問題以及原住民抗日意識。這是鍾肇政早期對原住民書寫的主題,到了「高山四部」中〈月夜的召喚〉、〈回到山裡真好〉已有討論原住民在主流社會受到困境,情節中主角只在深暝月夜小米祭中,原住民身分與文化血液才會顯現,回到部落原住民強悍與武勇剽悍文化才得以伸張。不管男女都受到漢文化的壓抑和剝削,文字表達和文化闡述的內容比之前作品更向前深化。
從主角老瓦丹和年輕山普洛武勇文化的傳承,尤其以獵熊文化來取代過去馘首文化,雖然沒有出草文化,但武勇進取之心,永遠是原住民的特色。鴻鈞以鍾理和「故鄉四部」比擬鍾肇政「高山四部」靈敏合理的比喻。在鍾肇政長期寫作過程,不管大河小說、中短篇小說,他都關注臺灣人的精神,不僅關切角度在臺灣閩客族群,也瞭解必須包括少數原住民族群,才得以構造成完整臺灣人內容。從鍾理和〈假黎婆〉到龍瑛宗〈薄薄社〉書寫,鴻鈞點出鍾肇政已向前跨越多步,超越前輩的深度與廣度。鴻鈞專闢此章,曲盡幽微闡釋鍾肇政不同時期都重視原住民議題,論述小說內容更加精深挖掘原住民精神內涵與傷害,可見鴻鈞對於鍾老研究更是全面之眼與精準論述。
內文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前人研究
鍾肇政的短篇小說量多、質美多變化,但一向被學術界忽略。有批評者對筆者的研究作總結說:
除上述「純」書信、書簡的專著之外,針對書簡做專門研究的,則有錢鴻鈞先生之《臺灣文學的萬里長城: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內容以論述鍾肇政的文學創作及思想為主,全書包含「評論集」、「推介文」、「後記、隨筆」三部分,內容編排上則以18篇單篇論述集結而成,其中文學創作評論方面,談的是鍾肇政的長篇小說《魯冰花》創作歷程、《滄溟行》的創作意識、《沉淪》的臺灣人形象、《濁流》的愛戀心理、以及中篇小說《歌德激情書》迴響等,並以鍾肇政文學創作生涯中的600萬字之書簡作為輔證。
然因書信書簡之內容涉及範圍廣及文學、社交、為人、性格等面向,以單篇重點式的方式作為研究重心,並無法完整呈現鍾肇政的畢生文學創作思想,是較為可惜之處,但對幾部鍾肇政的小說細膩的分析及獨到的見解,尤以《濁流三部曲》的愛戀心理模式更為精闢,使本研究在中、短篇小說中婚戀主題模式的著墨與分析上,提供了不同思維。
這是在2013年批評,所謂要完整呈現鍾肇政的畢生文學創作思想,筆者已經在2013年2月出版了《鍾肇政大河小說論》以及2024年1月出版《戰後臺灣文學的建構者:鍾肇政研究》,可以說對鍾肇政的重要長篇小說與鍾肇政的臺灣文學運動全面性的研究了。就缺中短篇小說,因此本書的寫作動機,就是要將這一塊補足,即可對鍾肇政的創作與文學運動都完整的鋪陳了。
對前人研究,目前比較完整的、有系統的研究是由吳鳳琳撰寫的碩士論文〈鍾肇政中、短篇小說女性形象析論〉。很明顯的,吳文只是探討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本書則是全面性的技巧、題材的分析。
本書更重要的差異是吳文將鍾肇政的中短篇小說分為「青澀萌芽期」(1948-1959年)、「創新穩健期」(1960-1969年)、「成熟釋放期」(1970年-)三期。第一期為萌芽與實感的,第二期為現代主義與實感的交融,與嶄新題材的嘗試,如虛實情景、生死議題、情慾與悖德。為視角與創作意識的多元化,如視角的轉變與意識的跳躍、斷裂。第三期成熟釋放期為回歸實感文學、歷史與族群小說。
而本文則將鍾肇政中短篇小說,從技巧上著眼分為五期,基本上是開始創作的模仿時期(1951-1958年)誠如吳文說的比較使用成語造成華麗的文采的小說,並不重視情節、人物的刻劃。第二期為少兒小說時期,也就是從1958年12月發表的〈柑子〉一直到1961年的〈茶和酥糖〉,主要收錄在《輪迴》這本小說。內容都是以少兒的角度作為敘事觀點,被認為比較成功,在藝術上獲得肯定,大都發表在《聯合報》副刊。
第三期則是鍾肇政被文友認為開始表現意識流,不過鍾肇政認為自己正在表現一種心境、靈光乍現的內在景觀。這時間大約在1959到1963年。第二期、第三期時間有重疊,這是正常的,因為有些作品可能更早就寫完,之後才發表。或者同時創作兩種風格的小說,都有可能。這部分的小說,幾乎都沒有被收錄到某些集子中。
第四期,則是鍾肇政利用《臺灣文藝》創刊,開始把過去寫過意識流或者性活動強烈的主題的小說。一開始是1964年〈溢洪道〉,一直到1968年的〈雲影〉,是鍾肇政的前衛意識流小說時期。這些作品大都收錄在《中元的構圖》中。
第五期是後期的藝術作品,如〈豪雨〉、〈阿枝和他的女人〉等,被收錄到《鍾肇政自選集》或者《鍾肇政傑作選》等集子中。這類似吳鳳琳的碩士論文所分期的第三期,成熟釋放期,回歸寫實的技巧。不過,異常以冷靜客觀的第三人稱的敘事觀點表現,所以本書命名為後期藝術小說期。
自此之後,在技巧上本書認為就無必要再劃分新的時期了。不過在題材上則有不同的創意。如原住民為題材的幾篇小說、老少配的愛情小說,以及主要發表在《中央月刊》加入抗日、愛祖國的意識形態的青春浪漫懷舊的小說。
除了吳鳳琳這本碩士論文值得參考外,還有葉石濤、鄭清文、李喬討論單篇小說,或者結集出版的小說集,最後有陳芳明討論鍾肇政的前衛小說。這些都在本書的各篇章中,適當的討論回應了。在此不重複。而一些意見式的解說,如能參考也在各章中點出。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
本書基本上只討論上一節說到的第二期到第五期的小說,而第一期的屬於模仿、創作初期的小說,並沒有列在專章中討論,不過零星也會提到。在中間,有《大肚山風雲》也暫時不做討論。本書基本上以鍾肇政曾結集出版的小說集,或者收錄到某些自選集中的小說為主。鍾肇政最後的一本創作《歌德激情書》,也只會在相關的討論性意識的篇章中提及。
上述除了短篇小說之外,中篇小說本書除了〈大巖鎮〉外,還有結集以《殘照》為名的小說。其他中篇,如〈老人與牛〉、〈老人與山〉等,也只會在相關篇章提及。
本書主要是析論鍾肇政在技巧上的精進來呈現鍾肇政的藝術成就,並且聯繫與長篇小說的關係。並在這些分期中,將其他比較特殊的題材,如原住民小說、家族小說、青春浪漫小說放到相關同一時期討論,但這些題材,卻不是鍾肇政以該時期的創新的技巧來表現。某部分原因是他需要因應大量的邀稿而寫的。還有其他的幾篇短篇小說,比較不被注意,大眾型的小說,就不特別收錄在此書了,如〈戰火少年行〉、〈鏡潭夜曲〉等。
本書基本上是文本分析,利用小說的基本元素,如主題、人物、情節、心理分析、象徵、結構、敘事觀點等點出作品的特色,並在分析當中把大意整理出來。並評價優劣或指出特殊之處。
並且加上歷史研究,把創作當時的環境與創作的關係點明,以分期的方式,也是按照年代前後順序來進行的。
另外還有作者研究法,將作者的生活與小說內容加以比較,討論小說如何反映出作者的個性、人生觀、愛情觀,與家庭生活的相關性。
第三節 全書結構
基本上是順著鍾肇政的創作時間,且筆者發現到鍾肇政的中短篇小說,在技巧的發展上,有清晰的分期,才能有各章節的討論產生。如第一節所說基本上有五期,而在題材上有些特殊性,可以拆解出為一章的,例如有原住民小說的部分。
第二章:本章呈現鍾肇政的第二期的短篇小說。討論鍾肇政寫作之初的五○年代,其作品從童話與鄉俗小說,進展到六十年代的現代心理派、意識流心理小說的中間,有一段約四、五年創作期的少兒小說階段。或以少兒為視角、或以少兒為主角,描繪少兒的心情、形象與成長為題材的短篇小說。其藝術性與客家鄉土風情,不僅可以作為鍾肇政在長篇小說之前的創作歷程的探索,並且是很可以給客家文學增添一段風景的。
而少兒小說的限制為何?鍾肇政之後又有何突破與發展,都是討論之列。特別本章首先是建構鍾肇政的短篇小說創作歷程,並精心選擇文本加以比較,以顯現出鍾肇政小說的技巧與思想、藝術的演變。
第三章,以兩種的方式來認識李榮春,首先以研究鍾肇政作品〈大巖鎮〉的方式,其次以比較鍾肇政、李榮春兩位作家進一步瞭解李榮春。
〈大巖鎮〉是鍾肇政以李榮春生平背景為素材,刻劃出李榮春的性格特色為主題的中篇小說。研究這篇作品,筆者可以從作家的藝術眼光,發現李榮春的創作精神與生命意義。在這裡以三個主題:女性與愛情、國家認同、宗教修辭與性格,以瞭解鍾肇政筆下的李榮春。
鍾肇政以極大的熱情來呼應李榮春給他的感動,兩人在精神上有極大的共鳴,形成特殊的友誼。那麼以比較兩人共通與相異的性格與創作,相信可以更進一步的幫助認識李榮春。而第二部分,則以第一部分所得到的三個主題分析,並進一步閱讀李榮春的作品,作為分析基礎。
第四章,呈現鍾肇政第三期的短篇小說,在鍾肇政所出版的短篇小說集中,有《輪迴》與《中元的構圖》等,而這兩本小說,將代表他從寫實主義到現代主義兩個時期的作品集結成冊。以年代來看,中間有1962年到1963年的小說,並未被結集出版。這段時間所發表的小說,筆者認為是心景式心理小說或者是文友所稱的意識流小說?因此值得重視鍾肇政在技巧上的轉型歷程;且並未為前人所研究過,值得探討。
從1957年的《文友通訊》時期,大家似乎有共識是現代小說應以心理分析為核心,仔細刻劃人物的內在心理為主。鍾肇政在與文友通信時,也常討論起意識流小說,或者希望營造出一種心靈剎那間的景況,以傳達美感。而擺開單純的兒童觀點與平鋪直述的方式講故事的小說,並且不希望主題掛帥。可以發現鍾肇政的心景式實際上是從1959年開始的,因此本章以1959年到1963年所有有關心理分析的短篇與中篇小說為範疇,加以研究。
因此,這範疇內是怎樣的心景式的表現,跟後來的實驗性小說,也就是土俗結合現代技巧的小說,在語言、主題、結構、心理描寫、插敘、象徵等等有何變化。相信在分析這段時期內的小說中,可以發現。而這些短篇技巧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將影響他在長篇小說中的呈現,並且進一步的瞭解鍾肇政的文學觀。
第五章,為鍾肇政第四期的短篇小說,鍾肇政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現代主義脈絡中,代表著後進國家對於世界文學的再學習,極思追趕前衛技巧的模仿。鍾肇政的短篇小說創作歷程有一段現代主義時期,他的小說觀並非是一味的模仿而已,他有他獨特的小說觀,這是本章要探討的。
本章將以〈大機里潭畔〉為例,並比對幾位評論者對鍾肇政的評論,歸納出,作者建構一個逝去的不可追尋的童年之夢,夾雜著亂倫的驚駭內裡。一般讀者除了對於筆觸不以為然外,更希望作者能夠挖深亂倫的部分,可是這並非鍾肇政所追求的趨向,因為若此道路,必然就會淪為〈阿夏家的沒落〉的模仿的趣味。
本章透過對愛倫坡與海明威跟鍾肇政小說的比較,發現了鍾肇政表現那種哀愁的世界,屬於臺灣泥土融合了異國的情調、臺灣的歷史背景,還有鍾肇政個人的病與對於愛情的憧憬,而構成的永恆的唯美境界,這是鍾肇政所切出的人生斷面,也是永恆的世界。
總之,鍾肇政的小說觀想要創作出一種根植於臺灣的現代主義,或是說土俗與現代技巧結合,或者說有泥土味的現代主義。思想上,仍是以臺灣人的立場、角度與歷史現實出發,來尋求現代主義思想或技巧上的融合。
第六章,本章承續上一章,討論鍾肇政在第四期的短篇小說中的表現,並且是全面的把這一時期有所前衛技巧,包括意識流、內心獨白的表現都加以探討。分析鍾肇政是以怎樣的語言特色、時空結構來達成技巧創新的努力。而除了技巧的討論外,還有死、性、生病瘋狂等主題加以探討。
第七章,在這裡鍾肇政進入了第五期,是回歸到寫實的傳統,不過更為沉著冷靜客觀的調性,隱藏著潛意識裡不可測度的性靈景觀。也就是不用堆疊、尖銳的語言,一樣能表現人類心靈的廣闊或者黑暗扭曲的世界。同時,除了某些特殊的敘事角度,如女性、鳥、外省人作為敘事觀點外,本章還討論到以鍾肇政家族相關人物為題材的小說。內容娓娓道來,但是也是相當富有小說趣味與風格的,特別牽涉到家人逝去的一段。本章也討論了這些小說與鍾肇政個性的一些特點。
第八章,藉由鄭清文與鍾肇政往來的書簡為資料,作為豐富過去研究中,對於「文如其人」的論斷。再從書簡中抽出幾項事件,表現兩人在為人處事上的對比。且運用兩人對於彼此作品的批評以進一步瞭解兩人在文學風格的不同。
本章探討鍾肇政與鄭清文兩人的為人與語言風格、敘事技巧間的關係。並選擇以性與死的主題,以及兒童、女性為角色的小說,加以比較、印證。
第九章,本章透過鍾肇政四部短篇小說,擬成「高山四部」的連作形式。探討鍾肇政在作品中所挖掘的原住民精神。特別是呼應了其長篇《高山組曲》的歷史背景,闡明原住民在太平洋戰爭的英勇陳跡,是如何影響著八○年代的原住民青年。又以人道關懷、溫情浪漫的筆調,一方面歌頌原住民的純潔與武勇,一方面給予光明與希望的未來,認為原住民雖然失去獵場、失去出草的儀典,但是原住民始終還是原住民,其文化傳承、其精神是永恆不滅的。
本章在進行上述主文前,並從早期鍾肇政的原住民小說中的語言、敘事表現脈絡中,觀察鍾肇政在八十年代時的「高山四部」的技巧與文字運用的特點。
而主文分為「故鄉的呼喚」與「英勇威武」兩部分,前者筆調初時感傷黯淡,但最後仍展現出原住民血液的沸騰,顯現出原住民純潔本質。後者則以流暢的筆法,把原住民出草、喝酒、打獵的英勇形象塑造出來。在作者賦予原住民精神不死的關懷之下,並令讀者省思原住民當下社會困境與隱微的批判平地社會對原住民的生疏隔閡。
第十章討論在戒嚴底下相關牽涉到鍾肇政的懷舊經驗與愛情幻想的小說。前者時間大概是1968年前後,為配合國民黨的意識形態,這時候的鍾肇政已經成名,說國民黨要培養鍾肇政不如說利用鍾肇政,要他提供有關抗日、愛祖國、臺灣光復的題材的小說。這些小說往往從現實開始,回憶到鍾肇政戰爭時期的經驗來表達故事。結構幾乎每篇都差不多。顯然是應付的作品,不過也把歷史時代的一個面向給呈現出來。
而愛情方面差不多是1980年前後,這時候鍾肇政已經五十五歲,初老階段,對青春浪漫、少女懷春的題材特別感興趣。愛情往往都是一種老少配,算是鍾肇政本人的一種遐想,多少也反映出鍾肇政初戀失敗經驗的心理彌補的作用。
另外本書有兩個附錄,附錄A為〈《魯冰花》與《法蘭達斯的靈犬》的比較──談鍾肇政的創作歷程〉,附錄B為〈論鍾肇政的隱喻風格──從《八角塔下》談起:日本精神與感傷的對話〉。
兩篇論文基本上都是在兒少小說的範疇,儘管討論的作品是長篇。可是可以作為本書第二章討論的參考,並且在論文中,也討論了鍾肇政的創作歷程,特別是提到鍾肇政在第一期短篇小說的創作分析。
而《八角塔下》承接《濁流三部曲》的自傳性小說,以及短篇小說〈溢洪道〉等涉及到性愛與裸露的部分,但是因為吳濁流的反對等因素,鍾肇政發表〈闇夜、迷失在宇宙中〉在《臺灣文藝》中途被撤下,鍾肇政在很長一段時間便放棄性愛的描寫,不過在《八角塔下》鍾肇政還是在少兒的成長歷程加上身體性器官方面的變化,不過仍是被穆中南稍加修改。 因此,附錄B對本書的研究有幫助。
附錄A還討論《魯冰花》的原創性。指出主角人物茶妹的形象塑造,與劇情中兒童畫評鑑的設計。由其中,可以發現《魯冰花》創作的思想根源來自於對教育的批判以及鍾肇政的原型人物。可以多瞭解鍾肇政的家庭成長背景。
附錄B討論《八角塔下》所表現出主角在日本文化認同上提出新解釋。並且作者的創作風格與審美意義上,發現其中一個要素是代表正面、積極的樂觀精神。除此之外,本文還在該作挖掘出,以傷感作為另一個鍾肇政風格要素。感傷除了塑造主角純真、富有同情心、易感個性外,也是做為藝術感染力的來源。
並且從鍾肇政的早期創作歷程加以印證,鍾肇政文風的改變經過。而進一步的總結鍾肇政的風格乃是揉合日本精神與感傷這兩種風格,成為新的、鍾肇政式的、溫和的抗議式的精神。這種新風格本身,還帶有強烈的隱喻性,產生鍾肇政與時代對話的詮釋空間。在藝術上則是兩種節奏的對話語言,造成作品的張力。本文並論證鍾肇政在日本精神的表現與文化認同上,其實加以詮釋,這就是一種時代的隱喻,也就是臺灣精神。
儘管鍾肇政的短篇小說很少表現臺灣認同的國族意識等糾葛,可是仍可以從小說的分析中,得到鍾肇政的個性上的瞭解,這對於認識鍾肇政的短篇小說的內涵,有很大的幫助。
最佳賣點 : 將臺灣文學融入世界文學脈動
鍾肇政小說技藝的進展與分期
聯繫鍾肇政的生活與長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