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列子
作者 | 李耳/ 列禦寇 |
---|---|
出版社 | 楨彥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老子.列子:《老子》《列子》兩部書是我國古代道家學說的代表性著作。道家作為一種思想流派,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伏羲、神農二皇,到了春秋時,老子總結先賢的智慧, |
作者 | 李耳/ 列禦寇 |
---|---|
出版社 | 楨彥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老子.列子:《老子》《列子》兩部書是我國古代道家學說的代表性著作。道家作為一種思想流派,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伏羲、神農二皇,到了春秋時,老子總結先賢的智慧, |
內容簡介 《老子》《列子》兩部書是我國古代道家學說的代表性著作。道家作為一種思想流派,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伏羲、神農二皇,到了春秋時,老子總結先賢的智慧,提出了無為無不為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正式形成。此後列子、楊朱、莊子、鵑冠子等人在老子學說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更加深人而普遍的主張,使得道家思想不斷地發展壯大。因此,道家思想在中國歷史的舞台上長期占有一席之地,與正統的儒家思想既互相競爭又互相融合。本書把《老子》與《列子》兩部著作編在一起重新譯注出版,是考慮到兩者內含的道家思想有一定的繼承關係。古來研究道家思想的人,通常把《老子》與《莊子》放在一起討論,這無疑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單從文章內容上來看,《莊子》一書中的不少簡章均有可能摘自於《列子》,兩書中重複的內容,僅寓言故事就達到了《列子》的四分之一。所以,拋開《列子》來談論道家思想,這顯然是不夠全面的。 總體來說,《列子》一書的思想,在《老子》「道」 的基礎上,有所繼承,有所發展。特別是在宇宙生成論與政治主張方面,兩者反映出來的觀點基本一致。所以,我們在研究道家思想時,有必要把這兩部書放在一起參考閱讀。 這樣既能對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有深人的理解,又能比較全面地考察道家思想的發展與流變情況。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李耳(前571~前470年),春秋時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傳世作品《老子》為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性經典,亦是道教尊奉的經典。列禦寇(約公元前450~公元前375年),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著作《列子》一書是中國古代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其思想與道家十分接近,後來被道教奉為經典。
產品目錄 目錄:前言老子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五章第四十六章第四十七章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第五十章第五十一章第五十二章第五十三章第五十四章第五十五章第五十六章第五十七章第五十八章第五十九章第六十章第六十一章第六十二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六十五章第六十六章第六十七章第六十八章第六十九章第七十章第七十一章第七十二章第七十三章第七十四章第七十五章第七十六章第七十七章第七十八章第七十九章第八十章第八十一章列子天瑞篇黃帝篇周穆王篇仲尼篇湯問篇力命篇楊朱篇說符篇
書名 / | 老子.列子 |
---|---|
作者 / | 李耳 列禦寇 |
簡介 / | 老子.列子:《老子》《列子》兩部書是我國古代道家學說的代表性著作。道家作為一種思想流派,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伏羲、神農二皇,到了春秋時,老子總結先賢的智慧, |
出版社 / | 楨彥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459126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459126 |
誠品26碼 / | 2682626201009 |
頁數 / | 33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21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內文 : 內容連載︰
老子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①「道可道」二句:指道可以被表述出來,但不是一成不變的道。第一個和第三個「道」是名詞,是老子提出的哲學意義上的「道」,它的含義非常寬泛。第二個「道」是動詞,表示說明、表述等意思。常:指永恆不變。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均作「恆」,後人避漢文帝劉恆諱改「恆」為「常」。
②「名可名」二句:指名可以被說明出來,但不是一成不變的名。第一個和第三個「名」是名詞,指道這個名稱。第二個「名」是動詞,表示命名、表達等意思。名:哲學概念,與「實」相對。成玄英《莊子疏》中曾說:「實則是內是主,名便是外是賓。」
③無名:指沒有具體的名稱、形體等。無:與下文中的有是哲學上的一對名詞。《老子》書中的「無」和「有」常被用來指稱「道」。
④有名:指有具體名稱、形體等。
⑤母:本源。
⑥常:時常。
⑦徼(音叫):通「邀」,求取。這裡引申為功用。
⑧同出:指出處相同。
⑨玄:玄妙。原義為深黑色,這是老子提出的哲學概念,有神祕、微妙難測的意思。
⑩門:途徑,門徑。門是進出必經的通口,因此用來比喻天地萬物的唯一本原―—道。
【譯文】
道可以被表述出來,但不是一成不變的道;名可以被說明出來,但不是一成不變的名。無形,是萬物的開始;有形,是萬物的源泉。所以時常保持沒有欲求的狀態,來觀察道的奧妙;時常保持有所欲求的狀態,來體會道的功用。這兩種情況,出處相同但名稱不同,同樣都非常玄妙。玄妙而又玄妙,這是解開所有奧妙的途徑。
最佳賣點 : 《老子》《列子》兩部書是我國古代道家學說的代表性著作。道家作為一種思想流派,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伏羲、神農二皇,到了春秋時,老子總結先賢的智慧,提出了無為無不為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正式形成。此後列子、楊朱、莊子、鵑冠子等人在老子學說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更加深人而普遍的主張,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