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解題及其讀法 | 誠品線上

四書解題及其讀法

作者 錢基博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四書解題及其讀法:本書詳細考證了《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以及《孝經》的作者、版本,隸屬四書的始末,並歸納了研究方法。書中自序敘述了歷代研究四書之源流、變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詳細考證了《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以及《孝經》的作者、版本,隸屬四書的始末,並歸納了研究方法。書中自序敘述了歷代研究四書之源流、變遷;正文內附有參考書目;文字語言簡潔,對經學版本、目錄、源流等方面研究廣博而精深。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錢基博(1887~1957)字子泉,別號潛廬,江蘇無錫人,曾任教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北京清華大學、上海光華大學、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浙江大學、湖南藍田國立師範學院、武漢華中大學等校。其對於經、史、子、集四部之學均有研究及論著,尤其擅長章學誠文史校讎之學,著有《文心雕龍校讀記》、《文史通義解題及其讀法》、《版本通義》、《駢文通義》、《近百年湖南學風》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大學第一解題及隸四書始末大學之作者大學之本子大學之讀法第一明其宗旨 第二核其篇章 第三稽其訓詁論語第二解題論語之記者論語之本子論語之讀法第一考其人物 第二析其義理 第三明其教學 第四核其政論孟子第三解題及隸經始末孟子之作者史記之孟子孟子之本子孟子之讀法第一明其立言 第二籀其性理 第三考其辨諸子中庸第四解題及隸四書始末中庸之作者中庸之本子中庸之讀法第一明其宗旨 第二核其篇章 第三觀其會通孝經第五附解題孝經之作者孝經之本子孝經之讀法第一明其宗旨 第二觀其會通 第三權其時宜附錄錢基博自傳

商品規格

書名 / 四書解題及其讀法
作者 / 錢基博
簡介 / 四書解題及其讀法:本書詳細考證了《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以及《孝經》的作者、版本,隸屬四書的始末,並歸納了研究方法。書中自序敘述了歷代研究四書之源流、變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235327
ISBN10 /
EAN / 9786264235327
誠品26碼 / 2683004473001
頁數 / 13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15*0.6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自序 : 余以十四年講學北平, 遇梁任公, 貽以《 要籍解題》 一冊; 中《 論語》《孟子》,意有異同,別纂為篇,任公不之忤也!十六年在上海,成《中庸解題》;今秋病不能事,養疴杜門,發篋得嚮時肄誦《大學》本,籀繹其指,條次成文,而後《四書》之篇第備。伏念《明史‧藝文志》,《經部》始立《四書》一門,前史無是例也!《論語》《孟子》舊各為書;而《大學》《中庸》則《禮記》中之二篇,自司馬光始表章之,二程兄弟詳為論說;而編為四書,則自朱子始:原本首《大學》,次《論語》,次《孟子》,次《中庸》。其教人也,以《大學》《語》《孟》《中庸》為入道之序而後及諸經,以為:不先乎《大學》,則無以提綱挈領,而盡《語》《孟》之精微;不參之《論》《孟》,則無以融會貫通,而極《中庸》之指趣。然不會其極於《中庸》,則又何以建立大本,經綸大經,而讀天下之書,論天下之事哉!學者先讀《大學》以立其規模,次及《語》《孟》以盡其蘊奧,而後會其歸於《中庸》;蓋以為學之程序,而第其書之先後也。書肆刊本,以《大學》《中庸》篇頁無多,併為一冊,遂移《中庸》於《論語》之前;江都汪中好為詆訶,撰《大學平義》一篇,乃居為奇貨,謂:「曾子受業於孔門,而子思則其孫也。今以次於《論語》之前,無乃傎乎。」而不知朱子之舊不如此!今第《四書》,壹復其舊,《中庸》殿四書之末,而《大學》列《論語》之前。《漢書‧藝文志》」《論語》,弟子各有所記,門人相與輯而論纂「。而汪氏則謂」《大學》者,七十子後學者所記「,則亦門人相與輯而論纂之書也,何不可以次《論語》之前乎!至《中庸》以次《孟子》之後者,所以立民彝之極則,明至德之會歸;朱子蓋嘗見義於《書臨漳所刊四子後》曰:」《中庸》雖七篇之所自出,然讀者不先於《孟子》而遽及之,則亦非所以為入道之漸!「別識心裁,不同常解;未可繩以一孔之論也!朱子為宋學大宗,而其解經則壹依漢儒家法。嘗謂:」某尋常解經,只要依訓詁說字。「(《語類》卷七十二)」漢儒善說經者,不過只說訓詁「(〈答張敬甫書〉);「如教人亦只言某字訓某字,自尋義理而已」!(《語類》卷一百三十七)」程先生經解,理在解語內;某集注《論語》,只是發明其辭,使人玩味經文,理皆在經文內。「(《語類》卷十九)一生精力,殫於《四書》。《大學》古本為一篇,朱子則分別經傳,顛倒其舊次,補綴其闕文,《中庸》亦不從《禮記鄭玄注》分節,用漢儒《書》歐陽、大小夏侯《章句》,《春秋》公羊、穀梁《章句》之例,謂之章句;而《論語》《孟子》則融會諸家之說,謂之集注,猶何晏注《論語》,裒八家之說,稱集解也。詁訓取之漢魏,義理宗於二程,先之《精義》以薈萃眾家,繼為《或問》以辨證得失;《四書》之學,朱子實以名家!而後來紹明其學者,皈依攸同,蹊徑各別;核而為論,不出二派:其一採朱子《文集》《語錄》,下逮門人所記以發明章句、集注,則有宋真德秀、劉承撰《四書集編》二十六卷,趙順孫撰《四書纂疏》二十六卷,元盧孝孫撰《四書集義》一百卷,劉因刪其煩蕪,成《四書集義精要》二十卷(佚二卷),胡炳文撰《四書通》二十六卷,倪士毅《重訂四書輯釋》二十卷,史伯璿撰《四書管窺》八卷,凡六家(盧孝孫、劉因為一家)一百三十六卷,以朱詁朱,是為正宗。其二旁採眾家,參證同異,以折衷於章句、集注,其中又分二派:有主發明義理者,則有宋蔡模撰《孟子集疏》十四卷,蔡節撰《論語集說》十三卷,金履祥撰《大學疏義》一卷,明呂留良撰《四書講義》四十三卷;有重訓詁考證者,則有宋金履祥撰《論語集注考證》十卷,《孟子集注考證》七卷,元張存中撰《四書通證》六卷,詹道傳撰《四書纂箋》二十卷,清程大中撰《四書逸箋》六卷,凡八家一百二十卷。或旁採博蒐,以朱子為折衷;或拾遺補闕,匡朱子所未逮;而要之言必有宗,義取旁證,此為旁裔。其他諸家,有無心與朱子立異而頗不合於朱子者,亦分數派:則有宋鄭汝諧撰《論語意原》二卷,張栻撰《癸巳論語解》十卷,此與朱子同時而不相為謀者也。宋黎立武撰《中庸指歸》一卷,《中庸分章》一卷,《大學本旨》一卷,此與朱子同門異戶,而傳郭忠孝、郭雍之學,於程門別樹一幟者也。宋袁甫撰《中庸講義》四卷,闡陸象山之旨;而明周宗建撰《論語商》四卷,劉宗周撰《論語學案》十卷,鹿善繼撰《四書說約》三十三卷,黃宗羲撰《孟子師說》二卷,承王陽明之緒。此與朱子道不同,故不為謀者也。孫奇逢撰《四書近旨》二十卷,則又折衷朱陸之間者也。凡九家八十七卷,皆無心與朱子立異而頗不合於朱子者也。亦有立意與朱子為難而別標眉目者;則有元陳天祥撰《四書辨疑》十五卷,明高拱撰《問辨錄》十卷,清毛奇齡撰《論語稽求篇》七卷,《四書賸言》四卷,《大學證文》四卷,《四書改錯》二十二卷,凡三家六十四卷。具條睹記如右,庶幾讀者窮原至委,竟其流別,足以闡明朱子《四書》一家之學矣!清儒解經,憙稱漢學,以自別於朱子;而門戶蹊徑,又自不同:有蒐採異義以匡古注之闕違者,胡渭撰《大學翼真》四卷,焦循撰《論語補疏》二卷,宋翔鳳撰《孟子趙注補正》六卷,《大學古義說》二卷,《四書纂言》四十卷,劉台拱撰《論語駢枝》一卷,沈濤撰《論語孔注辨偽》二卷,黃式三撰《論語後案》二十卷,潘維城撰《論語古注集箋》二十卷,俞樾撰《續論語駢枝》一卷,凡八家九十八卷。有紹明絕學以葺一家之佚說者;宋翔鳳輯《論語鄭注》十卷,俞樾撰《論語鄭義》一卷,凡二家十一卷,此發明鄭義者也。宋翔鳳又以劉熙之學,出於鄭氏,其注《孟子》,如南河牛山諸注,考其地形,並勝趙岐,輯《孟子劉注》一卷,此宣揚劉熙者也。劉逢祿撰《論語述何》二卷,宋翔鳳撰《論語說義》十卷,劉恭冕撰《何休注訓論語述》一卷,戴望撰《論語注》二十卷,康有為撰《論語注》二十卷,凡五家五十三卷,此紹述何休者也。但就考訂而論,亦復各有所明。有考訂名物人地者,凡七家二十六卷:閻若璩撰《四書釋地》一卷,《續》一卷,《又續》二卷,《三續》二卷,《餘論》一卷,《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孔廣牧撰《先聖生卒年月日考》二卷,宋翔鳳撰《四書釋地辨證》二卷,此考訂地理人物者也。江永撰《鄉黨圖考》十卷,金鶚撰《鄉黨正義》一卷,此疏證名物典制者也。其他若王夫之《四書稗疏》二卷,方觀旭《論語偶記》二卷,則名物典制,人名地理,有所得,輒記之,亦屬此類。有考訂文句音義者,翟灝撰《四書考異》七十二卷,徐養原撰《論語魯讀考》一卷,蔣仁榮撰《孟子音義考證》二卷,凡三家七十五卷。至周廣業撰《孟子四考》:曰《孟子逸文考》第一,《孟子異本考》第二,《孟子古注考》第三,《孟子出處時地考》第四,則又博極群書,而於時地人物,文句故訓,兼考備採,以自名一家言者也。若乃彌綸群言,折衷至當,則有劉寶楠、恭冕父子撰《論語正義》二十四卷,焦循《孟子正義》三十卷,擷眾家之菁英,集清學之大成焉!特是《論》《孟》多專家,而《學》《庸》罕兼及;此乃漢學門戶,所為與朱子不同者也。惟朱子特標《四書》以約《五經》之指歸;而漢學則揭《孝經》以見《六藝》之總會。《漢書‧藝文志‧六藝略》,既立《孝經》一類,以統《五經》雜議;而鄭玄《六藝論》則謂:「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別,恐道離散,後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以總會之。」《隋書‧經籍志》亦引其語而卒之曰:「明其枝流雖分,本萌於孝者也。」然則《孝經》者,六藝之總會,大道之本萌也;故以附於篇,匪惟徵漢宋之異學,抑以明至德之由茁。朱子精闡之以天人性命之奧,漢儒體驗之於人倫日用之常,一則發微以闡顯,一則言近而指遠。以立言論,朱子入微,而漢儒為粗;就體用言,朱子蹈空,而漢學平實。辭趣不同,而要歸之於修身以立命,盡己以淑群,則無乎不同!髫歲服習,初不經意;而今四十歲,飽更世患,民治革政,共而不和,爭民施奪之既久,寖尋以至今日,又見有專無制,哀哉耗已!末法披昌,人將相食!窮則反本,緟溫故書;然後知聖人憂世之情深,仁民之道大也!繕寫既定,而為考鏡原流,發明指意,於文章典籍之中,得其辨名正物之意,庶幾尼山正名之義云爾!

中華人民造國之十八年十二月 無錫 錢基博自序

試閱文字

內文 : 大學第一
《大學》之書,古之太學所以為學之道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規模者,賴有此耳!爰撰為篇,以詔學者。
解題及隸四書始末
《大學》為《禮記》四十九篇之一,次第四十二。自宋以前,無別行之本。司馬光有《中庸大學廣義》一卷,見陳振孫《書錄解題》;而《大學》一書,始與《中庸》駢稱別出。程顥及弟頤世稱二程夫子,為道學開山之祖;教人自致知至於知止,誠意至於平天下,灑掃至於窮理盡性,表章《大學》《中庸》二篇,與《論語》《孟子》並行,以為標指,而達於六經。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傳(《宋史‧道學傳》),在孝宗淳熙之世,乃撰《大學章句》與《中庸章句》、論語孟子《集注》並行。寧宗朝,開偽學禁,稱朱熹《四書》。自是有《四書》之目,而《大學》遂為《四書》之一。謂之大學者,厥誼有三:一曰大學者,太學之道。《禮記》鄭玄注:「大,舊音泰」,程子改讀如字;按大小太少,古籍通用,如大宰一曰太宰,小宰一曰少宰之類,不以老稚巨細分也。大學之對小學而得名,雖程朱未之易也!(王夫之《四書稗疏》一)朱熹之序《大學章句》曰:「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則是小學為童子之學,大學為成人之學。是小學為少學,而大學為太學矣!大學之書,古之太學所以為學之道也。此一誼也。一曰大學者,大人之學。(朱子《章句》)大人以對小人而得名。樊遲請學稼,子曰:「小人哉樊須!」(《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子又斥之曰:「硜硜然小人哉!」(同上)孟子稱「體有小大,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孟子‧告子》上)小人者,私其我於一己者也;大人者,擴其我以善群者也。大學之道,本之修身,達於天下,明德匪徒自明,親民期於至善;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一貫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學;既不同於孟子之所譏「養其小者」,亦非如獨善其身、言信行果之為硜硜然小人。此其所以為大人之學也!又一誼也。抑余重有進焉:學之為言覺也。(《白虎通‧辟雍》)大學者,大覺之誼也。儒者之稱大學,懸為治學者至高之鵠的;猶之釋氏標佛為最高境詣,以樹進修之鵠。佛,正音佛陀,漢言覺也。覺具三義:一者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二者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界;三者覺行圓滿,窮原極底,行滿果圓。(《翻譯名義集‧十種通號》第一)此之謂佛,亦此之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者,自覺也。「在親民」者,覺他也。「在止於至善」者,覺行圓滿也。佛之教人也,則曰「唯行菩薩行者,得成佛;其修獨覺禪者,永不得成佛」。何謂菩薩行?菩薩,正音菩提薩埵。菩提,此謂之覺;薩埵,此曰眾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眾生(《翻譯名義集‧三乘通號篇》第五),故曰菩提薩埵。儻證之於大學:由格物,而致知,而誠意,而正心,而修身;以智上求菩提也;「在明明德」之事也。由齊家,而治國,而平天下;用悲下救眾生也;「在親民」之事也。如是者為菩薩行;而成佛者舍是莫由!伊尹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孟子‧萬章》上)是謂菩薩發心。而獨覺禪者,以自證自果為滿足者也;譬之吾儒,則言必信、行必果之硜硜然小人矣!獨覺禪之所以永不得成佛者,以自覺而未能覺他也。言必信、行必果之所以為小人之硜硜者,以獨善而未能兼善也。必明德、親民而止於至善,斯為大學之究竟義。
大學之作者
按鄭玄《目錄》曰:「名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此於《別錄》屬通論」(《禮記正義》引),而不言作者何人。(毛奇齡《四書改錯》云鄭氏《禮注》、孔鮒《孔叢子》並云《大學》《中庸》皆子思所作,此或可據,今檢兩書不得,未識何本)蓋東漢時,已不得作者姓名。朱熹撰《大學章句》分經一章,傳十章;以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其︿答林擇之書﹀云:「《傳》中引曾子曰,知曾氏門人成之」;此則信矣!然孔門記夫子之言,必稱「子曰」,「子言之」,「孔子曰」,「夫子之言曰」以顯之;今《大學》不著何人之言,以為孔子,義無所據。(汪中《述學‧大學平義》)休寧戴震東原幼而就傅,授《大學章句》,至右經一章以下,問師:「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朱文公所說。」即問:「朱文公何時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時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曰:「幾二千年矣。」「然則朱文公何以知然?」師無以應。(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按朱熹以前,實未有以《大學》為曾子作者;然考訂聖賢之言,亦以其義理辭氣得之,非必全藉佐證。且如張揖以《爾雅‧釋詁》為周公作,揖亦生周公千載之後,何以知其然?而諸儒不疑也。又如《緇衣》為公孫尼子作,此出於劉瓛之言,而論者無異議;又何獨可信乎?朱熹以為《大學》曾子作,亦此類也。(方東樹《漢學商兌》卷中之上)惟《大學》之書,理極宏博;而曾子所作,語出臆測。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既無佐證,不如闕疑。特玩誦其文,平正無疵,與《坊記》《表記》《緇衣》伯仲;為七十子後學者所記,於孔氏為支流餘裔,師師相傳(汪中《述學‧大學平義》),要可斷言云!
大學之本子
昔蕭山、毛奇齡大可撰《大學證文》四卷,備述諸家《大學》改本之異同,首列《禮記注疏本》,大學之真古本也。次列《漢熹平石經本》,有錄無書;以原本不傳,且考驗舊文,知即今注疏之本,故不復列。次為《魏正始石經本》,明鄞人豐坊道生所依託者;仍列於前,從其所偽之時代也。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詳細考證了《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以及《孝經》的作者、版本,隸屬四書的始末,並歸納了研究方法。書中自序敘述了歷代研究四書之源流、變遷;正文內附有參考書目;文字語言簡潔,對經學版本、目錄、源流等方面研究廣博而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