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論 (第4版) | 誠品線上

Le Suicide: Etude de Sociologie

作者 Émile Durkheim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自殺論 (第4版):古典社會學大師涂爾幹的重要名著首次為社會學建立經驗基礎對傳統上認為純粹是個人和心理因素的自殺現象提供了社會面向的解釋  《自殺論》是涂爾幹的一部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古典社會學大師涂爾幹的重要名著 首次為社會學建立經驗基礎 對傳統上認為純粹是個人和心理因素的自殺現象 提供了社會面向的解釋 《自殺論》是涂爾幹的一部重要社會學名著。書中按照自殺的不同原因,把自殺分為三種類型,即利己主義自殺、利他主義自殺和脫序性自殺。 作者用社會事實的因果關係分析自殺的理論,闡述了社會與個人的關係。指出,自殺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這種現象之所以增多,是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分工的變細所造成的社會病態所引起的,跟社會環境、其中包括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社會動蕩、改朝換代、工作變遷、生活變化等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自殺人數的多少和自殺率的高低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則有所不同。它們與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程度高低和兩性差異關係很大。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埃米爾.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與馬克思 (Karl Marx)、韋伯 (Max Weber) 並稱為古典社會學理論的三大家和三大奠基人。生於法國東北部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882年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先後在桑斯等地的許多中學任教。1885-1886年赴德國遊學,深受德國實驗心理學創始人馮特(W. Wundt)的青睞。回國後到波爾多大學擔任社會哲學講師,後來晉升為教授。1896年創辦《社會學年刊》。1902年,他根據社會學研究的不同對象,把社會學分為一般社會學、宗教社會學、法律社會學、犯罪社會學、經濟社會學、道德社會學、社會形態學、美學社會學等。同時,他還給社會學下了定義,認為它是一門以比較的方法研究各種社會制度和社會歷程的科學。1902年轉任巴黎大學文理學院時,業已享譽全國,並在該學院擔任教職直到逝世,享年59歲,後法國政府封為國家研究院院士的第一位法國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社會分工論》、《社會學方法論》、《自殺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亂倫禁忌及其起源》、《實用主義與社會學》等。譯者馮韻文經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第歐根尼》雜誌中文版編委中國翻譯協會會員譯作《馬克思》、《好萊塢》、《社會老年學》、《新資本主義》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林端(台大社會系教授)導讀作者序導論第一編 非社會因素第一章 自殺與心理變態第二章 自殺與正常的心理狀態、種族、遺傳第三章 自殺與自然因素第四章 模仿第二編 社會原因和社會類型第一章 確定社會原因和社會類型的方法第二章 利己主義式的自殺第三章 利己主義式的自殺(續)第四章 利他主義式的自殺第五章 脫序性自殺第六章 不同類型自殺的各種形式第三編 作為一般社會現象的自殺第一章 自殺的社會因素第二章 自殺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係第三章 實際的結論附錄一、自殺和酗酒二、法國各縣的自殺人數(1887-1891)三、中歐的自殺情況(根據莫塞利的資料)四、自殺人數和家庭密度(人口數)五、自殺和財富六、各年齡組有配偶者和喪偶者按有無子女分類的自殺人數涂爾幹年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自殺論 (第4版)
作者 / Émile Durkheim
簡介 / 自殺論 (第4版):古典社會學大師涂爾幹的重要名著首次為社會學建立經驗基礎對傳統上認為純粹是個人和心理因素的自殺現象提供了社會面向的解釋  《自殺論》是涂爾幹的一部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235907
ISBN10 /
EAN / 9786264235907
誠品26碼 / 2682975910003
頁數 / 48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14.8*2.4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自序 : 近來,社會學風行一時。十幾年前這個還鮮為人知,甚至被人貶低的詞,今天已成為一個常用詞。人們對這門新學科的興趣越來越大,不但對它有一種偏愛,且寄予厚望。可是我們應該承認,在這個領域所取得的成果與已出版著作的數量和人們對這些著作的興趣完全不相稱。一門學科的進步,其指標是它所研究的問題不再原封不動。有人說,如果我們發現了迄今為止尚不清楚的規律,或者有某個新事實改變了提出問題的方法,儘管還沒提出最後的解決辦法,這門學科就算是進步了。然而,不幸的是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社會學並沒有展現出這種景象,因為它所提出的問題常常不夠明確,它還停留在系統建構與哲學綜合的階段,它往往不專注於特定的社會領域,而是去研究那些引人注目的普遍性問題。這種方法固然可以稍微滿足一點公眾的好奇,向公眾闡明各式各樣的問題,但是根本達不到任何目的。因為人們並不是藉由草率的直覺粗淺地考察便能發現複雜事實的規律。況且,某些廣泛又倉促的概括是不可能得到任何證明的。人們能做的就只是有機會時舉幾個有利於說明已經提出的假設的例子,但是說明並不是證明。此外,一個人在遇到那麼多問題的時候,他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他所能利用的只是某些偶然的事實,甚至沒有辦法加以考證。因此,對於任何習慣於只研究某些特定問題的人來說,純社會學的著作毫無用處,因為大部分著作都不屬於任何特定的研究領域,而且過分缺少權威性的資料。
  對這門學科的前途懷抱信心的人,應該把終結這種狀態放在心上。如果這種狀態繼續下去,社會學很快就會信譽掃地,而且只有理智的敵人才會為此感到高興。如果部分的事實迄今獨受否認或藐視,對於人類的理智來說也是痛苦的挫敗,因此就算只是暫時的,也應該避免。即使社會學目前所取得的成果不明確,我們也不該灰心喪氣,因為這是重新努力的動力,而不是置之不理的藉口。一門誕生不久的學科不該被過分苛責犯錯,只要它在探究時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避免重複犯錯。因此,社會學不應該放棄任何理想。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要不辜負人們對它的期望,它就不應該變成一種別具一格的哲學專題著作。社會學家不應該熱衷於對社會現象進行形而上的思考,而應該把各種具有明確界限的現象作為研究的對象。這些現象可以說用手摸得著,可以說出它們的來龍去脈,而且可以抓住不放!社會學家還應該仔細參考各種輔助學科,例如歷史、人種誌和統計學。因為如果沒有這些學科,社會學可能一事無成!如果說有什麼要擔心的,就是社會學家的發現從來不會與他的研究課題真正完全相關,因為不管他多麼細心界定範圍,他的研究問題總是如此豐富、多變,以致於包含著無數的意外。但是這沒什麼關係!如果他這樣進行研究,即使所掌握的材料不完整,方法太有限,他還是做了一件有益的工作,這件工作將大有前途。因為,具有某種客觀基礎的觀念與其提出者的人格並無緊密的關係。這些觀念具有某種非個人性,它讓別人能夠接受和繼承,它是可以傳播的。因此,在科學研究中可以有某種連續性,這種連續性正是進步的基礎。
  人們即將讀到的這本書正是在這種意圖下構思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有機會研究各種問題,我們之所以在其中選擇自殺作為研究的課題,是因為比自殺更容易界定的課題不多,我們覺得自殺是一個特別適當的例子——儘管要明確界定其範圍還需要一番準備工作,但是,只要集中力量就可以找到名副其實的規律,這些規律比任何辯證的論據更能證明社會學是切實可行的。人們將會看到我們所期望證明的規律。當然,我們可能不只一次犯錯,我們可能超出自己所觀察歸納的事實。但是,至少每一種假設都附有證據,而且我們力求讓證據盡可能多一點。尤其重要的是,我們努力將論證、詮釋與被詮釋的事實明確區分開來。因此,讀者可以判斷出在我們的各種解釋中何者是相關的,而不會感到困惑。
  此外,雖然我們限制研究的範圍,但決不表示人們就被剝奪了寬廣的視野與全面的洞察力。相反的,我們認為我們已經建立了有關婚姻、喪偶、家庭生活和宗教社會等的許多命題;如果我們沒有弄錯,這些命題比倫理學家關於這些條件或制度的一般論述讓我們懂得更多的東西。從我們的研究中,甚至可以看出歐洲當前普遍不安的原因的某些徵象,以及可以緩和這些情況的補救辦法。因為我們不該認為,一種普遍的狀態只能用普遍性來解釋。這種狀態可能有某些明確的原因,如果不仔細研究各種明確的表現形式,可能無法知道確實的原因。自殺在今天的情況下正是我們所遭受的集體病態的表現形式之一,因此它將幫助我們理解這些病態現象。
  最後,讀者將在本書中重新看到我們曾在其他著作中提出和考察過的主要的方法論問題,但更加具體且明確。【1】在這些問題中,有一個問題對本書來說太重要了,所以我們不能不立刻提醒讀者注意。
  我們所採用的社會學方法完全基於這樣的基本原則:各種社會現象應被當作事物,即外在於個人的事實來研究。對我們來說,沒有需要更多爭論的原則,但也沒有比這個更基本的原則。因為,歸根究柢,社會學為了存在,首先應該有一個完全屬於它自己的研究對象。它應該研究一種不屬於其他學科範疇的事實。如果除了那些特殊的意識以外,再也沒有具體實在的東西,那麼社會學就會因為沒有自己的題材而消失,因為今後可觀察的唯一對象是個人的心理狀態,沒有別的了。然而,這是屬於心理學研究的範疇。從這個觀點來看,婚姻、家庭或宗教中一切具有實質內容的東西,其實都可以被看作是由以下這些行動來滿足的個人需求:父母對子女的愛、子女對父母的愛、性欲以及人們稱之為宗教本能的東西等等。這些行動本身及其複雜多變的歷史形式卻變得無足輕重了。作為個性一般屬性的表面和偶然的表現形式,這些行動不過是個性的一個方面,不需要專門進行研究。有時候研究一下人類永恆的感情在不同歷史時期是如何表現的,也許是出於好奇,但是這些表現是不完整的,所以人們不可能給予重視。從某些方面來看,最好把這些表現撇在一邊,以便能深入觸及讓這些表現具有意義和讓這些表現改變性質的根源。因此,藉口要把社會學建立在更加堅實的基礎上,因而把這門學科納入個人心理學的範疇,實際上反而讓它離開了唯一屬於它的研究對象。#人們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社會就不可能有社會學,如果只有個人就不可能有社會。&此外,這種觀念根本不是在社會學中保持模糊的普遍性的理由。如果人們只承認一種虛假的存在,那麼他們怎麼能說明社會生活的各種具體形式呢?
  然而,我們很難認為,本書的每一頁不會給人這樣的印象:支配個人的是超越個人的道德現實,即集體的現實。如果人們認為,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自殺率,這種自殺率比一般死亡率更穩定,即使有變化,那也是按每個社會特有的加速係數來變化的,每日、每月、每年不同時刻的變化不過是社會生活節奏的反映。如果人們認為,結婚、離婚、家庭、宗教團體和軍隊等等,按照某些明確的規律影響著社會生活的節奏,其中有些規律甚至可以用數字形式來表示,那麼他們就不會認為,這些情況和這些行為是不道德的,和無效益的意識形態安排。但是人們會感覺到,這是一些實在的、有生命的和活躍的力量,這些力量以它們支配個人的方式證明它們並不從屬於個人——即使個人作為組成部分進入產生這些力量的組合,這些力量也隨著自己的形成而對個人產生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更懂得社會學可能而且必須是客觀的,因為社會學所面對的事實和心理學家或生物學家所研究的事實一樣明確和具體。【2】
  在這裡,我們還要感謝我們從前的兩位學生:波爾多高等小學教師費朗先生和哲學教師馬塞爾.莫斯先生,感謝他們對我們的熱誠支援和幫助。前者繪製了本書的全部地圖;後者幫助我們收集了表二十一和表二十二的必要資料,讀者將會看到這些資料的重要性。因為我們必須分析兩萬六千名名自殺者的檔案,以便按年齡、性別、身份和有無子女進行分類。這項繁重的工作是莫斯先生單獨完成的。
  這些表格是根據司法部的文件所編製,但這些文件並沒有包括在年度報告中,而是司法統計局局長塔爾德先生好意提供的,在此我們向他獻上最誠摯的感謝!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自殺與心理變態
  
  人們可以先驗地認為,有兩類非社會因素影響自殺率:即個體—心理的傾向和自然環境的因素。我們可以認為,在個人的性格中,或至少很大一部分個人的性格中,有一種直接導致人們去自殺的傾向,其強烈的程度因國家而異。另一方面,氣候、溫度等因素也可能間接的對個體產生相同的影響。對於這種假設無論如何不能置之不理。因此,我們將依次考察這兩類因素,並且弄清楚它們是否確實在我們所研究的現象中起著某種作用,以及起什麼作用。
  

  
  有一些疾病的年發生率在某個社會裡相對來說是穩定的,但是在不同的民族中又有相當大的差別。精神錯亂就是這種疾病。因此,如果有理由認為任何自願死亡都是一種精神錯亂的表現,那麼我們提出的問題就解決了——自殺不過是一種個人的疾病。
  這是許多精神病醫生所主張的論點。按照埃斯基羅爾的說法:「自殺表現出精神錯亂的全部特徵。」並且「人只有在發狂的時候才企圖自殺,自殺者就是精神錯亂者。」他從這個原則得出的結論是:因為自殺是不由自主的,所以不應該受到法律的懲罰。法爾雷和莫羅.德.圖爾以幾乎相同的詞句表達自己的看法。後者固然在說明他所贊成的學說的段落裡提出一種足以使這種學說受到懷疑的看法,他說:「自殺是否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被看成是精神錯亂的結果?我們在這裡不想解決這個難題,只是,一般來說,對精神錯亂的研究愈深入、經驗越多、看到的精神錯亂者越多,就愈是傾向於作出肯定的回答。」一八四五年,布林丹醫師在一本小冊子中毫無保留地支持了這種意見,這本小冊子一出版就轟動了醫學界。
  曾經而且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方式為這種理論辯護。有人說,自殺本身是一種#自成一類的&疾病,一種特殊的精神錯亂;有人不把自殺歸為性質截然不同的一類疾病,只是把它看作一種或幾種精神錯亂的一個插曲,它並不出現在精神正常的人身上。前者是布林丹的論點;埃斯基羅爾則是另一種觀點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說:「根據以上所述,人們已經隱約地看出,自殺對我們來說不過是許多不同原因的一種續發現象,它表現出某些不同的特點;這種現象不能表明某種疾病的特點。正是為了把自殺說成是一種#自成一類的&疾病,人們提出了某些被經驗所否定的一般命題。」
  在這兩種證明自殺的精神病性質的方法中,第二種方法不太嚴格,也不太有說服力,因為按照這條原則,不可能有反面的經驗。事實上,不可能把所有的自殺列成一份完整的清單,使人們在每一例自殺中都看到精神錯亂的影響。人們只能舉出幾個特殊的例子,不管這種特殊例子有多少,都不能作為科學概括的依據;即使一時提不出相反的例子,這種例子總是可能存在的。但是,如果能夠提出其他證據,這種證據就將是結論性的。如果能夠確定,自殺就是一種精神病,有它自身的特點和病程,那麼問題就解決了——任何自殺者都是瘋子。
  但是,有沒有一種自殺狂呢?


  
  由於自殺的傾向具有特殊性和限定性,所以如果這種傾向是一種精神病的變種,那也只能是一種局部的和只限於某種行為的精神病。為了使這種精神錯亂能夠說明某種譫妄的特點,這種行為就應該只達到這個唯一的目的;因為如果這種行為有多種目的的話,那就沒有理由用其中的一種行為而不用其他行為來給這種譫妄下定義。在心理病理學的傳統術語中,人們把這些有限的譫妄稱做偏執狂。偏執狂的病人除了表現出某種局部性的缺陷之外,他的意識是完全健全的。例如,他有時候突然莫名其妙地想喝水或者偷東西,或者想罵人,但是他的其他一切行為和一切思想都是非常正常的。因此,如果說有一種自殺狂的話,那它也只能是一種偏執狂,而且人們往往就是這樣為它定性的。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理解,如果承認這類特殊的疾病叫做偏執狂,那就很容易被說服把自殺歸為偏執狂。其實,根據我們剛剛提到的定義,自殺並不說明這類疾病的特點,這些病也不導致心智的障礙。在偏執狂者和精神健全的人身上,精神生活的基礎是相同的,只是前者在這種共同的基礎上突出地表現出一種特定的精神狀態。實際上,偏執狂只是在某方面過分的熱情,在表達上有些錯誤的觀念,且其程度如此的強烈,以致於使精神受到困擾而無法擺脫。例如,當奢望使大腦所有其他功能都達到幾乎陷於癱瘓的程度時,它就從正常狀態變成病態,而且變成嚴重的偏執狂了。因此,只要感情上稍微有點劇烈的變化就足以擾亂這類人心智上的平衡而出現偏執狂。自殺者通常是因為受到某種不正常激情的影響,這種激情可能是突然爆發或逐步發展起來的;不過我們認為,有一點這種力量來抵銷自保的本能其實是合理的。此外,許多自殺者除了結束自己生命的特殊行為以外,和其他人沒有什麼兩樣,因此沒有理由說他們得了一般的譫妄症。這就是自殺是如何在偏執狂的名義下被列為精神病的。
  可是,到底有沒有偏執狂呢?長久以來,人們從不懷疑有偏執狂的存在,精神病醫生也一致承認部份的譫妄理論。人們不僅因臨床觀察所得的結果而相信其存在,而且也認為那是心理學理論的必然結果。於是人們聲稱,人的精神是由各種性質截然不同的官能和力量組成的,這些官能和力量通常相互配合,但也能單獨行動,因此它們會分別受到疾病的侵犯看來也是很自然的。既然人可以出現沒有意志的理智和沒有理智的感知,那麼為什麼他就不可以有理智或意志方面的疾病,沒有感覺方面的毛病,或者有感覺方面的毛病而沒有智力或意志方面的疾病呢?人們在把這條原則應用到這些官能比較特殊的形式上時,就會承認身體所受到的傷害可以只影響某種傾向、某種行為或某種單一的想法。
  這種意見今天已被普遍拋棄。人們不可能透過觀察直接證明偏執狂不存在——能確定的只是,人們舉不出一個無可爭辯的例證。沒有一種心理的病態傾向是可以藉由純然孤立的臨床實驗來發現,因為一旦某種官能受到傷害,其他官能也會同時受到傷害。那些相信有偏執狂的人沒有覺察到這些同時發生的傷害,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很好地進行觀察的緣故。法爾雷說:「我們以一個被許多宗教信念所迷惑,並被視為宗教偏執狂的人為例。他自稱受到上帝的感召,肩負為世界帶來一種新宗教的神聖使命……你們會說,這純粹是瘋言瘋語!但是事實上,除了這部分之外,他也像其他人一樣通情達理的。不過,如果你更進一步詢問他,你很快就會在他身上發現到其他不正常的地方:例如你會發現,除了宗教偏執之外,他還可有某種自大的傾向。他不僅自以為受命改革宗教,而且還受命改革社會,他也許還自以為有最高的天命在等待著他……此外,就算你在這位病人身上看到自誇的傾向,你也會覺察到某些卑怯或惶恐的想法。被宗教妄想所糾纏的病人會認為自己遭到了失敗、注定要滅亡等等。」當然,所有譫妄的形式通常不會一齊出現在一個人身上,但是這些妄念往往都是有關的;即使這些譫妄並不同時存在於一個疾病,但它們或多或少都是相關的病灶。
  最後,除了這些特殊的表現以外,在這些所謂的偏執狂身上,我們可以發現形成這種疾病的某種基本心理狀態,在這種基本狀態底下,那些譫妄只不過是一種表面和暫時的表現形式。所謂的基本狀態就是過度興奮、極端抑鬱,或者全面的反常,尤其是思想上和行動上缺乏平衡和協調。這類病人也會思考,但是他的思想是不連貫的,而且會出現空白;他或許不會出現荒唐的行為,但他的行為是不連續的。因此,說精神錯亂只會對人產生部分影響,而且只是某個限定部分的影響,這是不確切的;一旦它影響到理解力,就是全面性的影響。
  此外,人們所提出關於偏執狂的假設原則,和當前的科學論據有矛盾。幾乎不再有人為關於官能的舊理論辯護了。人們不再將不同種類的意識活動視為是分散的、分離的力量,或是某種形而上物質的深層結合,而是一種互相依賴的作用;因此,不可能某種器官的功能受到損害卻絲毫不影響到其他器官的運作功能。這種互相滲透的作用對心智生活比對人體其他器官的影響更大,因為心靈的作用沒有明顯區隔的器官,所以不會有某一器官受到影響而其他器官不受影響的。心智作用分散在大腦的不同區域,沒有明確的界限,如果其中某一個部位不能完成它的任務的話,大腦的其他部位就會互相取代。它們是如此徹底地互相交織在一起,所以精神錯亂不可能只影響某一部位的功能而不影響其他部位的功能。所以我們更有理由認為,對精神錯亂者而言,改變一個想法或情緒是不可能不徹底改變其心智生活的,因為表現與衝動無法分開。它們並非由許多微小物質、心靈原子合併起來建構心靈;它們只是意識核心一般狀態的外在表現,各種外在表現都是溯源於此,因此,只要意識不受損,它們就不具有病態的表徵。
  但是,如果精神上的缺陷不能被局限化,那就沒有,也不可能有嚴格意義上的偏執狂。那些明顯局限的、被稱之為偏執狂的精神錯亂,其實是來自於更廣泛的精神混亂,它們不是疾病,而是比較全面性疾病的特殊的和續發現象。因此,既然沒有偏執狂,也就不可能有自殺偏執狂,所以自殺就不是一種不同性質的精神錯亂。


  
  自殺只在精神錯亂的狀態下發生還是可能的。如果自殺本身不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病,那麼它也不是能夠產生自殺的那種精神病。自殺只是精神病的一種插曲式的綜合症,但經常發生。能不能根據這種發生率得出結論說:自殺決不會在健康的狀態下發生,它是精神錯亂的一個明確標誌呢?
  這個結論未免有點草率。因為,在精神錯亂者的各種行為中,如果自殺是精神錯亂者所特有的行為,可以用來說明精神錯亂的特點,那麼其他行為就是精神錯亂者和健康人所共有的,只是在瘋子身上具有某種特殊的形式。沒有理由先驗地把自殺列入第一種範疇。精神病醫生們固然斷言,他們所知道的自殺者大多數都有精神錯亂的症狀,但這種證據不足以解決問題,因為這類觀察過於簡單。況且,根據這種非常特殊的經驗是不可能歸納出任何普遍規律來的。他們所知道的自殺者當然都是精神錯亂者,但是他們不能斷言他們沒有觀察到的自殺者也是精神錯亂者,而後者的數量最多。
  從方法論上來說,唯一的辦法是根據自殺的基本性質來劃分瘋子的自殺,從而確定精神錯亂的自殺的主要類型,看是否所有的自願死亡都能納入這些疾病的分類學範圍。換言之,要知道自殺是不是精神錯亂者的一種特殊行為,就應該確定自殺在精神錯亂時所採取的形式,然後看這是不是自殺所採取的唯一形式。
  專家們通常很少致力於對精神錯亂者的自殺進行分類,但是可以認為,下述四種類型包括了那些最重要的自殺種類。這種分類的基本輪廓是從儒塞和莫羅.德.圖爾那裡借用來的。
  1. 躁狂性自殺&——這種自殺或者是出於幻覺,或者是出於某些譫妄性觀念。病人自殺是為了躲避某種危險或某種想像的恥辱,或者是為了服從他從上面接到的一道神祕的命令等等。但是,這種自殺的動機和發展方式反映了引起自殺的疾病即躁狂症的特點。讓這種疾病與眾不同的是它的多變性。各種各樣的、甚至互相矛盾的思想和感情以極快的速度相繼出現在躁狂症患者的意識中。這是一種持久性的精神錯亂。一種意識狀態剛剛出現就被另一種意識狀態所取代。引起躁狂性自殺的各種動機也是如此:它們以驚人的速度產生、消失或變化。讓患者決定自我毀滅的幻覺或譫妄突然出現,由此引起自殺的企圖;後來,轉瞬之間情況發生變化,如果自殺的企圖失敗,就不會重複,至少暫時不會重複。如果自殺的企圖後來再次出現,那也是出於另一種動機。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也可能引起這種突然的變化。一位這類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病人跳進一條小河,河水不太深。他不得不尋找一個能淹沒自己的地點,當時有一位海巡人員懷疑他的意圖,舉起槍來瞄準他,並威脅說如果他不走上岸就要開槍了,結果我們這位病人立刻順從地走回家去,再也不想自殺了。
  2. 憂鬱性自殺&——這種自殺與極度抑鬱和過分憂傷的綜合狀態有關,這種狀態使病人不再正確地評價周圍的人、事、物與他的關係。娛樂對他來說沒有任何吸引力,他把一切都看成是醜惡的,他認為生活讓人煩惱或痛苦。因為這種心情經常存在,所以自殺的念頭同樣經常存在;這種心情和念頭具有極大的固定性,引起這種心情和念頭的一般動機也總是明顯地相同。有一位年輕的姑娘,父母都很健康,她在鄉下度過童年之後,不得不在十四歲的時候遠離家鄉去完成她的學業。從這時候起,她就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煩惱,她對孤獨明顯偏好,不久又感到一種對死亡的強烈渴望。「她一連幾個小時一動也不動,眼睛注視著地上,感到透不過氣來,好像擔心發生某種可怕的事。她決定投河自盡,所以她尋找了一處最偏僻的地方,以免別人來救她。」不過,她知道她打算採取的行動是一種罪行,所以暫時放棄了這種打算。但是一年以後,這種自殺的傾向更加強烈,自殺的念頭頻繁出現。
  這種普遍的絕望往往伴隨著直接導致自殺的幻覺和譫妄性觀念。只是這種幻覺和譫妄性觀念不像我們剛才在躁狂症患者身上看到的幻覺和譫妄性觀念那樣多變。相反的,它們和產生它們的整個狀態一樣是固定不變的。糾纏著患者的憂慮、他的自責和他所感到的悲傷總是相同的。因此,儘管這種自殺像前一種自殺一樣是由想像所引起的,但它的慢性特點讓它與前者有所區別。這種自殺也是難以根除的。這類病人沈著地準備實行自殺的手段——他們為了達到目的堅持不懈,有時甚至顯得異常機靈。這種執著的精神與躁狂症患者無休止的變化並不一樣,後者只有一時的發作,沒有持久的原因;前者則有一種與患者的一般特點有關聯的穩定狀態。
  3. 強迫性自殺&——在這種情況下,自殺不是任何實際的或想像的動機引起的,而只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死亡念頭引起的,這種念頭毫無理由地完全控制了病人的思想。病人被自殺的願望所糾纏,儘管他完全知道他沒有任何合理的動機要這樣做。這是一種本能的需要,思考和推理對它沒有影響,類似人們所說的偏執狂患者有偷盜、殺人、放火的需要。因為患者知道他的需要是荒唐的,所以他首先試圖抗拒。但是在整個抗拒過程中,他感到憂傷、壓抑、心中有一種與日俱增的焦慮感。因此,人們有時把這種自殺稱之為#焦慮性自殺&。下面是一位病人有一天向布里埃爾.德布瓦蒙所作的自白,精確地描述了這種狀態:「作為一家商行的雇員,我幹得相當不錯,但是,我的行動像木頭人,別人對我說話的聲音好像空穀中的回聲。我最大的痛苦是想自殺,片刻也擺脫不掉這個念頭。我有這種衝動已經一年了;起先,這種衝動不太明顯。兩個多月來,這種衝動到處糾纏著我,#可是我沒有任何自殺的動機&……。我的身體很好,家裡也沒有人得過類似的病;我沒有經濟上的困難,我的薪水足夠我開支,而且容許我享受我這種年齡的人所能享受的樂趣。」但是,病人一旦打定主意不再抵制這種焦慮,決心自殺,這種焦慮卻停止了,而且恢復了平靜。儘管自殺的企圖不成功,但有時足以暫時平息這種病態的願望。也可以說患者滿足了他的願望。
  4. 衝動性或不由自主的自殺&——這種自殺和前一種自殺一樣沒有任何動機,既不是出於現實的原因,也不是出於病人想像的原因。不過,這種自殺不是由一種在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裡折磨著精神的念頭,而只是由逐步控制意志的固定不變的念頭引起的,它是一種突然的、一時無法抗拒的衝動的結果。這種衝動一瞬間顯示出它的全部力量,引起自殺的行為,或者至少引起自殺行為的開始。這種突然性使我們想到我們在上述躁狂症中所看到的情況——只是躁狂性自殺總還是有某種理由,儘管這種理由並不合理。這種自殺與患者的譫妄性觀念有關。但是在這裡,自殺傾向的出現及其產生的後果的確是不由自主的,沒有任何理智上的先兆。例如:看見一把刀,或者在懸崖邊散步等等,在一瞬間便引起了自殺的念頭,隨之而來的行動如此迅速,病人往往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有一個人正在平靜的和朋友們聊天;突然之間他向前衝去,跨過護欄,跳進河裡。幸好,他隨即被人救起。人們問他這種行為的動機,他什麼也不知道,他只是不由自主地順從了某種驅動他的力量。」另一個人說:「奇怪的是,我想不起來我是怎麼爬上窗戶的,當時是什麼思想支配著我,我也不知道;因為我根本沒有要自殺的念頭,或者至少我現在不記得有這種想法。」【16】病人不大可能感覺到這種衝動的產生,而且不大可能立即成功地逃避死亡手段對他的誘惑。
  總之,所有精神錯亂的自殺都沒有任何動機,或者是純粹想像的動機所引起的。然而,許多自願死亡既不屬於這一範疇,也不屬於另一範疇,因為他們其中大部分都有動機,而這些動機並非沒有現實的基礎。因此,不能把任何自殺者都看成是瘋子,除非濫用這個名詞。在我們已經說明其特點的各種自殺中,最難和正常人的自殺區別開來的是憂鬱性自殺,因為自殺的正常人也經常處於一種沮喪和抑鬱的狀態,就像精神錯亂者一樣。但是,兩者之間總是有這樣的基本區別:前者所處的狀態和由此而引起的行為並非沒有客觀的原因,而後者所處的狀態和由此而引起的行為則與外界的環境沒有任何關係。總之,精神錯亂的自殺不同於其他自殺,就像錯覺和幻覺不同於正常的感覺;不由自主的衝動不同於有意識的行為一樣。固然,一種狀態可以過渡到另一種狀態而不中斷,但是如果要成為把兩者等同起來的理由,一般來說還必須把健康和疾病混為一談,因為後者不過是前者的一種變化。即使可以肯定,一般人決不會自殺,只有自殺的人才表現出某些反常狀態,人們也沒有權利認為精神錯亂是自殺的一個必要條件——因為精神錯亂者不單只是一個思想和行為與一般人稍有不同的人而已。
  因此,我們不能把自殺和精神錯亂這樣緊密地聯繫起來,除非我們故意要縮小這兩個名詞的涵義。埃斯基羅爾寫道:「一個人只服從某種崇高的感情而投身於某種危險之中,讓自己遭到不可避免的死亡,為了法律、為了保衛自己的信仰、為了拯救祖國而自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就不是自殺。」他舉出了德西烏斯和阿薩斯等人的例子。法爾雷也不同意把庫爾提烏斯、科德魯斯和阿里斯托德穆斯看成自殺者。布林丹不僅把宗教信仰或政治信仰所引起的自殺除外,而且甚至把崇高的愛情所引起的自殺除外。但是我們都知道,直接引起自殺的動機的性質不能用來給自殺下定義,因此也不能用來區別自殺和非自殺。一切由病人自己採取的明知其可能引起的後果的行動所造成的死亡,不管出於什麼目的,都十分相似而無法區分其類別。不管怎樣,這些自殺只能是同一種類型;為了區分這些自殺,除了死者所要達到或多或少可疑的目的外,還需要有另一種標準。因此,至少有一部分自殺不是精神錯亂。然而,一旦打開了例外的大門,就很難再關上了。因為在這些由特別崇高的感情所引起的自殺和那些由不太高尚的動機所引起的死亡之間,沒有什麼不可逾越的鴻溝,可以不知不覺地從這一種變成另一種。因此,如果前者是自殺,那就沒有任何理由不把後者也稱作自殺。
  因此,我們可知,有一些自殺並不是精神錯亂的自殺,而且數量很多。人們從這種雙重標誌看得出,這些自殺是經過慎重考慮的,而這種慎重考慮的各種表現並不完全是出於幻覺。人們看到,這個經常引起爭論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沒有必要參照所謂自由的問題。為了知道是否所有的自殺者都是瘋子,我們並不考慮他們是否自由行動,我們只根據在觀察不同類型的自殺時所看到的經驗特點而定。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古典社會學大師涂爾幹的重要名著
首次為社會學建立經驗基礎
對傳統上認為純粹是個人和心理因素的自殺現象
提供了社會面向的解釋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