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質性與量化混合研究方法概論
作者 | 江俊毅/ 蔡家安/ 黃妍恆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管理學質性與量化混合研究方法概論:⊙脈絡清晰:探討三種研究脈絡背後的哲學基礎,涵蓋詮釋主義、實證主義與實用主義等哲學思想,並進一步介紹應用方法,幫助讀者了解方法 |
作者 | 江俊毅/ 蔡家安/ 黃妍恆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管理學質性與量化混合研究方法概論:⊙脈絡清晰:探討三種研究脈絡背後的哲學基礎,涵蓋詮釋主義、實證主義與實用主義等哲學思想,並進一步介紹應用方法,幫助讀者了解方法 |
內容簡介 ⊙脈絡清晰:探討三種研究脈絡背後的哲學基礎,涵蓋詮釋主義、實證主義與實用主義等哲學思想,並進一步介紹應用方法,幫助讀者了解方法論的來龍去脈。 ⊙質性與量化整合應用:有別於傳統書籍將質性與量化研究區隔開來的做法,強調兩者互補性,並探討混合方法研究如何整合以解決複雜研究問題,鼓勵讀者在學術研究中靈活應用多種方法。 ⊙實用性高:重點摘要的形式呈現各種研究方法的核心概念和應用範疇,且每章節設有實際應用文章範例,讓讀者快速掌握關鍵,進而實踐理論。 ⊙教學與自學皆宜:每章節均提供問題研討,促進課堂討論和學生自主學習,使課程更具互動性和啟發性。 本書系統性地介紹質性研究、量化研究及混合方法研究的哲學基礎與具體方法。首先,本書從質性研究開始,探討質性研究哲學基礎脈絡(胡賽爾、海德格、高達美的哲學演進),並介紹質性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關鍵要素和評估標準。接著,轉向量化研究,分析其根基於孔德的經典實證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及後實證主義,並詳細闡述反應式和非反應式研究方法。最後,介紹混合方法研究,重點探討其源自杜威實用主義的哲學基礎,以及混合方法研究的迴圈方法、關鍵步驟和論文架構。每章節結尾處,設有討論問題和推薦閱讀文章,以促進讀者對該章節內容的深入理解及應用。 本書適用於商管學院各研究所的研究方法論課程,如:工商管理、企業管理、科技管理、資訊管理及國際企業等領域的碩士生與博士生。此外,也適合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EMBA、PMBA)的學生,以及商學院產業博士學位學程(DBA)的學術需求。
作者介紹 江俊毅學歷:PhD, Information Systems,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U.S.現職:國立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特聘教授經歷:國立臺灣大學特聘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富邦永續講座教授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E2-Fellow)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Research ProfessorLouisiana Tech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Max Watson Professor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Assistant Professor蔡家安學歷: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博士現職: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經歷:國立中央大學副教授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助理教授University of Colorado, Colorado Springs, Instructor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Research Associate黃妍恆學歷:東海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暨研究所碩士現職:國立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產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1.1 緣由1.2 本書內容簡介1.3 如何使用本書第二章 質性研究2.1 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2.1.1 胡塞爾的現象學 2.1.2 海德格的存在主義 2.1.3 高達美的詮釋學2.2 質性研究方法2.2.1 質性研究流派的四個關鍵要素2.2.2 質性研究流派的關鍵要素與標準之間的搭配問題2.2.3 質性研究流派與評估標準2.3 本章討論問題2.4 質性研究方法應用文章範例參考文獻第三章 量化研究3.1 量化研究方法的哲學基礎3.1.1 孔德的經典實證主義3.1.2 邏輯實證主義3.1.3 後實證主義3.1.4 後實證主義的理論結構3.2 量化研究方法3.2.1 反應式研究3.2.2 非反應式研究3.3 本章討論問題3.4 量化研究方法應用文章範例參考文獻第四章 混合方法研究4.1 混合方法研究的哲學基礎4.1.1 杜威的實用主義4.1.2 實用主義知識創造過程4.1.3 實用主義的典型特徵4.2 混合方法研究設計4.2.1 混合方法研究的迴圈方法4.2.2 混合方法研究的設計考量與目的4.2.3 混合方法研究的關鍵步驟4.2.4 混合方法研究的論文架構4.3 本章討論問題4.4 混合方法研究應用文章範例4.A 附錄4.A.1 基於擴展性目的之順序混合方法研究4.A.2 基於補償性目的之順序混合方法研究參考文獻第五章 結論5.1 本書總結5.1.1 第一章 緒論5.1.2 第二章 質性研究5.1.3 第三章 量化研究5.1.4 第四章 混合方法研究5.1.5 第五章 結論5.2 此書於研究方法課程的建議使用方法5.2.1 針對MBA、PhD學位的16週建議課程安排5.2.2 針對DBA、EMBA、PMBA學位的8週建議課程安排5.3 進階參考書目5.3.1 質性研究5.3.2 量化研究5.3.3 混合方法研究5.3.4 理論書籍5.3.5 論文寫作
書名 / | 管理學質性與量化混合研究方法概論 |
---|---|
作者 / | 江俊毅 蔡家安 黃妍恆 |
簡介 / | 管理學質性與量化混合研究方法概論:⊙脈絡清晰:探討三種研究脈絡背後的哲學基礎,涵蓋詮釋主義、實證主義與實用主義等哲學思想,並進一步介紹應用方法,幫助讀者了解方法 |
出版社 /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234245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234245 |
誠品26碼 / | 2682940335008 |
頁數 / | 148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17*1.74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280 |
提供維修 / | 無 |
推薦序 : 我很榮幸受到江俊毅教授的邀約,替他與他的學生蔡家安和黃妍恆所合著的一本極具分量,有關研究方法論的「小書」寫序。說這是本小書是因為它只有一百三十多頁,說它極具分量是因為它涵蓋了質性、量化,以及混合方法的哲學基礎與具體的研究設計和方法步驟。雖然其中任一種研究方法都需要極大篇幅的書籍方能解說詳盡,但如同本書的標題,它是一本「概論」,而且其最主要目的應該是較簡要地彙整、解說混合方法的研究。雖然社會與行為科學領域發展混合方法研究已有一段時間,除了一些Handbooks 以外,也有期刊專注於發表採用或評論混合方法研究的文章,如Journal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與Journal of Mixed Methods Studies。管理領域在運用混合方法研究上算是起步較晚,這本書不但對開始學習研究方法論的研究生提供了相當精簡的學習素材,也對想要採用混合方法研究或將之融入研究方法教學的教師,都應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這本書首先介紹了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對於質性研究而言,本書簡要介紹了以現象學和闡釋學為基礎的一些觀念、哲思。當然,哲學或科學哲學相當複雜,要對單一的哲學思想流派達到一定程度的理解就相當不易,何況還要能應用、活用。現象學算是較年輕的哲學,但自胡塞爾以來也歷經眾多學者的批判、修改、解讀與延伸。的確,現象學不但可作為研究的哲學基礎,也是一種實際探索的方法,已被廣泛地應用在諸多領域,如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等,當然也包含管理領域,特別應用在探討管理個案上。誠然,現象學相當複雜,要能真正掌握運用現象學,必須花費心力去學習,本書所提供的參考文獻可做為起點,當然也可從不同領域的研究學習到它多樣的應用。還有其它哲學及以其延伸出來的理論,例如:一些社會理論(social theories),適用於特定類型的質性研究,也有建立在各種所謂的實在論(realism)之上,而實在論往往也是進行客觀量化研究的基礎。
本書第三章首先解說量化研究的哲學基礎的演變,目前的量化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後實證主義的實在論之上。至於在科學哲學所討論的各種「實在論」,以及這些實在論是否能被做為量化或質性研究的基礎,不是本書或這裡要討論的範疇。就我認知的實證論,或我慣稱的實然論,主要是眼見為實,將形上學與無法客觀證明真假對錯的應然性(normative)主張排除在所謂的科學之外。然而,後實證主義容許所探討的「東西」(things),或所謂的「構念」(constructs),雖無法直接被觀察,但是真的(real),且可以被間接的測量(measured),因而得以被量化。這也讓量化研究在驗證理論時,需要能有效測量理論所包含的構念,以達到足夠的信效度,這也使量化研究能探討的議題產生極大的擴展,讓一些領域能藉由「計量」得以滿足傳統科學所要求的條件。本書則將量化研究區分為反應式與非反應式,並先精簡地說明兩種最主要的反應式量化研究:實驗研究和調查研究,這是一般研究方法教科書會涵蓋的內容,而本章將相關的內容加以濃縮、彙整至數個圖表,讓學習者在研究設計與執行上有較具體的步驟得以依循,這對學習者而言相當有價值。本章接著說明非反應式研究,主要是運用既有資料進行的研究,並以資料的來源類別區分為現存統計資料與次級資料。雖然我本人慣於將這兩種資料都歸為次級資料,但本章能將兩者區
分並提出不同的研究步驟,這有助於區別資料來源的分野,以選擇並執行貼切的研究步驟。對於本章所提出的「次級資料分析研究設計」,我認為初級資料(primary data)也是這些研究設計常用的資料來源,例如:以單一時點收集資料的調查研究亦屬橫斷面的研究設計。
本書第四章應該是撰寫本書最主要的目的:說明混合研究方法的哲學基礎與研究設計。典型的混合研究是混合質性與量化研究,而這兩種研究方法在傳統的哲學基礎上(如本體論和認識論)是不相容或所謂不可通約的(incommensurable),因此,要認同混合方法難免就得同時認同方法論的折衷主義(methodological eclecticism),或範式的多元主義(paradigm pluralism)。換言之,接受混合方法在觀念上要從「二者擇一」(either-or),轉換到「二者皆有」(and)的認知。然而採用混合方法並非必然,應依據研究問題選擇「最佳」的方法進行研究,而這樣最佳的方法可能是純粹質性或純粹量化,縱使質性或量化研究難免都包含少許另一方法的成分在內。混合方法一詞可被視為一張大傘,涵蓋各種不同形式、比重的質性與量化方法的結合。對於可產生研究結果的作用而言,從部分出自「交叉檢定」(triangulation)的要求,希望不同研究方法能得到收斂或一致的結論,到希望不同研究方法能產生發散或相異的結果,因而能以不同視角生成新知,這對研究複雜的現象而言相當有價值。以探討相對複雜的研究議題而言,如同本書所主張,其過程可能包含一些反覆、迴圈、運用不同質性和量化研究方法的研討,其重點應該是能因應研究設計本身或依據研究不同的階段,針對特定研究問題選擇最佳的研究方法與工具,而本章即對混合方法研究的設計與目的有清楚、具體的解說。
如同許多學者,本書以杜威的實用主義做為混合方法研究的哲學基礎。雖然實用主義並非唯一能對混合方法研究提供哲理支持的哲學,實用主義畢竟容許我們在討論知識與知識的產生時,跳脫「主觀主義相對客觀主義」的雙元論。除了本章對實用主義精簡的介紹以外,文獻中對此也已有相當多討論,學習者應可很容易地在文獻中找到大量的資訊。對我而言,最單純的來說,實用主義核心「行動-後果」的論述,可以很自然的反映在混合方法研究上:採用不同研究方法的行動,自然會產生不同研究結果的後果,也就是能產生不同的知識。當然,不同方法所產生的結果與知識是否能成為正當的斷言(warranted assertations),還是得回歸該研究方法的原始範式,畢竟方法是被混合而非融合。我也認同縱使實用主義不足以做為混合研究方法的唯一哲學基礎,但仍可對混合方法的研究設計與可能提出的研究問題提供「實用」的哲理支持。
和江教授結識起源於差不多二十年前,在我擔任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之時,當時我的研究正從羅徹斯特典型的數學模型建構與分析完全轉為實徵研究。由於我實徵研究方面的知識均為自學,希望能找個能攜手合作、相互學習的研究夥伴,而我剛好因緣際會地發現當時在美國任教的江教授已發表相當多不錯的實徵研究論文,因此冒昧地與其聯絡,希望他能在暑假期間到中央管院當擔任訪問學者,大家一起交流、共同研究。從那時開始,特別是江教授仍在美國或澳洲任教時,對我的研究與發表有相當的幫助,他對我的幫助應該是遠高於我對他的幫助,我過去所獲得的學術榮譽,他應該也是有一定貢獻的。江教授是我認識少數真正全力投入在研究的學者之一,他對學術的執著,也反映在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專注在專案與專案群管理的研究上。在他與學生發表了一本有關於專案群管理的書籍之後,我很高興他又發表一本混合方法論的書籍,並能在其出版前有機會先睹為快。做為江教授多年的好友,我很榮幸有這個機會為他的新書寫序,也相信這本書應會對國內管理領域研究方法的學習與教學產生相當的貢獻。
王存國 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
自序 : 在學術界從事研究工作三十年,最初的學術背景來自數學和電腦科學領域。在攻讀資訊管理學博士學位期間,我的教授Dr. Allen Lee 是質性研究的權威,我最重要的研究夥伴Dr. Gary Klein是一位徹底的實用主義學者,使我將質性研究的哲學概念與量化研究方法相融合,逐步深入IT專案管理。
早期(1992-2010年)我的研究主要以實證型研究為主,Dr. Gary Klein 堅信研究除了需要明確的理論貢獻,還必須具備足夠的實務意涵。為此,我們運用理論基礎來解釋實務IT專案管理現象。然而,在運用既有理論提供說明之後,依然側重於現有理論的驗證。我更期望能建立IT專案管理理論框架。
2010年後,我和一些博士生們(包含本書共同作者)開始開拓IT專案集群(Program)管理理論框架,逐漸轉向質性研究,但更接近混合研究方法。在這段旅程中,實證量化研究和詮釋質性研究的思路轉換成為我面臨的瓶頸。我在量化和質性研究之間的過渡,最初從實證型個案研究(confirmatory case study)開始。後來,我嘗試探索型個案研究(exploratory case study and grounded theory),利用個案訪談方法試圖建構理論架構,但如何適當地呈現這種混合方法的論文?直至2016年,資管學者提出了混合研究方法論文架構,這解決了論文呈現問題。實用主義的混合研究方法,能靈活運用質性研究構建出理論,並在學理和實務經驗之間迭代出強而有力的新理論。混合方法研究擁有三個典型的優點:1. 它使研究人員能夠同時解決驗證性和解釋性研究問題,從而同時評估和生成理論;2. 它使研究人員能夠提供比單一方法或世界觀更強的推論;3. 它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產生更多不同和/或互補觀點的機會。
無論是質性研究還是量化研究,研究者通常從較易掌握和學習的「研究方法」(methods)著手,較難突破方法的運用限制,這也是我多年的學術研究經歷中所遇到的困惑與挑戰。因此,希望透過這本書傳遞我對質性研究、量化研究和混合研究的粗淺理解,幫助讀者認識這些研究方法的哲學基礎及其實踐應用。本書脈絡為探索質性研究、量化研究及混合方法研究的哲學基礎與其具體方法。首先,書中從質性研究開始,探討其哲學基礎,並介紹了質性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關鍵要素和評估標準。接著,轉向量化研究,分析了其根基於孔德的經典實證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及後實證主義,並詳細闡述了反應式和非反應式研究方法。最後,書中介紹了混合方法研究,重點探討其源自杜威實用主義的哲學基礎,以及混合方法研究的迴圈方法、關鍵步驟和論文架構。每章節結尾處,書中設有討論問題和推薦閱讀文章,以促進讀者對該章節內容的深入理解和應用。希望這本書在現階段能為學術界的管理研究者,提供些微啟示和幫助。
內文 : 1.1 緣由
研究方法的學習是研究者踏入研究領域的第一步,讀者可以單純的將研究方法視為一種工具,利用工具與生俱來的特性將所欲從事的研究議題,一步一步拆解開來執行;利用有系統的方式在每一個步驟內,盡可能用最為社會科學的技術方式,將研究中的誤差控制在最合理的標準之內。目前國內外研究方法的教科書,無論是譯本或是原創,都可以看到作者們,非常精心設計每一個研究方法的環節,由淺入深引導研究者學習各式各樣研究方法內的小細節。
如果換一個想法,將研究方法視為一種是用來結合哲學思維與管理議題的橋梁,讀者也許可以跳脫既有研究方法教科書的緊箍咒,用更具深遠的哲學思維來學習研究方法。每一個研究方法其實都是在不同哲學思維之下所提出的研究精神,而每一種哲學思維之下的研究精神,都應能實踐在當代的管理議題上。透過先認識每一種研究方法的哲學思維,然後才能了解不同的研究方法如何應對當代管理議題。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那麼研究方法就不會單純地被視為一種萬用技術工具,或一種只是協助研究者達成嚴謹研究的技術工具而已。
廣義的研究方法類別,可以根據「質性研究」以及「量化研究」這兩主軸來分類。由於各類研究方法書籍廣受高等教育推崇,此兩類書籍的數量已經不勝枚舉,更為了要方便快速學習,近幾年可以觀察到越來越多教條式研究操作手冊的誕生,但也模糊了不同哲學思維之下所提出的研究精神。本書撰寫的動機則與目前市面上的研究方法書籍走勢相異,本書不偏重「質性研究」或「量化研究」任何一類的主軸,而是提出「混合研究」此一概念。混合研究方法,並非一個全新的概念,但其趨近成熟於近幾年的頂尖管理研究之內,對於年輕研究者則有需要更加深入了解其意涵,以及「混合研究」對於學術研究貢獻和解決實務議題的價值何在。藉由這本書的誕生,強調與展現「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的整合及其學術貢獻與實務價值。更重要的一點,本書架構於哲學思維之下,將每一個研究方法都視為是哲學思維之下的研究精神,希望幫助年輕研究者克服使用單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更能不再是把研究方法當作萬用技術工具,而進一步昇華到哲學反思的應用。
1.2 本書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介紹質性研究,這裡面介紹了質性研究的主要流派和方法,這流派與方法的收集和整理,都是參考頂尖管理研究之內的質性研究主流。年輕研究者可以更容易定位自己的專長,從本書的內容延伸出更專精的質性研究。在第一個章節內,本書整理包括實證型個案研究、探索型個案研究、紮根理論方法、民族誌研究等,並架構了質性資料的四大關鍵要素(研究者對資料的認知、理論的角色、分析策略及研究結果的主張),為年輕研究者建立質性研究的框架與評估標準。
本書緊接在後介紹量化研究,透過建立起讀者對於反應式和非反應式的理解,將量化研究區分成不同類別。反應式方法側重於實驗設計、問卷調查等數據收集方式,而非反應式方法則包括觀察、文本分析等技術,減少執行研究所產生的干擾以提高研究的客觀性。採用了許多研究文章範例,解釋量化研究如何透過精確的數據分析驗證假設,幫助研究者進行現象描述、關係推斷及理論驗證。
基於擁有前兩章的基礎知識之後,本書則在最後提出混合研究方法,展現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整合和互補的優勢。本書發展多套混合方法研究的方式,詳細介紹每一個混合研究方法的核心理念、設計流程、資料分析、彙整分析以及解釋結論;也由於混合研究方法其趨近成熟於近幾年的管理頂尖研究之內,本章提供了不同的架構示例,指導年輕研究者如何在學術研究中,能更具正確地呈現混合研究的價值。
最佳賣點 : ⊙脈絡清晰:探討三種研究脈絡背後的哲學基礎,涵蓋詮釋主義、實證主義與實用主義等哲學思想,並進一步介紹應用方法,幫助讀者了解方法論的來龍去脈。
⊙質性與量化整合應用:有別於傳統書籍將質性與量化研究區隔開來的做法,強調兩者互補性,並探討混合方法研究如何整合以解決複雜研究問題,鼓勵讀者在學術研究中靈活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