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論: 文學研究方法論 (第2版) | 誠品線上

Theory of Literature

作者 René Wellek/ Austin Warren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文學論: 文學研究方法論 (第2版):韋勒克和華倫試圖以最簡括的筆法,將文學理論與價值批判融合於文學史與文學作品的研究中,該書被視為美國文學批評經典之作,先後翻譯成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韋勒克和華倫試圖以最簡括的筆法,將文學理論與價值批判融合於文學史與文學作品的研究中,該書被視為美國文學批評經典之作,先後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在各國出版,是一本關於文學本質、功能、形式和內容的理論書籍,被譽為「打開經典的經典」。 本書內容分為四大編: 第一編「定義與區別」,除界定文學與文學研究的含意之外,並從文學的本質、功用、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史,以及一般文學、比較文學、國別文學,各方面區劃文學研究的範圍。 第二編「預備作業」,是準備進行文學研究所須考慮的種種問題的檢討。 第三編「文學研究的外在方法」,是就文學與傳記、心理、社會、哲學、其他藝術的關係,而討論採用那種種方法的妥當性。 第四編「文學的本質之研究」,是針對文學本身所作的考察,依序討論文學作品的聲律、體裁、比興、描述和作品的形式、評價。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韋勒克(René Wellek, 1903-1995)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美國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史家和比較文學家。1903年出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後來搬到布拉格,就學期間學習了英國文學、植物學、歷史、地理學、拉丁文、德文、捷克文,精通十多種語言。1939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前往美國,先後任教於愛荷華州立大學、耶魯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並擔任美國比較文學協會、國際比較文學協會主席,被認為是比較文學研究的創始人。華倫(Austin Warren, 1899-1986)美國文學評論家、作家,1899年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沃爾瑟姆市,高中時接觸拉丁語,後以拉丁文專業和英文輔系畢業於衛斯理大學,研究所時期則學習詩歌創作和各項文學理論與批評,自認是一位「老派新批評者」,曾獲得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文學獎和布朗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譯者王夢鷗(1907-2002)1907年生,廈門大學中文系、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科研究所畢業,曾任教於廈門大學、政治大學等校,對中西方文學皆有涉獵,長於文藝理論、文學評論、禮學、唐人小說研究,研究領域遍及東西方文學理論與批評、經學、美學和劇本創作,畢生著作豐碩,曾獲得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五四獎文學貢獻獎、中山文藝創作獎等獎項。許國衡1936年生,1949年跟隨叔父來臺,就讀政治大學外文系時應好友尉天驄邀請,參與《筆匯》、《文學季刊》等雜誌編輯工作,譯有《現代獨幕劇選》、《瓊斯皇帝》、《艾蘭島》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 讀/陳蒼多譯者序著者原序第二版原序第三版原序第一編 定義與區別 第一章 文學與文學研究 第二章 文學的性質 第三章 文學的功能 第四章 文學的理論、批評和歷史 第五章 一般文學、比較文學和國別文學第二編 預備作業 第六章 資料的整理與確定第三編 文學研究的外在方法 第七章 文學與傳記 第八章 文學與心理學 第九章 文學與社會 第十章 文學與觀念 第十一章 文學與其他藝術第四編 文學的本質之研究 序 論 第十二章 藝術的文學作品之分析 第十三章 文學的諧音與韻律 第十四章 文體與文體論 第十五章 意象、隱喻、象徵、神話 第十六章 敘述的小說之本質與樣式 第十七章 文學的類型 第十八章 文學價值之品評 第十九章 文學的歷史韋勒克年表(一九○三—一九九五)華倫年表(一八九九—一九八六)索 引 一、人名索引 二、名詞索引

商品規格

書名 / 文學論: 文學研究方法論 (第2版)
作者 / René Wellek Austin Warren
簡介 / 文學論: 文學研究方法論 (第2版):韋勒克和華倫試圖以最簡括的筆法,將文學理論與價值批判融合於文學史與文學作品的研究中,該書被視為美國文學批評經典之作,先後翻譯成二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939981
ISBN10 /
EAN / 9786263939981
誠品26碼 / 2682811091002
頁數 / 59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14.8*2.5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導讀 : 一
  首先,我們要了《文學論》兩位作者韋勒克(René Wellek,一九○三—一九九五)和華倫(Austin Warren,一八九九—一九八六)的詳細背景。
  韋勒克是出生於奧地利的學者,就讀於布拉格語言學校,曾受過古典文學的訓練,精通多種歐洲語言。他受過的理論訓練包括殷格登(Ingarden)的作品中所使用的胡塞爾(Husserl)現象學(Phenomenology),以及深受心理學影響的布拉爾(Bühler)語言學(Linguistics)。納粹德國於一九三九年占領布拉格後,韋勒克從倫敦──他一直在那兒從事教學工作──逃亡美國,任教於愛荷華大學。因此,研讀胡塞爾的現象學以及布拉爾的語言學,應有助於了解這本《文學論》巨作。
  韋勒克在愛荷華大學遇見本書的另一位作者華倫(Austin Warren)。華倫(Austin Warren)自認是一位「老派新批評論者」。他寫了很多文學批評作品,深受白璧德(Babbitt)和莫爾(More)所提倡的「新人文主義者」觀點所影響,只不過他後來發現這種觀點有其侷限。無論如何,研讀白璧德和莫爾的「新人文主義者」觀點也會有助於對這本《文學論》的了解。
  韋勒克和華倫(Austin Warren)不久就對於文學的幾個層面有了共同的看法, 於是在一九四○年左右開始考慮合作寫《文學論》。以後的幾年,他們更經由與布魯克斯(Brooks)和華倫(Robert Penn Warren)的討論,以及廣泛閱讀當代歐洲文學,而精進對歐洲與美國文學的了解,為《文學論》一書奠定深厚的基礎。


  《文學論》一書可以分成兩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文學是什麼」,也就是「文學的理論」。第二大部分是,「文學研究的方法」,也就是「研究文學的理論」,前者可以說是「本體論」,後者可謂「方法論」。再加上第六章的〈資料的整理與確定〉或可說是「最本體的方法論」),就構成了《文學論》的總體內涵。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編 定義與區別

第一章 文學與文學研究
  首先,我們要把「文學」和「文學研究」區別一下。這是兩種不同的作業:一種是創作的,是藝術;另外一種,如果不完全是一門科學,也可說是知識或學問的一個科目。當然,一定會有人否認這種分別。譬如說,一直就有人主張:除非一個人自己動手去寫作,否則他就不可能懂得文學;沒有親自寫過英雄雙行詩(heroic couplet),便不能夠也不應該去研究波普(Alexander Pope);不曾用無韻詩(blank verse)體寫過劇本,便不應該研究伊莉莎白時代的戲劇。雖然文學創作的經驗對於學者是有用處的,但是一個學者的任務卻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他必須把他自己的文學經驗轉換成學術名詞,然後再融會到一種前後貫聯的方案(scheme)裡去,因為這是一種知識,所以那方案必須合理。可能他所研究的題目是不合理的,再不然至少有相當不合常理的因素存在,但是他不應該被放到任何次於繪畫史家、樂譜學家,或者因為不合理的緣故,而次於社會學家、解剖學家的地位去。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韋勒克和華倫試圖以最簡括的筆法,將文學理論與價值批判融合於文學史與文學作品的研究中,該書被視為美國文學批評經典之作,先後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在各國出版,是一本關於文學本質、功能、形式和內容的理論書籍,被譽為「打開經典的經典」。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