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政治學 (增訂第9版)
作者 | 王保鍵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圖解政治學 (增訂第9版):《政治學》的研究可上溯至古希臘之亞里斯多德,現在的許多學科都是從政治學分出來的,如公共行政學系、外交系等。因為長時間的發展,政治學是ㄧ個 |
作者 | 王保鍵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圖解政治學 (增訂第9版):《政治學》的研究可上溯至古希臘之亞里斯多德,現在的許多學科都是從政治學分出來的,如公共行政學系、外交系等。因為長時間的發展,政治學是ㄧ個 |
內容簡介 《政治學》的研究可上溯至古希臘之亞里斯多德,現在的許多學科都是從政治學分出來的,如公共行政學系、外交系等。因為長時間的發展,政治學是ㄧ個有系統的龐大思想,對許多同學來說,是ㄧ門需要花時間的科目。政治學除了是大學院校必修課程外,更是公務員國家考試高普考及升等考試中,一般行政及一般民政類科的專業科目;有許多本科系或非本科系的學生在準備上頗顯吃力。本書乃以圖解的方式,深入淺出的來闡明政治學涉及的相關理論。
作者介紹 作者王保鍵現職: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教授,兼客家學院副院長,並兼語言平等及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博士(國家發展研究所)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博士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博士課程進修
產品目錄 第一章 政治及政治意識型態1-1 政治、權威、權力1-2 政治學之演進(一)1-3 政治學之演進(二)1-4 意識型態1-5 當代各種意識型態(一):自由主義1-6 當代各種意識型態(二):保守主義與新右派1-7 當代各種意識型態(三):馬克思主義1-8 當代各種意識型態(四):社會主義1-9 當代各種意識型態(五):民族主義1-10 族群理論1-11 臺灣的族群分類:分類指標之釐清第二章 政治學分析途徑(方法論)2-1 典範的概念2-2 政治體系理論與結構功能理論2-3 傳統制度研究與當代新制度研究2-4 新制度主義研究面向2-5 新制度主義核心思想:「制度」與「行為」兩變項間關係2-6 微觀政治學與宏觀政治學之研究(一)2-7 微觀政治學與宏觀政治學之研究(二)2-8 質化研究法2-9 紮根理論與現象學2-10 韓佩爾之「科學說明之涵蓋律模式」2-11 公共選擇理論第三章 國家論3-1 國家的起源3-2 國家基本要素3-3 主權3-4 國家與政府3-5 臺灣法律地位未定論3-6 臺灣法律地位已定論3-7 國家理論與國家角色3-8 國家角色:政治影響經濟3-9 單一國、聯邦、邦聯(一)3-10 單一國、聯邦、邦聯(二)3-11 歐洲聯盟第四章 民主的模式與實踐4-1 民主的意涵與形式(一)4-2 民主的意涵與形式(二)4-3 民主理論的模型(一)4-4 民主理論的模型(二)4-5 多數決模型與共識模型4-6 民主政治實踐成功條件4-7 民主化與民主鞏固(一)4-8 民主化與民主鞏固(二)4-9 轉型正義第五章 憲法與人權5-1 憲法的意義與特性5-2 憲法的分類5-3 憲法的變遷:修憲途徑5-4 憲法的變遷:憲法解釋途徑5-5 我國憲法變遷及其象徵意義(一)5-6 我國憲法變遷及其象徵意義(二)5-7 人權之概念5-8 人權之普世價值5-9 人權之內涵(一)5-10 人權之內涵(二)5-11 言論自由與其界線:司法院釋字第617號解釋5-12 表現自由之集會遊行5-13 人權語言5-14 國家語言第六章 政府論6-1 政府首長與國家元首間的關係6-2 單院制與兩院制國會6-3 內閣制6-4 內閣制特徵6-5 內閣制下行政與立法關係6-6 英國政治制度新變革6-7 總統制的概念6-8 總統制之行政權與立法權分立,各有其正當性6-9 總統制之行政權與立法權互相制衡(一)6-10 總統制之行政權與立法權互相制衡(二)6-11 總統制之司法權6-12 雙首長制(半總統制)概念6-13 雙首長制(半總統制)之特徵6-14 雙首長制行政與立法間換軌:左右共治6-15 我國憲政體制:雙首長制(釋字第627號)6-16 總統無權主動對行政院免職6-17 瑞士政治制度6-18 中共政治制度6-19 中共民主集中制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七章 選舉制度7-1 選舉的功能、方式及性質7-2 候選人之產生7-3 選舉制度類型7-4 選區劃分與公平代表7-5 選區劃分原則7-6 選區劃分與傑利蠑螈7-7 我國中央民代選舉區劃分機制7-8 選舉區劃分之比較制度與論證對話7-9 應選名額分配方式7-10 投票行為理論7-11 全國性公民投票7-12 我國中央民代與地方民代7-13 重新計票7-14 婦女保障名額機制7-15 不在籍投票7-16 電子投票第八章 政黨的意義與功能8-1 政黨的意義與功能8-2 政黨體系8-3 政黨的財務來源8-4 政黨之組織及活動8-5 政黨之處分、解散及合併8-6 政黨輪替之正功能8-7 政黨輪替之負功能:兼述政黨輪替與民主鞏固8-8 政黨財產與轉型正義第九章 民意、政治參與、利益團體、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9-1 民意之形成與議題設定9-2 民意之形成與測量9-3 代議政治理論9-4 政治傳播9-5 政治參與9-6 公民不服從9-7 利益團體之意涵、種類暨活動方式9-8 利益政治理論9-9 政治文化之意涵與模式9-10 政治社會化第十章 國際關係與全球化10-1 國際關係理論10-2 後冷戰與和平機制10-3 國際法之意涵及法源10-4 國際條約10-5 國際海洋法:海洋法制度與國際海峽10-6 國際海洋法:無害通行權與國際海底海床(深海床)10-7 國際海洋法:海洋環境保護(一)10-8 國際海洋法:海洋環境保護(二)10-9 國際海洋法:國際海域10-10 混合法庭:國際刑法制度中追訴嚴重犯罪的新模式(一)10-11 混合法庭:國際刑法制度中追訴嚴重犯罪的新模式(二)10-12 國際組織10-13 上海合作組織:第一個中共主導的國際組織10-14 世界貿易組織10-15 國際經貿10-16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參考書目
書名 / | 圖解政治學 (增訂第9版) |
---|---|
作者 / | 王保鍵 |
簡介 / | 圖解政治學 (增訂第9版):《政治學》的研究可上溯至古希臘之亞里斯多德,現在的許多學科都是從政治學分出來的,如公共行政學系、外交系等。因為長時間的發展,政治學是ㄧ個 |
出版社 /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938694 |
ISBN10 / | |
EAN / | 9786263938694 |
誠品26碼 / | 2682811085001 |
頁數 / | 304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17*1.6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推薦序 : 堅持到最後,必能享受甜美的果實
我是周欣宜,就讀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父母親都在私人企業上班,但是看到母親就職的企業一直被併購,意識到私部門因應經濟環境會有被裁員的危機,所以毅然決然投入國家考試,期盼自己命運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會面臨中年失業的風險。大學三年級與四年級準備國考,大四11月推甄錄取台灣大學公共事務所,12月開始依舊持續準備高普考,堅持到7月,終於在109年錄取高考三級一般行政。
放榜的那一刻,十分慶幸自己能夠在大四那年去客家學院修到王老師一整年的課程,在課堂上聽著老師的講解,再搭上《圖解政治學》與《圖解行政法》一起參照,讓我可以快速了解並複習國考考點。
王老師上課強調過,務必要了解題意,釐清題目的作答方向,不能只寫自己把握的答案而因此離題,如果真的考科讀不完或是沒有信心,一定要多寫考古題,從年度考古題的作答情形可以知道自己還有哪個觀念不夠熟悉。
政治學對於很多考生是致命傷,對於我也是,王老師的《圖解政治學》讓考生能釐清概念背景脈絡、理論架構,老師上課也會教同學以邏輯推演的方式去寫申論題,《圖解政治學》一書的主題式複習,讓考生不會遺漏任何一個觀念,若是多加練習寫申論題,基本上真正上戰場時,能在兩小時內整整寫滿作答紙(8頁)沒有問題。
感謝王老師在大四上學期對於我在推甄研究所期間的支持,也因有幸推甄有上榜,讓我在國考準備路途中沒有任何後顧之憂,相較於其他全職考生,心態上可以較輕鬆的應對。
雖然自己是國立大學的學生,儘管非本科系,但在接觸國考考科的時候,發現自己其實跟別人一樣是零基礎開始,上榜無關於智商高低與學歷好壞,關鍵在於自己有沒有找到讀書方式,有沒有堅持到最後一刻。除非自己有志同道合的讀書夥伴,否則國考生是注定孤單的,當時在學校身邊的同學不是有了工作、實習機會,就是有研究所可以唸,大家基本上是不碰書的,所以看他們開心的娛樂、慶祝時,心態很容易崩掉,好險在王老師的課堂上仍有些國考的學生們,彼此良性競爭讓我更有動力可以繼續邁進。
感謝父母、老師與曾經跟我一起備考的夥伴們,你們的支持與鼓勵,是我這段期間成長的養分,如果沒有你們,我的上榜之路會更加艱辛。
最後,再次鼓勵所有在苦海中的國考生,上榜之日離你們其實不遠,只要相信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並堅持到最後一刻,放榜時就可以解脫了。
周欣宜
2020年10月
內文 : 第一章 政治及政治意識型態
1-1政治、權威、權力
(一)政治與經濟、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之交互影響
1.政治安定有助於經濟發展
一個國家經濟是否能發展,實有賴政治的安定及清廉;一旦國家政治動亂,人心浮動,致貨幣失去其流通性,經濟市場恐將回到以物易物之原始狀態,故政治安定性恆為經濟發展之基礎。
2.經濟成長有助於政治發展
檢視臺灣的民主化歷程,伴隨臺灣的經濟發展,中產階級興起、社會結構功能分化、利益團體陸續成立,促使80年代社會力解放及社會運動興盛,讓臺灣民主轉型、政治發展。
3.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交互影響
在全球化的今日,國際規範、國際建制對國內政治常有深刻的影響,從政治領域之聯合國(UN)到經濟領域之世界貿易組織(WTO),不但制約著國家,也規制著企業體或一般人民。相對地,一國(特別是強國)內之政權更迭或政治衝突也會影響著國際政治,甚至產生感染效果之風潮,這可由2010 年底從突尼西亞開始,蔓延到埃及、利比亞、敘利亞之北非民主化浪潮(似有第四波民主化之可能),加以論證。
(二)主要政治學者對政治之界定
1.鄂蘭(Hannah Arendt)將政治權力界定為:「同心協力的行動」(acting in concert)。
2.海伍德(Andrew Heywood)對政治的定義如下:「人們制定、維繫和修正其生活一般規則的活動。」
3.伊斯頓(David Easton)將政治界定為:「價值的權威性分配」(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of values)。
4.柯利克(Bernard Crick) 《政治的辯護》(In Defence of Politics)一書中定義:「政治是在特定規則之下各種利益相互折衝的活動,並依其對整個社群生存與福祉重要性的比重,來分配權力的大小。」
5.烈夫特維屈(Adrian Leftwich)在其《政治是何物:政治的活動及其研究》(What is Politics? The Activity and Its Study)書中所指出的:「政治是所有集體性社會活動的核心,不論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公共的和私人的,政治存在於所有人類的團體、機構和社群中」。
6.拉斯威爾(Lasswell)在其《政治:誰得到什麼,何時得到,如何得到?》(Politics:Who Gets What, When, How?),政治就是權力:有能力透過任何手段以達成預期的結果。
7.馬克思(Karl Marx)在《共產黨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指出政治權力指涉「僅是某個階級的組織化權力,它是用來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工具」。對馬克思來說,政治和法律、文化一樣,皆是「上層建築」(superstructure)的一部分,而有別於經濟的「下層建築」(base),後者是社會生活的真正基礎。
最佳賣點 : 《政治學》的研究可上溯至古希臘之亞里斯多德,現在的許多學科都是從政治學分出來的,如公共行政學系、外交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