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倫理: 古今環境思想與自然之道 | 誠品線上

環境倫理: 古今環境思想與自然之道

作者 王鑫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環境倫理: 古今環境思想與自然之道:本書探討中西方前瞻思考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環境相處,也是環境學者推動以「自然解方」解決人類發展造成環境問題的反思,是本值得大家一起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中西方前瞻思考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環境相處,也是環境學者推動以「自然解方」解決人類發展造成環境問題的反思,是本值得大家一起探索思考的好書,推薦給大家! ——國土管理署署長 吳欣修 金恒鑣、吳欣修、劉宗勇、邱仁杰、王文誠、王懋雯、何立德、何昕家、林俊全、林素華、許民陽、許玲玉、許毅璿、郭育任、張子超、張育傑、陶翼煌、曾鈺琪、雷鴻飛、劉思岑、劉瑩三、蔡慧敏、、 聯合推薦 自然保育的思惟和環境行為,以及兩者間的互動,一直是保育學者關懷的重要課題。面對現今環境保育所發生的問題,如何以倫理學系統性地思考和研究,關於道德觀念方面的問題,像是善與惡、對與錯(right and wrong)、美德與惡行(vice),以及「正義與罪行」一類的概念,都是本書所要探討的內涵。 全書共七章,依據符號學和詮釋學,以及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的「場域學說」與「慣習理論」,進行分析。包括 第一章〈緒論〉,論述「自然之道」的西方科學理論架構。 第二章〈哲學與道德思惟〉,依據環境教育之本,探討及分析東西方環境思想、環境道德的演進。 第三章〈傳統的自然之道〉,論述傳統中國的宇宙觀、天人觀。 第四章〈傳統的文藝和園林〉。 第五章〈思惟的科學取徑〉,希望從史學、地理學與社會學不同觀點,說明環境素養和行為內涵。 第六章〈傳播和美學的人文脈絡〉。 第七章〈邁向永續發展的倫理觀〉。 面對永續發展的現今世紀,筆者希望炎黃世系後代子孫更為美好,以邁向永續發展的未來新紀元。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王鑫(1945─2023)學歷:臺灣大學地質系學士(1967)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地質學博士(1973)經歷: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教授、名譽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教授、特約講座教授、所長英國劍橋大學地理學系訪問教授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執行秘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兼任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科學研究所訪問學者南京大學大地及海洋地質學系客座教授工業技術研究院礦業研究所研究員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秘書長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保護區委員會(WCPA)委員、東亞區域副主席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董事、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常務董事南一書局台灣高中一年級地球科學教科書、高中二年級地球與環境教科書主編國家公園季刊編輯顧問、環境教育季刊編輯顧問榮譽:《臺灣的地形景觀》榮獲金鼎獎(1981)公共電視節目─《大地的脈搏》榮獲金鐘獎最佳社會文化教育節目獎 教育部「三等教育文化獎章」、「辦理環境教育績效卓著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然保育楷模獎」、「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二等環境保護專業獎章」國立臺灣大學「傑出教師獎」、「優良導師獎」 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頒「優秀旅遊地學」著作二等獎 研究專長領域:地理、地質、地形、自然保育、環境教育、國家公園與世界遺産、景觀研究、生態旅遊著作:《環境倫理:古今環境思想與自然之道》、《天地旅人:38堂遊山玩水必修課》、《陽明讀景》、《台灣的特殊地景:北台灣》、《台灣的特殊地景:南台灣》、《關懷鄉土大地:生態維護與資源保育的永續發展》、《地形學》、《臺灣的地形景觀》、《地景保育》、《東北角地形、化石景觀簡介》、《臺灣地區風景區特殊地形景觀》、《澎湖的地形景觀》、《墾丁國家公園地形景觀簡介》、《太魯閣國家公園地形、地質景觀資源》、《地理中國》、《遙測學》、《地景》、《台灣特殊地理景觀》、《看,岩石在說話》、《基隆市和平島自然景觀解說手冊》、《太空看台灣》、《美麗的台灣海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各方推介推薦序一 環境倫理—古今環境思想與自然之道/林華慶推薦序二 《環境倫理》帶給大家心靈思考上的感動/王曉鴻自序/王鑫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系統觀的論述取向第二節 自然之道的科學理論架構第三節 符號學和詮釋學第四節 布迪厄的場域學說與慣習小結第二章 哲學與道德思惟第一節 東方環境思想第二節 西方環境思想第三節 中國人價值觀的形成第四節 道德與價值第五節 環境價值的演進小結第三章 傳統的自然之道第一節 中華環境倫理溯源第二節 中國古代的宇宙觀第三節 中國古代的天人觀第四節 陰陽五行第五節 氣的研究小結第四章 傳統的文藝和園林第一節 古代的自然文學第二節 古代的自然美學第三節 園林環境的自然思惟第四節 文藝百工的社會復興小結第五章 思惟的科學取徑第一節 史學、地理學與社會學第二節 生物學、心理學與腦科學第三節 思惟、思想與意識第四節 意識、生命本質與行為小結第六章 傳播和美學的人文脈絡第一節 傳播和溝通理論第二節 西方美學理論第三節 生態美學:人與環境關係第四節 邁向環境美學:人與環境互動小結第七章 邁向永續發展的倫理觀第一節 倫理和道德的新思惟第二節 溝通和教學的新思惟第三節 生態旅遊與環境倫理第四節 邁向永續發展的世紀小結出版跋 王鑫教授的思想溫度/方偉達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環境倫理: 古今環境思想與自然之道
作者 / 王鑫
簡介 / 環境倫理: 古今環境思想與自然之道:本書探討中西方前瞻思考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環境相處,也是環境學者推動以「自然解方」解決人類發展造成環境問題的反思,是本值得大家一起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663497
ISBN10 /
EAN / 9786263663497
誠品26碼 / 2682494463004
頁數 / 36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17*1.6
級別 / N:無
重量(g) / 560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各方推介

欣然看到一本由國人撰寫的《環境倫理學》問世,作者乃是同一陣線的好戰友。在環境急劇惡化、生命備受存亡壓力的這個世代,這本書無疑是地球告急的警鐘,作者同時也指明了人類應有的態度與路徑。本書不同於一般論環境倫理之著作的地方,正如副標題所揭示的:古今環境思想與自然之道,這正是臺灣社會推動環境倫理者亟需知道,卻又欠缺者。本書優美地融合了文化與科學的兩類思惟,促使這兩類背景迴異的人有共同的語言,且可共負一軛的前景。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所長(2003-2007)、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金恒鑣

在臺灣自然保育正開始風起雲湧的時代,王鑫教授協助國家公園在經營管理、保育與國際交流方面,投注畢生心力,促進棲地及地質、地形保育工作,貢獻卓著。王鑫教授出版《環境倫理》一書,探討中西方的環境思想,前瞻思考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環境相處,正是各國環境學者推動以「自然解方」解決人類發展所造成環境問題的反思,是一本值得大家一起探索思考的好書,推薦給大家。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署長/吳欣修

臺灣環境永續發展,繫於每位國民的環境素養,王鑫教授長年投入環境教育工作,推廣環境倫理及提升全民環境素養,希望這本書可以成為啟動全民綠色思惟的一把鑰匙,使民眾學習與大自然相處,一起守護地球及維護自然資源。
—環境部環境保護司司長/劉宗勇

感念王鑫教授任職教育部環保小組執行祕書期間,擘劃學校環境教育藍圖,有遠見地建立起政府、民間跨部門間合作默契,奠定環境教育資源整合基礎,並培育無數種子師資,為學校環境教育挹注源源不絕能量。將延續王鑫教授環境教育學習理念,實踐建構校園永續環境。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副司長/邱仁杰

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
環境倫理是一門哲學。關懷人類與自然環境間的關係,確保永續性,挑戰「完美成就」終點文化,為哲學熱愛智慧,為環境問題找答案。王鑫老師的《環境倫理》,東西方思想在此遇見,娓娓道來,像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般,完美文化詮釋。地景底蘊,代表自然科學景觀;代表著詩般心情景觀;更代表閱讀東西的人文景觀。時空聚合,思想遇見。地景經過不同科學看見,意識在生命裡轉化,思考意象,在王鑫老師的地景與心靈互為文本,繪製圖像與反思。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理事長/王文誠

王鑫教授是兼具環境倫理、哲學、素養之理論家與力行實踐者。本書鑑古知今嚴謹精闢的舖陳論述,謙謙又鏗鏗,實為學習環境教育的寶典,特此推薦。
—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環境教育與資源碩士班)退休副教授/王懋雯

什麼是自然?什麼是環境?它們有哪些價值?它們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係為何?當兩者之間發生價值衝突時,該如何取捨?不同文化思惟對於價值判斷產生了哪些影響?王鑫老師投身地理環境教育與自然保育工作數十載,不斷思索與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他將多年心得彙集成冊,指引後人邁向永續的未來。哲學家培根曾說:「有些書淺嘗即可,有些書可囫圇吞下,少數書則須細細品味。」王鑫老師的《環境倫理》一書,絕對值得大家細讀品味。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何立德

「環境倫理」是後學晚輩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現更名為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最關鍵啟蒙、啟迪的思想,當時授課老師為楊冠政教授,師承楊冠政教授學習西方環境倫理,而有一個機緣,跟著王鑫老師學習東方環境倫理,猛然驚覺這才是一個整體、系統觀,後學晚輩何其有幸,親身與兩位臺灣環境倫理大師學習、請益,也開拓後學晚輩對於整體環境系統觀、世界觀,也指引後學晚輩目前在永續發展道路上,如佛洛姆談論的To Have or to Be?相信王鑫老師的重要著作,是帶領後人邁向永續發展,環境倫理是永續發展To Be的關鍵途徑。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何昕家

環境倫理是當代人必須修習的一堂課。隨著時代環境變遷,各種人與自然的互動,災害、疾病、環境品質等等,都面臨挑戰。環境倫理的概念與推廣,都與我們如何與大自然相處息息相關,也似乎必須釐清相關的概念與實踐的方式。王鑫教授從環境的各個面向,去思考環境倫理的特性,不同文化背景與倫理議題,而非僅止於地景或環境議題的闡述。畢其生之經驗,整合相關的概念,釐清環境倫理可以依循的方向。非常值得相關領域的伙伴,一起分享。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特聘教授、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常務監事、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監事/林俊全

在環境教育的路上,王鑫老師的環境倫理典範,已將形而上之道,實踐成形而下之器,在老師春風化雨之際,落實到2011年環境教育基金管理會第一次會議中素華即彙整老師「博學、審問、慎思、篤行」之思惟,呼應著對永續發展綿延的哲思,提供了善用基金的契機;本書在老師遊歷「江上與山間」之際,歸納出「真思想」、「自然美」,讓後進讀者,在新時代中領略老師的風範。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教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副教授/林素華

王鑫老師是我的恩師及啟蒙者。念碩一時,他剛回國不久,百忙中為我們講授國內最新的遙感探測學,利用NASA拍攝的最新各波段臺灣及大陸衛星影像,以及航攝照片當做教材,讓我們大開眼界,學到的技能在往後野外調查時受用不盡。那時他已經開始規劃國家公園的地景保育,每次考察規劃回來,也順便提及特殊地景價值及保育的概念,更是我爾後追隨做地景保育及解說工作的啟蒙者。他廣博的知識及有哲理的思想,造福無數的學生,我們永遠懷念!
—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榮譽教授、前理學院院長/許民陽

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生命財產的安全與經濟發展造成所謂「環境危機」,人類乃察覺惡化的環境嚴重威脅人類對於健康安全生存與幸福的追求,因此開始嚴肅地探索人與自然環境應當以何種態度方式與關係來相處,環境倫理學乃應運而生。然而,從人類健康安全生存與幸福快樂的需求出發以解決環境問題與危機,本質上乃是以人類為中心的環境倫理,此種以人類為中心出發研究,並解決環境問題,乃導致人們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懷疑,以至於最終的否定。因此,我們有必要回顧人類在研究與解決環境問題的歷程的一些想法態度與行為,進行反思。王鑫老師所撰寫的這本《環境倫理》,透過哲學與道德思惟、傳統的自然之道、傳統的文藝百工、倫理的科學取徑、倫理的人文脈絡、未來的環境倫理等不同的面向,引領大家了解環境倫理,進而對地球環境關懷、認識乃至於環保實踐,以達成全球永續的目標。我跟隨王鑫老師從事學術研究四十多年,見到他盡其畢生的心力,為環境保育而奉獻!讓我們繼續發揚王鑫老師熱愛環境的理念,讓後代子孫擁有一個美好的淨土!
—王鑫教授研究助理、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博士/許玲玉

記得在王鑫老師的演講中第一次聽到亨利•梭羅的故事,讓我迫不及待地拜讀《湖濱散記》一書,當時不懂為什麼梭羅在百年前「自然悠得」的環境裡,會搬到林中生活?!梭羅將這次經歷稱為簡樸隱居生活的嘗試,而這就是王鑫老師在《環境倫理—古今環境思想與自然之道》一書中想要傳遞的精神。現代的我們固然無法回到過去的時空,抑是未來的後代也沒辦法感受今日我們所處的環境,但是「所有生命都是為變所適」,人們對環境的探尋並非僅為獲取客觀知識,更在於滋養自身的世界觀。王鑫老師在本世紀為後人立德、立功及立言,融合東西方學理、建基於自然環境哲學與道德思惟、演繹永續發展的未來,這是崇高的理念,也是後進效法的典範。
— 國立臺南大學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實踐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鯨旗國際環境創產有限公司執行長、真理大學生態觀光經營學系退休教授/許毅璿

認識王鑫教授的近四十年歲月中,除了永遠記得他上山下海為臺灣國家公園奔波的身影外,更敬佩他從生態地景的專業,引領臺灣土地的關懷者閱讀環境美學、咀嚼環境倫理、深思環境哲學的努力。雖然哲人日已遠,但累積他生命精髓所撰述的《環境倫理》一書,深切地傳達了他的哲思,「遊山淺見山膚澤,遊山深見山魂魄」,傾讀此書彷如重回昨日課中殿堂,令人嗟哦感惦不已!
—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理事長/郭育任

環境跨越國界,倫理根基在文化與社會發展,環境倫理要有跨國界的視野與縱橫東西文化思惟的底蘊。王鑫老師具有西方科學研究訓練的基礎,「跪地聞花香」的深刻生活體驗,以及深厚東方文化思惟的省思。我深深敬佩王鑫老師,他是華人地區環境倫理的最佳詮釋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張子超

環境倫理是一門易學難精、博大精深的學科,王鑫老師運用其學貫古今、融合東西的豐富學識,在本書當中,透過東西方哲學,以及自然、人文科學等不同領域脈絡進行環境倫理更深一層的詮釋。對於相關領域的學子或者是實務工作者而言,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好書。
—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含環境教育與資源碩士班)教授兼系主任/張育傑

哲學是人類對其經歷世界現象而產生認知與價值的認同,而倫理是人類文化在行為上自然形成而流露出的規範。我與恩師王鑫老師同有Geo-Science的基礎養成,歷經遙測科技Remote Sensing應用的洗禮,從而求取對地球表面事物空間關係的理解,進而在人與環境互動的現象中,對「人」之所以為「人」,發生興趣。在我以中西方文化相呼應形成的全般系統理論,尋覓人類與環境互動的解決之道的養成過程中,王鑫老師鼓勵、力促我在建構了系統的知識骨架後,持續觀察、思考、付諸行動與經驗的過程中,漸填滿其血肉,以求成為一個有完整生命力的知識分子。從系統、哲學與道德、東西方文化、文學與藝術、跨學科整合,到有機的美學,巧妙地以「遊聖」徐霞客為觸發,而以現代人面對的最重要的議題,邁向人類永續發展的倫理為總結—王鑫老師以本書引導讀者深入系統性的全盤思考,這也是他留給世人最大的關懷,知識與智慧的禮物。
—臺灣綠色旅遊協會、臺灣文化創意學會理事長、臺灣徐霞客研究會祕書長/陶翼煌

環境教育的核心是檢視個人與其所屬社會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道德關係與相互對待原則。然而,歐美文化與中華文化對自然環境的看法互有異同。王鑫教授不但熟知並融會東西方的自然哲思,更在本書中詳盡介紹東西哲思的特性與環境倫理融入環境教育的方向。我在大學時聽王鑫教授講授人地關係而深受啟蒙,後來亦投身於國家公園保育及環境教育的研究教學工作,致力於重建人與自然的關係。我極力推薦本書作為理解環境倫理的起點,讀者定能在閱讀中尋思和體會王鑫教授對人及環境的深切關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曾鈺琪

價值論包括倫理和美學兩範疇,卻是現代哲學較少被公共關注的部分。康德雖以哲學著稱,他卻熟悉數學、物理,提出星雲假說,而其教導最多的科目是地理學,並於1795年出版《論永久和平》一書,提出世界聯邦構想。康德透過地理學來認識世界,透過哲學來把握此一認識的基礎,後者即包括倫理和美學。王鑫老師重返康德探索之路,不只是為了完成老師自身作為地理專業的身分認同,更為了後學鞏固基礎,開闢視野。此一開拓、遠征之途才開始;我們從這裡跟隨老師一起出發。
—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雷鴻飛

面對現今資源枯竭、全球暖化的時代,環境倫理已成為人們必須關注的重要議題。而王鑫教授集一生經歷大成所出之此書,透過東方自然之道與西方科學取徑的比較,彙整出一套貫穿古今的永續發展之道,絕對會讓讀者有如沐春風、滿載而歸的滿足感。王鑫教授不只是臺灣地理學界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環境教育領域更是年高德劭,曾任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第三屆和第四屆的理事長,每當我們這些後生晚輩有何研究創新或政策推動上的瓶頸,總能從跟王老師的請教中,有所解惑得到鼓舞。很榮幸現能將王老師的智慧,透過本書分享給您。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理事長、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環境教育與資源碩士班)副教授/劉思岑

環境倫理是現代社會耳熟能詳的名詞,也是關心人類與環境間倫理關係的環境哲學。《環境倫理—古今環境思想與自然之道》集結了王鑫老師地質學、地理學的學術背景,自然保育思惟、環境教育理論與實踐,以及大量閱讀書籍、文章彙整而得。本書融合了東西方科學與哲學理論、環境思想及環境道德的演變,同時論述了環境倫理與環境教育,以及倫理的人文脈絡與未來的環境倫理。是王鑫教授治學以來,博古通今綜整東西文化、科學的重要鉅著,值得我們用心、細細閱讀。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劉瑩三

「環境倫理」是探討人與環境互動關係、價值觀與行為規範之哲學基礎,也是世人都應學習的倫理課。千百年來因環境變遷、環境問題、不同的文化與世界觀,人類對大自然有著多樣的思想與慣習,東西方文化也孕育不同的環境哲學。王鑫教授以其數十年推動自然保育、地景研究及環境教育之科學治學功力與社會關懷,綜覽群籍、評析古今中外環境思想與自然之道,為環境倫理提供了系統性與脈絡化的書寫,並為世人指引永續未來的倫理觀,發人深省。尤其感佩的是,王老師於退休後仍撥空至臺師大環教所開授「環境倫理」課,傳授古今科學人文融通智慧及自然之道,匯集於書。有幸聆聽,恩師風采躍然紙上。值得拜讀,特此推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退休教授/蔡慧敏


推薦序一 環境倫理—古今環境思想與自然之道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王鑫教授從地質科學的基礎,一路走到自然環境保育,再從環境倫理反思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讓資源保育兼容更多的人文關懷與永續思維。
和王鑫教授的緣分可追溯至一九七○年代,當時我國正處於自然保育思想萌芽階段,王教授甫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回國任教,除了以地質、地形為研究專業外,並引入生態保護與地景保育觀念,積極推動保護區與國家公園劃設,從全面性的地景調查、人才培育、知識推廣到制度規範建立,以前瞻視野協助相關政府部門擘劃推動藍圖,為臺灣自然保育奠基良好且扎實的發展基礎。
王教授也是我國地質公園的重要推手,從1997年引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地質公園概念,以地景保育景點作為核心,進而串成線、構成面,並以地景保育、環境教育、生態旅遊及社區參與為準則,導入由下而上、以社區為基礎的保護機制,時至今日,仍為我國地質公園發展的重要綱領。
除此之外,王鑫教授更是積極投入自然保育與環境教育的推廣,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本書即藉由畢生學術與實務經驗,反思自然保育的思維和環境行為之間的關係,探究東、西方環境思想與其道德價值之演進,並以自然科學、史學、地理學及社會科學等不同理論觀點來分析環境思惟的成因,進而推論出自然保育與環境永續的可能性。
本書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不僅是王鑫教授深厚學養的精華,更可見其對自然人文的關懷與對環境倫理之期待,期盼透過本書出版,讓其思想與遠見流芳百世。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 林華慶 謹識
2023年10月


推薦序二 《環境倫理》帶給大家心靈思考上的感動

家父王鑫教授早年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成歸國之後,不久即投入了探勘調查玉山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工作,為臺灣成立國家公園的重要推手之一。民國70年他撰寫了《臺灣的地形景觀》一書,獲頒行政院新聞局著作「金鼎獎」,這本書也是第一本科學普及知識書籍,提供給社會大眾認識臺灣的地形地貌。之後他也撰寫了包括太魯閣、玉山、墾丁、東海岸…等書籍解說各地的地質、地貌,建立了旅遊地學的基礎。
後來他也在警察廣播電臺主持「自然的奧祕」節目,講述臺灣的特殊地貌,利用說故事與欣賞的角度將地貌學的知識傳遞推廣。另外他也擔任了公共電視節目「大地的脈搏」主持人,把臺灣地質地貌與地理的壯麗
美景透過影像讓社會大眾了解與認識,「大地的脈搏」節目更獲得民國79年「金鐘獎最佳社會文化教育節目獎」。
家父也積極參與國內外各類公共事務,關注諸如: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永續發展、國土規劃、環境教育、自然保育等議題。對於臺灣推動地景保育,包括國內諸多自然保護區指定,建立臺灣地景保育策略與地質、地形景觀調查評鑑等工作;以及推動成立地質公園,協助地方制定永續發展策略規劃等貢獻卓著。並推動臺灣接軌國際保育趨勢與經驗借鑒,對外宣傳國內自然保育的相關成績給全世界。
此外,家父曾擔任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執行祕書,推動環境教育法的立法與環境教育制度普及化的工作;辦理環境教育的宣導推廣、座談、展覽、研習營;並推出兒童生態營隊、環境教育課程等,透過戶外教學與旅遊的方式推廣環境教育的觀念,擴大環境教育的影響範圍。更在學校教育中融入環境教學課程,倡導自然資源保育。
家父一生熱愛臺灣的自然環境,對於地理科學普及教育的推廣,包括曾在暢銷的漢聲小百科叢書中擔任地質科學篇撰文解說相關地質與地理知識,大地地理雜誌的專欄作者,遠足出版社出版的《臺灣特殊地景》等叢書,或是國內各國家公園與國家風景區的解說叢書中,都看得到他用心要把臺灣的自然美傳遞給大眾;他致力推廣自然保育與環境教育觀念,讓大眾一起領略自然環境世界的無限美好。
近年來家父也提倡環境美學,在廣域的人文與多元思考上發展,撰寫了諸多對於傳統哲學中「意境自然」的自然環境思想與關於如何賞景、讀景的探討專文,例如《天地旅人:38堂遊山玩水必修課》、《陽明讀景》等書,希望大眾能透過心靈知覺與身體感官去親身感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正能量。《環境倫理》這本書能帶給大家心靈思考上的感動,讓我們為了美好的環境共同努力。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王曉鴻謹識
2023年5月15日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倫理學是什麼?倫理學(英語:ethics)也稱為道德哲學或道德學,是針對人類道德生活,進行系統性思考和研究的學科;在此,「道德」也被定義為一群人,或是一種文化,所認可的所有行為準則。倫理學試圖從理論層面,建構一種指導行為的法則體系,並且對其進行嚴格的評判。因此,在西方批判哲學中,倫理學也是哲學的一種主要分支學科,涉及到思辨。也就是需要分辨正確行為與錯誤行為。因此,傳統以來人類社會在威權的指導概念和督導之下,人類應該怎樣過正常的生活,這是倫理學在探討的。因此,「倫理」對應的英文用詞「ethics」,來自於希臘文「ethos」,這也可以翻譯為「習俗」或「道德」,或是可以翻譯為「信念」。
那麼,什麼是正確或是錯誤的呢?什麼是聰明或是愚蠢的呢?研究這些問題的學問,在西方統稱為「ethica」。因此,在哲學中,探討價值的學問,都稱為價值論,主要是要探討的是倫理學的價值,以及美學的價值。因此,本書中的《環境倫理—古今環境思想與自然之道》,開宗明義需要探討的是倫理學的四種研究領域,包括了:
1. 後設倫理學研究倫理概念的理論意義與本質。
2. 規範倫理學評判各種不同的道德觀,並且對於正確或錯誤行為給予道德準則建議。
3. 應用倫理學將倫理理論應用於特定案例,當我們遇到道德問題時,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4. 描述倫理學研討社會族群所持有的倫理觀,這包括風氣、習俗、禮儀、法規、對於善與惡的見解、對於各種實際行為的響應等。
所以,面對了環境所發生的問題,如何以倫理學系統性地思考和研究,關於道德觀念方面的問題,像是善與惡、對與錯(right and wrong)、美德與惡行(vice),以及「正義與罪行」一類的概念,都
是本書所要探討的內涵。
《環境倫理—古今環境思想與自然之道》這一本書,是筆者多年來,在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擔任教席,經過了地理學和地質學洗禮之後的環境教育論述作品。筆者在英國劍橋大學地理學系進行訪問之後,不斷地思考如何融合東西方學理,並且進行自然保育,以及國家公園與世界遺產保護的思惟、行動,以及國際合作的探討的過程。當筆者在五十歲壯年之後,擔任了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執行祕書,推動了全國環境教育,筆者更深入了探討景觀研究、生態旅遊,以及環境保護等價值層面和應用層面的問題。當然,在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科學研究所,以及南京大學大地及海洋地質學系訪學之時,也透過了大陸學者更深入分析了中國文化的深厚內涵。退休之後,筆者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擔任「環境倫理學」兼任教席多年,從2012年(一○一學年度)開始教授「環境倫理學」,直到2022年(一一二學年度),教授了十年,共計二十個學期,後來因為身體的關係,筆者在2022年7月辭掉了教職,認真思考開始整理,並且想要出版筆者多年來的教學心得。
在此感謝歷任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楊冠政、汪靜明、蔡慧敏、周儒、王順美、張子超、葉欣誠、方偉達等教授的支持。尤其方偉達教授協助推動和連繫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進行全書《環境倫理—古今環境思想與自然之道》原稿出版,感謝五南圖書出版公司董事長楊榮川先生的厚愛、黃惠娟副總編輯,以及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精心之編纂、整理,經過多人努力,由衷地感謝。
此外,本書承蒙各級中央部會的長官,以及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中國地理學會,以及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保護區委員會諸位先進的鼓勵與愛護。在寫作過程當中,也感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臺北市立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科學教育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系、地學研究所、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等諸位教授和師生的指正,終能成書,在此申謝。
本書《環境倫理—古今環境思想與自然之道》是筆者大量閱讀的心得彙整,集中呈現了許多前人的智慧,包括了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創所所長、前理學院院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楊冠政先生的《環境倫理概論》(上、下冊)的閱讀心得的回饋(楊冠政,2011)。本書傳述的目的,是希望與熱愛自然、有心致力自然保育的朋友,一道取經於古今中外先賢,並共享中華傳統思想的閃爍光芒。本書中引用資料頗多,為求說明體系完整,未加以簡化,雖然盡可能說明出處,但是由於原典系出多門。因此,雖然筆者盡量引用,難免還是有時在原典出處交代不清,誠懇請求學者專家的諒解。
自然保育的思惟和環境行為,以及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一直是保育學者關懷的重要課題。中華歷史發展的史地與環境背景塑造了傳統文化;此外,從東西方文化相互衝擊和影響,也是筆者進行學習,認為將是未來的世代,所需要面對的挑戰。環境,是我們出生、成長,以及凋零期間,所形成的和傳承的場域因子,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是這一本書寫作的初衷。
我們無時無刻不受到環境和血緣的影響。我們的長相、話語,以及文字,都是承載中華文化的種子,不論是好的,或是不好的,都是一種文化的繼承和創造。因此,從東西方文化的角度來看,哪些是符合當今時代的要求?哪些是我們應當珍惜的文化?哪些是有前瞻性的構想?這些都要靠我們親身來品嘗和選擇。1984年9月24日,作家柏楊(1920-2008)在美國愛荷華大學演講〈醜陋的中國人〉,強烈批判中國人的「髒、亂、吵」、「窩裡鬥」,以及「不能團結」等,歸結到「中國傳統文化醜陋」,是來自於中國人不知上進的時代,不是今天的你和我。《醜陋的中國人》是作家柏楊的著作,以在各種公開場合演講的講稿集,結集而成(柏楊,1985);年輕世代可能已經不知道這一本書。我們需要清楚的知道這個時代,大家必須從認識自己的來龍去脈,發掘自己的思惟和行為準則,才能擁有自己的存在價值和特色。
推動自然保育的工作,在層次上來說,也必須著眼建構今人的自然環境哲學,也就是自然保育的思惟和行為準則。本書《環境倫理—古今環境思想與自然之道》,是筆者四十多年來辦理自然保育研究,整理大量先賢文獻作品,再詮釋成書,書中涵括了筆者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的講義整理,以及過去和長子王曉鴻教授、助理許玲玉博士共同發表的作品整理增刪結集。全書以七章依據符號學和詮釋學,以及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的「場域學說」與「慣習理論」,進行分析,包括了第一章〈緒論〉,探討了東西方的系統觀的論述取向,論述了「自然之道」的西方科學理論架構(Bourdieu & Wacquant, 2019)。在第二章〈哲學與道德思惟〉之中,依據環境教育研究所的文本,探討了東方(主要是中國)環境思想,佐以西方環境思想,簡要分析了道德與價值,以及環境道德的演進。當然,這一本書是希望藉由自然之道,說明了古代學說的精華,因此,第三章〈傳統的自然之道〉,從中華環境倫理溯源、論述了傳統中國的宇宙觀、古代的天人觀,並且簡要說明筆者近年來「形象思惟」、「意境說」,以及「氣的研究」研究的心得。當然,傳統中國文化的自然文學、古代的自然繪畫,以及園林環境的自然思惟,也是全書的重點;筆者放在第四章〈傳統的文藝和園林〉這一章中。第五章筆者用很大的篇幅,回過頭來思索〈思惟的科學取徑〉。包括了筆者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的內容,這一部分結合了近年來大腦科學、生命科學等自然科學內涵,筆者又論述了史學、地理學與社會學的分析取徑,也就是希望從不同的觀點,說明了環境思惟和意識的成因,以及環境素養和行為的內涵,這一部分可以參照第六章〈傳播和美學的人文脈絡〉進行說明。
筆者以環境傳播、環境美學、環境地景,以及環境哲學,涵構在環境倫理的豐富內容之中。第七章〈邁向永續發展的倫理觀〉,是針對未來學生的展望。筆者希望以環境倫理的未來觀、環境教學的思惟,生態旅遊與環境倫理之間的論理,進行演繹;當然,面對了永續發展的世紀,筆者希望炎黃世系後代子孫更為美好,以邁向永續發展的未來新紀元。
王鑫謹識
2022年10月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自然保育的思惟和環境行為,以及兩者間的互動,一直是保育學者關懷的重要課題。面對現今環境保育所發生的問題,如何以倫理學系統性地思考和研究,關於道德觀念方面的問題,像是善與惡、對與錯(right and wrong)、美德與惡行(vice),以及「正義與罪行」一類的概念,都是本書所要探討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