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中醫藥物學 | 誠品線上

圖解中醫藥物學

作者 李家雄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圖解中醫藥物學:《圖解中醫藥物學》提挈學習中藥用藥觀念,依循中醫用藥「君、臣、佐、使」之分,結合《內經》諸多篇章,望診顏面各部呈現顏色的良莠,透過穴道的觸壓診比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圖解中醫藥物學》提挈學習中藥用藥觀念,依循中醫用藥「君、臣、佐、使」之分,結合《內經》諸多篇章,望診顏面各部呈現顏色的良莠,透過穴道的觸壓診比較,辨證病變,提供適證藥方的面診示例,溯源明瞭單味藥物的價值;並以經脈穴道貫穿全書,於臨床上可靈活參酌,有助正確處方。多看多比較,多了解、多運用,巧妙自現。 自《圖解內經》、《圖解傷寒論》……《圖解中醫學概論》延續一貫傳統醫學命脈,兼顧做學問與教本之效,《圖解中醫藥物學》可廣用於臨床之外,足可因應研究所及中醫師國家考試。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李家雄醫師1951年生,1980年中醫特考及格,現為李家雄中醫診所所長及負責人、臺北市體會總會鐵人三項協會名譽理事長。經歷: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內科醫師、中醫研究所針灸推拿指導老師、遼寧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客座教授、各大報章雜誌養生專欄執筆、廣播節目主講、日本、新加坡各地巡迴演講中醫、養生操、從臉看病等健康主題。著作:《幸福素女經》、《妙用經穴養生DIY》、《從氣色看病》、《經絡診治》、《關節診治》、《十二種要你命的病》、《圖解內經》、《圖解傷寒論》、《圖解金匱要略》、《圖解溫病學》、《圖解中醫診斷學》、《圖解難經》、《圖解中醫學概論》、《李家雄養生術─乾坤手》等超過兩百本著作,目前仍每日持續不斷寫作中。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緒論 序 導讀 第1章 草部(一)1-1 黃耆 1-2 甘草 1-3 人參 1-4 沙參 1-5 丹參 1-6 玄參(元參) 1-7 白朮 1-8 蒼朮 1-9 葳蕤、黃精、狗脊、石斛 1-10 遠志、石菖蒲、牛膝 1-11 甘菊花、五味子 1-12 天門冬、麥門冬 1-13 款冬花、紫菀、旋覆花、百部 1-14 桔梗、薺苨、馬兜鈴、白前、白芨 1-15 半夏 1-16 天南星 1-17 貝母、栝蔞仁、天花粉、夏枯草 1-18 紫菜與海苔 1-19 海帶與昆布 1-20 裙帶菜 1-21 獨活、羌活、防風、蜧本 1-22 葛根、升麻 1-23 白芷、細辛 1-24 柴胡、前胡 1-25 麻黃、荊芥、連翹 1-26 紫蘇、薄荷、雞蘇、木賊、浮萍 1-27 蒼耳子、天麻、秦艽、豨薟草、威靈仙 第2章 草部(二)2-1 鉤藤鉤、茵芋、當歸 2-2 芎藭、白芍 2-3 生地黃、乾地黃、熟地黃 2-4 何首烏、牡丹皮、續斷、骨碎補 2-5 益母草、澤蘭、白薇 2-6 艾葉、延胡索 2-7 紅花、茜草、紫草、凌霄花 2-8 大薊、小薊、三七、地榆、蒲黃、卷柏、茹、菴子 2-9 鬱金、薑黃、莪、荊三稜 2-10 白茅根、蘆根、苧根、薔薇根、芭蕉根、大黃 2-11 黃芩、黃連、胡黃連 2-12 苦參、知母、龍膽草 2-13 青黛、大青、牽牛、防己 2-14 葶藶、甘遂、大戟、商陸 2-15 芫花、蕘花、澤漆、常山、藜蘆 2-16 木通、通草、澤瀉 2-17 車前草、燈草、瞿麥、萹蓄、天仙藤 2-18 地膚子、石韋、海金砂、茵陳 2-19 香薷、青蒿 第3章 草部(三)3-1 附子、草烏頭、白附子 3-2 破故紙、肉蓯蓉、鎖陽、巴戟天、胡蘆巴、仙茅、淫羊藿、蛇床子 3-3 菟絲子、覆盆子、蒺藜子、使君子、益智子、砂仁 3-4 白豆蔻、肉豆蔻、草豆蔻、香附 3-5 木香、藿香、茴香、甘松香、山奈、良薑 3-6 蓽茇、煙草、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杜牛膝、鶴蝨、山豆根、牛蒡子、山慈菇 3-7 漏盧、貫眾、射干、續隨子、馬藺子、蓖麻子、白頭翁、王瓜 1103-8 王不留行、冬葵子、白蘚皮、萆薢、土茯苓 1123-9 白歛、預知子、旱蓮草、劉寄奴、馬鞭草、穀精草、青葙子、決明子、蓼實、馬勃、木鱉子 3-10 西洋參、東洋參、黨參、太子參、珠兒參、土人參 3-11 霍山石斛、冬蟲夏草、落得打、水仙根、草棉花子、香蕉、淡竹葉、建蘭、秋海棠、玫瑰花 3-12 仙鶴草、野薔薇、馬蘭、藍根、百腳草、芭蕉根、敗醬、地錦、臙脂、雞血藤、絡石藤 第4章 木部4-1 茯苓、茯神、琥珀、松節 4-2 柏子仁、側柏葉 4-3 肉桂、桂心、桂枝 4-4 枸杞子、地骨皮 4-5 山茱萸、酸棗仁、杜仲、女貞子、楮實 4-6 桑白皮、桑寄生 4-7 梔子、豬苓 4-8 黃柏、枳實、枳殼 4-9 厚朴、檳榔、大腹皮 4-10 槐實、苦楝子、蔓荊子、石南葉 4-11 辛夷、郁李仁、金櫻子、訶子、烏藥 4-12 五加皮、椿樗白皮、榆白皮、秦皮 4-13 海桐皮、蕤仁、密蒙花、芙蓉花、山茶花、木槿、杉木、烏諵魽B水楊柳4-14 皂角、肥皂莢、棕櫚、茶、吳茱萸 4-15 川椒、胡椒、蘇木、沉香、檀香、紫檀 4-16 降真香、丁香、乳香、沒藥、楓脂香 4-17 冰片、樟腦、蘇合香、血竭、阿魏、蘆薈、胡桐淚 4-18 蕪夷、沒石子、衛矛、漆、巴豆、大風子 4-19 荊瀝、竹瀝、竹茹、淡竹葉、天竹黃、雷丸、赤檉柳 第5章 果部5-1 大棗 5-2 桃仁 5-3 杏仁、烏梅 5-4 陳皮、青皮 5-5 栗、柿乾、木瓜、山查、梨、枇杷葉、橄欖 5-6 白果、石榴皮、枳椇子、胡桃、龍眼肉、荔枝核 5-7 榧實、海松子、落花生、蓮子、蓮蕊鬚、藕、荷葉、芡實 5-8 甘蔗、荸薺、菱、西瓜 5-9 巴旦杏仁、梅花、南棗、香櫞佛手、香欒、櫻桃核、化州橘紅、金柑皮、胖大海 第6章 榖菜部6-1 粳米、糯米、米穀芽、大麥芽、小麥 6-2 稷、粟、蕎麥、黑大豆、赤小豆 6-3 綠豆、白扁豆、淡豆豉、刀豆、胡麻、大麻仁 6-4 薏苡仁、御米殼、神麴、紅麴、醋、酒 6-5 韭、蔥、大蒜、薤、胡荽 6-6 生薑、乾薑、黑薑 6-7 山藥、百合、萊菔、白芥子、蔓菁子、蕓薹 6-8 馬齒莧、甜瓜蒂、冬瓜、絲瓜、茄根、豆腐、鍋巴、飯鍋焦滯、范志建麴 第7章 金石水土部7-1 金、銅綠、自然銅、鉛、鐵、密陀僧、丹砂、水銀、輕粉、空青、雲母石、石膏、滑石 7-2 石膏、滑石、朴硝、芒硝、元明粉 7-3 太陰元精石、赤石脂、禹餘糧、浮石、硼砂、砂、磁石、礞石 7-4 代赭石、花乳石、鑪甘石、陽起石、石鍾乳、白石英、紫石英 7-5 雄黃、石硫黃、石蟹、無名異、礬石、砒石、石灰 7-6 白礬、膽礬、皂礬、青鹽、食鹽 7-7 逆流洄灁水、急流水、甘瀾水、井泉水、百沸湯、陰陽水、黃虀水、露水、臘雪水、冰、地漿水、孩兒茶、百草霜、墨、伏龍肝、鹼、古文錢、新絳、石燕7-8 各種藥露 第8章 禽獸部8-1 雞、烏骨雞、鴨、五靈脂、夜明砂 8-2 豬 8-3 犬肉、羊肉、牛肉、牛黃 8-4 白馬溺、驢溺、阿膠、黃明膠、虎骨、犀角、羚羊角 8-5 鹿茸、熊膽、麝香、象皮、獺肝、蝟皮、兔矢、豭鼠矢 8-6 燕窩、雀、鴿、雉、鵝、麋茸、麋角 第9章 鱗介魚蟲部9-1 龍骨、龍齒、鯉魚、鯽魚、石首魚、鱧魚膽、青魚膽、鱔魚、鰻鱺、蚺蛇膽、白花蛇、烏梢蛇、蛇蛻 9-2 海狗腎、穿山甲、海螵蛸、龜板、鱉甲、蟹、蝦 9-3 牡蠣、蛤粉、瓦楞子、田螺、石決明、珍珠 9-4 蛤蚧、蜂蜜、露蜂房、殭蠶、原蠶砂 9-5 桑螵蛸、蟬蛻、五倍子、白蠟、斑蝥、蠍、蜈蚣、蟾蜍、白頸蚯蚓、五穀蟲9-6 海蛇、海馬、海龍、海參、淡菜、貝子、馬珂 第10章 人部10-1 髮、人牙、人乳、紫河車、童便、秋石、人中黃、糞清、人中白 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圖解中醫藥物學
作者 / 李家雄
簡介 / 圖解中醫藥物學:《圖解中醫藥物學》提挈學習中藥用藥觀念,依循中醫用藥「君、臣、佐、使」之分,結合《內經》諸多篇章,望診顏面各部呈現顏色的良莠,透過穴道的觸壓診比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661738
ISBN10 /
EAN / 9786263661738
誠品26碼 / 2682416958007
頁數 / 27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17*1.3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自序 : 《圖解中醫藥物學》以草部領軍,第一味藥黃耆,第二味藥甘草與第三味藥人參,尤其是人參,資料太多,取捨不得,有如進退維谷,進退兩難。提醒重點是「大補肺中元氣而瀉火」,警告的重點是「肺中實熱者忌之」。人參黃潤緊實,似人形者良,生人參味甘苦性微涼,瀉火用生人參,補陽又能補陰。熟人參甘溫,大補元氣,煉膏服,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有火者,用天冬膏對服。黃耆湯在第三味藥人參內文中,人參得黃耆、甘草,合甘溫以退大熱,補元氣而瀉火,合用名黃耆湯,是瀉火之聖藥。虛勞族群,初期症狀出現,宜黃耆湯;中後期症狀出現,宜補中益氣湯;初期症狀與中後期症狀的出現,於該說可能過勞死的族群,常常不知不覺,不知道自己已經深陷其中,虛勞內傷的族群,會時而發熱自汗,時而患痢,時而腹脹排便不順,時而倦極不堪。總覺得是一時疏忽而造成身體不適,休息一下或吃吃藥就好了。朱丹溪治病之先補後下法,強調:「補未至而下,則病者不能當;補已至而弗下,則藥反添藥。」臨床上,補法之益如補中益氣湯與腎氣湯,下法之清如加味逍遙散與半夏瀉心湯,柴胡桂枝湯與人參敗毒散則介乎其間。
最後人部的紫河車:
1. 河車蓯蓉飲治腎精不足,婚後久不受孕,常因腦下垂體前葉的黃體生成素、卵泡刺激生成素多有問題。壓診太衝穴與太溪穴,比較其僵硬、疼痛、塌陷程度。太衝穴區較弱者,宜晚餐後、睡前服用;太溪穴區較弱者,宜傍晚服用。
2. 河車肉丸治產後體虛,乳汁不足,多腦下垂體後葉、泌乳激素分泌等問題。壓診太衝穴與太白穴,太衝穴區較弱者,宜晚上6、7點服用;太白穴區較弱者,早晨醒來就服用。
3. 補腎膏治不孕不育、陽痿遺精,主治男性精子活動力不足,腦下垂體問題多。壓診太衝穴與三陰交穴,太衝穴區較弱者,宜三餐後酌服;三陰交穴區較弱者,宜三餐前酌服 。
十二經脈與五臟六腑生息與共。學中醫是學習解決整個身心的問題。中醫診治講究「望、聞、問、切;神、聖、工、巧」四種密切關係,用藥要有「君、臣、佐、使」之分,透過穴道的觸壓診比較,有助處方正確,更可以溯源明瞭單味藥物的價值。《圖解中醫藥物學》以經脈穴道貫穿全書,多看多比較,多瞭解多運用,巧妙自現。

試閱文字

內文 : 1-1 黃耆
黃耆皮黃肉白,堅實者良,為補藥之長,故名耆(俗作膋)。使茯苓,惡龜甲、白蘚皮,畏防風。
表旺者不宜用,陰虛者宜少用,恐升氣於表,而裏愈虛。
炮製方法:達表生用,入補中藥槌扁,蜜炙。蜜炙甘緩益元。
1. 黃耆紅棗茶:炙黃耆與紅棗去核(4:1)加水熬煮去渣當茶飲用。改善氣短懶言、面色清白、頭昏神倦、舌質淡。炙黃耆補氣生血,血充則肉長,補氣故能內托,固實肌表;癰疽不能成膿者,死不治,痘症亦然。
2. 黃耆湯:黃耆、人參、甘草(3:2:1),退大虛之熱,瀉火補元氣,是瀉火第一聖藥。宜虛勞族群,初期症狀出現者。
3. 保元湯:生黃耆9克,人參、炙甘草各3克,肉桂1.5克,加生薑1片,水煎,不拘時服。治虛損勞怯,元氣不足證,及小兒痘瘡。生黃耆大補陽虛自汗,表虛有邪,發汗不出者;加官桂、糯米,更助美容養顏。
4. 玉屏風散:益氣固表止汗,增強機體免疫作用,保護和恢復氣管黏膜正常結構,抑制流感病毒,抗疲勞,抗衰老。黃耆加防風,乃相畏而更以相使也。
5. 補中益氣湯:補氣藥多,補血藥從而補氣,補血藥多,補氣藥從而補血。黃耆補腎,補彼經而益及此經。鹽水浸炒黃耆以補腎及治崩帶淋濁,黃耆補中升氣,氣盛則無陷下之憂,腎受蔭而帶濁崩淋自止。
6. 當歸補血湯:從當歸所引而補血,氣藥多而補血者,氣能生血,有當歸為引也。促進內皮細胞增殖,參與造血,預防血栓形成,增強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變性,最宜過勞族。
7. 補陽還五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紅血球變形,具抗凝血作用,特益於擴張腦動脈血管,防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特別是下肢血管;只宜暫用,不宜久服。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自《圖解內經》、《圖解傷寒論》……《圖解中醫學概論》延續一貫傳統醫學命脈,兼顧做學問與教本之效,《圖解中醫藥物學》可廣用於臨床之外,足可因應研究所及中醫師國家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