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回憶關鍵字: 樹、桌子、書 | 誠品線上

Tree. Table. Book

作者 Lois Lowry
出版社 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蘇菲的回憶關鍵字: 樹、桌子、書:每個人都知道11歲的蘇菲‧溫斯洛和88歲的蘇菲‧格肖維茨是最好的朋友。最近88歲的蘇菲‧格肖維茨出現失智症狀,她的兒子想接她到自己所住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每個人都知道11歲的蘇菲‧溫斯洛和88歲的蘇菲‧格肖維茨是最好的朋友。最近88歲的蘇菲‧格肖維茨出現失智症狀,她的兒子想接她到自己所住的城市機構。11歲的蘇菲不願意接受最好的朋友會離開她,也不接受一向聰明的蘇菲‧格肖維茨,變得健忘,還有「認知能力」的問題,於是找了許多辦法,想幫助蘇菲‧格肖維茨通過認知能力測驗,證明她一點問題也沒有!其中一個測驗,是要患者記住三個詞彙,這個測驗失敗了三次。最後小蘇菲想了一個辦法,她讓蘇菲‧格肖維茨回顧生命歷程,講述生命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一棵「樹」、一張「桌子」以及一本「書」。當她打開蘇菲‧格肖維茨的記憶閘門,聽到的故事卻帶著微微酸澀的遺憾,那是包括戰爭、親人離散和飢餓的故事。最終,能否記得這三個詞已不再重要了,蘇菲‧格肖維茨的回憶,傳述到蘇菲‧溫斯洛的心中,成為未來的回憶。這個深刻的友誼故事再度展現作者露薏絲.勞瑞的精湛筆力。故事從一個戰亂國家延伸到平靜的美國小鎮,從老屋回望新屋,其間交織許多時而逗趣、時而辛酸的動人時刻,闡述了分享回憶及製造回憶的美好意義。----------------------------------SDGs永續發展目標#消除貧窮 #消除飢餓 #良好健康與福祉 #優質教育 #性別平等 #減少不平等 #陸域生命 #和平正義與制度 #夥伴關係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有趣又帶點辛辣的細節……透過一個獨特且角色刻畫細緻的孩子的聲音和視角,以及對同樣全面、懷抱善意又有點不完美的次要角色進行「勞瑞式」的觀察,防止整個故事變得傷感。──號角雜誌,星級評論-這個跨世代友誼的故事,對於中學生來說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讀物。──書單雜誌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露薏絲‧勞瑞(Lois Lowry)露薏絲‧勞瑞(Lois Lowry)是紐伯瑞文學金牌獎作家。已近90歲高齡,至今為兒童及青少年創作了四十多本作品,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書「理想國四部曲」,以及受歡迎的阿納斯塔西亞‧克魯布尼克(Anastasia Krupnik)系列,更以《數星星》與《記憶傳承人》兩度榮獲紐伯瑞文學金牌獎,並受到其他諸多獎項的肯定,包括:波士頓環球報號角書獎、桃樂西.坎菲爾德.費雪獎、加州青少年讀者獎,以及馬克吐溫文學獎。她自述:「我的作品內容及風格多變,但似乎所有作品本質上都在處理相同的主題:人際關係的重要。」歡迎上她的網站瀏覽:www.loislowry.com。譯者:郭恩惠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臺灣師範大學幼兒發展與教育碩士。長期從事童書及青少年書籍出版、編輯及翻譯工作,也曾擔任兒童生命教育機構教材研發組主任。喜歡以文字及書籍等柔性的方式與孩子分享正向觀念及生命中重要的事。翻譯作品逾百本,包括小說《少女三劍客:我在這裡》、《少女三劍客:回家之路》、《我和櫻桃樹之間的距離》、《我們之間》(台灣東方)、《逃難者》、《松鼠的瘋狂遊戲》(親子天下)、《海鷗島的夏天》(遠流),以及繪本《世界中的孩子》系列(親子天下)、《期待你未來的美好模樣》、《蝌蚪的諾言》(玉山社)、《小火車做到了!》(小天下)、《你很特別》(道聲)、《小恩的祕密花園》(格林)等。

商品規格

書名 / 蘇菲的回憶關鍵字: 樹、桌子、書
作者 / Lois Lowry
簡介 / 蘇菲的回憶關鍵字: 樹、桌子、書:每個人都知道11歲的蘇菲‧溫斯洛和88歲的蘇菲‧格肖維茨是最好的朋友。最近88歲的蘇菲‧格肖維茨出現失智症狀,她的兒子想接她到自己所住
出版社 / 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387305
ISBN10 /
EAN / 9789863387305
誠品26碼 / 2682947847009
頁數 / 183
注音版 /
裝訂 / S:軟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 x 21 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適用年齡 / 9歲以上

試閱文字

導讀 : 記憶與愛的接力:探討失智、成長與故事的力量
盧方方(後青春繪本館主編)
露薏絲•勞瑞向來擅長處理深刻而敏感的人生議題。從《記憶傳承人》中對未來社會倫理的探索,到《數星星》對戰爭中兒童經驗的描寫,她的小說從不避談沉重主題,卻總能以一種近乎溫柔的方式直抵讀者心底。在她的全新作品《蘇菲的回憶關鍵字:樹、桌子、書》中,勞瑞將目光轉向失智症議題,呈現了一段跨世代的友誼,也深刻描繪出記憶與情感如何在人與人之間延續與傳遞。
本書以十一歲的女孩蘇菲為主角,她以近乎堅定的意志,試圖對抗八十八歲老年蘇菲(她的摯友)記憶漸漸模糊的現實。全書以輕巧的口吻展開,卻逐章累積情感的重量,最終讓讀者與角色一同經歷一段充滿痛楚與愛的過往,並共同思索:記憶若逝去,我們是否還能被愛、被理解?

以科學為骨,文學為魂:記憶測驗的文學轉化
書中一大亮點,來自對醫學性記憶測驗的文學性改寫。傳統的短期記憶測驗要求患者在短時間內記住三個詞彙,如未能重述,將可能被判定為失智症。然而,小蘇菲不滿足於這樣的評量方式。她試圖用故事「喚醒」記憶,而非測試「記住」。她讓老蘇菲想像「樹」、「桌子」和「書」,並邀請她從個人經驗中講述與這三個詞有關的故事。
於是,我們看見了故事如何凌駕測驗,記憶不再是背誦的結果,而是情感與經驗共構的過程。這一點,正展現文學所擁有的獨特能量:它不只是複述事實,更能創造理解,讓「記得」變成「想起」,讓人從混沌中回到生命的軌道。

人物塑造:雙蘇菲之間的情感階梯
在人物設計上,勞瑞構築出一對跨世代的蘇菲:一位年輕、充滿行動力與想像力的女孩,與一位正逐漸遺失記憶的老年女性。這對主角在設定上頗具巧思,她們不僅同名,還有如同鏡像般的互補特質:一人積極記錄,一人努力回想;一人追問故事,一人緩慢講述。
透過年輕蘇菲的視角,讀者得以進入老蘇菲的過往,而這些過往並非冷硬的歷史資料,而是經過內在消化後的生命片段:戰爭、失去、飢餓與逃亡。這些記憶不是作為創傷被暴露,而是被逐一捧出,細細端詳,賦予意義。也因此,角色的情感層次極為飽滿,讀者隨著她們的互動逐步理解,記憶的價值不在於「正確」,而在於它是否被共感、被傾聽、被珍視。

情節設計:三個詞彙作為敘事骨架
本書以三個詞為主軸,分別是「樹」、「桌子」和「書」。這三個詞彙看似隨機,實則蘊藏巧妙的結構安排與象徵意義。
• 樹:代表童年的遊戲與家庭生活,也象徵與母親之間的深層情感。故事中鮮紅漿果樹的意象,深刻烙印在讀者心中。
• 桌子:由兒時麵包店的記憶引出,結合誕生與死亡兩個極端意象,一張桌子既是新生命的起點,也是死亡的容器。
• 書:則成為逃亡與獲救的關鍵,一本童話書如何讓一位母親換得女兒的未來,文學的力量在此達到高潮。
透過這三段記憶敘述,故事層層推進,將失智症議題包裹於生命故事的溫柔外衣之中,也讓讀者從一個個具象的物件中看見歷史洪流裡的個體生命。

關於記得與被記得:故事的延續意義
當老蘇菲說出:「我不記得那三個詞了。」 小蘇菲提醒:「樹、桌子、書。」 這一刻,年輕的她接住了即將散去的記憶,也象徵著下一代承接上一代的經歷,讓故事得以延續。這不只是代際傳承,更是一種文化記憶的保存。
這也點出了本書極具哲思的一面:
當記憶退化時,人的價值是否因此縮減?當一切漸漸被遺忘,是否仍有「被記得」的可能?
答案寫在全書的每一個段落裡:記憶是互動的,遺忘不是結束,而是另一段故事的開始。這也是讀者可以從書中學習到的──如何理解衰老、如何與長輩對話、如何用傾聽成為愛的行動。

當文學與照顧相遇
本書是一部包裹在故事外衣中的照護手冊,也是一份溫柔的世代理解指南。勞瑞用簡潔、真摯又富有幽默的筆調,讓讀者見證了愛如何成為記憶的容器。
在醫學只能檢測大腦功能的時代,文學卻能深入靈魂記憶。在這部作品裡,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失智症的悲傷面,而是:一段記憶如何因被傾聽而重生,一個人如何因被愛而完整。
這是一部寫給每個人、也寫給所有記憶正在流逝的人與他們摯愛之人的小說。在故事結束之後,我們也許可以輕聲對身邊的人說:
「你說不出口沒關係,我記得就好。」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1章
我要跟你們說三個詞。我隨意挑的。注意聽好囉。很重要喔!
房子(House)。
傘(Umbrella)。
蘋果(Apple)。
請記住這些詞。我晚點再說明。

第2章
「一,昨晚晚餐後,我吐了,茄子從鼻子噴出來。」我的朋友雷夫.馬里亞尼說。
我想了一下,說:「好喔,再來呢?」
「二,我爸爸出生於義大利一座火山旁的村落。他的嬰兒車還曾經被火山灰覆蓋呢。」
「這樣啊。繼續說啊。」
「三,今天早上,我姊姊的房間裡有隻大蜘蛛,被貓咪一把抓住,吃掉了。」
輕而易舉。「一,」我告訴他,「一是騙人的。你很遜耶,雷夫。你爸爸的火山故事我都快聽爛了。然後呢,誰不知道皮科利納什麼都吃,牠當然也會吃蜘蛛啊。所以,從鼻子嘔吐是騙人的。」
「對啦,妳猜對了。」雷夫聳聳肩。「我得再想些更真假難辨的事。我們現在平手了嗎?」
「才沒咧,雷夫,我遙遙領先。十八比七。」
「妳不覺得我有進步嗎?」
「可能有一點啦。繼續加油囉。」

我們在玩遊戲:說兩個真話、一個謊話。雷夫不太會玩。其實他在學校還滿聰明的。我跟他同班。但是呢……我這樣描述好了,如果順著雷夫的基因標記字母序列看下去,看到S了嗎?序列當中有個強健的科學(Science)基因喔,這不意外,因為他的爸爸是醫生,我認為那些特質是會遺傳的。在他的基因標記中還會發現他有長不高的基因,這可能也是遺傳來的。馬里亞尼醫生的身高可能不到一七○公分,比我媽媽還矮,而雷夫又更矮了,比我還矮。他還有時間長高,但是我想,他絕對當不了籃球明星了。
可是喔,雷夫的基因標記裡完全找不到細膩的基因。兩真一假的遊戲多少都需要相當細膩的思考。
祕訣是要想出一些怪異、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實。這樣好了,我來示範一下。
一:我在九月要過下一個生日,到時候我就十二歲了。
二:雖然我是女生,但是我的中間名是亨利。
三:我最要好的朋友比我大七十七歲。

第一個是謊話。我的生日其實是這個月,就在一個星期前,準確的說是七月二十二日。我剛滿十一歲。但是我敢說,你們一定是猜另外兩個之中的一個,對吧?因為那兩個聽起來都很怪,會認為不可能是真的。
但是我的名字確實是蘇菲.亨利.溫斯洛。我的爸爸媽媽原本計畫生一個兒子,可惜沒有,而且醫生告訴他們:沒有機會再生小孩了。所以他們把原本要給兒子的名字給了我。說真的,我還蠻喜歡的。
我最要好的朋友今年八十八歲,這也是真的。她名叫蘇菲.格肖維茨。
這個(真實的)故事(多半)與我和她有關。

第3章
你們知道嗎?要寫一個故事沒那麼難,只需要寫出顯而易見的事:人物、背景、情節(發生什麼事、為什麼發生、後續會發生哪些事),當然還有:結局。大概就這樣。每次有創意寫作的作業時,班上的同學就會唉唉叫,只有我不會。對我來說,輕輕鬆鬆就能拿高分,就像調義大利麵的醬料那樣,把所有材料通通加在一起就好了。如果食譜裡說要加香草?我就撒一點副詞和形容詞進去。就這樣啊,這樣就可以寫出一個故事了。
至於故事開頭有好幾種寫法。

好久好久以前。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
「爸爸拿著斧頭要去哪兒?」

(諸如此類。)
但是這個故事要怎麼開始,我可是絞盡腦汁。曾經有一位作者來我們學校演講,分享創作技巧。同學們問了她好多問題,問她賺了多少版稅,有沒有養寵物,會不會再寫下一本書。她的回答是:「永遠都不嫌多,哈哈哈。」、「有養一隻迷你貴賓犬。」、「會喔,正在進行。」好無趣。
但是接下來,一個同學問她,一本書的最佳開頭是什麼,她的回答讓我不禁停下來思考。她說:「從不一樣的一天開始寫起。」
我心想,就某方面而言,她是對的。有一天晚上,阿奇穿上了野狼外套,在家裡大撒野──這一天無疑是不一樣的一天,於是《野獸國》這個故事就此展開了。還有一天也很不一樣,因為那一天,馬拉先生和馬拉太太想找個適合居住的地方,結果,《讓路給小鴨子》這個故事就誕生啦!這些故事都從不一樣的一天開始。
但是,每一天都不一樣,不是嗎?就連再平常不過的日子都不同於過去的每一天啊。例如,星期天,我整天穿著夾腳拖,但是那一天晚上,新聞節目《60分鐘》討論了萊姆病這個主題,讓我聽了好緊張。所以,昨天──星期一,我穿上了球鞋,還把牛仔褲褲腳塞進襪子裡,以防壁蝨叮咬。所以那一天就有點不一樣了呢(而且很熱)。
那麼今天呢?星期二,很平常的一天,似乎沒什麼不一樣,除了一件事,就是我無意中聽到了一段讓我既氣憤又擔心的對話。在那之後,我開始對對街那棟空屋泛起一個還不很明確的想法:儘管它年久失修、破舊、實際上還有點嚇人,但是感覺能在裡面藏東西,確保它們的安全。就因為這段對話,再加上這個極其祕密且令人緊張的想法,這天變得不一樣了,也因此開啟了這個特別的故事。
在故事開始之前,我先來介紹一下主要人物,也就是故事牽涉到的兩個人。當然還有其他人,但是主要就是我和蘇菲.格肖維茨。

第4章
蘇菲.格肖維茨是我的隔壁鄰居,也是最要好的朋友。實際上,她是我第一個知心朋友。我認識很多人、有好多同學,小時候也有很多玩伴,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似乎從沒有交到真正的好朋友,能懂我的悲傷、分享我的快樂、一起為我覺得有趣的事情哈哈大笑,直到我遇見蘇菲.格肖維茨。她和我有好多共通點。例如,我們名字一樣。大街上有一隻黃金獵犬也叫同樣的名字,但是我認為那不算。
我當然知道也有其他人有一樣的名字,我們學校就有好幾個蘇菲。(還有好多艾瑪!真高興我不是其中一個艾瑪!)但他們都不特別。他們之中也沒有人愛我。
蘇菲.格肖維茨跟我說,她的名字原本是施洛米。她是從波蘭移居到這裡來的。有一段時間,因為複雜的因素,她的波蘭文名字變成了佐菲亞。當她來到這個國家後,名字又被美國化,變成了蘇菲。這或許是好事。我相信,如果她的名字還是施洛米或佐菲亞,她一定會被同學欺負。
在紐約也有間酒吧的名字是蘇菲。根據美食網站的介紹,那間酒吧裡擺了一張撞球桌,但是我從沒去過。有一本書以及其同名電影叫做《蘇菲的抉擇》,不過書和電影我都還沒看過。還有一位知名小提琴家名叫安-蘇菲.慕特。我在網路上查到這個人,因為我搜尋了所有叫蘇菲的人。而且我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只要一想到,我還會不禁露出微笑,所以我常常偷偷對自己說這件事。這件有趣的事就是:
安-蘇菲.慕特的女兒叫做阿拉貝拉.溫德利希。
我好想要有那樣的名字喔!但是,這樣一來,我就不能和我最親愛的朋友蘇菲.格肖維茨同名了。
我的年紀和八十八歲的蘇菲.格肖維茨相差了七十七歲。
我可以說,算一下就知道我幾歲了,但是不需要,我已經告訴過你們,我今年十一歲。

第5章
我原本想繼續介紹各個不同的情節點,以及次要人物:鄰居、房子、茶壺、雷夫、遊戲、奧立佛……等等。但是我知道,說(或寫)故事時,如果穿插動作的描述,會更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所以我現在就來描述囉。
動作:我在不久前進了廚房,做了一份起司三明治。然後打了一通電話。電話號碼我背得很熟,因為是打給雷夫。
喔喔,等等,我得中斷一下,先說明雷夫這個人。我知道我已經提過雷夫了,但是現在我要說明他。
雷夫.馬里亞尼一家人住在對街。馬里亞尼家有六個小孩。蘇菲.格肖維茨說,這是因為他們是義大利後裔。她告訴我,義大利人都是大家庭,因為他們是天主教徒,據說天主教徒一般都是大家庭。關於這一點,我們不知道原因。蘇菲.格肖維茨和我都多多少少對天主教規條存疑,不過當然了,我們也都心懷敬意。
雷夫有兩個姊姊,一個已經上大學,另一個讀高中。他還有一個在服兵役的哥哥,以及兩個讀二年級及三年級的弟弟。他們家裡還養了一隻貓和幾條金魚。
馬里亞尼醫生是小兒科醫生,所以他應該很喜歡小孩,這或許是他們家有六個小孩的另一個原因,跟天主教沒有關係。還有,說不定他可以因此免費拿到維他命獲得充足營養。
雷夫的媽媽是個廚藝超棒的廚師。真可惜我媽媽不是,她的辦公室牆上掛著學士學位證明,但是她卻認為罐頭鮪魚加入罐頭蘑菇濃湯,上面疊一些罐頭洋蔥圈,就稱得上是一道砂鍋燉湯了。別誤會,我很愛我媽媽,只是去年聖誕節,我送給她一本艾娜.加藤食譜書(是我在圖書館年度二手書拍賣會上買的。相信我,那本書從沒被翻閱過,整本書完好如新!)書裡還夾了我寫的愛的小紙條,告訴媽媽我有多希望她能夠開心使用書中那些食譜,讓家人大吃一驚,尤其是第一百八十三頁的巧克力核桃蛋白霜圓蛋糕。嘿,想得美!她只瞄了一眼圖片,食材清單看都沒看。
可是,馬里亞尼太太就完全不一樣了!
我們這區的街坊鄰居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聚餐,七月四日才剛辦過一場,也就是幾個星期之前。我房間的牆壁上正好貼著一張「均衡飲食金字塔」圖表,是我的四年級老師讓我帶回家的。前一陣子她在清理教學用品櫃,正想丟掉那個圖表,因為它已經過時了。說實話,我還以為那個圖表跟埃及有關係(它寫了「金字塔」,對吧?我那時沒仔細看嘛),而我當時對木乃伊很感興趣。當我發現自己搞錯了後,我才確實把它看過一遍,並發現食物跟木乃伊幾乎一樣有趣。從此以後,我就開始對營養知識入迷了。
但是我認為,假日例外,如果有人在復活節時只想吃小雞棉花糖和兔子巧克力,OK 的。
那麼,七月四日呢?什麼都可以!雷夫的媽媽做了一大盤千層麵、一大份沙拉,裡面放了至少四種萵苣,還烤了一個六層蛋糕,夾層是提拉米蘇。我們的鄰居瑪格麗特.沃爾希斯則帶了手作布朗尼,而且經過她兒子奧立佛細心測量後(奧立佛很喜歡測量),精準切成同等大小,每一塊都是完美的一‧五平方英寸正方形。蘇菲.格肖維茨則帶了果凍慕斯(參考地方報紙上的食譜做出來的……是啦,沒什麼了不起,但是大家都假裝很喜歡)。其他人則帶了熱狗、烘豆,還有馬鈴薯沙拉,只有我媽媽沒有親手料理食物。她貢獻的是鳳梨翻轉蛋糕,超市買的。
但是,你們猜結果怎樣?雷夫超愛。他完全沒吃他媽媽做的千層麵,興致缺缺的吃了一條熱狗後,吃了四塊鳳梨翻轉蛋糕。我剛剛說,我認為假日可以不管營養這檔事,但是,四塊鳳梨翻轉蛋糕耶!又不是手工自製的,這樣好嗎?天哪。我在他耳邊提醒好多次那是垃圾食物。沒用!他還喝了大量的可樂。而他的父母完全沒有制止他。
你們可能以為,基於馬里亞尼醫生所受的醫學訓練,他應該會細心建議他的小孩注意飲食吧,例如多吃綠色葉菜。錯!馬里亞尼太太做的沙拉,雷夫 連碰都沒碰。我應該在他們家的信箱裡投放一張這類主題的傳單,不過應該會很像匿名信之類的──我一向不喜歡那些東西。
雷夫.馬里亞尼是我很要好的朋友(但不是最要好。蘇菲.格肖維茨才是),他在學校的表現不錯,只是他的營養知識不足,又缺乏自制力。
(當然啦,每個人都有自制力的問題。我爸爸曾經告訴我,他發現Netflix上有他最愛的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就算他已經在電影院看過三次,他還是上Netflix看了,接下來才是真正不節制的部分:就算那時已經半夜一點,媽媽也早在兩個小時前就上床睡覺了,他竟然還是從頭再看一遍。)

第6章
好了,回到星期二。我打電話給雷夫,請他幫我一個忙。
這裡需要說明,有點尷尬。雷夫和我是我家這一區僅有的兩個中學生。兩年前,我們的爸媽聚在一起訂了一項約定。我認為是馬里亞尼醫生先有這個想法的,因為他在所讀過的無數期刊中,曾讀到一篇關於兒童與情緒問題起因的文章。總之,他和他的太太及我的爸爸媽媽,一共四人,多於雷夫和我兩人,一致同意不讓我們兩個在十二歲前使用手機。你們相信嗎?是不是超級荒唐?但是他們心意已決(順帶一提,這讓雷夫和我成了全校的笑柄……或許我們早就是了)。
總之,我打電話到馬里亞尼家。
我們以前有一套特定的電話例行公事。雷夫會說:「Moshi moshi。」這是日本人接起電話後會講的話。他的父母要他別再講這句話,因為,就算他爸爸另外設置了醫療業務專用的電話,但是有時候,病患在情急之下,會誤打馬里亞尼家的電話,例如他們的孩子失去意識時,這時候,如果對方聽到接電話的人講日語,肯定怒火中燒。(好啦,這種事發生過。)所以現在(多數時候啦,因為雷夫偶爾會忘記,然後就故態復萌),他接電話時會說:「這裡是馬里亞尼家。」昨天也是。
我呢,則依照過去的習慣回他:「Moshi moshi。」
他一聽便說:「嗨,蘇菲。」
(有時候我們的對話並不是太有趣,但是為了百分百準確描述,我只好把「嗨,蘇菲。」這類無聊的部分也寫進來囉。)
我們先玩了兩真一假的遊戲,沒為什麼,只是因為我們通常都這麼做。玩完之後,我才切入重點。
我說:「我需要《默克》。」
雷夫停頓了好一會兒,才開口說:「喔,好,二是什麼?」
「雷夫,我不是在跟你玩兩真一假啦。我們已經玩過啦。」
「喔,所以妳真的需要《默克》?妳上個月借過啦。」
「是啦,我那時候以為得了血吸蟲病,因為我身上起了紅疹。」
「嗯,那是毒藤害的。我也起了紅疹,我想應該是我們在那間待修屋的後院玩時碰到了。」
「我知道,雷夫。但是,我起先以為是得了血吸蟲病啊,查了《默克》才知道,在美國並不會感染血吸蟲病,要到非洲或印度才有機會感染。」
「那我絕不要去那些地方。」雷夫說。
「我可能會去,不過要等我長大一點。」
「那麼妳現在幹麼還要借《默克》?」
「有別的原因。」我這樣跟他說:「很私密的。」
雷夫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壓低聲音說:「拜託,請告訴我妳不是要查私密處的資料。」
我發出無奈的呻吟。「不是啦,雷夫,我說的是我需要借《默克》的原因很私密。說真的,我現在還在為這件事傷腦筋。晚點再跟你說。」
「喔喔,那就好。好吧。」雷夫說:「我再拿過去給妳。」
接下來我會說明《默克》是什麼。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紐伯瑞金獎作家暨說故事大師露薏絲‧勞瑞 全新力作!

為了記住三個詞彙
88歲的蘇菲講述了生命中跟「樹」、「桌子」、「書」有關的故事
這三個帶點遺憾的故事
讓11歲的蘇菲漸漸明白
該如何保留逝去的事物所留下的回憶……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