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生平與理念: 一手史料重構民國史
| 作者 | 汪精衛/ 何孟恆 |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汪精衛生平與理念: 一手史料重構民國史:汪精衛親筆言論及親信記述,讓世人更了解這位中國近代史上最受爭議的革命志士、詩人與政治家。革命志士、詩人與政治家汪精衛無疑是 |
| 作者 | 汪精衛/ 何孟恆 |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汪精衛生平與理念: 一手史料重構民國史:汪精衛親筆言論及親信記述,讓世人更了解這位中國近代史上最受爭議的革命志士、詩人與政治家。革命志士、詩人與政治家汪精衛無疑是 |
內容簡介 汪精衛親筆言論及親信記述,讓世人更了解這位中國近代史上最受爭議的革命志士、詩人與政治家。革命志士、詩人與政治家汪精衛無疑是歷史無法抹煞的核心人物。本書以一手史料讓汪精衛「夫子自道」,從親筆手稿、演講、論文、詩詞,至清末被捕時的供狀,摘要引述,構築成理解汪氏生平的重要基石。>>本書內容基礎為汪精衛女婿何孟恆所編撰的未刊書稿《汪精衛.現代中國》。出版目的,在透過汪精衛的自述以及其周遭相關人士的言行事蹟,讓世人更能理解這位中國近代史上最受爭議的政治家與文人複雜的一生與理念。2019年精裝出版,首次刊出汪精衛「自傳草稿」及私人書信手稿。>>今次《汪精衛生平與理念:一手史料重構民國史》一書經精煉,僅保留謄錄文本與部分手稿原圖,並大幅補充何孟恆對汪精衛的回憶細節。內容包括下列部分:第一、何孟恆《汪精衛.現代中國》文稿;第二、汪氏書信;第三、附錄。本書根據汪精衛未完成的「自傳草稿」編撰,該稿始於清末截至1927年底,是汪精衛自述的親身經歷及其所見所聞的獨有見解。依年代順序記述汪精衛的一生,並列舉其已發表的政治寫作、演說,也同時把55封私人書信穿插其中。書中更請與汪精衛有著密切接觸的後輩寫出他們與汪氏的回憶,並介紹汪精衛鮮見於其他史料的親人、密友與同僚,藉此顯示汪氏的人際關係。由汪氏女婿何孟恆編著,附以私人書信55封、親信回憶等,不作揣測、評斷、過濾,也無歌功頌德或另關新說,只從汪氏本人的角度見證自清末以迄抗戰之動盪中國。由廖仲愷刺殺案、被選任國民政府首任主席、中山艦事件、數度引退、赤化中國等種種關鍵內情,到汪氏待人處事的態度,本書言簡意賅地讓當時人自己發聲,解開歷史謎團,讓讀者自行思量判斷。
各界推薦 書評讚譽僅只一人的事跡和資料,卻足以讓我們跳脫傳統視野,對近代中國的歷史經驗得到嶄新的認識。──美國聖邁可學院歷史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王克文這套歷史文獻,見證了一個民族主義與和平主義的信仰者,在天翻地覆的大時代裡,曲折離奇的救亡經驗。它是認識汪精衛,也是理解這個時代特質不可或缺的材料。──前東海大學文學院院長 丘為君非歷史學家左湊右湊的「證據」,它是一手資料,研究近代史的人都要看這套書不可!──《春秋》雜誌撰稿人、歷史學者 李龍鑣為華文世界和大中華文化圈的利益計,這套書值得我們一讀。──著名傳媒人 陶傑過往對汪精衛的歷史評論,多數淪為政治鬥爭的宣傳工具,有失真實。汪精衛一生:有才有情,有得有失,有勇有謀,有功有過。記載任何歷史人物必須正反並陳,並以《人民史觀》為標準。基此原則,汪精衛的歷史定位,有必要重新檢視,客觀定論,一切從這套書起。──歷史學者 潘邦正這套書非常適合歷史研究者閱讀,這無須多言,更重要的是,書中呈現的不只是政治家的汪精衛,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笑、有淚、有感情、有情趣。──文獻學博士 梁基永從學術嚴謹的角度來看這套書,有百分之二百的價值。──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許育銘這套書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讓一個歷史人物可以在應該有的位置,讓他的著作可以被重視、被閱讀、被理解,讓我們更貼近歷史,還原真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陳登武研究汪精衛不可或缺的資料!。──三聯書店出版經理 梁偉基這六冊巨著是研究汪精衛近年來罕見的重要史料,還原了一個真的汪精衛。──《亞洲週刊》記者 黃宇翔這套書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汪精衛的珍貴資料,包括自傳草稿、私人書信、政治論述詩詞手稿、生活點滴、至親回憶等,其中有不少是從未面世的。閱讀這套書可以讓我們確切瞭解他的人生態度、感情世界、政治思想、詩詞造詣,從而重新認識他的本來面目。──珠海學院文學與社會科學院院長 鄧昭祺不管對有年紀或是年輕的人來說,閱讀這套書都是很好的吸收與體會。──時報文化董事長 趙政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汪精衛 汪精衛(1883-1944),原名兆銘,字季新,號精衛,廣東三水人。留學日本時認識孫中山,參與反清革命,致力宣傳,成為孫中山重要助手,中華民國建立者之一。1910年行刺攝政王不果被捕,獄中所寫下的「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家喻戶曉。出獄後更成為民族英雄。民國成立,仍輔佐孫中山,國民黨政綱及宣言多出其手。 孫中山逝世後,出任第一任國民政府主席,1932年任行政院長,1938年以國民黨副總裁身份,公開主張對日談和。1940年,在日本佔領下的南京重組國民政府對峙。其《南京政府政綱》指出,成立政府目的為「本善鄰友好之方針,以和平外交求中國主權之獨立完整,以分擔東亞永久和平及新秩序建設之責任」。1944年病逝日本名古屋。 汪精衛一生筆耕不綴,除了《雙照樓詩詞藁》,也曾發表諸多政治文章,宣示其態度立場。他曾說:「我覺得拿生平的演講和論說,當做宣傳是最真實的。」何孟恆 編著 何孟恆(1916-2016),本名何文傑,筆名江芙,廣東中山人,妻汪文惺是汪精衛的長女。金陵大學農經系畢業,南京國民政府期間擔任陳璧君的秘書。抗戰後在南京老虎橋監獄待了二年半,1948年赴港,曾當過教師、公務員,又在《彩虹》、《茶杯》、《文學世界》雜誌翻譯毛姆(Willliam Somerset Maugham)、培根(Francis Bacon)等著作及撰寫有關昆劇的文章,1959年進入香港大學植物系任實驗室主任,退休後定居美國,除繪畫及攝影外,更致力整理自己身邊所保留的汪精衛與陳璧君之遺物與文件,並以影印及抄寫的方式將相關親友那裏所收藏的史料保存下來,以便日後提供給學者們參考。他把汪精衛生平所出版的文字著作集結成冊,有《汪精衛先生生平年譜初稿》、《汪精衛先生政治論述年表》、《汪精衛先生政治論述》、《汪精衛先生政治論述補遺》,《自述及其他》、《自述及其他(續)》捐給美國與世界幾個重要的圖書館。2010年與妻子汪文惺創辦汪精衛紀念託管會。著作除了香港植物叢書外,還包括《雙照樓詩詞藁讀後記》、回憶錄《何孟恆雲煙散憶》及翻譯作《一場戰爭的開始》。
產品目錄 序 王克文編輯前言汪精衛.現代中國汪精衛家譜01:出生與童年(1883-1904)02:留日與革命(1904-1911) 求學日本與參加同盟會 刺殺攝政王 建立民國03:民國成立到孫中山逝世(1912-1925) 赴法國留學 協助孫中山鞏固南方 改組國民黨 商團事變 孫中山逝世04:國民黨權力鬥爭與國民革命(1925-1927) 廣東的危機 成立國民政府 廖仲愷遇刺身亡 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山艦事件 北伐及寧漢分裂 武漢分共 寧漢合作 引退去國05:南京十年(1928-1937) 擴大會議與太原約法 汪、蔣再次合作 遇刺療傷 焦土抗戰與對日交涉06:離開重慶,發出〈艷電〉(1938)07:河內暗殺事件(1939)08:從和平運動到組織政府(1939-1940)09:「和平反共建國」(1940-1943) 建立和平政府 簽訂中日同盟條約10:尾聲(1944) 病情惡化,在日本逝世 最後之心情書信附錄 01:回憶汪精衛 02:汪精衛親信 03:汪精衛雜著
| 書名 / | 汪精衛生平與理念: 一手史料重構民國史 |
|---|---|
| 作者 / | 汪精衛 何孟恆 |
| 簡介 / | 汪精衛生平與理念: 一手史料重構民國史:汪精衛親筆言論及親信記述,讓世人更了解這位中國近代史上最受爭議的革命志士、詩人與政治家。革命志士、詩人與政治家汪精衛無疑是 |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4440189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4440189 |
| 誠品26碼 / | 2683045481003 |
| 頁數 / | 408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3*17*2.1 |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序 | 王克文
無論是否熟悉近代歷史,中國人對汪精衛這個名字,總帶著幾分好奇。這位在中日戰爭期間脫離抗戰陣營,出面與日本談和的國民黨領袖,在國、共兩黨的官方史書中早已認定為惡不赦的「漢奸」,但坊間的傳言揣測卻從未停息。最廣為流行的說法是汪氏與蔣介石存有默契,一主和一主戰,各為中國謀出路;另一種說法是蔣介石故意讓屬下替汪氏與日本牽線,然後過河拆橋,驅使汪氏成為日本傀儡,以除去黨內競爭對手;還有一種說法則是汪氏為了照顧淪陷區的百姓,不得不犧牲自己,用成立政府的方式去緩解日本佔領軍的壓迫。多年以來,有關汪氏的史料陸續公諸於世,從未能證實以上任何一種說法,卻也從未止住人們的猜想。
眾說紛紜中,官方宣傳裏汪精衛「賣國求榮」的罪名,始終是難以服眾的。在當時的中外局面之下,對日談和不但不能「求榮」,而且必定「招辱」,寧可「招辱」而執意為之,背後必有其不得不為的考量,甚至「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和決心;至於「賣國」,且不說汪氏沒有送出任何未被佔領的國土,如果只是希望以談判的手段結束戰爭─即便是侵略戰爭―就叫賣國,則古往今來一切國際爭端,包括目前之烏克蘭和巴勒斯坦,均無從收拾。正因如此,大家心中總存著一絲疑惑,傳言揣測亦由是而生。
可惜研究汪氏的專業學者,在矯正官方說法方面並未作出太多貢獻。這些年台港的史學著作的確慢慢放寬了尺度,汪氏的詩詞、年表也偶見重刊,但數量極少,影響似僅限於學界。西方有關這段歷史的研究,則在八十年代後轉向地方的淪陷與通敵現象,罕以汪氏為主題。絕大多數的汪氏傳記和汪政權書籍出自中國大陸,這些作品固然資料豐富,但往往分析薄弱,無法跳脫政治框框,卻主導著通俗文化和大眾印象。因此時至今日,中國人眼中的汪精衛,仍然一半來自耳語、一半附和口號。
平心而論,汪氏在抗戰一年多後毅然主和,的確是想為瀕臨崩潰的中國尋求一線生機。抗戰伊始,中國實無長期作戰的準備與條件,戰前國民黨所謂「黃金年」,內憂外患、派系紛擾,國防和經濟建設都才剛剛起步,政治與軍事統一更無從談起,一旦日軍大舉入侵,不僅國、共角力繼續,各地軍頭的觀望自保也原形畢露,下級隊伍則兵匪不分、趁火打劫,荼毒百姓有時竟與敵人無異;地方官吏望風而逃,社會秩序隨之瓦解,許多城鎮日軍鐵蹄未至,卻也陷入無政府狀態;中共游擊武力逐漸活躍於敵後,並不能扭轉戰局。直到珍珠港事變之前,中國精疲力竭而奪不回一寸失地。那時的混亂、無助和恐慌, 如今已被國、共兩黨在戰後各自製造的神話「領袖英明、軍民一心、奮勇殺敵、迎接勝利」所掩沒,但如果記不得抗戰初期中國處境的艱困和惡劣,就無法理解為什麼在戰事最不利的關頭,談和可以成為沒有辦法之中的辦法。汪氏當年不得已而談和的嘗試,抗戰勝利之後自然證明是得不償失、多此一舉了,但果真如官方宣傳所稱,是「喪心病狂」嗎?用「賣國求榮」一筆抹殺當年委屈談和者的苦心,不僅健忘,而且殘忍。
不過,當汪氏與日本直接接觸,發現日本的條件未守最初承諾時,他本可急流勇退、就此束手的。過去數度翩然下野的汪氏,在此關頭卻選擇繼續與日本周旋,並在日本的卵翼下成立政府,其心路轉折,著實令人費解。固然,他對抗戰形勢的估計未變,或仍以為妥協至少比全面戰敗好,但他個人為此付出的代價,未免太大。胡適曾說,汪氏「終身不免有烈士的complex」,不少人都認為這句話一針見血。所謂「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汪氏在南京仰日本之鼻息,作「和平之示範」,難道真是一種凌遲自己、從容就義的選擇?
凡此種種,都使人不得不從探討汪氏的生平著手,將汪氏在抗戰期間的作為,放在他一生從政的思想和言行中來考量。汪氏去世七餘載,至今難見一本不帶「政治臉譜」的中文傳記。由汪精衛紀念託管會籌劃出版的這本《汪精衛生平與理念》,滙聚傳記、史料與回憶,從各個方面重新呈現汪氏與中國命運密不可分的一生,稱得上是擺脫「政治臉譜」的一項重大努力。
全書的最主要部份是何孟恆先生的遺著《汪精衛.現代中國》。汪氏生前曾說他不必寫自傳,因為他歷來的公開言論,就可以當作審視他一生的材料。孟恆先生認真履行了汪氏的遺言,將汪氏生前的書信、演講、論文,詩詞、乃至清末被捕時的供狀,一一摘要引述,串連而成一部完整的汪氏傳記,除說明時代背景及政治形勢外,幾乎不作任何分析或評斷,盡量讓汪氏「夫子自道」。書中既不像大部份汪氏傳記那樣謾罵嘲諷,也不盲目地歌功頌德,只是從汪氏本人的角度見證自清末以迄抗戰之動盪中國,娓娓道來,令人耳目一新。
(未完)
最佳賣點 : 汪精衛親筆言論及親信記述,
讓世人更了解這位中國近代史上最受爭議的
革命志士、詩人與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