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 高速中國裡的低速人生 (十週年全新修訂版) | 誠品線上

大路: 高速中國裡的低速人生 (十週年全新修訂版)

作者 張贊波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大路: 高速中國裡的低速人生 (十週年全新修訂版):    獨立紀錄片導演張贊波非虛構書寫「大國三部曲」首部曲《大路》十週年紀念曠日持久的化名潛伏,不可思議的田野調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獨立紀錄片導演張贊波非虛構書寫「大國三部曲」首部曲《大路》十週年紀念 曠日持久的化名潛伏,不可思議的田野調查, 兩種媒材的生動紀錄,歷久彌新的珍貴文本。 2014 開卷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 2014 《放映週報》年度十大電影專書 2015 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 2015 新浪中國好書榜十大年度好書第一名 2016 首屆書店文學獎年度書單 張贊波 ──我不但是一個見證者,也是一個親歷者。我由衷感激老天安排我遇見他們,從而得以在這條朝天的大路上,讓我的時光和他們的時光短暫重疊。 ──到處在修建現代化的高速公路,可是有太多的人無力踏上這條國家的通衢大道。 ──有禁書的時代,是時代的恥辱,卻是禁書的榮耀。 二○○九年,一條綿延近百公里的高速公路在湖南動工。在不可抵擋的現代化浪潮下,紀錄片導演張贊波逆潮流而動,從北京趕赴湖南的偏僻山村,以化名方式,孤身潛伏工地三年多,近身觀察其中的民工、包商、工程管理者、基層官員與當地村民的生存境遇,敏銳發掘隱藏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權力結構裡的利益鏈。 隨著這條從無到有的大路拔地而起,各式野蠻迫遷、工安事故、討薪抗爭、偷工減料、徇私貪腐、聲色犬馬頻繁發生,甚至還上演黑幫介入的血腥械鬥,山河、歷史、文化亦被破壞殆盡。當宏大建設的奇景最終落成,也留下怪誕而慘烈的時代寓言。如今,被稱為「基建狂魔」的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達一九.○七萬公里,早在二○一一年便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然而本書記錄的祕密與真相如此讓人觸目驚心。 作為少數能兼具作家身分的電影導演,張贊波嫻熟運用鏡頭和文字兩種媒材,細緻而生動地呈現國家發展背後的斑駁景象與悲喜人生。在官方主旋律龍罩、真相難以言說的當下中國,《大路》是一份充滿底層氣息和批判精神的寫真文本,有著荒誕日常的生動敘事、獨特新穎的内部視角和深厚真摯的人文關懷。同題紀錄片《大路朝天》也備受國際影壇關注,多次榮獲提案大獎,入選數十個國際電影節並獲獎。「中伙鋪」這個距離沈從文老家鳳凰縣不遠的古老鄉村,在被一條嶄新的高速公路貫穿之時,因為有了張贊波深入現場、經年累月的拍攝與書寫,成為理解迷宮中國的奇特入口。 作為張贊波的第一本書,《大路》出版後在臺灣與中國獲獎連連,但簡體中文版在出版兩個月後隨即被禁,作者和出版方都遭整肅壓制,從此張贊波在中國成為罕見的「雙禁」作者(禁片加上禁書)。此次的「十週年全新修訂版」除了融合繁體與簡體中文版各有所長之處,新增五萬字的篇幅,作者也細緻進行全書修訂,更收錄《大路》一書在中國遭禁始末,完整呈現中國官方對事實真相的脆弱心理,以及對文化領域的宰制。書裡書外,不只是高速發展的光鮮樣本,更有極權與社會主義的變形體制。 所獲獎項和頒獎辭 2014 開卷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 紀錄片導演張贊波在一條高速公路的工地匍匐三年,用心觀察,用鏡頭和筆記錄了中國崛起背後的社會廢墟。一個個生猛有力的故事呈現「中國特色」的無奈和掙扎。 2014 《放映週報》年度十大電影專書 此書根植於拍攝《大路朝天》的田野調查,張贊波以近乎人類學家的熱情,勾勒出中伙鋪村裡,為了修建省級高速公路而群聚的建築工民族誌,同時揭露自己的位置與自我懷疑……若非坦然深層的自我覺察與對現實的掌握,絕對寫不出這麼細緻又具體的「跨域文本」,既巨觀社會世界結構,也微觀個體存在樣態。 2015 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 紀錄片導演張贊波以鏡頭和書寫記錄著中國在邁向更快、更進步過程中的衝突、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與利益糾葛,一一抽絲剝繭,最後剪輯成影片《大路朝天》與此書,文字潛藏著深厚的人文關懷,呈現了報導文學的誠懇和反思。 2015 新浪中國好書榜十大年度好書第一名 張贊波耗時三年「潛伏」在築路工地上,用攝像機和筆同時記錄下一條公路誕生的每一細節。他冷靜、細膩、流暢的敘述,以一條公路、一個村莊的微縮景觀,呈現了一個迅速發展的國家耀眼表象背後的肌理,以及普通小人物在大時代中的浮沉。《大路》尤其為方興未艾的非虛構寫作提供了一個高質量的範本。 2016 首屆書店文學獎年度書單 我們應該鼓勵這種立體地進入社會的寫作嘗試,尤其是它面臨具體的痛苦和整體性的困難。我們應該有勇氣去記錄自己的命運,如同張贊波的嘗試一樣,為我們的時代留下一部正在進行式的公路電影。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張贊波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自由作家,湖南邵陽人。二○○五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碩士班,二○○九年完成首部紀錄長片《天降》。二○一五年,第四部紀錄長片《大路朝天》入圍第二十八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長片競賽單元,獲第五十三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提名、第十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華人紀錄片首獎。非虛構著作《大路:高速中國裡的低速人生》獲二○一五年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及開卷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曾擔任金馬獎、桃園電影節、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評審,最新非虛構著作為《大景:內蒙古「皇家」草原上的奇異風景與欲望遊戲》。封面繪圖.設計萬向欣平面設計師兼插畫家。作品風格以手繪線條為主。作品有《Under 1.0》瀕危動物視力表系列,總統府常設展《臺灣.集》作品展出。《2023倫敦設計雙年展》、《2024臺北文學季》、《2025臺北文學獎》主視覺設計。《大景》、《菊花如何夜行軍》、《沒口之河》、《控制》(十週年紀念新版)、《橫斷臺灣》、《植物學家》、《電玩的本質》等書籍封面設計。IG @under_1.0 FB Under 1.0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一本絕版又絕跡的老書,一條曲折又延伸的大路──《大路》(十週年全新修訂版)自序前言 在湘西,我想拍一部「公路片」第一章 中伙鋪路上的風景道路上的古老村莊項目部第二章 留雲寺一座讓路的「古寺」「神」愛世人無能為力的神祇俗世與神界第三章 老何與老姜重慶來的挖樁人老何一家的壞運氣「杯酒釋恩仇」本地幫與外地幫壞運氣輪到了老姜第四章 中國式博弈工地上演「黑幫電影」中國式博弈難以癒合的傷口第五章 紅歌與娛樂一場異彩紛呈的紅歌大賽牌局與馬戲人人都愛「橋頭堡」第六章 「共和國同齡人」被遺忘的老兵沒有硝煙的戰場「彎道超車」新時代「公安老朱」與母狗小白第七章 中國式關係袁科長的一天歐婆婆家的「飛來橫石」「速度之戀」「工程關係學」冤家亦朋友第八章 被改變的村莊「和諧拆遷」水源保衛戰亡靈與神樹第九章 我的角色初見高速公路「你是站在什麼立場的?」「小機機」拍客的底層生活分裂與糾結的記錄人生第十章 巫山與巫溪迎來送往的道路老何的新人生老姜的舊生活古董商老何的荊棘路迷失在嶄新的古鎮尾聲 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後記 直面生活的粗礪和厚重附錄一 《大路》被禁記附錄二 同題紀錄片《大路朝天》提案和影片獲獎情況(部分)

商品規格

書名 / 大路: 高速中國裡的低速人生 (十週年全新修訂版)
作者 / 張贊波
簡介 / 大路: 高速中國裡的低速人生 (十週年全新修訂版):    獨立紀錄片導演張贊波非虛構書寫「大國三部曲」首部曲《大路》十週年紀念曠日持久的化名潛伏,不可思議的田野調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478936
ISBN10 /
EAN / 9786267478936
誠品26碼 / 2683002974005
頁數 / 59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14.8*3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一本絕版又絕跡的老書,一條曲折又延伸的大路
──《大路》(十週年全新修訂版)自序

面對一本十年前的老書,我自然免不了首先要感慨時光的流逝。時光過得如此飛快,整整十年,已經倏忽被拋諸腦後交給往昔記憶,就像手中捧閱的一本書,不經意間就往前翻了一頁。但假若人生果真如書,而把十年光陰濃縮於一頁,應該足夠呈現出令人回味甚至愕然的變化。實際情況也確是如此,十年間,這本書走過了自己獨特而曲折的歷程,而和它有關的一些人和事,也在或悄然或顯著地發生改變。

二○一四年九月,《大路》在臺灣八旗文化出版,儘管當時我已涉足紀錄片領域多年,有過長長短短好幾部影像作品,但它是我的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文字作品。在憑藉影像呈現真實世界的同時,我第一次有意識跨越邊界,轉換媒材和形式,用長篇文字呈現我置身其中的那個紛繁世界,並藉之表達自我。承蒙臺灣讀者和業內人士關愛,《大路》出版後陸續收獲一些好評和反響,也有幸獲得了幾個獎項,第一刷很快售罄。後來,在經過數次再刷並銷售後,出版社和通路均無庫存,變成絕版。對於一位剛出版首作的「寫作素人」來說,這些都是難得的鼓勵。

二○一五年十一月,經中國知名出版品牌「理想國」編輯,簡體版《大路》在其所屬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問世。相比於繁體版,簡體版的副標題換成相對中性的「高速中國裡的工地紀事」,且刪除正文中不少「敏感」表述。即使是一個被審查後的「潔版」,它於我也意義重大。因為之前,我所有紀錄片都是脫離審查體制的獨立作品,在由國家權力嚴控電影生產和流通的中國,它們都是叛逆的法外之徒,只能潛藏於地下,偷偷流傳,因而受眾和影響均為有限。而待《大路》公開出版,我的作品才算第一次擁有合法身分,從而浮出地面,呈現於公眾視野。因而,無論在受眾還是媒體層面,它都遠比我的紀錄片作品獲得更為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也獲頒幾個專業獎項。首刷一萬冊很快被訂購一空。

然而,在簡體版《大路》出版僅兩個月後,正當準備二刷之時,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它被「下架」了。「下架」一詞,是龐大的新時代中國特色詞彙庫中的一員,也是黨的審查體系的又一偉大創舉。和「技術原因」往往指向「禁片」一樣,(注1)被「下架」意謂著:這是一本「禁書」。就這樣,我的書被禁,成了新時代中國禁書潮中又一個犧牲品。不僅不能再刷,一夜之間,從所有銷售平臺──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消失無蹤,落得「白茫茫一片真乾淨」。據外媒報導,對《大路》的下架指令來自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但眾所周知,中國的書報電影審查體系具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和模糊曖昧度,並無法可依,甚至無跡可尋,往往依附於權力意志和長官意志,體現出暗箱操作的特徵,不會對民眾「公務透明」。所以,和眾多悄悄消失的禁書、禁片一樣,背後的原因一時眾說紛紜,撲朔迷離。(注2)

無論實際情況如何,一斑皆可窺豹,這是當時愈發嚴苛的言論環境之顯現。不光禁書,在我涉足的另一領域──獨立電影面臨的局面更為嚴峻。從新領導人上臺的二○一二年始,原有的中國三大獨立電影節(展)相繼被關停,零散的民間放映也頻遭干擾。無論創作還是放映,都經歷了寒冬。二○一七年,獨立電影更是遭逢雪上加霜:《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出臺,從法理上對獨立電影形成全方面扼制。自此,沒有獲得官方拍攝許可和公映許可的獨立電影,無論在製作、放映、傳播,以及參加電影節(展)等環節上,都已變成「非法」。在中國,我的紀錄電影幾乎沒有傳播空間,在拍攝上也愈發舉步維艱,面臨比以往更大的困難甚至風險。如果說,早些年我們這些獨立影人尚能在夾縫中生存,那麼時至當今,這最後的一絲夾縫也眼看要被徹底堵塞。

《大路》被禁後的這十年,可說是中國本就難得的自由空間在逐漸萎縮的十年。無論作為這片土地上的一位獨立創作者,還是這個國家的一位普通國民,我都能深刻感受到這點。某些當初選擇從事獨立電影時抱持的理想,也不得不面臨幻滅。起先,我還時不時談起紀錄片創作者應該肩負的責任和良知;後來,一般情況下我只會說創作是表達欲使然,是胸口的一息尚存;再後來,我常常變得沉默;最後,我被迫從國內的社群媒體上徹底消失,也不再參加現實中的任何公共活動。

在不解決問題、卻喜歡解決「問題揭示者」的這片魔幻的土地上,我想,有人樂於看到這個局面:和一本禁書同時消失的,還有它的作者。何況,我還是一個死不悔改的「雙禁」(禁片加禁書)作者,不願妥協,更不願投降,那麼,擁有這樣的命運也不屬意外。在經歷最初的驚訝、失落和不平後,我很快坦然面對我的作品以及自身的命運。記得在《大路》被禁後,有讀者拿著這本新鮮出爐的禁書來給我簽名,我在書上寫了一句題贈語:有禁書的時代,是時代的恥辱,卻是禁書的榮耀。沒錯,至今,我仍覺得《大路》所獲得的最榮耀的獎項,不是「臺北國際書展大獎」,不是「開卷好書獎」,也不是「新浪中國年度十大好書獎」和「書店文學獎」,而正是這個沉甸甸的「天朝禁書獎」──我視之為對我的加冕,就像我歷來視人生的所有經歷包括苦難都自有其價值和意義。

不光是禁書作者,出版禁書的出版方也未能幸免遭受鐵拳。幾乎與簡體版《大路》被「下架」同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社長何林夏先生被帶走接受調查,後來以「貪汙罪」罪名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外界普遍認為,他被捕的真正原因是出版了包含《大路》在內的一系列敏感書籍,惹惱了黨。廣西師大出版社總編輯、「理想國」掌門人劉瑞琳女士也因為出版《大路》等禁書而受到處分,被免去相關職務,做出深刻檢討。而《大路》的責任編輯C先生,因此被吊銷編輯資格,終生禁止再進入出版行業。

極權之手比想像的伸得更長。當初出版繁體版《大路》的臺灣八旗文化,也因持續出版揭露和批評中國政府、不符合黨的思想觀念的禁書,成為黨的眼中釘。二○二三年三月,八旗總編輯李延賀從臺北回上海探親時被祕密拘捕,後來,以「煽動分裂國家罪」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至今仍身陷囹圄。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也直接導致我原本即將在八旗出版的第二本非虛構著作《大景》,不得不被雪藏一年,後來,更換到春山出版才得以重見天日。同樣原因,這本《大路》十週年版,也不得不離開八旗,隨之來到春山。

承蒙春山不棄,再次接納我,從而得以讓這本絕版(繁體版)又絕跡(簡體版)多年的老書十年後重新和讀者見面。而且,很榮幸的是,這次的修訂版,能得到春山總編輯小瑞親自擔任責任編輯。在十年前的開卷好書獎頒獎典禮上,我第一次見到當時尚在衛城的她──我的《大路》和衛城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同時獲獎──並經延賀引薦,懷著景仰之心和她打了招呼。儘管在十年後,她早已離開衛城,對當初這一幕也印象全無,根本記不起曾見過我,但在編輯《大路》時,我們卻像認識多年的老朋友,陌生感和距離感被消解了。隨著對這份舊文本的重新閱讀和細緻梳理,我們又宛若回到十年前,被斷裂的時間得以重新接續起來,呈現出超越線性的複雜型態和況味。謝謝小瑞,在我最無力的時候接納我,給予我力量和溫暖。你的傾心傾力和包容細緻,時常讓我感動,你對出版的理解和實踐,更是讓我欽佩。

出現在讀者諸君面前的這個修訂版,不光是一次老版本的簡單再版,也呈現出難得的舊貌換新顏。首先,它基本上保留了以前繁簡兩個版本中各自被編輯刪掉的部分。在八旗的版本裡,礙於篇幅所限和面向臺灣受眾的考慮,刪掉了原稿中的數萬字──但放在更寬廣的語境下,這一部分大多也有其紀錄價值。而在「理想國」的版本裡,受制於黨的審查體系,刪掉了那些尖銳而敏感的表述部分──它們基本上是我從敘事的空隙中現身出來,對某些事物進行直接評點,雖然篇幅不長,但最能反應出我的思想觀念和性情風格,更關鍵的,最能體現我崇尚的自由寫作精神。小瑞花了不少時間和力氣,重新整合兩個舊版本中被刪除的段落字句,使得這個新版本既是一個最接近我當初寫作原貌,也是一個最理想化的版本。

其次,小瑞和我也對書中一些錯漏進行修訂,對一些不甚準確和嚴謹的表述進行調整,我還對一些語句重新修改、潤色,去除一些習慣性的贅詞和過於口語化的表達,只希望能讓這份文本變得更為流暢和準確。此外,小瑞也修訂一些原有的注釋,以及對某些表述重新加注,除了給臺灣讀者提供更全面的時代背景和語境參考,也試圖讓這份十年前的文本,盡量和十年後的今日現實產生一種呼應──這也是修訂版價值的體現。

藉之這次修訂契機,重新閱讀自己這部十年前的作品,它好像把我瞬間拽回那段孤身潛伏工地的難忘時光。那時我白天出去轉悠拍攝,晚上回到宿舍鎖緊房門寫作,幾乎每一天,都如饑似渴地被鏡頭前的魔幻現實所吸引,也時常被它衝擊得或目瞪口呆,或義憤填膺,或感慨萬千。在片子完成之前,這種強烈的情緒亟需找到一個表達的出口,所以我才決定除了影像,也用文字呈現這次難得的見證和體驗。作為我的第一部非虛構著作,它難免青澀、粗糙,但我敢說,它足夠真實和真誠,也足夠悲憫和犀利。因為那些場景和故事都是我親眼所見,那些感受和思考,也都是真切地出自我的內心和大腦,自然帶著我的情感、溫度,當然也有立場。

十年前,這本書的完成和出版,對我意義重大,讓我意識到自己不光可以拍攝,還可以寫作。從此,我有了我命名為「多聲部」的創作觀念和創作意識:哪怕孤身一人,哪怕身處條件極其有限甚至艱困的境況,也可以透過各種力所能及的媒材和手段,去完成同題材、同主題的表達,從而讓一個人也可以發出多種音調,形成有如合唱團般的效力。另外,這本書作為我的第一部非虛構著作,還有一個意義:它無意中拉開了我即將完成的非虛構寫作三部曲──「大國三部曲」的序幕,第二部《大景》在某種意義上,也延續了《大路》開創的精神和方式──透過長時間、深入的在場,去獲取真相,揭示真相,從而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立場;也透過影像和文字等多種媒材,形成多聲部的吟唱。而尚未問世的第三部,除了將延續這種精神和方式,它和第一部《大路》之間,又會形成一種更加奇妙的連結和呼應。這也許,就是非虛構現實題材為何對我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原因吧。

然而,遺憾的是,相比於創作上的收穫,現實本身卻未免不讓人感到沮喪,甚至絕望。十年來,這本書自身遭遇了不少意想不到的變化,但它當初所描繪的那個世界卻似乎一成不變,那條象徵國家主義的通衢大道,一直在延伸朝前。時至今日,對個體權益和尊嚴的踐踏、對文明和規則的漠視依然和國家主義如影相隨。我時常會看到以發展之名進行的各種暴力拆遷訊息,也會頻頻耳聞因為豆腐渣工程而導致的各類事故,當然,底層勞動者的境遇依舊糟糕,甚至更甚。在這片缺乏制度保障和反思精神的土地上,似乎再多的苦難和悲劇也不足以形成教訓和警醒。讓我難免會在心裡再次發出那聲虛無的詰問:「這個世界會好嗎?」

再次感謝八旗和延賀讓這本書最初面世,也感謝春山和小瑞讓它十年後重生。此外,我還要藉此機會,感謝一位特別的人,他就是《大路》初版的推薦人齊柏林先生。儘管當時是出版方找他推薦我的書,我們素未謀面,也從無聯絡,但我一直聽說他的名字和作品。後來,在他去世前不久,他還主動透過FB私信給我,約定下次去臺時見面,但沒想到天妒英才,在隨後的航拍中他不幸遭遇墜機事故,從此天人永隔。我最近一次去臺灣時,一抵達桃園機場,便看到牆上掛著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會海報,我差點落淚,既惋惜再也見不到這位寬厚而優秀的同行,也為他至今還以這樣的方式發揮他的價值和精神而感到欣慰。柏林兄,謝謝你,希望你在天國安息,希望你和你的靈魂在那裡飛得更高,永不墜落。

注1:中國經常會以「技術原因」為藉口對某些違背黨的思想意志和美學觀念的電影作品進行勒令撤展、退賽、甚或下線禁映。
注2:關於簡體版《大路》被下架的更多細節,請參見本書附錄〈《大路》被禁記〉。

試閱文字

內文 : 出自第七章〈中國式關係〉

歐婆婆家的「飛來橫石」
運炸藥的「吉安公司」車輛很快就來到工地上。但除了司機,根本就沒有押運人員——袁科長事先支付的那筆押運費也只是有名無實。車廂門打開,一個個寫著「乳化炸藥,淨重24KG」的牛皮紙箱,在袁科長指揮下,被民工們一一搬下車,準備運到對面一座石山上。
這座石山位於楊柳灣大橋工地,正對著幾百米外的火車道。山並不太高,長著鬱鬱蔥蔥的灌木叢。我剛來工地時,為了拍攝火車過境的全景鏡頭,曾經爬上去過。站在山上,剛好能俯瞰南來北往的火車─它從不遠處山谷中的隧道裡鑽出來,隨著一聲呼嘯的長鳴,很快就拐了個彎,「哐噹哐噹」地朝前駛去,消失在崇山峻嶺和零落的村落之間。這條鐵路就是著名的湘黔線,修建於上個世紀七○年代,是從北方去往貴州、雲南的必經之路。如果在火車上往窗外留意看,還能驚鴻一瞥地看到我腳下這座石頭山,及山下一座孤零零的老房子。
那座老房子就是歐婆婆的家。歐婆婆今年七十七歲,身體很不好,骨瘦如柴,走路顫顫巍巍,彷彿一陣風就能將她吹倒。她丈夫年輕時候便已早逝,她和小兒子一家住在石山下的老房子裡。小兒子出生於湘黔鐵路修建之時,所以名字叫「安鐵」。早幾年,小兒子一家去了杭州打工,連孫子和孫女也跟著過去了,只剩下歐婆婆獨居在家。
歐家幾乎一貧如洗,門口的火車便是歐婆婆的計時工具。每到下午,她只要看見接連幾輛紅白相間的「和諧號」火車交錯經過,她就知道是下午兩點左右了。於是,她就會起身進廚房弄中飯吃。屋前屋後的菜地裡,種著新鮮的蔬菜:白菜、菠菜、芥菜和香菜……還有蘿蔔、辣椒和茄子。屋腳下便是一條流水潺潺的水渠,很方便歐婆婆澆灌菜地,因此各種蔬菜長勢喜人。
歐婆婆對突然湧來的修路工人並不感到陌生,她年輕時曾見證過這條鐵路的修建。「那時候,有好多人來我們這裡修這條鐵路,最多的時候有六百人駐紮在我們村裡。修了好多年,才修好。」她坐在門前走廊裡,看著對面一輛正駛過的紅白車身的「和諧號」火車說。哐噹哐噹的軌道震盪聲,幾乎將她微弱的講話聲淹沒。
儘管每天看著火車從家門前經過,但她這輩子卻從來沒有坐過火車─她甚至連汽車都沒坐過─她去過的最遠地方,就是幾公里外鄰鎮小女兒的婆家,但也是「坐三輪車去的」。她的一生,似乎已經無法脫離這條鐵路了,然而現在,新的高速公路即將要修到她家屋後。
當這條高速公路來的時候,那座石頭山要「奉獻」出它的一半,被袁科長購買的炸藥炸掉。然而歐婆婆的老房子卻不在高速公路的拆遷紅線範圍內,儘管相距只有十米。這個尷尬的位置將給歐婆婆帶來麻煩和危險,但此時她還渾然不知。
石頭山就要被炸掉了,民工們搬著炸藥來到石山上。他們已經在石頭裡打出鑽孔,接下來,在專業爆破員指導下,他們將一管管炸藥填進鑽孔。在等待爆破的間隙裡,袁科長和幾個施工員來到歐婆婆家歇息。他們戴著紅色安全帽,坐在走廊裡的長凳上,東一句西一句地閒扯。偶爾還興致很高地講著黃色笑話,完全置屋子裡的主人和我的攝影機於不顧。
「去問問她家有臘肉賣沒有?」袁科長好像突然想起屋裡還有人存在。湘西的農家臘肉很有名,他想買點回去打打牙祭。工程科的小毛馬上起身,進到屋裡。歐婆婆正蹲在火塘前燒火。
「妳家裡有臘肉賣嗎?」小毛彎下身問。
「什麼?」她說的是地道的方言。
「臘肉。」小毛重複了一遍。
「我懂不到。」歐婆婆說。她完全聽不懂這些外來的「紅帽子」說的普通話。
「臘肉,就是燻乾的豬肉。」小毛耐心解釋。
「我聽不懂。」歐婆婆又說。
「哦,妳聽不懂啊。」小毛掏出手機,在上面打出兩個字─「臘肉」,然後將手機伸到歐婆婆眼底。
「什麼?我看不到。」歐婆婆瞇著眼睛,擺了擺手說。她的眼睛不太好。
小毛還是沒有放棄。他想了想,掏出隨身帶著的工作本和筆,寫出大大的「臘肉」兩個字,然後再次將本子伸到歐婆婆眼底。
「我懂不到。」歐婆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沒有進過學堂的門,不識字。」
「哦,妳不識字啊。」小毛恍然大悟,「那就沒辦法了。」
他悻悻地走出屋子,向袁科長彙報這起失敗的臘肉收購,大家聽了全哈哈大笑起來,好像剛才聽黃色笑話一樣開心。賓主之間雖然無法在語言和文字上溝通,但彼此相安無事,其樂融融。不過,這只是短暫的幻象而已,因為爆破開始了。石山上傳來轟隆聲,雖然還只是一次試爆,但也讓歐婆婆嚇了一跳。
「你們不能放炮啊。」這時,她才意識到這些「紅帽子」來者不善——並不只是來歇腳或者搭訕那麼簡單,她驚慌地從火塘前起身,來到走廊上衝屋簷下的施工員們說:「我人還在屋裡,不能放炮。」
但沒誰搭理她,彷彿剛才那次不成功的溝通逆轉了─現在輪到這些突然闖入的「紅帽子」們聽不懂她的方言,他們很快就離開她的小屋,再次來到石山上,為正式爆破做著準備。
我在石山對面的馬路上架好攝影機。沒多久,歐婆婆也被爆破安全員「請」了出來,她晃晃悠悠地走過家門前的狹窄田埂,來到馬路上,站在我的攝影機旁,一邊遠遠地看著自家房子,一邊氣喘吁吁。
「放炮啦——放炮啦——」對面山頭傳來爆破員刻意拖長尾音而顯得聲嘶力竭的呼喊,還伴隨著陣陣尖銳的哨子聲。這是爆破前最後的警示。很快,石山上發出一陣震耳欲聾的響聲,地動山搖中,塵土和石塊伴隨濃煙騰空而起,四下飛濺,砸在田野裡,以及近在咫尺的歐婆婆的老房子上,發出砰砰的聲音。從鏡頭裡看到這樣的場面,我覺得驚心動魄,感覺自己並不是在拍攝一部獨立紀錄片,而更像是在拍攝一部大型戰爭片。
與一般戰爭片不同,這場「戰爭戲」裡並沒有敵人。既沒有中國官方抗日電影裡的「龜田少佐」、「岡村」、「松井」等面貌可憎的典型「鬼子兵」角色,也沒有描寫國民黨敵人如「胡漢三」、「湯司令」或「南霸天」那樣的經典惡霸漢奸形象,只有一群在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而勤勉工作的自己人。但根據後面的情節發展,如果硬要為這齣戲找出一個敵人的話,很不幸,那就是歐婆婆。風燭殘年的她,身不由己地站在了這場聲勢浩大的現代化工程的反面。

歐婆婆回到家裡,屋頂已經被「飛來橫石」砸穿好幾個窟窿。一塊破屋而入的石頭正掉落在堂屋裡的神龕下,驚擾了保佑家族平安昌盛的祖先和神靈。菜地裡也落滿大小不一的碎石,辣椒和茄子被打得東倒西歪,有的攔腰斷了莖稈,凌亂地伏倒在地裡。
一看到這樣的場景,歐婆婆傷心地掉下淚來。「房子炸壞了,你們要賠我!」她帶著哭腔朝屋後施工的民工們喊。「沒事的,會有人來給妳賠償處理的。」一位民工朝歐婆婆回喊。他來自福建,有著濃重的閩南口音,歐婆婆聽不懂他的話。她顯得非常悲傷和無助,坐在屋簷下的矮凳上一個勁地抹著眼淚。
並沒有誰來給歐婆婆賠償。偶爾有好心的民工,將她屋子裡和菜地裡的大石頭撿出去,但這無異於薛西弗斯推石。舊石頭撿走之後,新石頭又砸下來,歐婆婆的屋頂更加千瘡百孔。歐婆婆不幹了。當爆破隊搬著炸藥再次經過她家門前時,她顫顫巍巍地攔住其中一個「紅帽子」說:「你們不能再放炮了,將我房子都砸壞了!」她伸出瘦小的手臂,試圖拽住他。
「妳幹什麼啊,砸壞了有錢賠給妳的,妳怕什麼!」年輕的「紅帽子」對著她一陣怒斥,他就是剛才在歐婆婆家門口講黃段子的施工員之一─至此,賓主之間的和睦假象蕩然無存。他輕易地甩開她的手,頭也不回地扛著炸藥箱上了山。
當老弱的歐婆婆伸出手臂去攔住壯實的「紅帽子」時,這一頗具象徵意涵的場景,讓我悲哀地想到「螳臂當車」這個詞─在中共的話語系統裡,它往往被用來形容自不量力的階級敵人。誠然,別說歐婆婆瘦小的手臂,誰也不能阻擋這個執意加速向前的時代,它只顧匆匆趕路,並不在乎要撞到路上的其他個體。而所有站在它對立面的人,都會成為它的敵人。
又一輪爆破馬上開始,歐婆婆死活不願再走出屋子,她坐在神龕下的凳子上,對著前來清場的施工員喃喃地說:「我不走了,你們將我炸死算了!」
這樣的局面讓施工隊很難辦。面對如此風燭殘年的老人,他們還是不敢輕易用蠻力去對付她,只好給項目部打電話。孟總指示先將老婆婆「請」出去,後續事宜有待和高速公路指揮部協調。有了領導指示,施工隊伍才敢「動手」,他們一邊一個,連哄帶拽地扶住歐婆婆的雙臂,將骨瘦如柴的她輕而易舉地「攙扶」出房子,架到對面馬路上。
爆炸聲再次響起,將歐婆婆微弱不清的哭泣聲徹底淹沒。(未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獨立紀錄片導演張贊波非虛構書寫「大國三部曲」首部曲《大路》十週年紀念
曠日持久的化名潛伏,不可思議的田野調查,
兩種媒材的生動紀錄,歷久彌新的珍貴文本。

2014 開卷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
2014 《放映週報》年度十大電影專書
2015 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