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路上不孤單: 診療室的生命故事
| 作者 | 杜世興 |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乳癌路上不孤單: 診療室的生命故事:你不是一個人在面對這場人生戰役這些故事讓你知道,路雖難走,但你並不孤單一本充滿知識與力量之書臺北醫學大學外科教授杜世興繼2022年 | 
 
| 作者 | 杜世興 |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乳癌路上不孤單: 診療室的生命故事:你不是一個人在面對這場人生戰役這些故事讓你知道,路雖難走,但你並不孤單一本充滿知識與力量之書臺北醫學大學外科教授杜世興繼2022年 | 
內容簡介 你不是一個人在面對這場人生戰役這些故事讓你知道,路雖難走,但你並不孤單一本充滿知識與力量之書臺北醫學大學外科教授杜世興繼2022年前發行著重乳癌知識的《台灣女性乳癌白皮書》,詳細剖析乳癌成因與治療選擇後,再度以全新風格呈現的第二本著作《乳癌路上不孤單:診療室的生命故事》。不同於先前以醫學知識為主軸,本書以「診療室的生命故事」為題,娓娓道出乳癌病患在確診與治療歷程中所經歷的真實心聲,也涵蓋了許多與乳癌診療相關的重要知識與進展。少女的祈禱!只願擁有「健康」一位21歲念大學的青春小女孩,因為左乳被外院診斷罹患乳癌而來尋求醫助,當時原先規劃為她直接進行手術。然而命運真的捉弄人,不僅讓她在這麼青春年華就罹患乳癌,更令人扼腕的是,竟然是如此嚴重期數的乳癌!可是當我檢視她血中腫瘤指標CEA、CA153時,卻發現異常升高(意味著有遠處轉移之慮),接著檢視肺部電腦斷層,天啊!竟然發現數顆微小肺部轉移病灶,也就是宣布她已進展至四期乳癌。在此重大發現衝擊下,只好取消原先計劃的手術,改成先進行化學治療。走過38年行醫的歲月,看過無數案例,不論是年輕還是高齡乳癌,當然其中更不乏來的時候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時期的患者,著實對家庭及社會資源都造成問題。乳癌的早期偵測與治療能有效的提高長期存活率,近年來乳癌篩檢觀念的倡導,以及藥物研發並配合臨床試驗,讓我們對乳癌治療成效往前邁進一大步。文中有多個案例探討其他良性乳房疾病的因應法則,經由實際診療過程,導入正確治療觀念,免於面對乳房疾病徬徨無助的窘境。本書希望藉由結合知性與感性,能嘉惠到更多的朋友,挽救更多的乳癌患者,增進更多家庭的幸福。〡專文推薦〡五月天 阿信臺北醫學大學前校長 閻雲
各界推薦 〡專文推薦〡五月天 阿信臺北醫學大學前校長 閻雲如今,我得知杜醫師要出第二本書。跟第一本不同,這一次,杜醫師不是只寫醫學,他寫了很多真實的故事。那些在診間裡不曾被寫下來的對話、掙扎、懊悔與選擇,像一篇篇人生裡的小章節。你可以看到年輕媽媽為什麼會錯過檢查的時機,也可以看到年長者不敢手術背後的糾結,還有那些化療過後的疲憊、手術後的疤痕與修復期的忍耐。這些故事不是為了說教,而是讓你聽到故事,看見真相。──五月天/阿信書中每一篇文章,多是以一位或數位病人的故事為主軸,杜副院長從臨床角度出發,對病情重點、治療選項與背後的醫學原理皆做出深入而清楚的說明,卻不失溫度。即便書中涉及大量關於基因檢測、診斷方式、手術選擇(如乳房部分切除、全切除、再手術)等專業議題,讀來仍絲毫不顯艱澀或枯燥,反而引人入勝,展現了醫者深厚的同理與溝通能力。──臺北醫學大學前校長/閻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杜世興 教授臺北醫學大學外科教授台灣馨苗乳房康健協會理事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外科研究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經歷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副院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國泰綜合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國泰綜合醫院乳癌中心主任台灣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
產品目錄 目錄推薦序 一本充滿知識與勇氣的力量之書/臺北醫學大學前校長 閻雲 你不是一個人在面對這場人生戰役/五月天 阿信第一章 認識乳癌認識乳房構造 深入了解乳癌台灣女性每12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定期檢查 乳癌來敲門才能及早做準備第二章 乳癌病理預後極好的乳管原位癌 復發後也會威脅健康侵襲性乳癌!牢記醫師叮嚀 狼來了也不怕乳房隱形殺手 轉移性腋下淋巴腺病變鈣化點 讓乳癌無所遁形零期乳癌延宕就醫 10年後竟成四期乳癌乳頭異常分泌物 不能掉以輕心局部嚴重晚期乳癌 對症下藥大大改善預後乳癌轉移病症 適當治療、緩解巧門認識骨轉移阿嬤毋驚!銀髮族乳癌預後比年輕人更好乳管黏液癌 侵襲性乳癌的特殊外型令人聞之色變的三陰性乳癌少見疾病:拆彈專家見招拆招男生也會得乳癌?少見病例大解析第三章 良性乳房疾病35歲以下好發 無害卻擾人的乳房纖維腺瘤困擾新手媽媽的乳腺炎 並非孕婦專屬陷阱多多的乳房葉狀肉瘤乳管內乳突瘤 留不得乳房疼痛的貓膩!乳房纖維囊腫在作怪?良性乳房腫瘤!留來留去「瘤」成愁?乳頭搔癢要注意!乳頭濕疹及柏杰氏乳房疾病(Paget disease)慎思辨第四章 乳癌檢查搞懂病理報告 不要食緊弄破碗令人聞風喪膽的乳癌腫瘤指標CEA、CA153風險評估先發制人 面對乳癌先馳得點乳房X光攝影 早期發現乳癌的重要篩檢乳房超音波 判別乳房腫瘤「良惡性」的重要把關神乎其技的核磁造影 比傳統影像篩檢準確性更高揪出乳癌三法寶 切片手術病理結果最精準第五章 基因檢測安潔莉娜裘莉掀起BRCA1 2基因旋風 預防性乳房切除成風潮基因檢測精準醫療 勇敢向化療Say No!治療型基因檢測 找出適合藥物活出希望第六章 乳癌手術真空輔助微創手術無傷痕初期患者 乳房手術選擇學問大重建後的「義乳」利弊得失的拿捏隆乳的另類煩惱 乳房攝影使不得?自體脂肪隆乳的美麗與哀愁投石問路的前哨淋巴腺切片手術第七章 藥物治療術後藥物治療 除惡務盡孕期罹乳癌 妊娠安危談!乳癌術後 懷孕天職夢想乎?年輕乳癌患者 停經針助攻的決策女性荷爾蒙 會增加罹患乳癌風險?根除微小轉移病灶 化療功不可沒阻斷癌細胞生長 CDK4 6抑制劑:乳癌患者的福音HER2標靶藥物治療 HER2陽性患者不可棄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創新的標靶治療免疫療法 天然的軍隊骨質疏鬆 妳不可不知第八章 醫師叮嚀乳癌常見迷思 杜醫師為你解答千萬不要再「養」病了 症狀不能拖正確乳癌知識 救你一命的關鍵拒乳癌於門外 避開生活中危險因子
| 書名 / | 乳癌路上不孤單: 診療室的生命故事 | 
|---|---|
| 作者 / | 杜世興 | 
| 簡介 / | 乳癌路上不孤單: 診療室的生命故事:你不是一個人在面對這場人生戰役這些故事讓你知道,路雖難走,但你並不孤單一本充滿知識與力量之書臺北醫學大學外科教授杜世興繼2022年 |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4198004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4198004 | 
| 誠品26碼 / | 2683000988004 | 
| 頁數 / | 336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3*17.5*2.4 |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序
/臺北醫學大學外科教授 杜世興
  書寫序文時真的感觸良多,行醫38年來發生在診間血淚斑斑的生命故事,內心常出現這樣的聲音:把這徘徊歧途活生生的例子告知所有朋友,以免重蹈覆徹。如果她們能早點接觸防癌知識就能早期診斷甚至接受治療,更不會因鴕鳥心態而錯失黃金治療時間,導致病情惡化至一發不可收拾!同時也能避免病人、家人為乳癌治療過程舟車勞頓與身心受傷,當然更遠大的目標是降低乳癌死亡率,並活出健康的人生。
  由於常年投入於乳癌治療,一路上也漸漸看到20、30 年前曾接受治療的乳癌患者,許多都已經兒孫滿堂盡享天倫之樂。這些人回診時經常是感謝言語掛在嘴邊、感激的神情顯露臉上。她們總是說:「當年若是沒有你的手術治療,哪能有現在健康的我?」她們更是會叮嚀我:「杜醫師你要保重自己健康,很多人多需要你的照顧。」每每看到病人的病痛解決,讓她的家庭重現幸福,總會告訴自己這些辛苦與付出是值得的,這也是我38 年來熱衷行醫的原動力。也讓我深深體悟「愛與服務路更寬」!
  乳癌的早期偵測與治療能有效的提高長期存活率,近年來乳癌篩檢觀念的倡導,以及藥物研發並配合臨床試驗,讓我們對乳癌治療成效往前邁進一大步。目前免疫療法、抗體藥物複合體、基因突變藥物也已正式加入打擊治療乳癌的行列,如何應用這新的生力軍甚至口服標靶藥也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課程。想藉由書中知識的介紹帶著大家進入日新月異的醫學領域,同時加入活生生的案例,讓走在乳癌路上的朋友了解妳並不孤單,至少妳還有我們。
  走過38年行醫的歲月,看過無數案例,不論是年輕還是高齡乳癌,當然其中更不乏來的時候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時期的患者,著實對家庭及社會資源都造成問題。我不禁對自己發問?我該如何努力才能發揮小小的個人力量,讓這善緣共振於我們生活周遭?關於防癌知識的宣導,筆者除了2022年前發行著重乳癌知識的《台灣女性乳癌白皮書》外,希望藉由結合知性與感性的《乳癌路上不孤單:診療室的生命故事》一書的發行,能嘉惠到眾多的朋友,挽救更多的乳癌患者,增進更多家庭的幸福,因此特別將此懸壺歷程編輯成書以盡醫師的社會責任。
內文 : 第一章 認識乳癌
認識乳房構造 深入了解乳癌
CASE STUDY
人生第一次乳房檢查
對乳癌產生更多疑問
熊太太有一天到市場買完菜,看到市場旁停放一輛乳癌篩檢車,醫護人員邊解說也邊鼓勵適合年齡女性朋友接受乳房攝影檢查,完成篩檢婦女們還贈送小禮物。以前她從來未接受過任何乳房檢查,看到這場景也就跟著走進篩檢車,接受了她人生第一次乳房檢查,進行將乳房夾住再照相的所謂「乳房X光攝影檢查」。
幾天後收到檢查報告,提醒她需要到專責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然而,不論她怎麼看、怎麼觸摸也不覺自己乳房有任何異樣,但也只好帶著極驚慌的心境來乳房門診。原來她的「乳攝」影片中,發現右乳房裡有怪異鈣化點,此鈣化點外型多樣狀、集中在小範圍,難怪雖然報告中寫BIRADS 4B(罹癌風險機會10~50%)。
然而臨床上乳房外觀卻是正常、觸診正常也無顯現任何異樣。但是,再經我給予切片手術後,病理報告為原位乳癌,當然,她接著更為往後治療而心生無數的問題。
此時,熊太太心中不免產生一連串的疑惑:1好端端的乳房,怎麼照個乳房攝影後竟變成有癌症?;2我該不會因此要切掉乳房吧?;3聽說癌症會轉移,真的會遭遇轉移的威脅嗎?;3是否會因化學治療而面臨掉落頭髮的惡夢?
要了解熊太太心中的這些疑問,首先我們要先清楚乳房的構造。
乳房主要構造介紹
我們都知道乳房的主要功能是哺餵乳養育寶寶,更是女性第二性徵的表現。乳頭上約有15~20個乳孔供應乳汁,乳孔為乳管開口,下面銜接乳葉,乳葉由多個乳小葉聚集形成。乳小葉富含多數腺泡,乳汁自腺泡產生輸送至乳小管再匯入較大乳管,最後多條乳管匯集於乳頭。嬰兒吸吮乳頭時,由於負壓關係,乳汁便源源不斷自乳小葉(製造乳汁)經由乳管(乳汁輸送管道)傳送至乳頭餵奶。
乳暈上分布有多顆微小的小突起,稱為蒙哥馬利腺體(Montgomery's glands),此腺體會分泌油脂保護乳暈及皮膚,避免哺乳時乳頭受傷;有時診間會有年輕未婚女性因為乳暈上皮膚發現白色隆起物(甚至疼痛)而就醫,此乃是蒙哥馬利腺體富含油脂的關係,並非乳癌的乳頭表現。除了乳管、乳小葉外乳房還富含脂肪、纖維(結締)組織。
乳癌!細胞異常增生、繁殖而形成的惡性腫瘤
不管是乳小葉腺泡或乳小管管腔都有一層管腔細胞(luminal epithelium),乳癌是乳管上皮細胞或乳小葉上皮細胞不受生長調控而異常增生、繁殖而形成之惡性腫瘤。大部分乳癌是源自乳管(約占80%),小部分來自乳小葉(約占10~15%)。
而末端乳管乳小葉之間是脂肪、結締組織,極少數乳房惡性腫瘤會源自淋巴組織、血管、脂肪、結締組織,譬如血管肉瘤、脂肪肉瘤、纖維肉瘤。
由上述可知,乳房是由乳管、乳小葉、脂肪、結締組織所組成,外覆蓋皮膚而位於胸前,乳房內淋巴循環主要經由腋下淋巴腺路徑,部分經由胸骨下的內乳淋巴腺而循環;所以乳癌發生淋巴腺轉移時,在第一時間除了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外,也會同時檢查或清除腋下淋巴腺。
乳癌是女性惡性腫瘤發生率排名第1位
根據統計,美國女性終其一生每8人就有1人罹患乳癌,國內女性則每12人中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讓女性朋友不得不正視此健康問題!
乳癌是女性惡性腫瘤發生率排名第1位,不僅已經19年連續蟬聯女性惡性腫瘤發生率首位,而且發生率還逐年上升中。國民健康署114年最新癌症年報資料顯示,111年女性新生乳癌個案已高達20615例,其中乳房侵襲癌有17366例,乳房原位癌3249例(占18.7%),也難怪您不乏聽到辦公室同事、身邊親朋好友因乳癌而接受手術或化學治療。
一般女性25歲以上,即有可能步入乳癌發生的年齡,25歲以前屬於少發個案,台灣乳癌發生的高峰期為45至69歲,平均比歐美早了大約10歲。然而,近來診間也不乏90至100歲左右的年老者。
政府免費提供40~74歲女性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最廣為人知的乳癌篩檢政策。而乳管原位癌(零期乳癌),絕大部分都可以透過乳房X光攝影篩檢出來。
最新資料顯示美國新生乳癌個案中約有20%是乳管原位乳癌,台灣乳管原位乳癌約占近18%。隨著早期就醫及乳房X光攝影的廣泛使用,目前在國內外新生乳癌病例中,原位乳癌發生率有增加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