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濘裡奔馳的青春: 台大橄欖球隊80年的榮譽與傳承
| 作者 | 曹以會/ 甯其遠/ 林任遠 |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泥濘裡奔馳的青春: 台大橄欖球隊80年的榮譽與傳承:一支學生橄欖球隊如何成就跨世代的榮耀與情誼?這不是一部普通的隊史,是80年血、汗、淚與笑聲的生命記憶。從泥濘草原奔 |
| 作者 | 曹以會/ 甯其遠/ 林任遠 |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泥濘裡奔馳的青春: 台大橄欖球隊80年的榮譽與傳承:一支學生橄欖球隊如何成就跨世代的榮耀與情誼?這不是一部普通的隊史,是80年血、汗、淚與笑聲的生命記憶。從泥濘草原奔 |
內容簡介 一支學生橄欖球隊如何成就跨世代的榮耀與情誼?這不是一部普通的隊史,是80年血、汗、淚與笑聲的生命記憶。從泥濘草原奔馳的少年,到社會上各領風騷的精英──一群台大「讀書的水牛」,用肩膀扛起榮譽、用身體延續傳承,為台灣的體育文化,留下無可取代的真實紀錄。台大橄欖球隊,不只在課堂上努力讀書,更在運動場上拚搏,揮灑汗水。 在台灣,打橄欖球的人不多,台大學生選擇打橄欖球的更是少之又少。這是一項艱苦、講求團隊與榮譽的運動,卻在台大這群讀書的水牛身上,延續了整整80年。從1946年創隊以來,無數球員在橄欖球場上,寫下一個又一個的熱血故事,為青春刻下深痕。本書記錄自創隊以來,台大橄欖球隊80年的歷史、轉折、精神與情感,包含創隊元老的草創奮鬥、歷屆球員的奮戰故事、校友之間深厚的革命情感、校園文化與時代風貌的交錯,超過20萬字的紀實資料與訪談,內容豐富詳盡。 此書分為三大主軸,第一篇「台橄史」:從水牛隊的創立到第79屆球隊,詳細編年記錄每屆隊史、隊員與戰績,並系統整理球隊在這段時間所經歷的幾個階段──創隊期、光榮期、高原期、低谷期、中興期。第二篇「台橄事」:聚焦隊史中重要事件,如球室搬遷、著名逆轉勝、泥地並列冠軍、跨世代茶店文化等,可看到球場內外的情誼與傳承。第三篇「台橄人」:書寫歷任指導老師與教練群、在球隊默默奉獻的學長以及在社會各領域發光發熱的台橄人。 全書內容收錄多場重要比賽回顧、數十位球員與教練訪談、台大橄欖球歷屆故事,不僅是一本球隊紀錄,也是一本台灣校園體育史與台大精神的縮影,寫給每一位在草地上追夢過的靈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編著曹以會 台大社會系畢業,台橄第42屆隊員,大學主打後衛翼鋒(Wing)。畢業之後主要從事新聞業,曾服務新新聞周刊、中時晚報、壹電視、聯合報及Yahoo台灣媒體事業部,現專職寫作,是本書主要規劃及寫作者。甯其遠 台大森林系畢業,台橄第48屆隊員,自稱第48屆當家傳鋒(Scrum half);出社會後主要工作是記者,除了橄欖球外也喜愛搖滾樂,組了一個樂團,持續創作並不定期在酒吧表演。 林任遠 台大新聞所畢業,台橄第72屆隊員,大學在球隊擔任Locker(鎖鋒)、Flanker(側翼前鋒),現從事科普寫作。認為建構球隊文化就和橄欖球比賽一樣,推進的分量應該遠多於回顧。
產品目錄 目錄推薦序 台灣橄欖球運動的先行者 李嗣涔 推薦序 為了它的光榮、歷史與驕傲 張海潮隊史出版緣由 歲月為證,球魂不朽:台橄80周年隊史書寫紀實 張振崗第一篇 台橄史從獵虎到王者:台大水牛隊熱血開創台橄傳奇一群年輕學生的夢想,重生了台大橄欖球隊草原的傳說:水牛隊到第30屆的故事穩定中的突破:台橄第31屆至第48屆的高原歲月從失去球場到人力斷層:台橄第49屆至第62屆在低谷的堅持與轉機從低谷到榮耀:台橄第63屆以來的重生與傳承在沙漠中扎根:台大女橄的十年開拓之路台橄歷屆故事:代代相承的橄欖球血脈(第1屆至第79屆)第二篇 台橄事台灣大專橄欖球聯隊遠征香港:黃金年代的榮耀與回憶 不是體育學校,卻產出亞洲盃國手:台橄曾經的傳奇珍稀專用球場滄桑:見證台灣橄欖球的一個世代藍色大水牛,耕遍每一寸球場土地:Scrum machine的故事一個LDS,培養革命情感的所在:關於「球室」從球場到茶店:台橄兄弟情的保溫與延續從禁入到夥伴:女經理入隊,改寫台橄傳統不是魔法,是專業!台橄戰力即刻回復的秘密一場運動文化的交會:體優生與台橄的共進之路從人數不足到重點校隊:不願放手的OB成立促進會大專盃冠軍後的移地訓練:日本菅平高原朝聖之旅八十分鐘的極限對決:橄欖球場上的命運抽籤血泥為誓,肩傷為旗:第28屆為榮耀而戰的傳奇賽事七年等待,以血肉奪回榮耀:台橄第30屆奪冠實錄在泥巴裡寫歷史!台大vs陸官,連兩年血戰平手,並列冠軍 逆轉的靈魂:台橄絕不放棄的精神從建中黑衫軍到台大水牛隊:一條橄欖球相扶持的路台大vs陸官:跨越六十年的橄欖球宿命對戰第三篇 台橄人站在場邊,卻走進台橄歷史的老師們回憶阿吉仔的幾件事 OB的陪伴與傳承:台橄的文化底蘊從學長制到教練制:莊國禎教練開啟大專盃三連霸院士OB:從球場取得學術研究的養分從球場走進國家決策核心,以台橄精神服務公眾從草地到商業巨擘:台橄鍛造的企業傳奇
| 書名 / | 泥濘裡奔馳的青春: 台大橄欖球隊80年的榮譽與傳承 |
|---|---|
| 作者 / | 曹以會 甯其遠 林任遠 |
| 簡介 / | 泥濘裡奔馳的青春: 台大橄欖球隊80年的榮譽與傳承:一支學生橄欖球隊如何成就跨世代的榮耀與情誼?這不是一部普通的隊史,是80年血、汗、淚與笑聲的生命記憶。從泥濘草原奔 |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4196420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4196420 |
| 誠品26碼 / | 2682965588007 |
| 頁數 / | 368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17*23*2.2 |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序
推薦序 台灣橄欖球運動的先行者 李嗣涔
在我當台大校長時,就在思考,哪一種精神可以代表台大?當我行經橄欖球場,看到那些在烈日下、在大雨中奮鬥不懈的身影,聯想到我大學時隔壁一間寢室一位橄欖球員高大壯碩的身影及他回到寢室時的丰采,我的心中就有了答案。
在深入了解台大橄欖球隊的發展歷史之後,我更是深深地為這支球隊的精神與傳承所感動。在校長任內,正好橄欖球隊的發展面臨了空前的困境,在因緣際會的機遇中,我把台大橄欖隊列入學校「重點運動校隊」,期待注入學校的資源,讓這支代表台大精神的橄欖球隊,能夠再次強大,永續發展。
在台橄 70 周年時,我曾題字「台灣橄欖球運動的先行者」,以校長的身分,表達對台橄的敬重。一群沒有打過橄欖球的文學生,在進入台大之後,靠著不懈的努力與練習,居然可以打敗那些甲組球隊及以體能見長的陸軍官校等軍事院校校隊,實在令人敬佩。
當我們把橄欖球隊列為台大的重點學校之後,果然讓台橄從谷底上升,在2011 至 2013 年間,台橄獲得大專盃三連霸的佳績,陸軍官校一直是大專盃乙組橄欖球賽最強的對手,始終有能力威脅陸官的,只有台大橄欖球隊。在2011 至 2013 年的大專盃,台橄在大專盃的比賽中,都以明顯的優勢,打敗陸軍官校。
今天台橄的成績,相信當年我把橄欖球隊列為重點校隊的播種動作,終於有了豐碩的果實。
正逢台橄 80 周年隊慶,台橄的畢業學長們,集資合力出版了這本《泥濘裡奔馳的青春:台大橄欖球隊 80 年的榮譽與傳承》。翻閱這本書時,豐富的文字及照片,讓我的耳邊彷彿響起台橄同學在場上互相呼喊的吼聲,見識到他們勇往直前不畏任何艱困的決心與毅力。80 年歲月流轉,橄欖球隊用汗水與泥濘在台灣大學的版圖上拓出一道道深刻軌跡,為校史寫下無可取代的一章。
回顧 1946 年,台大學子與師長臨時集結成軍橄欖球隊,趕在第一屆台灣省運會亮相。首戰失利後,他們以「獵虎行動」為名,僅一個月便在省錦標賽以 33:3 逆襲虎隊,奪下首座全國冠軍。從此以「水牛」精神自許,任憑泥濘也絕不後退的韌勁。此後,水牛隊連拿四屆大會賽社會組全國冠軍,奠定「勇冠全台」的基礎。直到今天,台大橄欖球隊仍是少數可以拿下全國冠軍的學校代表隊。這也是我寫下「台灣橄欖球運動的先行者」的歷史背景。
台橄歷來戰果,絕對不是靠著運動的天賦,而是植根於他們一再傳頌的「台橄精神」。我可以將台橄的精神歸納為三:強烈榮譽感、刻苦奮鬥與團隊歸屬;這與台大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核心價值相互輝映。世代交迭,台橄隊員背景廣布各學院,雖曾面臨球場拆遷、人力斷層的低谷,但是 OB 陪伴在校球員的文化,80 年而不墜,讓台橄一次又一次地走出幽谷重生。這種「學長領學弟、OB 扶持在校生」的文化,讓我深深體悟:橄欖球不只是運動,更是台大一門關於責任與傳承的教育。
然而,我們也必須正視新世代招募不易、學校資源分配有限的現實挑戰。作為將橄欖球列為重點校隊的校長,我殷切盼望更多年輕同學勇敢踏上草地,用腳步丈量自我極限;也期許校內各單位持續支持,讓台大橄欖球隊在跨域學習與專業教練指導之間取得平衡。唯有穩固訓練制度、擴大國際視野,台橄才能在下一個80年再創高峰。
我誠摯推薦此書予台大師生與所有關心台灣體育文化的朋友。讓我們一起見證:當杜鵑花再次盛放於椰林大道,台大水牛們仍在草原馳騁,將「榮譽、奮鬥、團隊」的旗幟高高舉起,照亮未來的道路。
中華民國一一四年六月
台灣大學前校長李嗣涔謹識
推薦序 為了它的光榮、歷史與驕傲 張海潮
當我加入台大橄欖球隊時,一如許多隊友,對球隊的歷史並不清楚。經常都是在慶功宴或檢討會時,聽一些前輩拉哩拉雜的回憶,這些回憶看似片斷,但總是在傳達一個訊息,那就是台橄是一個具有光榮、歷史與驕傲的球隊。
在這個驕傲的感染下,我們被要求承擔球隊的光榮,雖然在我進球隊時,第 23 屆的學長在大會賽中只得到亞軍,輸掉了第 21 屆、第 22 屆所得的冠軍。但是一個簡單的回顧,就知道台橄曾經在第 1、2、3、4、7、8、10、11、12、17、18、19、21、22 歷屆大會賽中,得到勝利。於是,我們這些從未涉足橄欖球的生手,開始了無怨無悔的操練,這樣的操練,伴隨著台大學生功課上的壓力,確實有些喘不過氣來。但很奇妙的,就在每一次的出賽,每一次的勝利或失敗時,我們感受到橄欖球界對我們的肯定,這其中當然有羨慕、讚美,也免不了嫉妒、嫌惡。
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如果我們沒有得到冠軍,只要不是第一名,台橄就只能開檢討會,檢討會上,經常出現很多前輩,包括第一屆水牛隊的 OB。可憐的隊長們,對他們鞠躬致歉,就像一個戰敗的日本武士,只差沒切腹,如果不是第一就是恥辱。這樣說來,待在台橄,是不是有點辛苦?
事情來到我從國外讀書回來,在台大數學系任教,因緣際會,參與了對台橄在校生的培訓。在 50 周年慶(民國 85 年)時,我與當時的經理,中文系的葉孟昕同學,著手編了「台橄 50 周年紀念特刊」,訪談了許多前輩,包括橄欖球界的領袖如柯子彰先生,以及台大的陳維昭校長(他是一位著名的小兒外科醫生),沒有打過橄欖球的陳校長說:「台橄是台大的招牌」。
由於光復後台橄的歷史與台灣橄欖球運動的起源同步,因此在台橄 50 周年時,台北市橄欖球協會的秘書長李鎰蔡前輩(第 9 屆的淡江球員)來找我,去為幾個年輕的球隊講台灣橄欖球運動史,我當時非常惶恐想要婉拒,結果他說:「你們台大,是台灣橄欖球界的龍頭。」
是的,但是台橄從不介入台灣橄欖球協會的運作,偶爾會到紀律委員會參與一些違規的討論,但在球界的眼中,台橄是一個不沾鍋的球隊,李鎰蔡又說:「只要台橄出現,大家就會說。啊!你看,這運動不是野蠻的運動,要不,台大的學生為什麼會來打橄欖球呢?」
其實我們是台大學生中的極少數,每年近 2000 個男生中,打橄欖球的很少超過 10 個,台橄是一個小眾團體,但是在艱苦的練習及集訓、比賽之下,我們有自己的風格,榮譽和責任是這個球隊的精神,而互相提攜的隊友,才是這個球隊真正的支柱。至於是不是台灣橄欖球界的標桿,看來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台橄 第25 屆 OB 張海潮
隊史出版緣由 歲月為證,球魂不朽:台橄80周年隊史書寫紀實 張振崗
在長達 80 年的歷史中,很多的前輩貢獻一己之力於台大橄欖球隊之中,曾經他們付出了青春與汗水,強悍地維護這支球隊的光榮歷史,儘管結果不盡完美,但是他們的血、汗與淚,都曾澆灌在這片草地,與這一部光榮的隊史之中。
在台大橄欖球隊 80 周年慶前夕,台橄的許多前輩,期待他們的故事能留傳下來,其中幾位關鍵的人物,包括台橄第 25 屆 OB(註)張海潮,他多年來一直照護著球隊,對於台橄的歷史知之甚詳,另一位是第 29 屆的 OB 孫本華,在美國經營事業有成,他捐助一萬美元,作為編撰隊史的基金,第三位是第 28 屆的 OB 陳照賢,負責召集台橄 OB 的能量,一起為台橄 80 周年隊史努力。
實際執行編撰工作的是第 42 屆 OB 曹以會,負責隊史內容規劃及文稿撰述,並由第 48 屆 OB 甯其遠及第 72 屆 OB 林任遠協助文稿的採訪及寫作。曹以會在國內新聞界服務超過 30 年,甯其遠也是長期在媒體撰寫新聞,林任遠則是台大新聞所畢業,現
在從事科技內容的報導寫作。
曹以會作為隊史內容的總負責人,他將隊史內容規劃為「台橄史」、「台橄事」與「台橄人」三大塊。
台橄史部分,分為綜觀史及編年史,綜觀史把台橄史分為五大區塊,分別為「創隊期」、「光榮期」、「高原期」、「低谷期」、「中興期」,「創隊期」是從水牛隊到第 7-8 屆的故事;「光榮期」則是從第 7-30 屆,台橄拿下多座全國冠軍;「高原期」從第 31-48 屆,台橄面臨陸官的強力挑戰,雖然維持乙組強隊的地位,但要拿下冠軍寶座卻不容易;「低谷期」從第49-62 屆,台橄失去了專用球場,沒有了根據地,球員召集不易,好幾屆人數少到無法參加比賽,參加比賽成績也不理想;「中興期」則是從第 63 屆至今,台橄促進會成立,啟用專業教練制度,重新整頓球隊,曾一度創下大專盃三連霸的好成績,到最新的第 79 屆,更創下了年度大滿貫的佳績。
至於編年史部分,則是工程最浩大的部分,將台橄從水牛隊到第 79 屆的每一屆故事,逐屆撰寫及整理,包括隊員、戰績及該屆的重要故事,由於時間長達 80 年,書面資料又付之闕如,只能靠回憶及回顧,正確性難免會有疏漏。曹以會邀請各屆隊長自己撰寫自己於台橄的故事,但是書寫的屆數不多,於是就由曹以會、甯其遠及林任遠以訪談的方式,訪問各屆的隊長或是隊員,再撰寫自己的故事。
另外一個重要資料的來源,則是台橄 50 周年的專刊,這本由張海潮與第48 屆的球隊經理葉孟昕共同整理及訪談的書面紀錄,記載了相當豐富的前 50屆的故事,成為 80 周年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第二大部分的「台橄事」,內容整理了台橄歷史中的一些重要事蹟,球員共同生活、比賽的記憶,重要或關鍵賽事的情節,跟其他球隊間的關係等等。
第三大部分則是「台橄人」,內容書寫台橄歷任的指導老師、義務指導在校生的 OB 管理及教練,還有在社會上做出巨大貢獻的台橄 OB。在整理隊史的過程中,發現台灣運動紀錄非常殘缺,由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主辦歷史最悠久的全國橄欖球錦標賽(大會賽),第 27 屆之前的資料一片空白,第 28 屆之後才有資料,而且比賽內容的紀錄方式沒有固定,差異性極大,參考性不高,還好還有保留從第一屆至今的排名資料。
另外由大專體總主辦的大專盃橄欖球賽,第 18 屆之前的資料完全沒有,第 19 屆之後只有秩序冊,連歷年的成績都沒有。所以大專盃歷屆的成績,只能靠球員的記憶。在歷經了兩年的資料整理與撰寫,80 周年的隊史的文字,高達 22 萬字,這些文字經由曹以會、甯其遠及林任遠三位 OB 的撰寫,再由張海潮 OB 的核稿而完成。
另外,要特別感謝阮登發 OB,台橄 80 周年隊史的編印所需的經費,都由阮登發 OB 的捐款專戶中支出。
台橄走過 80 年,台橄促進會也成立了 18 年,這一段的歷史長河,非常地不容易。艱困的橄欖球運動,能玩敢玩的是少數,台大身為台灣的菁英大學,台大學生中選擇打橄欖球的更是極少數,但是對球員的人生,以及學校的聲譽與文化都帶來了長遠且深刻的影響。
期待透過隊史的公開發行,在未來的歲月中,有更多的台大學生了解台大橄欖球隊的歷史與精神,而願意投入這項非常具有人生價值的運動。
台大橄欖球促進會第八屆會長張振崗(第 47 屆)
註:OB(old boy)是對已經畢業的橄欖球校友的尊稱。
內文 : 第一篇 台橄史
從獵虎到王者:台大水牛隊熱血開創台橄傳奇
以台大橄欖球隊為名的第一場比賽,是在 1946 年(民國 35 年)10 月 25日的第一屆台灣省運會,當時倉促成軍的台大橄欖球隊在決賽中,以 0:5 些微比數敗給台北市隊(虎隊),得到亞軍。這次的戰敗卻激起了台橄第一批球員的豪情壯志,在一個多月的苦訓之後,在同年 12 月 1 日的第一屆台灣省橄欖球錦標賽(大會賽)中,台橄以懸殊的 33:3 比數,擊敗一個月前省運會對手台北市隊(虎隊),拿下隊史第一座全國冠軍,拉開台橄隊史序幕。
根據前台橄教練張克振的著作指出,台大橄欖球隊的成立,有兩位關鍵人物,他們是何良二及林肇基兩位 OB。何良二在日據時代,就讀中學時就代表台北一中(建中前身)參加了第 21 屆及 22 屆日本全國高校橄欖球大會,與當時的台北州長之子今川達治是同隊好友。何良二在 1941 年(民國 30 年)從台北一中畢業之後,進入台北帝大醫學(台大醫學系)就讀。
林肇基在 1944 年(民國 33 年)從台北一中畢業後,讀台大預科時與何良二經常一起打球。當時台橄就是以兩人為核心開始招兵買馬,著手籌組台大橄欖球隊。成立之後的隊長一職,何良二及林肇基央請台北帝大醫學第四屆畢業的前輩蔡滋浬(解剖學教授)出馬擔任。
促成台大橄欖球隊正式成立,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因應第一屆台灣省省運會,運動會在台大運動場舉行,台灣大學以獨立單位參加省運會,而省運會中有橄欖球比賽的項目。
籌組台大橄欖球代表隊一事,獲得了當時訓導處張泉和及京都大學出身的葉世真先生協助,在台大各系所和各棟建築到處貼公告,召集有興趣打橄欖球的人,來新公園球場集合測試,結果當時來了 30 至 40 人,因人數太多超過省運會橄欖球賽可報名人數,結果必須通過跑步等的速度的測試後才能入選為訓練的選手。
當時徵選隊員入選者有李卓然、林憲、吳建堂、陳主仁、宋潤德、林肇基、黃國慧、黃國俊??等多位台橄的大前輩。第一批台橄的隊員多數是台大醫學院的師生,當時就是以這個陣容,代表台大出征省運會,並且延請當時病理科教授葉曙博士,擔任台大橄欖球部總部長(領隊)。
倉促成軍的台橄代表隊,在很短的訓練後,就參加了第一屆台灣省運會,參賽選手包括以何良二為中心的老球員,如隊長蔡滋浬、林維新、江萬?、陳定堯、林茂??等,再加上在新公園新入選的球員。
新成軍的台大隊有相當好的實力,初亮相就在預賽中以壓倒性的比數擊退了台中市隊及台南市隊,可惜在決賽時,畢竟比賽經驗不足,以一球之差(一個達陣 3 分,加踢 2 分),0:5 敗給有相當豐富比賽經驗的台北市隊(虎隊化身),而獲得亞軍。
台大的第一場比賽,以亞軍做收,台大前輩反而用更嚴格的訓練來準備未來的挑戰,並以「獵虎行動」作為集訓的代號,目標就是要打敗「虎隊」。省運之後的一個月,第一屆台灣省橄欖球錦標賽(大會賽),在台北新公園舉行,社會組參賽的有包括台大及虎隊在內的七支隊伍。台大隊集訓的努力,展現了顯著的效果,不僅在預賽輕鬆的過關,而且在最後的決賽以 33:3懸殊的比數,獵虎成功,獲得了第一屆社會組全國冠軍(虎隊全場沒有達陣,
僅靠罰踢球得 3 分)。
台大水牛隊名稱的起源,來自於台大隊的第一任隊長蔡滋浬,身材壯碩,打球絕不退讓,蔡滋浬前後屆的隊友,看蔡滋浬在雨天泥地裡打球的姿態,讓人聯想到台灣水牛,於是獲得隊友們的認同,就把台大橄欖球隊命名為「水牛隊」,至今水牛一直是台大橄欖球隊的隊徽。
從民國 35 年第一屆全省橄欖球大會賽之後,台大橄欖球隊(水牛隊)連續多屆代表台北市參加全省運動會或以台大隊之名參加全省橄欖球大會賽,場場比賽多以懸殊的數十比零的比數連拿 4 屆大會賽冠軍,當時是勇冠全台灣橄欖球運動界。水牛隊時代的台大橄欖球代表隊,確實在台灣初期的橄欖球運動發展史上,展現了勇敢向前和不畏艱難的風範。
1948 年(民國 37 年)夏天,在第三屆台灣省橄欖球大會賽的前後時期,台大入學了相當具有實力的十位球員。據水牛隊員康佐榮之前對這段歷史的講述,他說這年有大批建國中學畢業的精英球員,同時考進台大,促進了台大橄欖球運動的全盛時期。他對在台大學生時代,記憶最深刻的一件事是那年到台南參加全省運動會,與台南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比賽,結果台大以懸殊的 58:5 取得大勝的比賽過程。
也是建中畢業的台橄前教練張克振評論這批同時加入台大水牛隊的建中球員,包括曾錦輝、鐘雙麟、林水勝、吳沃熙、張昭雄、李德昌、黃瑞霖、陳炎陳、王光輝及康佐榮等前輩,他們與已經在水牛隊奮鬥的張正雄、林肇基、郭炳才及羅銅壁??等多位前輩共同努力,創造了他們自己生命中的黃金時代,也締造了台大橄欖球運動輝煌的全盛時代。
在連拿四屆大會賽冠軍之後,多位台大醫學院的前輩畢業或自行開業,逐漸離開了台大醫學院,而轉赴外地服務,例如:隊長蔡滋浬教授後來去接掌高雄醫學院,原本以台大醫學院為主體的橄欖球隊,人數也漸漸減少。只剩下郭炳材、林肇基、張正雄??等,也因為台大隊的人數不夠,也有些球員回去打建中 OB 隊。台橄前身的水牛隊在 1951-1952年(民國 40-41 年)的二年期間,處於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局面。
在台大水牛隊停止比賽兩年多的時間裡,原本在台大打球的球員,像林維新、郭炳才等人,開始對外推廣橄欖球,開展台灣各地及台北市的橄欖球運動,台灣橄欖球運動能在各地發展,張克振認為,這些老水牛前輩的用心且不遺餘力的推廣有著功不可沒的直接貢獻。
中斷兩屆之後,到了民國 41 年,當時物理系大三的蔡劍琛及外文系的洪健昭等球員,號召了吳文雄、陳明達、黃德修等多位球員,在台大校內重新組織橄欖球隊。由蔡劍琛任隊長、洪健昭任副隊長,得到體育組劉秋麟教授的支持及指導,招兵買馬重組了全新的橄欖球隊,開始有紀律的練球,也獲得台大校方的認可,成為台大正式的校隊,並且支援比賽及訓練經費。
新成軍的台大橄欖球隊,連續參加了民國 42 年的第 7 屆及民國 43 年第 8屆的全國橄欖球錦標賽(大會賽),連獲兩屆冠軍,延續了水牛隊的不敗的光榮戰績,開啟了台大橄欖球校隊的光輝歷史,延續至今八十年而依然閃耀不墜。
最佳賣點 : 這不是一部普通的隊史,是80年血、汗、淚與笑聲的生命記憶。
從泥濘草原奔馳的少年,到社會上各領風騷的精英──一群台大「讀書的水牛」,
用肩膀扛起榮譽、用身體延續傳承,為台灣的體育文化,留下無可取代的真實紀錄。
台大橄欖球隊,不只在課堂上努力讀書,更在運動場上拚搏,揮灑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