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都之河: 匯流與共生, 淡水河與臺北的百年互動
作者 | 顧雅文/ 李宗信/ 簡佑丞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島都之河: 匯流與共生, 淡水河與臺北的百年互動:一門給所有流域公民的水文素養必修課──從淡水河的歷史,開啟與水共生的未來★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X春山合作出版★ |
作者 | 顧雅文/ 李宗信/ 簡佑丞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島都之河: 匯流與共生, 淡水河與臺北的百年互動:一門給所有流域公民的水文素養必修課──從淡水河的歷史,開啟與水共生的未來★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X春山合作出版★ |
內容簡介 一門給所有流域公民的水文素養必修課──從淡水河的歷史,開啟與水共生的未來★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 X 春山 合作出版★沿著淡水河的「水之道」,是臺北城數百年的歷史,也是島都不同人群形塑淡水河的故事。翻轉工程與災害觀點,跨越歷史與科學對話,潛入時間之河叩問當代水議題。淡水河,匯聚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三大支流,並與海潮交會於臺北盆地。《島都之河》提出新穎的觀點,說明相較於臺灣其他河川,「擺盪」並不是它的關鍵字,「匯流」才是。這條豐沛而穩定的大河造就了臺北,從農業聚落成為首善之都。然而,河流的利與害是一體兩面,讓自然氾淹成為洪水災害的,正是人們對淡水河日益加深的依賴。 作為臺灣唯一一條緊臨都會區的「城市之河」,淡水河宛如東亞最前沿治水觀念與技術的試驗場,也擁有最活躍的民間動能。從日治初期到一九八?年代,技術專家與民間人士不斷為這條大河構思它該走的路,築堤、浚渫、建壩、改道或疏洪,每一個方案都是歷史上多股知識交會累積的成果。何為「最佳」方案,從來不是純粹的技術問題,而是被那個時代的臺北地位深刻左右。 弔詭的是,隨著防洪工程的進展,淡水河逐漸被阻隔於城市邊緣,我們幾乎遺忘了親水文化及應對洪水的地方知識,也很少探究臺北滴水不進的治理思維從何而來。如今,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下,挖掘藏於歷史中的水文化,逐漸成為因應水危機的重要調適策略。為此,本書從上述面向檢視不同背景、立場人群如何認識、利用、治理淡水河,邀請所有流域公民及水利人一同尋找與淡水河的連結,並從中探尋與水共存的智慧。 全書分成五部:第一部「河流的個性」上溯十七、十八世紀,透過旅人遊記與河道變遷之謎,揭示淡水河三條支流的迥異性格與匯流的能動性。第二部「河流的豐饒」描繪清末到日治時期,河畔居民豐富多樣的用水方式,包括農業灌溉、動力水車、公共給水、築港航運等,呈現淡水河的水之「利」如何將臺北蛻變為城,將臺灣連接世界。第三部「河流的明暗」則深入水之「害」的一面,即洪災的社會建構,以及隨之產生的調適手段與地方知識。第四部「島都馭河術」與第五部「蛻變中的大河」聚焦日治到一九八?年代,政府、市民、水利專家等各方的防洪思維與規劃,探究城市地位的變化如何影響河流的治理。......
作者介紹 顧雅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為環境史、疾病史、水歷史與水文化、歷史GIS。著有《尋溯:與曾文溪的百年對話》、《測繪河流:近代化下臺灣河川調查與治理規劃圖籍》,主編並合著有《石門水庫歷史檔案中的人與事》。李宗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專長為臺灣區域史、臺灣水利史、歷史GIS。著有《?公大圳》。簡佑丞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專長為文化資產、產業遺產、水利史、城市史。合著有《石門水庫歷史檔案中的人與事》、《臺灣近代化文化資產 : 知水.溯源 : 22處水利文化資產導讀》。合作出版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前身為一九六七年成立之「臺灣省水利局河川治理規劃總隊」,並於二○二三年正式改制為現名。秉持「專業」、「創新」、「永續」之核心價值,負責推動臺灣水利治理與規劃,主要業務包括:前瞻水利政策之研擬、水利技術之研究與開發、重大水利政策之規劃與試驗、建立水利規劃知識庫等。此外,亦辦理水資源供應、防洪治理、區域排水及河岸整治等規劃研究,積極推動水資源風險管理與韌性建設,致力為臺灣打造更安全、永續且具前瞻性的水利環境。
產品目錄 淡水河生命地圖推薦序 賴建信推薦序 結合人文與治水科技的大河史/?振華推薦序 淡水河與臺北的相愛相殺/于立平導讀 藏於歷史的水智慧第一部 河流的個性第一章 為河賦名:異國旅人與漢人移民眼中的淡水河第二章 流動的印記:淡水河河道變動的歷史謎題第二部 河流的豐饒第三章 水到渠「城」:臺北平原水圳系統與聚落的興起第四章 肥美的時節:沿河漁業、養殖與生態環境的變遷第五章 水之力:近代動力水車與市郊產業發展第六章 人流與物流:河運交通與商貿網絡的形成第七章 生命泉源:近代自來水系統與衛生下水道的整建第八章 航向國際:淡水河築港與近代航運體系的興衰第九章 河畔風景:河岸生活文化與近代休閒娛樂第三部 河流的明暗第十章 河已成災,何以成「災」:水災的歷史與社會建構第十一章 與洪水共生:河畔居民的地方知識與調適手段第十二章 合作應對災害:社子島拓墾共同體的災害韌性第十三章 讓路於水:高地避險與分洪減災第十四章 心靈縫合:水信仰與民俗活動的災後慰藉與認同形塑【圖輯】河流美學第四部 島都馭河術第十五章 保護大稻埕:臺北近代城市堤防的誕生第十六章 掌握河流:從調查「有用之河」到治理「無益之河」第十七章 圍城之術:臺北輪中治水方案與近代高水堤防的形成第十八章 河畔市民的治水想像與倡議行動第十九章 島都之河的總合治理計畫第五部 蛻變中的大河第二十章 「戰勝自然」的官民提案:水庫、築堤或浚渫第二十一章 築堤大戰:從地方之災到國家之災第二十二章 尋求防洪「最佳」解:水利專家的初期研究調查第二十三章 以大型工程為解藥:防洪治本計畫中的技術者身影第二十四章 從改道到疏洪:變動世局中的臺北水之道第二十五章 在聲浪中前進:工程實踐與在地居民的回應結語 邁向未來的水之道謝誌淡水河大事記注釋【圖輯】河流生態【拉頁】金子常光〈新莊郡大觀〉
書名 / | 島都之河: 匯流與共生, 淡水河與臺北的百年互動 |
---|---|
作者 / | 顧雅文 李宗信 簡佑丞 |
簡介 / | 島都之河: 匯流與共生, 淡水河與臺北的百年互動:一門給所有流域公民的水文素養必修課──從淡水河的歷史,開啟與水共生的未來★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X春山合作出版★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478783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478783 |
誠品26碼 / | 2682954214009 |
頁數 / | 512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17*3.1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專文推薦
賴建信/經濟部次長
?振華/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于立平/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製作人
《島都之河》??在淡水河的研究上,是結合人文與技術的經典著作。技術與淡水河的整治關係至為密切,此為本書的重要特色。──?振華
《島都之河》這本書,回顧了淡水河與人們的百年互動,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當代的提醒。曾經我們與河親密共生,又與河緊張對峙,這條隨著時代擺渡的大河,它的故事,接下來我們會如何書寫下去?──于立平
各界推薦(按姓名筆畫順序)
江紫茵/新店崇光社區大學主任祕書
林育淳/臺南市美術館前館長
林淑英/自然步道協會榮譽理事長
柯金源/紀錄片導演
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
陳鴻圖/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教務長
廖桂賢/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
《島都之河》是一本融合歷史、地理與社會記憶的水文化專書,從淡水河流域百年變遷出發,深刻描繪城市與水的互動關係。書中不僅重構人與水的連結,更提供我們面對氣候變遷與水環境挑戰的新思維。對長期推動在地學習與環境教育的社區大學而言,本書是難得的行動教材,也是一扇通往公民參與及地方知識對話的重要入口。誠摯推薦給所有關心土地、關心水的人,一同在閱讀中聽見河流的聲音,展開永續未來的學習旅程。──江紫茵
透過這部包羅萬象且深入淺出的專著,讓我們一窺淡水河流域水文化的樣貌與特質,一探百年以來水環境變遷與大臺北地區人文活動的調適及共生,進而從防災治水的角度警示我們面對自然生態應該保有的謙遜與智慧。──洪健榮
淡水河不但是北臺灣的象徵意象,更是探究臺灣人地互動最適合的對象。本書三位跨領域的研究者,帶領我們從認識淡水河的個性開始,進而將河流的歷史面貌繪出,最後提醒我們重新省思流域內水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陳鴻圖
內文 : 第十九章 島都之河的總合治理計畫(節錄)
規模宏大的淡水河全流域治理計畫
此時,臺北早以「島都」作為代名詞,提示著其作為「殖民地文明中心」的地位。對八田與一來說,採用國際間最新穎的治水理念,似乎才足以配得上這座全臺最進步的城市所承載的重任。那麼,他如何將腦海中的構想一步步轉化為實際的計畫?水規分署典藏的工程文獻及圖資提供了重建這段過程的珍貴線索。
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間,內務局土木課於石門、大稻埕堤防周邊進行地形測量,也補足了基隆河及新店溪上游的詳細測量。為了更精確地掌握洪水量,土木課於翌年組建了一支專門團隊,只要暴風警報一響,技手及工手們就會被派到沿岸二十三個架設量水標的地方,監測每小時的水位變化,分析主流與各支流間水位之因果關係、淹水範圍及時間。此外,石門的事務所還配置有觀測員,他們平時需觀測雨量,用浮子測量流速、計算流量,洪水來襲時更不能懈怠。
報告書中詳細記述了觀測員的工作流程。他們在湍急的河流上架設一條跨越兩岸的纜線,將帶著竹桿的「浮子投入器」滑到河流中央後,以此投下竹桿並記錄漂流時間,取得數據。臺北橋則是另一個觀測重點,除了平時及洪水時的流量,這裡的觀測員還要監看每小時的潮水位,計算潮差。此外,為了製作淡水河不同比例尺的的平面圖、橫斷面與縱斷面圖,河的兩岸也設置許多「三角點」及「町杭」(斷面椿)。
一九三七年,涵蓋淡水河全流域的治水計畫終於出爐,防洪構造物的布置、設計形式、材料,以及工程預算都有了詳細規劃。再過兩年,淡水港灣及預定石材採取場之測量已經完成,關渡至淡水間的「低水工事(河港航路建設)設計圖」也已成案。一九四?年,第一期計畫躍然紙上,臺北市防洪牆及堤防將有新的擴建,淡水河口將改頭換面,基隆河也會有一條新的分水隧道。
雖然圖資中並未見到石門堰堤的設計資料,但有些細微的線索值得探究。從一九三?年測繪的五百分之一地形圖中,可清楚看見以鉛筆標示出的弧形石門堰堤位置。十七年後,一份標記著日文水利用語、可以推斷是以日治時期圖資重繪的〈石門堰堤設計圖〉,則具體呈現出石門大壩的斷面設計,以及大壩、發電廠和「昭和水利灌溉給水隧道」的布局。
所謂「昭和水利計畫」
此一期間頻頻在報章雜誌上出現的治水藍圖,映照出整個社會對此的殷切期盼。重溫本章伊始的那首詩,當六十八歲的十川嘉太郎於多年後重新踏上淡水河流域的土地,內心翻湧的感受或許五味雜陳。一年後,他又為這條大河賦詩一首:「頑皮的童年已然過去,如今的淡水河年老而滿載豐饒。」他眼中的淡水河即將經歷奇妙的蛻變,從頑劣幼童成為內蘊豐富的老者,靠的便是代代工程師的改造創見。十川筆下的詩句,正是對數十年前老同事德見常雄先見之明的由衷讚嘆。
值得一提的是,直至戰後,以石門大壩為核心的烏托邦構想並未被民間遺忘。由地方人士促成的「石門水庫促進建設委員會」,聘請臺灣大學教授徐世大主持研究調查,第一步便是蒐集日治時期的資料,包括一九二九年的《淡水河治水工事設計關係書類》,以及一九三八年的《石門堰堤計畫說明書及工程預算書》。石建會的報告書指出,八田與一針對石門水庫「曾擬一計畫大要,稱之為『昭和水利計畫』」,但此計畫的真實性仍在史學界引發質疑。「昭和水利計畫」確實不像是正式名稱,然而上述種種資料揭示此一計畫確實存在,其內涵便是淡水河的總合開發。倘若當時的水利界存在此一用語,應該是為了與大正時期的輪中治水計畫作出區別。
一九二四年(大正十三年)與一九三七年(昭和十二年)的淡水河治水計畫圖,呈現兩者在工程設計及治水思維上截然不同。大正年間,石門築壩計畫受到二層行溪堰堤事件而停滯,導致利水(桃園大圳)與治水(臺北輪中築堤)脫勾發展。在治水方面,為了達到防禦洪水的單一目的,淡水河兩岸堤防距離留得很寬,今板橋、中和及永和北部皆預留為淹水區域。但到了昭和年間,上游預計興建以防洪為主、灌溉及發電為「附帶工事」的水庫,下游則讓基隆河支流向西分水,而港口又有浚渫築港。在此宏偉願景中,預設的堤防缺口減少,且因增建或延長而更加連續,兩堤距離亦明顯地縮窄,更進一步提取出新生土地的利益。
未能實現的雄心壯志
八田與一在受訪報導中坦率地展露他的雄心壯志:「按理說必須最早開始的淡水河改修工事,比鄉下的濁水溪等大河更晚動工,是因治水根本方針尚未確立,而土木技術者常跟從不同時期為政者的意見,從事最姑息的做法。」言下之意,他批評大正時期的輪中治水計畫不過是應付眼前問題的權宜之計,應該將國際最先進的治水理念應用於流貫島都的淡水河上。
然而,此一龐大計畫最終還是未能實現。一九三七年七月中日戰爭爆發,在八月總督府宣布將臺灣納入「戰時體制」之前,內務局即以「地價高漲、必須重新估價」為由,宣告暫緩提出淡水河改修計畫的預算。不過相關的計畫與調查並未完全停止,總督府甚至請來日本內務省大壩地質權威高田昭,就壩高問題給予修改意見。此外,戰爭陰霾也帶來新的考量。肩負日本帝國總動員版圖中發展軍需工業的任務,臺灣的電力建設成為當務之急,促使原本以防洪為核心的計畫不得不重新調整,將淡水河上游的發電潛力納入考量,以期在各方利益求取新的平衡。但直至終戰,「昭和水利計畫」都沒有進展至向帝國議會提出預算的階段。
島都之河的治理遺緒
從河畔放下第一個量水標的日治初期,到八田與一構思總合治理的日治末期,正是淡水河走向被人為改造的第一個五十年。然而,它究竟要被改造成什麼樣子,並不是按著單一思路持續前進的線性過程。受河流哺育的紳商、文人各懷自保與發展的期望,工程師對島都之河抱持著技術追求,統治者則在政經利益中權衡。多元的群體使得這條大河呈現出相異且時而矛盾的理想樣貌。
相較於臺灣的其他河川,淡水河的治理獨樹一幟,彰顯其鮮明的特殊性。然而,就實際結果而言,除了全島共通的地方水防組織設置,以及上游的森林治水計畫之外, 土木局對淡水河的龐大治理構想大部分停留在紙上作業,堤防興築率也僅完成一一%,遠低於高屏溪、蘭陽溪、烏溪及曾文溪等。
......
最佳賣點 : 一門給所有流域公民的水文素養必修課──從淡水河的歷史,開啟與水共生的未來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 X 春山 合作出版★
沿著淡水河的「水之道」,是臺北城數百年的歷史,也是島都不同人群形塑淡水河的故事。
翻轉工程與災害觀點,跨越歷史與科學對話,潛入時間之河叩問當代水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