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王之夢: 東南亞的故事 | 誠品線上

The Story of Southeast Asia

作者 Eric Thompson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群王之夢: 東南亞的故事:東南亞的歷史變好懂了!多元文化交織出古老王國的輝煌記憶與新興國家的蓬勃生機。殖民霸權的強勢獨裁,對撞東南亞的兼容並蓄多樣性。五萬年人類歷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東南亞的歷史變好懂了!多元文化交織出古老王國的輝煌記憶與新興國家的蓬勃生機。殖民霸權的強勢獨裁,對撞東南亞的兼容並蓄多樣性。五萬年人類歷程,世界的交叉路口,多彩多姿的故事世上最古老的洞穴具象畫,出現在印尼的蘇拉威西島。四萬五千年前繪製的手印和動物,證實很久以前的人類已經擁有創意。半島、群島與水路航道上,各方王國興衰更迭,一代接一代的群王之夢推動著歷史輪轉。本書敘述東南亞的人們在過去幾萬年來如何創造他們的多樣性社會與文化。幾千年來,東南亞一直是全球交流的重要交叉口。其他地區的權力多半由中央掌控,東南亞的歷史卻是貿易、觀念與社會關係的複雜網絡。東南亞人運用來自世界各地的影響,創造並改造他們的文化價值。本書作者整理人類學、考古學、歷史與其他學科的最新文獻,突顯貫穿歷史的廣泛主題,包括東南亞眾多古國的盛與衰、各種不同宗教的流傳與在地化、性別方面的寬容與彈性、塑造現代身分的過程、主權的爭奪,以及在後殖民世界建立現代國家。這是一本容易親近的歷史讀本,全覽綜觀東南亞,擺脫過去僅將其視為殖民客體的偏頗角度,展現東南亞人作為主體的豐富性與活力,能帶給學者、學生和剛接觸東南亞歷史的人一段趣味盎然的閱讀體驗。透過本書能了解到:⊙ 東南亞早期人類從採獵生活轉型成農耕定居的過程,關連到南島語系族群遷徙與台灣在其中的意義。⊙ 吳哥、蒲甘、室利佛逝、滿者伯夷等古代強大王國如何興起與衰落,又具有怎樣的文化特徵。⊙ 婆羅門教、上座部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儒家思想在東南亞如何流傳,又如何被當地人民接受。⊙ 梵文文化圈如何在東南亞形成,梵文對於東南亞的政治產生什麼影響。⊙ 東南亞的母系社會習俗,在歷史上對於性別的寬容,以及跨性別行為呈現出的文化樣貌。⊙ 如何理解東南亞眾多的族群和語言群體,他們彼此之間有過什麼重要的互動交流,發展出怎樣的關係。⊙ 東南亞各國如何在殖民強權的壓力下展現韌性與策略,並形成今日的國家版圖。⊙ 東南亞二十世紀之後的教育、文化、經濟情況,以及東協(ASEAN)的創立與理念。(本書包含20幅地圖+35張照片)東南亞涵蓋國家: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東帝汶、越南。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各界人士共同推薦──李毓中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吳象元 《關鍵評論網》東南亞組資深編輯林開忠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張正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黃宗鼎 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黃崇凱 小說家賴奕諭 轉角國際專欄作家、菲律賓研究者羅漪文 作家、譯者Nina 印尼PAN企業集團合夥人、印尼百萬部落格知名作者好評推薦──Eric Thompson以細膩的筆觸,帶領我們走進東南亞這片多元而充滿活力的土地。他不只關注這裡的歷史如何被改變,更強調人們如何主動參與、形塑自己的世界。延續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關於東南亞整體性的觀察,這本書進一步刻劃在地社會的選擇與回應。這是一部深入而動人的作品,讓我們以新的眼光理解東南亞,也理解這區域的獨特魅力。──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李毓中Eric Thompson將各種重要議題如宗教傳播、社會變遷、政治事件和性別關係等,融入按年代劃分的東南亞史裡,同時以故事或更確切地說用馬來傳統文學敘事手法hikayat來呈現這些總是不那麼完美無瑕的「歷史故事」,如此有學術嚴謹性與「故事性」之著作,值得為讀者推薦。──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 林開忠這本書以生動的敘事與深度視角,帶領讀者穿越東南亞數千年的歷史與多元文化。作為熟悉印尼文化與實務的投資顧問,我特別推薦本書給所有渴望理解東南亞人文底蘊與投資潛力的讀者,內容兼具啟發與實用價值。──印尼PAN企業集團合夥人、印尼百萬部落格知名作者 Nina他們是人類最早壁畫與貝葉經的創作者,在歐洲人「聞香(料)下錨」之前,他們標榜的是以「曼陀羅」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歷經千百年來梵文與伊斯蘭文化的洗禮,他們終成國族主義與現代性的信徒,但群王之夢,依然縈繞……──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 黃宗鼎面對東南亞是否為人為建構的老課題,艾瑞克.湯普森以不斷遷徙與交流的東南亞人群為核心,重新思考東南亞如何在各種外來力量中汲取經驗、化為己用,形構出多元異質的區域性樣貌,是重新看見東南亞整體性的嶄新視角。──轉角國際專欄作家、菲律賓研究者 賴奕諭作者從史前時代敘述到當前,時間線拉得極長,全面描繪複雜又迷人的東南亞地區,在此同時生動地呈現東南亞偶爾令人困惑的文化多樣性,以及東南亞人民創新與適應的能力。──哈佛大學人類學教授 麥克.赫茲菲爾德(Michael Herzfeld)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作者艾瑞克.湯普森(Eric C. Thompson)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系副教授。在東南亞進行研究已三十多年,著有《令人不安的缺席:馬來西亞鄉村的都市主義》(Unsettling Absences: Urbanism in Rural Malaysia),合著書籍《對於東協的態度與意識》(Attitudes and Awareness toward ASEAN)、《年輕人認識東協嗎?》(Do Young People Know ASEAN?),協同主編《比較視野下的亞洲小農》(Asian Smallholder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東南亞多元人類學:國家傳統與跨國做法》(Southeast Asian Anthropologies: National Traditions and Transnational Practices)。譯者陳錦慧自由譯者,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語言教育碩士,從事書籍翻譯十五年,譯作五十餘冊。二○二三年以《傾聽地球之聲》獲頒金鼎獎圖書翻譯獎,二○二四年以《吉姆爺》獲梁實秋文學獎翻譯類優選。賜教信箱:[email protected]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浮羅人文書系」編輯前言 高嘉謙附圖列表序致謝辭關於名稱與年分第一章 定居陸地與海洋巽他古陸的傳說石器時代的創新改變的源起科帕農底遺址的陶器島間穿梭人類的漲潮期第二章 世界樞紐從石器到青銅到鐵器鐵器時代產業密集化貿易、權力與聲望扶南異域商品貿易中心橫越地峽,繞過海峽運勢的起伏吸收新觀念第三章 黃金之地的神王寫在石頭上治國之術沿海勢力半島區政體邊陲政治黃金之地的璀璨時代第四章 權力、信仰與改革宗教與政治改革緬族勢力的興起泰寮聚居地:從?到曼陀羅泰寮版圖大越與南進室利佛逝的命運與馬來世界的誕生傳播大眾化宗教改革與多樣化的新體制第五章 變動中的家庭與性別親屬關係與家庭價值觀性別多元論性別、權力與政治宗教改革與性別重新排序性別經濟現代性與邊緣化第六章 新興的身分語言與世系移居與遷徙奴隸、子民和僕役多樣化與差異性的交換成為本地人殖民時期的分類族群的誕生第七章 爭奪主權摩鹿加的權力協商來自遠西馬六甲之後的海上策略逐漸成形的菲律賓世界征服者的交鋒海岸地區的統一殖民征服收回主權變身現代國家第八章 現代東南亞舊權貴與新民族主義者教育的普及印刷與公共領域屬於大眾的媒體都市化與社會運動軍隊的動員尋找新的治國之術從發展到全球化連結東南亞國家到目前為止附註參考文獻作者、譯者簡介

商品規格

書名 / 群王之夢: 東南亞的故事
作者 / Eric Thompson
簡介 / 群王之夢: 東南亞的故事:東南亞的歷史變好懂了!多元文化交織出古老王國的輝煌記憶與新興國家的蓬勃生機。殖民霸權的強勢獨裁,對撞東南亞的兼容並蓄多樣性。五萬年人類歷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196109
ISBN10 /
EAN / 9786264196109
誠品26碼 / 2682941282004
頁數 / 29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17*1.8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本書以敘事筆法介紹東南亞這個地區和當地的人們,內容參酌東南亞研究這門現代學科的學術成果,特別側重歷史與人類學領域。本書做為東南亞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從歷史的角度,主題式描述東南亞人如何打造出連結全球的多樣化交會點。在世界上其他地區,比如東亞、歐洲、中東或南亞,權力向中央集中。東南亞的多樣化,則是來自貿易、觀念與社會關係的複雜網絡。
本書參考過去的東南亞史書,卻有以下幾點明顯差異。過去的東南亞史書探討歐洲殖民前的歷史時,會採用地區性視角,之後就以歐洲人為主角,認為殖民國家與民族國家從此各自踏上不同的道路。本書則是以東南亞的經驗與行動主體性(agency)為重點,自始至終維持地區性框架。本書汲取最近期、最先進的東南亞學術研究,以清晰易懂的語言陳述,敘述的對象主要是東南亞讀者,其次則是所有對東南亞感興趣的人。
在這個時代,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以下簡稱東協)持續不懈,致力以「東協方式」結合迥然不同的國家,在此同時尊重每個國家的多樣性與差異性。針對這個目標,本書想要說明東南亞國家如何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如今這懸殊的語言、習俗、社會制度、治國之術和宗教。本書也檢視東南亞國家如何在面對多種議題的情況下邁向現代,這些議題包括性別與家庭關係的變化、新興的現代身分認同、統治權的爭奪與鞏固,以及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
坊間探討東南亞歷史的書籍,大多將重點放在現代的事件。學者在陳述東南亞歷史時,偏重強調歐洲殖民主義的衝擊。本書試圖讓歐洲殖民主義回歸本質:重要性不可否認,卻絕不是塑造現今東南亞面貌的唯一力量。本書將重點放在塑造這個地區的更久遠進程。第一章探討大約五萬年前人類(智人〔Homo Sapien〕)開始在東南亞陸地與海域定居的過程。第二章檢視早期工業(尤其是金屬加工業)與都市中心的發展過程,以及東南亞如何成為如今的世界貿易樞紐。第三章討論早期國家的創建,以及東南亞人民如何吸納並發展出統治技巧,來治理漸趨龐大複雜的社會。第四章的重點是接納普世宗教(world religion)帶來的轉變。第五章探討親屬關係的重要性,歷史上對性別的寬容與彈性,以及賦予女性較高地位的傳統。另外,也說明在邁向現代的過程中,這些面向又受到什麼影響。第六章描述整個東南亞現代身分認同的出現,尤其是族群方面。第七章回到權力與政治的議題,重述大約十六世紀初開始的主權爭奪與鞏固過程,這個過程預示了東南亞現代民族國家的形勢。第八章概述過去一百年來塑造現代東南亞的某些關鍵力量。
本書無意為東南亞歷史做出定論,讀者不妨將這本書當成更深入認識東南亞的入門或進階讀物。當然,這本書只是眾多東南亞歷史之中的一本,這方面的書籍過去有人寫過,未來還會有人寫。本書的英文書名是The Story of Southeast Asia,但作者更偏好的書名是Hikayat Asia Tenggara(馬來語,字面意思是「Story of Southeast Asia」)。遺憾的是,英語這個語言迫使作者在a story與the story之間做出抉擇。前者或許比較正確,後者卻更具描述性。本書提供全方位「大敘事」(master narrative)架構,方便讀者認識(並討論)東南亞的歷史與未來。站在國家歷史的角度,本書也希望為東南亞人民介紹東南亞這個地區,增進他們對東南亞的認識。
本書是東南亞歷史的簡要介紹,不得不捨棄某些有趣或重要的話題,或僅僅簡略提及。過去幾十年來,人們越來越憂心氣候變遷與人類對環境的衝擊,細心的讀者不難看出——或至少推斷得出——農耕、人造林、工業化與都市擴張等人類活動,以及曾經地廣人稀的地區人口越來越稠密,必然影響到那個地區至關緊要的生物多樣性。這個主題在這本書只是順帶提及。同樣地,學界對東南亞的醫療史與人類學有豐富的研究成果,本書並沒有納入討論,其他更多話題也是如此。
對於東南亞的介紹,本書採用的方法受到各方面的影響,其中包括阿根廷政治理論家埃內斯托.拉克勞(Ernesto Laclau)的建議。拉克勞主張,社會結構應該被理解為由主觀行為者的歷史選擇沉積而成的客觀事實。正如大自然的進程堆疊出一層層沉積岩,形成地球表面,人類活動也積累一層層社會結構關係與文化意義,形成我們如今生活的這個世界。本書雖然不是理論性書籍,卻希望演示我們可以如何從這樣的社會理論與歷史視角,更有效地認識東南亞。因此,儘管幾十年來批判並解構這種大敘事著作的文章持續占優勢,作者卻自知這本書的建構性。作者希望,學生與學者都覺得這本現代晚期的歷史書籍既是思考東南亞的實用方法,也為他們提供批判性思考的素材。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定居陸地與海洋

七萬四千年前,蘇門答臘島(Sumatra)的超級火山托巴山(Mount Toba)爆發,威力太強大,震撼整個地球,發出的巨響在全球迴盪。托巴火山的災難性爆發,是我們如今所知的東南亞首度改變人類歷史的進程。托巴火山爆發後,灰燼遮蔽了天空,像傾盆大雨般落在世界各地。關於托巴火山爆發造成的影響,科學家爭論了二十多年。有人認為植物、草食動物和肉食動物的食物鏈徹底崩潰。大型哺乳動物餓死,我們的祖先想必在劫難逃。只有幾千人在災難中僥倖存活,人類基因的多樣性嚴重折損。那個時代距離文字的發明還相當遙遠,因此也無法斷定當時的文化遺產損失了多少。不管是人口或文化知識的豐富性,人類可能都耗費了幾千年時間才復元。在那段期間,我們的祖先開始遷徙,現代智人因此分散到所有大陸,創造出我們如今俯仰其間的全球社會。
從人類離開非洲在全球各地定居開始,東南亞就已經是個重要通道。基因科學與古人類學證實,至少在五萬年前,第一波離開非洲大陸的智人之中,有一部分沿著南亞海岸前進,途經東南亞,而後勇敢橫渡大海抵達澳洲。澳洲原住民就是他們的後代。更早以前,原人(proto-humans,即直立人)已經散布到我們如今所知的中國(「北京人」)和印尼(「爪哇人」)。他們在印尼的弗洛雷斯島(island of Flores)繁衍出體型矮小的弗洛雷斯人(Homo floresiensis),也在現今的菲律賓呂宋島繁衍出呂宋人(Homo luzonensis)。
目前活著的人都不太可能是亞洲直立人的直接後代。另一方面,現今生活在東南亞的人們之中,很多人身上都帶有最早移居該地區的智人的基因,尤其是馬來半島的半島原住民(Orang Asli),以及散布在東南亞半島與諸島的其他許多族群與個人。
第一波前往澳洲的早期人類移民先鋒之中,很多人在沿途定居下來。其中一部分人往東,最遠去到新幾內亞(New Guinea)高地,獨力發展出農業。另一些人一群群散布在東南亞的半島和群島採獵為生:在河流或大海捕魚,採集植物和貝類,或獵捕動物。現今的澳洲原住民和部分東南亞人的祖先,是最早在這個地區留下足跡的人。他們有些是集體遷徙,以家庭、氏族、同伴或民族為單位,也有一部分是個別行動。地球上沒有哪個地方的人種比這個地區更複雜,結合各式各樣的遺傳基因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傳承。
長久以來,東南亞在很多方面一直是前線。這裡有拓荒者和冒險家,有商人和企業家,有滿懷希望的朝聖者和時運不濟的流浪者。大多數被視為文明搖籃的地區,都是安定的農業區,比如尼羅河畔的埃及,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巴比倫,南亞的印度河谷和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定居的人口比遷徙的人口更適合王朝統治,那些地區因此擁有長久且相對連貫的歷史。那些文明就像靜止的水塘,水面泛起的歷史漣漪不算太難探求與解讀。東南亞雖然出現過許多重要聚落和王朝,這裡人種、語言、物產和文化的流動往往不走直線,靈活多變。這裡的歷史因此也像湍急河流裡或強或弱的漩渦,難以追蹤。
在近期歷史中,即使上溯幾個世紀,我們還能詳盡追蹤到許多個人和群體的遷徙情況,也對追蹤結果的正確性充滿信心。但當我們進一步回溯,那份詳盡就漸漸消失,證據也變得薄弱。本書描寫的歷史事件,都依據現存最可信的證據與理論,盡可能追求正確性。作者在研究過程中參考了幾百份資料,其中有許多內容顯然不適合採用。
本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東南亞這個地區的過去,並且探討究竟是什麼樣的過程、什麼樣的人們,造就出這個以商業、人種混雜性與多樣性為特色的地區。本書依章節編排,穿插以下主題:人口、貿易、統治、宗教、親屬關係與性別、族群與其他社會身分,以及主權的喪失與收復。這些主題跨越所有年代,但各章是依時間先後排列,每一章都強調一個在那個時代起始、強化或轉變的主題。故事就從東南亞的人口形成說起。
第一波現代智人經由東南亞向澳洲遷移之後,又有幾波人類來到或路過這個地區,各自橫跨陸地,走過河流切割而成的低谷,翻越高山與丘陵。東南亞人的祖先也有最早的航海家,在東南亞群島之間穿梭,也渡過上千公里的汪洋大海。這些最早的移居者和航海家在東南亞開拓殖民地,卻不像後來的歐洲勢力那般在遙遠的土地行使權力掠奪珍寶。相反地,他們橫越陸地和大海,是為了尋找生計,建立新社會,為自己和家人謀求安全與繁榮。最早抵達的是採獵者,隨後而來的是農耕者。東南亞人民的故事始於他們的英勇傳說,記錄這些傳說的不是文字,而是他們遺留在整個巽他古陸(Sundaland)的石器、骨骼和灰燼。

巽他古陸的傳說

地球的氣溫每隔幾千年週期性降低又升高,極地冰帽也隨之冰凍又融化。在氣溫較低的時期,南北極的海水凍結成冰,海平面下降,世界各地的海岸線擴大。在東南亞,這些冰河期釋出的廣大土地稱為巽他陸棚(Sunda Shelf)。地球歷史上最後一個這樣的冰河期在大約兩萬年前達到高峰,那時人們離開非洲,沿著南亞海岸前行,走進一個與我們如今所知大不相同的東南亞半島。連接泰國與馬來西亞的克拉地峽(Isthmus of Kra)比現在寬闊得多;暹羅灣(Gulf of Siam)是開闊的河谷;整個印尼群島,包括西邊的蘇門答臘,南邊的爪哇,最東邊的巴里島和婆羅洲,都跟亞洲本土相連;菲律賓的巴拉望島(Palawan)也是。這個古代地區有個現代名稱:巽他古陸。
五萬年前,許多採獵群體的足跡已經遍及巽他古陸各個角落。我們會知道這點,是根據他們留下的零碎物品推測而來,比如他們製作的石器,他們捕撈的魚或狩獵並屠宰的動物的骨骼,他們燒火後的灰燼,他們留下的紅赭石圖畫,以及他們本身的少數遺骸。他們或許使用或改造過其他物品,但大多數都沒能留存這麼長時間。可以確定的是,這些早期人類確實散布在整個巽他古陸。從寮國北部到印尼群島的東帝汶,都有人類化石出土。至少四萬五千年前,有個藝術家用紅赭石在山洞內側畫了一幅疣豬壁畫,山洞位置在現今印尼蘇拉威西島(Sulawesi)的望加錫(Makassar)附近。那位藝術家用手印在壁畫旁「簽名」。這幅壁畫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智人具象畫作。
我們從骨骼與貝殼殘骸得知,至少在一萬年到一萬三千年前,採獵者走過菲律賓群島大部分地區,捕魚、撿拾貝類,獵食野豬、鹿和鳥類。同樣地,雖然我們對緬甸的史前歷史所知最有限,但在伊洛瓦底江流域(Irrawaddy River Valley)上下游和周邊丘陵發現的石器證實,從最早的海岸遷徙開始,一直有人類在這裡定居。
巽他古陸最早的人類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現今大多數人已無從想像。那種生活方式的痕跡太模糊,我們只能約略揣測他們的經歷。在那個時期,人類已經陸續離開非洲各地,進入中東,橫跨歐亞大陸,往北去到中央歐亞大草原(Central Eurasian steppe),往南進入印度次大陸,往西到達歐洲,往東則到亞洲。他們靠大地謀生,採集植物,狩獵動物,在河流或海岸捕撈。
如今我們很多人依然保存這些傳統。富裕的都市人偶爾會回歸大自然,採摘水果調劑身心,或狩獵捕魚活動筋骨。鄉居的農家經常在餐桌上添加野菜、魚和獵物。即使生活在最先進工業社會的跨國移工,比如在新加坡建造高樓大廈的泰國東北部建築工人,休假時也喜歡從事狩獵與採集等多彩多姿的傳統農村活動。
但在巽他古陸的時代,採獵群體只靠採獵為生,生活在只有採獵者的世界裡,不曾跟農耕者交流,更別提都市居民。對於他們所知的世界,我們最可靠的線索來自直到不久前依然以採獵為主要謀生手段的少數群體。過去一百年來,這些人生活在偏遠地域,從南美洲和婆羅洲的雨林,到非洲的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再到加拿大巴芬島(Baffin Island)的北極苔原,他們的採獵方式為人類學者提供大量這方面的知識。
這些群體有不少是東南亞的居民,他們有些至今依然以採獵為生,也有人直到不久前才放棄這種生活方式,比如菲律賓呂宋島的阿埃塔人(Agta),馬來西亞半島內陸的塞芒人(Semang),泰國南部的馬尼族(Mani),生活在砂勞越和汶萊雨林的本南族(Penan)等。在巽他古陸海岸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可能類似東南亞更近期的海洋遊牧族,比如泰國南部的莫肯人(Moken),印尼廖內群島(Riau Archipelago)的海上遊民(Orang Laut),以及蘇祿海(Sulu)和南海的巴瑤族(Bajau)。根據這些人向人類學者透露的豐富資訊,加上考古學家找到的稀少卻重要的證據,我們能夠相當準確地猜測巽他古陸居民的生活樣貌。
巽他古陸的人以小型家族為單位,可能會依據季節的不同,在幾十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遷移。某些情況下,他們也許會遷移得更遠。在乾旱季節,他們會在森林和草原上流動,選擇臨時營地暫居。到了雨季,有些人會棲身洞穴,洞穴因此保存最多有關他們的生活的證據。他們跟比較後期的採獵者一樣,會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繁複的文化傳統維繫這樣的關係,將衝突減到最低。巽他古陸的居民一生中最多認識幾百個人──如今我們一個下午在東南亞任何一座大城街道上擦肩而過的人都不只這個數──跟那少數幾百人和睦相處想必至關緊要。
萬一發生嚴重衝突,採獵者最常採取的對策是離開。採獵者賴以為生的知識精細又複雜。在薩爾溫江(Salween River)附近的神靈洞(Spirit Cave)和其他許多地點的考古挖掘顯示,一萬年前或更早以前的採獵者充分了解他們的生活環境。他們運用幾十種動植物,充做食物、藥品或其他用途,比如製作吹箭毒藥的果仁或堅果,做為溫和興奮劑的檳榔。
採獵社會的每個成年人都具備詳盡知識,知道所處環境中哪些是他們生存所需的資源。群體裡的人如果失和,直接離開是相對簡單的解決方案。個人之間或群體之間偶爾會發生肢體衝突,甚至謀殺,但暴力衝突是高風險低報酬的行為。一旦出現暴力危機,其中一方通常會選擇離開避免衝突。在巽他古陸,如果想遠離討厭的鄰居,應該有不少更吸引人的無人地域可去。
個別採獵者很少獨自脫離群體,但大型群體經常會分裂成幾個小群體,各走各的路。採獵群體通常長時間分離又聚合,週期循環,彼此交換禮物分享故事,或傳達關於環境和當地其他群體的重要訊息。有時候群體分道揚鑣後會失去聯繫,跟對方永別,幾個世代後雙方的語言和文化各自改變,南轅北轍無法溝通。就連透過基因從父母遺傳給子女的家族相似度,幾千年過後也千差萬別。有朝一日這些遠親再次相遇,彼此外貌已經截然不同,就像來自不同祖先。不管是在東南亞或世界各地,這樣的重逢都經常發生,也持續在發生。
我們很難想像出採獵者的生活細節,同樣地,也很難想像他們在漫長時間裡的生活方式差異多麼大。從第一批現代智人抵達,到極地冰帽融化海平面上升,這段巽他古陸時期總共三萬五千年,三十五個千年,三百五十個世紀,一千四百個世代。就算任何一個時間點只有不到一萬個捕魚者、採集者或狩獵者在廣大的巽他古陸上遊走,整段時期加總起來,也有超過一千四百萬個生命曾在這裡生活。他們的物質文化不如我們來得複雜,社會也比較單純。但他們每一個個體都擁有跟現今的我們一樣的智力、創造力、熱情和憂慮。
他們唱過多少歌曲,說過多少故事,做過多少探險?有過多少歡笑和淚水?我們根本無從揣想。在巽他古陸壯麗的三萬五千年或更長的時間裡,他們圍坐火堆旁或沿著海岸同行時,必定傳誦過無數故事,那些故事如今都無跡可尋。然而,他們留下的物質文化,保存了他們的一部分創造力。有朝一日,深海考古學或許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他們古老的生活方式。大約一萬五千年前,海平面開始升高,淹沒巽他古陸許多地區,考古紀錄趨於清晰,我們對他們的採獵生活也有更多認識。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東南亞的歷史變好懂了!

多元文化交織出
古老王國的輝煌記憶
與新興國家的蓬勃生機。
殖民霸權的強勢獨裁,
對撞東南亞的兼容並蓄多樣性。

五萬年人類歷程,世界的交叉路口,多彩多姿的故事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