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感: 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距離
作者 | 肖衛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邊界感: 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距離:守護社交能量,讓你的善良不被利用!什麼是邊界感?缺乏邊界感的人有什麼表現?為什麼很多人缺乏邊界感?如何建立邊界感?在職場、家庭等 |
作者 | 肖衛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邊界感: 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距離:守護社交能量,讓你的善良不被利用!什麼是邊界感?缺乏邊界感的人有什麼表現?為什麼很多人缺乏邊界感?如何建立邊界感?在職場、家庭等 |
內容簡介 守護社交能量,讓你的善良不被利用!什麼是邊界感?缺乏邊界感的人有什麼表現?為什麼很多人缺乏邊界感?如何建立邊界感? 在職場、家庭等各類人際關係中,你是否有過越界侵入他人空間,過多干涉他人的工作、生活,引起他人反感的行為?或者自己是否遭遇過這類事情,並且對這類遭遇感到不舒服?……其實,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人與人之間缺乏邊界感,彼此無法保持最舒服的距離。 全書共分五章,分別從職場、情侶、朋友、親子、夫妻等五大面向講述邊界感的重要性,每一章都從最常見的故事、案例入手,帶領讀者如何與上述五種常見的人際關係建立應有的邊界,保持最舒服的距離。此外,作者提供最適合的觀點,幫助讀者在與不同的人相處時建立邊界感,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同時也保護自己免受他人侵犯,絕對是一本可讀性非常強,也深具實用性的好書。
各界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胡展誥|諮商心理師黃之盈|諮商心理師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肖衛 心理諮詢家、暢銷書作者引領勵志書新潮流,以深刻的人生見解結合心理學和社會學,為讀者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人生建議和規劃。
產品目錄 自序 建立應有的邊界,保持最舒服的距離第一章 職場:與同事們保持「最舒服」的距離 責任邊界:確定自己的角色和職責 時間邊界:理解工作的時間界限 資訊分享邊界:不過度分享心事,不打聽和傳播辦公室八卦 超出職責範圍時,要懂得適度說「不」 勿將私人感情或生活帶進工作中…… 不亂闖他人的辦公空間,不亂碰同事的私人物品 第二章 情侶:讓有邊界的愛,開出溫暖的花朵 需求邊界:無論多難滿足的需求,都要好好「討論」 三觀邊界:三觀不同,多多溝通就好 交際邊界:與異性相處,請拿捏好分寸 愛的邊界:彼此間既保持獨立,更要互相信任 空間邊界:無論多麼愛對方,也要給予對方私人空間 相互尊重,避免被PUA 第三章 朋友:好朋友是一輩子的事 距離邊界:與朋友的另一半,請保持距離 需求邊界:放下「小天使」情結,學習尊重他人 隱私邊界:他人隱私,不容侵犯 觀點邊界:在觀念上求同存異 社交邊界:朋友的朋友,不一定是我的朋友 尊重朋友的時間:朋友不是救火隊,無法隨傳隨到第四章 親子:沒有邊界的愛,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角色邊界:他是你的孩子,更是獨立的個體 空間邊界:孩子同意後,你才能進入他的房間 情感邊界:無論彼此多親密,過度依賴對方就是失策 關愛邊界:不以「愛」的名義控制他 興趣邊界:不將個人喜好強加於孩子身上 分享邊界:與其強迫分享,不如尊重他的意願 心理距離邊界:遵循「刺蝟法則」,彼此保持最舒服的距離 第五章 夫妻:有邊界的婚姻,才能長久 願景邊界:與其指責對方,不如大方提需求 角色邊界:與另一半有共識,明確責任和角色 習慣邊界:家教再好,也要尊重他人習慣 家庭事務邊界:再小的家務事,也要共同協商 經濟與情感邊界:恩愛夫妻,經濟與情感也要各自獨立 學會拒絕另一半「越界」的請求 後記 不替對方做決定,不插手他人應盡的義務
書名 / | 邊界感: 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距離 |
---|---|
作者 / | 肖衛 |
簡介 / | 邊界感: 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距離:守護社交能量,讓你的善良不被利用!什麼是邊界感?缺乏邊界感的人有什麼表現?為什麼很多人缺乏邊界感?如何建立邊界感?在職場、家庭等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194631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194631 |
誠品26碼 / | 2682941272005 |
頁數 / | 224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 x 21 x 1.5 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責任邊界:確定自己的角色和職責
職場是一個大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或霸凌。
衛微在某家電視台上班,我問她進了新公司之後是否適應?而原本還算開心的她,聽完我的話立刻皺起眉頭……。
原來,初到新公司的她被分配到企劃部。由於是新人,企劃部主管張經理就讓她從打雜做起。入職後,她每天不是幫同事列印資料,就是在開會時給同事們端茶遞水。雖然這些事情繁雜且辛苦,但她卻做得樂此不疲。直到有一天,資深同事王姐請她幫忙列印一個行銷檔案開始……。
記得那天,她幫王姐印好資料,順勢就擺放在王姐辦公桌上。然而第二天王姐看都沒看就直接交給張經理審核。
而張經理在審核這個行銷案時發現有某一個資料裡多填寫了一個0。這還了得!他立刻打內線電話把王姐叫進辦公室,劈頭就問她怎會犯這種低級錯誤?而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王姐竟然對張經理說:「我寫完這個行銷案就交給衛微去列印紙本,並且叮囑她列印時一定要多看幾次,千萬不能出錯!我哪裡會想到她工作居然這樣草率!」衛微聽說這件事後非常吃驚,甚至做好了被辭退的準備,同事們也都對她指指點點,大家都是一副準備看好戲的姿態。
好在這件事並沒有造成嚴重後果,張經理也算明事理,沒有對衛微做出太多批評,只是提醒她以後工作要認真且更仔細一些。
而經過這件事,過程即使有驚無險,衛微也開始體會到職場上的複雜。她既感委屈又有一些不解:「為何不是自己的責任,王姐卻要讓自己承擔呢?這是否就是傳說中的職場霸凌呢?」
其實職場就是一個大江湖,而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或霸凌。一旦遇到有人「甩鍋」給自己,很多人首先的反應就是像衛微一樣:「我被同事欺負或霸凌了,天啊!這可怎麼辦才好呢?」
怎麼辦?
我曾見過有人給「背黑鍋」的朋友出餿主意:「像這種公司,建議你還是早點辭職吧。早點辭職就是及時止損!不然你就要像小媳婦一樣熬著。等到有一天你熬成為老員工,媳婦熬成婆,你就可以讓他人為自己『背黑鍋』,報這一箭之仇了!」
其實,在「背黑鍋」的情況下提出辭職,確實是親者痛、仇者快之舉。而透過將來有一天讓他人為自己「背黑鍋」來一雪前恥,卻也可能會得不償失。萬一你遇到了一個容易較真的上司?萬一他查清了事情的真相?那麼,你就是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因此我的建議是,先瞭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一般來說,職場上之所以會出現上司或同事「甩鍋」給別人的現象,主因是某些人的職場角色與責任邊界出現問題。例如對自己的職位與職責不夠瞭解或劃分不清,時間一長了就會出現推諉、「甩鍋」、互踢皮球等壞現象,進而讓同事或下屬為自己「背鍋」。由此可見,身在職場若要想避免發生推諉、「甩鍋」、互踢皮球等現象,我們就必須瞭解職場中的責任邊界,然後學會對不屬於自己責任邊界內的工作任務說「不」。
責任邊界,通常是指界定自己與他人責任的分割點。在職場中,所謂的責任邊界就是工作任務與職責範圍,以及為完成這些工作任務所需承擔的責任。
要想瞭解自己在職場中的責任邊界,我們又該怎麼做?
首先,要明確自己在職場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在整個公司裡,你是主管還是基層員工?在某個部門中,你是主管還是普通員工?甚至是在某一個專案中,你是負責人、管理者,還是執行者?……只有釐清這些關係,我們才能認清自己的職位與職責。
其次,我們要瞭解自己所需負責的具體工作是甚麼。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為他人「背黑鍋」,就是因為不瞭解自己所負責的具體工作室甚麼。例如在一個職位上,自己究竟要負多少責任,哪些事情是歸自己管的,哪些事情是不歸自己管的?
而想瞭解自己的職位與職責,我們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法。
第一,多讀幾次職位權責說明書。有些公司通常會在新人到職後,提供非常詳細的職位權責說明書。新進員工若想瞭解自己的責任邊界,那麼就要多讀上幾遍,方可確定哪些工作是自己專責的,又有哪些工作並不屬於自己的職責所在。
第二,多與主管溝通。如果公司沒有職位權責說明書,那麼主管就會分工或改以臨場交代工作任務來因應。在主管分工或交代任務後,我們若有什麼不明白或不懂的地方,建議一定要多問,以便徹底瞭解具體的工作任務。
第三,積極參與相關培訓。很多公司都有針對新進員工的入職培訓,在培訓時會讓員工瞭解自己的工作職位與職責等。因此建議新進員工到職後一定要參加這類培訓,並且認真做筆記。這樣就能明確自己的工作,認清職責。
第四,多與同事溝通。透過與同事溝通,瞭解他們的工作內容和職責,再進一步對比,明確職責範圍,避免出現衝突,在溝通中明確彼此的責任邊界,以便最終達成默契。
在明確自己的職責後,我們一定要認真對待屬於自己分內的工作。至於分外的工作,我們就要看自己的心情或人情。如果同事想偷懶,將他分內的工作交給我們,我們需要問自己的內心是否真想幫忙?畢竟正常來說,我們理應是要學會說「不」的。但如果同事手上工作實在太多,確實需要幫忙,而我們又剛好有時間,那麼我們自然也要看心情來決定是否伸出援手。即使同事需要幫忙,我們也一定要多留個心眼。例如保留自己是在幫忙的證據;或向同事說明一旦出問題,自己不幫忙承擔任何責任。這樣一來我們就算明確自己的責任邊界,得以避免自己因責任邊界問題而成為「背鍋俠」。
最佳賣點 : 守護社交能量,讓你的善良不被利用!
什麼是邊界感?
缺乏邊界感的人有什麼表現?
為什麼很多人缺乏邊界感?
如何建立邊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