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的運動: 黑客、鄉民、與g0v零時政府的數位行動主義
| 作者 | 李梅君 |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沒有人的運動: 黑客、鄉民、與g0v零時政府的數位行動主義:穿梭科技與政治之間,一部關於g0v與其行動者的數位民族誌自二?一四年太陽花運動以來,臺灣公民社會歷經多次政治 |
| 作者 | 李梅君 |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沒有人的運動: 黑客、鄉民、與g0v零時政府的數位行動主義:穿梭科技與政治之間,一部關於g0v與其行動者的數位民族誌自二?一四年太陽花運動以來,臺灣公民社會歷經多次政治 |
內容簡介 穿梭科技與政治之間,一部關於g0v與其行動者的數位民族誌自二?一四年太陽花運動以來,臺灣公民社會歷經多次政治激盪。從街頭集結到線上協作,從青鳥行動到大罷免運動,一波又一波的公民力量不斷重新定義民主參與的樣貌。《「沒有人」的運動》回到這些歷程的源頭,聚焦一群自稱「沒有人」的行動者--g0v零時政府。他們透過線上協作與實體黑客松打造「公民科技」,以介入社會運動、推動開放政府、對抗錯假訊息,展現了一種創新且去中心化的政治實踐。《「沒有人」的運動》是一部來回於線上與線下、關注人與非人如何協作的數位民族誌。歷經十年田野,作者深度參與並觀察 g0v黑客如何一方面運用數位工具實踐去中心化治理,另一方面開發公民科技以實踐基進的數位民主行動。作者提出「寄食者行動主義」作為核心概念,解析g0v如何藉由反覆辯論和轉譯「開放」的模糊與多義,如寄食者般遊走在國家體制與社會運動、協作與反抗之間,從而在快速變化的國內與地緣政治中,發出異議並打開行動的空間。當大型街頭運動退潮、社群能量漸散之際,數位行動主義也進入轉型期。本書為這場去中心的數位民主實驗留下了深具厚度的民族誌紀錄。這裡沒有對科技的天真樂觀,也沒有對行動者的造神崇拜。作者從臺灣的民主發展與政治現實出發,爬梳g0v崛起的脈絡,剖析其如何將「數位民主」打亮為臺灣的國際招牌,同時也直面其內部的矛盾、張力與限制。「開放」已成為當代民主的新語彙,g0v一路走來的軌跡正反映出一個時代的切片,啟發我們重新思考民主政治在數位時代的可能與未竟,為下一波臺灣社會與全球民主面臨的挑戰做好準備。余貞誼(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林開世(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林昶佐(閃靈主唱Freddy)侯宜秀(臺灣人工智慧學校基金會祕書長、g0v參與者)唐鳳 高嘉良(g0v共同發起人、Recce CEO)張潔平(《Matters》創辦人)黃厚銘(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彭松嶽(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致昕(《真相製造》作者)瞿筱葳(g0v共同發起人、作家)共同推薦
作者介紹 李梅君遊走在數位、資料、賽伯格間的後/人類學家。g0v零時政府的參與者與研究者。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關注科技和民主動態的辯證關係,包含數位行動主義、開放政府、資料政治、隱私與監控、錯假訊息與事實查核。
產品目錄 0零時政府宣言1 導論 沒有人的運動第一部 你就是沒有人2 情動與行動的網絡3 你就是沒有人4 非組織的可能第二部 數位行動主義〔沒有人說〕 零時政府第肆次國民大會黑客松5 拼裝公民科技6 轉譯開放政府第三部 沒有人的群島之洋〔沒有人說〕 十年觀察:g0v 的嗨與鬆7 後真相時代裡的事實機器人8 潛入開放協作的深水區9 結語後記╱謝辭 人類學家就像芙莉蓮附錄 「沒有人」們附錄 技術詞彙對照表注釋參考書目
| 書名 / | 沒有人的運動: 黑客、鄉民、與g0v零時政府的數位行動主義 |
|---|---|
| 作者 / | 李梅君 |
| 簡介 / | 沒有人的運動: 黑客、鄉民、與g0v零時政府的數位行動主義:穿梭科技與政治之間,一部關於g0v與其行動者的數位民族誌自二?一四年太陽花運動以來,臺灣公民社會歷經多次政治 |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7478585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7478585 |
| 誠品26碼 / | 2682892930009 |
| 頁數 / | 360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1.5*14.8*2.1 |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當天涯海角、奇風異俗、陌生國度都可以輕易在抖音或You Tube上瀏覽,部落與原住民也不需要外來者幫他們代言後,人類學家還能做些什麼?李梅君的這本《「沒有人」的運動」》提示我們一個新的方向。在全球與地方的連結處,在科技與人文的交會點,有一些新的網絡與行動在不斷的生成,有一些拼湊與即興的部落在意外處集結,他們既平凡又新奇,有理想又務實,無法隨便的被分類,也難以被任何意識形態框限。這些流動與停頓是當代萌生的文化現象,也標誌著一種對未來的期待與想像。這是一本創新的民族誌,推薦給所有關心當代與未來的人。
--林開世(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內文 : 2 情動與行動的網絡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選舉不是投票凍蒜。
脫韁的政府,來自於未盡監督責任的鄉民。
--clkao、hychen
讓晨曦照亮民主
二?一四年三月十八日晚間,在立法院旁的濟南路上,「反黑箱服貿」的抗議晚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舞臺上,頭綁黃布條的抗爭者一個一個慷慨激昂地拿著麥克風對臺下群聚宣講,一下是充滿理性的法律分析、一下是滿載感性的口號呼喊。臺下約有上百名群眾,入夜後慢慢聚集起來,場面仍算平和。比起前幾日在立法院內的政黨攻防,這場抗議晚會並沒有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
當天早上,組織晚會的團體透過g0v參與者ipa請求網路直播的支援。彼時直播尚不普遍,3G的網速無法提供穩定的直播畫面,無線網路與設備的串連也是一大技術。不過就在十天前,g0v才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合作直播「308全臺廢核大遊行」,有了熱騰騰的經驗自然義不容辭。於是當晚,在主流媒體的缺席下,au首先架起了無線網路提供訊號給前來直播的音地大帝,秉持著「電視不播,網路直播」的精神,穩定地將現場的畫面傳遞出來。那時無人知曉,幾小時後,抗議學生會衝入立法院內,而螢幕前觀看直播的數千民眾會徹夜前往立法院聲援,展開臺灣民主史上首度人民占領國會的行動。為期二十三天的太陽花運動就此拉開序幕。
占領發生時我正在美國西岸求學,天亮,手機裡就傳來各種占領現場的畫面。靜態的、動態的,刷滿整個螢幕。但最令人激動不已的,是毫不間斷的現場直播;直播主緊跟著占領者的腳步,衝刺、推擠、翻越大門、與警察對峙。耳邊,晚會主持人持續高喊:「我們現在已經控制立法院的大門」、「翻過立法院的圍牆、占領立法院」、「請後面的同學往前支援」、「警察後退」。不久後,另一個鏡頭帶我們進到議場內部,略顯疲憊但表情堅定的占領者正在堆疊桌椅阻擋門外的警察,幾波衝突之後,警察不再試圖進入議場,占領者獲得了得來不易的勝利。從那一刻起,占領立法院的運動將會動員成千上萬的抗爭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以不同形式參與其中。而無法親臨現場的我們,則會沒日沒夜地守在數十個直播畫面前,緊盯著運動的發展。
在青島東路上掛有g0v logo的帳篷裡,二十四小時不停機的筆電正在運轉著,一旁的g0v參與者或坐在紅色塑膠椅上,或蹲坐路邊,個個直盯著腿上的筆電。比起在議場內呼喊口號的學生或是在外頭宣講的志願者,坐在這頂帳篷下的人顯得相對平靜,他們的激情與熱血只能從敲打鍵盤的噠噠聲裡聽見。儘管這頂帳篷的面積不大,但它卻在太陽花運動中充滿著存在感--若你在現場嘗試連上網路,你會找到g0v.io;若你在遠端試圖參與行動,你會進入g0v.today的資訊匯整平臺。如果說議場內的占領者是這場運動的前鋒部隊,設定議程、激勵群眾、帶頭衝撞;那麼零時政府則是這場運動的基礎建設,布建平臺、協調分工、打造易於參與的環境。正是在兩者相加之下,才開出史無前例的太陽花。
二?一四年的太陽花運動肇因於《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在立法院內以不符議事流程的方式,沒有詳細的審查以及妥善的社會溝通就貿然通過,因此被稱為「黑箱服貿」。占領的主要訴求便是「打開黑箱」--退回服貿,重新以「公開透明」的程序,先立法再審查。如同「太陽花」所傳遞的意象,公開透明成為各團體眾口紛紜訴求中最大的公約數。這個訴求恰好呼應了g0v一直以來追求的「開放」精神--透明、參與、協作。雖然公開透明只是開放的部分意涵,但卻是最基本、所有行動的第一步。而暢通的網路、不間斷的直播、和匯整資訊的平臺正是達到公開透明的必要手段。
g0v參與者稱這次的行動為「線路松」。「線路」指的是電纜線、電源線、無線網路和這些基礎設施所傳遞的訊號,而「松」則是黑客松活動的簡稱。換句話說,線路松就是一群黑客聚在一起沒日沒夜地架線路,來支援占領現場成千上萬的群眾與數十臺直播所需要的網路,進而維持資訊的流通。g0v的行動並不止於布建網路,線路松很快便超展開為直播松、文播松、服貿松。在占領的二十三天裡,儘管沒有人指揮與組織,g0v的帳篷下卻隨時有人待命,為眾人排解技術上的疑難雜症,只有在某日水車進駐驅趕占領者時,才為了保全電子設備而緊急撤離四個小時。
《破週報》的記者曾芷筠於占領期間採訪了當時的參與者,當時的採訪共筆記錄了這段歷程:
音地大帝從一開始攻破濟南路側門時就以iPad記錄,隨後g0v成員們到青島東側架設4G和AP,占領後的第一個深夜有整整八十萬人在觀看,從濟南路擴展到青島東路,再到議場內的投影架設,全都是參與者們自主決定的結果。hackpad時不時被打掛,連日來他們不斷增加頻寬、修正問題,還空投網路工程師進入議場,將議場內的有線網路轉成WiFi,另新架了一個5G網路。場外則新申請了頻寬60M的區域網路,至少在未來幾日內,我們有機會看到場內外可以透過網路直接溝通,建立一個網路討論平臺,扭轉過去一週來場外的人完全不了解內部決策狀況。
太陽花運動反映了媒體的世代交替。過往作為主要訊息來源的主流媒體,因為反應緩慢、帶有偏見而飽受批評。占領之初,抗爭者屢屢被主流媒體描繪為暴民,加深了抗爭者對主流媒體的不信任。因此每當中天新聞或是TVBS在進行現場SNG報導時,便會有抗爭者在記者後方舉著「中天請報導真相」、「快轉臺」等大字報。對抗爭的群眾來說,直播是「更透明」的資訊來源,為以小搏大的他們提供發聲管道。最早架設網路的au便曾說過:「我自己的觀點是只相信影音、文字直播,第二手的資訊就不是資訊,而是詮釋了。」
隨著占領行動的發展,直播主的器材設備也日漸升級,並且聚集了一群協力者。他們或是分工現場的直播角度,或是在後臺協力監控畫面,成為運動期間有別於抗爭者的另一道公民力量。當主流媒體瘋狂播放議場內學運明星的一舉一動,在網路直播中議場外的公民行動早已遍地開花。這些自發的行動論壇、世界咖啡館、街頭審議、賤民解放區、大腸花論壇、戰地廚房、以及許許多多沒有名稱的行動與發聲,成為直播與文播重要的對象。
(未完)
最佳賣點 : 穿梭科技與政治之間,一部關於g0v與其行動者的數位民族誌
自二?一四年太陽花運動以來,臺灣公民社會歷經多次政治激盪。從街頭集結到線上協作,從青鳥行動到大罷免運動,一波又一波的公民力量不斷重新定義民主參與的樣貌。《「沒有人」的運動》回到這些歷程的源頭,聚焦一群自稱「沒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