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兩岸故事 1: 疾行船 | 誠品線上

我家的兩岸故事 1: 疾行船

作者 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我家的兩岸故事 1: 疾行船:戰爭、烽火、逃難與別離,交織成1949年中國史上最龐巨的200萬大軍大遷移哪曾料到,就此離鄉,一離六十年……從「家」的視角,為兩岸歷史補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戰爭、烽火、逃難與別離, 交織成1949年中國史上最龐巨的200萬大軍大遷移 哪曾料到,就此離鄉,一離六十年…… 從「家」的視角,為兩岸歷史補遺!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存有千筆以上記憶,往後只會越來越多,因為訪談持續;也更會越來越少,因為第一代以一年一萬人次,迅速凋零。 ◤凋零不可逆,讓「搶救」更帶緊迫性。書中25個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留下壯闊又幽微的身影。 沒有任何人逃得過歲月刻痕,進入人生最後階段的當下,白髮蒼蒼圖像與血淚斑斑回憶。 滄桑令人神傷!目前遷台第一代僅存六萬之數,正以驚人速度消逝於不可逆的時間巨輪。眷村的集體記憶將消失,熟悉的長輩身影,往那裡再去追尋? 動蕩年代刻畫老兵傷痕,怎麼才抹得去?必須說出來,記下來,有計畫地累積那時間巨輪輾壓過的群像。 ◤在本書我家的兩岸故事中,你可以一起見證── .史學家王壽來,行政院院長孫運璿,台灣第一電視主播盛竹如,廣播泰斗白銀阿姨; .第二代的胡志強、蘇起與趙怡、葛維新,教父級的「司法藍波」翟宗泉,「金融名將」汪樂山; .眷村的人情「味」由眷村媽媽,一繪成名的彩虹爺爺,漳州首富之子李俊渠,雕字奇才張介冠,台灣第一繡補師吳阿鏡,以吉普車為家的趙美華; .高金素梅父親金德培,總統府聘用諮議林家興,「尋人啟事」中找回弟弟的張秀實,護送百餘老兵骨灰歸故里的律師高秉涵…… 前輩口述與泛黃照片,映照出先人所思所想,所行所走。 ◤站在搶救第一線── 沈春池基金會持續以真實記錄的無畏精神,細訴遷台人物的一生感懷、半生坎坷,既保存了歷史陳跡,也拼繪出兩岸系出同源的情懷,推廣人文公益的驚天工程,為兩岸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見證! 離家有殤、思親有痛的遷台歷史,每位遷台的長輩,你們是時代的光!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好評推薦│胡志強│高金素梅│趙怡│蘇起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沈春池先生(1909-1988)為福建詔安人,本從事教育工作,抗戰軍興乃投筆從戎,臺灣光復後奉派來臺,多年後以中校軍階退伍。春池先生一生清廉正直,1988年3月八十歲壽誕當天,哲嗣沈慶京先生公開宣布籌設「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年底春池先生以耆壽辭世。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創立至今35年,是臺灣較早從事兩岸歷史文化交流的非營利組織。基金會秉持誠摯態度,為兩岸交流、弘揚中華文化盡心盡力,在不斷努力推動下,歷年陸續舉辦的文化交流活動,地點遍及兩岸各地,深獲各界肯定。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從「家」的視角,為兩岸歷史補遺/沈慶京(威京總部集團 主席、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 創辦人) 眷村子弟重燃文青魂/胡志強(前台中市長) 一頁驕傲但心酸的歷史/蘇起(前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 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少/石靜文(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 祕書長) 刻住共鳴的心痕/李碧華(主編)輯一 天涯飄泊,被時光收編小小羊兒要回家──金德培漳州首富銀樓傳三代──李俊渠護送老兵骨灰歸故里,一個都不能少──高秉涵協助游擊隊,屢建奇功──韓鼎洛畫下金門空戰神秘數字──黃永阜輯二 女性命運豐沛之思烽火下的美聲,兩蔣喚她白銀小姐──白銀百歲賈李樹芝,橫越三洲鐵娘子──賈李樹芝搶救電力成功,台灣大放光明──孫璐西談父親以吉普車為家,滾滾沙塵萬里路──趙美華爸爸不在家,眷村煙火的禮讚──眷村媽媽包青天子孫,優雅兩世代──李包英敏與李正輝輯三 榮耀雙親的當代菁英靄靄慈暉,照亮前行的路──趙怡一場喜劇,也是悲劇──盛竹如眷村小孩不怕沒有朋友──胡志強讀書才能出人頭地──蘇起輯四 銜接脈絡,外省二代群像灌籃小子的覺醒──孫朝為孫立人留存史料,狸貓換太子──羅超群中常委不是掛滿勳章嗎?還鄉引騷動──林家興輯五 遺族追思紀念冊將門之後,半夜竟被查戶口──王壽來佛心校長相助,開啟升學大門──翟宗泉滿園金蘋果,暗喻家族興衰──汪樂山輯六 為遷台歷史補遺復刻鑄字的懷舊年代──張介冠黑五類的煉獄──葛維新消失的繡補師,台灣歐吉桑──吳阿鏡以尋親廣告,骨肉半世紀重逢──張秀實

商品規格

書名 / 我家的兩岸故事 1: 疾行船
作者 / 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
簡介 / 我家的兩岸故事 1: 疾行船:戰爭、烽火、逃難與別離,交織成1949年中國史上最龐巨的200萬大軍大遷移哪曾料到,就此離鄉,一離六十年……從「家」的視角,為兩岸歷史補遺!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740068
ISBN10 /
EAN / 9786263740068
誠品26碼 / 2682399633007
頁數 / 320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25*1.2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序
從「家」的視角,為兩岸歷史補遺
/沈慶京(威京總部集團 主席、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 創辦人)

父親沈春池原本在福建漳州市漳浦縣從事教育工作,一九三七年因抗日戰爭爆發棄文從軍,投考中央軍校十四期,跟著部隊東奔西跑。中日戰爭時,廣東潮州籍的母親為了和從軍的父親會合,冒著生命危險,從越南搭火車由邊界進入雲南,穿山越嶺轉至重慶。途中火車翻覆,傷亡者眾多,歷經九死一生的旅程,終於在戰亂中重逢並締結良緣,一九四七年於南京生下我。
台灣228事件隔年,當時的空軍總部調派熟諳閩南話的父親來台接收戰後物資,媽媽帶著三歲的我,隨著老兵父親遷徙渡海,一個城鎮換過一個城鎮,過著漂泊不定的童年生活,小學讀了五所。歷經不斷轉學與搬遷,全家落腳克難街315號長達二十年。從南機場、西藏路、東園街到西門町,我在老萬華度過年少輕狂的叛逆歲月。
  我親身見證眷村從無到有的時代歷程,猶記當時,成長環境因語言問題時有誤解,來自大陸各省縣市居民彼此語言不通,閩客間也有所隔閡,後來歷經鄰居、朋友、同學同事及通婚,才逐漸溝通無礙。
  一九五○年代,經濟蕭條的台灣百廢待舉,生活相當窘困,我也曾撿拾垃圾掙取零用錢,陪母親拎著兩隻雞從南機場到龍山市場擺攤;和父親之間最溫暖的回憶,是緊握他的手去美都麗(前國賓戲院)看電影,那也是父子倆唯一看過的一場電影,這些舊日光景深深烙印在心裡。父親始終視生活的艱辛為時代命運,他生前擬好的墓誌銘:「一生辛勞,只為興家;半生戎馬,志在報國」,每憶及父輩們的家國情懷與克難精神常使我淚滿襟。
  已消失的克難街,那段物力維艱的貧陋歲月,惕勵我這一生無論遭遇任何困難,始終堅持不向恐懼和挫折妥協,三十歲時提出「創造人生被利用的價值」,並延伸至集團企業的發展,我認為,這就是台灣的「克難精神」!
  欣見《疾行船:我家的兩岸故事》付梓成書,感慨許多珍貴的傳家篇章,若沒有及時記錄,將在歷史中消失殆盡。這些民間記憶,反應這塊土地上省籍互異的生命,從陌生到熟悉、從隔閡到融合所共同經歷的蛻變進程。我來台算是第二代,同輩親友、鄰居相繼謝世,二○一六年啟動的「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雖是亡羊補牢,但基金會今後一定更致力於此項人文公益計畫,以口述影音與文物徵集,還原一九四九年悲壯年代到台灣發展歷程的步履艱辛,加速落實紀錄歷史、傳承文化之使命。
  我父母皆痛恨共產黨,但時代變遷、中國大陸質變,一九九二年我提出國共和談論述,期待國共兩黨可以用更多和平的方式交流,共同為兩岸民眾服務,這才是共創雙贏,為兩岸人民謀福祉。



眷村子弟重燃文青魂
/胡志強(前台中市市長)

  我是眷村子弟,在台中模範新村長大,隔一段時間就帶著溫暖記憶重回舊居和長輩問好話當年。老人家慈愛的拉起我的手,多皺的臉龐漾出笑容,彷彿眼前的我,仍是當年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時間不過是考驗,信念絲毫不減。」
  滄桑令人神傷,與長輩見面的機會勢必一天少過一天,目前遷台第一代僅存六萬之數,正以驚人速度消逝於不可逆的時間巨輪,也就是說,短短五年後,眷村的集體記憶將消失,我熟悉的長輩身影,往哪裡再去追尋?
  站在搶救第一線,沈春池基金會透過巡展、論壇、拍攝記錄影片各種充滿愛心的行動,如火如荼,持續以真實攝錄的無畏精神,細訴遷台人物的一生感懷、半生坎坷,既保存了歷史陳跡,也拼繪出兩岸系出同源的情懷,令人感佩。
  成立三十五年的「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沈慶京,人稱威京小沈,早在那個戒嚴的禁忌年代,即一身膽識的冒著傾家蕩產及「為匪宣傳」風險,獨家贊助風靡兩岸的《八千里路雲和月》,開啟了兩岸關係突圍的歷史閘門。
  此推廣人文公益的巨大工程,為兩岸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見證,沈慶京的善行義舉深獲各界肯定。
  如今,提筆為《疾行船:我家的兩岸故事》出版寫序,我的文青魂頓時上身,獻讀眷村第一代三位詩神的經典之作,做為出版賀禮。
  瘂弦《金門之歌》曾頌嘆:「如同我們擦亮一枚步槍,我們擦亮這新的日子。剽悍而粗壯,我們將走入歷史的盛夏。在鋼盔中煮熟哲學,自鐵絲網裡採摘真理。堅定如一顆準星,燃燒如一條彈道。」
  余光中名詩《鄉愁四韻》細膩描繪:「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是鄉愁的滋味!」
  管管更用哀愁筆調書寫故鄉:「故鄉是俺心中的墳,裡面住著父親母親,天天過著寒食清明,冷雨紛紛。」大兵作家張拓蕪晚年則感嘆,「最窮困艱苦的年辰,也不過吃了些日子的地瓜稀飯而已;最危險的日子也不過捱了幾次盟軍飛機的空襲轟炸而已。哪像我們,吃是飽一頓餓一頓,睡是過得一宵算一宵,日日夜夜時時刻刻的在和死神捉迷藏,生命好似一個醉漢手中的琉璃燈。」
  我在書中,談到眷村貧寒卻無憂的童年、學英文的趣事、娶青梅竹馬為牽手的甜蜜、留學生的長夜苦讀、入閣的無畏使命及十三年台中市長任期的無負所託。回憶是重新再一次認識自己,感謝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對待社會的溫柔,讓我展卷想念遠去的爸爸媽媽,也懷念舊時代曾經給予的一切淬鍊。
  離家有殤、思親有痛的遷台歷史,經歷了金戈鐵馬、千里流徙,我輩無不企盼兩岸能因文化結合而拉近共融。
  在《疾行船:我家的兩岸故事》一書中,可讀到這一股濃厚的新文化懷思,受訪者釋出真情,吟誦和平為唯一主題曲,透過訪談告訴讀者,父母親那一代雖流離,卻未失所,台灣寶島豐我衣食、惠我教育七十餘年,「我們是幸運又幸福的一代」。
  匯通兩岸文化臍帶,延續相濡以沫的民族情懷,也正以新形式的善意萌芽,未來必勃勃生機。台灣若多幾個心誠意真的「沈春池基金會」,國富民強是必然耳,族群和諧更不在話下。
  祝福每位遷台的長輩,你們是時代的光。世代相傳,永不消失。


一頁驕傲但心酸的歷史
/蘇起(前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

  首先要感謝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沈慶京先生發心籌編這本書,為中華民國,也為台灣,留下一頁珍貴的歷史紀錄。《疾行船:我家的兩岸故事》記載的不只是這而二十五位作者的個別回憶。
 它是將近兩百萬人在那個顛沛流離大時代的集體記憶縮影。這群人飄洋過海,在完全陌生的台灣落地生根,心懷理想,共同奮鬥,最終在台灣安身立命並發光發熱。中國歷史上不乏類似的故事,如西晉的「衣冠南渡」。但因古人文字記錄有限,今人只能憑想像來揣測當時情景。本書的出版就省去後人許多麻煩。
  更重要的,這些都是真實的、活生生的記憶。不把個別的它們集結起來,落入文字,時間久了,記憶消失不說,還可能被刻意扭曲。現在很多人已經忘了:

──這群人或他們的父兄是「光復台灣」的功臣。沒有他們當年在中國大陸拋頭顱、灑熱血,台灣今天的身分還是殖民地,完全沒有尊嚴,沒有自主。

──這群人也是「保衛台灣」的功臣。沒有他們當年夙夜匪懈,誓死保家衛國,今天的「林飛帆們」就不是「塔綠班」,而是「紅衛兵」的後代。

──這群人還是「建設台灣」的功臣。沒有他們胼手胝足,全力投入各項建設,就沒有後來的台灣經濟奇蹟以及全民的好生活。

  人是健忘的。這群人這些值得今人感念、子孫驕傲,由血淚汗水凝結出的貢獻,如果沒有留下紀錄,很快就會在歷史洪流裡消失得無影無蹤。如果沒有這本書裡的真實故事,一般人僅僅看到現在殘存少數眷村的殘破剝落外表,根本不可能想像當年「竹籬笆內」酸甜苦辣的生活萬象是多麼豐富,而它們的存在又對台灣的過去、現在、未來具有多大的意義。
  最讓人心酸的是,這群人在「光復台灣」、「保衛台灣」、「建設台灣」以後該「享受台灣」時,卻發現自己被殘酷現實拋到後面。他們絕大多數沒有土地,也根本沒想到要給自己兒孫留下幾分地或房舍。他們多半孤家寡人離鄉來到異地從頭做起,根本沒有人際關係。他們孤單到萬一不幸在什麼混亂局面(如二二八事件初期)丟了性命,也沒人知道,甚或關心。台灣經濟起飛後,他們多半只能單打獨鬥,力爭上游,競爭力當然比不過擁有手足、家族、同村、同鄉、同學、同事、或同宗等支援系統的人。如果沒有土地、沒有人際關係,再加上教育不足,或所學不符社會需要,那麼就只有下沉到社會底層的命運。
  更糟的是,隨著台灣社會的變遷,越來越多人忘記這群人以前的巨大貢獻,常常有意無意給他們貼上特殊標籤,嚴重傷害他們的尊嚴。有人甚至冷酷無情到剝奪他們當初與政府約定的退休待遇,衝擊他們餘生卑微的安全感。
  基於中華文化報喜不報憂的傳統,本書作者(包括筆者在內)多半只挑光明面來講,刻意刪去陰暗面。事實上就在我們作者群身邊,也多的是令人心酸、感嘆、甚至傷心的案例。他們的驕傲與尊嚴早被生活消磨殆盡;他們的貢獻早被多數人遺忘;他們的故事不再有人傳唱。更慘的,如今他鄉已變故鄉,而故鄉已變他鄉。他們的軀體在台灣,但精神卻不知何所寄託。時代的悲哀,莫大於此。我們作為「這群人」少數的幸運後代,必須要向他們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最後藉此一角,我要特別感謝當年身懷六甲的母親與挺過多次戰役的父親不辭辛勞把我帶過黑水溝,並讓我們這一代在台灣這個好地方安定安全地成長,還接受中國歷來最完整的教育。願歷史終將還您們一個公道!


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少
/石靜文(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 祕書長)

 一書在手,與天下良朋佳友在文字中相濡以沫,這種感覺力透紙背,難言;周身震盪,難語,時刻觸動著心弦。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庫中存有千筆以上的記憶,往後只會越來越多,因為團隊不停的訪談下去;也更會越來越少,因為受訪者以一年一萬人次逐漸凋零。
  凋零既不可逆,哀戚也無濟於事 ,我們必須「搶救」,帶有時間的緊迫性,匆匆七十年歲月,的確讓遷台第一代退出歷史舞台,那穩住軍民流離不失所的眷村,也只剩殘痕,若不快馬加鞭搶救史料,幾年後,再尋已無蹤。
  時代變遷,誰都不是局外人,遷台的兩岸人物胼手胼手胝足撫育第二代,如石樁不倒,永遠立在那裡。基金會以幟烈情懷報導有依有據的悲歡離合,輕巧如棉,也勁道似鐵。
  為長期的願景不棄不捨,我總跟訪談團隊分享,過去四十年,世界創造了電腦、網路與雲端,AI時代也勢不可擋,「我們要創造什麼?」無論是什麼,只要是我們應該做的,向前跑就對了,在人生旅途中,勇於築夢。
  許多人與事,年代的確已久遠,人與物皆模糊飄渺,來不及回顧,就一腳跨過了半生。怎麼勾起記憶?如何後製庫藏?訪談團隊何其不易的兼具理性和感性,挑戰高難度,以真誠審慎的落筆和高畫質影音的紀錄,保留了原貌,也保存了生命紀實。
  近三十年來,大陸崛起,現今已是全球舉足輕重的經濟體,尤其在文物保護與文博發展上成果尤為豐碩,兩岸有識者無不感佩。
  基金會長期深耕文化交流,經過三十餘年兩岸互動經驗的積累,除了不忘初心,以中華文化為本,促進融合互信,更需因應外在環境變遷,亟思如何與時俱進,以跨領域思維締造文化交流新價值,將文化能量與當代環境緊密銜接。
  戰火浮生的袍澤,如今比衰老更老,要重建他們曾經腳踏的歷史現場,再憶往昔曾經目睹的滾滾烈焰,難上加難。沈春池基金會願在在茫茫大霧中,為兩岸掌起一盞燈。本書《疾行船:我家的兩岸故事》出版是「我家的兩岸故事」系列第一本,天時、地利與人和俱足,基金會扛鼎撞鐘,牽起時空文人情緣,我恭逢其任,必不負所託。
  戰爭無情,和平無價,交流無悔,合作無敵。謝謝在遷台歷史故事中,相遇的每個你。
  


刻住條條共鳴的心痕
/李碧華(主編)

  從十七到七十,從十九到九十,怎麼一眨眼功夫就幾十年飛逝呢?悠長時光中,蹣跚學步、求學唸書、社會謀職再到男婚女嫁……人生要走的,基本就是這幾條路,舉步向前,再轉過彎,等著的是大時代給予和自己創造的雙重命運。
  清晰又淡遠,最難以忘懷的,應是攸關生死的驚濤駭浪吧?戰爭、烽火、逃難與別離,交織成一九四九年中國史上最龐巨的六十萬大軍大遷移,越過太平洋上岸島居,原以為只是「暫移後方」,終究要「反攻大陸」,那曾料到,就此離鄉,一離七十年,直到鐵幕解鎖,兩岸開放。
  如今回顧,當初隨軍來台的六十萬,沒有任何人逃得過歲月刻痕,進入人生最後階段的當下,白髮蒼蒼圖像與血淚斑斑回憶,不可逆的存於遷台歷史記憶庫。訪談團隊與第一代、第二代對話,蒼老與皺紋,感嘆與淚光巍巍顫顫的組成集體形貌。許多遙遠的事記得好清楚,反覆地說著,剛剛才發生的事,卻又怎麼都想不起來。
  動蕩年代刻畫老兵傷痕,怎麼才抹得去?必須說出來,記下來,有計畫地累積那時間巨輪輾壓過的群像。眷村已改建,榮民收容所已深鎖,國軍駐防也換了模樣,曾經效忠家國的軍民逐一走入歷史,「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捨我其誰的架起「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平台,以最真誠而深具意義的文化保存行動,撫今追昔,動容世代。
  前輩口述與泛黃照片,映照出先人所思所想,所行所走。「我的兩岸故事」團隊走訪遷台兩代人,惹哭了拿筆的記錄與鏡頭後的攝影。團隊很年輕,一個訪談,就是一個歷史課,活生生的現身說法讓他們深受震撼。「百歲海歸」賈李樹芝強大又溫柔,毅然遠赴非洲當護士後伴夫攜子移民新大陸,表達了舊時代女性不向現實低頭的堅忍不拔。
  權貴之子,政二代也要跑中山堂預支薪水?僑務委員會前副委員長葛維新揭開國代父親照顧部屬的秘聞,無愧「暖男長官」稱號。叛逆教練孫朝,父親也是國大代表,母親管理土城「生產教育實驗所」,這樣有頭有臉的家庭,「絕望透頂」下,又如何為流氓孩子找到出路,在籃球天地一展長才?
  母子逃難若沒受到甘蔗田掩護,台灣可能就少了一位藝術瑰寶。孫立人攝影官羅超群應是臨到生死關頭才急中生智的想出「狸貓換太子」吧!這麼一個老實老兵眼見珍貴史料被毀,臨機一動,移花接木。怎麼移?怎麼接?記錄栩栩如生。
  史學家王壽來為父親王靖國將軍爬梳史料入祀忠烈祠,擺脫灰飛煙滅,展現厚實情懷。書中知名的領航人物有行政院院長孫運璿、台灣第一電視主播盛竹如及廣播泰斗白銀阿姨,他們與命運周旋,足以當處世教材。第二代的胡志強、蘇起與趙怡來自中南部眷村,歷經普遍的貧寒交迫,領受父母教誨成為社會中堅,在學問、做人與格局各方面表現卓越。教父級的「司法藍波」翟宗泉吃到軍人餽贈的饅頭活下來, 與「金融名將」汪樂山皆為伸張真理正義,硬頸與高層「對著幹」,毫不畏權的行事風骨,團隊也有生動描述。
  眷村的人情「味」由眷村媽媽談臘肉、說年糕,為竹籬笆的回憶注入香氣。一繪成名的彩虹爺爺和功夫明星李小龍有段忘年的眷村比鄰而居奇緣,漳州首富之子李俊渠如何開枝散葉?雕字奇才張介冠在台北後火車站可是響叮噹外省第二代,他的江湖傳奇是在地文化薰陶成果,臺灣第一繡補師吳阿鏡在貧困舊年代,一針一線寫下庶民的真實生態,也很勵志。
  以吉普車為家,趙美華的童年就是隨父一村移防一村。如果有一個戰爭對立的「敵人」遞過來救命饅頭,吃不吃?敘述「敵人變恩人」的奇遇,曲折多變。歸鄉路迢迢,高金素梅老父金德培抱回故鄉泥土,老淚縱橫,多希望能化淚成雨,匯流在隔著彼此的傷心太平洋。
  遷台二代還訪到頂著「馬英九競選辦公室文宣部專員、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總統府聘用諮議」偉大頭銜回鄉的林家興,夾道歡迎中,村民以為迎接掛滿勛章的「大」人物,結果被省縣簇擁而來的,居然是一個春風「小」青年,套句網紅現代用詞,「驚呆了」。
  越過千山與萬丘,看盡悲歡與離合,有人終生再難相見,有人卻在茫茫人海中幸運團圓。張秀實以一則偶爾看到的「尋人啟事」終於找到思念半生的弟弟;以四十四公斤瘦弱身軀護送百餘老兵骨灰歸故里的律師高秉涵,誓言終身不吃石榴,那是一個與母親訣別的斷腸回憶。
  但願,被啟迪觸動的當下,刻住條條共鳴的心痕。

試閱文字

內文 : 將門之後,半夜竟被查戶口──王壽來
高考及格進入公部門服務,有天凌晨,警察大票人馬來敲門「查戶口」,他忍不住質問:「我們家是忠烈之後,並非作奸犯科之輩,這陣仗是真查戶口?還是嚇人?」自此之後,保安檢查才沒再出現。孤兒寡母,歷經辛酸。

  這個時代,信手拈來都是故事。以為忘了,回憶其實早已打包好。
身為將門之後的遺族,王壽來為父親王靖國將軍爬梳史料載記成文,拍成紀錄影片,才得以爭取入祀忠烈祠憑弔英靈,重現「我死則國生」的壯烈,過程何其曲折。
  一九四九年,王壽來隨著母親和五個兄弟姊妹舉家遷台,定居台北的忠烈遺族不但沒有受過特別關照禮遇,反倒經常半夜被員警查戶口而飽受驚嚇。「我們以為家家戶戶都一樣。小孩子只管讀書,其他事根本不懂,哪知道戶口怎麼查?」
  直到他高考及格進公部門服務,有天,只有他和母親兩人在家,凌晨三、四點,警察大票人馬再敲門「查戶口」,夜裡分外驚心。他忍不住反問:「我們家是忠烈之後,不是作奸犯科之輩,這陣仗是真查戶口?還是嚇人?」自此之後,保安檢查才沒再出現。

徜徉傳記文學一路吟哦

  王壽來畢業於美國喬治城大學,髫齡接觸詩詞古文,情味醇厚對世間悲歡離合的無奈及無可避免的宿命,有深刻的觀照省思,徜徉在傳記文學的大海邊,一路吟哦,尋求點燃生命餘勇的火花。
  二○一六年,他兩度回到山西省故鄉,父親墳塚雖無處可尋,但昔日王靖國將軍住所「王公館」已被列為「太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供後人仰拜。在五臺縣新河村,王壽來也見到兩塊刻石,分別載記了靖國將軍替村人設立小學、修建河堤的事蹟,村裡老先生展示當年王將軍致贈給學生的墨盒,上面刻著「苦學救國」四字。
  這些關於靖國將軍的點點滴滴,透過紀錄片《故人、故居、故事—一代名將王靖國》公諸於世。身為「閻伯川(閻錫山)先生紀念會」理事長,王壽來每年跟著同鄉叔伯們前往閻錫山先生墓園祭拜,見墓園與故居逐漸殘破,他爭取將這深具山西窯洞風格的故居建物列為市定古蹟時,方才驚覺,「怎麼我們父子兩代,都在為閻先生做事?」他甚至想過,倘若父親當年不顧閻錫山反對,接受蔣委員長之邀,赴任河南省省主席,恐怕也不至於身後連座墳都沒有!

家徒四壁,三餐不繼

  將軍事蹟確實不凡。依舊四八年秋,國共會戰進入最後關鍵的「太原戰役」,王靖國堅守到太原城淪陷被共軍俘虜,兩年後病逝獄中。自幼王壽來望著父親身著戎裝的泛黃巨幅照片,炯炯有神,氣節不滅,似乎有種被爸爸看著長大的感覺,「對父親並不陌生,因為母親一有機會就講父親的故事,告訴我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常常講!」。
上一代人受戰爭的創傷和貧困的折磨,倖存的,多半還帶著不安全感或者心靈深處幽微的傷口,對生活小心翼翼。單親家庭清苦無處訴,遷台的王母常常要王壽來去巷口垃圾桶翻撿人家用過的機器煤球,「因為不會一夾就碎,比較堅硬,可以墊在爐子底下。」一家人靠著「無依軍眷」的配給,以及大陸帶來的微薄積蓄,省吃儉用度日。王壽來記得,小時候黑內褲是母親用中美合作的麵粉袋,請人染黑縫製,「增產報國」四個大字還模糊看得到。
  甚至因家徒四壁,三餐不繼,母親不得已帶著二姊上陽明山向總統府資政閻錫山請求援助。後來閻錫山每個月派秘書送給王家兩百塊錢,「這對我們那時候來講,真的是雪中送炭。」

感念化為奮鬥,回報雙親含辛茹苦

  直到王壽來上了大學,生活還是萬分吃緊,就讀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時期,母親每天只給他五塊錢當飯錢。有一次被同學問及:「壽來,有沒有五塊錢借我?」這一借,身上半毛錢都沒了,一整天就沒錢吃飯了。
  「想念是會呼吸的痛……」老人家在台灣辭世那年,他有次參加同事聚會唱了首《遊子吟》,唱到「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兩句時頻頻拭淚。「青春會凋零,愛情會枯萎,友誼之葉會飄落,母親的秘密願望卻是天長地久。」美國文學家歐文的詩句,更在翻讀之時,渴望母親入夢來,即使如此的虛幻。
  回憶父親,「那是心中永遠的英雄。」民國前八年出生,「太原守備司令」第十兵團司令王靖國是遺腹子,王母變賣了僅有的幾畝薄田供他讀書,村民紛紛出面勸阻,「留下田產,老來才能有依靠。」王母則回說:「如果我兒將來有出息,再多的田地,還不能幫我買回來嗎?」將感念化為奮鬥,王靖國總要妻子盡孝,理解老太太含辛茹苦,「請多擔待些」。

晉升到集團軍總司令

  保定軍校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成立的現代化軍事學校,王靖國入校和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是同班同學,也是結拜兄弟,畢業後投效山西省主席、統御晉綏軍的「山西王」閻錫山。有一回,閻錫山觀兵團練,突逢驟雨來襲,其他部隊一哄而散,唯王靖國所帶之連井然有序,踏步回營,這一幕讓閻錫山留下深刻印象,從此一路被拔擢,從連長、營長、師長、軍長,一直晉升到集團軍總司令。
  抗戰期間,蔣委員長在廬山成立軍官訓練團,同為保定軍校出身的陳誠出任教育長,王靖國則為營長,「那一期,我父親考評第一名!」王壽來說,蔣委員長前往太原探視閻錫山的父親,特別在王家公館留宿了一兩天。王家事先進行了一番修繕,以表慎重迎接,母親描述對蔣宋美齡的印象,「非常溫柔和藹可親,講話很細聲細氣。」蔣委員長也尊稱王壽來的母親為「嫂夫人」,回去後還特地發了一封電報給靖國先生,盛讚他的孝心。
  王壽來也從母親口中及史料得知王靖國是山西省出了名的孝子,就算官拜集團軍總司令,忙完軍務返家,老母親嘮嘮叨叨不管講什麼,就溫順的聽什麼,從來都是陪著笑臉。
  抗戰期間,王靖國將軍擔任第十九軍軍長、第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參與「平型關戰役」與「忻口戰役」,讓日軍損失好幾萬人,對國軍起了很大的鼓舞,因此抗戰勝利後,蔣委員長特地請胡宗南將軍前往山西,邀請王靖國出任「河南省省主席」,王靖國請示閻錫山未獲允准,遂婉謝此一任命。
  一九四九年內戰又起,國軍節節敗退,平津會戰領軍的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接受解放軍提出的和平條件,讓25萬名守軍接受改編,只有王靖國領軍的晉綏軍仍與解放軍苦苦纏鬥。三月份,閻錫山對外召開了一場中外記者會,現場特意展示數百顆氰化鉀毒藥丸宣稱:「百川生不與毛賊共戴一日,死不讓毛賊辱其軀體。鄙人決心與太原共存亡。已令藥廠造出自殺藥水,如果太原失守,我就和部下飲此毒藥,同歸於盡。」

妳革妳的命,我盡我的忠!

  用生命出擊,慷慨激昂的閻錫山與毒藥的照片登上了《時代》雜誌後,閻錫山召集太原城軍政要員,表示代總統李宗仁邀他前往南京共商國事,討論與共軍和談還是繼續對抗。「該去?還是不該去?」閻錫山詢問部屬意見,眾人看出他和談的意向,一致贊同他前往。
  閻錫山允諾,盡快返回太原,結果一去不返,太原守城軍民陷入最後苦戰,幾近彈盡援絕,「糧食只能靠國軍空投,送糧的路都斷了。」王壽來根據史料指出,解放軍發動四次總攻,砲火猛烈,醫院傷兵多達一萬五千多名,「戰役到最後,戰壕都給屍體填平了,甚至用屍體當掩體,血流成渠,非常慘烈。」
  解放軍甚至派了王壽來同父異母姐姐王瑞書來勸降,「應效法傅作義伯伯」。然而,靖國將軍則義正辭嚴回覆女兒,「傅作義是我結拜兄弟,他是條漢子,我是軍人,服從是我的天職,閻長官要我放下武器,我可以。他叫我抵抗到底,我就要抵抗到底,絕不投降!」又對女兒說:「妳革你的命,我盡我的忠!」
  一九四九年,守了兩百多天的太原城被攻陷,共軍以三十多萬名軍力,一千門砲火猛攻,國軍死傷人數多達十三餘萬人。太原城淪陷後,王靖國將軍被共軍俘虜,山西省代主席梁敦厚、警察局局長師則程、閻錫山堂妹閻慧卿、情治單位人員等自縊身亡,閻錫山卻對外宣稱太原有「五百完人」為守城而犧牲,還提供了這五百完人的名單。面對這段爭議的歷史,王壽來推測,「大概是國家在風雨飄搖時,希望有個忠烈的事蹟來鼓舞人心吧!」

父親最後告訴母親的遺言

  事實上,早在一九八年,王靖國將軍見局勢混亂,即安排眷屬出逃,並親筆寫了十幾封信給妻子,交代「若逃難過程中遇上困難,就拿信請這些將領們幫忙。」王壽來說,母親就是這樣帶著他們五位兄弟姊妹,一路從山西太原往四川成都,再從海南島來到臺灣。「如果局勢沒有個了結,我也顧不到你們了。」這是父親最後告訴母親的遺言。
  能來到台灣又娶妻生子的軍人,當然是因為他們逃過了戰事,避開了殺戮得以倖存。遷台七十年,長長歲月就這樣過去了,王壽來記取工商大老辜振甫先生言簡意賅,寓意深遠的傳世名句:「但知春意發,誰識歲寒心。」但望兩岸熬過冬天的風雪冰霜,迎來春回大地。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戰爭、烽火、逃難與別離,
交織成1949年中國史上最龐巨的200萬大軍大遷移
哪曾料到,就此離鄉,一離六十年……
從「家」的視角,為兩岸歷史補遺!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