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視野下的AI倫理模組與應用
| 作者 | 黃崇修/ 主編 |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東方視野下的AI倫理模組與應用:由國內外多位名家用亙古常在的儒家思想對簇新的人工智慧提出評估及建議,倡明具有東方人文思想內涵之AI倫理學系統,並新創人本AI機器人一詞 |
| 作者 | 黃崇修/ 主編 |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東方視野下的AI倫理模組與應用:由國內外多位名家用亙古常在的儒家思想對簇新的人工智慧提出評估及建議,倡明具有東方人文思想內涵之AI倫理學系統,並新創人本AI機器人一詞 |
內容簡介 人類社會歷史從來不是海晏河清,其中有太多的邪惡爭奪及弱肉強食,尤其大AI時代來臨所可能面對的風險,人類該如何提早應對以未雨綢繆,攸關人類未來整體命運之發展。本書以東方思想文化為視野,試圖從儒家、道家、醫家角度,提供企業進行社會型機器人學習之際,也能建構出以東方智慧及仁愛精神為核心的思維系統,同時透過AI品德教師或聖人機器人之量產,人類得以在耳濡目染情況下,間接尋得人類存在本質的善意及共同幸福所在。 本書在國內AI倫理研究方興未艾之際,雖然難免因各自的研究專業不同而有不同的研究發展可能,但在彼此共同的興趣與關懷之下,其結果卻也巧妙地展現出未經刻意勉強下的內在有機連結,或許此種奇妙結合或冥冥中的默契形成,就是東方世界中所強調天道神妙或良知遍存的自然顯現,而這就是人類世界面對未來社會型機器人來臨之際,最值得人類驕傲而不被取代的價值所在。
作者介紹 黃崇修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碩士、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學士、國立高雄工專機械科。2002年獲極忠文教基金會補助至日本東京大學攻讀碩、博士學位,並透過還原朱丹溪三重鬱症學說以開展定靜工夫防治鬱症之理路研究,獲得東京大學文學院博士畢業生代表上台領獎殊榮。近年從事於宋明理學定靜工夫建構及東方視野下的人本AI研究等專題。曾任宗教哲學研究社副祕書長、極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現任人本AI研究中心主任、桃園市新世紀文教推廣協會理事長,目前著手籌備亞洲人本AI學會。
產品目錄 序/葉永烜編者序/黃崇修 導論1. 儒家品德倫理學對道德機器人的建樹/劉紀璐2. 論社交機器人的倫理地位——儒家關係倫理學的提案/王華3. 論儒學的「文字」與AI的「數據」兩種表達形式差異之哲學意涵——以陽明文本為例分析/黃信二4. 由儒學實踐智慧設想AI科技下的環境治理原則/林恩志5. 人本AI機器人思維模組建構——以先秦儒道思想對人的存在本質言說為核心/黃崇修6. 《列子》的「能倡者」與「動若械」——及對人工智能的聯想/廖育正7. 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於法治價值的契機與挑戰/陳弘儒8. 試論歷史文獻與AI智能應用——以近代中醫典籍中老人養生與疾病知識為出發的構想/皮國立9. 談LLM開啟人機共創與科技民主化/張嘉惠 作者簡介
| 書名 / | 東方視野下的AI倫理模組與應用 |
|---|---|
| 作者 / | 黃崇修 主編 |
| 簡介 / | 東方視野下的AI倫理模組與應用:由國內外多位名家用亙古常在的儒家思想對簇新的人工智慧提出評估及建議,倡明具有東方人文思想內涵之AI倫理學系統,並新創人本AI機器人一詞 |
| 出版社 /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9865659851 |
| ISBN10 / | |
| EAN / | 9789865659851 |
| 誠品26碼 / | 2683040810006 |
| 頁數 / | 324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0.9*14.8*1.6cm |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 在2020年1月17日,林百里先生在中研院國內院士季會作演講,描述廣達電腦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快速發展。他在演講的最後提到他訪問MIT和士坦福大學等學術重鎮時,觀察到這些研究團隊都很重視人工智能必須以人為本並且避免偏見和黑箱作業。這便是所謂human-centered AI,humanistic AI或者human-compatible AI,我們總稱為人本AI。以士坦福大學的李飛飛教授為例,她所設立的人本AI研究所有兩位所長,除她之外還有一位哲學家擔任共同所長。宗旨在於利用AI技術改善人類社會,強調真誠正直,人性化,不偏不倚以及多元。知道之後,我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在東方社會也應該有一些響應。這是因為西方的價值觀到底和東方社會是有不同之處。以儒家學說為言,中庸是正道;法家則宣揚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如此思維和論述是和用盡算計唯利是圖的AI邏輯是有所扺觸的。所以我們應該義無反顧的倡導人本AI的東方觀點。
難得中央大學哲學所當時的所長陸敬忠教授及研發長楊鎮華教授拔刀相助,從2021年3月開始,首開先河連續在哲學所舉辦多次人本AI論壇,講者都是關心AI科技在哲理及社會有關議題的著名學者和專家。猶記當時的討論多有認為人工智能雖是發展很快和有非常廣的用途,但與人類智慧比較,還是有很大的距離。甚至能有機器人可以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口吻與人對話的想法,也覺得是很遙遠的事。但到2022年12月ChatGPT的正式面世,局面便完全改變。在此之前,黃崇修教授接棒擔任中大哲學所所長,並且將不可能之事變為可能,排除萬難成立人本AI中心。更有點意料之外的是黃所長竭盡全力投身建構社交機器人的思維模組,訂出一套近期及中長期計畫。其中一個方案便是出版一套叢書,倡明具有東方人文思想內涵之AI倫理學系統。這本書便是第一個成果,由國內外多位名家用亙古常在的儒家思想對簇新的人工智能提出評估及建議。而且新創人本AI機器人一詞,希望藉此牽動更多更廣的討論和注目。
因為我本人對哲學一點皮毛都談不上(後悔當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唸書時,對哲學課總是過門不入);而人工智能則是有吾生也晚之憾。所以不能更清楚,更具說服力的解釋這本書涉及的論述是多重要,所以這部分便留給黃崇修所長的總論說明。
最後,感謝包括黃崇修所長在內的九位作者的心血之作。事實上,書中每篇文章的內容都可以作為一個專題研究或工作坊的議題。這也是我的希望,因為只有如此才可以讓東方文化的精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能夠深植AI倫理及機器人的行為原則之中。
葉永烜 / 本人恩師李玉階先生(1900-1994年),在1978年宗教哲學研究社成立大會致詞中,曾引用了心理分析家弗洛姆的一句話:「過去的危險,是人變為奴隸;未來的危險,是人變為機器人」,接著他又引用西方學者的話;「人正住在一個同情的宇宙之內,這個宇宙,只有靠人類的心靈,才能夠了解」。這兩句話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或許不太容易被理解,但當大AI時代潮流席捲而來的現在,這兩句話卻是深深觸動著有識之士的心。
本專書之集成與葉永烜院士在中央大學發起人本AI論壇有關。在院士的高瞻遠矚,及經楊鎮華前研發長及前所長陸敬忠特聘教授的支持努力下,人本AI論壇成為國內推動人本AI研究的重要活動之一。而在此基礎下,本人自三年前接任哲研所所長以來,除繼續與葉院士所帶領的「臺灣科學特殊人才提升計畫」團隊合辦人本AI論壇之外,也於2024年初,成立中央大學人本AI研究中心及桃園市新世紀文教推廣協會。透過這兩個單位之成立,人本AI的推廣成為全國大專院校最早以東方人文角度探討AI倫理議題的學術單位,而本專書之出版,可說是在此宗旨下所集結而成的智慧結晶。
透過專書計畫的執行,一時成功匯聚了國內各大專院校的相關學者。也因著此研究量能,人本AI研究中心今年得以在中央大學順利舉辦了一場盛況空前的「AI倫理反思與建構」國際研討會。而本會議之所以能夠邀請到美、日、韓、香港、法國等多位學者出席發表論文,其要歸功於過程中有美國加州大學富樂敦分校劉紀璐教授及政治大學王華等教授的大力協助。而這兩位學者也是參與本專書計畫的撰稿學者之一。也就是說,本專書的集成,不僅讓每位學者的專業研究得以呈現在眾人面前,更重要的是,專書出版計畫,讓國內少數研究AI倫理的人文學者,透過此平台,匯聚成一個代表臺灣AI倫理研究團隊。尤其以東方哲學為視野的AI倫理研究,更是亞洲諸國中少見而有特色的研究方針。相信本專書的出版,將為本團隊走向亞洲,並回應國際研究課題打下堅實的論述基礎。
宏碁董事長施振榮先生,長年推廣中國王道精神,近年別開生面地將王道思想,透過GPT建立一個王道思惟分身─AI阿丹。此種承繼傳統又穿越未來的遠見,正是本專書及人本AI研究中心長遠發展儒家機器人思維模組的理想所在。屆時,人類將不再奴隸人類,人類也不會變成機器人,因為透過人本AI相關學者的前仆後繼,儒家機器人或人本AI機器人的出現,將協助人類走向合乎中道而幸福和樂的新世紀。
藉著本專書的付梓,特別感謝中央大學周景揚前校長及蕭述三校長對專書出版的專款贊助。也感謝哲研所雅萱秘書及中大出版中心怡靜秘書過程中的協助。至於這段期間,來自人本AI中心或新世紀夥伴的默默奉獻,其將永遠是人類善良本質最具體的表現與光輝。
人本AI研究中心主任、新世紀文教協會理事長
黃崇修
內文 : 本書以「東方視野下的AI倫理模組與應用」為主題,是一本國內少見以東方人文(儒、道、醫)角度,針對AI倫理建構與應用反思,進行初步研究的AI倫理專書。因此本書雖非AI技術創新之相關探討,但對於未來東方社會進行AI設計之際,提出一套具有東方文化底蘊的思維模組,將扮演著拋磚引玉的角色。尤其由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所提出之「主權AI」倡議,更說明了本書以東方人本出發之研究,正是銜接個別國家或區域發展特性AI內涵之前瞻性嘗試。本書作者群由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學、政治大學、成功大學、中原大學以及美國加州大學劉紀璐等教授共同組成。全書內容由儒家AI倫理道德、AI倫理模組建構與AI應用反思三面向進行初步討論,整體而言,不論是作者專業或探討之內容,相信本書能夠同時滿足國內外科技研發、學術研究以及AI教育等多元功能。
除此之外,本書收錄的〈儒家品德倫理學對道德機器人的建樹〉、〈論社交機器人的倫理地位─儒家關係倫理學的提案〉、〈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於法治價值的契機與挑戰〉、〈談LLM開啟人機共創與科技民主化〉等四篇文章皆為「人本AI論壇」演講整理後文章,此論壇乃三年多來,由人本AI研究中心、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以及葉永烜院士「臺灣科學特殊人才提升計畫」團隊共同舉辦,可知此系列文章產出皆是在精心策劃下所形成的有機性探討,而編者也透過主持四場演講的激盪,針對相關議題進行統合而提出〈人本AI機器人思維模組建構─以先秦儒道思想對人的存在本質言說為核心〉之未來發展藍圖。
在此主要架構下,編者另邀請了幾位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學者專家,一方面從「陽明心學」以及「環境保護」角度,分析儒家的道德語言與生活智慧之特色與重要性,另一方面透過對中醫老人照護的研究,試圖為當今人工智能發展提出一種東方式的長照藍圖。而此相關文獻之再活化,將對於日後AI醫學輔助治療與AI輔助教育推展,建立起一個更具全方位之超智能社會型機器人思維系統。也就是說,只要是不會危害到人類整體安全且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提升,我們接受《列子》描述「能倡者」般的機器人參與我們的生活,而人本AI機器人思維模組建構與應用,將是國內少數結合人文與AI科技的跨領域研究專書,此書不論從理論建構、反省規制到社會應用,都會以更專業且更接地氣的方式,發掘東方文明為人類社會提供的豐富寶藏。
本書以論文主題作為編排順序依據,且將儒學相關之AI倫理研究置於前半部,後半部則以理論之應用與反省進行鋪展。整體而言,各篇探討主題雖有不同,但內容上卻呈顯出內在的連結及呼應,作為研究東方觀點的AI專書,相信本書可以提供讀者深入研究了解,AI發展對人類社會倫理的影響及展望。
為了幫助讀者方便掌握各篇作者的論述脈絡及重要性,編者茲整理幾項與品德機器人建構相關的問題,希望透過問題的呈現,讓本書探討的焦點能更顯明。
1. 東方傳統是否能接受社會型機器人參與人類社會(第六篇)?
2. 如果接受,我們需要何種類型的機器人(第一篇及第四篇)?
3. 如果儒家品德機器人最適合參與東方文明生活,那麼我們如何定位它的社會地位及價值(第二篇)?
4. 透過人機關係網絡建立而成的儒家機器人有可能完全呈現出人類的道德性(第三篇)?
5. 從中醫對人類心腦關係的理解,是否可以會通以上兩種儒家品德機器人的定位及價值(第五篇)?
6. 作為品德機器人前階研究的AI照護機器人,東方醫學提供了怎樣的養生照護資源(第八篇)?
7. 而在這些醫療照護過程中所產生的個資及法律問題,其決策權最終是人類還是AI(第七篇)?
8. 人類當今面對的教育問題,是否可以透過開放之人機互動學習,讓人類的道德及知識達到更高境界(第九篇)?
編者將各篇作者對上述問題的回應及提案進行概要說明。
最佳賣點 : 由國內外多位名家用亙古常在的儒家思想對簇新的人工智慧提出評估及建議,倡明具有東方人文思想內涵之AI倫理學系統,並新創人本AI機器人一詞,希望藉此牽動更多更廣的討論和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