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口與語言傳承
| 作者 | 張翰璧/ 廖培珊/ 柯瓊芳 |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客家人口與語言傳承:針對客家族群的人口與語言發展進行深入分析,探討的議題兼顧宏觀趨勢與微觀現象,展現出族群研究中多面向、跨領域的視野。面對客語傳承的險峻現實,本 |
| 作者 | 張翰璧/ 廖培珊/ 柯瓊芳 |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客家人口與語言傳承:針對客家族群的人口與語言發展進行深入分析,探討的議題兼顧宏觀趨勢與微觀現象,展現出族群研究中多面向、跨領域的視野。面對客語傳承的險峻現實,本 |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三大主題:人口調查與社會文化,人口遷移、世代與客語使用,以及語言傳承與復振。主要引用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籌劃搜集的歷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調查研究」與「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資料,分析自民國93年以來,臺灣客家人口的數量與分布、客語的聽說能力與使用頻率,以及從一般民眾的角度瞭解客家認同等議題。在建構臺灣多元文化社會的共識下,客家語言與客家文化已經不再是客家人口獨享的價值,也非客家人口所要單獨承載與傳承的責任。希冀能透過詳細的量化數據與詮釋,讓讀者對於客家語言與文化有更深刻的瞭解。這本書是屬於全球少數族群語言與文化變遷研究的一部分,特色在於集結了臺灣許多學者,透過客委會政策支持下所累積的大量系統性貫時調查資料,針對客家族群的人口與語言發展進行深入分析,探討的議題兼顧宏觀趨勢與微觀現象,展現出族群研究中多面向、跨領域的視野。書中每一篇論文不僅深化了我們對客家族群現狀與困境的理解,也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政策建議。面對客語傳承的險峻現實,本書無疑為未來的族群語言政策與文化保存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與行動指南。
作者介紹 張翰璧 | Han-Pi Chang德國Bielefeld University 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合聘研究員。學術專長為族群與多元文化、性別與客家婦女、族群經濟、東南亞客家研究。曾出版《東南亞客家及其族群產業》、《東南亞女性移民與台灣客家社會》等書及數十篇文章。廖培珊 | Pei-Shan Liao美國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鄉村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以及《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執行編輯。學術專長為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主觀福祉、自然資源與環境社會學。近期研究檢視跨國調查研究資料之品質,以及主觀福祉與環境議題之關係。柯瓊芳 | Chyong-Fang Ko美國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社會學博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合聘教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專長為社會學及應用人口學,論文著作多聚焦於歐美社會的族群、婚姻、性別與老人照顧等相關議題。
產品目錄 《台灣客家研究叢書》總序/張維安總論:活出語言來/張翰璧、廖培珊、柯瓊芳 第一篇 人口調查與社會文化臺灣客家人口及語言調查之變遷脈絡/張維安、蕭錦炎、廖培珊族群通婚、客家認同與客語使用/柯瓊芳、張翰璧臺灣客家語言使用的長期變遷:自2010年以來的趨勢/彭思錦、關秉寅你的客家?還是我的客家?臺灣客家文化多元性的探究/潘美玲、楊禮仁 第二篇 人口遷移、世代與客語使用客家人口遷移與客語能力之探討/高郁惠客家族群自我隱形的世代差異及時代變遷/詹傑勝客語認同與流利程度之影響研究/陳靜怡 第三篇 語言傳承與復振從瀕危等級探討客語世代傳承的變遷/張學謙臺灣客語復振的挑戰:貫時比較下的語言態度探討/蘇凰蘭「客話傳唔傳」:2016年至2021年臺灣客家民眾的跨世代客語認同變化/李舒蓉新竹海陸腔、臺中大埔腔及高雄南四縣腔民眾之客語聽說能力與代間使用分析/陳淑娟、江敏華、鄭宜仲客語復振之家庭語言生態追蹤分析/鍾鎮城、陳靜怡 作者簡介
| 書名 / | 客家人口與語言傳承 |
|---|---|
| 作者 / | 張翰璧 廖培珊 柯瓊芳 |
| 簡介 / | 客家人口與語言傳承:針對客家族群的人口與語言發展進行深入分析,探討的議題兼顧宏觀趨勢與微觀現象,展現出族群研究中多面向、跨領域的視野。面對客語傳承的險峻現實,本 |
| 出版社 /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9865659820 |
| ISBN10 / | |
| EAN / | 9789865659820 |
| 誠品26碼 / | 2683018794000 |
| 頁數 / | 480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0.9*14.8*2.4cm |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 針對族群人口與語言傳承等相關議題的探討,國際學界已累積諸多重要研究成果。例如Fishman(1991)在Reversing Language Shift一書中,提出了語言復振的八大階段模型,主張少數語言的保存必須經由家庭與社區層面循序逐步重建,尤其強調族語保存必須從家庭層面著手,顯示代際傳承的重要性。Grenoble與Whaley(2006)綜合整理全球瀕危語言保存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案例,指出人口移動、教育政策及都市化壓力對少數語言的存續扮演關鍵性影響,強調都市化、教育體系與國家語言政策,會對少數語言存續構成結構性壓力,因此提出以社群自力救濟(community-driven revitalization)為核心的語言保存策略。此外,King(2001)針對厄瓜多安地斯山區的Quichua族群所進行的長期追蹤研究,揭示了語言流失與認同重構間的複雜關係。
相較於國外以原住民族或少數語言群體為主體的研究脈絡,本書則以臺灣客家族群為主體,邀請學者利用近二十年來客家委員會(簡稱客委會)的「客家人口與語言調查資料庫貫時性分析計畫」,進行貫時性的分析研究。尤其強調官方機構(如客委會)持續推展貫時性調查資料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累積龐大的客觀量化數據(如全國客語使用狀況調查、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以廣化研究的層面,一方面可以透過質性訪談(如社會文化態度的探討)以深化研究的層面。本書不僅關注族群認同、跨世代語言使用變遷,也重視政策介入對語言復振成效的影響。臺灣客家族群雖屬少數,但在政治、文化上具有相對穩固的地位,與國外多數研究所關注的原住民族、極邊緣少數族群(如阿拉斯加土著語言社群)不同,這使得臺灣客家語言流失問題呈現出「隱性弱化」而非「明顯排擠」的特徵。
國內外相關研究皆顯示,族群語言傳承不僅是語言能力的問題,更與族群認同、社會結構與文化資源分配息息相關。近年來,全球研究趨勢已逐步從傳統的血緣認同轉向探討族群認同的情境性(situational identity),並強調語言復振需整合教育、家庭、社區與媒體等多層次力量才能顯出成效。與國外研究相比,本書雖兼具資料數量龐大、貫時性連結完整、政策連動性緊密等特點,但在跨國比較視野與後現代族群認同理論的深化應用方面,尚有拓展空間。整體而言,本書不僅豐富了臺灣本地族群語言研究的實證基礎,也為全球少數族群語言保存議題提供了具有臺灣、客家族群特色的參考案例。
在全球化與都市化浪潮下,族群文化與語言傳承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集結了多位學者的心血,從不同角度系統性地探討臺灣客家族群的人口動態、語言使用、認同建構與文化復振等議題。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共涵蓋十二篇文章,呈現出客家研究自制度化以來的發展與深化。本導論將依各篇內容,逐一介紹其研究重點與主要發現,並說明其在客家研究領域的重要貢獻。
最佳賣點 : 針對客家族群的人口與語言發展進行深入分析,探討的議題兼顧宏觀趨勢與微觀現象,展現出族群研究中多面向、跨領域的視野。面對客語傳承的險峻現實,本書無疑為未來的族群語言政策與文化保存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與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