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の教え あるがままに生きる
| 作者 | 安富步 |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每天懂一點老子: 順應自然而生、找回內在平靜的85種智慧:戰勝自己的人,比戰勝他人的人更強大。焦慮世代,讀老子正是時候。在動盪不安中,如何不為外在世界所困?《老子》 |
| 作者 | 安富步 |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每天懂一點老子: 順應自然而生、找回內在平靜的85種智慧:戰勝自己的人,比戰勝他人的人更強大。焦慮世代,讀老子正是時候。在動盪不安中,如何不為外在世界所困?《老子》 |
內容簡介 戰勝自己的人,比戰勝他人的人更強大。焦慮世代,讀老子正是時候。 在動盪不安中,如何不為外在世界所困?《老子》教你順應自然而生、找回內在平靜。 《老子》成書於兩千多年前,雖無具體人名與地名,卻以深邃的哲理長久指引著東亞思想,並廣為世界讀者所傳誦。 它的思想核心,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動態世界觀——萬物並非靜止,而是在誕生、變化與消逝的循環中運行。這告訴我們:勇於擁抱生命中的不確定,方能獲得內在的平靜。 本書是一場重新認識《老子》的旅程,也是一次獲取心靈自由的契機。書中以平易語言重新詮釋《老子》的智慧,讓讀者得以於日常生活中實踐:►事物總是在變化。你自己也是如此。——事物變化,生滅循環。如果你能理解:這意味著你本身的存在也充滿了可能性,你就能從無端的焦慮中解脫出來。 ►不要被語言束縛。也不要束縛語言。——倘若你正畏懼著某些事物,那或許,你畏懼的僅僅是它們冠上的名稱。如果能理解這點,你就能從無端的焦慮中解脫出來。 ►正因為想依靠確定的東西,才會感到不安。要活在不確定之中。——正因為想全然依賴確定的東西,你才會感到不安。你其實早就被賦予了,在那份不確定之中活下去的力量。 ►能戰勝自己的人,比戰勝他人的人更強大。——能了解他人,可謂之智者。能了解自己,則是更高層次的明智者。能戰勝他人,可謂之有力者。能戰勝自己,則是更高境界的強者。 ►不執著,就不會失去。——想要做得好的人,反而會失敗;執著的人,反而會失去。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不會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不會失去。 本書將引領讀者,以老子的話語照見自身,從生活中的困境與變化汲取力量,找到活得自在而真實的方式。
各界推薦 ★一致推薦文科教授(王文仁)|作家、虎尾科大語言中心教授羊咩老師|《上一堂人生國文課》系列作者呂緋國文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洛桑加參|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高詩佳|語文教育書籍暢銷作家許峰源|律師作家陳怡嘉|《自律學習力》作者、教師、講師厭世哲學家厭世國文老師|高中教師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依筆劃排列) ★「道法自然,身體的自癒力也自然開啟。這本歸真指南,助您恢復本心清淨、活出生命通透的本然。非常值得一讀!」——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
作者介紹 編譯安富步(Ayumi Yasutomi)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生於1963年。京都大學經濟學部畢業後,任職於住友銀行。京都大學經濟學研究科碩士課程修畢。曾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助教、名古屋大學情報文化學部副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情報學環副教授,現任現職。著有《每天懂一點論語》(Discover,中文由遠流出版)、《你活得痛苦,都是「自我厭惡」惹的禍》(大和出版)、《麥可‧傑克遜的思想(暫譯)》(Artes Publishing)、《真實的我》(Pia)、《滿洲暴走:被隱藏的結構(暫譯)》(角川新書)、《是誰殺了小王子:精神霸凌的陷阱(暫譯)》、《核電危機與「東大話法」(暫譯)》(以上由明石書店出版)、《德魯克與論語(暫譯)》(東洋經濟新報社)、《「學歷菁英」的暴走:「東大話法」侵蝕日本人的靈魂(暫譯)》(講談社+α新書)、《經濟學的啟航(暫譯)》(NTT出版)、《生存的經濟學(暫譯)》(NHK出版)等。
產品目錄 序文 ○○一 事物總是在變化。你自己也是如此。○○二 不要被語言束縛。也不要束縛語言。○○三 正因為想依靠確定的東西,才會感到不安。要活在不確定中。○○四 這個豐富的世界,是從不確定的狀態中誕生。○○五 這個世界原本就沒有善惡優劣之分。○○六 不要用語言來劃分世界。○○七 統治者不動用機巧,天下便能安定。○○八 所謂﹁道﹂,是讓事物得以成立的不可思議力量。○○九 想要好好地活著,只需豐富自身的感性即可。○一○ 遵循自己內心的聲音。○一一 神祕的力量成就世界,永不枯竭。○一二 只要純粹地活著就好。○一三 至高的善,就如同水。○一四 功成,身就退。○一五 使身體與精神合一。○一六 不要自以為懂得一切。○一七 「有」與「無」相輔相成,方成其用。○一八 過度刺激感官,靈魂便會混亂。○一九 愛惜己身是一切的開端。○二○ 一切事物皆由神祕的運作產生。○二一 觸及看不見的次元的真理。○二二 如實觀看世界的本然面貌。○二三 在最好的治理下,在下的人民僅僅知道統治者的存在。○二四 無聊的學識只會剝奪人類的自由。○二五 道的顯現,是隱約而模糊的。○二六 強求是行不通的。○二七 能夠彎曲的東西才得以完整。○二八 接收那些即使去聽,也聽不到的話語。○二九 從世界根源湧出的力量,稱之為「道」。○三○ 統率大軍的君子不應輕躁。○三一 順應那顯明之理。○三二 不偏離自己的本質。○三三 聖人避其極端。○三四 即使取得成果,也不以強者自居。○三五 兵器是不祥的器具。○三六 道,本是無名。○三七 能戰勝自己的人,比戰勝他人的人更強大。○三八 正因為不圖大事,才能成就大事。○三九 道是用之不盡的。○四○ 柔弱之物勝過剛強之物。〇四一 順應「道」,萬物便會實現其本然的樣貌。〇四二 品德崇高的人,沒有「自己有德」的自覺。〇四三 尊貴的事物,必然以卑賤為根本。〇四四 合乎於道,任何事都能善始善終。〇四五 「有」生於「無」。〇四六 損之而益,益之而損。〇四七 無為是有益的。〇四八 過度的愛惜,將導致巨大的耗損。〇四九 真正完成的東西,無論怎麼使用也不會毀壞。〇五〇 要懂得知足。〇五一 足不出戶而知天下。〇五二 一旦達到「無為」,便沒有辦不到的事。〇五三 聖人不會讓任何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〇五四 急於奔命的人,將會自取滅亡。〇五五 道的尊貴,是自然而然。〇五六 身披不變的真理。〇五七 行走於大道。〇五八 以自身為起點,方能了知天下。〇五九 刻意強求健康,反而招致衰弱。〇六〇 不要依賴言語來認知世界。〇六一 以「無為無事」來取得天下。〇六二 禍即是福,福即是禍。〇六三 不加矯飾,人民就會歸從。〇六四 切莫玩弄小聰明。〇六五 龐大者宜居於下方。〇六六 人各自遵循各自的道。〇六七 將容易的事視為困難的事來應對。〇六八 不執著,就不會失去。 168〇六九 治理人民,應以「愚」而非「智」。〇七〇 不爭的人,天下無人能與之相爭。〇七一 國家宜小,人民宜少。〇七二 順應天道,有所得卻不致損害。〇七三 大人物不察言觀色。〇七四 匹配天道。〇七五 不情願作戰的人會獲勝。〇七六 沒有人能理解我的話語。〇七八 捨棄壓迫和暴力,獲得權力和威嚴。 〇七九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〇八〇 若以殺戮來統治人民,慘禍將降臨到自己身上。〇八一 萬民不能安治,是因為在上者有所作為。〇八二 堅硬僵硬之物是死亡的同類,柔弱之物是生命的同類。〇八三 聖人不願顯露其賢明。〇八四 正直的言語,聽起來像是歪理。〇八五 天道始終與善人同在。 解說
| 書名 / | 每天懂一點老子: 順應自然而生、找回內在平靜的85種智慧 |
|---|---|
| 作者 / | 安富步 |
| 簡介 / | 每天懂一點老子: 順應自然而生、找回內在平靜的85種智慧:戰勝自己的人,比戰勝他人的人更強大。焦慮世代,讀老子正是時候。在動盪不安中,如何不為外在世界所困?《老子》 |
| 出版社 /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4183918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4183918 |
| 誠品26碼 / | 2683018787002 |
| 頁數 / | 224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1*14.8*1.2cm |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 序文
《老子》是一本令人驚嘆的著作。
這本書寫於兩千三百多年前,卻完全沒有出現具體的人名或地名。這反映了本書所有章節都始終圍繞著抽象的討論。甚至連作者的名字都沒有特別提及。「老子」這個稱謂,並非因為本書為一位名叫「老子」的人所撰,而是普遍認為本書是由一位思想家所著,姑且稱其為「老子」而已。
這與據說是同一時期著作的《論語》形成對比。《論語》是孔子這位實際存在的人物及其弟子的言行記錄,書中出現了大量的地名和個人名。而這兩本形成對比的經典,直至今日仍是引領東亞思想的車之兩輪。
光是像《老子》這樣的抽象議論能夠傳承至今,就足以令人驚訝。這證明了它在漫長的歲月裡一直是人們思想的指針,也證明了本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不僅如此,《老子》的哲學強烈吸引了歐美的知識分子,其關鍵詞「道」也已經廣為流傳。放眼全球,《老子》的閱讀範圍和影響力甚至遠超《論語》。令人驚訝其廣泛性。
《老子》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是因為其中的抽象理論不單純是思想遊戲,還具有用於生活的實踐意義。理解其話語的線索不在書中,而在我們的生活裡。讀者藉助老子的話語克服日常困難,並透過這些經驗感受其中的意義,如此日積月累的過程,使《老子》兩千三百多年來持續受到閱讀。
《老子》思想的核心在於其動態的世界觀。也就是說,將世間萬物理解為有生有滅、千變萬化,而非靜止不變。書中同時也反覆指出,將事物認定為僵化不變的危險性。
這種僵化主要由語言產生。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同,是藉由語言來掌握世界的。並能透過重新組合語言,來獲得認識「存在於眼前現實之外的世界」的能力。
例如,你騎在馬上的狀態,用語言寫下來是「你騎馬」。將「你」替換成「我」,可以構成「我騎馬」的句子。這樣一來,就可以想像到目前尚未實現的「我騎馬」的狀態。或者將「馬」替換成「車」,就成了「你坐車」。將「你」和「馬」互換,也可以讓人想像到「馬騎你」這種異常的情況。
像這樣自由自在地延伸想像力,想像出與現實截然不同的世界,確實是人類傑出的能力。但同時,這也給我們植入了一個壞習慣——經常不是按照事物原有的樣貌,而是透過語言來認知這個世界。
例如,我們被「蘋果是紅色的」這句話束縛,失去了品味蘋果豐富而複雜的紅色的能力。無論看到哪種蘋果,都將其一概而論為「紅色的東西」,而忽略了蘋果個別的紅色差異。用「日本人」、「中國人」這樣的詞語,將人一概而論,使人互相輕蔑、鬥爭,甚至是互相殺戮。又或者是被「金錢」的概念束縛,認為沒有錢就活不下去,輕易放棄金錢難以衡量的美好事物,這也是因語言而起。
這種扭曲的智慧,正是我們不幸的根源。
初次接觸《老子》的人,或許會認為這是與日常生活無關的抽象理論,或是一本不斷重複同樣內容的無聊書籍。然而,《老子》其實是從各種角度指出這種僵化的危險性,鍥而不捨地強調,試圖振聾發聵的著作。這不是說一遍就能明白的事情,而是必須反覆開導,才能進入人們的內心。如此一來,讀者才得以在生活中把握其中蘊含的智慧,開拓豐富的人生道路。
《老子》就是這樣「活了」兩千三百多年。我相信,被語言束縛得無法動彈的現代人,比任何時代的人都更需要這本書。
內文 : ○○一
事物總是在變化。
你自己也是如此。
你或許深信,
眼前的事物確實存在於那裡。
然而,
就算是那些你認為無法避免的事情,
也終將會消逝,或者發生變化。
世間的萬事、萬物,皆無人知曉下一秒會如何,
都是以開放的狀態,存在於那裡。
事物變化,生滅循環。
你不必去害怕這種不確定性。
相反地,
如果你能理解:這意味著你本身的存在也充滿了可能性,
你就能從無端的焦慮中解脫出來。
(第一章)
○○二
不要被語言束縛。
也不要束縛語言。
你或許深信,
事物與其名稱之間有著確鑿的連結。
你或許認為,「狗」理應是指「狗」。
你或許也認為,你的名字理應是指你本人。
然而,
語言的意義總是誕生於此處,消逝於他處。
也就是,處於無人知曉下一秒會如何的開放狀態。
你既不應被語言束縛,也不應束縛語言。
倘若你正畏懼著某些事物,
那或許,你畏懼的僅僅是它們冠上的名稱。
那或許,你畏懼的僅僅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名稱。
如果能理解這點,你就能從無端的焦慮中解脫出來。
(第一章)
○○三
正因為想依靠確定的東西,
才會感到不安。
要活在不確定之中。
為了活下去,
別把不確定的「事物」或不確定的「語言」,
誤認為穩固不變的東西。
倘若如此,你的生命力將會流失。
為了活下去,
必須回到事物的本源,
將自己託付給那份不確定性就好。
正因為想死命抓緊確定的東西,
正因為想全然依賴確定的東西,
你才會感到不安。
儘管你早就被賦予了,
在那份不確定之中活下去的力量。
(第一章)
○○四
這個豐富的世界
是從不確定的狀態中誕生。
從一個萬事未卜、不確定的狀態之中,
天地於焉肇始。
這個豐富的世界就此誕生。
當我主動將意識投向事物觀看時,
映入眼簾的,是其外在的形貌。
另一方面,當事物自己躍入我的眼簾時,
我的無意識則會捕捉到,那股源於神祕力量的、事物的生成與構成。
然而,這兩者並非各自獨立,
不過是同一樣事物的兩個側面罷了。
世間萬物,是由那不可見的神祕之中的更深一層神祕所生成。
於此,便是一切的根源所在。
(第一章)
○○五
這個世界原本就沒有
善惡優劣之分。
世上的萬事萬物,不過是如其所是地存在著。
無所謂美醜,亦無所謂善惡。
正因為你認為美的東西是「美」,「醜」才會應運而生。
正因為你認定好的東西是「好」,「不好」才會應運而生。
而這些,不過是你自身所創造出來的罷了。
正因為將「有」視為「有」,「無」才成為了「無」,
有無乃是相伴而生。
正因為將「難」視為「難」,「易」才成為了「易」,
難易乃是相輔而成。
正因為將「長」視為「長」,「短」才成為了「短」,
長短乃是相互形成。
正因為將「高」視為「高」,「下」才成為了「下」,
高下乃是共同存在。
正因為將「音樂」視為「音樂」,「噪音」才成為了「噪音」,
兩者乃是相互調和。
正因為將「先」視為「先」,「後」才成為了「後」,
先後乃是彼此相隨。
這些都是世間常理。
人同樣沒有「優秀」、「劣等」之分,
亦無「富裕」、「貧窮」之分。
因為你認為某人「優秀」,某人才會顯得「劣等」。
因為你認為某人「貧窮」,某人才會顯得「貧窮」。
而這些,不過是你自身所創造出來的罷了。
(第二章)
○○六
不要用語言來劃分世界。
正因為用「名稱」來劃分世界,
萬事才會變得窒礙難行。
應當停止用「名稱」去劃分,順應事物的本來狀態。
是故聖人治理時不加干預,教化時無須言語。
追根究柢,萬物的運行,甚至沒有所謂的開端。
在那不確定的狀態下,你的任何預期都起不了作用。
縱使它創造出了什麼,也從不停留於彼。
它僅是不斷前行,永不停歇,
也正因如此,它才永不消逝。
在這無法劃分、不確定的世界裡,你只能隨之漂流。
一旦被「名稱」所束縛,無論如何掙扎,
最終都只會傷害到自己。
(第二章)
○○七
統治者不動用機巧,
天下便能安定。
統治者若是重用所謂的賢能之人,就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這正是人民之間產生無謂紛爭的根源。
統治者若是珍視難得的貨物,就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這正是人民之間彼此背信盜竊的根源。
統治者若是著眼於那些容易引起欲望的事物, 就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這正是人民陷入混亂的根源。
因此,聖人的治理,是先放空自己的內心。
站穩根基,卻不強求有所作為。
取而代之的,是蓄積當變故發生時,能立即應對的力量。
聖人時時留意,不讓人民去思慮不必要的事,
也不讓他們產生不必要的欲望。
對於那些機巧聰明的人,也刻意不讓他們動用智巧,
當然,聖人自己也絕不動用智巧。
如此一來,天下必然安定。
(第三章)
○○八
所謂「道」,是讓事物得以成立的
不可思議的力量。
所謂「道」,是讓事物得以成立的、那股不可思議的力量。
它幽玄而寧靜。
這股力量,任憑取用,既不會枯竭,亦不會滿溢。
它發自這個世界的最深處,自萬物的淵源而生。
我不知道,它究竟是何時、從何而來。
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它比那主宰世界萬物的「天」,
更早便已存在。
「道」的作用,
能將尖銳之心變得圓融,
能將糾纏之結一一解開,
能調和自身光芒,
能洗淨世間塵埃。
它宛如深水一般澄澈靜止,
自那源頭而生,恆常存於此地。
(第四章)
○○九
想要好好地活著,
只需豐富自身的感性即可。
人要好好地活著,是件簡單的事。
為此,只需豐富自身的感性即可。
只要透過身體感受事物,
就能立即知曉自己該怎麼做,
自己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像這樣,當感性豐沛地運作,
使生命生意盎然的狀態,
便稱之為「仁」。
不只是人類,天地亦同樣擁有感性。
倘若天地失去了那份感性而變得「不仁」,
天地想必會無情地對待萬物吧。
但實際上,天地總是仁愛的。
倘若聖人失去了那份感性而變得「不仁」,
聖人想必會無情地對待人民吧。
但實際上,聖人總是仁愛的。
(第五章)
最佳賣點 : 戰勝自己的人,比戰勝他人的人更強大。
焦慮世代,讀老子正是時候。
在動盪不安中,如何不為外在世界所困?
《老子》教你順應自然而生、找回內在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