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訳論語
| 作者 | 安富步 |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每天懂一點論語: 不迷失本心、讓自我持續蛻變的225則教誨:內在革命,活出不被時代左右的力量。動盪時代,讀論語正是時候。在瞬息萬變中,如何立身行道、不失本心?《論語 | 
 
| 作者 | 安富步 |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每天懂一點論語: 不迷失本心、讓自我持續蛻變的225則教誨:內在革命,活出不被時代左右的力量。動盪時代,讀論語正是時候。在瞬息萬變中,如何立身行道、不失本心?《論語 | 
內容簡介 內在革命,活出不被時代左右的力量。動盪時代,讀論語正是時候。 在瞬息萬變中,如何立身行道、不失本心?《論語》教你修煉自我,找到堅定內心的力量。 兩千多年來,《論語》一直是東亞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至今仍受到廣泛研讀。它並非陳舊的道德規範,而是一部教人如何在變局中不失本心的「革命之書」。 《論語》告訴我們,學習不是知識累積,而是把外在理解轉化為自我的過程:‧「仁」是學習迴路的開啟。‧「君子」則是不屈於壓力、勇於堅持的人。‧真正的「禮」來自和諧共鳴,而非空洞形式。‧真正的自由來自自我內化,而非他人評價。 書中以嶄新觀點重新與《論語》對話,透過別具一格的詮釋,將孔子的智慧重新落實於現代。 ►理解自己。——「別人不理解自己」這種事,其實無關緊要。真正的問題是——你自己是否願意理解自己。 ►莫輕易說出口。——古人不會隨意表露心中所想,因為他們羞於自己的德行無法與言辭相稱。 ►樂在其中。——「知道」不如「喜歡」;而「喜歡」又不如「樂在其中」。 ►追求「仁」本身已是仁。——仁即「以開放心態去學習」本身。一旦真心渴望成為仁,這份心志已讓仁存在於此了。 本書中,孔子的智慧將幫助我們革新自我,在快速變動的世界中,找到堅定內心的力量。
各界推薦 ★一致推薦文科教授(王文仁)|作家、虎尾科大語言中心教授羊咩老師|《上一堂人生國文課》系列作者呂緋國文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洛桑加參|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高詩佳|語文教育書籍暢銷作家許峰源|律師作家陳怡嘉|《自律學習力》作者、教師、講師曾培祐|注意力設計師厭世哲學家厭世國文老師|高中教師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依筆劃排列) ★「上醫治未病,養生先養心。心若安頓,體自清寧!本書作為您內在輕安的『悅性處方箋』,日日讀來,將助您逐步實現身心靈合一的完整幸福。」——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
作者介紹 編譯安富步(Ayumi Yasutomi)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生於1963年。京都大學經濟學部畢業後,任職於住友銀行。京都大學經濟學研究科碩士課程修畢。曾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助教、名古屋大學情報文化學部副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情報學環副教授,現任現職。著有《每天懂一點老子》(Discover,中文由遠流出版)、《你活得痛苦,都是「自我厭惡」惹的禍》(大和出版)、《麥可‧傑克遜的思想(暫譯)》(Artes Publishing)、《真實的我》(Pia)、《滿洲暴走:被隱藏的結構(暫譯)》(角川新書)、《是誰殺了小王子:精神霸凌的陷阱(暫譯)》、《核電危機與「東大話法」(暫譯)》(以上由明石書店出版)、《德魯克與論語(暫譯)》(東洋經濟新報社)、《「學歷菁英」的暴走:「東大話法」侵蝕日本人的靈魂(暫譯)》(講談社+α新書)、《經濟學的啟航(暫譯)》(NTT出版)、《生存的經濟學(暫譯)》(NHK出版)等。
產品目錄 序 第一章 學習是危險的行為(源自〈學而〉)〇〇一 學習是一種危險的行為〇〇二 沒有比學習的喜悅更重要的事〇〇三 別被不知學習喜悅之人擾亂心神〇〇四 來自父母兄長的愛,連結著對他們的愛〇〇五 能夠坦率向父母長輩表達想法的人〇〇六 對長輩坦率表達己見,且不失禮節〇〇七 自身存在的根本為何〇〇八 所謂不合乎「仁」的人〇〇九 每日反省三件事〇一〇 別讓自己看起來故作姿態〇一一 為了活出真實的自我〇一二 「禮」並非徒具形式〇一三 一切皆依禮而行〇一四 思考何謂和諧〇一五 「信」與「義」〇一六 「恭」與「禮」〇一七 倚靠坦率之人〇一八 理解自己 第二章 所謂的「知道」是什麼意思?? (源自〈為政〉)〇一九 駕馭溝通〇二〇 依德而行〇二一 以暴力或權力引導人民會如何?〇二二 以德與禮引導人民會如何?〇二三 十五歲立志向學〇二四 三十歲之時〇二五 四十歲之時〇二六 五十歲之時〇二七 六十歲之時〇二八 七十歲之時〇二九 「孝」的難處在於和顏悅色〇三〇 打破自己的成見〇三一 讓自己持續蛻變〇三二 別拿自己與他人比較〇三三 學習與思考〇三四 不排斥異端的觀點〇三五 所謂的「知道」是什麼意思??〇三六 區分「知道」與「不知道」〇三七 如何使人服從〇三八 明知該做,卻不去做 第三章 「仁」即是美(源自〈八佾〉、〈里仁〉)〇三九 若非「仁」,禮儀亦枉然〇四〇 若非「仁」,音樂亦成噪音〇四一 學習「禮」本身即是「禮」〇四二 「禮」與「忠」〇四三 僅有禮則成「諂媚」〇四四 絕妙歌聲的條件〇四五 重要之事在於自我改過〇四六 向世人傳播真理之人〇四七 「仁」本身即是美好〇四八 不仁則不樂〇四九 「仁」與「知」〇五〇 不仁則無法明辨人之好惡〇五一 真心向仁則不可能為惡〇五二 順遂之事的危險性〇五三 君子恆常處於仁〇五四 我未曾見過〇五五 過錯反映其人的類型〇五六 若聞當行之道〇五七 君子並非旁觀者〇五八 莫只考慮利益〇五九 最重要的一件事〇六〇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〇六一 見賢思齊時〇六二 莫輕易說出口〇六三 珍視信賴關係〇六四 言語沉穩,行動敏捷〇六五 有德者不孤〇六六 過度叨絮之害 第四章 不如樂在其中(源自〈公冶長〉、〈雍也〉)〇六七 你是神聖的器皿〇六八 無須能言善辯〇六九 揣測他人感受是危險的〇七〇 莫談無法言說之事〇七一 君子四道〇七二 過度思考亦非好事〇七三 甘為愚者之難〇七四 莫刻意裝模作樣〇七五 我認為可恥之事〇七六 志向何在〇七七 無人如我一般好學〇七八 何謂好學之人〇七九 感嘆命運〇八〇 莫自我設限〇八一 不自誇的價值〇八二 此路無人行〇八三 身體感知與才智〇八四 活著僅是幸運〇八五 不如樂在其中〇八六 「智」與「仁」〇八七 莫輕忽言語〇八八 「仁」與「聖」〇八九 人際關係的法則 第五章 責任重大,路途遙遠(源自〈述而〉、〈泰伯〉)〇九〇 我所擔憂之事〇九一 夢中未見周公〇九二 勇往直前於道〇九三 音樂之美妙〇九四 獲得財富地位之虛幻〇九五 孔子是怎樣的人?〇九六 我是探求意義之人〇九七 再論:莫論不可言說之物〇九八 尋找引導自我之人〇九九 我並無隱瞞之事一〇〇 孔子所教誨之事一〇一 莫迷失自我一〇二 「知道」與「學表面」的差別一〇三 欲求仁,仁已至一〇四 何謂祈禱一〇五 君子與小人的差異一〇六 非「禮」則事不成一〇七 君子的人際關係影響萬民一〇八 珍視受之父母的身體一〇九 願成為這樣的人一一〇 責任重大,路途遙遠一一一 使一切徒勞的性格一一二 貧窮可恥之時,富裕可恥之時一一三 莫插手無關之事一一四 無可救藥之人一一五 明君應有之貌一一六 得才之難 第六章 其志不可奪(源自〈子罕〉、〈鄉黨〉、〈先進〉、〈顏淵〉)一一七 論及利益之時一一八 應捨棄的四種心態一一九 多才多藝的理由一二〇 自身行為,自身負責一二一 年輕人值得期待一二二 到四十、五十歲仍……一二三 對神聖之言僅是歡喜一二四 其志不可奪一二五 不經磨難,無法成長一二六 危難之際,方顯真正價值一二七 勇者、智者與仁者的差異一二八 可與之共事之人一二九 這並非真心之戀一三〇 馬廄失火之時一三一 天要亡我!一三二 孔子慟哭之時一三三 未能理解死亡一三四 過猶不及一三五 即使非遠大志向亦可一三六 何謂仁? 其一一三七 何謂仁? 其二一三八 君子不憂不懼一三九 四海之內皆兄弟一四〇 失信於民則無法為政一四一 民富則君亦富一四二 「德」與「惑」一四三 君子成就他人一四四 君子如風,小人如草一四五 對朋友應做之事 第七章 何謂正直之人? (源自〈子路〉)一四六 發掘有才之人的方法一四七 政治始於端正名分 其一一四八 政治始於端正名分 其二一四九 政治始於端正名分 其三一五〇 政治始於端正名分 其四一五一 政治始於端正名分 其五一五二 僅有淵博知識並無意義一五三 端正己身一五四 若善人治理百年一五五 仁的實現需要時間一五六 興國之言一五七 亡國之言一五八 近者喜悅,遠者慕名而來一五九 不要急,不要追逐小利一六〇 何謂正直之人?一六一 謹守中庸一六二 和諧與苟同的差異一六三 受誰喜愛,遭誰厭惡一六四 事君子之道,事小人之道一六五 君子不虛張聲勢一六六 近乎仁之人一六七 何謂「士」?一六八 教導真相第八章 無暇批判他人(源自〈憲問〉)一六九 不知仁為何物一七〇 言辭委婉一七一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一七二 小人無仁一七三 安貧樂道之難一七四 該說的話就說一七五 君子與小人的方向差異一七六 為自己而學一七七 言辭偏差導致行為過失一七八 君子三道一七九 無暇批判他人一八〇 何謂賢明?一八一 不喜執著一八二 受讚揚的非能力而是德行一八三 以正直回報怨懟一八四 明知不可能卻仍去做的人一八五 反省自己的處世之道並改正 第九章 不思考者,無法教誨(源自〈衛靈公〉)一八六 小人窮困則失措一八七 一以貫之一八八 無所作為而治天下一八九 該對話之時則對話一九〇 捨棄生命以成就仁一九一 「事不關己」招致不幸一九二 不思考者,無法教誨一九三 僅為炫耀知識的談論不可取一九四 君子在意之事 其一一九五 君子在意之事 其二一九六 君子不結黨營私一九七 自己不願做的事,莫強加於人一九八 蒙混過關亦難成事一九九 有過不改,才是過二〇〇 學思並重二〇一 君子能革新認知框架二〇二 莫對師長教誨有所顧慮二〇三 受教者資質無關緊要二〇四 使心意傳達給對方二〇五 與盲眼樂師相處之禮儀 第十章 有益的朋友,有害的朋友(源自〈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二〇六 有益的朋友,有害的朋友二〇七 有益的樂趣,有害的樂趣二〇八 應敬畏的三件事二〇九 九件重要的事二一〇 後天學習養成之重要二一一 必須學習二一二 學習詩經二一三 莫混淆目的與手段二一四 越是被視為善人者二一五 古怪之人亦不如古時二一六 服喪三年的理由二一七 無須多言二一八 君子所憎惡之事二一九 孔子與隱士二二〇 女性與小人之相處二二一 小人掩飾過錯二二二 先取信於人而後行事二二三 犯錯亦不加以掩飾二二四 孔子師從何人二二五 若連這種事都不明白 正文對應原文
| 書名 / | 每天懂一點論語: 不迷失本心、讓自我持續蛻變的225則教誨 | 
|---|---|
| 作者 / | 安富步 | 
| 簡介 / | 每天懂一點論語: 不迷失本心、讓自我持續蛻變的225則教誨:內在革命,活出不被時代左右的力量。動盪時代,讀論語正是時候。在瞬息萬變中,如何立身行道、不失本心?《論語 | 
| 出版社 /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4183901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4183901 | 
| 誠品26碼 / | 2683018785008 | 
| 頁數 / | 304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1*14.8*1.6cm |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 序
 
言語是渺小的。大多數言語,很快就會消失。
我所說的話語若能迴盪在某人的靈魂深處,而且那迴盪不會消失,這樣的情況實屬少見。
像這樣的言語,我至今究竟說過多少呢?
 
如果我的話語,在我離開這個世界後仍能留下,而且那迴盪能夠反覆響起,那真是極大的恩典。
我至今,是否曾說過一句這樣的話?
在有生之年,我是否能說出一句這樣的話呢?
我的話語,在我離開這個世界後,會不會留在人們心中,並再傳達給他人?
若能細水長流地以口耳相傳,延續百年,我認為那就是奇蹟。
 
然而,有時這樣的奇蹟確實會發生。
不,甚至會發生更大的奇蹟。
例如,《論語》就是如此。
 
距今兩千數百年前,一位名叫孔丘的人所說的話語,迴盪在人們心中;在他去世之後,那迴盪並未消失。
不僅如此,它還迴響在更多人的心中,並在百年之後被記錄成書。那份文獻不僅僅作為文獻存在,而是持續迴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
隨著時代推移,那迴盪傳得更遠,最終成為響徹整個東亞的聲音。
 
這完全是難以想像的奇蹟。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奇蹟呢?
那是因為,孔子的話語觸及了人類的真實。
已被讀懂的真實,以及尚未被完全讀懂卻仍然傳承下來的真實,都一同打動了人心。
 
從《論語》的話語中聆聽真實,有兩種方法。
其一是客觀的方法。
即在文獻和考古學資料的基礎上,推測兩千數百年前孔子所生活的時代樣貌,並將《論語》作為資料加以閱讀。
 
然而,以這種方法,無法確定話語的意義。
這是因為話語本身具有這樣的性質。
即使不是古代的話語也一樣。
例如我說「言語是渺小的」,究竟在什麼意義上說的呢?要讀懂其中的確切含義,是誰也做不到的。
甚至連我自己,在說出那句話之後,也已經不明白當時究竟在想什麼。
要掌握話語的確切意義,對人類來說是不可能的要求。
因此,要客觀地設定孔子話語的真正意義,根本無法做到。
 
即使如此,客觀的方法仍然具有重大意義。
 
首先,它能釐清某些話語所不包含的意義。
例如,如今「忠」被理解為「一心一意地為君主或國家奉獻」。然而「一心一意奉獻」這樣的意義,是後代才出現的,在孔子、孟子的時代並非如此使用。若不明白這個歷史事實,就無法正確理解孔子所說的「忠」。
 
其次,它能釐清詞語原本的意涵。
例如「恕」這個字,由「如」和「心」組成,而「如」是「巫女+祭器」的象形文字組合,表示巫女接受神諭的姿態。了解白川靜(一九一〇~二〇〇六年,漢文學者)的學說,就能更合理地探求其解釋方向。
這就是客觀方法的重要意義。
 
而客觀方法無法達到的──對意義本身的把握,只能依靠主觀的方法。
那就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用身體去接受蘊含真實的話語,並緊緊抱持它,直到完全理解為止。
然後,只需等待那句話語,在我的身體裡迴盪。
實際上,領會話語的意義,除了這樣,別無他法。
當然,這仍需要許多客觀知識的輔助,但若不去聆聽,就永遠聽不到迴盪。
 
本書,就是我為了尋求在這個世界生存的依憑,而傾聽《論語》話語迴盪的報告。
這份跨越兩千數百年,傳達到我眼前的奇蹟般的話語,必定蘊含著某種能打動人心的力量。
為了聆聽那「某種力量」,我一邊累積知識,一邊專心傾耳。
我希望能在本書中傳達這份迴盪。
 
當然,本書既是力求徹底客觀的,同時,也徹頭徹尾是主觀的書。
因此,請不要完全相信書中所寫的一切。
一句一句的話語,若對你有用,就讓它發揮作用;若無用,就將它捨棄。
若你想對他人談起《論語》,務必查閱原文,親自確認是否聽得到我所聽到的迴盪。
若聽到的迴盪不同,那就是屬於你的《論語》,請好好珍惜。
本書不過是提供一個線索而已。
 
 
        我將《論語》的思想理解如下:
 
將「學習」視為人類社會秩序基礎的思想。
 
《論語》的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我認為,蘊含了《論語》思想的根本。
人類天生具有好奇心,渴望學習。然而,在這個階段,所吸收的知識尚未成為自身的一部分,反而會使人受制於外在,被「牽著鼻子走」。
若能不斷修練,在某個時刻,真正的理解會突然到來,並內化為自身固有的東西。這種「把學到的轉化為自身、重新掌握」的過程,就是「習」的含義。
當理解成為自我一部分時,人會感到極大的喜悅。我認為孔子正是在這種「學習」的喜悅中,看見了人類尊嚴與社會秩序的根源。
 
開啟「學習迴路」的狀態就是「仁」,能成為仁的人被稱為「君子」。
 
這種讓「學習」運作的狀態就是「仁」,而能夠做到的人稱為「君子」。君子把困難視為學習的機會並勇於挑戰;若犯錯,便立即反省並改正。透過學習而持續成長,是君子應有的姿態。
同時,君子對他人的錯誤寬容,並引導對方從中學習。世間卻常常試圖把人框定為「器」加以使用;若屈服而成為固定不變的「器」,學習迴路就會停止,也就不再是君子。「君子不器」的意義正在此。
因此,君子必須具備不向任何壓力低頭的「勇」。在任何情況下,即使生命受威脅,也不會迷失自我,而是堅守學習過程。這份堅持就是「忠」;能夠隨心而行、不虛偽的姿態則是「恕」。
當處於「忠恕」的狀態,君子眼前自然展現出「道」,因此無需痛苦抉擇。在這條道路上前行時,所見的應行之事就是「義」。
 
「仁」的根基在於「孝」,「孝」的根基在於父母給予子女的「三年之愛」。
 
能成為「仁」的人,是獲得心靈安定的人。而要能信任自己,必須在幼年時期接受父母無條件的「三年之愛」。這樣,孩子也會自然地愛父母,這便是「孝」。因此才說「孝」是仁的根源。
「孝」是源自父母慈愛、自然生出的情感,這成為社會秩序的基礎。若父母無法愛孩子,孩子也無法成為「孝」,這樣的社會終將崩潰。即使勉強盡孝,若只是表面形式,也無法支撐社會秩序。
 
在開啟「學習迴路」的人之間,真正的溝通才得以成立。
 
當雙方皆開啟學習迴路,就能互相學習並成長。由此達成的和諧稱為「和」。「和」是真正溝通成立的起點。此時,交流狀態符合「禮」。「禮之用,和為貴」正是這個意思。
若迴路關閉,即使行為再合乎禮節,也只是殷勤卻無禮,不足謂之「禮」。真正充滿「禮」的場合中,言語沒有虛偽,能與內心一致。言語與心一致,就是「信」。
君子與能達成「和」的人友好相處,但不會與所有人都親善。面對妨礙學習的人,君子會毅然抗拒並厭惡他們。因此,君子會受善人喜愛,卻被惡人厭惡。
君子不懼怕與他人意見對立,即使出現激烈的「亂」,那也是基於「義」的真誠回應。最終能心靈相通,產生更高層次的「和」。
 
關閉學習迴路的狀態是「惡」,這樣的人稱為「小人」。
 
《論語》中,把關閉學習迴路的狀態稱為「惡」,而非「仁」。與君子截然相反,關閉學習迴路的人就稱為「小人」。
小人熱衷蒐集情報與知識,以此自保;卻看不到「道」,因此在眾多選項中選擇最佳道路時,陷入「惑」。
然而人類永遠無法確知選擇是否最佳,於是便感到不安,甚至偏執或扭曲。因為無法信任自己,他們總是焦慮於評價,習慣與他人比較。
君子犯錯會改正,小人卻只會找藉口或掩飾。若受強權欺凌,小人不敢反抗,反而將怒氣發洩在弱者身上。他們害怕對立,恐懼「亂」,於是透過符號、形式、規則維持表面協調,以避免混亂。這就是「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說明了這一點。
然而,這種協調無法長久,最終裂痕必現,小人便會背叛同伴,這就是「盜」。
 
我認為,《論語》的思想徹底否定了現代日本社會普遍被認為「正確」的價值觀,並提出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倫理體系。在我看來,《論語》並非陳舊保守之書,而是一部震撼人心、前衛而革命的經典。
 
這樣的《論語》思想,已在我拙著《生存所需的《論語》(暫譯)》(日:生きるための《論語》,筑摩新書)中詳述。此外,從中提煉出的思想,也在《活下去的技術(暫譯)》(日:生きる技法,青燈社)中系統地展現。本書,是以這樣的觀點重新閱讀《論語》,並蒐集了可以朝這個方向閱讀的部分。在其中,我開始認為《論語》,比我過去想像的,更加系統化、一貫的作品。本書,為了顯現出那一貫性而進行了「超譯」。
 
然而另一方面,本書並未包含《論語》的全部,這不僅意味著刪減了對於這裡提出的思想不重要的部分,也意味著無視了無法朝這個方向閱讀的部分、相互矛盾的部分。因此本書,不能說是介紹《論語》思想的書。並非如此,而是為了活在當下,我自己從《論語》中聽到的迴盪,傳達給大家。正因為如此,我深信本書,能夠幫助讀者們為了生存而自行深思熟慮。
內文 : 〇〇一 學習是一種危險的行為
 
學習某樣事物,是一種危險的行為。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學習,即是將自己的感官出賣。
然而,若能持續努力將所學轉化為自身的一部分,總有一天,恍然大悟的瞬間便會自然產生,知識便真正成為自我的一部分。
透過將所學內化為自身的本能,能重新找回對事物的感受能力
這就是「習」的意義,豈非是最深沉的喜悅嗎?
(學而篇第一1-1)
 
 
〇〇二 沒有比學習的喜悅更重要的事
 
學習的喜悅,猶如與許久未通訊息的故友,在某個偶然之日自遠方不期而遇那般令人雀躍。
這般喜悅,對人類而言實屬至珍至貴。
(學而第一1-2)
 
〇〇三 別被不知學習喜悅之人擾亂心神
 
理解學習喜悅之人,見無法理解者,往往暗忖:「多麼鄙陋的俗人!」
然即使如此,仍能守心境不動者,方能稱為「君子」。
(學而第一1-3)
 
〇〇四 來自父母兄長的愛,連結著對他們的愛
 
有子曾說──
在父母兄長的慈愛中撫養長大的人,自然會將這份愛回饋於他們。
進而自發成為孝悌之人,將父母兄長視作珍寶,坦然遵循其教誨。
正因如此,這樣的人能對父母兄長毫無顧忌、不帶怯懦,率直表達心中所想。
(學而第一2-1)
 
〇〇五 能夠坦率向父母兄長表達想法的人
 
有子曾說──
若人能對父母兄長秉持孝悌,並率直表達心中所想,那即使步入社會,面對尊長時亦能不畏怯地陳述己見,同時不會失禮。
然而遺憾的是,這樣的人實在少之又少。
(學而第一2-2)
 
〇〇六 對長輩坦率表達己見,且不失禮節
 
有子曾說──
對上位者坦誠陳述己見,同時謹守禮節,實非易事。
唯有能將此不易之事付諸實踐之人,方能在遵循自身信念時,以性命相搏、與同僚交鋒,並從其中淬鍊出更高階的和諧境界。
如此才稱得上君子之姿。從來不曾有人未能做到前者,卻能成就後者。
(學而第一2-3)
 
〇〇七 自身存在的根本為何
 
有子曾說——
君子遵循自己存在的根基來履行職責。只有當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穩固時,才能由此尋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這就是所謂的「仁」。那些受到父母兄長愛護,並且也秉持孝悌以待的人,才具備成為仁者的資格。
實際上,孝悌正是實現仁的根本所在。
(學而第一2-4)
 
〇〇八 所謂不合乎「仁」的人
 
僅靠口才優異、擅長擺出恰當表情的人,不可能被稱作「仁者」。
(學而第一3)
 
〇〇九 每日反省三件事
 
曾子曾說——
我每天都再三自我反省,回顧自己是否做了以下三件事:
① 是否因侍奉尊長而過於勤勉,背離了自己的本心?
② 有無為附和友人而口是心非之舉?
③ 可曾對未深諳之事輕率轉述,誤導後輩?
(學而第一4)
 
〇一〇 別讓自己看起來故作姿態
 
君子不會故作威嚴來壓迫他人,因此從不以勢力欺人;即使學到新知,也從不執著於既得知識。
(學而第一8-1)
 
〇一一 為了活出真實的自我
 
君子必須時刻保持真實自我,讓自己的言行一致無違。
因此,不可與虛偽自欺之人交為朋友。萬一不慎犯下錯誤,就應毫不遲疑地果斷修正。
(學而第一8-2)
 
〇一二 「禮」並非徒具形式
 
有子曾說──
所謂「禮」,並非徒具形式。雙方彼此敞開心扉、建立調和相處的關係,稱之為「和」;在此狀況下自然交織的溝通互動,必然不背離「禮」的本質。
(學而第一12-1)
 
〇一三 一切皆依禮而行
 
有子曾說──
將「禮」帶入人類社會的先王之道,認為唯有「禮」才是美的。因此一切大小之事,皆依禮而行。我們也應當遵循此道。
(學而第一12-2)
 
〇一四 思考何謂和諧
 
有子曾說——
即使以禮節規範行事,仍可能遭遇失敗。這種時候,必須回歸「調和」的核心精神重新審視——即使看似和諧的事物,也未必真正協調。通過懷疑與反思,才能實踐真正的和諧。若一味遵循表面禮節而忽視內在矛盾,事情終究無法順利解決。
(學而第一12-3)
 
〇一五 「信」與「義」
 
有子曾說——
當自己的本心與言辭一致,即為「信」。
當自己依循正道而行,自能明瞭當為之事,此即為「義」。
若一個人的言行既符合「信」又契合「義」,其言必貫徹實踐。
(學而第一13-1)
 
〇一六 「恭」與「禮」
 
有子曾說——
以對他人心存敬意為「恭」。
當彼此間和諧相處時的交流即稱為「禮」。
若「恭」不流於卑躬屈膝之態,而是端莊自持、接近「禮」的境界,便不會受人凌辱或蒙羞。
(學而第一13-2)
 
〇一七 倚靠坦率之人
 
有子曾說——
如果需要尋找倚靠的對象,則不可倚仗那些背棄本心之人。
應選擇託付那些親切真摯的人。如此一來,你自己也將成為值得倚靠之人。
(學而第一13-3)
 
〇一八 理解自己
 
「別人不理解自己」這種事,其實無關緊要。
真正的問題是——你自己是否願意理解自己。
(學而第一16)
最佳賣點 : 內在革命,活出不被時代左右的力量。
動盪時代,讀論語正是時候。
在瞬息萬變中,如何立身行道、不失本心?
《論語》教你修煉自我,找到堅定內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