町並みまちづくり物語
作者 | 西村幸夫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故鄉魅力俱樂部: 日本17個社區營造故事, 給台灣家鄉守護的啟示 (世代共好新生版):本書是日本十七個小城鎮大改造的故事,記錄著一群打從心底深愛自己居住土地、熱心推動社 |
作者 | 西村幸夫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故鄉魅力俱樂部: 日本17個社區營造故事, 給台灣家鄉守護的啟示 (世代共好新生版):本書是日本十七個小城鎮大改造的故事,記錄著一群打從心底深愛自己居住土地、熱心推動社 |
內容簡介 西村幸夫:我認為有必要將這些街區的故事,作為「故事本身」來口耳相傳,珍惜刻印於其中的奮鬥痕跡。 地方的魅力,是因居住這片土地上的人之魅力而產生出來的。有時起於一位主婦的提議,或是關心自己家園的小學生。而社區改造不光只是淨化水溝或把房子弄漂亮,還包括了對故鄉的那份摯愛,以及維護並推展社區特色的熱忱。本書是日本十七個小城鎮大改造的故事,記錄著一群打從心底深愛自己居住土地、熱心推動社區營造工作的人們,面對產業蕭條、人口外流等困境,如何透過建築、老屋、護城河等的再生利用,創造出地方新生命的過程。不只是建築和景觀的改變,更重要的是穿針引線的人的故事。這種藉由營造社區追求美好生活的想像與渴望,超越了文化與國界,標示著台灣向日本學習社區發展的里程碑。此刻台灣正邁入地方創生時代,希望有志於社區營造者經由這本書,更進一步接合台灣的特殊情境,為了更美好的未來一起築夢與圓夢,讓台灣成為更有魅力、更宜居的地方。 很不喜歡早起的我們,為什麼能如此持續不斷,彷彿消防隊的清晨練習活動一樣?這是愛護鄉土的心情在支持著我們。──矢部和男 每天在這個地方工作、購物、和人相會,我們都能汲取自己所感受到的、「在這裡生活」的微細事物,和街上所擁有、潛藏的東西,用來推動社區營造。這些東西也許並不亮麗時髦,但我們確信,它卻是能將我們的地方特色發揮出來、真正的社區營造。──《臼杵──街景創造.景觀導覽》
各界推薦 書中每個故事都顯示著,歷史不是冰冷的文物或建築,而是與生活交織的記憶;保存不是為著懷舊,而是創造未來的可能。……這本書讓我們都能重回初心,它提醒我們:所有美好的城鎮風景和生活環境,都從夢想開始。──丘如華(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祕書長) 我們在本書中看到了活生生的社區營造推動者的身影,與日本社區造街的種種經驗,這些有創造力與想像力的點子、構想,可以啟發我們在地的靈感。……消化與吸收他們的教訓與創新能力,是我們最值得由日本學習的地方。──夏鑄九(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這裡傳遞著一個「發現、發現、再發現」的訊息,發現地方的潛在資源、發現人的潛在能力、再發現心之所需。儘管日本的街屋和台灣的不同,而人所散發之光和熱卻是相通的。──王惠君(本書譯者、臺灣科技大學建築所教授)
作者介紹 西村幸夫1952年出生於日本福岡市。東京大學工學都市工學科、研究所畢業。曾任教於明治大學,1996至2018年任職東京大學教授,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國學院大學觀光地方營造學科教授。西村幸夫為都市計畫、都市景觀計畫專家,也是文化資產保存、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的專家,曾任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簡稱ICOMOS)副委員長。長年在國際上替台灣發聲,擔任過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顧問,為台灣菸廠、酒廠、發電廠古蹟遺產保存提供專業意見。著有與編著多冊都市計畫、都市保存與社區營造主題專書,主要著作有《縣都物語》(有斐閣,2018年)、《西村幸夫文化.觀光論》(鹿島出版會,2018年)、《都市保存計畫》(東京大學出版會,2004年)、《環境保護與景觀創造》(鹿島出版會,1997年)等。已翻譯成繁體中文版的有《故鄉魅力俱樂部》、《東京大學最終演講: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遠流)、《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從城鄉之傲開始的地域管理》(天下雜誌)等作品。 王惠君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日本國立橫濱大學工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所教授,同時擔任文化部聚落建築群史蹟及文化景觀審議委員、臺北市政府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及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新北市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審議委員等。長期致力於台灣建築史與古蹟修復保存研究,著有《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左岸文化)、《解開中山樓建築之謎》(國立臺灣圖書館)、《老建築、好故事》(台灣東販)、《台灣都市物語》(日文版)等。
產品目錄 推薦文 美好的生活從夢想開始╱丘如華 社區營造運動中的新社會╱夏鑄九譯者序 因為人,住居展現永續生命╱王惠君作者序 讓街區保存傳承至未來╱西村幸夫前言 推動社區營造工作的人們本書相關城鎮位置略圖 1 十年後的小樽運河:北海道小樽市2 為自己的城市著色:北海道函館市3 把這條街道送給您:栃木縣足利市4 從製絲之城到藏造之城:長野縣須坂市5 一切都從若林邸的修復工程開始:新潟縣村上市6 適合狐狸娶親的社區營造:新潟縣津川町7 青空下的土藏街道:愛知縣足助町8 每天都在前進的飛驒匠師聚落:岐阜縣古川町9 從一條汙水溝開始的故事:滋賀縣近江八幡市10 紅磚的「發現」:京都府舞鶴市11 鯖魚街道 熊川宿的春天:福井縣上中町12 城下町嶄新的第一步:岡山縣高梁市13 石見銀山和生活產業:島根縣大田市14 散播錦川新種子:山口縣岩國市15 陶瓷之鄉新魅力:佐賀縣有田町16 尋找生活的新街景:大分縣臼杵市17 突破百分之十七:沖繩縣嘉手納町 附錄 各地的街屋社區營造運動參考文獻
書名 / | 故鄉魅力俱樂部: 日本17個社區營造故事, 給台灣家鄉守護的啟示 (世代共好新生版) |
---|---|
作者 / | 西村幸夫 |
簡介 / | 故鄉魅力俱樂部: 日本17個社區營造故事, 給台灣家鄉守護的啟示 (世代共好新生版):本書是日本十七個小城鎮大改造的故事,記錄著一群打從心底深愛自己居住土地、熱心推動社 |
出版社 /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183628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183628 |
誠品26碼 / | 2682998618009 |
頁數 / | 344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14.8*1.8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 譯者序
因為人,住居展現永續生命
以前一直在想,台灣建築系畢業生的設計水準並不比國外低,經濟能力也不差,為什麼卻總是無法創造出舒適的生活環境?儘管外國朋友會在我們混亂的環境中,幫我們尋找出一些有趣的現象,諸如充滿生命力的夜市或單調的公寓卻因各戶樣式不同的鐵窗或違建而顯得多采多姿,來稱讚我們的環境;而我們其實更知道,如果夜市有一點車輛管理措施或各攤位整理得稍微乾淨、有特色一點的話,應該會有更好的氣氛,若能考慮配合周圍環境來裝設公寓的鐵窗或招牌,也會有更好的街景……。
使生活環境變好的更重要關鍵
我在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了幾年之後,到日本留學了七年,在日本的期間,正是社區運動展現成果之時期,無論我的學校所在——橫濱,或東京,還是鄉下,所到之地或大眾傳播媒體,無不熱烈地談論著社區運動的觀念和做法等。之前在國內談到建築、環境或都市之設計創造,總是限於「圈內人」,思考的也都是如何跟上世界潮流,嚮往的是世界大師之設計……。但當我開始接觸到這些人,知道商店街所呈現之親切感及和諧美,是因為居民們自行針對建築設計進行約法三章而得來之成果;知道精緻好用的街道傢俱是居民與設計師共同用心考量而來……。我漸漸開始感受到使生活環境變好的更重要關鍵,是真正關心周圍環境的居民。
聚落或街景之所以吸引人,常常是由於建築群所具備的一種和諧感,其中又會因為人的不同,而有細膩的變化,還會因為時代的移轉,而呈現出群體之有機成長,是人們在「動態」的時間和「靜態」的大地中,為生存而付出之努力,以住居形式所展現出來的永續生命。然而由於人的力量之快速增強,太容易就可以建立起來的建築使我們來不及思考什麼才是自己所要的,迷失錯愕的建築面貌,正表達出現在這一時代的心情。西村先生在中文版序中所說的,「再次確立以歷史、文化、自然為主軸之生活方式」,說明了社區運動之興起正是日本對當前環境之反省。
關於「社區營造」
日本許多發自內心、重新思考生活方式的人們就這樣展開各項活動,使自己和周遭的人生活得更好。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所出生成長的台灣,是不是也能藉由這樣的訊息,為台灣的環境帶來轉機?不久之後,獲知「文化建設委員會」已開始全面推動「社區總體營造運動」;也有機會接觸到一些地方工作者,知道這個名稱,尚待大家的理解當中。事實上,希望從全方位來提升生活環境的這種推動方式,在未獲得共識之前(只要有共識,名稱便可以海闊天空,甚至命名本身就是地方特色的一部分,在日本,「俱樂部」就是一例),真的是非常難以命名。在西方,這被稱為 Community planning ;日文則是「まちづくり」,「まち」在日文中所代表的其實不只是行政單位名稱,也可單純視為「人們聚居的地方」,中文對譯時常會聯想到「鄉鎮」、「地方」、「地區」等,為了表達「可大可小」、「不限鄉村或都市」等意涵,「社區」的確是比較好的選擇;日文「づくり」的漢字雖然就是「造」字,然而對譯成「營造」,卻立刻讓人聯想到營造廠的施工,不過如果也能轉移到「氣氛之營造」來思考的話,倒也不失其貼切。尤其,過去完全由人力所造的建築,一磚一石皆令人深刻感受到工作者投入之心血,讓我們倍感珍惜;今天建屋蓋房雖然已非難事,但如果能更細緻地花費心思在使用,以及與現有環境保持協調上做一番設計,同樣能讓人感受到「苦心營造」之心意。加上這兩年來,「社區營造」這一用語也漸漸開始被大家所接受,為了使大家更能加深印象,本書乃將「まちづくり」一詞譯成「社區營造」。
回國之後,也由於前述「社區總體營造」之推行,常被問起日本經驗;但由於社區運動每一個案例本身都有其獨特之處,實在很難以三言兩語之「通則」來加以回答。 因此,當遠流出版公司,經過「樂山文教基金會」丘如華執行長的推薦,到學校來找我翻譯本書時,我眼見西村先生這本書,樸實地介紹了日本各地社區工作的推展過程,深感台灣目前正需要這樣的訊息,因此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同時也由於當年「亞洲及西太平洋都市保存聯盟國際研討會」十一月時在台灣舉行,西村先生亦親自前來現身說法,於是又配合會議時間,訂下工作進度表,與會議時間同時出版,讓眾多關心地方環境的朋友們,藉由此書來了解日本經驗。
「雙贏」的神奇故事
日本由於過去經濟的快速發展,比台灣更早面臨到人口與設施極端集中於都會,地方則日趨沒落之窘況。本書中的十七個故事雖然各有不同的人文背景和地理環境,卻都是在生活環境面臨人口外流、不當開發等各種不同危機時所發生的神奇故事。
其中,首先具體表現出來的就是建築和景觀的改變。這也是本書多數故事的緣起和動力。
日本過去的「文化財」保存以歷史悠久、藝術價值高者為主,十七世紀以後的建築較少被列入,然而這些建築卻包括農宅、商家、還有明治時期(一八六八至一九一一年)的洋館、磚普及以後的紅磚建築等等,可說是呈現江戶時期以來各地生活變遷實況和地方特色的重要角色。例如,日本建築本來以木造為主,講求簡樸、實用,但在江戶時期,住宅密集,每次發生大火,都殃及全區,損失慘重;因此政府開始鼓勵民間採用以土造牆,以瓦覆頂,過去用以建倉造庫,被稱為「藏造」或「土藏造」(「藏」即倉庫之意)之形式來建屋。這種「藏造」因為造價比木造高出許多,江戶初期被視為豪華象徵,民間無法自由採用,直到江戶中期以後方才漸漸普及到商家和農家。「藏造」採編竹泥牆,表面塗抹多層白灰(有的塗黑色),牆厚可達三十公分,門窗亦包以金屬,極為厚重,絲毫不容祝融入侵,在當時繁榮的聚落之中,常形成藏造建築連綿的特有景觀。建築內部則可看見裸露的木構架,顯現出粗獷豪邁的氣氛。是日本人很有感情的傳統建築之一。在台灣,我也曾很意外地在宜蘭看到日治時期留下來,附屬於住宅的「藏造」建築。
還有,西方文化之引進是日本近代地方上的另一個大影響。洋館或和洋折衷式建築也開始出現在街頭重要位置,以及因磚之普及而有紅磚倉庫並列於港邊的景觀,這些都是日本人記憶中深刻的一部分。
這些建築從單點的保存,延伸至再生使用,更延伸到周圍新建築在設計時也會考慮與它們配合,這樣就從點連成線,再發展成面,使地方呈現更諧和的面貌。而它們之所以能擴展,也是因為再生或設計的著眼點都在於如何使生活更好和環境更好,所以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鳴。
除了積極發揮地方特色之外,為使環境品質能得到保障,阻止破壞環境物件入侵,訂定規章之必要性也因應而來,在書中我們也看到了居民因為愛鄉而請願制定《景觀條例》,這種由下而上,因應各地特色而來的條例,是真正的居民與政府之「雙贏」。
更使我們感受良深的是,有時運動的發生是起於一個主婦的提議,或即使是小學生也一起在關心自己的家園。我相信除了作為導線的建築之外,西村先生更想說的是穿針引線的人的故事。有想像力的人可以使地方從黑白變彩色(套用台灣的廣告詞),平凡變豐富;這裡傳遞著一個「發現、發現、再發現」的訊息,發現地方的潛在資源、發現人的潛在能力、再發現心之所需。因此,儘管日本的街屋和台灣的不同,而人所散發之光和熱卻是相通的。社區營造工作者初期常常都會感到孤單且長路漫漫,相信日本所發生的這些真實故事,會令每一位默默耕耘的地方工作者倍感鼓舞。也希望透過這樣的資訊傳達,能促進台灣有志者與日本的交流,除了實地訪問外,網路之發達也可能提供另一個管道,使過去一路寂寞走來的朋友們能有「德不孤,必有鄰」的感受。
期待更多自己的社區營造故事
事實上,從中央政府到例如台北市政府所推行的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在在可以看出政府已經開始重視本書所強調的這種共同參與式的社區營造,民間的地區工作者和團體愈來愈多,對於社區工作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刻,加上專業人士像夏鑄九教授、喻肇青教授、陳亮全教授、林盛豐教授、曾旭正教授、曾梓峰教授等多年以來不遺餘力之推動,已經令人開始感到有所回應,倘若再能加入企業的共鳴,相信應該會有更好的進展。
從一九九七年本書翻譯出版至今,已經過了二十八年,我知道有朋友跟著書上介紹的地點,實際到日本體驗,發現現在很多人到日本旅遊都不是只為觀光,而是希望深度地理解日本。這也是當時翻譯本書時,沒有意料到的影響。很高興得知這本書即將重新出版,曾經看過本書或是第一次閱讀的朋友,都可以藉機回顧台灣這數十年來走過的社區營造來時路,從當年埋下的一粒種子,逐漸生根發芽。現在已經有愈來愈多的人關心環境,有的已經寫下自己地方的社區營造故事,真的是很值得開心的事。
最後,感謝遠流出版公司以及所有促成本書再次出版的有心人,儘管譯者很努力希望能忠實傳達西村教授原文的訊息,然而譯文錯誤與不妥之處在所難免,尚請讀者不吝指正。 / 為更美好的未來一起築夢
丘如華(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祕書長)
遠流出版公司創辦五十週年,董事長王榮文先生選擇歷年重要書籍重新出版,記錄台灣半世紀文化和知識累積的面貌,如此具有人文高度和社會關懷的出版行動,令人尊敬;尤其書單出現一九九七年出版的《故鄉魅力俱樂部》,格外具有意義。這本書標示著台灣向日本學習社區發展的里程碑,作者西村幸夫教授因為這本書,成為華人世界仰望的專家,同時展開他對台灣三十多年的無私奉獻。
給台灣家鄉守護的啟示
當年,《故鄉魅力俱樂部》緊接著日文版《町並みまちづくり物語》問市之後,於同一年在台灣上市,顯見當時台灣社會對於社區發展訊息的殷切。如今看來,《故鄉魅力俱樂部》依舊是一本結合專業視角與人文情懷的經典著作。全書以敘事手法呈現日本十七個歷史聚落與街區的再生故事,涵蓋北海道的小樽、函館,到本州的足助、古川、近江八幡、舞鶴等地。這些生動的案例,展現地方社區如何透過居民參與、配合專業協力,翻轉老街衰退命運,賦予歷史空間和社區產業的新生命。
這本書如今讀來依舊動人,因為作者西村幸夫教授關心的對象並不是法規制度或建築技術的保存策略,而是每個案例中「人」的角色。西村教授強調包容、信任與耐心,認為社區營造不是短期工程,而是共同夢想的醞釀和長遠經營的結果。他反對在社區中依賴「多數決」或少數菁英決策的執行方式,主張每個聲音都應該被聽見和尊重。書中以親切語調穿插歷史掌故,使一本專業書籍呈現平易近人的態度,無論一般讀者或專業人士都能從中獲得啟發。
《故鄉魅力俱樂部》不只是日本保存運動的紀錄,更是對於在地生活人物的深情書寫;這種藉由營造社區追求美好生活的想像和渴望,超越文化和國界,在日本和台灣都一樣。書中每個故事都顯示著,歷史不是冰冷的文物或建築,而是與生活交織的記憶;保存不是為著懷舊,而是創造未來的可能。對今日台灣關注社區營造、地方創生的朋友而言,這本書讓我們都能重回初心,它提醒我們:所有美好的城鎮風景和生活環境,都從夢想開始。
本書出版後不久,我應公共電視邀請,協助公共電視《城市的遠見-古川町物語》影片製作團隊到古川町進行拍攝,《故鄉魅力俱樂部》書中影響台灣許多社區啟蒙的古川町故事持續傳頌,逐漸成為亞洲各地學習社區營造的典範,就連小學課本都曾收錄古川愛護環境、守護家鄉的故事。如同西村教授所言:「每一次去,古川都在進步!」這也是我願意一再地跟台灣民眾分享的家鄉守護案例。
回顧台灣三十年來的社區發展與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幾翻變革,名詞不斷新創,關懷的對象不論建築、空間、景觀、社區還是產業,甚至永續發展,核心始終離不開「人」。空間再造或文化保存是藉由保存一處空間、維護一段歷史或一處古蹟,守護生活者的記憶,維繫社群的情感,讓人們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找到心靈的依託。
讓世界看見台灣的機會
我與西村教授結緣於一九九二年,在馬來西亞檳城舉辦的聯合國區域發展中心「都市保存與公共參與專題研討會」。當時我提出成立「亞洲及西太平洋都市保存聯盟」(AWPNUC),西村教授當即挺身而出、力挺台灣,他的專業與信念,使台灣能在日後突破外交處境,得到國際間更多的理解與支持。
此後我力邀西村教授來到台灣,多年來陸續走訪三峽、迪化街、九份、大溪、湖口、鹿港……等各地聚落,與居民、專家、官員深入對話並直面問題。自此,他成為台灣社區保存運動的長期夥伴,足跡遍及本島及外島大部分地區。還記得與西村教授走進澎湖二崁與中央里,他總能在實地走踏後精準解讀地方魅力,鼓舞了當時正為保存危機苦惱的我與喻肇青老師,讓我們與社區朋友有信心堅持下去。爾後我們辦理亞洲田野學校巡迴東南亞各地,共同倡議台灣樂生療養院與馬來西亞雙溪毛糯漢生病院等跨國保存運動,都是在尋求台灣與國際間對話的機會與可能。
二○○二年透過與當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陳郁秀主委及西村幸夫教授等國際學者專家的評估討論,台灣開始規畫一系列的世界遺產教育與潛力點評估計畫,開啟了各地社區、甚至產業界普遍對於世界遺產的觀念認知。曾經起草二○○五年《西安宣言》的西村教授,陸續引領我們認識包括文化景觀、跨國申報系列遺產、產業遺產、歷史性都市景觀……等等各項主題保存的世界趨勢,例如我長期推動保存的台北舊鐵道沿線產業遺產(鐵道部、華山酒廠、松山菸廠、建國啤酒廠、台北機廠、南港瓶蓋廠等),便以產業線活保存與歷史性都市景觀的觀念,保存台北所遺留下來的鐵道沿線產業遺產。
西村教授曾經為了保存迪化街而致函當時台北市市長黃大洲,在捷運施工期間為了保護北門古蹟而奔走協調,甚至與日本包商溝通,爾後在擔任西區門戶計畫總顧問期間多次來台與市府溝通,最終完成了喻肇青老師與我期盼多年「鬆綁北門」的理想,拆掉高架橋,還給市民完整的北門廣場。作為一位外國學者,西村教授對台灣的關懷與投入,對政策、甚至保存成果的實質影響力,總是如此親力親為而全心付出。
敬你我共同築夢的美好
二○一八年,西村教授已從東京大學退休,《東京大學最終演講: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一書也由遠流出版,但他沒有放下教學和研究工作,在國學院大學首創觀光社區營造學部。同時由他主持的「西村塾」在日本各地社區舉辦,以年輕學者和公務員為主要對象,將一輩子的研究心得傳授給後輩,寄望他們改變日本的城鄉風貌。他也持續關心日本與台灣各地方的城鄉發展,只要有機會分享理念、幫助和鼓舞更多人,他就積極參與。
西村教授引介我參加的日本全國町並保存聯盟年度町並大會「吉井大會」,改變了我的一生,開始了我三十年來企畫組團與台灣民間團體及政府代表前往交流學習的契機,我們一一走訪《故鄉魅力俱樂部》書中的社區,親身感受前人努力留下的街區環境品質,結識亞洲各地努力保存家鄉文化的朋友。二○二五年十月,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於台北華山舉辦「日本全國町並保存聯盟第四十八屆年會」,這是大會首次移師海外;當我提出邀請,西村教授立刻答應飛來台灣,支持這次十分難得的海外年會,與亞洲各地朋友交流學習。
台灣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已經三十年,如今我們亦追隨著日本經驗實踐「地方創生」。三十多年的努力,在社區營造、歷史建築、古蹟與聚落保存、文化景觀、都市與鄉村風貌、文化產業等方面,台灣都已經走了很遠的路,但依舊不斷面對新的問題。總讓人再度懷念在小樽推動運河保存的峯山富美女士,她曾經寫信告訴我:「保存運動要一直努力不懈地走下去,雖然成果可能不如預期的美好,但不能失去希望。」
峯山富美女士在二○一○年高齡去世,但她的故事永遠保留在《故鄉魅力俱樂部》,讓我們知道如何由夢想走往現實,經由克服挑戰成就社區共同的美好生活。經由《故鄉魅力俱樂部》的再出版,期許三十年來曾經為台灣付出努力的人們,不論身在何處,不論屬於哪一個世代,也不論參與在社區營造、地方創生或文化保存的哪一個領域,都能珍惜成果,為了更美好的未來一起築夢、圓夢。
社區營造行動中浮現新社會
夏鑄九(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認識日本東京大學西村幸夫教授已經很多年了。他是日本的都市計劃、都市設計與古蹟保存方面的出色學者,尤其重要的是,西村教授對古蹟保存的關切角度,全然不同於我們過去熟知的,傳統式的,技術取向為主的保存。
草根社區運動展現地方活力
他總是先關心地方居民的感受,由社區參與的角度,保存地方特色,塑造聚落形式,改善生活環境之品質。這種草根社區參與的過程,表現了日本地方社會的活力與自我組織的能力,是日本市民社會的重要基石。書中提及的這些「社會鍵結」,具體表現在各式各樣的「俱樂部」、「協會」、「組織」、「義團」、「研究會」、「偵探團」、「協議會」……中,是所謂「都市社會運動」動員團結網絡(networks)作用的關鍵。
本書中的「造街」個案遍布全日本,是一九六○年代開始的草根社區運動的結果。這是日本在二次大戰後經濟快速發展之後社會反省力量的表現,也是使日本能成為值得人們長居久留之鄉的根本力量。它的對立面也就是丸山真男批判的,存在於日本國族象徵天皇制對社會壓制而建構的正當性之中。到了現在,更是經濟全球化力量拉扯下,地方得以求生存與確立自主性的根源,以及以此跨過民粹主義致命吸引力的歷史挑戰。
以西村幸夫教授為代表的規畫與設計專業者,在社區參與過程中細膩的社會動員,是以服務人民為職志的另類專業者不可或缺的功夫。對比於以風格創造為唯一職志的現代形式主義專家言,西村教授所介紹的「社區營造」,保存了居民的集體記憶,勾勒了人民對明日城市的想像,提出了新專業者的出路與社會變革的可能性。正因為這種取向,即使在日本古蹟保存的技術高度之上,西村教授最近仍向西歐孕育的「公共信託」(Civic Trust)制度再三致意,試圖接枝入日本。
地方的魅力來自有魅力的人
我們的文化肯定「人傑地靈」的內在複雜關係,就社區營造言,它其實還具有更積極的「改造風水」的主體性。地方的魅力來自以及產生了有魅力的人,這是地方之特色。我們在本書中看到了活生生的社區營造推動者的身影,與日本社區造街的種種經驗,這些有創造力與想像力的點子、構想,可以啟發我們在地的靈感,而不是生吞活剝、直接套用。消化與吸收他們的教訓與創新能力,是我們最值得由日本學習的地方。經由本書,希望有志於台灣社區營造的朋友們,能夠更進一步地「接合」上台灣的具體特殊情境,推動改造台灣的城市與聚落,讓它們慢慢能成為有魅力的地方。
這種創新行動是一種在社會過程中的創新,有別於資本主義個人主義社會所強化的傳統個人工作室的極端個人創新神話。這是全新的社會與文化經驗,有無窮的潛力,值得嘗試,以釋放社會與人民的活力。當然,它還有很長的路需要摸索,以及它與政治之間必須取得微妙關聯,保持適當的自主性,最後我們才得以期待一種文化上的百花齊放。
讓我們由大田市大森町(石見銀山的故鄉)的布拉房生產的經驗取得啟發:「群言堂……只有蠟燭、火煻裡的炭火和井水的世界裡,可以一邊喝酒一邊談天──『令人想起我們所曾經有過的寶貴空間』。」……這裡是公共空間,「非常熱鬧,人人都可以提出自我主張的意思」。這裡不是有權力的人一錘定音的「一言堂」。這種社會活動不只是企業,包括了公共事務,甚至是社會運動的源頭活水,這才是二十一世紀中得以生存的動力,而這竟然是我們在封建禮教壓抑下久已遺忘的傳統。
無論如何,由於地方是人生活的空間,社區營造提供了改造地方的動力,然而就社區營造的過程以及目標言,其實,它要改造的是人。在社區營造的行動中,浮現了新社會。
自序 : 讓街區保存傳承至未來
在長年摯友、亦是志同道合夥伴的王榮文先生所領導的遠流出版公司邁入五十週年這值得紀念的時刻,能夠獲得拙作繁體中文版重新出版的提議,令我萬分感激。在此,特別撰寫這篇新版序文。
充滿人味的街區故事
本書原著《町並みまちづくり物語》於一九九七年二月在日本出版。而其繁體中文版則以《故鄉魅力俱樂部:日本十七個社區營造故事》為書名,於短短九個月後的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在台灣問世。這驚人的翻譯速度,想必正是當時的台灣社會對歷史街區保存與其運動所展現前所未有關注的明證。
本書所欲描繪的,正是日本各地為守護歷史街區而展開各種行動的人們之努力。我希望能以人的故事來述說「街區」這個主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親身深入各地的保存運動之中。與其說是「為了寫這本書而投入各地的保存運動」,不如說「正因為投入了各地的保存運動,才得以完成此書」才更加貼切。只有身處於瞬息萬變的保存運動現場,才能正確理解人們懷著什麼樣的想法,並以什麼樣的說服力打動了眾人。要以實名的方式講述這些街區故事,當然也必須懷抱相應的責任與覺悟。
或許正是這些地方實踐者的真情實感,透過本書也深深傳達給台灣的讀者。每當回想起當年台灣保存運動的熱烈現場,總讓我更堅信這一點。
然而遺憾的是,書中所介紹的各地社區營造者當中,像小樽的峯山富美女士、足助的田口金八先生那樣已不在人世的朋友不在少數。此外,各地的街區保存運動歷經近三十年歲月,取得一定成果之後也進入穩定期。而當穩定期長期持續時,人們開始習以為常,逐漸遺忘了曾有一群人為了守護這些街區是如何激烈討論、努力行動。
正因為如此,我認為有必要將這些街區的故事,作為「故事本身」來口耳相傳。此刻我正是如此深信不疑。唯有如此,才能將前人的努力傳承至未來。即使人已離世,但其心念仍然能夠延續不息。
回顧過往,「街區」這樣的空間本身,儼然正是這些先人乃至延續至我們今日一切努力的承載體,是一種容器。也因此,我們必須以「故事」的形式重新描繪這樣的空間,珍惜刻印於其中的先人們奮鬥的痕跡,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如果本書能夠在這方面略盡棉薄之力,也許就能為遠流出版公司創立五十週年添上一筆祝賀。仔細想想,書籍本身作為承載思想與情感的容器,在這一點上其實與街區這種具體的物理空間有著相似之處。透過敘事(narrative)這個行動,將流動的記憶固定為故事(story)的框架,故事便得以客觀化,並獲得長遠的生命。
街區與社區營造正邁入下一階段
回想起來,我開始關注台灣的街區保存及營造運動,是因為當時與樂山文教基金會的丘如華女士有了聯繫。那時她創立了「亞洲及西太平洋都市保存聯盟」組織,首次會議於一九九二年在馬來西亞檳城舉行,之後在奈良、印尼的日惹也多次聚會,到了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在台灣召開第六屆會議,當時正值台北老街、迪化街的保存運動興盛的時候。
此後,我頻繁往返台灣,十分懷念當時因社區營造而結識的人們,以及曾經與他們的各種討論。與已故喻肇青老師的初遇也是在那段時間,這也是透過丘如華女士的引介。還有為本書撰寫序文的夏鑄九老師,我不勝感激。
由於這本書正好在那樣的時期於台灣出版,日本的「社區營造」與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有了交集,或許因此讓台灣的人們對日本地方城市的社區營造運動感到親近又熟悉。
自從我第一次造訪台灣已經過了大約三十年,台灣各地的街區樣貌也有了巨大改變。當時我曾踏入形同廢墟的松山菸廠與華山酒廠,討論著未來的可能性時,從不曾想像過這些地方竟能戲劇性地重生為今日的文化據點。位於瑞芳鎮九份礦山的街區樣貌,其轉變也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即使是台北的迪化街,那些曾經盤據道路上空喧騰熱鬧的招牌,如今搖身變成別具潮流的設計,融入成為街道景色的一部分。
台灣的街道向我們證明了,只要懷抱信念、熱心參與,街區風貌乃至城市本身都一定能夠有所改變。我作為一位外部見證者,確實感受到並見證了其中的變化。
經歷了街區與社區營造的繁盛時期,無論是台灣還是日本,我認為此刻正邁入下一個階段,也就是需要更進一步且更深入探索街區與社區營造故事的時期。而這本書在這樣的時期重新出版,或許就是為了能夠更進一步所投下的一顆小石子。倘若如此,以今日的眼光重新回顧過去,也可說是別具意義。
懷抱著「願先人們為街區與保存付出的故事,能夠傳承至未來的居住者」這份心意,我希望能將這本書再次交到全新的讀者手中,並且成為將來社區營造的一股助力。
最佳賣點 : 本書是日本十七個小城鎮大改造的故事,記錄著一群打從心底深愛自己居住土地、熱心推動社區營造工作的人們,面對產業蕭條、人口外流等困境,如何透過建築、老屋、護城河等的再生利用,創造出地方新生命的過程。不只是建築和景觀的改變,更重要的是穿針引線的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