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生動物說故事 (3冊合售 附限量原生動物走讀地圖海報) | 誠品線上

臺灣原生動物說故事 (3冊合售 附限量原生動物走讀地圖海報)

作者 林世仁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臺灣原生動物說故事 (3冊合售 附限量原生動物走讀地圖海報):1.漫畫+故事+動物小百科+全臺走讀地圖海報2.金鼎獎作家攜手年輕漫畫家,趣味認識臺灣原生動物3.臺灣動物學者專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2024年度「好書大家讀」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限量贈「全臺原生動物走讀地圖海報」★★★★附錄有全三冊「全臺原生動物走讀指南」★★★★林大利、林思民、姜博仁等專家審訂★★ 四度榮獲金鼎獎的作家林世仁攜手年輕漫畫家熊哥大喬治,帶大家用輕鬆有趣的方式,來認識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原生動物,全套共三冊,第一冊《巴冷公主要嫁蛇王子》,包括有傳聞許久但很少人見過的明星動物,如千元鈔票上的帝雉、新聞中的白海豚、被當作吉祥物的臺灣黑熊、神秘的雲豹等;第二冊《魔法獠牙俠》包括有親子最喜愛的穿山甲、臺灣野豬、綠蠵龜等;第三冊《淺山精靈》則有鄰近人類生活圈的石虎、臺灣獼猴、臺北樹蛙、臺灣藍鵲等。最後一冊並附有全臺灣「原生動物走讀指南」。全套並有限量贈走圖地圖海報。 有別於坊間其他的動物故事書,林世仁以獨特的敘事角度,由動物的立場來說牠們的故事,讓人類了解牠們的喜怒哀樂和對未來的期望。林世仁筆下的故事型態多元,有傳說故事、報導文學,也有創作童話,讀起來豐富有趣。 而熊哥大喬治的繪圖,也不同於其他故事書,採漫畫風格,全書由兩位可愛的漫畫主角帶路,首先以漫畫單元點題,從讀者所在的現代生活情境中認識每一位動物明星;接著穿越時空,進入各動物的生活空間中;最後則是具有動物圖鑑功能的【明星小檔案】。 透過這三段進階閱讀的引導,希望能讓小讀者得以結合語文素養和自然生態素養,不但輕鬆整合跨領域、跨專業的知識,更能涵養出保育生態、永續互好的關係。 ★★★全書7大特點★★★漫畫+故事+動物小百科:趣味輕鬆認識臺灣原生動物專業動物學者審定,知識把關去除「大人類主義」,從動物視角說故事故事型態多元:有原住民傳說、報導文學,也有創作童話漫畫主角引路:穿越時空進入動物生活環境一頁式小百科:迅速認識動物生態SDGs+跨領域學習。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依姓名筆畫順序◎關旨芸(臺北市私立再興小學三年級)◎蘇明進(親職作家、老ㄙㄨ老師)◎諶亦聰(前臺北市立動物園園長、現任青年發展署副署長)◎廖淑霞(臺北市私立再興小學研究教師)◎張東君(科普作家)◎徐麗婷(政治大學兼任助理教授、FB「野人窩科普閱讀」博主)◎洪敦明(教育部閱讀推手獎得主、《跟著圖書館去旅行》作者)◎林惠珊(老鷹公主)◎林美吟(臺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秘書長)◎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呂軍逸(蝌蚪老師/蝌蚪池塘自然文創創辦人)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家介紹林世仁,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創作地位與人氣兼具的作家,有童話詩人之稱,曾獲金鼎奬、聯合報、中國時報、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童書、第四屆華文朗讀節焦點作家。作品有童詩與童話七十餘冊,包括四度獲金鼎獎的《小師父大徒弟》、《字的小詩》、《流星沒有耳朵》、《小麻煩》,以及《臺灣囡仔古》(合著)等。 畫家介紹熊哥大喬治漫畫工作室,由喜愛漫畫的阿熊與友喬組成,致力於創作有趣的漫畫作品。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冊《巴冷公主要嫁蛇王子》目錄登場主角介紹…………………3審定者導讀/林大利…………………4各方推薦/諶亦聰、蘇明進…………………8 〔雲豹說故事〕雲裡來,霧裡去…………………11 〔水鹿說故事〕日月潭的山神獸…………………27 〔帝雉說故事〕鈔票上的王者…………………39 〔白海豚說故事〕媽祖魚回老家…………………51 〔臺灣櫻花鉤吻鮭說故事〕從冰河游來的魚…………………67 〔百步蛇說故事〕巴冷公主要嫁蛇王子…………………83 〔臺灣黑熊說故事〕哪一隻熊最美?…………………103【作者說】從無知開始,從腳下出發/林世仁…………………120【繪者說】從我的生命教育課/友喬…………………124 第二冊《魔法獠牙俠》目錄 登場主角介紹【審定者導讀】有故事的野鄰居/林思民【名人推薦】洪敦明、徐麗婷、張東君 〔穿山甲說故事〕是誰變成我? 〔臺灣野豬說故事〕魔法獠牙俠 〔蘭嶼角鶚說故事〕誰是惡魔使者? 〔綠蠵龜說故事〕望你平安歸 〔鱟說故事〕藏在海水裡的聲音 〔山椒魚說故事〕來自冰河的微笑 〔白面鼯鼠說故事〕樹上的星星 【作者說】從無知開始,從腳下出發/林世仁【繪者說】充實的生命教育課/葉友喬 第三冊《淺山精靈》目錄登場主角介紹…………3〔審訂者導讀〕/姜博仁…………4〔名人推薦〕…………7 〔臺北樹蛙說故事〕倒楣的青蛙王子…………11 〔臺灣藍鵲說故事〕取來火種的鳥…………27 〔飛魚說故事〕鬼頭刀是怎麼上當的?…………43 〔臺灣獼猴說故事〕人猴一家親?…………59 〔石虎說故事〕淺山的精靈…………75 〔梅花鹿說故事〕你看過鹿之島嗎?…………91 〔黑鳶說故事〕鷹和鷹人…………107〔作者說〕從無知開始,從腳下出發/林世仁…………123〔繪者說〕我的生命教育課/葉友喬…………128〔附錄〕臺灣原生動物走讀指南/張容瑱整理…………132

商品規格

書名 / 臺灣原生動物說故事 (3冊合售 附限量原生動物走讀地圖海報)
作者 / 林世仁
簡介 / 臺灣原生動物說故事 (3冊合售 附限量原生動物走讀地圖海報):1.漫畫+故事+動物小百科+全臺走讀地圖海報2.金鼎獎作家攜手年輕漫畫家,趣味認識臺灣原生動物3.臺灣動物學者專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183475
ISBN10 /
EAN / 9786264183475
誠品26碼 / 2682972977009
頁數 / 40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3.2cm
級別 / N:無
適用年齡 / 國小、國中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 〔繪者說〕我的生命教育課
◎葉友喬

  所有的小朋友、大朋友好!
  非常高興能夠參與繪製這本介紹臺灣本土動物的故事書!
  其實我不是一個熱衷到野外探險的人,我是在閱讀林世仁老師的故事、查找繪圖參考資料的過程中,才對這些動物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並深刻見識到牠們的美麗。
  說到觀察動物的經驗,平常沒接觸什麼野生動物的我,最先想到的是工作室裡的文房四寶—啵啵、阿美、玄米、小健,四隻可愛的文鳥。
  我常很好奇,牠們究竟是如何只靠著吃穀物、蔬菜,就能長出這麼漂亮、細緻如藝術品的羽毛?那小小的身軀竟然還能唱歌、玩耍、洗澡,甚至吵架!每次看到牠們,都會讓我對大自然的創造力與生命力讚嘆不已。
  其實還有一隻叫Uni的銀文幼鳥,因為生病來不及長大就離開了。當時帶牠去看醫生後似乎有好轉,沒過幾天卻又再度惡化,讓我的心情就像雲霄飛車一樣上上下下。有一天早晨,牠就在我手上漸漸沒了呼吸……。經歷了一番波折,我們把Uni的骨灰撒在小盆栽裡,種了一棵龍血樹,就放在我繪圖的電腦桌邊。
  想起牠從雛鳥階段,整天趴在盒子裡,我們必須每兩個小時餵一次,到牠漸漸能站起來,試著自己吃東西,又到後來牠學會飛翔後,整天活蹦亂跳,甚至最後離開人世(或鳥世),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堂充實的生命教育課,也讓我重新審視、調整自己面對其他動物的態度。
  在這次繪製臺灣動物的過程中,我帶著對這些動物的尊敬,盡力把牠們每一個都畫得生動有趣。希望透過這些插圖,能帶給每一位讀這本書的人快樂,並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
  祝大家閱讀愉快! / 【大家推薦】(依姓名筆劃)
◎關旨芸(臺北市私立再興小學三年級)
  這兩年,因為參加了一些動物保育的相關活動,讓我驚覺到原來有很多動物都面臨到瀕臨絕種的危機,牠們被獵捕、被攻擊、棲息地被破壞,而沒有了家。
  從小到大,我們聽過許多跟動物有關的經典童話故事:和大野狼鬥智的小紅帽、帥氣的青蛙王子,還有聰明的三隻小豬。但大家知道嗎?有一群可愛又珍貴的動物,和我們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等著我們一起來守護,而牠們也都有屬於自己精采的故事。所以,大家更不能錯過這本專屬於臺灣原生動物的童話故事,絕對超出你對這些動物的想像。
  翻開這本書 ,就像進入一場臺灣森林的動物派對,有愛唱歌的臺北樹蛙、原住民的神鳥臺灣藍鵲、衝出海面的蘭嶼飛魚、淺山精靈石虎……,在這本書裡,牠們化身為故事的主角,讓我們看見牠們,書中還搭配活潑生動的漫畫插圖,讓我快速認識這些動物的基本習性,還看見了牠們的外型。
  原來我們身邊有這麼可愛的寶貝,守護牠們其實很簡單,從認識牠們開始,也從閱讀這本書開始。

◎蘇明進(親職作家、老ㄙㄨ老師)
  好喜歡這本專為臺灣孩子寫的故事,其中蘊含了那些看似熟悉卻又帶有一絲神秘的臺灣特有種動物,以及來自原住民各族群的美麗而動人的傳說。 在林世仁老師生動有趣的筆觸下,讓孩子們對這片擁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土地 感到更加親切。

◎諶亦聰(前臺北市立動物園園長、現任青年發展署副署長)
  大家知道「翻轉物種瀕危行動」(reverse the red)嗎?
  這是根據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公布的「受威脅物種紅皮書」(The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所倡議的一項行動,目的是希望大家共同來關注,因為全球氣候變遷以及人類對大自然開發所導致的越來越多物種都產生了生存危機,甚至是即將滅絕。最新的紅皮書顯示,今年地球上就有四萬五千種物種生存受到威脅,而且是有滅絕的風險,比去年又增加了一千多種,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議題。
  臺灣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小島,從高山到湖泊,具有非常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包含大家熟悉的臺灣黑熊、石虎、梅花鹿、穿山甲、臺北赤蛙、金門水獺、百步蛇、臺灣獼猴、藍腹鷴及幾乎找不到蹤跡的雲豹等等,這些都可以在臺北動物園看到,我們花了很多努力希望保育及繁殖這些動物,甚至再進行野放,希望大家一起重視生態保育,一起愛護我們的地球。
  遠流出版公司這次出版的【臺灣原生動物說故事】故事橋梁書,從臺灣原住民傳說故事開始,介紹了雲豹、水鹿、黑熊、百步蛇等故事,讓大家了解這些動物與臺灣原生居民及大自然的關係,再介紹動物的小知識,無獨有偶的,與我們臺北動物園接軌國際趨勢,準備今年推出的從原住民文化與生態智慧認識臺灣原生物種的方向不謀而合。大家很快可以看到我們系列的解說與展示,搭配這本讀物剛好可以充分的進行來園前的導讀或是遊園後的加深加廣學習,非常推薦給各位大小朋友。
  臺灣真的很美!我們要尊重這片土地,學習前人的智慧,和大自然及這些寶貝動物們共處。這個地球需要大家的關心與守護!

◎廖淑霞(臺北市私立再興小學研究教師)
  看完《臺灣原生動物說故事》第一、二冊後,本以為臺灣原生動物已收錄齊全,沒想到第三冊中仍驚喜地讀到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物種:有「綠翡翠」美譽的臺北樹蛙、為鄒族取來火種的臺灣藍鵲、因襲人事件成為網紅的臺灣獼猴、常被誤認為貓的石虎,以及出現在五百元紙鈔上的梅花鹿……。
  本書巧妙融合傳說故事、知識童話、歷史沿革、時事報導與科普知識,激發讀者的想像力,引發反思,培養思辨力,也增進對動物的理解與認識,是極具跨域特色的優質閱讀文本。

◎張東君(科普作家)
  我從小看很多書、很多故事。依歲數看的順序是日文的、中文的、英文的,中間還夾雜看不懂的德文的。但是,即使是中文故事,卻沒有在地的、原生的、臺灣的故事。看過《龍貓》動畫之後,更是哀傷我們沒有多少能夠連結土地、環境與神怪、居民的故事。現在,林世仁幫我達成了心願,縱然我已經超過適讀年齡……。

◎徐麗婷(政治大學兼任助理教授、FB「野人窩科普閱讀」博主)
  你認識多少臺灣特有種?你知道牠們的習性嗎?像是綠蠵龜的性別是由孵化環境的溫度來決定的;穿山甲喜歡挖洞居住與晝伏夜出;鱟的血流出來遇到空氣會變成藍色的;白面鼯鼠被光照到的時候會發呆不動,像被催眠一樣。
  除此之外,書中有很多原住民與臺灣原生動物的民間故事,像是臺灣野豬與原住民的戰鬥傳說,蘭嶼角鴞是布農族送子鳥,還是嬰兒的守護神哦!
  這本書結合生物、傳統文化、與文學,把這些特有物種的習性巧妙地放進故事裡,非常有趣!

◎洪敦明(教育部閱讀推手獎得主、《跟著圖書館去旅行》作者)
  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在書店或圖書館裡,看到一堆動物書就眼花撩亂?然而這本《臺灣原生動物說故事》將顛覆你對科普漫畫的想像!林世仁攜手年輕漫畫家熊哥大喬治,將那些原本只會出現在課本裡的臺灣原生動物,全都變成了漫畫故事裡的主角!
  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讓動物們自己當主角,說自己的故事!穿山甲、山椒魚、綠蠵龜等七種超可愛的臺灣原生動物,以原住民傳說、童話、報導文學等多樣形式,呈現動物們的實境秀。
  這不只是一本書,更是一場結合語文與自然素養的跨領域學習冒險,讓大小讀者輕鬆認識臺灣原生動物,培養保育意識!

◎林惠珊(老鷹公主)
  我是「老鷹公主」林惠珊,也是這本《淺山精靈》書中裡所描寫的「鷹人三號」。
  從二〇一〇年開始,我投入黑鳶的研究,一晃眼,已經十五年了。很開心這次能在這本書中,看到用老鷹的視角,說著鷹與「鷹人」的故事。身為鷹人三號,我也經常在學校裡,和孩子們分享老鷹的故事。這十五年間,我不只是陪著老鷹飛翔,也從一個少女,成為了兩個小女孩的媽媽。現在,我的孩子正讀國小一年級和三年級。成為母親後,我更常用老鷹的眼光,重新思考我們餐桌上的食物。
  我曾經在田野觀察到一隻黑鳶寶寶,叫「金金」。那時牠才四十天大,還不會飛行,卻因為吃了有毒的食物,不幸死在巢裡。金金的每一口食物,都是爸爸辛苦打獵帶回來,再交給媽媽,一口一口餵給牠的。可是,爸爸媽媽怎麼會知道,帶回來的食物裡藏著毒呢?牠們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死去吧,但牠們沒有辦法分辨那些食物,究竟是安全的,還是危險的。
  這段充滿遺憾的故事,讓我也想起自己和孩子們坐在餐桌前的樣子。在推動永續農業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們和老鷹最大的不同,或許就是:我們可以選擇值得信賴的農友、品牌攤商,也能透過標章、檢驗報告等工具,了解食物的來源。而老鷹,卻沒有辦法知道自己嘴裡的食物,是否被鼠藥或農藥汙染了。
  如果有一天,老鷹也能像我們一樣,選擇無毒、健康的食物,那麼牠們是不是就能安心育雛,讓族群壯大,好好的活下去呢?
  金金的故事,其實也是一種提醒—善待土地萬物,保護老鷹,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守護黑鳶的食安,也是在守護我們每一個家庭的食安。
  這本書,我由衷推薦給大家,也想把這則小故事分享給你。願每一位心中有愛的人,都能相信:希望還在,天空還在。

◎林美吟(臺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秘書長)
用淺顯易懂的漫畫搭配民間故事,讓孩子們用不同的方式來了解臺灣原生種,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野生動物的科普知識。

試閱文字

自序 : [作者說]從無知開始,從腳下出發
◎林世仁

  我是一個童話作家,對故事裡經常出現的動物十分熟悉。從愛說葡萄酸的狐狸、被武松打倒的老虎,到給雞拜年的黃鼠狼;從端午節的白娘娘、虎姑婆、蛇郎君、七隻小羊、三隻小豬,到大野狼……,我都不陌生,不過,對我來說,牠們都是活在故事裡的動物,只是文字中的動物。
  當我第一次知道臺灣有黃鼠狼時,嚇一跳(我以為牠住在海峽的另一邊)!有貂,嚇一跳(我以為牠只生活在冰冷的雪地)!有山椒魚,嚇一跳(我以為那是日本的動物)。
  這「嚇一跳」裡,既有驚喜,也有我的無知。
  我好訝異自己怎麼那麼熟悉文字裡的動物,卻對近在眼前和我一同生活在同一座島嶼上的動物如此陌生!
  但——真的陌生嗎?好像又不盡然。
  我想起了十月天,和同事去屏東滿州追灰面鵟鷹;在馬祖東引的安東坑道口,第一次看到滿岩壁亂飛的黑尾鷗(那畫面比我在船上尋覓「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更加震撼);在金門學會了分辨公鱟、母鱟,還看見一溜煙就閃不見、鑽進荷花塘裡的水獺;在嘉義太保,參訪了全臺灣唯一的「牛將軍廟」;在臺中萬和宮,看見穿山甲的塑像。連學生時代很少見的臺灣藍鵲也越飛越低,近山都能瞧見!再加上新聞報導中復育成功的櫻花鉤吻鮭、會繞道的白海豚、被路殺的石虎……再糊塗的我,也能約略知道一些牠們的模樣。
  但是,我卻幾乎沒有寫過牠們。
  中年以後,地心引力把我從「想像的高空」拉回「眼前的世界」。大概是帶著一點慚愧的心吧!我開始寫下這些臺灣動物的故事。每一則故事,都是我對故事主角的探索。我由零開始,試著為牠們描繪一幅最粗淺的畫像。這些故事是我探尋的紀錄,也是我的求知筆記和備忘錄。
  為了避開「大人類主義」,我都以第一人稱來展開敘述。
  動物與人的關係,是我探索的主題。
  剛開始,我只偏重於故事。只要動物在傳說故事—尤其是原住民的故事中出現過,我就以它為主體。我太愛原住民的故事了,簡單、原始又富有創意和生命能量。如果能再和漢人的故事對比,那就更有意思了!
  可惜受限於我的搜尋能力,有些動物我完全找不到相關故事。怎麼辦呢?我只好用報導文學的方式,來呈現這些動物是如何走進我們的世界。初始,我還想盡量少用人名。後來我才發現,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專家的努力,動物才能走出山林來到我們的眼前。於是寫作後期,我越來越愛讓專家出場,現身說法。
  萬一連發現和保育的紀錄都很少或找不到時,那又該怎麼辦呢?我只好把它寫成「知識童話」。於是,這些故事便混雜了三種敘事:一、先民的傳說故事。二、動物發現、保育的「報導文學式」故事 。三、知識童話。
  動物是多元的,相應的,故事敘事也就多元了,這似乎還挺搭的。
  要說明的是:一、原住民傳說有時很簡短,有時版本紛歧,沒有定版,我只好以創作的角度加以檢選、潤飾。二、有心的專家非常多,因為一開始並沒有往這方向書寫,自然是掛一漏萬。不論是呂光洋(研究兩棲類的專家)、周蓮香(鯨豚)、李玲玲(哺乳類)、裴家騏(哺乳類)、楊明哲(鱟)、顏士清(水鹿)、陳美汀(石虎)……書中沒提到卻值得致敬的專家很多,未來如果有人從這角度來書寫,一定會是很棒的人與動物的故事。
  臺灣的陸地面積雖然只占全球的萬分之二.五,但截至二〇二五年七月,「臺灣物種名錄」已收錄了六萬五千零九種,大約占全球二百三十多萬已知物種的百分之二.八。這真是小小福爾摩沙上的大大生物奇蹟!
  感謝連載這些故事的《國語日報》,感謝惠玲為這些故事找到最好的呈現方式,感謝容瑱幫忙分類並把關圖像的正確性,並提供故事後的動物小知識。感謝畫家熊哥大喬治為每篇故事設計了可愛的串場角色和前導漫畫。感謝林大利、林思民和姜博仁老師的專業審訂。
  最後,感謝你的閱讀!希望這幾冊小書能讓大家更了解我們在大自然裡的兄弟姊妹!

試閱文字

導讀 : / 第一冊審訂者
林大利,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第二冊審訂者
林思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

第三冊審訂者
姜博仁,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野生動物博士,致力於結合在地參與的瀕臨絕種動物保育與復育工作。開辦「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現任公司負責人,以及創立雲豹復育研究會,擔任第一屆與第二屆理事長。 / 〔審訂者導讀1〕
莫要外國生物如數家珍,身邊生物一知半解
◎林大利(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臺灣是個高山島,有很高的地方,也有很冷的地方;
  臺灣和周邊的小島,位在北迴歸線上,是溫帶與熱帶的交界;
  臺灣所在的位置,不僅接近歐亞大陸,同時也接近太平洋。
  臺灣島不是很大,但這些特色都是造就臺灣擁有多樣生態系與獨特物種的重要原因。
  臺灣是個高山島,島嶼受到海洋的隔離,隔離會累積特色。台灣島曾經與歐亞大陸相連,現今卻隔著臺灣海峽與歐亞大陸遙遙相望。過去同屬一家的生物,老死再也不相往來,久而久之,族群基因庫裡的特色逐漸累積。形成了特有的族群、特有的亞種、特有的物種。
  最先開始在臺灣觀察野生動物的人,是原住民族,可惜沒有留下確切的文字紀錄。要一直等到一百七十多年前,斯文豪等博物學家陸續在臺灣研究野生動物,才有明確的文字紀載。在此之前,僅有清朝官員的隻字片語,資訊破碎,實在可惜。
  臺灣的原住民族對野生動物的觀察,沒有留下文字記錄,只有口耳相傳的傳說故事。但是,並不代表這些故事毫無價值。野生動物不僅是臺灣自然環境的重要一份子,也是臺灣原住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原住民透過世代相傳的口述傳說,記錄和描繪了這片土地上許多野生動物和原住民族相處的故事和智慧。
  可惜的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市面上的童話故事多數來自於歐洲、北美洲和日本等地的經典作品,如《灰姑娘》、《白雪公主》、《浦島太郎》等等。這些故事雖然經典美好,但敘述的是異國動植物和風土民情,描繪著溫帶國家的自然景象。例如安徒生童話和伊索寓言裡面,時常提到下著雪的寒冷冬天,以及許多需要冬眠的生物。但是,這些都與臺灣的自然環境、野生生物和文化背景相去甚遠。臺灣大部分地區冬天不會下雪,大多數的野生動物也不需要冬眠。
  不僅如此,我們通常對於獅子、老虎、大象、長頸鹿這些遠在國外的野生動物如數家珍,卻對自己生活週遭的生物一知半解。日常生活所能見到的野生動物,多數人可能還知道麻雀和鴿子,但是對家燕、無疣蝎虎、東亞家蝠、南亞夜鷹,可能就陌生許多。如果你第一次聽到這些生物的名字,恭喜你!你就是我們要找的讀者!
  因此,以臺灣本土素材創作的童話故事,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臺灣原生動物說故事】的完成,正是為了填補這一個知識空缺,讓各位讀者能夠早日接觸到臺灣本土的自然、生物與文化。尤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寶貴的口傳故事,被遺忘的風險只會愈來愈高。因此,林世仁老師將這些原住民與野生動物的傳說,以童話故事的形式書寫下來。不僅是文化資產的保育方式,也能讓更多人認識和瞭解臺灣野生動物。此外,林世仁老師同時也將臺灣生態研究者的工作內容,融入故事當中,讓大家看到第一線的自然生態保育工作現場。
  【臺灣原生動物說故事】無疑為臺灣的兒童文學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知識,但同時,也應該珍視和保護自己的文化資產。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橋梁,連接過去與未來,讓更多人瞭解臺灣的自然與文化。

〔審訂者導讀2〕
有故事的野鄰居
◎林思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
  現在的兒童處在一個知識爆炸的幸福年代。早年坊間的動物書籍,多半是由歐美或日本的作品翻譯而來,但近年來,以本土物種為題材的童書正在崛起。
  在我們小的時候,認知中居住在森林裡的小動物,不外乎是胖嚕嚕的美洲黑熊、築水壩的河狸,或是儲存橡實的花栗鼠。我們讀的文學作品,例如《柳林中的風聲》描繪了水鼩、鼴鼠、獾和蟾蜍,《叢林奇談》則讓我們熟悉印度森林裡的大型哺乳動物。但這些物種,有的在臺灣並不存在,有的類似卻不完全相同。如今,我們從本土作家的筆下,終於看到屬於臺灣自己的山林故事。
  兒童讀到的故事,隨著時空而更新,也隨著不同的作家賦予不同的生命。在這套《臺灣原生動物說故事》中,作者就巧妙的透過各種原住民部落傳說、漢人歷史、甚至於研究者的觀點,將這些「野鄰居」的故事,娓娓道來:有野豬、角鴞、海龜、鼯鼠、穿山甲等等。這些活躍在臺灣山林的物種,有些因為媒體的放送而耳熟能詳;有些我們卻依然陌生。細細咀嚼故事的某一瞬間,我忽然以為著述的林世仁老師是原住民作家;後來查閱資料,才發現老師是一位幫孩子們說故事的能手。在他的生花妙筆之下,這些物種跳脫了山林,彷彿就住在我們的身邊。
  就住在我們的身邊?這是真的嗎?
  其實根據近年的研究,許多物種在臺灣近人的環境是穩定成長的。這或許跟臺灣人善待野生動物的態度有關,也跟城市周邊綠化的狀態有關。根據我們近年的研究,白鼻心已經穩定居住於城市內的老宅,鳳頭蒼鷹築巢在都會區的行道樹上,而過去難以想像的大赤鼯鼠、穿山甲、藍腹鷴,也已經遷往市區的邊緣,且頻繁出沒。在最近兩屆的「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之中,世界各國宣告了城市藍綠帶和里山環境的重要性。野生動物的保育思維,慢慢跳脫過去「深山」和「瀕危」的概念,而逐漸調整為「共存」的空間共享。
  這套可愛的故事集《臺灣原生動物說故事》精緻的描繪了臺灣從山林到海邊,各種野生動物的生活樣貌。我期待這套好書帶給大家更多的「共存」的啟示,從而知道:野鄰居們其實離大家並不遠;牠們跟我們一起分享著這個美好的島嶼。

〔審訂者導讀3〕
在共讀中,一同尋找臺灣山林與海洋的精靈
◎姜博仁(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負責人)
  回想起我早年進入山林進行動物生態調查研究時,與原住民朋友一同上山,從他們口中聽到了許多關於動物與山林的傳說與故事。那些故事深深融入他們的生活空間與文化記憶。以科學眼光看,或許會被視為神話,但當我一次次走進山林、觀察動物行為的過程中,卻漸漸發現,那些傳說不只是虛構的,它們背後,往往蘊含著長久以來對自然與動物特徵的細緻觀察——例如啣火種導致嘴與腳變得通紅的臺灣藍鵲的形象——故事中那些真實的觀察,啟發了世代流傳的想像力。
  我常想,如果我想將對土地的記憶與對自然的觀察,說給孩子聽時,該怎麼做,才能有趣又吸引小孩?許多時候,我在床邊說故事時,配合手勢和誇張的表演,甚至會穿鑿附會,只為博得孩子的笑聲。而這些笑聲,也讓我的心隨之蕩漾,重新過了一次童年。
  正是在這樣的互動中,傳說故事被一代代傳遞下去,直到今日依然動人。因此,當我看到這套書是以傳說故事引導讀者認識臺灣原生動物時,感覺很親切又共鳴。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也有許多動物故事,是以生態保育研究者的視角展開的。從第一人稱的觀察中,形塑出新的傳說經典,與時代文化一同演進。因此,我相信這套【臺灣原生動物說故事】也能成為世代之間的橋梁,將對動物的觀察與感動延續、傳遞。
  在審閱第三冊《淺山精靈》的過程中,比我想像中更感到挑戰。作者的用心,使我不得不再三查證、比對資料,才能完成審訂意見。然而,這個過程讓我收穫良多。作者的敘事甚至融入了押韻與對仗,讀來流暢優美,也藏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卻不流於說教。這些隱喻,例如勇氣、善待、奉獻,對小朋友而言,是很好的啟發;對一同閱讀的大人來說,也會是一場共感的體驗。
  在閱讀中,大人與小孩能共同累積回憶與話題,促進情感連結。即使是不識字的幼兒,依然能透過圖畫展開想像。這套書中的繪者嘗試以生動活潑的筆觸與畫風,搭配漫畫式的趣味元素,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許多隱藏於圖像中的小巧思,也為親子互動增添樂趣。無論是剛開始識字的小朋友,或已能獨立閱讀的大朋友,都能在書中發現驚喜與收穫。
  因此,我誠心推薦這本書,尤其親子共讀,從《淺山精靈》中的藍鵲、樹蛙到飛魚,從傳說到真實,讓我們在共讀中看見彼此的笑容,一同尋找山林與海洋的精靈,也找回我們心中的童年。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1. 漫畫+故事+動物小百科+全臺走讀地圖海報
2. 金鼎獎作家攜手年輕漫畫家,趣味認識臺灣原生動物
3. 臺灣動物學者專業審定。
4. 以動物為視角,涵養孩子的同理心、培養生態保育觀念
5. 兩位可愛主角貫穿全書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