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國: 不一樣的中國通史 | 誠品線上

思考中國: 不一樣的中國通史

作者 楊照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思考中國: 不一樣的中國通史:一部思考性質的「大歷史」著述──穿越五千年的縱深思考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當代實踐: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部思考性質的「大歷史」著述──穿越五千年的縱深思考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當代實踐 這部二十萬字的「中國通史」,是楊照以問題導向的史學眼光完成,既承襲了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史學精神,也融合了近百年新史學研究的成果,帶領讀者穿透中國歷史的長程邏輯與因果遞變。全書以大歷史分期為五部,從史前新石器文化的「滿天星斗」、夏商周的文明實驗、封建崩解下百家爭鳴的思想迸發,一路鋪展至帝國制度的建構與轉型、中古世族的運作影響、與草原民族的交織糾纏,再至宋代以降的文人文化、外族勢力與近現代的思潮裂變。書中對「帝制為何興起?又為何反覆崩壞?」、「中國為何出現持續三千年的文化內聚力?」這類根本問題,提供了深層追問與歷史回應。不同於傳統通史重敘述、輕理解的模式,書中以問題為引,從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思想史等多面向交錯切入,我們不只「知道歷史發生了什麼?」,更被引導思索「為什麼會如此發生?」。歷史從不是孤立事件的堆疊,而是有內在邏輯的因果脈絡。文明則是一連串選擇與衝突的總和,折射歷史的走向與可能,也成為我們認識當下、對話未來的思維工具。渴望從文化基因、思想傳承、制度轉變中「重新理解中國歷史」的讀者,這是一部兼具可讀性與洞見力的重量之作。 【書籍特色】‧為大眾讀者而寫的中國通史:採取嚴格的原則,在史實與解釋的拉鋸中,站到解釋的一邊。以漫長的歷史作為思考、而非描述的對象,形成一部可以純粹用理解的方式來閱讀、很不一樣的歷史書。 ‧篇幅更短,一本就通:楊照以十五年「中國通史」撰述計畫,整理成十三冊《不一樣的中國史》系列;此書則為厚重卷帙的精華精簡版,用一本書的篇幅,快速掌握歷史的動態變化與因果連結。 ‧以大歷史分期,時間跨度延長至民國:打破片斷的朝代史觀,以大尺度架構為本,將中國歷史分為上古、古代、中古、近世、近現代五個時期,更將歷史觀照往下推進,涵蓋從民國建立到當前現今的一百年。 ‧呈現多元視角和複數觀點:打破習慣的學科分際,將經濟、社會、文學、藝術、思想,乃至於集體心理狀態,都放入視野中。普遍的人類集體經驗變化原則是這本書思考、探索的主軸,中國則是提供具體、豐富材料的對象。 ‧夾敘夾議的說史方式,激發思考靈光:歷史知識絕非堆砌史實,更重要的是對變化的覘測。近年教育以閱讀素養、思維能力為導向,如何從歷史知識產生歷史思維,進一步形成自己的見解,如今更形重要。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各界熱情推薦李純瑀(魚小姐)/大學老師、作家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黃鴻璽/武術教師、夜奔文創負責人曾冠喆/知名國文教師、作家蔡淇華/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文化的徹底斷裂是極為困難之事,吾人終有一日發現其以另種面目起死回生並能追溯回往日模樣;歷史的因果亦是如此,千百年前後的因和果,以何種姿態現身於眾生之前,誰人能知。若從直線的角度觀看歷史,簡單有脈絡,找得到文化的始終、看得見因果的所在;然而就橫向的眼光尋找歷史中的文化連結和因果關係,卻是需要更宏大史觀、更開闊眼界之事。一件歷史事實,能有千萬種歷史詮釋。此次,透過新視野的古今之變,再次一窺歷史的遼闊與玄妙之處。──李純瑀(魚小姐)/大學老師、作家 今天的社會,教育淪為訓練,思考被慣性包圍;獨立思考不再普遍,取而代之的是隨波逐流。要能看清楚未來,基本功就是要讀懂歷史。楊照老師的新書《思考中國:不一樣的中國通史》可能是我們這個世代最需要的一帖良藥。那些曾經為了考試而被厭惡的歷史,在這裡成了一本引人入勝的故事集、一部多維度的思考手札、一面人性深省的明鏡。能在人心浮動的世代,出現這本好書,衷心感謝,也誠摯推薦給每一位讀者!──黃鴻璽/武術教師、夜奔文創負責人 楊照老師先前推出的《不一樣的中國史》系列十三冊,引導讀者探究歷史事件或時代轉折的因果關連,有助於學子深化自身的文史素養,也能對臺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更有時間縱深的理解,進而形成一套自我價值判斷的標準與主體性思考。如今有了這樣一本精簡版的中國通史,對青少年來說,會更有熱情去閱讀。──曾冠喆/知名國文教師、作家 一個文明之所以不停止成長茁壯,是因為像唐朝或過去的美國一樣,可以容許文化的多樣性。但是在歷史單一論述的年代,我們這塊土地正失去她的多樣性。邱吉爾說過:「你回顧過去越久,未來越可能看得越遠。」在不鼓勵回顧的年代,推薦大家用楊照老師這本書,理解我們三千年文化血脈的來處!──蔡淇華/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從封建制度、百家爭鳴,到帝國體制的確立與變遷;從中古世族的興起,到唐宋變革後文人文化的輝煌;再到蒙古帝國帶來的世界體系衝擊,以及明清兩代絕對皇權的形成與僵化,最終延伸至近代中國在屈辱與變革中的掙扎。楊照老師以其一貫的清晰理路與廣闊視野,將這些看似斷裂的歷史時期,串聯成一條探討「中國」核心約束力如何形成、演變與轉化的清晰脈絡。這不只是一本講述歷史的書,它更是一本教我們如何「思考歷史」的書,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歷史啟蒙。──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楊照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分子的形象與標竿。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文化基金會」董事長,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臺北電台「楊照說書」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藝集講堂」開設長期課程。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文學文化評論集、現代經典細讀等著作數十冊。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 從思考著眼的「大歷史」著述前言 「通史」的精神與價值 【第一部】上古時期 第一章 探索「中國」的起源01從「疑古」到「考古」02一面搶救考古,一面解讀脈絡03「滿天星斗」的新石器時代04大禹治水傳說與二里頭考古的互證05從夯土牆到夯土地基06聚落間的掠奪和夏民族的崛起07文明從簡單到複雜的變化之路 第二章 考古與人類學所見的夏、商文明01從酒器分布推斷夏文化影響圈02「層位學」的考古意義和證據03夏、商、周是前後接續的王朝?04《史記》透露的夏、商、周並存線索05商人本事:馴服動物和遠距移動能力06青銅器:中國文明的重要角色07青銅器鑄造的驚人動員規模08超越性的、鬼氣森森的信仰展示09甲骨:商人神權統治的神通工具10周人的逃難大遷徙,最終遇見豐饒之地11商人視羌非人,周人與羌聯姻12牧野之戰的意外勝利 第三章 周代封建的政治、社會、文化體系01周公的二次東征與周政權東移02封建實質意義:武裝殖民後建立新社群03國人和野人,宗族和分封04青銅器:周人眼中永存不變的象徵05「國」其實是一座城,不是「城市」06「中國文明」到底來自哪裡?07王官學:貴族壟斷的文武雙全教育 第四章 封建傾頹的軌跡01孔子:最早的老師,沒落貴族的出路02王官學的「禮」到儒家的「禮之本」03諸子百家興起,儒墨道各自表述04「霸主」的仲裁效果與「盟會」的約束作用05「霸業」的興亡,成也「禮」敗也「禮」06士大夫一定懂得打仗?07「國」的擴張促成「疆域」的變化08封建邊陲的激烈變革,全民動員的戰爭09墨之兼愛、楊之為我,和莊子的寓言美學10理解名家,就理解《老子》的詭辯語法11《老子》和《韓非子》的帝王術 【第二部】古代帝國 第一章 帝國成立的條件01歷史大哉問:秦何以快速滅亡?02從始皇陵、築馳道看秦的驚人動員力03舉國皆刑徒,和秦始皇的狂妄想像04秦帝國瓦解後的楚漢局面05聚集中央、條件未達的早熟帝國 第二章 皇帝權威的確立與擴張01定朝儀:重造皇帝政權合法性02與民休息:黃老的無為而治03封建的迴光返照:七國之亂與《淮南子》04獨尊儒術:掛上儒家招牌的陰陽思想05天人感應、儒法並重的雙面性06從〈報任少卿書〉看漢代酷吏之酷07朝廷穩賺不賠的新經濟政策08從輪臺詔到《鹽鐵論》,帝國路線的鬥爭 第三章 東漢大姓大族大地主政權01經濟思維的保守與土地兼併的現實02身分是外戚,行事風格是儒者03王莽敗於詐偽?還是不顧現實的固執?04食古不化的改革,復古理想淪為混亂收場05劉姓後裔擁立戰與背後的豪族勢力06東漢皇后不能簡單看作皇帝的妻子?07從代田到水利,小農比不過大地主優勢08為什麼「豪左」都成了「豪右」? 第四章 地方割據局面形成01漢末大亂:流民失離土地,地主武裝整合02三國,一個大出人物的時代03外朝的集團認同與「清議」品評04以前以倫理道德看人,現在分成九種性質05紛亂分裂才是常態的魏晉南北朝 【第三部】中古時期 第一章 「中古史」的主要特性01中國歷史也能劃分大斷代架構?02近世史接在什麼樣的歷史段落後面?03表面上是統一,骨子裡是變相的分裂04皇權沒那麼強,無法直接統治人民05世族才是亂世中的庇護勢力所在06鐵打的世族對上流水的朝廷 第二章 世族勢力與貴族文化01講求高度炫耀效果的貴族文化02「清談」談什麼?為何是老莊易「三玄」?03輪迴與因果,佛教教義的新鮮迷人04「三武滅佛」的對象是佛寺而非信仰05玄奘vs六祖惠能,兩個極端佛教人物 第三章 北方部族南下01亂華的「五胡」從哪裡來?02與西方蠻族不同的「五胡」形象03草原民族的慕漢與文明重心的南移04從鮮卑拓跋氏看草原部族的選擇05反漢化而起的六鎮之亂與北魏分裂 第四章 唐朝及其北方淵源01隋唐的政制血統來自北朝而非南朝02「均田」加「府兵」,讓人、地重新統整03從皇朝制度、公共工程看被嚴重低估的隋朝04隋煬帝的南方情結與過度役民05李密獻三策,楊玄感為何選下策?06玄武門之變的代價與後遺症07「五代」概念來自說書?亂局中的過渡政權08藩鎮行統治之實,「武人治國」的時代 【第四部】近世時期 第一章 中國政治、社會性質大轉向01「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真相02軍事政變危機感:杯酒釋兵權到金匱之盟03身為武人,終生受到輕視04文武分途,文官全面性壓倒武官05宋代的積弱不振肇因於「重文輕武」06憑藉南方經濟力量,宋朝歷史並非一頁屈辱07貴族消失,平民崛起,宋朝「更自由」了 第二章 輝煌活躍的文人文化01文人文化交織出宋代不一樣的精神面理想02文官待遇優厚,與文人身分高度重疊03文人文化的享受,屬於重心靈輕身體04琴棋書畫不在炫耀,而是為自己05文人畫四大元素:詩、書、畫、印06畫論在於眼光,畫面是精神訊息的符碼 第三章 近世新思潮的發展01人民信仰需求下,禪宗大成於惠能02復興儒家的最大阻礙,在於禪宗03理學解釋了人活在世界上的根由04理學到文人文化,浸染了禪宗色彩05北宋黨爭:意見差異轉化為道德差異06王安石變法與新舊黨爭的糾葛07徽宗:從心態上排斥為帝的文人皇帝 第四章 外族勢力步步進逼01中原亂局,北方對「胡」的防線節節後退02遼的二元體制,對南方的依賴共生03女真人舉族南遷的歷史後遺症04從「中介王朝」到「征服王朝」05蒙古帝國水平式、威嚇式的統治策略06窩闊臺自豪的四大成就 第五章 作為蒙古帝國一部分的中國01拉近南北差距,分裂到統一的調節期02中國文化面臨「重新選擇」的自由03從蒙元皇帝世系表看出什麼端倪?04單軌多層身分制,與蒙古統治的異質性05中國成為東西交流史的一部分06十字軍東征,與大航海時代的條件累積07海上絲路、東西交通前所未見的榮景08元朝滅亡主因:對蒙古軍隊的畏懼改變了09三分局勢,考驗朱元璋的軍事判斷力10一邊打天下,一邊已經治天下 第六章 絕對皇權的形成01《大誥》:逆轉官與民關係的重要訓誡02空印案、胡惟庸案,文官被嚴厲打壓03相權不存,文人文化也轉化為不同性格04全新的「世界體系」與白銀的出現05朱元璋的墾荒政策和《魚鱗圖冊》06皇帝和朝政糟糕如斯,明朝憑什麼延續? 第七章 明朝走向滅亡的軌跡01人口大幅成長,官僚體系與現實脫節02中國革命為何失敗?溯因到萬曆十五年03超越個人尺度之外的結構性因素04數字上無法管理,軍費財政見樹不見林05萬曆的「罷工」不是偷懶,而是抗議賭氣06明朝亡於流寇,還是亡於滿清入關? 第八章 外族入關新政權的變與不變01康雍乾三帝打造的清朝「偉業」02「南明」行動,士人極端效忠的表現03清皇室的統治建構與憂患意識04康熙:以知識權威統領滿漢朝廷的皇帝05內外衝擊,英國不惜武力也要維繫鴉片貿易?06白蓮教之亂,嘉慶朝無法妥善處理的變局07偉業動搖:八旗武備墮落,王朝財用不足 【第五部】近現代時期 第一章 鴉片戰爭的長遠背景01士、商合一,城市娛樂消費市場興起02弛禁與嚴禁,道光朝對鴉片的抵制03當東方的天朝心態遇上西方的列國外交04對治外法權、最惠國待遇傷害的無知05太平天國的騷動,慈禧的皇權掌控 第二章 帝國體制的黃昏01掌握湘軍、淮軍,封疆大吏的權力躍升02甲午戰爭:中、日的觀念衝撞和革新比拚03戊戌年的百日改革,「變法」成「政變」04八國聯軍之役,從瓜分局面到門戶開放05庚子新政與預備立憲,抵不住革命訴求 第三章 推動民國轉變的歷史力量01辛亥革命民國成立,新體制的摸索期02南方軍政府的聯俄容共、北伐到清共03剿匪到中日戰爭,中共蘇區的移動斬獲04中華民國為何被迫遷到臺灣?05日本統治臺灣的幾次政策大轉彎06納入冷戰陣營自由民主一邊的臺灣07了解臺灣歷史,需要更廣闊的包容視野

商品規格

書名 / 思考中國: 不一樣的中國通史
作者 / 楊照
簡介 / 思考中國: 不一樣的中國通史:一部思考性質的「大歷史」著述──穿越五千年的縱深思考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當代實踐: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182904
ISBN10 /
EAN / 9786264182904
誠品26碼 / 2682956367000
頁數 / 47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14.8*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從思考著眼的「大歷史」著述〉

現在也許需要這樣一本書,用不一樣的方式來敘述歷史。
全球網際網路發展了超過三十年,快速建構起方便、互通的龐大資料庫,接著出現了極有效率、容易使用的搜尋引擎,讓所有人都能在彈指之間,從超巨資料庫中準確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訊息。過去兩年間,又迎來了「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新時代,我們不只能方便找到某一筆資料,還可以得到由AI將數不清的個別來源資訊瞬間整理的結果。
三十多年來,人們的記憶壓力不斷減輕,原本需要儲存在腦中的許多內容,現在只要靠連結就能隨時動用,幹嘛還費神去記、去背誦呢?這樣的變化必然深深衝擊歷史知識的性質,甚至說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認識歷史的方式,也不為過。
以前講到歷史,大家想到的都是眾多的史實,什麼時間什麼地方什麼人做了什麼事,好像歷史就是由幾百條、幾千條這種史實所構成的;而學歷史、知道歷史,也就是記得這幾百條、幾千條的史實。許多人因這種龐大的記憶壓力而對歷史避而遠之,也有少數人因為能記誦諸多史實而沾沾自喜,炫耀自己對歷史的了解。
但歷史知識的意義絕非堆砌史實所能彰顯。歷史更重要的是對於變化的解釋,透過整理、歸納從前的人類經驗,讓現在的人能得到理解變化、分析變化,乃至預見變化的智慧。當然需要知道夠多的史實才能覘測變化,只是如果沒有對史實進行解釋,那麼再多的史實也無從形成那更珍貴的智慧洞見。
幾十年來學習歷史的過程,對我來說就是永遠不停歇的事實記誦與因果連結解釋間的循環辯證。沒有解釋的架構,事實無從適當擺放;倒過來,沒有具體的事實支撐,就無從檢驗架構的解釋能力。由史實與史實的聯繫形成解釋,藉由解釋來分類、容納更多的史實,然後史實的多元複雜性質又刺激出對解釋架構的不斷修正……
二○○七年,我開始講授「重新認識中國歷史」系列課程,授課內容後來整理成遠流版的《不一樣的中國史》套書。課程之所以標榜「重新認識」,套書之所以凸顯「不一樣」,主要試圖針對一般中國史的敘述方式,提出兩重補充。一重是擴大歷史的範圍,不局限於朝代、政治、軍事征服、帝王將相這些傳統內容,也打破習慣的學科分際,將經濟、社會、文學、藝術、思想,乃至於集體心理狀態,都放入視野中,整合出一個開放式而非內縮聚焦式的敘述。
第二重用心則在於盡量避免提供個別、孤立的史實,要讓書中所提到的任何人物、任何事件、任何作品都有其更寬廣的脈絡,從而和其他人物、事件、作品等發生關係。關係的鏈結解釋,因而就比任何人物、事件、作品都來得重要。讓讀者閱讀時最終能得到、能記得的,不是靜態的名詞、文句,而是動態的變化,以及變化之所以產生的因果解釋。
為了達成這兩重「不一樣」效果,那套書動用了超過一百五十萬字的篇幅,最終一共編成了十三冊。從講課到寫作到出版的過程中,我一直意識到要消化厚重的卷帙可能給讀者在時間與心神上帶來的壓力與困擾,也就一直想著如何進行精簡的可能。
這本《思考中國》採取了嚴格的原則,在史實與解釋的拉鋸中,徹底站到解釋的一邊,盡量將所提到的史實減之又減,只進行必要的時代變化粗筆描繪,將篇幅保留給解釋變化、跨時空比較變化的核心觀念。如此形成了一本很不一樣的歷史書,書中幾乎沒有任何需要記誦的人名、年代、地名、事件,因而可以純粹用理解的方式來閱讀。
書中內容縱橫跨越從新石器時代到當代的中國歷史,呈現的方式毋寧比較接近以這漫長的歷史作為思考、而非描述的對象。我認真專注要給予讀者的,是說明中國歷史如何變化、為何變化,選擇最鮮明的變化現象組構起一個清楚的架構,方便大家可以將自己所知道的、方便可以隨時查考到的史實,裝填安放進來。
普遍的人類集體經驗變化原則是這本書思考、探索的主軸,中國則是提供具體、豐富材料的對象。有些讀者可以吸收在時間縱深裡對中國的認識,另外有些讀者則可以透過中國而領略更高層次、更普遍的人類歷史原理。
這是一部思考性質的「大歷史」著述,絕對不同於大家習慣閱讀的其他通史書籍,希望能藉由這樣的創新形式,提供新時代資訊條件下的新閱讀經驗。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一部思考性質的「大歷史」著述──
穿越五千年的縱深思考
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當代實踐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