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歳からはこんなふうに
作者 | 松浦彌太郎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松浦彌太郎: 50歲後我想這樣過:松浦彌太郎的人生下半場,按自己喜歡的節奏生活,以全新的努力方式工作。: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 |
作者 | 松浦彌太郎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松浦彌太郎: 50歲後我想這樣過:松浦彌太郎的人生下半場,按自己喜歡的節奏生活,以全新的努力方式工作。: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 |
內容簡介 松浦彌太郎的人生下半場,按自己喜歡的節奏生活,以全新的努力方式工作。 從踏入社會至今,我一直都告訴自己不能輸、必須做、一定要做好,始終都在繃緊神經努力。……「想被這樣看待」的自我意識、「這點絕對不能讓步」的自尊、「成年人就該如此」的刻板觀念——那些陳舊的想法對未來的人生已經沒有任何價値。我決定把它們全部揉一揉,隨手丟進垃圾桶。——松浦彌太郎 被譽為「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松浦彌太郎在49歲轉職,進入新創的網路公司Cookpad任職。他將50歲視為人生中的「第二次誕生」,建議重新找回10歲少年般的好奇心,願意嘗試各種新事物,把人生過得「有趣、開心,並且隨心所欲」。 50歲後如何生活與工作?該享受與學習什麼?松浦彌太郎建議: *50歲之後開始「自己的故事」50歲這個轉捩點或許正是每個人重新找回自由的最佳時機。 *伸展運動的益處,拓展自己的活動範圍原來我的身體並非天生僵硬,而是自己以為如此,才限制了自己的動作。「那些我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其實還有許多是可能的。」 *把人生當成「專案」來做會變得更有趣說到「思考未來」,會讓人覺得這是個嚴肅而艱難的問題,但我的方式更像執行一個「專案」。先確立概念,擬定計畫,然後一步步付諸行動。 *與科技成為好朋友我把「不必親自做的工作」交給 AI 處理,將時間專注在真正想投入的寫作與構思上,自己也深刻感受到工作的品質提升了。 *設計生活的節奏「吃晚餐的時間」是我的關鍵所在,我定下了「下午五點吃晚餐」的規律。 *每週一天讓自己放空週三這個位於中間的日子設定為無行程日,不安排任何約會或會議。 *金錢「稍微不夠」是最好的狀態如果金錢充裕到可以買任何東西,反而人會變得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 這本書推薦給這樣的你:・正在煩惱今後要怎麼生活下去的人・對工作或人生感到疲憊的人・容易對事情提不起勁、缺乏動力的人・對未來的人生感到不安、孤獨或焦躁的人・總是覺得「必須要好好做」而過度努力的人
各界推薦 Hally Chen╱作家、彭菊仙╱作家、彭樹君╱作家、張念慈╱失敗要趁早」粉專版主、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嫺人╱《退休後,錢從哪裡來?》作者、蔡詩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一致推薦
作者介紹 松浦彌太郎散文家。2002年於中目黑開設「COWBOOKS」,成為精選書店的先驅。自2005年起,擔任9年的《生活手帖》總編輯。其後轉入資訊科技業界,擔任「美味健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自2006年起,也擔任公益財團法人東京兒童圖書館理事。其他經歷包括負責統籌編輯UNIQLO的「LifeWear Story 100」以及擔任《Dean & Deluca Magazine》總編輯。曾執導電影《地方總在旅途中》。著有《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松浦彌太郎の100個工作基本+100個生活基本》、《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松浦彌太郎的寫作與思考方式》等。以「正直、親切、笑容、每天用心生活」為信念,持續透過書寫與行動,探索生活與工作的樂趣、豐富與學習。 朱立亞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熱愛閱讀、旅行與生活,靠翻譯與文字工作過活,持續在書籍產業中擔任小螺絲釘。
產品目錄 Part 1重新遇見自己五十歲之後開始「自己的故事」 大人更該像十歲少年般,無憂無慮地生活開始第二次人生,慶祝「第二次誕生」 輕輕地揮別過去 嘗試成為「最年長的新人」 選擇自己的道路,起點是高中時期的赴美經歷 伸展運動的益處,拓展自己的活動範圍 身體改變,心靈也會改變,成為能翱翔天空的自己 Part 2 啟動專案人生後半的劇本從「了解自己」開始 列出過去所有的戀愛經歷 把人生當成「專案」來做會變得更有趣意識到自己累積的「內在潛藏資源」 內在積累的是「感動」,線索藏在童年時光 送給自己一個全新的概念 Part 3 如何調整行動與科技成為好朋友 隨時掌握最新消息 進行輸出開始分享想法自然會吸引夥伴 勇於冒險收穫豐盛人生 當遇到瓶頸時就增加「行動量」 移動的距離決定了感動的深度 Part 4 如何建立習慣設計生活的節奏 想享受生活就從居住環境開始 每天的行程不超過兩項 每週一天讓自己放空 比起高級感,更重視清潔感 稍微講究,定期去理髮店 為了一年後的自己規劃並付諸行動 飲水滋養,聽自然之音 每天散步偶爾小旅行 把閱讀當作自我療癒 透過閱讀理解人性 Part 5如何調整心態每天自由地幻想 約定自己不說「不可能」 以「或許如此」「大概是吧」的心態,活得輕鬆自在 凡事過猶不及 擺脫羈絆,不被期待束縛 孤獨並不一定是壞事 克服無力感 拋開羞怯大膽改造 維持「不遠不近」的距離感 金錢只是「暫時寄放之物」 金錢「稍微不夠」是最好的狀態 五十五歲,終於穿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穿上合身的衣服 離開舒適圈走向未知的世界 我們都能運用「魔法」 後記
書名 / | 松浦彌太郎: 50歲後我想這樣過 |
---|---|
作者 / | 松浦彌太郎 |
簡介 / | 松浦彌太郎: 50歲後我想這樣過:松浦彌太郎的人生下半場,按自己喜歡的節奏生活,以全新的努力方式工作。: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 |
出版社 /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181884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181884 |
誠品26碼 / | 2682949806004 |
頁數 / | 240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9*13*1.6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 前言
到了五十歲,很多人都會想:「接下來該怎麼辦呢?」這或許是每個人都會感受到的一種人生倦怠。我自己也一樣。僅僅繼續過著和以前一樣的工作和生活,這樣就可以了嗎?一想到這裡,疲憊漸漸變成了無力感,於是只能接受自己就這樣慢慢老去嗎?不安、孤獨、焦慮的情緒隨之而來。
接受五十歲這個現實,接下來要怎麼做、該如何努力?在思考這些時,我決定試著稍微放鬆一下肩膀的力量。回顧過去,從踏入社會至今,我一直都告訴自己不能輸、必須做、一定要做好,始終都在繃緊神經努力。
當然,未來我也想繼續努力。但我希望找到一種和以前不同的「全新的努力方式」。卸下過去的束縛,回歸本眞,讓人生下半場過得更充滿樂趣與精彩。
「想被這樣看待」的自我意識、「這點絕對不能讓步」的自尊、「成年人就該如此」的刻板觀念—那些陳舊的想法對未來的人生已經沒有任何價値。我決定把它們全部揉一揉,隨手丟進垃圾桶。
這麼做之後,我感覺有些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東西甦醒了——那是隨著年齡增長而深藏心底的少年時期的自己。一個自由奔放、純眞無邪、滿懷夢想與憧憬的自己。一個什麼都敢嘗試、充滿挑戰精神和創意,並擁有旺盛好奇心與行動力的自己。這宛如我人生中的第二次誕生。
當然,並不是說經濟上已有餘裕,因此還是得好好工作才行。不過,我認為工作方式也可以有新的可能性。如果我能將從這些思考與領悟中得到的「全新的努力方式」,與翻開這本書的你們分享,那將是我的榮幸。
內文 : 〈五十歲之後開始「自己的故事」〉
成為大人是否意味著必須忍受自由的喪失呢?我們往往會這麼想,但事實可能正好相反。
我是在結束連續九年擔任《生活手帖》總編輯的工作,並決定開始新挑戰的時候,意識到了這一點。那時,正値我即將迎來五十歲這個人生的轉捩點。
二十多歲、三十多歲、四十多歲一路走來,我承擔了許多角色,也接受了各種挑戰。隨著經驗的累積,我能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更多的事情,但也有些事情是我個人無法改變或抗拒的。
當然,我明白這是成年人責任和人際關係的一部分,但我想,我內心深處也時常感到壓抑和束縛。
看似選擇了符合自己人生的道路,但實際上,只是在既有的選項中做出選擇。自由與不自由交織的時光雖然也有其價値,但我希望從現在開始,更加坦率、更加隨心所欲地生活,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喜歡」和「自由」。
這份決心,在內心靜靜萌芽,卻又前所未有地明確。
我並不是想要向別人展示「正確的生活方式」,或者努力讓大家尊敬我,或刻意展現「自己很了不起」的模樣。我只是單純地想把自己曾披上的層層「外衣」全部脫掉,重新
認識眞實的自己。這樣的好奇心不斷在我內心湧現。我不想再按照過去的慣性繼續生活下去,這便是我的心情。
仔細想來,「五十歲」這個轉捩點或許正是每個人重新找回自由的最佳時機。我也覺得,這正是「非現在不可」的時候在。
工作中,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翻越了幾座大山,現在仍然擁有足夠的自信與體力;經濟方面,也獲得了穩定,掌握了適度理財的能力;家庭方面,我的孩子已經成年,享受著自己的獨立生活,而和伴侶則達成了「不過度束縛彼此,享受各自的愛好」這樣的共識,讓我擁有不少個人的自由時間。
正是因為處於這樣的階段,我不禁問自己:「那麼,接下來的人生該怎麼過?」這種感覺,就像是被放逐到一片無邊無際的原野上,許多人或許都有過類似的體驗。
站在這片無盡的原野正中央的,是一個既非大人也非孩子的「自己」。他的臉上帶著一絲不安,但更多的是「什麼都想嘗試看看」的希望與期待。
剩餘的人生,我希望過得有趣、開心,並隨心所欲地活著。這樣的生活理念,成為了推動我未來的全新指引。
〈設計生活的節奏〉
習慣的力量是偉大的。
想要在人生的後半場像少年般充滿活力地走下去,保持健康的心靈與身體非常重要。而心身健康的基礎,就是每日的生活習慣,以及生活本身。
建立並固定一個讓身心處於最佳狀態的「生活節奏」是關鍵。
這個節奏不是來自世俗認定的「常識」,也不是某個名人推薦的「標準模式」,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設計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孩童時期的生活以學校為中心,而成年後則以公司的工作步調為中心,構建自己的生活節奏。
然而,重新掌握生活的「基本節奏」,並從零開始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做?」的過程,其實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情。
年輕時或許有更多的體力去承受折騰,但隨著歲月的累積和經驗的豐富,我們在年長時更懂得如何「健康地度過每一天」。這些知識並非適用於每個人,而是為了保持自身最佳狀態,專屬於自己的智慧。
當經歷了三十年、四十年,甚至五十年的人生後,或許已經能模糊抓住一些「只要做到這些,大致就能順利過日子」的重點。建議以這個關鍵點為核心,來設計並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
以我為例,「吃晚餐的時間」是我的關鍵所在。
我非常喜歡吃東西,但如果太晚吃晚餐,隔天的狀態就會變差。多年來的經驗讓我明白,這是我自己的「特性」。
因此,為了保持心身健康,我定下了「下午五點吃晚餐」的規律。我承諾自己每天都要遵守這個規律,並以此為中心設計晚餐前後的生活方式。
結果,我形成了這樣的日常規律:
早晨六點前起床,跑步十公里。吃簡單的早餐(麵包),然後從八點左右開始工作。
午餐吃得較清淡,下午三點喝咖啡,搭配一片餅乾。無論工作多忙,下午五點準時結束,從容享用晚餐。
晚上六點左右吃完飯後,進行一小時的散步,順便買隔天早餐用的三百八十日圓可頌。
大約七點回到家,泡澡、看書或做一些伸展運動放鬆,然後在晚上十點半上床睡覺。
這並不算是嚴苛的生活方式,但為了保持良好的狀態,我不想打破這個重要的節奏。
決定「不打破下午五點吃晚餐的規律」後,所有其他的事情也隨之安排好了:工作的計劃、午餐和早餐的時間點,都由此決定。
當能夠維持穩定的生活節奏時,人生的基礎就會變得更加穩固且有韌性,反而能讓心靈自由翱翔。
這並不是隨便而為,而是要認真地對自己立下承諾。
當屬於自己的最佳節奏固定下來時,日子會變得不費力、不疲憊,並且可以安穩地度過每一天。
最佳賣點 : 松浦彌太郎的人生下半場,
按自己喜歡的節奏生活,以全新的努力方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