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總有相會時: 台灣黑電影教父蔡揚名
作者 | 卓庭伍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天涯總有相會時: 台灣黑電影教父蔡揚名:蔡揚名為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他曾是台語片第一小生,演出逾150部電影,轉執導演筒後,以精準眼光,開展出商業類型片多元風格, |
作者 | 卓庭伍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天涯總有相會時: 台灣黑電影教父蔡揚名:蔡揚名為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他曾是台語片第一小生,演出逾150部電影,轉執導演筒後,以精準眼光,開展出商業類型片多元風格, |
內容簡介 ★2021年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蔡揚名專書★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遠流共同出版★ ★揭開台灣電影系譜外的黑色江湖★ 從地方戲院經理,到台語片第一小生 從商業類型片賣座導演,到台灣黑幫電影開拓者 一九三九年出生於雲林北港的蔡揚名,養父是經營酒家的流氓,養母是來自淡水的酒家女。跌宕曲折的出身,彷彿預示了充滿戲劇性的從影生涯,亦成為日後創作的養分。 十五歲北上,蔡揚名經歷洗衣店學徒、戲院經理,直到報名演員海選、參加訓練班,以藝名「陽明」,演出《金色夜叉》等逾一百五十部電影,風靡無數粉絲,不只是台語片時期第一位與女明星同酬的男明星,更晉身為第一小生。 後因緣際會轉執導筒,一九七○年代蔡揚名赴港,被邵氏延攬成為簽約導演。香港經驗不長,然愈益磨利了敏銳直覺與精準眼光。返台後,從武俠、警匪、鄉土到寫實,開展出商業類型電影的多元路線;更在與彼時電檢制度的相互角力下,殺出一條社會寫實片的「血路」,執導《大頭仔》「黑幫電影三部曲」等作品,而被稱為「台灣黑電影教父」,並獲得第58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再現傳說中的銀幕風雲 填補彌足珍貴的台灣電影史光譜 本書透過長時間的第一手訪談,爬梳龐雜的影像、圖象與文字史料,深入蔡揚名橫跨數十年的生涯長河,除了記錄他的出身成長、各階段的際遇與抉擇、不同角色的挑戰與養成等等,從這位歷任場記、演員、編劇、導演、策劃與監製的資深影人視角,更可窺見台灣電影一路以來披荊斬棘、土法煉鋼的發展軌跡。 例如劇組以大鋼鍋將白沙灣因冬雨而烏黑潮濕的沙子「炒白」,以營造武俠片中的大漠場景氛圍;團隊遠赴日本拍攝時,透過黑道人脈解決當地街頭拍攝許可問題的關卡;嚴行電影檢查制度的年代,電影人如何突破官方的各種限制等等。 書中還可以窺見諸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影人身影,例如倪匡、邱剛健、吳念真曾是蔡揚名的編劇;袁和平、成龍是他的武術指導;侯孝賢是他的場記;朱延平是他的副導;蔡瀾、吳敦是他的製片……人稱「蔡老大」的蔡揚名亦不忘提攜後進,包括栽培四位日後皆獨當一面的弟子:陳俊良、林鷹、朱延平、楊立國,還有繼承衣缽的三個孩子:蔡政良、蔡岳勳、蔡宓潔。 在史料缺漏、膠卷佚失等現實條件下,本書蒐羅整理諸多電影作品的本事情節,補足歷史細節,更藉以再現當年社會文化背景。書末附錄數篇重要資料:概述影響甚深的電檢制度專文〈與剪刀共舞的台灣黑電影〉、蔡揚名生平大事紀要、電影作品年表等,同時收錄珍貴歷史照片、電影海報、報紙廣告等,富可讀性與歷史價值。 名家推薦 王君琦 ∣ 北藝大電影創作學系副教授 朱延平 ∣ 導演 但唐謨 ∣ 影評人 吳念真 ∣ 導演、編劇、作家 林文淇 ∣ 電影研究者、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侯季然 ∣ 導演、作家 陸小芬 ∣ 演員 楊慶煌 ∣ 演員 蒲 鋒 ∣ 電影研究者 蔡岳勳 ∣ 導演 蔡宓潔 ∣ 導演 蘇致亨 ∣ 作家、台灣電影史研究者 ——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各界推薦 專業好評林文淇(電影研究者、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是蔡揚名導演的傳記,記錄了他如何從一個北港小孩成為台語片巨星,又因緣際會從幕前走到幕後成為電影導演的經歷。……讀來充滿驚奇與轉折,也從中獲得許多人生啟發。《天涯總有相會時:台灣黑電影教父蔡揚名》也是一本彌足珍貴的台灣電影史。……從蔡揚名導演的演員經歷,可以窺見台語電影產業在那個草創萌發時期,從製作到映演各面向的景況。書中關於蔡揚名導演幾個重要時期執導的武俠片、社會寫實片、黑幫片、鄉土寫實片等,都還是至今少有研究的台灣電影類型。」蒲 鋒(電影研究者):「不認識蔡導演的作品是無法了解台灣黑幫片的發展脈絡的。……今次有幸讀到卓庭伍君這部蔡導演的專著自是十分欣喜,它結合認真的資料整理和與蔡導演長時期的訪談,對蔡導演的生平和創作提供了詳盡的資料。……閱讀本書敘述蔡導演攝製影片時,要不斷與台灣的審查機制作種種交涉,勞心勞力,常要作出妥協,更免不了被刪剪到支離破碎,失去影片原有的戲劇效果。從他的個人經歷可以看到台灣影業在創作自由受到嚴重限制下所受到的束縛,也就反映到台港兩地電影工業在一九八○—九○年代盛衰的一個關鍵原因。」 蘇致亨(作家、台灣電影史研究者):「庭伍具有吾輩同行最適合寫蔡揚名的特質。她博士論文研究『黑電影』,勤於翻箱倒櫃找資料,熟稔於『黑電影』最苦惱的審查體制。她自己編導短片,讓這本書並不止於編年片介,更記下蔡揚名在執導每一部電影背後的現實掙扎與解方:無論是改名、選角、帶人,或是雨過天晴後率隊去白沙灣『炒沙』。她更能讓導演樂於作莊,暢談天南地北。因此,我們才得以一窺導演苦澀的北港童年,如何反映在他最具代表的《阿呆》裡面。蔡揚名刻苦不屈,勇於創新,一起拍片就像一家人的團結精神,因為愛電影而永遠年輕的形象,就這樣寫活在《天涯總有相會時》裡面。」
作者介紹 蔡揚名 ∣ 傳主1939年出生,雲林北港人。曾為戲院經理、場記。1950年代以降,以藝名「陽明」,演出《金色夜叉》、《黃昏故鄉》等逾150部電影,有台語片第一小生之稱。後轉執導筒,並赴港發展,成為邵氏簽約導演,作品有《方世玉》、《警察》等。未久回台,以「歐陽俊」為名,依憑敏銳嗅覺與豐富從影經驗,在《少林殺戒》、《大地飛鷹》等武俠片中注入不同質地;結合鄉土題材,藉《在室男》、《舞女》等走出新電影商業路線。同時更以《錯誤的第一步》開啟社會寫實類型,打造台灣黑幫電影版圖,代表作包括《大頭仔》、《兄弟珍重》與《阿呆》「三部曲」,被稱為「台灣黑電影教父」。2013年紐約亞洲電影節頒贈終身成就獎;2021年獲第58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卓庭伍 ∣ 作者紐約大學電影研究博士。專職影像史與文化研究、評論與影視創作。現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理事兼影展選片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專任助理教授。 林文淇 ∣ 審訂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學士班、英文系合聘教授與台灣電影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放映週報》總編輯。著有《華語電影中的國家寓言與國族認同》、《我和電影一國:林文淇電影評論集》;編有《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台灣電影的聲音:放映週報VS台灣影人》與《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等。
產品目錄 目次推薦序 五十年的電影傳奇—蔡揚名導演 林文淇折射出跌宕起伏的台灣電影史 蒲鋒與永遠勇健的蔡老大相會 蘇致亨 楔子 《錯誤的第一步》,三十四歲,在紐約【第一章 北港囝仔的明星夢】媽祖婆的契囝如夢幻泡影的處女秀——《紅塵三女郎》加入演員訓練班戲院經理的日子縱身一躍搏機會——《思相枝》《世間人》【第二章 台語片鼎盛時期第一小生】與女明星同酬第一人——《金色夜叉》黃金團隊就是票房保證——《悲情城市》《寶島夜船》《黃昏故鄉》《請君保重》與辛奇再續前緣——《天災地變彼一夜》《悲戀公路》《求妳原諒》《後街人生》《燒肉粽》遠赴日、韓的跨國合作——《琉球之戀》《夕陽西下》《密使》【第三章 文藝愛情大悲劇風靡全台】神采奕奕的溫柔情人——《難忘街路燈》《愛你到死》大明星遇上瘋狂粉絲——《女飛俠》《女通緝犯》《海上的男兒》老天爺賞飯吃的軋戲體質【第四章 把握機緣轉執導筒】情義相挺初導戲——《真假金龜婿》赴港試身手——《方世玉》邵氏延攬為簽約導演——《警察》《碼頭風雲》與倪匡、邱剛健、蔡瀾多次共事歐陽俊的誕生——《雙龍谷》【第五章 掀起台式武俠片熱潮】為傳統武俠注入台語片質地——《少林殺戒》《中原鏢局》《龍虎群英》再現瀟灑狂想的古龍風格——《大地飛鷹》《五花箭神》《情人.看刀》選角、敘事、宣傳深諳商業電影之道【第六章 社會寫實類型片的第一步】一篇浪子回頭的報導——《錯誤的第一步》「蔡式」暴力美學與電檢的周旋發掘朱延平的喜劇天分【第七章 打造台灣黑幫電影版圖】探索社會邊緣題材——《凌晨六點槍聲》將女性復仇片推上高峰——《女性的復仇》「鬼見愁」吳敦擺平東京拍攝關卡台味敢曝美學始祖——《美人國》【第八章 電檢制度下的無奈與遺憾】台產警匪片的新視野——《慧眼識英雄》《痞子英雄》遭遇電檢處多次禁演與刪減——《衝破黑漩渦》傳記改編之作胎死腹中——《我綁架了我的學生》斥資拍攝飛車槍戰難敵大刀——《小妞.大盜.我》【第九章 結合鄉土題材與社會寫實】與吳念真合力開拓新電影商業路線為底層勞工點播的金曲串燒——《在室男》誰人會當了解做舞女的悲哀——《舞女》結合青春偶像與鄉土氣息的政宣片——《芳草碧連天》《箭瑛大橋》《孤戀花》掛名導演提攜後進——《糊塗三劍客》《浪子遊龍》《快樂英雄》《望子成龍》紅極一時的兒童神怪片幕後推手——《殭屍小子》《新桃太郎》《新阿里巴巴》【第十章 後電檢時代的嘗試與奔放】台灣本土黑幫的仇與愁——《大頭仔》勾勒黑社會底層的續篇——《兄弟珍重》傾盡情感的三部曲最終章——《阿呆》銀幕裡遇見最初的自己 後記 遲來的金馬終身成就獎附錄 與剪刀共舞的台灣黑電影 卓庭伍蔡揚名生平大事紀要蔡揚名電影作品年表本書所援引採訪場次列表
書名 / | 天涯總有相會時: 台灣黑電影教父蔡揚名 |
---|---|
作者 / | 卓庭伍 |
簡介 / | 天涯總有相會時: 台灣黑電影教父蔡揚名:蔡揚名為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他曾是台語片第一小生,演出逾150部電影,轉執導演筒後,以精準眼光,開展出商業類型片多元風格, |
出版社 /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180146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180146 |
誠品26碼 / | 2682807825000 |
頁數 / | 312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14.8*2.1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 推薦序
五十年的電影傳奇——蔡揚名導演
林文淇
他,是台語片第一小生,自一九五七年起演出的電影超過一百五十部。
他,是風格最多元、作品類型最多樣的導演,執導的影片超過五十部。
他,是台灣電影界不吝提攜後進的前輩,陳俊良、朱延平、吳敦等多位電影人都稱他師父。
他,就是蔡揚名導演,橫跨台灣電影史五十年的傳奇。
我是在二○一三年接任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後初次見到蔡揚名導演。那時他甫自美國紐約亞洲電影節策劃的Taiwan Pulp(台灣黑電影)單元獲頒終身成就獎。和藹可親的蔡導提起這個來自國外的肯定,越聊神采越煥發飛揚起來。然而,面對蔡導我卻感到十分羞愧。羞愧的是,我忝為所謂的台灣電影研究學者,對他主演與導演作品所知竟十分有限,國內外的電影學界也幾乎沒有任何關於他的研究著作。
爾後,我有多次機會與蔡揚名導演見面,聽他說起自己的成長故事以及在電影圈的工作經歷,真是精彩萬分,不禁興起該為他出版傳記的想法。那時才知道國家影視聽中心已經自二○一八年起,對蔡導演進行密集口述歷史訪談,也有為他出版專書的打算,只是中心雖然已經是行政法人,經費與人力均有限,要出版研究專書心有餘而力尚不足。
所以,當二○二三年底知道國家影視聽中心將由卓庭伍主撰,出版蔡揚名導演的專書時,心裡大大叫好。中心邀請我擔任這本書的審訂工作時,我也就不推辭,因為這不僅得以稍解當年沒能在電影資料館館長任內實踐的遺憾,也能藉由參與書的出版工作,讓蔡揚名導演的傳奇生平以及為台灣電影史奉獻半生的經歷更廣為周知。
《天涯總有相會時:台灣黑電影教父蔡揚名》這本書的撰寫是個浩大的工程。蔡揚名導演的電影經歷太豐富,要從他的眾多訪談中整理出重要的內容納入書中,如何避免長篇堆積史料,提供讀者兼具知識性與可讀性的文字是一大挑戰。更何況書的內容是蔡揚名導演超過半世紀的往事,有不少細節與時間脈絡他已經記不起來,需要透過研究釐清事件脈絡再向蔡導查證。加上蔡導的口語表達又是那麼具有魅力,尤其是信手拈來的台語俗諺,往往找不到準確傳神的書寫文字。
所幸,這本書的作者卓庭伍是電影創作出身,不僅對於蔡揚名導演的電影具有極大的熱情,更是美國紐約大學電影研究博士。她因擔任蔡揚名導演二○一三年在紐約亞洲電影節活動的翻譯,與蔡導結緣,甚至當下就決定博士論文要以被稱為「台灣黑電影」的社會寫實片作為主題。在博士論文撰寫期間,卓庭伍就已經對蔡揚名導演的電影進行研究,二○二二年取得博士學位返台,正是這本專書的最佳作者人選。如她在本書的楔子中所言,從博士論文到本書,她對蔡揚名的研究與撰述竟然是一個十年的旅程!
《天涯總有相會時:台灣黑電影教父蔡揚名》是蔡揚名導演的傳記,記錄了他如何從一個北港小孩成為台語片巨星,又因緣際會從幕前走到幕後成為電影導演的經歷。不論是他第一次演出竟然說不出話而被刪戲;直到擔任場記時,自願在夜裡當替身跳入海浪翻騰的金山海灣才終於成為演員;以陽明為名的小生形象走紅後,甚至有影迷瘋狂到為他自殺;或是他受邵氏青睞簽為基本導演,卻因不適應香港生活棄約回到台灣,必須改用歐陽俊的名字繼續拍武俠片;後來為了拍《錯誤的第一步》(一九七九),他接受原著作者馬沙須親自演出的條件,還是讓影片一炮而紅;而鉅額投資的社會寫實片《小妞.大盜.我》(一九八二)卻因為電影檢查制度被刪減三十八分鐘,導致血本無歸。蔡揚名導演豐富精彩的電影經歷,讓這本傳記讀來充滿驚奇與轉折,也從中獲得許多人生啟發。
《天涯總有相會時:台灣黑電影教父蔡揚名》也是一本彌足珍貴的台灣電影史。當一九三九年出生於北港的蔡揚名導演,十五歲孤身到台北謀生,受到電影吸引,一心成為演員之際,也正是台灣從香港廈語片手中爭回本土市場的台語片興起年代。從蔡揚名導演的演員經歷,可以窺見台語電影產業在那個草創萌發時期,從製作到映演各面向的景況。書中關於蔡揚名導演幾個重要時期執導的武俠片、社會寫實片、黑幫片、鄉土寫實片等,都還是至今少有研究的台灣電影類型。例如蔡揚名導演在一九七○與八○年代之交拍攝的《錯誤的第一步》、《凌晨六點槍聲》(一九七九)、《女性的復仇》(一九八二)與《衝破黑漩渦》(一九八二)等社會寫實片,書中透過蔡揚名導演自身的記述,鮮明呈現當時這些以犯罪與女性身體為賣點的類型片對觀眾的吸引力,以及與電影檢查制度之間無可避免的角力。
除此之外,由於作者卓庭伍非常貼心地,將書中提到的蔡揚名導演主要演出與執導的影片做了簡介;書中還插入相關的海報、報紙廣告、劇照或工作照,因此這本書也是從一九五○到九○年代,超過五十部台灣電影的參考手冊。
我相信所有喜愛電影、對台灣電影歷史感興趣的讀者,都會與我一樣深深感謝《天涯總有相會時:台灣黑電影教父蔡揚名》這本書的出版。我也相信,所有讀者在讀完這本書之後,也都會與我一樣,對蔡揚名導演發出由衷敬意,感謝他一生為台灣電影所做的貢獻。
蔡揚名導演,謝謝您!
推薦序
折射出跌宕起伏的台灣電影史
蒲鋒
男主角踏出監獄大門後,打算從此退出江湖重新做人。偏偏江湖恩怨不會過去,還一直纏繞著他。他不單無法脫身,還要受盡委屈充滿悲憤,最後發現一切都源於要僭奪幫主地位的陰謀家,男主角只好奮起反抗。當看到蔡揚名導演一九八二年公映的這部作品《衝破黑漩渦》時,免不了聯想到吳宇森的《英雄本色》(一九八六),兩部影片的基本橋段竟然頗為相似。我這裡沒有半點在暗示《英雄本色》是受到《衝破黑漩渦》的影響,因為我已為文分析過,影響《英雄本色》的是一九七一年張徹導演、邱剛健編劇的《大決鬥》。巧合的是,在《大決鬥》中飾演幫中僭主甘文杉的演員是川原,在《衝破黑漩渦》中飾演大反派僭主金水的還是川原。我自己作類型研究,有個直覺的想法:類型的一些基本橋段是「發現」出來而不一定是繼承模仿而來的,蔡導演的這部《衝破黑漩渦》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方面它有其原著,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由《錯誤的第一步》(一九七九)一步步發現出的黑幫片「退出江湖」公式。
在我的電影類型研究中,總是不可避免會遇到蔡導演的作品。我研究香港及台灣的黑幫片,蔡導演的《錯誤的第一步》、《大頭仔》(一九八八)和《阿呆》(一九九二)都是不能繞過的研究對象。《錯誤的第一步》是一部黑道人物改過自新的道德教誨文藝片,卻也是真實犯罪片的先聲,而香港經驗,真實犯罪片是黑幫片發軔時需要經歷的階段。萬梓良主演的《大頭仔》是台灣「二哥黑幫片」的代表作,《阿呆》則是最富台灣電影特色的「小弟黑幫片」早期作品。不認識蔡導演的作品是無法了解台灣黑幫片的發展脈絡的。
我寫武俠片功夫片,一九七○年代功夫片成型時,方世玉以其少年英雄形象再度被發掘出來成為熱門素材,當時第一部《方世玉》電影正是蔡導演一九七二年在香港執導的。我曾寫過兩篇長篇文章追溯香港警匪片的源流,蔡導演一九七三年為邵氏兄弟公司執導的《警察》是香港警匪片「辣手神探基本型」建立前的作品,地位很特殊。影片主角王鍾還因這次演出在一九七七年獲邀在麗的電視警匪電視劇《大丈夫》(一九七七)擔任警官主角。王鍾後來又為邵氏執導了《金手指》(一九八○)、《踩線》(一九八一)和《衝鋒車》(一九八一)三部警匪片,成為推動香港警匪片潮流的重要人物。我曾寫過長篇文章分析香港愛情小說作家依達的改編電影,蔡導演執導,柯俊雄、張艾嘉主演的《昨日匆匆》(一九七七)正好是最後一部改編依達作品的電影,而且保留了依達電影的一個重要特色。
由於以上與蔡導演作品的多番相遇,教我對蔡導演其人其作品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今次有幸讀到卓庭伍君這部蔡導演的專著自是十分欣喜,它結合認真的資料整理和與蔡導演長時期的訪談,對蔡導演的生平和創作提供了詳盡的資料。舉例而言,台灣影業有個特別的現象,有時為了票房原因常會以名氣大的導演掛名,實際拍攝則另有其人;另一方面,又常有導演因種種原因改了一個名字掛導演銜,偏偏蔡導演兩者都有,這些容易引起的混淆通過本書都得以釐清。
蔡導演的電影生涯由台語片的紅小生到國語片的賣座名導演,而且又曾到過香港發展,於是他的電影生涯也就在一個程度反映了台灣電影的種種起跌。我曾多番強調香港影業在一九八○至九○年代的興盛與香港擁有創作自由有莫大關係。閱讀本書敘述蔡導演攝製影片時,要不斷與台灣的審查機制作種種交涉,勞心勞力,常要作出妥協,更免不了被刪剪到支離破碎,失去影片原有的戲劇效果。從他的個人經歷可以看到台灣影業在創作自由受到嚴重限制下所受到的束縛,也就反映到台港兩地電影工業在一九八○至九○年代盛衰的一個關鍵原因。
蔡導演不止是蔡導演,他在一九六○年代是台語片的紅小生陽明,我曾看過他的《琉球之戀》(一九六六)和《夕陽西下》(一九六六)的國語版,其演出完全體現出台語片以憂鬱為美的審美觀念。看他的導演作品,無論什麼類型,好像仍免不了滲入絲絲台語片的憂鬱調子,成為自成一格的個人特色。有了蔡導演,看台灣電影的經驗也就變得更多元和豐富。
推薦序
與永遠勇健的蔡老大相會
蘇致亨
初次見到蔡揚名導演本人,是在國家電影中心舉辦的「台語片60週年」開幕茶會上。一襲白衣白帽,搭配全白西裝褲,墨鏡也擋不住這位「台語片第一小生」的明星氣質。翌年,有幸搭上本書作者卓庭伍、任職於影視聽中心的陳睿穎和電影研究者梁碧茹的順風車,一同跟導演聚餐。當天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導演跟緊時事的能力。他說自己仍每日讀書:讀瓊瑤當年出版的新書《雪花飄落之前》哭了好幾回,就連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都在出版後馬上就看了。聽導演講書,你絲毫不會懷疑,眼前這位前輩,就是有著能夠搶先買下版權,以《大地飛鷹》(一九七八)開創古龍武俠片風潮,以《錯誤的第一步》(一九七九)成為「台灣黑電影」先鋒,以
《在室男》(一九八四)轉型改編鄉土文學的精準眼光。
在我印象中的蔡老大,體力好得不得了,記憶力更是驚人。講起年少往事,當年那位渾身是勁,報名健力健身房的十七歲少年,彷彿就在眼前。飯局結束後,還得是這位年逾八十的前輩,奉勸我們這幾位未老先衰的老妹們每天都要乖乖運動。而他憶起過往,又像個通達的「老小孩」:會因為想起年少某部電影的情節(比如徐守仁執導的《難忘街路燈》〔一九六五〕)或某首歌曲的歌詞(比如詹天馬作詞的〈桃花泣血記〉)感動到落淚。而那些新聞報導寫來腥風血雨,涉及竹聯幫、三合會、山口組的江湖往事,如今講來都少了點情緒,只剩下感激。
要為這樣一位從戲院經理、場記、演員一路成為「黑幫電影教父」的傳奇人物立傳並不容易。大約三十年前,國家電影資料館有黃秀如、薛惠玲、吳俊輝、黃庭輔、林文珮、石婉舜、黃書倩、蔡菁菁這樣一群年輕人,在井迎瑞和李泳泉的領頭下,一人跟著一位前輩,在《台語片時代(一)》記下台語片導演的風範。三十年後,有更多人試圖捕捉這段《毋甘願的電影史》當中,具有多麼《百變千幻不思議》的《台語片的魔力》,在林文淇老師的頻頻敦促下,更陸續有了好幾位明星的傳記出版:陳亭聿寫白虹、何思瑩寫小艷秋。終於,我們又盼來這本卓庭伍寫的《天涯總有相會時:台灣黑電影教父蔡揚名》。
庭伍具有吾輩同行最適合寫蔡揚名的特質。她博士論文研究「黑電影」,勤於翻箱倒櫃找資料,熟稔於「黑電影」最苦惱的審查體制。她自己編導短片,讓這本書並不止於編年片介,更記下蔡揚名在執導每一部電影背後的現實掙扎與解方:無論是改名、選角、帶人,或是雨過天晴後率隊去白沙灣「炒沙」。她更能讓導演樂於作莊,暢談天南地北。因此,我們才得以一窺導演苦澀的北港童年,如何反映在他最具代表的《阿呆》(一九九二)裡面。蔡揚名刻苦不屈,勇於創新,一起拍片就像一家人的團結精神,因為愛電影而永遠年輕的形象,就這樣寫活在《天涯總有相會時》裡面。這本書所記錄下的電影之路,正是我們重訪台灣電影史當中,除「健康寫實」到「台灣新電影」的中影系譜外,對於台灣影視產業發展影響更鉅的商業電影譜系。僅以此推薦短序,致上我對傳主和作者的最高敬意。
內文 : 內文精摘
台灣本土黑幫的仇與愁——《大頭仔》
一九八○年代後期,戒嚴令的解除及民主化運動為電影帶來了更多呼吸的空間。一九八八年一月,新聞局電影處公布了由小野負責研擬的「電影片檢查規範」,不但給予更明確的電影檢查標準,放寬檢查尺度,也允許曾在新聞媒體上報導、討論過的事件,得以在一定範圍內成為創作題材。相較之下,蔡揚名更覺得以前的創作空間過分狹隘。終於,台灣電影可以不用綁手綁腳,直面現實。憑著對電影類型、時代氛圍的靈敏直覺,蔡揚名抓緊機會,在一九八八年開拍《大頭仔》(一九八八)。
此時起,蔡揚名拍攝的幫派題材,比電檢時期為躲避嚴格審查所呈現的「健康」版本更加飽滿圓熟。《大頭仔》的故事改編自綽號「大頭成」的吳進成在獄中出版的自傳《我在黑社會的日子》—電影海報上的副標題便是「我在黑社會的日子」。大頭成在中部長大,後來北上混黑社會,跟隨三重老大TAKE(武雄)。因TAKE 遭人暗殺,視TAKE 為親人的大頭成憤而復仇,被捕入獄。蔡揚名請熟識的記者打聽,得知吳進成在台南看守所,不能探視,最後請法院的書記官協助溝通,買到了改編版權。
當時,鴻泰影業的沈長聲願意投資,但要求由萬梓良擔綱男主角。蔡揚名心想,雖然我很會教戲,但找一個香港人,要怎麼演台灣流氓?直到見到萬梓良本人,發現這個演員非常用心,立刻同意。帶著萬梓良去找自己認識的大哥,讓他跟一群兄弟混了七天,學吃檳榔、學動作習慣。萬梓良完美地融入角色,最後以《大頭仔》獲得了第二十五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日後,萬梓良在中國大陸經商成功,還招待蔡揚名四處遊玩,逢人就介紹蔡揚名是他的恩師。
為《大頭仔》尋找女主角,也是一波三折。還沒拍板定案時,沈長聲即在報上宣布女主角是陸小芬,沒想到陸小芬檔期軋不過來,這時任誰來接都顯得尷尬。蔡揚名覺得恬妞比較好說話,但是她四年前即結婚淡出影壇,又經歷產女、離婚。於是他半玩笑地對萬梓良說:「現在靠你啦!用﹃美男計﹄跟恬妞撒嬌,把她騙來演女主角。」沒想到恬妞竟真的「中計」了,答應邀約,《大頭仔》也成為她復出後的第一部台灣電影。片中,恬妞擺脫以往清純形象,逃戰性格潑辣的脫衣舞孃,為此還和萬梓良一起到牛肉場觀摩。銀幕上,萬梓良和恬妞火花四射,電影上映後叫好又叫座。
《大頭仔》另一個重要的角色是由陳松勇演出的TAKE 老大。陳松勇年輕時力氣大,在友人引薦下進入台視擔任幕後工作人員、臨演。後來在陳俊良的《春寒》(一九七九)、《茉莉花》(一九八○)與《賭國仇城》(一九八○)演出小配角,蔡揚名因此認識陳松勇,知道他愛喝酒。《舞女》一片,需要一個臨時演員飾演偷摸陸小芬屁股的「蔡董」,蔡揚名覺得陳松勇很適合,就讓他上場。後來又在《望海的母親》(一九八六)中,讓陳松勇飾演陸小芬的大伯。
到了《大頭仔》,TAKE 老大這個角色身上需要有刺青,吳念真注意到陳松勇身上的刺青,便推薦他。蔡揚名也傳授演戲技巧,還親自示範,知道機會難得的陳松勇,學得很認真。陳松勇也曾表示,進入電影圈後,影響他最大的是蔡揚名導演,對他來說像是哥哥、老師一樣的角色。蔡揚名平常不多話,說的那一、兩句,他都努力理解。陳松勇黑道大哥形象大大成功,後來楊登魁堅持侯孝賢的《悲情城市》(一九八九)要用他飾演大哥,最終讓他拿到了當年的金馬獎影帝。
至於TAKE 老大手下小弟錘哥(蔡金錘),則是由蔡揚名的小兒子蔡岳勳飾演。早在拍攝《芳草碧連天》時,蔡揚名就讓當時擔任助導的蔡岳勳演出小配角,累積他的實戰經驗。《大頭仔》中,蔡岳勳演出錘哥一角,戲分頗多,他還因此偷偷拜萬梓良為師,請他指導演技,以免在父親面前丟臉。蔡揚名在拍片現場嚴肅認真,蔡岳勳從小看他執導,背後和其他人一起稱他「蔡老大」—蔡揚名的威嚴已超越爸爸和導演角色,是在精神上、心理上、拍攝作業上,引領劇組的「老大」。
《大頭仔》電影中雖然沒有清楚說明主角大頭仔的出身地,但是大頭仔告訴哥哥他要離家去台北的時候,背景隱約看到台西崙前的站牌,可以知道故事發生在蔡揚名熟悉的雲林台西。大頭仔為了討回哥哥被詐賭的錢,失手殺人後入獄服刑。獲釋後,不被社會與家人接納的他,前往台北發展,遇見跳牛肉場的舞女阿君,為她教訓了想吃豆腐的客人,兩人隨即相戀同居,又得到了黑社會老大TAKE(武雄)的賞識,加入幫派為其效命,兩人情同父子。
片中黑社會裡宛如家族的關係組織,成為大頭仔背井離鄉後的棲身之所,也是情感所依。陳松勇飾演的TAKE 老大一出場,鏡頭帶到他身披半甲紋身,白色吊嘎,手臂上刺了持斧的武士,十足草莽武勇。但是他接納了社會孤兒大頭仔,視如己出,常叮嚀大頭仔要存錢、孝順父母,要他準備結婚、開店做生意。後來,TAKE 為了大頭仔跟敵對幫派「市仔尾」的大哥文輝談判不成,遭人暗殺,他所代表的黑幫義理人情開始衰敗,大頭仔最終走上復仇之路。
《大頭仔》可以視為《錯誤的第一步》、《衝破黑漩渦》的完整版。兩部片中無法達成的鏡頭畫面、情節橋段和角色刻畫,都可以從這部片裡找到延伸。如《錯誤的第一步》中未能如實呈現的獄中暴力、《衝破黑漩渦》中無法多加著墨的幫派組織與人情世故—不管是兄弟還是父子情,都在《大頭仔》中有更深刻入骨的傳達。片中對女性角色與愛情的描繪,更是展現黑幫電影中少見的細膩層次,甚至大膽而前衛。恬妞演出的阿君沒有因為幫派類型而被邊緣化,她美麗率直、勇往直前,絲毫不遮掩自己的憤怒與情慾,為大頭仔闇黑的生命染上了鮮豔的顏色。片尾,大頭仔遭到警方通緝,一群警察悄聲包圍公寓,屋裡阿君懷抱睡著的大頭仔,把他的手放到自己的右胸上說:「想要跟你生個孩子,不知道來不來得及。」比任何大哥都有魄力。
一九八二年相關單位開始討論、逐步實行的電影分級制,終於在一九八八年由行政院新聞局頒布明確的「電影片分級處理辦法」。根據裸露、性行為與暴力血腥等內容,分為普遍級、限制級、輔導級。這一年,《大頭仔》就被新聞局列為輔導級。輔導級比普遍級的電影刺激,又比限制級電影有更多潛在觀眾,於是被排在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四日的午夜場首映,打破了國片無法和西片比駕齊驅的慣例,和好萊塢大片、也是輔導級的《藍波:第一滴血第三集》同時上陣,也成為台灣首度國片和西片「全線午夜場聯映」。台灣從一九八二年開始試辦午夜場,偶爾會有電影在首映前一晚以午夜場形式上映,通常只有幾家戲院放映,但這一次,戲院對《大頭仔》和《藍波:第一滴血第三集》抱持高度信心,全台院線同時以午夜場首映,果然票房開出雙響砲。而且《大頭仔》配有國、台語兩個版本,許多觀眾支持台語版本,認為台語版更有震撼力。
(未完待續)
最佳賣點 : 蔡揚名為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他曾是台語片第一小生,演出逾150部電影,轉執導演筒後,以精準眼光,開展出商業類型片多元風格,還被稱為「台灣黑電影教父」。本書記述他傳奇經歷,由國家影視聽中心及遠流共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