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 想法 留言
| 作者 | 李喬 |
|---|---|
| 出版社 | 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思想 想法 留言:與其說李喬是為了撰寫文學與文化評論而長期廣泛大量地閱讀,不如說剛好相反,他是「凝視現實有感——大量閱讀,深化思考——論述問題,提出解方」。李喬的 |
| 作者 | 李喬 |
|---|---|
| 出版社 | 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思想 想法 留言:與其說李喬是為了撰寫文學與文化評論而長期廣泛大量地閱讀,不如說剛好相反,他是「凝視現實有感——大量閱讀,深化思考——論述問題,提出解方」。李喬的 |
內容簡介 與其說李喬是為了撰寫文學與文化評論而長期廣泛大量地閱讀,不如說剛好相反,他是「凝視現實有感——大量閱讀,深化思考——論述問題,提出解方」。李喬的知識飢渴症,是因為他有持續關心,想要釐清、解釋、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攸關他所生存的島嶼,以及與他一起共頻呼吸的島嶼子民。這些問題不是一本書、一種主義、一類思潮可以釐清與解答。那個被怪獸追趕的惡夢,既是指涉「生命是痛苦的符號」,也是臺灣命運的隱喻,惡夢纏繞的時間有多長,李喬閱讀、思考與寫作的時間就有多長。這不只是隱喻,這是李喬的生活現實與生命實體。這個生命實體,從青年時期思索「痛苦的符號」開始。他所遇到的老師博學者眾,帶領他進入知識海域,如中國文字學、西方哲學、佛學、易學、心理學……等等,而他所自學的各種文藝思潮與文學理論,現代主義、存在主義、寫實主義、自然主義、浪漫主義、魔幻寫實、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後設理論,無所不包,還有各種歷史書籍、符號學、語言學、文化研究、文化人類學……。1990 年代開始,臺灣現實與臺灣命運的課題開始纏繞李喬,他的閱讀更積極更廣泛了:「約在1990 年之後十多年,我才始於自我強迫,終而狂熱投入,苦讀文化人類學的書籍,旁及現代民族、國家、權力、殖民、生態的論述,都是自修苦學(當然也向多位行家請益),顯然所學不完整。但我努力思索探索,追求體系性理解——這是我中老年後最美好的一部分。」如此這般,李喬建構了一張幅員遼闊的閱讀地圖,地圖上密密麻麻註記了無數閱讀旅棧,每一個旅棧都幻變成無數評論,「雜學家李喬」誕生。所有的跨界閱讀都成為「雜學家李喬」的脊骨血肉,織就他的思考紋理與思想體系,更成為他的靈魂底色。我認為,李喬的評論甚至比他的小說更貼近「李喬本尊」,更能彰顯「思想家李喬」的整體面貌。李喬以廣博雜學,試圖探索、描繪、解釋這個世界的紛繁現象,試圖揭露這個世界(特別是臺灣)的問題與困境,尋求解決的路徑與方法,成就了近二百萬字的評論文字,「雜學家李喬」、「思想家李喬」幾乎可以說是《評論卷》十冊最精簡最精準的註腳。
作者介紹 李喬,本名李能棋,1934年出生於苗栗大湖。新竹師範學校畢業,勤於涉獵各類知識,形成作品豐富內涵,創作包括小說、詩、散文、戲劇、雜文、評論等。精擅多樣類型,講究形式變化,主張「文學志在反抗」和「臺灣主體意識」,作品已有多國語言外譯。寫作之外,另亦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及公共事務。曾獲吳三連獎、國家文藝獎、臺灣文學金典獎、行政院文化獎等。李喬全集主編: 黃美娥,現任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另亦擔任國家藝術基金會董事、漢學研究中心指導委員、臺灣圖書館臺灣學研究中心諮詢委員等,曾任臺灣大學臺文所所長、臺灣文學學會理事長。長期從事臺灣文學研究與史料編纂,著有《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及論文百餘篇,另編有《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臺灣原住民族關係文學作品目錄暨選集1603-1945》、《世界中的臺灣文學》等十餘種。曾獲竹塹文學評論獎首獎、巫永福文學評論獎、國家圖書館「臺灣各大學學術資源能量風貌」文學研究專書高被引排序第一。評論卷主編:楊翠,1962年生,臺中人,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曾任《自立晚報》副刊編輯、《自立週報》全臺新聞主編、《臺灣文藝》執行主編、臺中縣社區公民大學執行委員、行政院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著有散文集《最初的晚霞》、《壓不扁的玫瑰:一位母親的318運動事件簿》、《年記1962:一個時代的誕生》,傳記文學《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學術論文《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少數說話:臺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並與施懿琳合著《彰化縣文學發展史》,與廖振富合著《臺中市文學史》。
產品目錄 向反抗的哲學家致敬為臺灣而寫:李喬的文學、哲學與行動為臺灣文學「做膽」編輯凡例一、前言二、漢文化批判、文化立國說三、反抗哲學、土地認同四、人生意義:減輕生界痛苦五、「直觀映象術」、「意識自療說」六、「得救」「涅槃」「無機存在」七、文本(Text)變異說八、臨走心聲九、最後遺言附錄文學:苦難與救贖的火炬鄭南榕之殉自然、人文與共構交想——竹塹學的建構提要與進程客家文化研究的現狀與未來二七部隊與人民反抗的歷史意義
| 書名 / | 思想 想法 留言 |
|---|---|
| 作者 / | 李喬 |
| 簡介 / | 思想 想法 留言:與其說李喬是為了撰寫文學與文化評論而長期廣泛大量地閱讀,不如說剛好相反,他是「凝視現實有感——大量閱讀,深化思考——論述問題,提出解方」。李喬的 |
| 出版社 / | 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7242285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7242285 |
| 誠品26碼 / | 2682654593008 |
| 頁數 / | 240 |
| 裝訂 / | H:精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14.8*21cm |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九、最後遺言
以下所述,在我近千萬文學文化文字裡,大都以不同形式、角
度表達過,在人生的末段因念念不忘,所以再簡略敘述一次,是向
自己交代,也是給後人的遺言。
我是一個悲觀者,悲觀論者,是生長經驗、處身時代的反應,以及智識探討的結果。但卻是一個積極生活閱讀反省者。就是這種生命姿態,一生總是陷入「莫名其妙」的痛苦中。也許有人會譏以「無聊之痛」——事實上對人間之苦,全無助益嘛!沒辦法:是這種「生命形態」嘛!以這種心情寫下下列「遺言」:
一、「臺灣人」迄至於今日——2018 年,仍未晉「成熟狀態」。「臺灣的人」,一種形容詞狀。幾百年的「分割」,那漢文化的「文化傳統」仍如實壓制在心靈上。看看對岸中國經歷「文化大革命」,大概還是差不多,縱然科學武器可與資本主義老大分庭抗禮,但人文社會,生命觀、價值觀,還是很少變遷。看看臺灣,街上學校,「學子少年」,甚至中年男女,人人低頭手機;人的「個別像」越看越模糊。想想本人「走後」,臺灣、中國,唉!無言。
本人在「走之前」,最大隱憂不在統獨之爭,不在制度之辨,也非「理想之辨」,而是:什麼情勢之下,臺灣大地生界,臺灣各族類居民,可免受到核彈等毀滅性武器的攻擊——殺亡以百萬為單位出現?
先說中國;中國要拿下臺灣,以現在的七分政治加上利益攻勢,配以三分武力恐嚇,這就容易到手。反正「臺灣人仍在未成熟狀態」。就世界形勢看;資共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貿易戰」持續玩下去就是了。美日等國,只想把臺灣當作看門狗,或「橋頭堡」,不可能「敢」要土地,或殖民的野望。
臺灣人「吃」毀滅性武器,唯一情勢是:臺灣成為對抗「美日帝國」的中國前置基地。把先進武器配置於臺島北中南,尤其東部中段。這是堅守最佳備置。中國沿岸甚至中部各省,都可在第一波敵方炸彈攻守中,保持不傷。這是「最省本」的攻守策略。
至於「美日帝國」立即面對的是「臺灣這個前置強大碉堡」。所以:不得不先以毀滅性武器——核彈,生化武器摧毀「這個前置碉堡」。至於臺灣居民「百萬為單位」毀亡是「不得已」的「陪葬」而已。心有不忍,卻是形勢的不得不也。
一直處於「未成熟狀態」的「臺灣居民」,在這形勢下,神佛也仰首或低頭而已……。
這不是憑空幻想,而是邏輯的雙方戰略思考。這是臺灣島嶼的位置的潛存惡運,非人力改變的。奈何?
二、關於臺灣先民「分類械鬥」的事實與意義,在此要再談一次:漢人渡海來的,早期幾乎是窮無立錐的「羅漢腳」,他們是許以些許鹽米,向原住民取得荒地,植薯芋謀生的。清政府設一特殊制度:有多少資金、壯丁、槍枝,縣府就予「墾戶」身分——實際是占取羅漢腳已開墾使用多年的田地,真正開墾人一夕成為「佃農」——向墾戶繳稅。墾戶互相結合成集團,甲乙集團為擴展,自然互相要爭奪
而戰鬥。何人出戰?當然不會「頭家子弟」,當然是受到剝削的佃戶。文書記載:佃戶,兩子一人出戰,三子兩人上場;不遵者,明年「吊佃」,一家挨餓。「械鬥」實況是這樣。械鬥而亡,被人譏笑,家人甚至不敢,也難予「收屍」;「合葬」之,就是「義民」,後人尊為「義民爺」。福佬族譏笑客籍死難者為「助清廷奸人」。這是絕對誤指。實際上「漳泉械鬥」規模巨大於閩客之鬥多倍,其傷亡絕
大於閩客之間。重點是:相同族群方便結合與他集團戰鬥,械鬥原因是:墾戶拓展勢力之戰。這一點,臺灣世代子孫一定要辨明黑白;也還「義民」之冤枉。想想,「義民」多麼可憐!
最佳賣點 : 李喬以廣博雜學,試圖探索、描繪、解釋這個世界的紛繁現象,試圖揭露這個世界(特別是臺灣)的問題與困境,尋求解決的路徑與方法,成就了近二百萬字的評論文字,「雜學家李喬」、「思想家李喬」幾乎可以說是《評論卷》十冊最精簡最精準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