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蔡元培 | 誠品線上

解讀蔡元培

作者 楊照/ 策劃/ 主編
出版社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解讀蔡元培:他是辦學的先鋒,其思想的突破、創新讓他成為當時代孤獨的先行者蔡元培是北大最有名的校長,他任北大校長期間,前後提出正式辭職共達七次之多。他是近代中國辦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他是辦學的先鋒,其思想的突破、創新讓他成為當時代孤獨的先行者蔡元培是北大最有名的校長,他任北大校長期間,前後提出正式辭職共達七次之多。他是近代中國辦學的先鋒,其辦學主旨包括提倡民權和女權,並格外重視當時中國一般大眾陌生的理科。一九一二年,蔡元培擔任第一任教育總長,提出五項教育宗旨:「軍國民主義」、「實利主義」、「公民道德」、「世界觀」和「美感教育」。明確針對當時的弊病、闕漏設定,清楚顯示其思想的突破與創新程度。然而蔡元培思想中最為突出的,是對於美學、美育的重視,在當時代,他是一個孤獨的先行者。蔡元培一生與政治糾結,但他堅守原則信念高過政治權位,致使其在政治上最後成空,但反而凸顯了他在思想與教育方面的突破,在學術思想講壇上,成就了無可撼動的地位。▍「展讀民國人文」系列叢書三民書局的「展讀民國人文」出版計畫,首輯十冊於二〇二五年四月間出齊,也得到了海峽兩岸讀者的好評肯定。站在首輯打下的基礎上,第二輯我們以北京大學為軸,繼續編選八位人文思想家一共十本選集,繼續重構「民國」意義,提供大家理解歷史與深探現實的靈光刺激。本系列的出版,特別著重「民國」作為清楚的時代標記,其最簡單卻也最驚人的定性描述,是存在多時的中國皇帝制度,經過兩千多年歷史演變後,一九一二年在時代大動盪中突然消失。沒有了傳統、固定的答案,當時的人無法不自己去尋找答案。動盪與糾結,逼出了他們的智慧與活力,造就出一個大出人文思想人物的大時代。▍系列特色★ 兼具民國學術的深度與廣度精選八位民初重量級人文思想家——蔡元培、陳獨秀、胡適(二冊)、魯迅(二冊)、弘一法師、錢玄同、劉半農、傅斯年的著作,內容涵蓋國學、史學、文學、哲學、教育、藝術等領域,使系列叢書兼具民國學術的深度與廣度。★ 主編楊照撰寫「導讀」與「提要」每本選集前面附有長篇「導讀」,向讀者充分說明這位作者的時代意義,以及其思想、經歷的重點,減少閱讀隔閡,幫助大家得到更切身的體會。另外按照文章性質分若干輯,每輯之前備有「提要」,既提供文章出處背景,也連繫「導讀」內容,進一步刻劃作者的具體思想面貌。▍「展讀民國人文」系列作品解讀蔡元培(教改先驅)解讀陳獨秀(新文化運動領袖)解讀胡適(思想啟蒙運動推手)解讀魯迅(時代的靈魂吶喊)解讀弘一法師(藝術與宗教的修行者)解讀錢玄同(破古立新的語言革命家)解讀劉半農(築歌與聲之橋的語言實驗家)解讀傅斯年(史學改革先驅)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楊照|策劃.主編本名李明駿,臺大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廣播節目主持人,並長期於誠品講堂、趨勢講堂、敏隆講堂、藝集講堂開設課程。2021年以「楊照談書」榮獲第56屆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楊照勤於筆耕,著述豐碩,有《概念民國:不一樣的中國史.迴音》、《您好,馬克思先生:資本論及其所創造的世界》、「日本文學名家十講」(十冊)、「不一樣的中國史」(十三冊)、《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等數十種。近年積極推廣民國人文思想與學術,期望喚起人們重視中學與西學對接的這一批學人,在承襲傳統中求新之嘗試,以及在學術思想上之重大意義。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展讀民國人文」總序文/楊照導讀第一輯理想與教育提要新年夢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教育之對待的發展教育獨立議怎樣纔配稱做現代學生我在教育界的經驗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北京大學校旗圖說第二輯華工學校講義提要華工學校講義第三輯談美育提要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美育實施的方法以美育代宗教說美術的起源美術的進化第四輯說民族學、妖怪學與歐戰提要說民族學我之歐戰觀歐戰與哲學妖怪學講義總論續

商品規格

書名 / 解讀蔡元培
作者 / 楊照 策劃 主編
簡介 / 解讀蔡元培:他是辦學的先鋒,其思想的突破、創新讓他成為當時代孤獨的先行者蔡元培是北大最有名的校長,他任北大校長期間,前後提出正式辭職共達七次之多。他是近代中國辦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479316
ISBN10 /
EAN / 9789571479316
誠品26碼 / 2682960561005
頁數 / 29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0*15.0*1.5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展讀民國人文」總序文/楊照


三民書局的「展讀民國人文」出版計畫,特別著重「民國」作為清楚的時代標記。什麼是「民國」?關於「民國」最簡單卻也最驚人的定性描述,應該就是從西元前二二一年開始存在的皇帝制度,經過了兩千多年歷史演變後,突然消失了。
兩千多年間,不論歷史如何變化,皇帝都一直在那裡。尤其清朝兩百多年歷史,皇帝系譜格外明確: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一代一代傳承,人們理所當然以皇帝年號來認知時間,以皇帝為中心來和全中國其他人認同、連結。
如此清楚又如此重要的皇帝在時代大動盪中結束了,突然,「帝國」變成了「共和」。沒有人不知道皇帝是什麼,沒有人不知道大清帝國是什麼,然而取代大清王朝與大清皇帝的「共和國」,相對地卻很少人明瞭那究竟是什麼。從建立之初,「民國」的意義便模糊不清,活在「民國」裡的人因而必須自己去尋找答案。
沒有傳統、固定的答案,他們無法不思考拿來就用;而且還有另一股更龐大的力量逼他們非思考不可,那是切身、隨時都在變化的生活環境,要在這環境中活下去,總得有什麼可以依據的指引吧!
有迫切的思想需求,又有廣大的思想空間。今天我們比活在早期「民國」時代的人,當然有更多的思想自由,也有更豐富的思想資源,然而卻不見得有較寬闊的思想範圍。我們什麼都能想,甚至也幾乎什麼想法都能表達,但問題是:我們有多大的空間去想像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制度、不同的社會規範、不同的行事風格呢?
我們現在在大學裡能想像不進一個特定的系所,不以選課、上課的方式來學習知識,不以考試或交報告的方式來取得成績?我們能想像大學裡所有的老師都一律平等,不區分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地位?我們能想像大學教育以導師為中心,每位學生主要跟隨導師讀書,最終取得的成績主要是靠和導師互動所展現的態度與言談?
我們沒有這樣的思想空間,因為我們的大學,還有我們社會許多領域都已經有了明確的運作方式,限制了人們去思考改造變化的可能。
但在「民國」可以這樣思考大學,而且真的有很多人如此思考大學,提供了對大學的種種想像、描述。「民國」時期的一項特色,就在於還沒有人知道大學該長什麼樣子,大部分的社會領域都沒有人明白該如何運作,就連政治權力該怎麼安排也都仍然在雲裡霧裡任憑想像。
「民國」的前半場域是中國大陸,時間從一九一二年到一九四九年;「民國」還有下半,那是一九四九年之後,搬遷到臺灣來所經歷的關鍵變化。在大陸的前半與在臺灣的後半,共同的特色是時局混亂,逼迫人人困思問題解決方案,打開了可以進行破壞性或建設性種種實驗設計的大空間。
因而「民國」是出人物的時代,尤其是出人文思想人物的時代。並不是因為那些人都吃了神藥大力丸,不是因為他們遺傳了天賦異稟,而是時代的動盪與糾結,逼出了他們的智慧與活力。活在「民國」,讓他們得到了如此了不起,能夠成為「人物」的機會。「民國」是考驗、是挑戰,現實的條件使得在這個動盪空間中生活的人,沒有辦法做長期計畫,沒有資源完成具體社會建設,卻也因此鼓舞、刺激了豐富的人文思想。那不是關在象牙塔裡的哲思,也不是閑靜漫步的沉穩產物,而是從再切身不過的存在困窘中逼擠出來的看法與論點。國家可能被瓜分,家庭可能徹底拆解,故鄉被強占了,生活的最後據點明天就要消失……每一項都是真實的威脅,無從逃躲,非面對非提出對自己對群體的解釋不可。
我長期以來不斷呼籲:「民國」不該被遺忘,忽略「民國」我們就無從弄清楚臺灣歷史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拋棄「民國」也就拋棄了這由眾多人的存在苦痛,換來的豐富人文思想資源。
「民國」的歷史狀況使得這段時期的思想,很明顯地以原創性與多樣性見長,相對地缺乏大規模系統建構的成就,因此最適合以選文的方式來呈現。系列中每一本選集,基本上都是在通覽目前能找到的作者著作全集後編定的,盡量保留個別篇章的完整面貌,避免割裂斷章取義。體例上,每本選集前面附有長篇「導讀」,向讀者充分說明這位作者的時代意義,以及其思想、經歷的重點,減少閱讀隔閡,幫助大家得到更切身的體會。另外按照文章性質分若干輯,每輯之前備有「提要」,既提供文章出處背景,也連繫「導讀」內容,進一步刻畫作者的具體思想面貌。
「展讀民國人文」出版計畫,在三民書局與劉仲傑董事長的大力支持下,首輯十冊在二〇二三年四月到二〇二五年四月間順利出版,也得到了海峽兩岸讀者的好評肯定。在首輯出版「總序」中即曾如此期許:「……(印行)民國學術人文思想人物的作品精華,希望能讓讀者興發對這段歷史的好奇,如果得到足夠的支持,我們將會在未來擴大人物系列,期望能開創出一片『毋忘民國』的繁華勝景來。」
此其時矣,站在首輯打下的基礎上,繼續編選包括蔡元培、陳獨秀、弘一法師、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傅斯年八位人文思想家一共十本選集,繼續重構「民國」意義,提供大家理解歷史與深探現實的靈光刺激。

試閱文字

內文 : 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蔡元培是北大最有名的校長,是近代中國辦學的先鋒,其辦學主旨包括提倡民權和女權,並格外重視當時中國一般大眾陌生的理科。蔡元培一生與政治糾結,但他堅守原則信念高過政治權位,致使其在政治上最後成空,但反而凸顯了他在思想與教育方面的突破,在學術思想講壇上,成就了無可撼動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