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如一: 新聞人朱宗軻憶往文集 | 誠品線上

始終如一: 新聞人朱宗軻憶往文集

作者 朱宗軻
出版社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始終如一: 新聞人朱宗軻憶往文集:朱宗軻以一支筆兼具縝密心思,闖蕩紙媒、政府公關、新聞聯繫、無線電視和有線電視,展現媒體生涯五十載的無悔無愧無憾「新聞人」本色!本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朱宗軻以一支筆兼具縝密心思,闖蕩紙媒、政府公關、新聞聯繫、無線電視和有線電視,展現媒體生涯五十載的無悔無愧無憾「新聞人」本色!本書主要有三個部分,分別是「朱宗軻憶往」、「友朋回憶文」及「親人回憶文」;「朱宗軻憶往」計收錄三十餘篇文章,其中〈訪美紀聞七篇〉是其擔任《中央日報》採訪主任時,奉派出訪美國時的採訪報導;〈中南美之旅五篇〉則為擔任《中央日報》總編輯時,出訪中南美八國時的採訪報導。◆ 張作錦/聯合報前社長:我那時是《聯合報》總編輯,希望他來《聯合報》擔任副總編輯。我說,報館的總編輯只有一個,我不能馬上讓給你。◆ 李源德/台大醫院前院長:朱兄年輕時精力充沛,又十分努力,經常看到他來去匆匆,遊走台大醫院各處角落,以其敏銳的眼光,發掘並報導他人看不到的題目,引領風潮,成為冷漠社會不可或缺的一股溫暖。◆ 宋楚瑜/親民黨主席:由媒體人轉任行政院院會發稿人。每週星期四上午行政院舉行院會,宗軻都是陪同我列席行政院會的人。◆ 胡雪珠/中視董事長兼總經理:認識朱先生多年,我最佩服的就是他對新聞的理念絕對是一流的,我從他身上學習到許多,也獲益良多。◆ 沈春華/中視前主播:人生幾何,要看得通透並不容易,朱先生卻有這樣的智慧和胸襟。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朱宗軻(民國28年–113年)台灣新生報記者(民國54年9月–56年8月)大華晚報記者(民國56年8月–57年4月)台灣新生報記者(民國57年4月–57年5月)台灣新生報採訪組副主任(民國57年5月–58年8月)中央日報記者(民國58年8月–61年4月)中央日報採訪副主任(民國61年4月–63年1月)中央日報採訪主任(民國63年1月–67年1月)中央日報副總編輯(民國67年1月–69年3月)中央日報總編輯(民國69年3月–70年1月)行政院新聞局國內新聞處副處長(民國70年1月–70年7月)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副主任兼中央月刊總編輯(民國74年7月–79年7月)行政院新聞局國內新聞處處長兼任公共電視製播小組執行長(公共電視前身)(民國70年7月–73年10月)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總幹事(民國73年9月–74年7月)兼任中央通訊社副社長(民國73年11月–74年7月)中國電視公司總經理(民國79年7月–83年4月)中央日報董事長(民國83年5月–85年1月)博新多媒體公司總經理(民國84年10月–85年6月)博新多媒體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民國85年6月–86年2月)博新多媒體公司董事長(民國86年2月–87年5月)東森電視台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東森行銷顧問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民國87年6月–89年5月)東森電視台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民國89年5月–90年5月)東森電視台執行副董事長兼東森行銷顧問公司董事長(民國90年5月–91年4月)東森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民國91年1月–91年4月)佛光大學傳播學研究所兼任教授(民國91年9月–94年8月)編者:許道筠民國五十四年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民國五十五年,與朱宗軻文定終身,倆人相知相守,相互扶持一生。曾任中央日報編輯部編譯組編譯等職。方鵬程民國六十九年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職中央月刊社採訪編輯、台灣新生報副社長、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新聞系主任。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始終如一:新聞人朱宗軻憶往文集目次我想說的幾句話許道筠第一輯朱宗軻憶往一空難之夜,天人交戰:兼對知名眼科專家台大楊燕飛教授的懷念二一篇報導促成中華民國兒童心臟病基金會的誕生三辭卸中央日報總編輯原委四意外得宋楚瑜局長抬愛五新聞發布與新聞協調六孫運璿院長第一次電視直播記者會七追憶孫運璿先生二、三往事八為國內公共電視拓荒九索忍尼辛訪華記實一〇聯合報建南園文化中心一一美洲中國時報停刊之我見一二民進黨組黨一三與影后楊惠姍的「曖昧」關係一四中視晚間新聞的突破一五《大陸尋奇》創紀錄播映一六日劇《阿信》為中視創新績一七「博新」有線電視的命運一八朱宗軻媒體生涯五十載回顧一九初嘗學以致用,表現不很理想二〇新生報記者生涯的喜樂二一訪美紀聞七篇(一)歡樂中的隱憂(二)美國人對反共的認識(三)拋開「人情」放下「面子」(四)從黑孩子舉手看美國教育(五)放寬出國,鼓勵回國(六)台北是休士頓的大姐(七)麻將牌與訪客計畫二二中南美之旅五篇(一)我們在中南美洲的「阿蜜哥」(二)上帝創造了拉丁美洲沃土(三)洋溢在他邦的愛國心聲(四)駐外人員的耕耘與收穫(五)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二三在中視擔任總經理三年八個月二四文化的、新聞的、娛樂的:中視總經理朱宗軻談電視文化/梅新專訪,張堂錡整理二五「跨媒體」產業的營運之道二六懷念新聞記者典範黃天才第二輯友朋回憶文一正直不阿、勇於任事的正派新聞人:朱宗軻——宋楚瑜/親民黨主席二故人相憶,知交零落:痛失好友朱宗軻兄——李源德/台大醫院前院長三新聞界的好人:懷念朱宗軻——張作錦/聯合報前社長四遇見您是我一生的幸運——徐梅屏/聯合報系泰國世界日報前台灣辦事處主任五懷念朱長官宗軻——顏榮昌/前行政院新聞局副局長六您對新聞的理念絕對是一流的:朱宗軻先生與中視——胡雪珠/中視董事長兼總經理七讓我跨越不少的門坎:朱宗軻學長是貴人更是益友——盧治楚/中視前副總經理八多為他人想,少為自己謀——林銅城/前中視文化公司總經理九公義的冠冕為你存留——洪虎/前中視衛星公司總監一〇他一貫的熱情和謙沖貼近每個人的心——沈春華/中視前主播一一再見,永遠的老總朱宗軻!——陳朝平/中央月刊前副總編輯一二懷念政大新聞系一九六四班朱宗軻——簡興強/政大新聞系同窗一三悲哉!政大新聞系一九六四校友朱宗軻離開我們了!——蕭康民/政大新聞系同窗一四你照顧了海內外同學六十年——林文/政大新聞系同窗一五快樂志工的感念憶往——竇玉霞/前中央文工會同事一六創造東森新聞神話的舵手:朱宗軻總經理——鄭吉崇/香港自然美生物科技集團行政總裁一七我眼中的朱宗軻先生:敬業、真誠與細膩的領導者——徐琦娜/東森國際董事長室副總經理一八懷念朱總:媒體要贏得觀眾信任需有深度——陳素秋/鏡新聞公共議題企劃管理部副總經理一九他的名字老早記在荻港名人堂中:悼念資深媒體人朱宗軻先生——章澤儀/英日中通譯、浙江同鄉會理事第三輯親人回憶文一誠摯感謝,宗軻在天上看到大家,一定很開心和安慰!——許道筠二父親告訴我的:規規矩矩做人,實實在在做事——朱德仁三追思外公的無盡溫暖——梁家淇四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朱宗瑾/朱宗軻先生胞妹五一位思想開闊的新聞人:懷念宗軻二堂哥——朱宗澤/朱宗軻先生堂弟六鄉愁與尋根——章宗瀛/朱宗軻先生表弟七我認識的宗軻表哥——李秋蓮/朱宗軻先生表弟許與可太太八二哥很照顧我們——謝碧娥/朱宗軻先生表哥許祥海太太九懷念乾爹的智慧、風範與溫暖笑容——丁原偉/雲品國際酒店董事兼總經理、朱宗軻夫婦義子後記:再說幾句感謝話許道筠附錄:媒體報導新聞人朱宗軻逝世享壽八十五歲/二〇二四年三月十六日聯合報A6版朱宗軻從媒體監督到媒體掌門/一九九一年八月號/遠見雜誌第六十二期

商品規格

書名 / 始終如一: 新聞人朱宗軻憶往文集
作者 / 朱宗軻
簡介 / 始終如一: 新聞人朱宗軻憶往文集:朱宗軻以一支筆兼具縝密心思,闖蕩紙媒、政府公關、新聞聯繫、無線電視和有線電視,展現媒體生涯五十載的無悔無愧無憾「新聞人」本色!本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0137465
ISBN10 /
EAN / 9786260137465
誠品26碼 / 2682859384005
頁數 / 29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2*17.2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我想說的幾句話許道筠
我和宗軻結縭五十七年,他先我而去,去年三月十五日清晨七時三十分回歸主懷,至今過了快一年。
之前,宗軻進出台大醫院幾次。後來,他在台大醫院病房安靜地躺著睡著;我和自美國回來的小姑宗瑾、兒子德仁,以及在台灣的女兒德苓一家人守著,長官、同業、同仁、同學、親友都先後來探望他。他應該是很幸福的,他有時醒著會打招呼,最後幾天閉著眼,只剩下呼吸,但我相信他仍然聽得見我們的談話。
宗軻要走的前一晚,德仁本來要繼續留在病房陪顧;到了晚上十時半,我拉著宗軻的手說要回家一趟再來;說著說著瞬間,我忽然轉頭向德仁說,還是你回家洗澡睡覺,你幾天沒有好好休息了。
我感覺,宗軻好像希望我留下來,多陪陪他。
這最後的一夜,很長又很短,我試試瞇著,腦袋卻懸著,不時睜開想多看他一眼。
台大醫師負責地觀察著宗軻病情,也提醒我可能過不了三月十四日,讓我們心理有所準備。在洛杉磯的長孫浩偉得知爺爺狀況,隨即趕赴機場,宗軻也似拖延著等這個孫子回來。誰知,浩偉疏忽護照已過期,訂了機位卻無法出關;德仁在三月十五日凌晨五時多與我電話聯繫,泣說:「浩偉到了機場卻回不來,您告訴爸爸不要等他了。」
那天早晨七時不到,德仁、德苓、女婿梁仁尉、外孫女家淇、外孫家恩和小姑夫妻宗瑾和徐學忠都來了,一會兒宗軻靜靜地離開我們了。浩偉堅持補辦臨時護照,即使不能見爺爺最後一面,也要回來參加安息禮拜,送爺爺最後一程,他的孝心令我感動,真是沒有白疼他。
軻就是一個新聞人,有五十年的從業時間,先在報社從記者到總編輯,因緣際會轉到政府與政黨機構,又再回到媒體,橫跨報紙雜誌、政府公關、媒體聯繫、無線電視和有線電視等場域;這樣的歷練在那個步向民主化的年代,我以為「很少人有」,許多人和我說「絕無僅有」!
宗軻和我在政治大學新聞系就讀,僅差一個年級,也就是他大我一班。因此,對他的所學,以及接下來的就業各媒體種種,算是非常了解;尤其是報社,我在《中央日報》一直工作到退休。但到一九八〇年代,相對於報章雜誌和廣播電視,有關政府公關與媒體聯繫等工作性質,在台灣的風氣未開,為人所知甚少。
宗軻考大學的第一志願就是新聞系,他一心一意想在新聞工作奉獻一己之力,只是其後有了一個「拐點」(turning point),讓他換了跑道到政府與政黨任職。雖然,他還是幾乎天天執筆寫新聞稿,早晚和新聞界以電話聯繫,但他不免覺得自己的「角色」變了;以前他寫稿給自己的報社,轉變後的他卻是寫稿提供給每一家晚報、日報、電台與電視等,用現在的術語即是「公關新聞稿」。
其實那時,美國的公共關係業已經蓬勃旺盛,雷根總統主政八年(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九年),力行政治溝通並樹立政府形象,許多身邊政策行銷師來自於紐約麥迪遜大道,雷根也被稱之為「偉大溝通者」。可是,當時我們大學新聞傳播科系之內較重視廣告學,公共關係學頂多一門課兩學分。宗軻就是在那種環境下,接受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宋楚瑜之邀,去從事仍未有人所熟悉的任務,說他是「以啟未來」的先行者,應不為過。
所以我知道,他經常叼著一根菸,伏案爬著稿紙格子,寫出「政府正在為民眾做什麼」,以及「這個執政黨多麼負責任,馬上要推行某某振衰起弊的政策」;更有甚者,不管多麼晚回家或假日在家,他依然抱著那具黑色輪轉的電話,一家家媒體打過去,和總編輯、社長等通電話到夜半。我說,我能在一個社會穩定與國家安定的環境裡,安心開心上下班並放心安穩地過著生活,和他一一撥著每一個電話號碼能沒關係嘛!
《聯合報》前社長張作錦和宗軻同班且相近友好,年齡稍長幾歲,是我們倆的學長,經年寫作不斷;宗軻對作錦兄十分敬重,作錦兄也對宗軻頗多鼓勵,要宗軻為自己寫些文字留下。可是,宗軻勤於公事,卻疏於耕耘自己,不喜說自己的好,更不願觸及臧否,約到二〇一一年中起才陸續下筆,斷斷續續,時寫時停,文多隱惡揚善。約過了三、四年,宗軻肺氣腫症狀明顯出現,身體不如以前好,又不太動筆了,菸也不抽了。今天這本憶往書的內容,就是在那樣的情境寫出來的。
即使如此,我看宗軻所寫的幾篇和憶起的一些人,例如眼科專家台大楊燕飛教授、小兒心臟科專家呂鴻基醫師等故事,感人至深,讓人動容。宗軻自投入新聞職場,在教學醫院和交通單位等新聞路線上極盡用功,是開始「專營」醫藥新聞的少數記者之一。在《台灣新生報》時,與同仁翁家馷合作採訪,而被推薦獲得第五屆嘉新水泥新聞獎,就是追蹤偽劣藥品做計劃性報導的成果。
本書主要有三個部分,分別是「朱宗軻憶往」、「友朋回憶文」及「親人回憶文」;「朱宗軻憶往」計收錄三十餘篇文章,其中〈訪美紀聞七篇〉是他擔任《中央日報》採訪主任時,奉派出訪美國時的採訪報導;〈中南美之旅五篇〉是他擔任《中央日報》總編輯時,出訪中南美八國時的採訪報導。我也挑選了一些宗軻的照片,大家可以隨手翻閱。
宗軻辭世之後,作錦兄、朝平兄、春華主播等即在報紙、網路發表紀念文;台大醫院李源德前院長惠賜文稿,以及在群組接連傳來諸位親朋好友賜稿,真是感激在心。再者,宋楚瑜主席去年在宗軻安息禮拜時娓娓道出宗軻為社會所做獻替(詳見本書一八四至一八九頁),我也於去年三月二十五日宗軻安息禮拜後於臉書發表〈誠摯感謝,宗軻在天上看到大家,一定很開心和安慰!〉(參見本書二三四至二三五頁),表達對宋主席、王令麟總裁,以及靈糧堂的牧師、傳道、同工、小組姐妹等等的感激之意。因為您們和大家的見證與協助,讓我更加確信,宗軻在我們這個社會裡是「真誠可靠之人」!
還有,也要對宗軻在各工作崗位時的秘書同事,包括冀筱文、朱君璇、張青齡、陳家宜、徐琦娜、桂佳鳳、路振秀、陳素秋和鄭吉崇等特別致意,你們對宗軻多方協助,宗軻退休後也常來陪我們;以及,在此書編輯過程中,政大前圖書館館長胡歐蘭女士協助收集資料文獻,本書編者之一方鵬程執行編務,他的豐富經驗幫了許多的事情,他是宗軻的舊屬,併此誌謝。
願主耶穌的平安和恩惠降臨,與大家同在。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朱宗軻以一支筆兼具縝密心思,闖蕩紙媒、政府公關、新聞聯繫、無線電視和有線電視,展現媒體生涯五十載的無悔無愧無憾「新聞人」本色!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