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形上思想 (第4版)
作者 | 高柏園 |
---|---|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庸形上思想 (第4版):本書旨在探討《中庸》的形上思想,建立《中庸》道德形上學的思想體系。無論是形上思想或生活實踐,「中庸」都是儒家核心的價值觀。「中」,說明不易 |
作者 | 高柏園 |
---|---|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庸形上思想 (第4版):本書旨在探討《中庸》的形上思想,建立《中庸》道德形上學的思想體系。無論是形上思想或生活實踐,「中庸」都是儒家核心的價值觀。「中」,說明不易 |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探討《中庸》的形上思想,建立《中庸》道德形上學的思想體系。無論是形上思想或生活實踐,「中庸」都是儒家核心的價值觀。「中」,說明不易之道,取得永恆性的理想與價值;而「庸」,則為此永恆的理想與價值,提供了具體化的實現可能。書中透過比較與反省錢穆、勞思光、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等五位學者對《中庸》之詮釋,掌握《中庸》形上思想之依據,藉此展開對《中庸》形上思想的重建,證成《中庸》是由《論語》、《孟子》心性修養而來的極成之作,為一實踐形態的、道德的形上學;並透過對價值觀的考察,肯定此一道德形上學足以作為宗教、哲學等一切價值要求之超越根據。
作者介紹 高柏園一九五八年生於臺灣臺北,文化大學哲學所博士。研究領域為儒家哲學、道家哲學、韓非哲學、宋明理學等。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及行政副校長,現任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長兼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庸形上思想》、《韓非哲學研究》、《禪學與中國佛學》、《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等。
產品目錄 中庸形上思想目次新版序序王邦雄自序第一章導論第一節《中庸》形上思想之研究價值一、就《中庸》形上思想的傳統意義說二、就《中庸》形上思想的時代回應說三、就《中庸》形上思想的永恆價值說第二節本文所採用之方法第三節全文之綱領第二章《中庸》作者、成書年代及其篇章問題第一節《中庸》的作者問題及成書年代一、《中庸》的成書與單行的經過二、《中庸》的作者問題及成書年代(一)傳統的主張(二)異於傳統之主張第二節《中庸》之篇數與章節一、《中庸》之篇數二、《中庸》的章節第三節中庸的名義一、中、庸二字的原始意義(一)中(二)庸二、中、庸二字在《中庸》書中的意義(一)中(二)庸第三章《中庸》之詮釋與重建第一節詮釋與重建的意義一、問題的提出二、何謂詮釋三、詮釋的層面與方法四、詮釋的價值與限制五、詮釋與重建第二節《中庸》形上思想詮釋之分化與反省一、本文範圍的限定二、當代詮釋系統之分化(一)錢穆先生對《中庸》的詮釋(二)徐復觀先生對《中庸》的詮釋(三)勞思光先生對《中庸》的詮釋(四)唐君毅先生對《中庸》的詮釋(五)牟宗三先生對《中庸》的詮釋三、當代詮釋系統之反省(一)錢穆先生對《中庸》詮釋之反省(二)徐復觀先生對《中庸》詮釋之反省(三)勞思光先生對《中庸》詮釋之反省(四)唐君毅先生對《中庸》詮釋之反省(五)牟宗三先生對《中庸》詮釋之反省第三節《中庸》形上思想之重建一、《中庸》形上思想之思想背景的考察二、《中庸》形上義理的性格(一)道德實踐所開展之心性論與形上學(二)道德形上學對道家思想之回應(三)道德形上學的建立三、《中庸》形上義理的主要問題(一)天的意義與地位(二)天人關係(人在宇宙中之地位)第四章《中庸》形上思想之開展與極成第一節道德實踐的超越根據所以提出之理由及其發展一、道德實踐的超越根據所以提出之理由二、成聖的超越根據之證成三、成聖工夫論所以提出之理由第二節《中庸》形上思想之綱領第三節《中庸》形上思想之開展一、道德實踐的超越根據——本體論(一)天命之謂性(二)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三)成己成物(四)至誠無息二、道德實踐的超越根據之證成——工夫論(一)率性之謂道(二)修道之謂教(三)君子之道(四)至誠至聖第四節《中庸》形上思想之極成一、道德秩序即宇宙秩序——天人合一之道二、天的超越意義——知天畏天之道三、實踐哲學之極限——人極之道(一)就價值義而言(二)就現實義而言四、執與無執的融通——內聖外王之道第五節道德形上學的優先性及其意義一、道德實踐對形上學態度之決定(一)價值觀對形上學態度之決定(二)道德要求對價值觀的優先性二、道德形上學具優先性之理由及其意義第五章結論:《中庸》思想的回顧與前瞻第一節本文主要內容之回顧第二節《中庸》形上思想的當代意義一、價值世界之貞定與客觀化(一)價值世界的貞定(二)仁政王道的客觀化(三)執與無執的統合與無礙二、對西方哲學及宗教之回應(一)對西方哲學之回應(二)對西方宗教之回應第三節本文未來發展之前瞻一、《中庸》在先秦儒學中之地位二、《中庸》在宋明理學中的發展主要參考書目
書名 / | 中庸形上思想 (第4版) |
---|---|
作者 / | 高柏園 |
簡介 / | 中庸形上思想 (第4版):本書旨在探討《中庸》的形上思想,建立《中庸》道德形上學的思想體系。無論是形上思想或生活實踐,「中庸」都是儒家核心的價值觀。「中」,說明不易 |
出版社 /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1933924 |
ISBN10 / | |
EAN / | 9789571933924 |
誠品26碼 / | 2682832456002 |
頁數 / | 228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0*15.0*1.3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新版序
無論是形上思想或是生活實踐,中庸都是儒家核心的價值觀。中,說明不易之道,取得永恆性的理想與價值;而庸,則為此永恆的理想與價值,提供了具體化的實現可能。這是本書當年寫作的立場,此立場至今未變。如今在本書再版之際,卻也有幾點值得再討論。
首先,就宗教對話與普世倫理的建立而言,中庸無疑仍具有高度的價值。中之不偏不倚,正是宗教對話與普世倫理建立的理論核心,而庸者則說明宗教對話與普世倫理的建立乃是在生活與活動中展開,而且它們必須是能真正為人們所實踐的價值與規範,否則仍然只是空話。劉述先教授強調以「理一分殊」做為宗教對話與普世倫理的建立基礎,與中庸的精神實甚為一致。
其次,中庸思想真正的問題或有待發展之處,乃是在修養論,尤其是有關心、意、念的自我覺察、淨化、實踐的工夫修養方法與歷程之引導。《中庸》對「誠」有許多境界及修養的描述,然而都只是一種形式的說明,對學者而言既無明顯下手處的指引,也沒有一套能自我省察、自我定位之依據,因而工夫只是一種形式的說明,只是工夫論而缺少工夫步驟與方法的可操作說明。道德修養工夫是誠,誠在心上做工夫,問題是如何操作,這在今日推展儒學是十分迫切的需求。易言之,如何根據儒家智慧,例如中庸或誠,建構出一套步驟明確、可操作性高的身心安頓方法,是當代新儒家的重要工作。此工作不能以禮樂制度或內容取代,它不只是外在身體行為之規範,它更要能安頓身心意念的生活內容與超越自覺性。
第三,《孟子.盡心》有盡心知性知天之說,《大學》有格物致知至治國平天下之論,然二者都只是說明了心性與天、個人之修身與治國之關係,人所在的社會性在此中缺乏結構性之反省與建構。心性是人,而盡心知性知天可謂天人合一,然而在天人之間的人間社會的客觀結構缺少說明。這是朱子批評陸象山「兩頭明中間暗」的理由,也是儒學有待開發之處。
第四,不只是盡心知性的工夫論有待具體的開發,國家社會的客觀結構有待建構,對於「天」的意義,亦應有更為積極的說明。天之意義與內容當然可以由生命的道德實踐加以證實,此儒學的天道論之所以親切。然而,這是預設了高度的道德修養後的親切,對一般人而言,則天往往是難以捉摸的對象。因此,如何對天道有較為積極的論述,以接引大眾對天道性命之奧義更能親切體會,仍有待你我共同努力。
以上諸說皆是就儒學內部問題而論,此外,儒學在面對全球化、多元化文化、文化對話等全球議題時的立場與態度;以及儒學如何在華人社會繼續發揮重大的文化社會影響力,凡此,皆說明儒學一方面挑戰甚多,另一方面也任務甚多、機會甚多,儒學也因此仍顯為一生氣活潑的學問與文化。真理不會寂寞,因為它是人性的理想;儒學也不會寂寞,因為它是實踐人性理想之學,也是不可須臾離的生命智慧。
高柏園
民國一〇五年五月三十一日於華梵大學
最佳賣點 : 「中」,說明不易之道,取得永恆性的理想與價值;而「庸」,則為此永恆的理想與價值,提供了具體化的實現可能。書中透過比較與反省錢穆、勞思光、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等五位學者對《中庸》之詮釋,展開對《中庸》形上思想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