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類似真理的東西: 科學、科學家、科學思想 | 誠品線上

那些類似真理的東西: 科學、科學家、科學思想

作者 高涌泉
出版社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那些類似真理的東西: 科學、科學家、科學思想:科學中有真理嗎?新的科學理論比舊的理論更逼近真理嗎?孔恩著名的「不可共量性」是什麼?它說得通嗎?海森堡與薛丁格對於量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科學中有真理嗎?新的科學理論比舊的理論更逼近真理嗎?孔恩著名的「不可共量性」是什麼?它說得通嗎?海森堡與薛丁格對於量子世界的想像全然不一樣,若非數學,兩人就真的是「活在不同的世界」,完全沒有對話的基礎。愛因斯坦說科學家是不擇手段的機會主義者,真是這樣嗎?在科學的事物上,需要區分戰術與戰略。戰術指的是科學家每天使用的技能,學習技能最好的辦法是「跟隨稱職的老師以及研讀當代作品」。相對的,戰略指的是「認清主要問題,找出容易突破之處,並設定未來前進的路徑」,但怎麼學習設定戰略?只能憑慧根嗎?萊布尼茲怎麼說?本書所收錄的53篇科學散文,是作者以理論物理學家的觀點,所講述的種種涉及科學、科學家、科學思想的故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高涌泉1956年生。現任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專長為理論物理,認為量子力學是最奇妙的學問。喜歡柏拉圖、達爾文、愛因斯坦、費曼、魯迅的作品,也喜歡看各式各樣的電影與棒球比賽,著有《另一種鼓聲──科學筆記》、《武士與旅人》。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1.啟蒙書2.錢買得到科學嗎?3.BEH機制的諾貝爾榮耀4.南部陽一郎去世5.現象學家6.機會主義者7.愛因斯坦一度不相信重力波8.GW1708179.1912年8月10.得失寸心知不知(一)11.得失寸心知不知(二)12.得失寸心知不知(三)13.空穴論證14.大時代下的抉擇15.愛因斯坦也沒轍16.普朗克原理17.青年孔恩18.孔恩的立場19.閱讀孔恩――為什麼我沒有被說服20.牛頓定律不能算是相對論力學的特例嗎?21.那些類似真理的東西22.數學把海森堡與薛丁格兜在一起23.arXiv.org24.數學家辛格去世25.格羅森迪克去世26.紐約書評27.假記憶28.巴比倫vs希臘29.戴森去世30.又聞巨人殞落兼談學術風格31.學術風格32.費曼兩三事33.費曼如何做研究34.愛因斯坦如何做研究35.老派物理學家36.向肯尼斯•威爾森致敬37.電弱理論50週年38.萬伯格去世39.為什麼讀科學史?40.愛因斯坦的看法41.180年前的暢銷科普書42.諾貝爾獎的兩種缺憾43.ΛCDM宇宙模型獲諾獎認可44.週期表兩三事45.第51號照片與貝索函數46.1+2+3+4+…=-1 1247.數學競試48.葛爾曼兩三事49.夸克兩三事50.Dau51.藍道與費曼52.我最喜歡的科學知識53.在地圖結束的地方

商品規格

書名 / 那些類似真理的東西: 科學、科學家、科學思想
作者 / 高涌泉
簡介 / 那些類似真理的東西: 科學、科學家、科學思想:科學中有真理嗎?新的科學理論比舊的理論更逼近真理嗎?孔恩著名的「不可共量性」是什麼?它說得通嗎?海森堡與薛丁格對於量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478418
ISBN10 /
EAN / 9789571478418
誠品26碼 / 2682784521001
頁數 / 17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0*15.0*1.0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本書收錄的53篇文章都取自我多年來每個月為《科學人》雜誌所寫的「形上集」專欄,因此絕大部分都是獨自成篇。不過由於其中某些篇章內容有相互呼應之處,所以我對書中文章順序做了跳脫發表時序的安排,將性質相近者前後相連(同時在部分篇章加上了「2024年後記」),以讓本書呈現一點結構。

  據說伊蓮娜.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講過以下這句流傳頗廣的話:「偉大心智談論思想,普通心智談論事件,弱小心智談論人(Great minds discuss ideas; average minds discuss events; small minds discuss people)」;但我這個不知什麼等級的心智卻同時對於無論是思想、事件或人物都感到極大興趣,特別是那些與科學有關的一切事務,包括科學思想、科學內容與科學家。所以本書文章即是在述說種種涉及科學、科學家、科學思想的故事。由於我的專業是理論物理,書中的故事當然也著重於我較熟悉的物理、物理學家與物理思想,但我希望這些故事是連一般讀者也都會覺得有些趣味的。

  最後我要感謝周雲對於編輯作業提供了有用的意見。

高涌泉

試閱文字

內文 : 53.為什麼讀科學史? 2022 03/24

不少一流科學家(尤其是理論學家)和數學家在他們學術生涯的某一階段(特別是晚期),會花一些心思於科學史。有一些事是容易做的(事實上也只有當事人才能做),那就是演講、寫文章或出書講述他們的研究歷程,例如許多諾貝爾奬獲獎演說就是對於得獎者的科學發現的回顧。當然了,這些闡述不見得滿足歷史學嚴謹的要求,因為回憶不易客觀無私,但是當作史料還是很珍貴的。科學家這麼做也代表他們大都承認科學史是有意義的學問。

不過也有科學家更進一步,跳脫個人專長,探究起某些科學歷史:例如楊振寧寫文章說明馬克士威方程式的來歷與虛數進入量子力學的過程;例如派斯(Abraham Pais)出版《向內前進》(Inward Bound),介紹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80年代,物理學家對於小尺度世界的發現;又例如萬伯格出版《大發現》(To Explain the World),交代自古希臘起至十七世紀科學革命時代的歷程。以上只是眾多來自科學家的「歷史論述」的幾個實例。

儘管不少一流科學家重視科學史,但是科學史從來不是科學科系的必修課程,原因當然是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在第一線從事科學研究,科學史素養仍算不上是必要素養。然而還是有少數人呼籲年輕學子要學點科學史,例子之一就是上面提到的萬伯格,他於2003年在《自然》期刊發表〈四個黃金經驗〉(“Four Golden Lessons”)一文,和大學生分享心得,其中第四項就是「學點科學史、起碼你那一行的歷史」。他列了幾個理由,其中之一是「歷史可能真的對於你的科學研究有所幫助」,因為科學史會讓你免於受到過於簡化的科學哲學觀點的限制,但這是最不重要的理由;更重要的是科學史能讓你更加體會你的工作的意義,因為「你大概不會因為科學致富,你的朋友與親戚也大概不會知道你在幹什麼」,而且在某些領域,「你大概也不會因研究有立即實用價值而獲得滿足」,所以「體認你的科學工作是歷史的一部分能帶給你很大的滿足」。

我贊同萬伯格的呼籲,但總覺得他的理由欠缺了點什麼。後來無意讀到著名數學家維爾(Andre Weil)的一篇文章〈數學的歷史:為什麼與如何〉("History of Mathematics: Why and How"),其中一些觀點讓我感到心有戚焉。維爾所談的雖然是數學史,但是也適用於科學史。

【未完待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科學中有真理嗎?
本書以理論物理學家的視角深入探討科學、科學家及科學思想的本質,
通過50餘篇散文展示科學探索「真理」的過程。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