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的旅程: 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 | 誠品線上

未完的旅程: 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

作者 蔡惠萍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未完的旅程: 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第13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首獎作品擴寫──一隻想回家的黑熊,改變了台灣的山林與人。牠在25天內移動了54.75公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第13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首獎作品擴寫──一隻想回家的黑熊,改變了台灣的山林與人。牠在25天內移動了54.75公里,翻越14道陡峻陵線,從海拔432公尺到2050公尺,爬升與下降累計高達27公里……探究人與熊、都會與山村、原住民族與政府之間層疊交錯的問題,思考在對與錯、黑與白之間,是否有更好的選擇? 黑熊568的故事2022年5月,一隻台灣黑熊死在返家的路途。一對原住民獵人祖孫巡視獵徑時赫然發現牠中了陷阱,因害怕與不了解關法規,以獵槍射殺、割下衛星追蹤項圈,再偷偷地埋掉。這隻不幸死亡的黑熊編號568,一心向著來處大雪山而去,最終因靠近人類聚居之地而喪命,而這是牠第二次被野放了。這起悲劇,震撼了社會。深入幕後,剖析山林與人的多重衝突與矛盾568之死震盪了許多人,也觸動資深記者蔡惠萍,寫下這個糾結與衝突時刻拉扯,時而無奈的故事。她深度訪問支撐著野生動物保育的公務員、專業人士、照養568的保育員,這些人在事件前後心境的劇烈矛盾;書寫生活與次密切相關的山村居民對黑熊的觀感如何改變,並首度訪問槍殺黑熊的獵人祖孫三人,除了披露他們的心路歷程,更有事後意想不到的轉折,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探討568之死。透過採訪,她發覺這起事件既複雜又矛盾,在「我們所認知的黑與白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灰」。人與動物、專家與民眾、原住民與漢人、官方與民間之間彷彿隔著多座大山,如何才能理解彼此、共生共好呢?所有人都在問:一切究竟是為什麼?黑熊568死了,但關於牠的思索永不結束。是野放方式的錯嗎?有人說,黑熊捕到了就應圈養,不該再野放。是獵人的錯嗎?有人說,黑熊死得冤枉,應重懲殺了牠的獵人。是使用山豬吊的錯嗎?有人說,陷阱凶殘,應全面禁用。也有人說,這隻黑熊不過是想回家而已啊,一切都是人類的錯。真相究竟是什麼?我們能如何理解?一切只能有對與錯、黑與白的判斷嗎?人與熊、熊與人之間,是否有更好的選擇?▍本書特色★第13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首獎作品:〈未竟之旅: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全新擴寫、採訪之作,精煉六萬字篇幅,議題跨幅廣、引人深思。★資深記者的深情關懷,記錄一隻想回家的黑熊,和牠的生命故事。★深度分析、視角多元,採訪對象涵蓋政府、民間、山林、都市、原住民與漢人等,圍繞著黑熊之死開展的糾纏難解問題。 ★首度深入採訪獵人祖孫、事件幕後的專業人員,記錄多重矛盾與衝突,以及關鍵人物的心境轉折。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好評推薦星雲大師說,慈悲心是愛心、智能、願力、布施的集合,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生力量,更是一種行動的實踐。蔡惠萍之寫作如此……如果說參賽時是第一次稿,擴增成書的第二次稿,資料更多,敘寫更加細膩動人,而「人間啟示」則更豐富深刻。──李瑞騰|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人文藝術中心主任在人類世的今天,保育是一座天平,天平一端可能是「一隻黑熊都不能少」,另一端則可能是「黑熊滅絕」,而平衡點應該就是「共生共榮有熊國」。我們踩在翹翹板上的人,核心要很好,常常提醒自己要傾聽,但不武斷,畢竟若把事情做太死,當損益比來到負支出,有誰會想協助改善黑熊滋擾事件?若民眾嫌棄麻煩、直接私刑處理,試問何人會知道?──郭彥仁(郭熊)|黑熊保育工作者近年來,我們有不少黑熊保育的新聞和發現紀錄,唯獨少了一個合宜的故事,藉此演繹出更好的動物保護機制。作者本身的想法隱隱若現,卻又能突顯每個相關人士的意見。若非長時關心此議題,絕不可能有這樣成熟豐沛的內涵。由此更可看出其用心,以及對此議題的熟稔,甚而是感情的長年付出。難得的是也未遽下定論,而是把未來的可能,交由社會評判。只是盡自己的工作職責和立場,透過長時的採訪委婉的呈現。──劉克襄|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蔡惠萍現為《聯合報》副總編輯。曾以社工為職志,但離開校園後,迄今只做過一種工作──記者,多年後回望,當記者比社工更貼近社會實踐。原以為追求事實是記者天職,但漸漸發現,想追求的是比真相再多一點點的東西,或許叫做「價值」吧。著有《龍應台當官》。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次 推薦序 慈悲生力量 李瑞騰推薦序 台灣黑熊故事的多稜鏡 劉克襄推薦序 失去你的五月六號 郭彥仁(郭熊)自序 從五六八最後的眼睛,我所看見的「灰」第一章 最常上新聞的黑熊第二章 熊熊來到人間第三章 你怎麼又來了第四章 五六八,你要去哪裡?第五章 打死,丟到樹林裡第六章 我們都是加害人第七章 鑰匙在哪裡?第八章 終於敢作夢了第九章 從懷璧其罪到守望者第十章 回眸後的深情第十一章 死了一隻熊後第十二章 獵人的眼淚第十三章 難以跨越的大山第十四章 你有恨嗎?致謝 謝謝每一塊拼片,完成五六八的人間圖像延伸關注

商品規格

書名 / 未完的旅程: 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
作者 / 蔡惠萍
簡介 / 未完的旅程: 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第13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首獎作品擴寫──一隻想回家的黑熊,改變了台灣的山林與人。牠在25天內移動了54.75公里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0874723
ISBN10 /
EAN / 9789570874723
誠品26碼 / 2682628489009
頁數 / 23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長 14.8 × 寬 21 × 高 1.4 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1(節錄)
慈悲生力量
李瑞騰 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人文藝術中心主任
蔡惠萍是一位資深的媒體記者,現為聯合報副總編輯。上網搜尋她在聯合新聞網的文章列表,在百多篇新聞報導中,今年(二〇二四)三月十五日有三篇:〈新聞眼/獵人無罪、黑熊野放︙理解多元文化 還有長路〉、〈王光祿:若有罪 文化如何傳下一代〉、〈律師團堅持上訴 釐淸原住民狩獵權〉,與多年前一隻黑熊之死有關,顯見對此議題的關注與熟悉。
大約同一段時間,她努力增訂去年(二〇二三)第十三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首獎作品〈未竟之旅: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我在六月間讀到她將於聯經出版的專書的校對稿,原來的三萬字篇幅,已擴增到六萬多字。蔡惠萍多年的新聞關懷,面向寬闊、議題多元,她何以獨鍾於此?答案很簡單,因為事情重要、問題迫切,而且對於台灣黑熊,她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並且有了特殊的情感,為了深化黑熊議題,且擴大影響,因此挑戰自己的寫作——從一般新聞報導轉向報導文學,而且是「大報導」:以一本專書的篇幅,以文學筆,來報導一隻台灣黑熊的「未竟之旅」……
推薦序2(節錄)
台灣黑熊故事的多稜鏡
劉克襄 作家
七一一、五六八、得樂,都是同一隻熊的名字。
三個名字代表著三個不同階段,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生態保育故事。牠兩次誤觸陷阱,我們嘗試野放異地,然而牠卻在最後一次返鄉途中,意外被獵殺。悲劇性的厄運不只讓人錯愕、難過,還牽扯出複雜的山林問題。
作者多回抵達不同現場,跟不同關係人物,嘗試各個角度的深入訪談。部落傳統狩獵文化跟政府山林政策管理並陳,各種紛爭和歧見逐一列出,同時有磨合兩造困境的委婉陳述。諸如當事者,以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為主的官員如何看待,又怎樣以新的思維和政策,面對傳統狩獵文化,便有深入而周延的訪問。
此外,各個部落面對傳統文化消失的危機,年輕人失去價値信念,以及透過新狩獵制度文化的成立。這些都在黑熊之死的議題下逐一浮露,也隱約找到解決的機制。透過各個相異觀點的論述,以及不同生活文化的思維,整篇呈現多線鋪陳的豐富內涵……
推薦序3(節錄)
失去你的五月六號
郭彥仁(郭熊) 黑熊保育工作者
二〇二二年五月六日,我站在武界附近的山稜上,思索為何無線電的訊號會消失?
當時,完全沒想到牠已經遭遇不測,如今回想,一來一往,一切都是注定的巧合?過了這麼久,有時我還是會在心中自問:

如果……那對獵人祖孫沒在那天早上出現?
我是不是就能……
如果……牠多停留幾小時?
也許就不會發生?
如果……我提早下切山谷

七一一、五六八,都是牠,是貫串這本書的東卯山黑熊的兩個頸圈編號代碼,由來是我們以無線電追蹤牠的過程中頻繁喊著喊著,遂變成牠的簡稱。蔡惠萍在本書《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稱牠為台灣最知名的一頭黑熊。牠在人間遊走一回,讓人不停思考:地狹人稠的台灣島嶼,我們該如何與獸共生?
身邊的朋友總說:「從事保育工作,聽到壞消息是日常。」無論是族群的棲息地破壞、消失,或個體的傷殘、死亡;或是因為偏見、誤解造成的人獸衝突,林林總總的挑戰是從事生態保育工作的日常生活,我們也只能鼓起勇氣,一次再一次地向前行。
泰雅族的朋友說:「獵殺黑熊是會一命換一命。」
「一命換一命」的泰雅古訓流傳在北部泰雅族部落。意指刻意獵捕黑熊,可能會遭逢身故之厄運。我猜想這猶如現世報的詛咒,其實是傳統智慧的叮嚀,用禁忌提醒族人避開大型猛獸,減少人獸衝突。
每當我拜訪部落,都可以感受到族人對熊的態度尊重、害怕且不願發生衝突。或許是出於對黑熊的尊重,從五六八第一次闖入雞舍開始,雪山坑部落的族人一直配合林保署的政策,並容忍牠沒日沒夜的滋擾,而當牠意外命損武界,見到族人遺憾的眼神,我相信五六八人間走一回,產生的漣漪已開始在每個人的心中發酵……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節錄)
  二○二○年十月一日,一隻在台中東卯山果園誤中俗稱「山豬吊」金屬套索的台灣黑熊,在農民的通報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下簡稱林保署)台中分署展開救援,並送往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烏石坑研究中心救傷、照養,竟就此展開牠戲劇性的熊生。
  這隻黑熊歷經滋擾果園、中陷阱、救傷照養、野放,沒想到,野放後,卻又多次滋擾工寮、果園,成為台灣保育史上最頻繁造訪人類聚落的黑熊;就在台中分署展開驅離行動的同時,牠又中套索,再次被救傷照養。林保署考量周邊部落居民的意願,最後選擇了一處離人類聚落遠、離牠原棲地大雪山更遠的南投丹大異地野放。
  第二次野放後,東卯山黑熊幾次進入電子圍籬警戒範圍,就在眾人認定牠又要靠近聚落尋找食物,並做好捕捉後終身圈養的準備時,牠又奇蹟式地避開人類居住範圍,穿越一座座大山與一片片森林,逐步往原棲地大雪山靠近,出現了以往從未記錄於台灣黑熊的返家行為。
  原本因牠而翻天覆地的保育單位人員,也從看待「麻煩製造者」的無奈心情,轉而為牠的返家決心驚訝、感動。就在眾人期盼牠順利踏上返家的最後一哩路、準備要展開全民護送牠回家的行動時,牠又再次受困套索。但這回,五六八卻再也等不到救援,在原住民獵人三聲槍響後,東卯山黑熊的返家之路戛然而止。
戲劇中,通常主角一旦死亡,也象徵故事進入尾聲。然而,東卯山黑熊(編號七一一/五六八)篇章卻非如此,牠的死,讓故事開展了全新的軸線。
不過,一開始七一一/五六八並未特別引起我的注意,因為這幾年頻繁出現原本應該在中高海拔活動的台灣黑熊卻在淺山地區誤中陷阱的新聞,我以為五六八也不過是其一。只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關於這隻黑熊的消息,牠不斷地在滋擾果園與救傷、野放間循環,更沒想的是,再次聽到牠的消息時,就是牠死了,而且還是遭到槍殺埋屍。於是,這隻大家眼中前科累累的「問題熊」開始讓我產生興趣,我想知道:牠,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容選摘
最常上新聞的黑熊
「就是這裡。」
從台中豐原出發,歷經長長的彎繞山路,兩個多小時後終於抵達海拔二千二百七十五公尺的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沒了山下五月盛夏的燠熱,空氣裡透著涼意。
我緊跟著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下簡稱林保署)前身的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鞍馬山工作站主任黃琳捷的腳步,從主幹道右轉進入一條林道,不到一分鐘,他停下腳步,指著一處向著開闊山谷、散落枯枝雜草的荒地,「這裡?」我難以置信,「故意的,這樣才不會讓遊客發現牠埋在這裡。」
近午陽光從四、五公尺高的卡氏櫧樹梢穿過,那是黑熊最愛的殼斗科植物,光影灑落在眼前這處被刻意偽裝過的荒地上,紫嘯鶇、靑背山雀、冠羽畫眉較勁似地啼叫。
「五六八,原來就是你一直想回的『家』啊。」我在心底這樣默想著。

台灣黑熊是台灣本土最大型的野生動物,這幾年,常有山村居民誤捕黑熊的消息,但東卯山黑熊五六八可能是這幾年最頻繁「上新聞」的台灣黑熊。
二○二○年十月一日,那天是中秋節,台中東卯山的一處甜柿園卻不平靜,一隻黑熊誤中俗稱「山豬吊」的陷阱。「山豬吊」是一種以鋼索結合續壓式彈簧裝置束綁的陷阱,當動物肢體踩上踏板時,踏板迅收合,鋼索勒住肢體,動物愈掙扎套得愈緊,使動物難以逃脫,即使逃脫,傷肢也會壞死而造成殘肢甚至死亡。山豬吊是山村居民為了防止豬啃食農作,或是部分原住民為了捕捉獵物而常見布設的陷阱,但近年偶因誤捕保育類動物,引發爭議。
「那天早上八、九點吧,我正開車去菜市場買菜準備拜拜,秘書通報接到黃美秀老師的電話,我就把車停在路邊,講完電話,我車子立刻掉頭,打電話回家說:『今天沒辦法回去拜拜了。』」東卯山黑熊救援行動,是林保署台中分署自然保育科科長洪幸攸二十多年公務生涯裡,最難忘的一回。編號七一一的黑熊中陷阱的地方位在谷關附近一處偏僻果園,當時台中分署緊急聯繫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烏石坑研究中心請求獸醫支援,但一開始現場資訊紊亂,加上過去少有類似的處理經驗,台中分署人員手忙腳亂。從早上直到下午,時間一點一滴流逝,黑熊始終難以脫困,套索也愈發緊縮,牠的情緒愈來愈躁動,不斷嘶吼。
加上當時有村民用手機拍攝黑熊受困掙扎的畫面提供給媒體,畫面經傳播後,大批媒體蜂擁上山。台中分署一面正為黑熊脫困焦頭爛額,另一方面又要面對應接不暇的媒體,更要設法將媒體阻隔在山下,避免增加救援難度,陷入多邊作戰。
由於台中分署在當地推動「里山計畫」,跟部落建立不錯的關係,洪幸攸說:「我們就請部落支援救傷,還找一個汽油桶要來裝牠,結果發現是隻大公熊,汽油桶放不下。後來找來一個大狗籠底下裝輪子,因為太重,輪子還壓壞。」
經過長達一天的救援,這隻大公黑熊終於脫困,當黑熊在麻醉藥作用的昏迷中抵達台中烏石坑研究中心時,已是深夜。

***
成立於一九九三年、前身是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現為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低海拔試驗站的烏石坑研究中心,是國內收容台灣黑熊的重要場域,三十年來陸續照養過十多隻的台灣黑熊。烏石坑研究中心主任陳元龍說,研究中心成立早期的做法,就是「救好了就收容」,就此圈養到老死,有些則是被送進來的失親小熊,人為圈養後就無法再回到野外,也從此終身收容。
「但這幾年來開始會想:『進來了,可不可以讓牠回家?』」陳元龍說,研究中心也開始區分成兩軌,一是原有的圈養,便繼續養到老死,但後續救傷進來的,就變成黑熊「中途之家」,朝著日後野放為目標。
陳元龍說,圈養黑熊為了照養方便,照養員必須與牠建立信任關係,還要進行一些動物訓練,如此便可讓動物在不必麻醉的情況下,讓飼養員可以做一些基本檢查、醫療,減少動物的緊迫。
這天,我們來到了烏石坑研究中心大籠舍,目前站內收容黑皮、阿里及妞妞三隻台灣黑熊。隨著我們的腳步聲接近,住在最外面籠舍的黑皮顯然非常興奮,不停地來回跑動,嘴裡還不時發出「咚咚咚」的聲音。烏石坑研究中心計畫助理劉立雯說,這就是牠在跟人溝通的聲音。每天十分鐘的動物訓練也是牠們最期待的時光,不但有得吃也有得玩。
「嗶!」劉立雯吹響短哨音,黑皮乖乖地把吻部探出柵欄的縫隙,下巴靠在柵欄。劉立雯撐開牠的嘴唇開始幫牠刷牙,完成後,再從腰間拿了俗稱「熊乖乖」的熊飼料獎勵牠,「不給吃牠會很焦慮。」陳元龍說,動物訓練的方式就是用牠們愛吃的食物獎勵,例如熊飼料、蜂蜜水,而且會依照指令的完成度給予不同的獎勵,「『棒』就是給一顆熊乖乖,『很棒』就是給很多顆」,給動物正向的回饋。訓練的步驟則是循序漸進,從基本動作例如站起來、坐下,再組成複雜動作,再進一步組成特定動作,例如 「嘴巴打開,我幫你刷牙」,最新開始的訓練內容是量肛溫。
陳元龍說,動物訓練對他們管理上很方便,「你看還可以訓練牠開門,飼養員就把牠那一側的門關起來,就可以到裡面打掃」,還有,以前要幫黑熊打針,獸醫都要帶著吹箭一直追,「 萬一跑到上面掉下來怎麼辦?」每次打針都要耗時四十分鐘到一小時,但「現在就可以叫過來,乖乖讓你打針就搞定了」。
他說,另一隻黑熊阿里因為有自殘傾向,身上總有傷口,「以前沒麻醉誰敢幫牠換藥?」但現在牠已經訓練到可以讓飼養員乖乖換藥、點眼藥水。圈養的動物因為缺乏環境豐富化,研究中心便利用一年一度健檢的機會,幫牠們換籠,那就是最大的環境豐富化。
但中途收容與終身圈養的照養模式剛好相反。
台灣歷經中途收容的在這之前還有花蓮南安小熊,二○一八年七月,在花蓮卓溪鄉南安瀑布附近,民眾發現一隻疑似與母熊走失的小熊。因為苦等不到母熊,後來經過多次協商,轉送到烏石坑研究中心。
因為台灣保育界從未有照養中途收容黑熊的經驗,陳元龍只能參照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的指引,以及搜尋國外的做法,一步步摸索。相較於圈養動物要培養與人的信任關係,面對評估野放的野生動物,照養的困難度與互動的拿捏挑戰性更高。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第13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首獎作品擴寫──

一隻想回家的黑熊,改變了台灣的山林與人。
牠在25天內移動了54.75公里,翻越14道陡峻陵線,
爬升與下降累計高達27公里……

探究人與熊、都會與山村、原住民族與政府之間層疊交錯的問題,
思考在對與錯、黑與白之間,是否有更好的選擇?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