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類學隨筆 (精裝版) | 誠品線上

考古人類學隨筆 (精裝版)

作者 張光直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考古人類學隨筆 (精裝版):★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本書收集作者近年隨筆40篇,或為考古人類學專著作序介紹這些專著之價值,或表達此專業見聞之感想,或關懷臺灣考古人類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本書收集作者近年隨筆40篇,或為考古人類學專著作序介紹這些專著之價值,或表達此專業見聞之感想,或關懷臺灣考古人類學工作與發展,或論述對考古學界的期望,另有作者自1993年夏季起為北京《中國文物報》撰寫的專欄,均有助於讀者了解考古人類學,對民族文化、歷史文物有更正確的認識和尊重。 本書初版於1995年9月出版。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張光直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及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研究院畢業,著有專書十餘種,論文百餘篇,其中由聯經公司出版的有《中國青銅時代》、《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及《考古人類學隨筆》等四種。歷年選任為中央研究院、美國科學院及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一、狗尾「序」貂《時間與傳統》序言(布魯斯・坎格爾著,蔣祖棣、劉英譯〔1991〕)《安陽》張序(李濟著,賈士蘅譯〔出版年代不詳〕)《南中國及鄰近地區古文化研究——慶祝鄭德坤教授從事學術活動六十周年論文集》序(鄧聰編〔1994〕)《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序(宋文薰等編〔1991〕)《中國著名古墓發掘記》序(朱啓新編〔1995〕)《先秦考古學》張序(林壽晉著〔1991〕)《李亦園文化論著選集》序(李亦園著〔出版年代不詳〕)《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序(陳其南著〔1987〕)《臺灣考古學書目》序(臧振華、劉益昌等編〔出版年代不詳〕)《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張序(陳秋坤等編〔1992〕)《臺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張序(張炎憲等編〔1993〕)二、小題大作在學術上迎接二十一世紀(1988)「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與中國的現代化(1990)從中國古史談社會科學與現代化(1986)人類學的社會使命——評介陳其南《文化的軌跡》(1985)再談人類學的社會使命——簡介「文化長存學社」(1986)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整合國際研討會開會致辭(1994)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該躋身世界主流(1994)三、關於臺灣臺灣考古何處去?(1992)《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發刊辭(1986)臺灣史必須包括原住民的歷史(1994)臺灣應有像樣的地方性歷史博物館(1986)關於臺灣省歷史博物館的幾點建議(1988)政府對走私文物市場有無政策?(1988)搶救圓山遺址(1986)臺灣考古學者該與福建和東南亞交流了(1988)四、一個考古工作者的隨筆——《中國文物報》專欄寫在前面的話談「圖騰」(1993)介紹林壽晉《先秦考古學》(1993)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創立四十四年(1993)建議文物考古工作者熟讀民族學(1993)要是有個青年考古工作者來問道(1993)談文物盜掘與走私(1993)北大考古系賽克勒博物館開幕有感懷憶民族學前輩學者凌純聲先生(1994)考古工作者對發掘物的責任與權利撰寫研究計畫申請經費經驗談追記臺灣「濁大計畫」從俞偉超、張忠培二先生論文談考古學理論(1994)五、雜文新年三夢(1988)談龍骨與龍(1988)懷念高去尋先生(1991)臺灣新考古學的播種者——憶李光周先生(1987)

商品規格

書名 / 考古人類學隨筆 (精裝版)
作者 / 張光直
簡介 / 考古人類學隨筆 (精裝版):★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本書收集作者近年隨筆40篇,或為考古人類學專著作序介紹這些專著之價值,或表達此專業見聞之感想,或關懷臺灣考古人類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0871234
ISBN10 /
EAN / 9789570871234
誠品26碼 / 2682502377002
頁數 / 168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長 21.6 x 寬 15.1 x 高 1.5 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自序 : 這本小書所收的四十篇文章,絕大部分是已經發表過了的。其中很多篇原來發表在中國的報紙和雜誌上,是以社會上一般人為對象的。有幾篇學術味道比較濃厚些,但也是朝著深入淺出那個大目標努力撰寫的,相信讀這本書的人,不會遇到生澀難解的語言問題。
四十篇分入五組,第一組我叫它作「狗尾『序』貂」,是因為為了它作序的書,都是非常值得讀的書,我寫的序夾在書裡,沾著原書的光,也許有人看一看。第二組文字我給它取了「大題小作」這個名銜,表示我不是不知道大題不宜小作,但我希望讀者們能透過紙背看到這些簡短結論有龐大的基礎。第三和第五組的文章的標題不言自明。第四組是我為北京《中國文物報》自1993年夏季開始寫的一個專欄。因為《中國文物報》寄來給我常常脫期,我不知道是否寄去的稿件全都發表。在題目後的星星下面如果沒有注明年月日,那篇文章便是根據原稿排版的。如已發表,便依印出來的語句。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歷年來出版了我好幾本書,相信都是賠錢貨。這次又同意出這本書,我很是感謝。

試閱文字

內文 : 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整合國際研討會開會致辭

中國的歷史學(Historiography)有很長的歷史,在全世界上是最為古老的,而考古學(Archaeology)是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葉才傳入中國的,考古學在中國作業七十年以來所獲取的結果,是造成了中國上古時代歷史學的革命。
考古學引進中國產生了這個結果,並不是一開始便預料到的,最初,疑古派的學者以為考古學可以建立一套嶄新的上古史,考古學開始了二三十年以後,因為工作做得很有限,所發現的新歷史竟不如所證實的老歷史為多,在抗戰以後的幾年中,好像很多古史學者和考古學者都有這麼一個想法,就是考古學很可能將傳統的上古史加以充實和擴大,但是中國上古史的基本結構與史實似乎業已大定,與傳統的古史在基本的架子上並無不同,我覺得中國的古史學與考古學者在四十年來根本的想法一直是如此的。
但是從七十年代初期這二十年來,上古史和考古學者逐漸感覺到將越來越多的新發現的考古資料放進傳統中的上古史的框架中去越來越困難的現象,有很多新發現的材料在舊的歷史裡面完全找不到踪迹,這主要是兩種新的材料造成的。其一,從1972年開始,中國考古學上獲得了大量的碳素14的數據,證明許多中原以外的邊疆文化不比中原文化為晚,甚至有時比它還要早。其二,在七、八十年代發現了許多中原以外的文化遺址,不但不晚於中原,而且在品質的富麗堂皇上也不輸於中原;這些遺址中最著者是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的牛河梁和東山嘴;太湖地區良渚文化的反山、瑤山,四川成都平原廣漢的三星堆,和江西贛江下游新贛的大洋洲。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新石器文化比起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來,不論從那方面來比較都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三星堆和大洋洲的青銅文化與中原的夏商周文明有相似處也有相異處,但它們在品質上都是平起平坐的。我們逐漸發現從我們幾十代的老祖宗開始便受了周人的騙了;周人有文字流傳下來,說中原是華夏,是文明,而中原的南北都是蠻夷,蠻夷沒有留下文字給他們自己宣傳,所以我們幾十代的念書的人就上了周人的一個大當,將華夷之辨作為傳統上古史的一條金科玉律,一直到今天才從考古學上面恍然大悟。
我說受了周人的騙,上了周人的當,並不是說周人有意欺騙我們,商周的人都寫了許多書,說他們自己的事,自然不免給他們自己吹噓一番,這些書後來又給儒家編輯修改,以適合他們的古史觀,所以傳統的上古史的基本資料就包含許多不可靠的成分,近年來考古學的另一個重要的貢獻,是它從戰國秦漢的古墓裡挖出來許多新的文字資料,把古人自己所說的話充實了許多,包括過去沒有看到過的書,也包括現存書的古本,或說是它們的原貌,至少是原貌之一。
這是考古學對中國上古史的貢獻大到造成革命性的變化的少數例子。我們可以很放心地說,在下一個世紀裡,還會產生現在根本無法預料的新發現,將中國的上古史再加豐富、擴充、改變,但是下一世紀的事等下個世紀再談不遲,我們現在已經有的這批材料該如何處理?今天這個會叫作「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整合國際研討會」,是看看歷史和考古如何整合,我個人不相信「整合」是個合適的概念,依我的拙見,在中國上古史的研究上,沒有考古學,也沒有歷史學,歷史和考古在中國上古史的研究上不但要整合,根本要合併,我這個意見在拙文〈對中國先秦史的新結構的建議〉裡面再詳細的談,但那不過是一個個人的意見,對這個問題,對考古學造成的中國上古史學的革命,則不是一個人的意見,它是二十世紀末葉史學上最令人興奮的新發展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把這個題目提出來討論,是史語所在中國史學上作領導工作的又一個例子,我對史語所今天這件領導工作慶賀和致敬!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