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之眼: 決定性瞬間, 布列松談攝影 | 誠品線上

L'imaginaire d'Apres Nature

作者 Henri Cartier-Bresson
出版社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心靈之眼: 決定性瞬間, 布列松談攝影:布列松迄今唯一攝影精華文字集結20世紀最偉大報導攝影師、馬格蘭創辦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布列松逝世十週年,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布列松迄今唯一攝影精華文字集結20世紀最偉大報導攝影師、馬格蘭創辦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 布列松逝世十週年,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完整收錄20世紀報導攝影聖經「決定性瞬間」一文,影響世代攝影人的觀念與法則●動盪時代的第一手採訪經驗,見證中國、古巴、蘇聯⋯⋯,直抵20世紀重大新聞事件現場●布列松基金會精選珍貴創作,特別收錄:經典攝影作品、致友人書信與評論、親筆信函及晚年素描繪畫●忠於原著精神,繁體中文版應布列松基金會(Fondation Henri Cartier-Bresson)要求,翻譯自法國Fata Morgana出版社出版《L'imaginaire d'après nature》(1996)一書,呈現最原味的布列松文字書寫。攝影,意味著頭腦、眼睛與心靈都落在同一瞄準線上。有時候不盡滿意,我們便會動也不動,等待什麼事情發生;有時整個畫面都鬆散了,拍不到好照片幾已成為定局,突然有個人從眼前經過,我們透過觀景窗跟隨他的路徑,我們等待、再等待……然後按下快門,至此才帶著背包裡好像裝了一些東西的感覺離開。——亨利‧卡提耶-布列松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的亨利‧卡提耶-布列松,他如詩歌般雋永的黑白攝影作品,一幕幕見證著時代重大變革的黃金比例構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攝影人,直至今日。1947年,他與戰地攝影師羅伯•卡帕等人,共同創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透過他最愛的萊卡135旁軸相機與50mm的標準鏡頭,我們跟隨著他的視角,直抵歷史上重大事件與人物現場——西班牙內戰、古巴的卡斯楚與切•格瓦拉、中國共產黨勝利前夕、甘地遇刺前的數個小時,他也是冷戰期間第一位進入蘇聯的西方攝影記者⋯⋯奠定了這位攝影大師在攝影史上不可抹滅的地位。本書是布列松迄今唯一攝影精華文字集結,完整收錄他在1952年寫下的經典〈決定性瞬間〉一文,此文當年出版後,儼然成為報導攝影界的BIBLE:從如何透過影像說故事、攝影主題、構圖、色彩、技術、客戶⋯⋯等全面性思考,今日讀來依然深富啓發性,是布列松留給後代攝影人最偉大的遺產。在書中,他也回顧了動盪時代的第一手採訪報導:1948年共產黨勝利前夕的中國、1963年第一手採訪古巴革命領袖切˙格瓦拉,以及1954年首度進入蘇聯等歷史片段。書中更收錄他寫給雕塑家賈克梅第、電影導演尚˙雷諾、攝影家安德烈˙科爾提茲、卡帕、恩斯特˙哈斯等友人的短信與評論,溫暖的筆調、機智的思考,是歷史雲煙和時代刻痕環繞下,以心靈之眼緩緩道來的洞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亨利•卡提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法國攝影大師,生於1908年,卒於2004年,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為知名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創辦人之一。年少時學習文學與繪畫,一心想成為畫家,卻在1930年意外接觸了攝影,開啟他的報導攝影人生。1947年,與羅伯•卡帕等攝影師成立馬格蘭攝影通訊社,遊歷世界各國,記錄了整個20世紀最動盪不安的一個時代,更提出撼動數個世代的「決定性瞬間」理論。透過布列松喜愛的萊卡135旁軸相機與50mm標準鏡頭,我們跟隨著他的視角,直抵歷史上重大事件與人物現場——西班牙內戰、古巴的卡斯楚與切•格瓦拉、中國共產黨勝利前夕、甘地遇刺前的數個小時,他也是冷戰期間第一位進入蘇聯的西方攝影記者⋯⋯,奠定了他在攝影史上不可抹滅的地位。1970年代之後,年事已高的布列松逐漸淡出攝影界,開始重拾年少時的夢想——繪畫,但他那那如詩歌般雋永的黑白照片,刻上時代印記的經典,依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攝影人,直至今日。■譯者簡介張禮豪1975 年出生於台北,淡江大學法文系畢業、輔仁大學法文研究所肄業。長期關注中國近、現代書畫、亞洲當代藝術之發展演變與市場表現。藝術評論相關文章與影像遍見於多種藝術、設計、時尚與財經類刊物。曾先後擔任《Artitude藝外》與《Art Plus》藝術雜誌副總編輯。目前為藝評暨獨立策展人,繭居溫度低迷的淡水。中、台、法、英、俄多聲道發音,但偶有雜響、跳針情形。迷戀旅行、耽溺文字、偏執音樂、沉淪影像、躁鬱在咖啡跟酒精中,未知是否人生之必要,但持續這樣活著。蘇威任業餘(但專業的)法文口譯、筆譯。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候選人,但現在發現有比唸博士更有趣的事。三十遊歷,四十而惑。譯有《產品設計,怎麼回事?》、《當代花園的奇境》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次Preface:最輕便的行囊──傑哈‧馬賽Part One: 談攝影與繪畫寫實的幻景我的熱情決定性瞬間攝影與素描:比較辯證Part Two: 見證偉大的歷史歐洲人從一個中國到另一個中國莫斯科古巴Part Three : 談攝影家與友人當拍攝一幅肖像時給阿爾貝托‧賈克梅第恩斯特‧哈斯侯寐歐‧馬丁內茲侯貝‧杜瓦諾莎拉‧莫恩安德烈‧科爾提茲尚‧雷諾我的朋友秦 [大衛‧西蒙]安德烈‧布賀東,太陽王羅伯‧卡帕葛奧格‧艾斯勒各位先生致謝與相關著作

商品規格

書名 / 心靈之眼: 決定性瞬間, 布列松談攝影
作者 / Henri Cartier-Bresson
簡介 / 心靈之眼: 決定性瞬間, 布列松談攝影:布列松迄今唯一攝影精華文字集結20世紀最偉大報導攝影師、馬格蘭創辦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布列松逝世十週年,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657000
ISBN10 / 9865657007
EAN / 9789865657000
誠品26碼 / 2680893052003
頁數 / 128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X2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導讀

最輕便的行囊 /傑哈‧馬賽

亨利‧卡提耶-布列松不管到哪裡,總是一身簡便輕裝。

這麼說並不是為了影射大名鼎鼎的萊卡相機──那台攜帶方便的神奇機具,讓他能在人群裡化身為隱形的一員,並遠遠逃開學習透視法而弄得師老兵疲的學院,在安德烈‧畢耶荷‧德‧蒙地亞格陪同下,一路穿梭在歐洲的大街小巷;之後,在亞洲的路途上邂逅迎面襲來的種種事件,街頭的場景在他眼前一一展開,彷彿整個世界都成了他的露天工作室。

當然,布列松之前的印象派,早已在落日時分被夕照染成一片玫瑰紅的河邊、原野上架好畫架,但他們的世界就像一成不變的星期天,而攝影,卻可展現平日工作生活的真實景況。此外,布列松儘管對繪畫懷抱熱情,但人們可能無法想像他守著畫架,耗費數個小時坐在風景前,並且忍受好奇的人們在其身後指指點點,擺出一個攝影師眼中太過陳腔濫調的姿勢。對一個動如脫兔的佛教徒而言,這姿態太過嚴肅,繪畫材料也太嫌笨重。

最輕的行囊,這是無從學起的古老課題,然一旦人們理解了,就會伴隨我們行遍天涯;就是它,讓亨利‧卡提耶-布列松能夠化於無形,抹去自己,只為能更完美地採擷瞬間,並且為快照賦予意義;得以窺見阿爾貝托‧賈克梅第邁著與自己雕塑品相同的步伐行走,或身著襯衫的福克納正駕馭著想像世界;瞥見雲煙裡的印度,或開屏的孔雀現出命運之形……這是古代巨匠的教導,讓他得以把黃金分割納進暗房內,並在不知不覺中闡明了德拉克洛瓦所謂的「素描機器」,能夠同時矯正眼睛的錯誤以及教學上的缺陷:「銀版照相不只是再現而已,它是物體的鏡子;一些在寫生時幾乎總被忽略的細節,實際上卻深具特色,得以引領藝術家對布局結構產生通盤的瞭解:陰影和光線在銀版上再現原本的精確層次,或堅實,或柔和,如果沒有這些細膩的差異,作品將毫無立體感。」

亨利‧卡提耶-布列松近幾年回到繪畫,也就是,打破鏡子,親自用眼睛看,意即接受世界的錯誤,以及我們的不完美。

與其繼續時而衝鋒陷陣的攝影,不如思索表象的紊亂,這又是,對性格叛逆的布列松來說,重獲自由的一種方式。

亨利‧卡提耶-布列松的風格在他的書寫中一覽無遺:見證、圖說或題詞,無一不講究簡潔,拜他幾無失誤的遣詞用字成就一段即興(舉例來說,關於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天外飛來這樣一個句子:「這是用來跳舞的音樂,在臨死之前。」)相同的品味,同樣分享於強調決定性瞬間的攝影,即便潤飾或修改多少有損這門手藝。

多虧泰希亞德,這位《決定性瞬間》的傳奇編輯向亨利‧卡提耶-布列松展示了書本的藝術,布列松才得以展露他額外的天分──他撰寫的前言,登即成為攝影師的重要經典,現在我們不妨用較不一板一眼的方式來讀它: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篇充滿詩意的作品。同樣地,在他談及尚‧雷諾時,我們也該一讀再讀他活力十足的反應,含蓄而精確的回憶充滿了幽默與情感;還有像是對古巴不帶偏見的觀察,卡斯楚當政的初期,他比任何人、甚至許多被派駐在當地的作家,都看得更清楚。

亨利‧卡提耶-布列松用黑墨水書寫,無疑是因為黑墨水無法稀釋。而現在有了傳真機,對寫作而言就像是萊卡之於攝影。布列松並不排斥使用某些機械,前提是它們都一樣輕巧而且快捷,也就是說,有助他捕捉當下。

而瞄準又是另一門功夫。光有眼睛不夠,有時還必須屏氣凝神。而我們都知道,布列松不僅幾何布局不循常規,也是獵景高手。



摘文試閱

決定性瞬間

「在這世上,凡任何事都存在決定性的一刻。」──赫茲樞機主教

我對繪畫一直深感興趣。孩童時期每週四跟週日可以畫畫,其他日子我就夢想著畫畫。跟許多小孩一樣,我有一台盒式布朗尼相機,我只會偶爾使用它,為了在相薄裡填滿假期的回憶。要等到許久之後,我才開始更懂得怎麼透過相機來觀看,我的小世界因而變大許多,假期照片也跟著結束了。

此外還有電影,像是白珍珠擔綱演出的《紐約悲劇》、葛里菲斯的經典作品《凋謝的花朵》、史特羅海姆的早期電影《貪婪》、艾森斯坦的《波坦金戰艦》,以及德黑耶的《聖女貞德殉難記》等等,都讓我學習到如何觀看。之後,我認識了一些擁有阿特傑照片的攝影家,那些影像都讓我印象深刻。我因而買了一個腳架、一塊黑色簾幕、一台上蠟胡桃木的9×12大相機,上面配備了一個鏡頭蓋作為快門之用,這個特殊的裝備只允許我去迎擊那些不動的事物。其他的主題就顯得太過複雜,或者對我而言太過「業餘」。當時我自以為這樣就是獻身給「藝術」了。我自己在顯影盆裡沖洗底片跟印樣,這樣的活兒讓我樂在其中。我幾乎沒多想有些相紙可能反差強烈,而另一些相紙的階調則比較柔和,我那時根本不在意這些;反倒是沒能成功顯影時,鐵定會讓我勃然大怒。

1931年,22歲這年,我起身前往非洲。我在象牙海岸買了一台相機,但一直要到將近一年後回到法國時,才發現裡頭嚴重發霉;所有的照片都疊上一層蕨類般的圖樣。那時我病得不輕,必須靜養休息;一筆小月俸讓我的生活還過得去,攝影純粹作為一己之樂。我發現了萊卡,它變成了我眼睛的延伸,從此便不曾離開我身邊。我會走上一整天路,神經緊繃,隨時捕捉街角發生的景物,活像在搜索現行犯。我尤其渴望抓住一個影像、在這唯一的影像裡呈現出某個蹦現場景的全部精華。從事新聞報導攝影,意謂著用一連串的照片來述說一個故事,這種想法我以前從來沒有過,後來看到同行一些朋友的作品以及攝影刊物,爾後輪到我為這些雜誌社工作,我才漸漸學會怎麼做報導攝影。

我經常東奔西跑,儘管我對旅行不在行。我喜歡慢慢來,在動身前往下一個國家之前好好準備遷徙工作。一旦到了一個地方,我幾乎每次都想就這麼定居下來,以便能夠過上一個更好的當地生活。我沒辦法環遊世界。

1947年,我跟另外五名獨立攝影師創辦了我們的公司:「馬格蘭攝影通訊社」,透過法國乃至於外國的期刊雜誌,把我們所拍下的新聞報導攝影作品傳播開來。我始終還是攝影愛好者,可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玩家了。



新聞報導攝影

新聞報導攝影涵蓋了什麼?有時候光是一張照片,已經擁有足夠的形式精準性與豐富性,內容也能充分獲得共鳴,可以完全自足;但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可以逬發出火花的主題元素經常都是分散的,我們並沒有權利把它們硬湊在一塊,如果這麼做的話就是舞弊:報導的用處就在於此,在同一個版面裡匯集的各張照片,也將種種互補性元素整合起來。

報導是頭腦、眼睛、內心的連續運作,為了表述一個問題,設定一個事件,賦予某些印象。當人們跟著一個發展中的事件團團轉時,總是相當有趣。人們試圖從中找到解決之道。這有時只花費幾秒鐘時間,有時卻要耗上幾個小時或好些個日子;沒有標準的解決方案,也沒有所謂的秘訣,得像打網球一樣隨時準備好。現實賦予我們如此之多,使得人們非得斷然地割捨、簡化,但是否大家都割捨地恰如其份呢?人們在工作的同時,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必要的。有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拍了一張最有力量的照片,可是即使如此,還是會繼續拍下去,只因無法明確預知事件究竟會如何發展。然而要避免掃射似快速而機械的拍攝,才不至於負載太多無用的塗寫把記憶塞滿,妨礙了整體格局的清晰度。

記憶非常重要。每張照片的記憶都與事件踩著同樣的步伐奔馳;在攝影時我們必須確定已經表述一切,沒有留下空缺,否則就會為時已晚,而人們無法逆轉事件或重新來過。

對我們來說,總是有兩種選擇,因此也可能造成兩種可能的悔恨;一是透過觀景窗對照現實世界的時候,另一則是當影像一旦沖放定型,被迫要放棄一些雖然精準、卻不那麼有力的影像。當一切顯得太遲時,我們便清楚知道自己哪裡不足。經常,在攝影時,稍微猶豫,或身體感知一時沒接上事件,就會讓你有一種漏掉整體中某個局部的感受;尤其且更常發生的是,眼睛漫不經心,目光變得渙散,這就足以毀掉一切。

對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隨著我們的視線拋出,空間開始逐漸擴展直至無限;當下的空間有時強烈打動我們,有時令人無感,隨後很快便在記憶裡封存起來,並且開始質變。在所有表述的方式當中,唯有攝影能將一個確切的瞬間凝凍住。我們把玩那些會消失的東西,而當它們消逝之後,就再也不可能使之重新復活。人們再碰觸不到他的對象;頂多只能從採擷的影像中挑選一些作為新聞報導之用。作家在字句成形前仍有時間在紙上斟酌,也可以將不同的元素連結在一起。在停滯期的時候,腦袋會完全空白一片。對我們來說,那些消失的,就是永遠消失了:而這也是攝影師這份工作的焦慮與主要原創性的來源。我們沒辦法在回到飯店之後重作我們的報導。我們的任務包括了在我們的素描本上──相機的幫助下觀察現實,將之紀錄下來,不藉由取景方式誤導,或利用暗房裡的小撇步。這些把戲在明眼人面前無所遁形。

在一則報導攝影中,每個打擾都得記上一筆,那就像當裁判的人最後自己入了戲。因此必須像狼一樣悄聲接近對象,即使它是一個靜物。收起貓般利爪,但要帶著如鷹銳利目光。不可推擠;因為人們不會在釣魚之前把水攪亂。當然,不能仰賴鎂光燈,即便連光線也要尊重,甚至在沒有光線時亦然。不然的話攝影師就變成了一個讓人無法忍受的冒犯者。這份職業相當程度立足在與人群建立關係之上,一句話就可能毀掉一切,辛苦建立的通道全被關上。這裡必須再強調的是,並沒有一個系統可供規範,除了一件事:讓人們忘記有一台總是在饑渴窺視的相機。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面對攝影這件事的反應往往大不相同,在整個東方,一個缺乏耐心或單單只是急躁的攝影師,看上去就是個蠢蛋,這是無藥可救的。如果不是分秒必爭,又有人發現你帶著一台相機,這時最好先放下拍照這件事,親切地讓小孩們在你腳邊嬉戲。



主題

主題的存在怎能視而不見?它就是無法被忽視。因為在世界上所發生的一切,乃至於最私人的領域都充滿主題,我們才得以清楚面對所有事情,並誠實地面對我們感受到的。總之,根據你感知到的內容,來選定自己的位置。

主題並不在於蒐集事件,因為事件本身所能提供的趣味並不算多。重要的是從中選擇,在深厚的現實中,掌握出真正的事實。

從攝影來看,最微小的東西可能會成為偉大的主題,關於人類的枝微末節也可以成為樂章的主旋律。我們觀看,並且以一種見證的方式來展示周遭的世界,而事件則會透過本身的功用,激發出形式的有機律動。

至於如何自我表述,可以有一千零一種方式來精煉出吸引我們的東西來,其清新鮮明的感覺難以用言語表達,所以我們就別說了吧……

有那麼一塊領域,已經被繪畫放棄不再鑽研,有些人說是因為攝影的發明所導致;無論如何,攝影確然在圖像形式上佔了一席之地。但人們不能把畫家們放棄他們創作中的一大主題:肖像,歸咎於攝影的發明。

騎裝外套、高筒軍帽,馬匹,即使是最學院派的畫家,如今也對這些東西敬而遠之,梅索尼耶護腿套上的一堆扣子,已經讓他們喘不過氣來。我們這些攝影家,或許跟一個東西周旋的時間遠不如畫家持久,因此並不感到困擾吧?甚至我們還樂在其中,因為透過照相機,我們接受了生活所有的真實面向。人們期望能在自己的肖像中永存不朽,並且把他們的良好形象流傳給後代子孫;如是的願望經常混雜著某種對於魔法的憂慮,我們才有機可乘。

肖像讓人感動的其中一項特質是尋回了人們彼此的相似性,透過環境洩露的點點滴滴顯出他們之間的連續性,不然,也不會在一本家庭相簿裡,把叔叔和他的孫子認成是同一個人。但如果攝影家從外在到內在都達到了反映世間的境界,那是因為人們,借用戲劇用語,「進入了情境」。攝影師必須尊重現場氣氛,整合種種透露地域特徵的環境性,特別要避免人為加工,這會扼殺人性的真實面,同時要讓人忘卻相機的存在以及操控相機的那個人。一個複雜的機械裝置與聚光燈,在我看來,都會妨礙一隻小鳥自由飛出。有什麼東西會比臉上的表情更稍縱即逝呢?往往,在第一次看到一張臉時,那印象都是比較準確的,如果這個印象會隨著我們接觸到更多人而變得益發興味盎然,我們也可能因為對人們的認識逐漸加深,而變得很難去表達他們深刻的性情。我覺得身為一個肖像攝影師是危險的,你只能照著顧客的要求行事,因為他們當中只有少數例外,其餘的人都希望自己看來更帥更美,如此一來所謂的真實將蕩然無存。當顧客對於相機的客觀性抱持戰戰兢兢的心情,同時間攝影師卻在尋找一種心理的敏銳性;這兩種反映交鋒時,就會在同一個攝影師的肖像照之間顯露出某種親族關係,因為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連,與攝影師自身的心理結構脫離不了關係。和諧的獲至,是透過每張臉的不對稱所尋求的平衡,自然也避免了過份的甜美或怪誕。

針對肖像的人為性,我毋寧更喜歡那些在證照攝影館的璃櫥窗裡、一張接著一張彼此緊挨著的大頭照。這些臉孔總是可以讓人提問,並在其中發掘出一種紀錄性,儘管當中找不到人們所期待擁有的詩意。

【布列松談攝影】


◎決定性瞬間:

●攝影,用視覺的方式發問,又同時做出決定。
●那些消失的,就是永遠消失了:而這也是攝影師這份工作的焦慮與主要原創性的來源。
●攝影,要屏氣凝神,把一切的感官都集中在稍縱即逝的現實前,若能成功掌握這瞬間的畫面,無論身心都會深感愉悅。
●攝影是一種由無止盡的視覺吸引力所觸動的自發性衝動,它既捕捉了瞬間,也留下永恆。
●我們會發現在快門擊發的這一刻,我們已經本能地將確切的幾何區域給固定下來,若沒有這些,照片將缺乏個性、沒有生命力。
●我的熱情,從來就不在「攝影」這件事本身,而是為了一種可能性,在忘卻自我的那幾分之一秒裡,因為記錄下某種主題以及形式之美所激盪出的情感,那是一種被眼前送上的東西所喚醒的幾何。
●為了給世界賦予意義,就必須先體驗到自己是置身在透過觀景窗所裁切出來的那個世界裡,這樣的態度需要專注力、心靈的鍛鍊、敏感度、以及幾何感。

◎新聞報導攝影:
●從事新聞報導攝影,意味著用一連串的照片來述說一個故事。
●報導是頭腦、眼睛、內心的連續運作,為了表述一個問題,設定一個事件,賦予某些印象。
●有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拍了一張最有力量的照片,即使如此,還是會繼續拍下去,只因無法明確預知事件究竟會如何發展。
●要避免掃射似快速而機械的拍攝,才不至於負載太多無用的塗寫把記憶塞滿,妨礙了整體格局的清晰度。
●每張照片的記憶都與事件踩著同樣的步伐奔馳。
●攝影時,永遠要對拍攝對象與自己抱持著最高的敬意。
●在攝影時我們必須確定已經表述一切,沒有留下空缺,否則就會為時已晚,而人們無法逆轉事件或重新來過。
●最終,對攝影師來說最擔心的是,當翻閱雜誌的時候,竟然發現他的報導存而未用……
●照相機幫助人們取得某種視覺的編年史。我們這群人跟其他攝影記者,都在為這個運轉快速、俗務纏身、意見傾向分歧、亟需影像作伴的世界提供資訊。

◎主題:
●主題並不在於蒐集事件,重要的是從中選擇,在深厚的現實中,掌握出真正的事實。
●從攝影來看,最微小的東西可能會成為偉大的主題,關於人類的枝微末節也可以成為樂章的主旋律。

◎構圖:
●攝影對我而言,是從現實當中確認出一種表層的律動、線條的律動、以及價值的律動。
●看待一張照片,就像看待一幅畫,須在一瞬間看到整體;構圖在這邊同步完成,是視覺元素的有機協調。
●構圖不能毫無根據,必須出於必要性,且形式不可與內容分割。
●為了能取得黃金比例構圖,攝影師只能仰賴他眼中的羅盤。
●構圖必須是我們所關切的課題之一,但在拍照的當下它純粹出乎直覺,因為我們面臨的是一切都處於變動關係下稍縱即逝的瞬間。

◎攝影與繪畫:
●攝影是立即的行動;繪畫則是默想的結果。
●我們攝影,出於對生命的一種預感。
●攝影也是一種大聲疾呼、追求解放的方法,目的並不在於證明,亦非肯定它獨有的原創性。
●攝影,是一種生活的方式。
●擊發快門,是我諸多素描簿裡的一種。

◎技術:
●我們在相機的幫助下觀察現實,將之紀錄下來,不藉由取景方式誤導,或利用暗房裡的小撇步。這些把戲在明眼人面前無所遁形。
●相機對我們而言是一項工具,而不是一個可愛的機械玩具。只要能夠讓人舒服輕鬆地操作,達到我們想做的事就已經足夠。
●相機的持握、光圈、快門等等都必須變成反射動作,就像人們開車換檔變速一樣,所有的操作,即使是最複雜的部份,都不值得大驚小怪。
●某些人對於攝影技巧的看法,亦即毫無節制地去追求影像清晰度的偏好,總是逗得我很樂;這是一種對於精雕細琢的熱情,還是他們希望藉由逼真的錯覺好能更緊抓住現實一些?不管怎樣,這些人都遠離了真正問題的核心,如同另一世代的人嘗試用藝術的朦朧感來包裝自己的軼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