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食補養生圖典
作者 | 葉翹 |
---|---|
出版社 | 人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藥材食補養生圖典:113種常見中藥材介紹‧202道美味藥膳食譜深入淺出認識中藥,養生食療最佳選擇體會藥食同源的養生之道本書精選113種中藥材,讓您深入淺出的認識中藥, |
作者 | 葉翹 |
---|---|
出版社 | 人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藥材食補養生圖典:113種常見中藥材介紹‧202道美味藥膳食譜深入淺出認識中藥,養生食療最佳選擇體會藥食同源的養生之道本書精選113種中藥材,讓您深入淺出的認識中藥, |
內容簡介 113種常見中藥材介紹‧202道美味藥膳食譜 深入淺出認識中藥,養生食療最佳選擇 體會藥食同源的養生之道 本書精選113種中藥材,讓您深入淺出的認識中藥,搭配簡單、美味的藥膳食譜,是您養生保健必備的參考書。 ◎輕鬆建立醫藥基礎 從藥草起源、中藥方劑學、問答、配伍等,鉅細靡遺地介紹中藥知識,讓讀者輕鬆奠定基本的醫藥理論基礎。 ◎202道食療藥膳 藥食同源,中藥不但有滋補、調養及保健的功能,亦可與食材結合做成美味料理,全書收錄202道藥膳料理,簡單可口又養生。 ◎113種常見中藥材 精選113種常見實用中藥材,每種藥材分列性味、歸經、功效、選購等各項說明,在日常生活中達到養生保健之效。 【名家推薦序】 發現中藥之美 中醫認為,人和萬物都得天地一氣而生,但人得天地之全氣,草木得天地之偏氣,人得病就是人體氣機出現了偏盛偏衰的情形,所以要藉藥物之偏性來調整人體的偏性。 把中醫的理論學好了,隨手拈來全是藥,無論綠豆、黑豆、黃豆,都是中藥。古人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中醫用藥是按草根、樹皮、昆蟲、土石的形色氣味來劃分期陰陽五行歸屬的。 比如,根莖的藥可以鑽透土地,所以有通裡的作用(如白芍);樹枝樹梢則有生發之性(如桂枝);樹皮有包裹收斂的特性(如肉桂),而果核的收斂性質又更大於皮類;花有宣散鬱結的作用(如月桂);果實生在高處卻終要下落,故而有使氣下行的作用。 總之那些發現中藥之美的神農們是優雅而安閒的君子,他們和四季一同生長和收藏,他們在大自然中尋找著美麗和健康。 人是自然的產物,只要人的自然屬性還在,人的生存和健康就離不開自然的因素,如空氣、水、陽光、糧食和藥。現在人們對化學食物避之惟恐不及,對化學藥物卻沒有這樣的自覺,而藥物的危害要遠遠大於食物。 隨著西方醫學的發展,文明國家用藥越來越謹慎。我們現在是初級階段,剛吃飽了就想追求長壽,然後別人說什麼好就蜂擁而至。在今天的生活條件下,只要注重科學養生,頤養天年是沒有問題的。天年就是父母給你的年歲,你就應該活的到那個壽數。 在養生的問題上,中醫非常博大也非常精深,儒家有儒家的養生法,道家有道家的養生法,佛家有佛家的養生法,這本書便是告訴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巧妙運用中藥,達到食療養生目的。 中國中醫藥大學名教授 曲黎敏 老祖宗的飲食保健智慧 隨著現代科學的不斷進步,使得西方醫學也隨之快速發展,因而人們也就錯誤的認為所有疾病應該是可以治癒的,但事實上恰好相反。直至今日我們還是有太多的疾病是無法治癒的,如高血壓、糖尿病、萎縮性胃炎、肝硬化等,依然只是停留再控制其疾病的惡化與發展;加上人口的老年化,使得一些退化性疾病更為增多,我們想要去尋求能有效預防疾病,又能延緩衰老的藥物或食品,此時又想起了中國傳統的中藥。 運用中藥來養生,可以說是結合老祖宗數千年來所累積的一種智慧結晶成果。雖然也曾受到西方醫學的質疑,但經過科學的實驗與驗證,卻一次又一次證實其功效,中藥材不但是大自然的恩賜,如能精確、靈活的運用,更是養生治病的珍寶。 本書詳細介紹常用中藥,及現代中醫研究的情況,且每味藥還附有健康藥膳製作方法,圖文並茂,實用性極高,料理美味可口、食補養身,充分展現中藥「藥食同源」的特殊性,除了能有效改善疾病,還具有防病、健康養生、延年益壽等作用,對廣大讀者非常有幫助。 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博士 葉翹 藥食同源,吃出健康 藥膳是我國特有的一項烹調料理技術,就是中藥材和食物併用,然後經烹調精製成美味的佳餚,食物便因為中藥材賦予了特殊的香氣和口味,而增加了藥物的滋補調養功效。 藥食同源,食物同中藥材一樣是經過醫家諸多的實踐、經驗累積後,我們才了解到它特有的四氣(寒、熱、溫、涼)、五味(酸、苦、甘、辛、鹹味)、歸經(治療的部位)及功效,加上原本我們對食物屬性及功效的認識,便可以用各種食物單獨使用或與藥物做合適搭配,來達到調理或預防疾病的功效。 不過,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運用藥膳時,通常會考慮患病的性質、個人體質、季節時令或地理環境等,而如果想在治療或預防疾病時運用它來調理,就得注意與中藥的使用相同,最好經醫師的辨證施治辨別體質或疾病證型後再食用,以免有時部分食療偏方不僅服用達不到效果,還可能適得其反。 了解患病的性質,再運用合適的藥膳調理,可以平衡身體的虛損、改善身體的血循及氣機或抵禦外邪的侵襲,但不能因此只服用藥膳來調理身體,而不願服用藥物來治療身體,這是本末倒置的觀念喔!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中醫師 鄭婷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葉翹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博士
產品目錄 第一篇 中藥材活用概論 中藥起源 中藥方劑學 中藥如何命名 藥物之性味 證型與基本用藥原則 服中藥的禁忌與注意事項 你最關心的中藥10個問題 常見中藥五性歸類表 常見中藥功能一覽表 第二篇 藥膳養生堂 【二劃】 丁香 丁香鴨/丁香雪梨 人參 人參豬腰/人參煮羊肉 【三劃】 三七 三七人參雞/三七藕蛋羹 女貞子 女貞桂圓豬肉湯/女貞芝麻瘦肉湯 山楂 山楂粥/山楂降脂飲 山藥 山藥天花粉湯/山藥茯苓包 川貝母 川貝蜜/貝母粥 川芎 川芎篳拔燉魚頭/川芎酒 【四劃】 太子參 太子參烏梅飲/太子參百合田雞湯 巴戟天 巴戟蚌肉湯/巴戟燉豬大腸 丹參 丹參茶/丹參當歸煲牛腿 五加皮 五加皮酒/五加皮燉瘦肉 五味子 五味枸杞飲/五味子湯 天門冬 天門冬粥/天冬玉竹蒸海參 天麻 天麻鯽魚/天麻鉤藤甜蜜飲 牛膝 牛膝大豆酒/牛膝粥 牛蒡子 【五劃】 半枝蓮 石斛 石斛枸杞茶/石斛粥 仙茅 仙茅金櫻燉雞肉/複方仙茅湯 白芍 白芍燉梨/白芍鹽水豬肝 白芷 川芎白芷燉魚頭/白芷薄荷酒 冬蟲夏草 蟲草蒸老鴨/蟲草汽鍋雞 玄參 甘草 玉竹 玉竹粥/玉竹豬心 生地黃 生地黃粥/生地黃雞 白木耳 銀耳參棗羹/銀耳杜仲羹 白朮 楂朮膏/白朮鯽魚湯 白果 白果雞/白果薏仁肚 白花蛇舌草 蛇草薏仁粥/蛇草銀花地芎粥 白茅根 茅根鹽水鴨/茅根燉豬皮 【六劃】 百合 百合冬瓜湯/百合糙米粥 肉桂 甘草肉桂牛肉/肉桂雞肝 肉蓯蓉 蓯蓉羊肉/蓯蓉雞肉湯 西洋參 洋參糙米粥/西洋參燉烏雞 【七劃】 何首烏 何首烏粥/何首烏煨雞 杏仁 桑杏飲/杏仁粥 杜仲 杜仲荷葉煨豬腎/杜仲煨鴨肉 沙參 沙參粥/沙參心肺湯 決明子 車前子 牡丹皮 丹皮芋頭羹/雙皮燉雞 【八劃】 阿膠 阿膠蛋羹/阿膠燉肉 狗脊 狗脊蒸豬腰/狗脊豬脊湯 使君子 東洋參 枇杷葉 花椒 玫瑰 玫瑰花烤羊心/玫代二花棗 金銀花 金銀花粥/銀花山楂糖水 芡實 芡實核桃糊/芡實燉老鴨 金櫻子 【九劃】 厚朴 故紙花 香附 枸杞 枸杞肉絲/枸杞子酒 紅花 紅花陳皮飲/當歸紅花酒 紅棗 紅杞雞蛋/當歸紅棗粥 胖大海 胖大海冰糖茶/胖大海麥冬飲 胡桃 胡桃蓮肉煲豬骨/胡桃牛乳飲 胡椒 蓽拔胡椒鯽魚羹/白胡椒煨豬肚 【十劃】 海馬 海馬燉雞/龍馬童子雞 夏枯草 夏金茶/夏枯草雞肉湯 桂枝 桂杜牛膝薏仁粥/桂枝燉羊肉 桑寄生 桑寄生豬腳湯/桑寄生燉豬腰 桑葉 桑葉菊花湯/桑杏烏龍茶 桑椹 桑椹烏骨雞/桑椹糖 柴胡 柴胡魚頭湯/調神攻堅湯 烏梅 烏梅草薑湯/烏梅薑茶飲 益母草 益母草汁粥/益母草地黃藕汁 荔枝核 茴香 茵陳蒿 金錢敗醬茵陳茶/茵陳雞 茯苓 茯苓益智補腦方/茯苓羊肉包子 【十一劃】 鹿茸 鹿茸燉雞/鹿茸粥 雪蛤 銀耳雪蛤湯/雪蛤燉木瓜 乾薑 乾薑豬腎/乾薑粥 淡竹葉 通草 荷葉 藿香荷葉粥/荷葉肉 陳皮 陳皮炒雞蛋/陳皮瘦肉粥 魚腥草 麥芽 麥門冬 麥門冬知母蜂蜜水/麥門冬粥 【十二劃】 紫蘇葉 紫蘇飲/紫蘇粥 菊花 菊花雞/菊花粥 菟絲子 壯陽鴨肉/菟絲子飲 黃耆 黃耆紅棗湯/黃耆陳皮豬腸 黃連 黃連二豆湯/黃連雞子黃湯 黃精 黃精粥/黃精蜜汁 黑木耳 黑木耳蒸鯽魚/黑木耳紅棗湯 黑芝麻 黑芝麻拌枸杞/芝麻溜帶魚 黑棗 雙棗燉鯉魚/黑棗枸杞雞 【十三劃】 當歸 當歸火鍋/當歸羊肉 【十四劃】 綠豆 綠豆桔皮粥/紅棗綠豆湯 酸棗仁 酸棗仁煎餅/酸棗仁粥 【十五劃】 墨旱蓮 旱蓮枸杞煲/烏髮益壽酒 廣藿香 蓽拔 熟地黃 熟地鵝肉/地黃核桃豬腸湯 蓮子 蓮子龍眼湯/蓮粉鵝 【十六劃】 龍眼肉 龍眼蒸棗豆/龍眼枸杞粥 蕎麥 燈心草 【十七劃】 薄荷 薄荷糖/薄荷粥 薏仁 薏仁防風茶/薏仁冬瓜雞肉湯 【十八劃】 鎖陽 鎖陽粥/鎖陽萸肉雞肉湯 【十九劃】 羅漢果 羅漢白果羹/菊花蘿漢果飲 藕節 桂花蜜藕/藕節紅棗煎 【二十劃】 黨參 黨參雞肉冬瓜湯/黨參當歸燉豬心 【二十四劃】 靈芝 靈芝薏仁羹/靈芝三七山楂飲 鬱金 鬱金鴨/佛手鬱金粥 【附錄】 中醫學生理、治法、病證常見詞語釋義
書名 / | 中藥材食補養生圖典 |
---|---|
作者 / | 葉翹 |
簡介 / | 中藥材食補養生圖典:113種常見中藥材介紹‧202道美味藥膳食譜深入淺出認識中藥,養生食療最佳選擇體會藥食同源的養生之道本書精選113種中藥材,讓您深入淺出的認識中藥, |
出版社 / | 人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6055782 |
ISBN10 / | 9866055787 |
EAN / | 9789866055782 |
誠品26碼 / | 2680732892005 |
頁數 / | 25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5.5X18.2CM |
級別 / | N: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