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中的套話技術: 五角大廈在用的訊問技巧, 讓他不知不覺什麼情報都說了 | 誠品線上

Find Out Anything from Anyone, Anytime: Secrets of Calculated Questioning from a Veteran Interrogator

作者 James O. Pyle/ Maryann Karinch
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閒聊中的套話技術: 五角大廈在用的訊問技巧, 讓他不知不覺什麼情報都說了:你一定想成為朋友同事當中懂最多、學最快、人緣最好的人,所以你一定需要「在閒聊中套話」的技術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你一定想成為朋友同事當中懂最多、學最快、人緣最好的人,所以你一定需要「在閒聊中套話」的技術。 ● 懂得在閒聊中套話的醫生,問診只需一分鐘就搞定。該怎麼問?● 進行問答攻防時,為什麼律師問些蠢問題反而使交涉佔上風?● 在電梯上下五層樓的時間內,你要如何邊聊天邊套出對方最在意的事情?掌握閒聊中的套話技術,就能讓對方不知不覺間,把所有想法告訴你。 如何追問、誘取、識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練習? 任職美國國防部二十年的審訊專家詹姆斯‧派勒,曾在美國國防語言學院、美國陸軍情報中心暨學校、美國國防部聯合情報機構等單位任教。他最特殊的專長,就是透過彼此交談聊天,讓人卸下心防,從對方口中套出情報,甚至吐露動機(還沒採取的行動),更厲害的是,每個在他面前說個不停的人都渾然不覺,還以為只是在閒聊而已。 要從閒聊中得到你想知道的事,你得這麼做:◎一次只聊一件事,用「疑問詞」引出更多線索,然後適時加入:還有別的嗎?例如:想知道孩子午餐吃些什麼,他可能回你三個字:「三明治」。大多數父母會追問「什麼三明治?」「只有三明治?」——錯了,該問「你還吃了什麼別的?」原來除了三明治以外,孩子還吃了桃子、餅乾配牛奶。「你最喜歡哪種……?」、「為什麼你這麼做……?」可以幫助對方順暢完整的表達意見。高明的問題,有兩個務必、兩個切忌要遵守。◎掌握特定人事物地時,就能套出更多資訊:不要刻意問,只要控制對話的內容與時機,看似閒聊,卻能從對方反應中得到線索。例如:「你喜歡小孩嗎?」用來問第一次約會對象,只會嚇到人家。你該這麼開始:「哇,隔壁桌的小孩好可愛。」對方答:「或許吧,不過不適合出現在這種餐廳。」 (代表不喜歡)或是「讓我想到我的女兒,好想她們。」(代表喜歡)從看似無關的東西談起,讓人放鬆,還會帶出更多的隱藏資訊。套話的招式就是六招,然後,有時候你可以刻意問些爛問題。◎閒聊過程要做觀察筆記,分析過後答案才真實:● 如果對方的表達方式突然變了,那表示其中有鬼。● 原本溫和的手勢突然不斷加強,或把身體轉向,代表對方開始感受到壓力。你知道閒聊也有標準的套話SOP嗎?此法用在挽救自殺的生命線最有效果。怎麼跟表達能力不佳的小孩閒聊,才能理解他們心意?眼前這個人值得交朋友嗎?很簡單。如果你跟對方談話過程中,他在五分鐘內都沒問跟你有關的問題,你該立馬走人。(代表他對你一點都沒有興趣) 懂得閒聊中的套話技術,你就能從看似沒有內容的事情中,瞭解狀況蒐集情報,摸清對方的動機。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派勒是情報界最優秀的代表,他的提問方式對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幫助。他本領高超,能在跟人交談中找出問題癥結,瞭解狀況蒐集資訊,並摸清對方的動機。」--《看透你》(How to Spot a Liar)作者/葛瑞格利‧哈特萊(Gregory Hartley)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詹姆斯‧派勒(James O. Pyle)情報訓練講師,曾以其專業知識為美國軍方服務,在美國國防語言學院(Defense Language Institute)、美國陸軍情報中心暨學校(United States Army Intelligence Center and School)、美國國防部聯合情報機構(Joint Intelligence of the Pentagon)等單位任教過,現定居美國維吉尼亞州春田市。瑪莉安‧卡琳琪(Maryann Karinch)著有十九本書,包括《看透你》(How to Spot a Liar)、《讀你就像讀一本書》(I Can Read You Like a Book),以及《操縱人心》(Get People to Do What You Want)等。同時也是美國科羅拉多州艾斯特斯公園文學經紀公司Rudy Agency創辦人。■譯者簡介李宛蓉主修新聞與傳播,曾任職雜誌採訪編輯及報社編譯。現專事譯作。譯作有:《誰說偉大的事都被有錢人做完了!》、《破案高手教你推理心理學》(大是文化出版)、《我的探險生涯》等書。陳琇玲(Joyce Chen)美國密蘇里大學工管碩士,曾任嶺東科技大學講師、行政院國科會助理研究員、Alcatel Telecom主任稽核師,榮獲民國一百年全國模範勞工,現專事翻譯。重要譯作包括《杜拉克精選:個人篇》、《歐巴馬勇往直前》、《2010大崩壞》、《富爸爸財務IQ》、《IKEA的真相》、《小眾,其實不小》、《精準預測時代》。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代序 使對方不知不覺說出祕密的閒聊技術自序 一個好問題,讓對方什麼都說了出來導言 有目標的閒聊,就是套話第一章 兩個技巧讓你簡短問、他詳細說第二章 兩個務必與兩個切忌第三章 套話絕招只有六招,加上爛招第四章 怎麼問,可以摸透人事時地物?第五章 怎麼筆記,學會聰明地傾聽?第六章 追問、誘取、識破第七章 跟好老師、好醫生、好律師學套話發問第八章 平常就得這樣醞釀和練習第九章 沒有答案卻不被誤導的發問方法結 語 能幫你達成目標的閒聊公式附 錄 發問、套話、誘取答案的練習

商品規格

書名 / 閒聊中的套話技術: 五角大廈在用的訊問技巧, 讓他不知不覺什麼情報都說了
作者 / James O. Pyle Maryann Karinch
簡介 / 閒聊中的套話技術: 五角大廈在用的訊問技巧, 讓他不知不覺什麼情報都說了:你一定想成為朋友同事當中懂最多、學最快、人緣最好的人,所以你一定需要「在閒聊中套話」的技術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770747
ISBN10 / 9865770741
EAN / 9789865770747
誠品26碼 / 2680995749009
頁數 / 27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有目標的閒聊,就是套話

提問的弔詭之處,在於簡單的問題能引出詳細又到位的答案,而複雜的問題若是碰到不願多談的對象,只會得到區區幾個字的回答;如果對方願意多談的話,答案又可能沒完沒了。在本書中,我會教授讀者「如何有技巧的提出簡單問題」,不管你要問的主題是什麼,都能獲得所需的資訊。



本書所揭露和探索的詰問技巧,源自於「人類情報蒐集」領域,至於蒐集方式,是透過偵訊、訪談、簡報。偵訊是一門科學,因為有特定的科學技巧可遵循與仿照;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偵訊是場只演給受訊問者的演出。此外,偵訊還是一門學科,依循一套組織系統建構。



提問是有效偵訊的基礎,更是偵訊學的核心元素。在學習怎麼問時,務必要擺脫過去對偵訊抱持的想法。讀者在本書中學習的內容,無關脅迫、威嚇,或是其他應付不合作對象的相關技巧。我教授的程序,可以把原本只有稍微合作的對象,變得樂意開口配合,可是並不能讓帶有敵意的對象變得友好。



要開始學習我的方法時,不妨往好的方向想:我們天生就懂得問!幼兒從牙牙學語開始,就開始會問「為什麼?」。設法證實心中想法,是孩子每天的例行公事,這是人類的本性。成年人學習如何有效提問時,得重新找回童年那股追根究柢的勁,以及不預設立場的好奇心。



不過並不僅如此而已,還需要聚焦。小孩子提問時,都是因為心裡想要知道某件事,譬如看見一隻從未見過的蟲子,就指著它問:「那是什麼?」不過成年人提問題時,犯下的最大錯誤是企圖一次問出太多訊息。



成年人會指著蟲子,滔滔不絕的問道:「你看見那隻奇怪的蟲子沒?我以前從來沒見過。它從那裡來的?會不會咬人?你覺得這隻蟲子會吃掉我種的番茄嗎?」



因此,本書傳授的提問程序,最基礎的一課就是:一次只找一個答案。



一般人很難聽出來,知道何時追問「那別的呢?」,也難以培養每次不忘追問此話的訓練。按照經驗,假如你提出問題,對方的回答暗示還有其他資訊,就適合進一步追問了。



若換成生意場合,問題可能朝兩個方向進展:有效和無效。



無效

技師:你的軟體有什麼問題?

顧客:它不讓我改變圖片尺寸。

技師:哪種圖片?



這段對話引導雙方開始討論圖片種類,以及尺寸無法調整的原因和解決辦法。不過,相較之下,下面的問答能使這個顧客感受到,軟體公司真的在設法協助他。



有效

技師:你的軟體有什麼問題?

顧客:它不讓我改變圖片尺寸。

技師:你用這個軟體時,還碰到什麼別的問題?

顧客:它不讓我將圖片輸出到其他程式上,我想改變圖片顏色時,畫面就會停住。

技師:還有別的問題嗎?

顧客:沒有了。



到了這一步,技師已經掌握了一整串互有關聯的事實,很清楚怎樣幫助這位顧客。這就是運球和傳球得分之間的差別。



再舉一個敵方偵訊的例子,說明這項原則如何發揮作用。



偵訊員:你當時在做什麼?

犯人:安裝土製炸彈。

經驗不足的偵訊員可能追問:「裝在哪裡?」可是經驗比較老到的偵訊員就會問:「還有呢?」

犯人:偵查。

偵訊員:還有沒有別的?

犯人:沒有了。



等到問清楚犯人當時只做了兩件事,才接著追問土製炸彈的細節和偵查活動的目的。一再追問「還有沒有別的?」直到對方說:「沒有了,我想不出別的了。」這時候就知道,關於這條線的問題已經完成,可以繼續問其他問題了。



讀者在導言中學會:一次只關注一件事情,那可以說是基礎課程。本章再加入一課,就是強調「將提問當成探索」,兩項關鍵在於:



1.一般而言,你要讓對方多說點話,而非只答「是」或「不是」。當然也有例外情形,那就是:「你願意嫁給我嗎?」

2.搞懂何時該追問:「還有別的嗎?」

想要精通上面這兩項關鍵技巧,你很可能需要克制自己的衝動。學會如何好好提問,你的思考方式就會改變。



好問題一定得有「疑問詞」

好問題永遠應該以疑問詞起頭。人們經常忽略好問題的最基本結構元素,也就是「誰」、「什麼」、「哪裡」、「何時」、「如何」、「為什麼」這些疑問詞。提出「你有沒有……」或「你能不能……」開頭的問題,多半只會得到「有/能」或「沒有/不能」這種短到不能再短的答案。反之,用疑問詞開頭的問題所引出的答覆,往往有很多額外資訊和線索。



以蒐集資訊的準確、效率來說,有沒有採用疑問詞,結果截然不同:



結構良好的交談:

你昨天晚上做了什麼?

我去看舞台劇了。

還做了什麼?

沒別的了。

你昨晚去的是哪一家戲院?

福斯戲院。

在哪裡?

丹佛市中心,就在會議中心對面。

你看的是哪一齣戲?

新版《戀馬狂》(Equus)。



反之,以下這些問題就問不出什麼資訊:



你昨天晚上有活動嗎?

有。

去哪裡了?

城裡。

只是隨便晃晃嗎?

不是。我有幾張戲票,要去看。

戲好看嗎?

好看。



看到這裡,讀者也許覺得我該停止討論這個話題了,畢竟除了「問句要用疑問詞開頭」以外,還有什麼可闡述的?其實這個話題的討論才剛開始,因為疑問詞用得好,表示提問人在展露好奇心的同時,心裡並未帶有偏見。



使用其他問話形式,以及先用疑問詞再接特定背景資訊,都會顯得帶有偏見,甚至別具企圖,例如所謂的新聞訪談節目中,主持人與政治立場相左的來賓對話時,就有這種味道。



問題太長,容易讓人亂答

簡短的問題,通常可以問出最清楚的答案,至於如何保持問題簡單扼要,原則只有一個:每次只問一件事。



下次聆聽訪談節目時,不妨注意問題的長度,你會感到驚訝,想不到新聞記者和訪談者,有時候居然花那麼多時間鋪陳,裡面不但要摻入自己的意見、為底下的題目預先打底,還要穿插一些「相關」的背景資訊。



以下這個題目取自某個廣播節目,主持人訪問一本探討人類行為書籍的作者,請對方談談歐巴馬總統的國情咨文:「紅色和藍色分別是兩大政黨的代表色彩,此次不但總統本人配戴紫色領帶,連眾議院議長博納(John Boehner)都打紫色領帶—我們都知道紫色是藍色和紅色混合而成的,您對此有何看法?」雖然訪談人提問時使用疑問詞,可是問題中夾帶諸多細節,結果變成了爛問題。



假如你有好問題,根本不需要多說;提一個好問題,人家都會明白你很了解主題,不必用專業術語或補充資料。根據上述原則,這位主持人大可把題目縮短,讓來賓好發揮專家意見,而不是把自己的看法塞進去,譬如:「歐巴馬總統和眾議院議長博納,兩人不約而同都打紫色領帶,您有什麼看法?」



不只傾聽說什麼,還要注意對方怎麼說

聽聽廣播或電視的訪談節目,依據一到五的評分,給採訪者的傾聽能力打分數。五分是最高分,舉例來說,有一個問題就讓電腦業的兩大巨頭,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和比爾.蓋茲(Bill Gates)兩人講了三分半鐘,訴說彼此對科技的貢獻。



在第五屆萬事數位化大會(All Things Digital)上,難得兩人都出席。採訪者一開始就問到:「你認為彼此對電腦和科技的貢獻為何?請賈伯斯先談談蓋茲的貢獻,接著再請蓋茲談談賈伯斯的貢獻。」這當然是一個特例,因為大多數人可沒有勇氣打斷這兩位傳奇執行長。重點是,這個問題很短,又能夠聽到受訪者的一長串回答。



相較之下,有些採訪者想要表現對於某個主題的瞭解,就會講個不停,最後提出的問題卻只請對方回答是與否。這種提問者的傾聽能力就只能拿到一分。



通常人們不會刻意傾聽。不過要是想聽出更多,就必須更主動參與,不只是聽對方說些什麼,還要聽出他們說事情的方式,才能找出線索,知道是否要繼續交談好釐清事實,或是查明正確性。



真實與謊言,差別就在「橋接詞」

我的朋友約翰.薛佛(John “Jack” Schafer)是一名心理學博士,他也是我在人類情報蒐集者計畫(HUMINT)的同事,同時也是聯邦調查局的行為分析師。他自創橋接詞(text bridges)一詞,形容個人在句中變換主題。



利用橋接詞就能輕易跳過細節,由於說話者這麼做,可能出自有意或無意,未必就是在說謊。所以得把測謊天線打開,如果你詢問子女凌晨二點人在哪裡,或在面試時向求職者提問,回答出現這種橋接詞,其中可能大有文章。



舉例來說,安東尼.米契爾(Anthony Mitchell)跟母親在發現女友屍體後打電話報案,就被問說:「她走在小徑的時候,你人在哪裡?」米契爾回答:「我跟她只是走到麥克奈特市場,看看市場有沒有開,然後她就說要去朋友家過夜,到那裡再打電話或發簡訊給我。」



他們兩人「只是」走到市場看看,如果按照字面解讀,「然後」接下來發生的事就是,那女生說要去朋友家過夜。後來,米契爾因謀殺十六歲的女友安娜.賀德(Anna Hurd)遭起訴。



對方的表達方式突然變了,那表示其中有鬼

在取得資訊和判斷資訊是否屬實時,除了善用提問,還有其他工具可用。肢體語言和口語線索都是指標,讓你知道是否跟對方建立關係、取得完整和真實資訊。蒐集資訊不只跟說了什麼有關,也跟如何說、以及在說這些話時做了什麼有關。



你要找出跟對方慣用模式有出入之處,而且不只是像「嗯」或眼神閃爍這類特定動作。有些人在回答問題時,總會加上一句「嗯」,所以你要傾聽並尋找對方不尋常的口語措詞和肢體表達。



記住,即便是對方說實話時,也可能出現上述這些改變,所以口語線索只是壓力的徵兆,不過壓力通常也是說謊的徵兆。只要偏離原本習慣的肢體語言模式,就是處於壓力狀態的線索。



當動作和手勢向來比較溫和的人,突然使用這種手勢否定某個事件時,那就表示該提問看看是否有什麼隱情。基準意指個人在壓力相對較低狀況下的言行舉止。



動作的強度是判斷的另一種方法。求職者可能使用手勢,在說話時雙手不停揮舞,但是動作不誇張。不過在回答為何換工作這個問題時,就突然把雙手垂放在身體兩側,或是雙手大幅揮舞,就表示偏離基準,也暗示因為問題不好回答而引發焦慮。



人們會利用肢體語言和物體來創造阻礙。當你提出讓對方覺得難以回答的問題後,不管原因為何,對方就會把身體轉一邊,退後一步,或把桌上的玻璃杯或酒杯放自己跟你的中間。這些動作就暗示,對方需要更多個人空間,要跟你保持距離。



附帶一提,這未必是一件壞事。如果你跟某人調情,對方出現這些動作,可能只是你讓她緊張。但是,如果你在會議或徵才面試時遇到這種狀況,可能表示你的問題激起對方的防衛心。這時就有必要進一步探查,觀察並傾聽對方言行舉止。



問個問題讓對方也同意,談判就搞定

就本質來說,談判牽涉到有人想占上風,但還沒達到目的,以及有人已經占上風,或者至少他自己這樣認為。如果雙方勢均力敵,為了協議的細節而努力不懈,我會認為雙方只是在妥協或交換條件,但未必是在談判。



進行談判時,你設法讓對方同意你。這時,問題通常比論點或推銷說詞要有效得多,因為問題吸引對方自己做出結論。



舉例來說,我朋友馬克斯想買一台筆電,但是他到購物網站查詢過,認為價格太高。於是,他打電話到筆電製造商的銷售部門,提出他要的筆電型號與規格並詢問業務員:「你能算我多少錢?」業務員給的價錢,與馬克斯查到的一樣。



馬克斯知道業務員只是上網輸入筆電規格詢價,重複馬克斯先前做過的事。於是,馬克斯再問:「要怎麼你才會給我更優惠的價格?」



業務員暫不回應,他可能很快盤算如果給馬克斯優惠價,他會少賺多少佣金。「如果你便宜我一百美元,你會少賺多少佣金?」馬克斯問他。

業務員還是沒講話。

「如果我掛斷電話,跟貴公司競爭對手購買筆電,你會少賺多少佣金?」

業務員後來回應說,如果能馬上成交,他願意便宜一百美元。



這個購買筆電的例子說明在複雜談判中,可能發生的種種狀況。談判的關鍵就是克服障礙。所以,首先你要清楚知道自己的資訊要求,也要確定對方的要求與期望。以設法占上風者的觀點來看,談判的進展可以摘要如下:



我引起你的興趣。

你知道我能提供什麼。

你需要我所提供的東西。

我贏了。



六個問題,讓你連結任何資訊

這項練習的前提是,世界上任何兩個不相干的人,平均只要透過六個人,就可以連結出某種關係。所以,這項練習的挑戰是,把兩個看似不相關的主題,利用六個以內的問題產生連結。



舉例來說,你的交談對象對於美國經濟現狀堪慮大發議論,但你卻想談談音樂創作才女泰勒絲(Taylor Swift)。這時,你可以開始提問:



經濟問題讓哪些地方的人們承受最大的痛苦?

回答者談到鄉村和都市地區的人們都很難找到工作。

哪些城市受創最重?



回答者指出包括密西根州底特律市、賓州雷丁市在內的一些城市。底特律市已經宣告破產,而根據最近的人口普查,雷丁市則是全美貧窮率最高的都市。



其實,只要兩個問題,你就可以讓這兩個不相干的主題產生關係,結束這項練習,因為泰勒絲就在雷丁市出生。



你可以讓別人知道你在進行這項練習,或者只是利用提問技巧,轉移到你想討論的話題。